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1
关键词:饭店企业 品牌 竞争力
品牌专家戴维森于1997年提出“品牌的冰山”理论,称品牌是冰山的一角,意即品牌的显性部分是很小的,但品牌的影响却是实在而强大的。品牌特色越鲜明,就越容易获得顾客的认知,越能增强顾客的购买信心和顾客忠诚度。一个好品牌是提升饭店竞争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最为有利的武器。
1 我国饭店品牌塑造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与此同时,很多国际饭店集团的运作取得了很大成功。圣达特、洲际、万豪、雅高、希尔顿、喜达屋等著名饭店集团以品牌为依托,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角逐,并且正以超常规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各知名的饭店集团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许多饭店集团甚至主要依靠输出管理、输出品牌来谋取利润。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饭店集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全国有星级饭店1.4万余家,其中五星级607家,虽然出现了像锦江、建国、金陵等做得比较出色的饭店集团,走出国门跨向世界的品牌几乎没有。就算是在国内,饭店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主要依靠价格和关系上,我们与世界著名跨国饭店在品牌领域的竞争明显处于劣势,因为我们没有打造出自己的个性鲜明、高威望、高价值感、高美誉度与忠诚度的强势大品牌。由于缺乏品牌优势,中国饭店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较弱。
2 我国饭店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品牌定位不明确 目前多数饭店品牌定位不明确,在定位过程中未进行市场调研,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导致脱离市场、脱离消费者,从而使品牌形象苍白无力。饭店企业应该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目标市场的竞争状况和自身条件,确定本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特色和形象,并准确地传递给顾客,以获得顾客的认同。
2.2 饭店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 稳定可靠而且特色鲜明的饭店产品是品牌塑造的基础,产品的硬件方面,我国的饭店业不会逊色于国外同行,但就整体服务水平而言,差距却是实实在在的,令人担忧。服务不规范、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失误频繁出现、饭店产品的规格质量标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差距等问题尤为明显。饭店品牌是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员工面貌、饭店设计等一系列要素的综合体现,应该把饭店的功能性和形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品牌营销手段较为单一 品牌推广和营销的重点是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仅要扩大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提高美誉度。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不久,品牌成长所需要的市场条件还不很成熟,企业往往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求名逐利、随波逐流,仅靠降价、广告等相同的手段来应付竞争,这种做法往往对品牌的持久发展不利。
2.4 缺乏完善的品牌塑造支持系统 品牌的塑造需要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采购供给等方面有完善的支持体系。纵观中外品牌管理较好的饭店,基本上都拥有成熟的中央预定系统、独立的采购配送中心、OA办公自动化系统、校企合作联办项目等,为品牌的有效扩张提供支持。我国饭店业品牌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的建设进度明显,但相关软件系统尤其是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品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没有成熟的培养相关人才的机制。
3 我国饭店品牌建设的策略分析
3.1 进行鲜明的饭店品牌定位 饭店要在明确目标市场和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确立鲜明的特色,并且时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将此鲜明的个性诉求与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保持一致,这样的定位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最终塑造出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持久竞争力的饭店品牌。
3.2 饭店的标准化运作 确立品牌优势,一项基础工作就是饭店的标准化建设。而这些标准化的文件及其不折不扣的实施,正是饭店品牌优势的第一要义。饭店提供的食宿,是人类最基本的两项需求,因此也带有很普通的共性,卫生、舒适、安全、尊重、便利、亲切等都是必须达到的。而达到这些要求的最根本的保证就是标准化。世界上任何有品牌优势的饭店集团都有全面、严格和细致的服务标准和制度作为质量保障。
3.3 提供个性化服务,培育顾客忠诚 饭店确立独特鲜明的个性要以稳定可靠、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服务为基础,饭店要赢得赞誉无一例外地也要归于细致、周到、个性化的服务。首先,注重细节,服务细腻。有品牌力的饭店服务就显得细致、细腻、细化;其次,彰显自己的特色。有品牌优势的饭店还设置了有特色的、也是客人需要的服务项目;第三,挖掘客人的情感需求。为客人着想,向客人注入亲切感、便利感和自尊感,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吸引的功效;此外,饭店应对顾客的意见、建议和投诉等给予充分重视。
3.4 采用多种营销手段推广饭店品牌 饭店品牌营销的设计者向消费者传递的不仅是某个产品,更重要的是整个品牌的形象气息。可联合使用大众传播、服务传播、人际传播、公关传播等方式,持续地与消费者交流,促进消费者的理解和认可。需要注意的是,饭店管理者选择的传播方式,应该符合自身特点,不仅行之有效而且要相对经济。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立的饭店和饭店集团中,主要是以硬件和资产为纽带,而国际饭店集团则主要以软件为纽带。国际国内饭店集团的发展实践证明,走软件发展的道路是成功的,而走硬件发展的道路代价太大。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应吸取国际饭店集团的成功经验,打造品牌,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这是饭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海鹰.品牌竞争力:企业掌握市场“活语权”的关键.当代经济.2005年24期.
[2]我国1.4万余家星级饭店将实施新的星级评定.百度文库.专业文献.
[3]刘沙.我国饭店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2(中旬刊).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29-02
近年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日趋显现。而且,伴随着金融市场多种市场主体的竞争不断升级,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创新金融服务、抢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基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考虑,国家不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中小企业,并通过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六项机制”建设、“四单”原则考察等,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支持。如此,越来越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建设,打造自身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和品牌优势。相关统计显示,80%的银行家选择中小企业业务作为未来公司业务的发展重点。那么,如何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占据竞争主动权?成长为强势市场主体?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小企业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观点
(一)核心竞争力的理解
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出现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学者Prahalad和英国学者Hamel共同提出(Hamel、Prahalad,1990)。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独具的、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的环境中能够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发展空间的新业务领域拓展。此概念突出强调两点:“长时间内主动的能力”、“支持企业向更有发展空间的领域拓展”。可见,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使传统的对企业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综上,简单地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或者能力,而这种资源或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增值性。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需要能够作出显著的贡献,给客户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如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主观效用的大幅增加等,也就是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用处。
2.领先性。领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所特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仅是当前的需要而且包括未来潜在的需要。如果竞争对手也有或者易被模仿,则不是核心竞争力,无法给企业创造较大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够应用于多种产品或服务领域,而非局限于某一种产品和服务。通过核心竞争力在新领域的积极运用可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利润点。正因于此,核心竞争力更是一种“通用”的技术专长,其胜利意义远超出单个最终产品的胜利。某项竞争力在某项业务中可能是核心的,因为它通过了顾客价值和领先性的检验,然而,从整个公司的观点出发假如该项竞争力不能衍生出新的产品市场,则它就不是核心竞争力。
4.强化性。虽然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对方,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长期稳定的优势,必须对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培育,持续地进行自我强化。
5.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多个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足以成为核心竞争力。多个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形成合力,并在向顾客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正因为它是企业跨部门人员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才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
可见,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力有着显著的区别。核心竞争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般都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有竞争力的企业,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二、打造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核心竞争力
(一)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不仅仅是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更是优化业务结构,开辟利润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积极的创新服务,实现中小企业和银行共赢发展,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战略发展调整。目前,我国银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经营,突出表现在仍然高度依靠赚取息差收入的“高风险、高耗能”型增长方式,大客户贷款的集中度偏高,经营发展失调,银行的经营发展迫切需要加以调整,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客户融资能力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渠道逐渐畅通,大客户贡献度下降速度加快,银行盈利空间逐步缩小。例如,短期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使“金融脱媒”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挑战的形势下,重视并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业务,可视为银行调整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谢利,2008)。
2.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银行同业目标市场趋同,激烈竞争导致银行在与大客户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贷款议价能力不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较低。迫于竞争压力,目前银行许多大客户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及以下,而对大客户的中间业务也往往因追求贷款利差而给与大幅优惠。在目前的企业群体中,中小企业最具活力,他们有着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品牌形象及科技含量的企业,他们是商业银行优秀的目标客户。并且,目前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高,中小企业客户贡献度呈现逐步上升势态。当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基准利率上上浮,远高于其他贷款收益,就是一个简明生动的例子。因此,把中小企业作为基本客户群,能够伴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扩大银行自身的业务,增强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3.拓展发展空间、潜力。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经济贡献大、创新活力强,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并没有获得与大企业同等的融资待遇,相关统计表明,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高达70%左右,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实际上,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中小企业面临升级发展的极好时机,对各项金融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巨大的中小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商业银行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4.降低业务经营风险。随着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贷款约束持续加强(黄宪、吴克保,2009),银行资本管理趋向谨慎。如果商业银行贷款不断向大客户和某些行业集中,将造成银行贷款的集中度提高,导致贷款信用风险集中,形成较大的潜在损失。商业银行选择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能更好地分散风险,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集中度;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大部分为短期信贷产品,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短期信贷产品,对于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将有力地推动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制度以及技术方法上的一系列创新建设,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以满足银行发展和整体风险控制要求。
5.稳定长期利润增长。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为基本客户群,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担任“雪中送炭”的角色。长期的业务合作,有利于促进形成稳定的依存关系,更容易培养起中小企业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开发新客户与维系老客户在成本、收益的比较上,差别迥异。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建立长期客户关系,拥有一批忠诚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实施途径
从本质上来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种类。探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核心竞争力这个问题,是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比其他企业更为复杂和困难。首先,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商业银行无法依靠市场的分割或垄断为基础来建立核心竞争力。其次,金融商品无法申请专利,而监管部门又要求金融产品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导致金融产品极其容易模仿和复制。可见,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个创新产品面市,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单纯依靠产品难以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只有在管理理念、机制、体制设计等多个方面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竞争优势,才能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最难被复制的。具体的实施途径有:
1.转变战略发展观念。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定位优势的保持,首先是彻底转变经营理念,深刻认识中小企业业务对于银行企业价值、竞争能力打造和战略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市场规避战略为市场领先战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营销观念,以中小企业客户需求为出发,这是中小企业业务核心竞争力打造的根本出发点。同时,要重视品牌建设,建立区别于竞争对手的鲜明的市场形象。
2.创新独立组织架构。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91%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以及90%的发达国家银行设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张涛,2009)。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建立以中小企业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并以银监会小企业六项机制建设为指导,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业务政策,在授权、核算、审批、激励、问责免责等政策上给予支持,避免中小企业业务资源受到大企业业务的侵占。进一步地,要保持专营机构在中小企业信息获取和传导方面的优势,将其作为核心竞争能力进行重点培育。
3.创新专业产品服务。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品种的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对现有产品的整合打造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综合化服务。同时,要尤其重视能够为银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产品打造,这样既可以减少对规模有限的银行资本的占用,又可以有效控制业务风险。此外,根据营销组合理论,服务也是产品,尤其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创造价值,形成银行的经营特色。
4.重视科技信息技术。先进、高效的信息技术中心,能够为业务发展创造很好的技术平台。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功能,建立良好的业务发展硬件条件,科学积累信贷数据信息,为风险管理定量分析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技术,再辅以外部数据的利用,可以帮助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5.实施客户满意策略。客户关系是中小企业业务开展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客户流失的有效手段即是重视客户精细化管理。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客户关系的信息优势(鲁丹、荣,2008),通过行业细分、客户贡献细分、客户生命周期需求分析等形成客户细分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差别化的客户管理策略,实施针对性营销,进而开发客户潜在需求,实施客户满意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精细化管理研究》(No.20100480238)资助。]
参考文献:
1.Hamel G., Prahalad C.K.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8)
2.黄宪,吴克保.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约束的敏感性研究――基于对中小企业信贷行为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9(11)
3.鲁丹,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成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研究,2008(5)
4.谢利.把握契机:商业银行重新定位中小企业战略.金融时报,2008.8.9
5.张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的现状.中国金融,2009(21)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3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源于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提出:知识成了新经济中的硬通货,组成新经济的个体力量应是具有知识的人员。自从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出现以来,关于其定义一直未有确切的说法,但归纳来说,知识管理指的就是:当企业面对日益不确定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时,企业为适应环境、继续生存及谋求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适趋措施。实际上,知识管理也是组织发展进程是体现,它能将人的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其实,知识管理是一种内涵丰富且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向,它不但是一新型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思路或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想,具有多视角性和多层面性。为此,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在组织原则、管理目标、组织结构等方面,知识管理都有很大的不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寻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创新,它突出的的是知识对组织创新的重要意义。传统的管理模式却并没有把组织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目前,越来越多人开始把组织作为学习和创新的系统,知识正在被用于系统创新。
二、知识管理的特点
德鲁克知识管理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它强调以人为本。
德鲁克不但把人本主义的思想精髓得到了发扬,并使其与知识社会的管理问题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他认为:知识管理人员必须把同他一起工作的人员当成是他自己的资源,他必须从这些人员中寻求有关他自己的职务的指导,必须要求这些人员把下述事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帮助他们的知识管理人员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真正充分发挥知识工作者的能动性,就要注重个人知识的挖掘,个人知识的管理,个人知识的应用及个人知识与工作流程的有效整合。
(二)它是以自我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控制的思想。
德鲁克认为,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使知识工作者在工作中发现兴趣和价值,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定义任务和成就评价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才是最强的激励。
(三)它是以任务和权变相结合的管理组织思想,他认为组织设计要以企业的宗旨和使命为依据,职能制度和任务小组是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没有普遍适用的组织结构。
(四)它是以成就和道德相结合为管理价值观。
德鲁克虽然特别强调企业的经济成就和知识工作者的个人成就,但认为没有哪个组织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并以此为目的的,企业和个人必须顾及和承担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的不断更新,再加上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要求日益曾加,使得企业产品须不断更新以之相适应,同时,这也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这样的新形势,企业想要在市场立足且取得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的优良素质及企业组织间的有效配合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体现。然而知识管理便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由此可见,知识的管理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的来源。美国德尔福集团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陛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
四、以知识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进组织间的配合。企业在管理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式,同时不断提升知识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企业知识结构系统的管理。
企业的知识资源是企业拥有的可反复利用的,建立在信息和技术基础之上,能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资源。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形知识管理。对于显性知识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和使用以计算机存储系统为基础的知识库,提供员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和知识利用;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企业可以建立知识资源图,提供员工根据需要来查找知识资源图,然后在知识库中检索来获得所需的知识或找到需要求助的专家。
(二)对知识资产的积累和管理。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资产不仅包括各种有形资产,更重要同时更有价值的是企业拥有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包括企业的市场资产(品牌、客户信赖)、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企业文化、企生管理哲学)等。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认识自身拥有的知识资产并加强对知识资产的管理和积累,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企业应注重对企业品牌的培育,统一对外宣传,注重树立企业形象;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重视对企业的软管理,通过培育企业职工的整体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荣誉感、地位感和责任感,以达到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目的。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环境,创造的环境,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三)教育和激励知识型员工。
德鲁克认为:根据需要和机会的变化,确保企业和每个成员的不断成长与提高,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作。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大形势下,知识型员工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将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而且自身也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为此,他们是非常希望企业提供教育与培训机会。
企业应对知识型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提高企业整体的学习性。例如实施结合企业员工实际的读书计划,定期员工推荐新书、推荐好书,要求每一位员工在看完书后,以读后感、讨论等形式对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读书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转变原有的观念,不深化知识型员工的潜意识。企业还可以经常邀请一流的学者来讲学,与国外学校的进行交流。除了要求员工要进行经常性的学习,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变化和企业组织的不断发展,每一个企业都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该在以培养个体知识为核心的基础上,加速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知识运转,促进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相互融合。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从文化、组织、管理、技术几个方面来促进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劲文,葛新权.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
[2]王玉生.德鲁克知识管理理论论纲[J].学术论坛,2006.
[3]陈长里.德鲁克的"实践人"刍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王谦修.企业知识管理的知与行[J].施工企业管理,2008.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4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该理论的创始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那里,两人在《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的定义是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国内学者基于西方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席陈清泰1999年在上海财富青年会上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刘世锦研究员等则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基础的,是整个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和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竞争力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也有独到的见解,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制定出能不断产生经验的东西的战略。根据以上中外学者和企业家对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我们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竞争合力,是在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活动形成的一种适应于市场变化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趋于融合,而国际市场的需求、法制环境、贸易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与国内市场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加入WTO后的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原本企业所熟悉的国内市场环境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在原本较小的且受保护的市场上占有优势,而要建立在国际国内广阔市场上打拼的战略思想,从自身状况出发,考虑企业市场战略调整和发展问题,实施恰当的市场战略定位,以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优势产业的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若想在激烈竞争力的市场占一席地,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世纪时期,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在以后的日子里建立了全国最好的售后服务,成功的企业可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现在只从一个侧面谈谈海尔的服务战略。关于海尔的服务战略,国内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姜汝祥曾做一番精妙的分析:海尔的成功是中国式的成功,它成功地将一场家电业的功能之争转化为服务之争。通过“免费服务”模式获得先入优势,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回报。对手即便模仿了“服务”模式,但也因成本太高而被拖死。
对于创业者来说,开发新顾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和财力。所以把手头的几个老客户服务好,保持企业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再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新顾客不失为一种上策。
许多公司往往忽视了那些觉得钱花得值,而继续光顾下去的老顾客。更有甚者觉得老顾客很麻烦,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服务做的还没有到位。
在各行各业中,总有一些企业一方面很好地照顾了顾客的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业务还蒸蒸日上,收入可观。这些公司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投下精力和财力去实践一个理念——良好的服务就代表成功。
三、我国企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2)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3)加强技术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4)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下转第68页)(上接第23页)造提供制度保证;5.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6.独特的营销广告策略。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瓶装水市场激烈竞争,在广告战烽烟四起的氛围中,浙江“娃哈哈”矿泉水与“乐百氏”纯净水先后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性的著名饮品品牌。
(二)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物流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一、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物流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可以概括为物流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还有的认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是核心技术、组织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三大要素。也有人运用“价值链分析法”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总结众多观点的基础上,本人认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本
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物流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物流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物流企业奉献才能。
2、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物流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物流企业声誉
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的一种承诺,是物流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物流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物流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物流企业文化
物流企业文化实际上是物流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良好的物流企业文化是物流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二、如何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打造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要不断成长为世界级大企业,拥有自身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物流企业文化孕育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物流企业文化的发展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成长。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团队精神,鼓励企业创新,进而构筑和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物流企业学习力的能力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积累、转移和共享,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在不断修炼中增加物流企业的专用性资产和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学习型组织是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物流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出现,才能具备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因此物流企业更因建立学习性组织,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3、建设物流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相结合
物流企业间竞争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物流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物流企业文化作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物流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物流企业生命力的源泉。物流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企业综合素质。
4、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在动态的环境中,物流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那么物流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竞争力及动态管理能力。所以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管理应是对核心竞争力整个演变过程的循环和实时的动态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核心竞争力的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发展等阶段。
(2)管理的循环性
对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绝不是在评价完成之后使告结束,而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再返回培育、确定或应用阶段,即或在原有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单纯强化提高。或是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或是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应用,通过每一次循环,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价值都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实时性
对核心竞争力的四个阶段的管理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管理的循环性和实时性存在于各管理阶段中,对动态管理的管理手段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拉母・查兰,《持续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文松,《企业战略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6
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指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知识,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竞争力要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充分用户价值、独特性和延展性。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总结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
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与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生产模式。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出版社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高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出版社在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优势的策划、生产、管理协调能力和影响力、应变力,其本质是让读者得到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图书、教学和富有原创力的学科性文化。
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
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集合,难以触及,也难以凝聚形成,要真正做到合理开发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了解它的构成因素。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也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市场开发和扩张能力;还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运行模式、高素质的员工、优势品牌和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不同角度分析,具有不同的构成因素。鉴于出版社的独特性,笔者认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提供内容服务的出版业来说,人才是决定成败的根本条件,谁拥有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具有悟性的复合型人才,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但仅拥有人才还不够,还需要对人才进行组织、规划、领导和控制,通过协调,形成合力,创造更高的价值,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长期以来,出版社的用人形式较为单一,多数没有单设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强。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出版社用人形式日趋复杂,既有事业编制人员,也有合同制人员和临时工等形式。能否人尽其才,极大地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否缓解不同形式员工之间的矛盾,要看其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如何,薪酬标准和绩效考核如何,能否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管理。管理也就是管理能力,是出版社获得信息的能力、制定决策能力和创新执行能力,如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出版能力、营销发行能力和执行能力。出版社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有效地利用资源,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管理也是生产力,没有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其他因素也难以实现,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出版社的竞争力水平。
品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读者忠诚和出版社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人说过,一个出版社拥有一两个品牌图书,就可以维持生存,拥有三四个品牌图书,就可以过得很好。的确如此。好的品牌图书可以长期为出版社增加效益,如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外研社的《许国璋英语》、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都是优秀的品牌图书,每年能为出版社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出版社的一种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深层原因,它对培养企业领导和员工的亲和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忠诚度至关重要。出版社作为文化生产部门,更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既是提高出版社的文化品位和社会知名度,也是强化个性特征的过程,更是促使无形资产增值的过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出版社整合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如何打造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认识。培养核心竞争力。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格局,专业分工明确,出书范围严格,内容局限性大,因此,一般规模不大,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其核心竞争力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全面与市场接轨,不太了解核心竞争力为何物,认识不到位;第二,虽然已经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到了议事日程,但还处于时抓时放的状态,没有放在出版社发展战略重点的位置上;第三,一部分出版社特别是一些强社,已经把培育核心竞争力放在出版社发展战略的重点位置上,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不能说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理念和路径,更没有形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出版社从社长到每一名员工,都应该认知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整合优势资源,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图书策划。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从而在图书策划、编辑、印制、发行等诸多方面形成与同行的差异与特色。
培养核心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对于出版社来说,核心人才是指高度忠诚,遵守职业操守,具有强烈的个人发展欲望,具有出版社所需关键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能在岗位上有卓越表现,给出版社创造丰厚的利润,带来较好社会影响,推动出版社发展的人。核心人才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掌握出版社的核心业务,能创造出版社80%以上的价值。他们控制着关键资源,在出版社的生产经营中不可替代,是出版社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可预测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
出版社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以提供内容服务为主体,人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业是智力资本的集中,是最具知识特征的产业之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广泛共识。出版社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优秀人才的招聘、选拔、培训、培养机制,特别是核心人才的培养。出版社只有不断地培养核心人才,并建立一套吸引、留住、使用核心人才的良好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体制,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版社面临着体制改革,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现有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为培养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在出版社内部,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生产经营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
积极性,多出精品图书。
出版社在创新体制后,可以有更大的自,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如科学出版社在改制前,从1985年以后的10年间经营运行困难,在图书出版方面是得奖大户,但经济上却连年亏损。如何实现两个效益的高度统一,科学出版社选择了坚定不移地走体制创新、走企业化的道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之路,很快扭亏为盈,并成立了以科学出版社为核心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于2005年完成有限责任公司工商注册,实现了改制的关键一步,2005年当年图书出版码洋就达11亿元,显示出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
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品牌图书,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品牌是出版社的无形资产,代表出版社的信誉、质量和服务,是出版社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精品,是读者选购时的首选对象。一个图书品牌可以带给出版社长期效益。例如,我们购买新华字典首选商务印书馆,购买英语字典首选外研社,购买考研类书首选人大社,购买计算机类的图书首选清华社。说明这些书或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了良好的印象,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形成了一种认知定势――出版社或它出版的某种书是市场上最好的。品牌图书的打造,会赢得出版社的声誉,带动整个出版社的发展。
出版社有了品牌图书以后,还要保持品牌的健康成长,提升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文化。如果不能不断赋予品牌图书新的价值,则品牌图书也可能走向衰退或死亡。
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的加快,市场竞争已从局部竞争发展到企业的整体性竞争即品牌竞争。品牌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文化竞争,通过企业文化塑造品牌形象。赢得读者对品牌的认同和信赖,从而使出版社获得市场,获得读者,获得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位企业家说过,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产品,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你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