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

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范文1

柯玉明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框架,求出模型的解,并对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总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数学研究的内容仅仅是从公理、公式、定义出发的逻辑推理。实际上,在实践中有用的数学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从观察开始的,都需要形象思维作为先导。数学建模回复了数学研究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求取答案,解释验证的本来面目。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渗透不仅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的教育问题,在中学里逐步进行有关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更是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师大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教材中,时常能遇到一些创设有关知识情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可以结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这里就“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的第一部分就是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课文是按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索、概括的步骤来得出法则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然后让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所回答的答案中包括了全部可能的答案,这时我趁势提问回答出答案的同学是如何想出来的,并把他们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用1、2、3、……来区分出不同的分类情况。)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就可以顺势介绍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并结合这个问题介绍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首先,由问题的意思可以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是用加法来解答;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假设:①先向东走,再向东走;②先向东走,再向西走;③先向西走,再向东走;④先向西走,再向西走;接下来根据四种假设的条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建立数学模型——数轴,画出图形并把各种条件下的运动结果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列出算式根据实际意思写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分别得到四个等式,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学习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并且对数学建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会数学建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教学引入问题“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分析题意后,做一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建立数轴这个数学模型,然后分别按小虫的两种运动方向画出图形,列出式子,解出这个模型的解。比较所得的等式,就可以得到“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了。

从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有关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而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先弄清实际问题的含义,从复杂的背景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清晰的数学问题。

在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教材中的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许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首先必须掌握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外,也要学习怎样建立方程这种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

这两章知识内容的展开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由实际情境出发,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教学目标中就有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常会遇到有关一个或多个未知量间互相依赖影响的问题,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恰好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学建模;建模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15-01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该项竞赛能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竞争力和一些优秀的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提前了解到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后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是让大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应用于解决社会科学和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改变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再学习的能力,并且还能使学生学会补充、更新知识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在高职中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1、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普及建模方法,提高群体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教学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一方面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日常的数学课程教学中, 进行教学改革,我们逐渐的改革以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以单纯的知识点来进行教学组织的模型。在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应用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多的是以案例的方式、结合相关专业的学生特点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线性方程组的时候引入交通网络流的案例、在讲解逻辑关系时候要求学生化解诸如if(x>0||(x100))中的逻辑语句等、在讲解期望的时候要求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在一次旅游途中,小王看到有人用20枚签(其中10枚标有5分分值,10枚标有10分分值)设赌。让游客从中抽出10枚,以10枚签的分值总和为奖罚金额,下表

你看,有奖有罚,在11个分值中有4个分值可以获奖,且最高奖额为100元;只有3个分值要受罚,而罚额仅为1元,很有吸引力吧?怪不得有些游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那么这些奖是不是这么好拿呢?

一方面, 我校在大一和大二学生中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建模选修课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教学效果良好。此举既普及了数学建模知识, 又为数学建模竞赛培养了选手。在数学建模课上,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构建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建模的技术。 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是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另一方面, 数学建模竞赛题目都是来自实际问题, 需要教师们平时积累丰富的资料, 在教学和辅导中不断完善, 灌输新思想、新方法, 因而促进了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

2 、赛前辅导阶段,对学生进行暑假集中培训是一个必须且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培训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对学生的暑假集中培训我校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给准备参赛的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基本知识点和方法,以及在进行数学建模中应该要注意的地方。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自己读论文,讲论文,不要以为看看就明白了,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督促学生细细的去读,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只有自己亲自去做,才能真正的学到数学建模的方法。第三阶段,进行3-4次的强化模拟训练,让学生亲自去做论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建模的力量,同时真正的学习东西,才能在学中发现问题。例如,在2010年暑假集中培训中,学生在做水资源的评价分析的题目时,就自己学习和利用了很多方法,比如有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等,后来在比赛期间,学生就利用这个方法在2010年的全国大学生竞赛中摘取高教社杯的荣誉。

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范文3

1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新理念

1.1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常表现得束手无策。而数学建模教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来表达、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2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对同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层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

1.3学生在建模活动中应采取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做到资源共享,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相互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施建议

2.1建模教学的设计和策略。在建模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从数据、信息采集、问题设计、讨论、交流和评价等每一个环节。

2.2建模教学活动应重过程、重参与。让学生学习教学建模本身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标,评价学生在数学建模中的表现时,要重过程,重参与,不要苛求数学建模过程中的严密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3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坚持素质教育,扬弃应试教育。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空,在教学中要放弃为解题而设计的应试教学方法,避免继续培养高分低能儿的做法。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2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要反思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要扬弃灌输式的讲授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与到建模活动的全过程,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教学的主体。

3.3准确把握数学建模教学的定位,应做到既围绕教学目标,又结合中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与兴趣;既有一定的坡度与难度,又面向全体学生。

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范文4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中数学教学;兴趣;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79-01

数学是一门工具,它的魅力就在于应用。使用数学这门工具来分析事物的特征,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来指导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而建立数学模型又是应用的关键环节。如今数学建模已经成为了国际数学教育中稳定的内容和热点之一。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中也要求把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数学建模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内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抽象出来,构成数学模型,根据数学规律进行推理求解,得出数学上的结论,返回解释验证,以求得实际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有数学应用的地方就有数学建模,利用数学建模,可以更有效地实施高中数学教学。

一、从生活中选题,在兴趣中学习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答技巧,就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尝试进行数学建模活动。例如,在足球比赛之前,让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解三角形的知识来研究哪里是带球射门的最佳位置;在偶有上学迟到的现象后,让学生通过概率的知识来研究如何选择路线有最大可能节省时间;在学习分段函数后,让学生利用分段函数解决出租车计费问题等。

数学建模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为了避免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认识上的差异,就要选择学生现阶段能够接触和了解,并且能够用现有的数学知识求解的问题为建模的对象。这样既能使学生建立比较周到的数学模型,又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把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深奥的印象,使数学教学焕发勃勃的生机。

二、在参与中探索,在协作与思辨中求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经历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抽象成数学语言,形成数学模型,再对所形成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比较、验证、分析、再求解等过程。让学生得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实际体验,亲身体会到数学探索的愉悦。

在建模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事物的关注热点和认知角度的不同,其建立模型的方式和解答技巧也会大相径庭。到底哪种模型建立得更加科学合理,哪种解答方式更加有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他们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支持学生打破常规、超越习惯的想法,充分肯定学生正确的、独特的见解,并珍惜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失败价值,让学生在思辨中取长补短,体会数学应用的乐趣与价值。例如,在研究人工饲养鱼塘中鱼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时,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天敌与食物限制的情况下鱼群数量会快速增长,于是就利用已有的数据建立指数增长模型;而有些学生则认为空间是限制鱼群数量的因素,鱼的产量增长会越来越慢,于是就利用对数函数建立了抑制型的增长模型,在探讨中学生相互阐述观点取长补短。又如,有关住房贷款问题,假设先有一定的本金和月收入,银行提供了多种贷款的方式,到底哪种方式更加合理呢?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有的学生侧重于贷款所还利息最少为最佳方案,有的学生则认为借贷活动对于日常生活影响最小的方式为最佳,有的则认为应该在首付后留下充足的资金以应对不时之需为最佳;在模型解答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还贷季数有限,可以用列表列举出每季所需的数据分析解答,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将每季数据构造成数列来分析……在相对开放的数学建模问题中,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通过让学生阐述自己建模的出发点,展示自己建模的分析求解过程以供全体同学讨论,再根据讨论中的建议进一步分析比较和验证,以完成更加周到、更加符合实际的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实际用途,又完成了对学生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及情感的培养,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了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三、在应用中巩固,在实践中求新

具体的才是好理解的,只有常用到的才是记得最牢固的。数学知识虽然抽象,但每一次数学建模都会对数学的抽象表达赋予实际的意义,这样在每一次应用过程中,学生对原本深奥的数学表示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一层。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单摆轨迹和正弦交流电的问题时能够让学生体会三角函数中的初相、相位、振幅和周期的含义;解决匀变速和变加速运动问题的数学建模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导数与积分的意义;受力做功的数学模型中,又能让学生对向量的数量积进行感悟……学生每一次对知识和方法的使用与感悟都是一次巩固过程。这不同于一般性的重复,而是经过思索后的再提升,是让学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所用知识的过程。在模型的求解中如果遇到现有知识无法解决时自然会想方设法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所遇问题,由此培养自学能力。

四、在解答中归纳,在总结中提升

数学建模既然是应用数学工具的过程,那么,其在具体的应用和探索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普遍性的结论。这些由学生亲自动手验证的结论往往可以作为学生珍贵的经验积累,是构成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这些结论往往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时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在让学生研究两点球面距离的时候,经过反复比较和验证,学生会发现两点的球面距离实际上就是两点与球心所形成的大圆的劣弧长度,由此可以通过球的半径与两点与球心连线的夹角来求出两点所在球的球面距离。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就能够理解地球上同纬度两地的航班为什么不是沿着纬度圈飞行,也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地理学中给出的计算两地地表距离的公式了。又如,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数量积来分析物理学中的受力做功模型时,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习惯上要做正交分解,其原因就包括分量做功不相互影响并易于坐标化等。

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建模教学

1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1.1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目前国际数学界普遍赞同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和在数学教学中推广使用现代化技术来推动数学教育改革。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都十分重视数学建模教学,把数学建模活动从大学生向中学生转移是近年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数学建模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求解数学模型,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必要时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整理加工、获取新知识,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数学建模将各种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备手段之一,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因此有计划地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开展数学建模的必要性。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自律、团结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具体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他们对于数学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靠数学,平时做的题都是理论性较强,实际性较弱的题,都是在理想化状态下进行讨论,而数学建模问题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及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数学结果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及相应数学软件的能力;独立查找文献,自学的能力,组织、协调、管理的能力;创造力、想象力、联想力和洞察力。

2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理念

2.1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2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3以数学建模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会团结协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相互合作的工作能力。

2.4以数学建模方法为载体,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3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一些设想

3.1在教学中传授初步的数学建模知识。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因此,根据数学建模的过程,在教学时将数学建模中最基本的过程教给学生。

3.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练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经常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学习数学建模的体会范文6

【关键词】数学 建模 意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别强调人才培养由“知识型”向“创造型”转变。数学建模教学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的需要。一方面,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逐步积累;发现、叙述、总结数学规律的经验,知道一些基本的数学模型,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数学的生命力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是数学应用之关键,数学学习之目的。数学建模教学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数学建模意识,明确问题的数学建模目标

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提供的解答解释现实问题。就是把数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初中数学建模通常是:把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把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等量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把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变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把有关平面、空间图形,建立几何模型,把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建立统计模型等。数学建模教学首先要引入数学建模实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养成数学建模习惯。具体做法可以是:

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感受、体会数学建模思想;

2、给学生见识、制作、操作的机会,强化数学建模意识;

3、让学生画画、折折、拼拼,培养学生的建模情趣;

4、突出实际测量、尝试设计的教学环节,学习数学建模知识;

只有有了数学应用意识,才能遇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学会了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学会了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才能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确立建模目标(何种数学模型)。只有有了建模目标,才能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把问题解决。

如例l、某商场购进一批单价为6元的日用品,销售一段时间后,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场决定提高销售价格。经试验发现,若按每件20元的价格销售时,每月能卖360件,若按25元的价格销售时,每月能卖210件,假定每月销售件数y(件)是价格x(元/件)的一次函数。

(1)试求y与x之间的关系式。

(2)在商品不积压,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问销售价格定为多少时,才能使每月获得最大利润?每月的最大利润是多少?

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所谓“最优化”问题,诸如成本最低,利润、产出最大,效益最好等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函数的最值问题;

又如例2、在4月份,有一新款服装投入某商场销售,4月1日该款服装仅销售出10件,第二天售出35件,第四天销售60件,尔后,每天售出的件数分别递增25件,直到日销售量达到最大后,每天销售的件数分别递减15件,到月底该服装共销售出4335件。

(1)问4月几号该款服装销售件数最多?其最大值是多少?

(2)按规律,当该商场销售此服装超过2000件时,社会上就流行,而日销售量连续下降,并低于150件时,则流行消失,问该款服装在社会上流行是否超过10天?说明理由。

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增长率、降低率、复利、分期付款等与年份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常常归结为数列统计问题。

通过建立目标函数,确定变量限制条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予以解决。并由此表现出数学的应用价直,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欲望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注重展示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过程一般是: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确立建模目标(何种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数或式的数学计算(估计)推理对所得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铸题成模”,予以推广应用。数学建模教学时.要注重展示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数学建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找出规律、抓住关键而完成。因而数学建模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可敏捷思维,借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3、已知实数a,b,c a + b + c = 10,a 2 + b 2 = c 2 求ab的最大值。

教学时渗透“数型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构建几何模型(周长为10的直角三角形),求其面积的最大值即可得解;

数学建模的思维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猜想求证、严密求证、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借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