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设置和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材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比较薄弱。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材还比较匮乏,主要使用的是音乐专业书籍,这些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教材内容没有结合幼师特色进而体现侧重性和实用性,因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并不适合。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近年来,尽管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探索改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但总体而言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办法。多数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视唱练耳、钢琴、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等课程,由于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因而音乐欣赏课程分配的课时较少,音乐欣赏课程表现出学生多、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

三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知识,进而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融合;教学活动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没有随着学前教育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学生综合能力不能较好满足幼儿园教学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主要具有以下好处:

一是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能够帮助学生开启音乐艺术大门,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而进行的欣赏过程,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音乐的独特美丽,并伴随着音乐开展想象,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是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音乐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人们可以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的徜徉。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既包括了对当代大众音乐作品的欣赏,同时也可以引入中外经典戏剧和歌剧作品,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欣赏内容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能够通过这些音乐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

三是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幼儿教师为主,而音乐欣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尽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的音乐欣赏课程内容不会原文照搬教授给幼儿,但通过让学前教育学生全面、正确地感受音乐,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启发他们运用多种思维和方法去看待音乐,提升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进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符合幼儿教育的需求。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和笔者学习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发展: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学前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积极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要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加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能力得到提升。

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教学方法。要逐渐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导向,正确发挥教师在的引导作用,通过把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和表现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依托网络平台,创设网络环境,把丰富多彩的网络音乐资源引入到教学之中,不断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音乐知识。

三是要坚持实践导向,强化体验教学。音乐欣赏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学生听是不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运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体验和实践的环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之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的美,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理解音乐欣赏,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范文2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文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现状的基础上,对专业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专业理论课 问题 策略

理论指导实践,专业理论课不仅为专业技能课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指导学前儿童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因此,专业理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

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主要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了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理论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是开展一切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习深造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均有指定教材,但是教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整合到教材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学前教育实际的现状。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缺乏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出现了学前教育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大量涌现,更新极快,部分教师对此关注不够,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查显示,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很少,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感觉枯燥无味。其次,讲授法基本以“满堂灌”为主,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缺乏思考,依赖性强,进而体会不到钻研和探索的乐趣,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再次,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一味地、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解尚不能,谈何应用,谈何创新!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1.及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专业理论教师要突破教材和自己所学专业的束缚,更新学前教育理念,关注学前教育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学前教育内容,例如,蒙氏教育、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这就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整合新的内容和技术,推陈出新,保证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沿化和实用性。

2.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努力提升理论教师的专业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2)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3)要有指导实践的能力,定期进入幼儿园或早教机构;(4)要有科研和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借鉴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理论,例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小组研讨法等。以在专业理论课中推广“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例,该方法分为四个阶段:(1)任务驱动;(2)学生主动;(3)教师引动;(4)多元互动。这种方式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讲授法的不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丽.关于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8).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重要场所,基于此种情况的考虑,应当高度重视其高职院校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就业时具有从事幼师教育的良好素质。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集中阐述。

一、实现课程优化

1.明确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应按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目标得到明确,设定课程目标,以突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为实现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经费支持和组织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出细致规划,从而形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目标体系,以此完成培养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相关要求,课程体系基本包括了三个模块,即基础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应用以及综合专业素养,进而构建起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形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而其中专业理论基础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点,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理论、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营养与保健等应设为核心课程,确定为必修课,从而体现出专业特性。与此同时,在专业技能比例类课程比例上也应有所侧重,应使课时得到充分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实践性。例如,视唱、乐理、演奏、绘画、舞蹈、教师口语、手工制作等课程主要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跳、说、唱、画、做、演的经专业技能和素养。此外,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胜任起幼教工作。

二、重视教学实践

实践性是学前教育学科的突出特点,因此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提升训练效率。基于这一现实,可通过课内外和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1.课内实践

教师以训练为目的,以能力为本,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推行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模拟训练式等多种方法,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充分时间给课堂技能训练。

2.课外实践

可通过组织专业素养竞赛活动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诸如讲故事比赛、儿童舞蹈编排比赛、说课比赛、以及课件制作等形式。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提升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在学生中树立了榜样和典型进而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加强了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还可在课外组织中成立起各类社团和二课堂等。一方面要突出专业特点,另一方面又要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训练要讲求深度、广度、以及灵活性等等,如舞蹈队、书法协会、手工制作小组、合唱团以及美术小组等等。

3.校外实践

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课堂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面向社会实践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建设实训基地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学校方面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授教活动,学期内应安排学生参加教育见习活动,从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幼儿园第一线工作的机会,亲身感受体会来自教学第一线对于专业的要求,进而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以及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真学习。在最后的工作里,还应做好毕业生毕业实习工作,这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因此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何进军,郭剑英.高职教师教育中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王淑宁.近20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及其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1).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范文4

一、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专业专任教师匮乏

学前专业任课教师缺少,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专任教师稀缺。由于国家政策对于学前教育的偏向,一些不具备教师培养资质的中专学校和高职院校为追求效益,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一些自身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培养和培训学前教育的师范生。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较弱,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无论理论课还是技能课,均缺乏专业教师。研究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技能技巧课教师多由外聘的艺术系教师担任,理论课也多是由原来承担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公共课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明显不够,担任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比较低,有的地方院校学前专业课程由大教育学类的教师担任,有的甚至由与教育完全无关的教师任教。据调查,某地方高校教师第一学历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仅为30.1%;最高学历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的教师比例更低,仅占15.1%。有的较为偏远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甚至没有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如某大专学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千人之多,而担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仅仅10人左右,而其中真正学前专业毕业的教师仅为1人。

2.学前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设置不切实际

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对于不同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讲,其学前教育的学科积淀是不同的,因而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应是不尽相同的。虽然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阶段都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培养目标却没有层次区别,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幼儿园的一线教师,而对于幼儿园需要的其他岗位,如保育员、早教老师等,培养目标则没有涉及。而地方院校的本科生素质较高,而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与大专生一致,甚至与不需要参加高考的中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的学生相同,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另外,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本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有的地方院校则马不停蹄地要求本科生做科研,期望培养学术型人才,最后导致本科学生教学技能比不上专科生,科研能力又不能与研究生相比。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地方高校学前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很低,入学后换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

3.学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很多新增设学前教育的地方高校,开办学前教育为非专业人士办理,其所开设的课程也是基于对学前教育的传统认识,认为学前教师只是需要弹弹唱唱、跳跳画画这么简单。即便是原本长期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机构,比如一些师范教育学校,也存在着课程设置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据调查,地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以艺术课程为主,无论大专生还是本科生,基本从进入学校开始就进行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要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由于很多学生在艺术上本没有基础,这样的学习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也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了较为狭隘的认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索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的内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职后专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社会要求幼儿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的基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课程与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就要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忽视学前游戏课程设置,学前专业无异于小学专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因此在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中,游戏课程的设置占有很大的比重。据调查,地方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基本都忽略了游戏课程的开设,即便有一部分院校开设了游戏课程,也只占有极少部分的学时和学分,重视程度不够。地方高校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难以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任。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本身具有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在大教育学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极容易走上“小学化”的教学模式,非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教师学习的是“小学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将来的一线工作中,会形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恶性循环,不能从源头上杜绝幼儿园“小学化”。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实现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改革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提高幼教师资培养质量,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地方高校应增加学前教育教师数量、提高教师质量

地方高校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增多,如果不能保证教师数量的同步增加,势必导致师生比越来越小,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应以同等的比例和速度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增加教师的数量。引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是改善教师结构的重要措施。在近年的高校教师招聘中,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高等院校都在大量招聘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但是基本都要求学前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的学前博士研究生数量还比较少,导致很多地方几年都招不到学前教师,有的高校则选择其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充数,而很多学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迫于学历限制,根本没有应聘资格。因此,地方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学历,招聘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教师,可在职后培训中再提高教师学历。另外,要加快建设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就必须明确学前教师教育的专业性,要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出发,以此来保障学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地方高校在进行学前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大力开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加强学前课程监督与评估,规范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切实提高学前教师培养的质量。

2.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切合实际,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优秀幼儿教师的历史责任。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培养目标较为笼统,缺乏层次性区分。它没有清楚地区分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例如某地方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单从培养目标上看,三年制专科生与四年制本科生没有任何差别。我国需要制定并出台明确、清晰、多层次、可操作的学前教育目标标准体系,还要充分发挥这些标准的作用,严格按标准开展教师认证和课程认证,规范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保证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质量。地方院校应该分层分级制定学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可将培养目标细化,根据幼儿园不同的岗位需要来设置培养目标,如根据幼儿教师、保育员和幼教管理者的不同来设置相应课程。因此,地方院校可结合地方发展,培养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性人才,做到有的放矢。如可将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培育成保育教师,除了学习相应的学前专业技能外,还要更多地接受学前医学课程、营养师课程、早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也可拓宽就业面。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范文5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它既区别于大学本科教育,也有别于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依据高等教育的特点,使学生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因此,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学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要,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已成为广大幼儿教师探索的新的领域。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教育十分重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性高技术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目标,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泛,素质较高等特点。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能从事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合格学前教育师资。

由于高职学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能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它更强调应用教育,应在“实用和够用”上下工夫。“实用和够用”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其一,应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其二,应具有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其三,应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其四,应具有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其五,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

(一)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外在因素

从职业定向来看,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由稚嫩走向成熟,从简单无序趋向复杂有序,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能力不能离开职业而形成,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例外。可见,职业需求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不仅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并且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需求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生存适应阶段;适应能力阶段;厌倦阶段;成熟阶段。在实践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极其复杂,其中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是外在的社会因素,此外通过个体自身内部的不断完善、更新,不断向前延续和发展。

(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因素

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努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也需要有良好的内在因素的支持,其中成就动机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要素。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因。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进取精神、自我实现需要等外在形式,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每个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新手到逐渐成手的成长,以实现从最初的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其根本原因就是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内在成就动机。人有了成就动机,就能在工作中产生内在动力,并在专业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立足于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如下分析:

第一,基本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健康的能力等。

第二,教育素质与能力。即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熟练运用幼儿保育、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懂得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组织、领导和设计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能力;具有创设环境活动的能力以及与家长合作沟通的能力等。

第三,艺术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领导和设计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表演能力等。

第四,科研素质与能力。即具有一定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幼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素质以及开展各领域教学研究的能力等。

第五,信息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进行信息处理;具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开展学习与研讨以及交流的能力等。

四、努力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如何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从以下几方面通过多种模式加以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

1、明确课程目标

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要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因素,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性高等技术人才。因此,高职学前教育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知识以实际有用的为主,不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能顺应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具有尽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

2、设置课程结构

根据幼教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性。课程结构应按照模块来设置。一是对幼教岗位能力来优化,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相对比较稳定,属于必修课程,体现专业特征;二是将幼教岗位各个具体工作的技能来优化,将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课程模块,相对比较灵活多变,属于选修课程,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能力要求,基本上由基础职业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职业能力三大模块组成,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形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色。

3、改革课程模式

要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应给学生必需、足够和先进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储备今后发展的能量。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训练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重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推行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任务式、问答式等多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20%的时间为课堂讲授知识,80%的时间为课堂技能训练。同时,特别将学前教育最新领域内容引进课堂,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当今幼教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模式

幼儿园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幼教岗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独立地从事幼儿园教育和保育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幼教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应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在做中学,从学中做,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加幼儿园实践环节,使学生能顶岗任教、独立带班等,通过分阶段实习教学,将理论知识变为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为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与市内二十几所幼儿园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第二课堂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幼儿园实践教学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到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理论基础知识的充实以及对幼教事业的认识都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专业努力的方向。

(三)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

要求每个学生具备“唱”、“跳”、“弹”、“说”、“写”、“画”、“玩”、“做”等技能,由专业课教师、学生会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幼儿舞蹈创编比赛、说课比赛、讲故事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通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以自身的技能水平,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典型,调动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不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技能训练与竞赛活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课程教学与未来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向社会和用人单位宣传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职业能力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考核是推动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手段,改变过去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以课堂、教师、学生、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首先,应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制定了考核标准,完成四种技能考核。一是每次课堂面授均要求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考核(占15%),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总成绩;二是课堂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活动参与考核(占15%);三是课后作业、每项技能训练(占20%);四是期末技能考试(占50%)。其次,将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有关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再次,还要求学生参加亲子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早教师等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实现高职教育学生“一凭多证”。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范文6

2011年12月12日,国家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颁布的《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1]《标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知识与能力。《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1]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范式、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质量评估等方面做出系统的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一、培养目标———反思型幼儿教师

《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基本理念”和“专业能力”中均提出对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要求。[2]幼儿园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区别于传统幼儿园教师的“忠实技术执行者”形象的本质特征。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都证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都需要实践反思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趋势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反思型幼儿教师具有的本质特征有:他们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能担当多样化的教师角色;能建立多元的合作、对话关系;善于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修正。当然,以上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终极目标特征,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共同培养完成,职前培养中要以此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向。[3]

二、培养模式———实践反思式

《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特别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专业能力;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并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4]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幼师院校注重师范生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没有把他们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初步实践研究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从而造成了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思”,只是一个忠实的“技术执行者”,而非一个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对应于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要打破原有的“百科全书式”或“技能培养式”的培养范式,而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和实践能力。[4]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在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新思潮的推动下,构建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体系。他们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的见习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堂教学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实践要素在时间上全程贯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理念上全息浸透,课程体系上全维统整,让学生在实践统整境遇下有了实践洞察和顿悟,让实践成为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5]这种实践反思式培养模式,较好地提升了学前教育学生的反思境界,培养了他们的教育实践智慧,为将来最终成为反思型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实践整合课程体系

《标准》基本内容框架包含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14个领域。这些基本内容,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检测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表现在其课程体系的“技能型”特点,艺术类课程和师范技能课程三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的掌握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量不足;还有少量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办成了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压缩饼干”,其课程体系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其优点是文化素养的通识课比重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较扎实,但教学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上手慢。[6]要纠正以上两种课程体系的偏向,按照《专业标准》的基本素质要求,处理好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建立与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实践反思式课程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对应《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五个模块:通识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如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他们的“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及通识性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理念、师德修养的培养打基础;以操作性为主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为他们的“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以实验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儿童生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对应于培养他们的高度重视幼儿生命与健康意识,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指导的能力;以知识和实践并重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为他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教育见习实习、岗前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对应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打基础。

上述课程体系仅是对应于《标准》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德素质结构的静态的逻辑推论,即使再合理、完美,也是纸上谈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如何生成其幼儿教师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结构,而是一个发生学的实践过程。因此,不能只面对完美的课程体系叹为观止,而应着力于动态生成,发力于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施。[6]

四、课程实施———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

《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课程实施上抓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要实施实践整合课程,必须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三个平台”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平台,包括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社团和幼儿园实训基地。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包含美术室、声乐室、钢琴室、舞蹈室、行为观察分析室、儿童生理心理实验室等,应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践)任务;学生专业社团应是拓展第一课堂的重要方式,应围绕专业发展来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特色需求,如演讲与口才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并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要与当地的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广泛合作,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承担学院的见实习任务,并要积极探索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实践共同体的导师制模式。[6]

实施实践整合的课程体系,必须需要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即专业技能教师队伍、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和专业辅导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教师队伍既能精于专业技能,又能领会专业技能的目的,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引领到实践反思水平,而不是停留在工匠水平;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要有理论的睿智、批判的反思和专业精神的追求,不能停留在经验的感性体验和积累中,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专业辅导教师不仅需要宽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有恰当的专业方法和专业精神引领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职业认同、养成职业态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