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1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组织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2008)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2)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3)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4)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5)从企业未来成长的维度看,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3.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文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国有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5.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三,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行动、方案和建议,使文化创新变成一种风气,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机制。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整合,需要创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芮明杰 陈晓静 王国荣: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东民:论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
[3]兰国庆 姚昌义: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提升 核心竞争力
一、如何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该理论的创始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那里,两人在《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这一重要观点,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国内学者基于西方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席陈清泰1999年在上海财富青年会上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2.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
4.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2.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3.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三,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行动、方案和建议,使文化创新变成一种风气,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机制。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 国有外贸企业 核心竞争力 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国有外贸企业要在研究市场成长趋势和竞争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行业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市场现实和未来需求且自己又具有经营优势的产品作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要立足挖掘并充分发挥国有外贸企业在多年经营基础上形成的销售渠道和信息网络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核心主业,大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需要公司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努力,因此必须由公司高层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领导,在使公司上下统一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通过公司内部积累和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制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产品、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依托多年外贸经营形成的营销渠道、信息网络和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给用户带来特殊效用的技能、方法和能力,积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通过跨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实现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整合,进而构建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创新是关键。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要倡导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环境和企业文化,鼓励管理制度、经营模式、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
4.通过外部联盟和购并获取与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外贸企业可通过与自己优势互补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来获得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可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与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结盟,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可通过购并获得核心竞争力。购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购并,企业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借助公司间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形成和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外贸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购并,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s[J].May-June,1990,pp.79~91
[2]钟祖昌 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贸探索[J].2007.01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4
关键词:IT建设;国有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F41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3-0117-03
一、引 言
信息技术,也称为IT,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大技术革命之一,在大幅度提高人类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经济体制、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同样,IT建设也给我国国有煤矿企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回顾我国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历程,可以知道我国煤矿企业的IT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越级式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我国煤矿业引入了国外先进的煤矿井下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综采工作面自动控制系统,提升机、皮带运输、矿口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和选煤厂自动控制系统等。同时,煤矿企业同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发了由单片机、单板机、PLC等组成的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开始进入煤矿,许多煤矿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构建了矿井管理信息系统。本世纪初,煤矿系统大范围地进行ERP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了大批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IT建设已触及到煤矿生产、管理、技术、营销的各个细微环节。
煤矿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支柱,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矿业的兴衰会对其它下游行业带来相当大的波及效应。目前,我国国有煤矿业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内忧外患:内部机制僵化、技术革新缓慢、管理观念与管理方式滞后;外部面临国外大型煤矿的成本竞争、价格竞争和销售市场竞争。因此,我国国有煤矿业一直在进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求长远发展。十余年来在全行业内推行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组织学习、IT建设等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理念,取得了很大的实际绩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我国国有煤矿企业IT建设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微观效应路径上进行实证检验,以对我国煤矿企业进一步加强IT建设、从而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理论借鉴。
二、模型设计
(一)假设的提出
设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IT建设体系为毛、组织学习体系为ξ2。根据文献[1~3]的研究成果,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可分解为三个基本要素: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本研究设核心技术能力要素为η1核心管理能力要素为η2、核心市场能力要素为η3。并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如表1所示:
(二)模型设立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IT建设测度体系的构建一般要遵循行业现实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清晰性、可识别性等若干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本研究将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IT建设体系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1)采掘自动化(X1),指煤炭产品整个开采流程中的自动化程度;(2)办公自动化(X2),指信息技术对煤矿企业的日常事务管理及市场开拓方面的促进;(3)专业人力资本(X3),指煤矿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指IT专业人员在整体技术人员中的比例;(4)IT创新(X4),指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在煤矿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扩展趋势。
根据文献[6~8]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组织学习体系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1)自我超越(X5),指煤矿企业的从业人员在整体上存在一种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2)共同愿景(X6),指煤矿企业的所有成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3)心智模式改进(X7),指煤矿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都能使用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4)系统思考(X8),指煤矿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够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对待每一项任务。
根据文献[1~3]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运作特征,可以进行国有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诸要素的分解。其中,核心技术能力(η1)要素分解为四个指标:采掘机械化效率(Y1)、管理自动化提高幅度(Y2)、回采率增长率(Y3)、吨煤成本降低(Y4);核心管理能力(η2)要素分解成四个指标:决策效率改进(Y5)、组织结构优化(Y6)、人力资源绩效增长(Y7)、生产安全性改善(Y8);核心市场能力一(η3)要素分解为四个指标:营销网络稳健(Y9)、营销能力提高(Y10)、主客户忠诚度改善(Y11)、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增长(Y12)。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得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三、模型验证
(一)验证思路
通过对结构方程的路径检验可以验证理论假设的真伪与影响幅度。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通常的回归模型只能包含一个因变量,只能分析直接效应,不能分析间接效应。而结构方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研究已建立起包含2个外源变量(ξ1、ξ2)、8个外源变量指标(X1~X8)、3个内生变量(η1、η2、Tb)、12个内生变量指标(Y1至Y12)、6条因果路径关系、1条相关路径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生成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r)、外源变量协方差矩阵(φ)、外源变量因子负荷矩阵(AX)、内生变量因子负荷矩阵(AY)、外源指标方差矩阵(ε)、内生指标方差矩阵(δ)、模型残差协方差矩阵(φ)、各种拟合指数等来测度路径系数显著性、因子负荷显著性、因子误差方差显著性,经过模型修正,得到最优模型,从而实现对模型理论的验证。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制对20个观察指标进行行业调查,向334个国有中型以上独立核算煤矿企业发出问卷334份(包括实地采访79份),历时89天,收回有效问卷265份。通过删除异常数据,并对缺失数据进行列删法、对删法、均值替代法、主成分法处理,得有效样本182份。样本分布于晋、豫、鲁、冀、蒙、黑、吉、辽、贵、甘、陕、苏、新等13个省市自治区,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煤炭企业的总体情况。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约为8: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基本要求。5个潜变量Cronbach a系数最小值为0.721,调查结果信度较高。
(三)验证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r)如表2所示:
阴影部分为缺乏显著性的路径系数参数。同时得IT建设要素与组织学习要素的相关系数为0.71,显著性水平为2.34。
所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无需继续进行模型修正。(其它相关验证结果在此略去)。
四、结论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IT建设对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都存在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核心市场能力缺乏有效的促进作用。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组织学习行为对核心技术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但对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缺乏有效的促进作用。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上升明显受到IT建设和组织学习的双重激励;而IT建设与组织学习对我国国有煤矿企业核心市场能力均缺乏明显的激励作用。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14-02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趋势正在逐渐加强,很多国有企业的市场机遇正在遭受着严重的致命打击,而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诸多企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导致企业的运作和经济运营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却给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企业自身拥有的最大技术优势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措施,只有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才能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生存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会被效仿且能带来高额利润的特殊能力:经济全球化的风暴已经导致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若想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核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取胜,要想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已经成为现在最急需探究的课题。
每一个优秀的企业在进行企业规划发展的时期,总是会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建立高效的创新体系以及庞大的信息系统的同时,还要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组织学习,努力为客户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出发,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而推进企业差异性优势更好的发展,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寻求更大的突破口,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坚持用科技创新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开拓新的市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外国人率先提出的,二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组织中的集体性的学习技能,需要探知如何协调各种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如何将诸多繁杂的信息集合成一体化。国外杂志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成:是企业的一种基础能力,更是企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竞争对手是无法效仿的,更无法实现完全交易。核心竞争力本身具有很多的特点:难超越,不能效仿,具有延展性和关联性,具有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不断的积累,知识与技能并不算是核心竞争力,能够起到协调知识,整合技能的作用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时效性、区域性、专用性并且内容与形式不保持一致的基本特征,因为所处的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也不同,这些是与国际的市场关联度不同有关系的,因为观察的视角不同,企业领导者的水平也不相同,对于不同企业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看法也会不一样,因为企业的自身条件不一样,商品具有的市场和各自拥有的技术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企业核心竞争的能力就不会完全相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就是研发核心技术,树立品牌形象,提升战略能力,市场的销售力、生产力和资金的投入、企业的管理则是出于次要位置的。
2 构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管理与创新能力,人力,还包括政府的干预度和国际化水平等等,任何只着重强调某个方面的要素的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就是片面的,企业若想真正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对当前市场进行综合分析,对自身的各方面条件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自己的长处,不仅要考虑生产管理、规模、质量、和使用的模式,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如果能在恰好的时间里对时间或外部威胁做出及时的反应,以此来保护企业能获得更好的竞争力,这说明企业具有一定的响应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会决定企业的核心配置,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平衡时要能保证核心的发展与积累是相互平衡的,能够准确地预测产业动态变化情况,适当地将企业核心跃迁,可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竞争和技术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对任何策略要做出决策时,都要避开传统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要避免从个别产品或市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产生出片面的决策,需要从培养企业核心,利于企业成长和积累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出正确的,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决策。
企业的核心能力怎么样还可以从它的产品表现出来,所以制造力也是个关键的构成部分,它将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技术和成本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市场的营销力也是个值得重视的构成部分,它通过营销过程和渠道进行控制和管理,这将会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变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协调好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信息文化,强调了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可以通过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把企业的技术和生产技能通过管理融入进企业的核心能力中,组织效率的好与坏会决定企业的技术优势会向市场竞争的好或坏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状况
1 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工业和服务类企业发展滞后
我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劳动力的成本也相对较低,部分农产品在国际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由于受到农业经营体制的辖制,我国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相对落后的,并且劳动的生产率也比较低,企业经营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但是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的逐渐开放,国有农业的竞争优势将会慢慢下降,但是国有工业确是我国国有企业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体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的企业非常缺乏核心技术和优秀的产品,在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的各项指标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国有工业类企业的竞争能力总体上说都是不高的,在经济效益方面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国有的服务性行业发展的阶段都还稚嫩,起步比较晚,伴随着服务业的逐渐开放,服务类的国有行业将会遭遇非常巨大的挑战。
2 创新能力低,技术资源匮乏,持续竞争力不足
现在正是时代、知识和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这些因素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关键要素,因素含量的高低就会决定产品在竞争中具有的优势的大或小,我国的国有企业往往非常缺乏知识和技术这类型的资源,对知识的创新能力也不是很高,科技的转化技术也有待发展,真正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不够多,而且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率还太小,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附加的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是远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的,并且整个出口的总额在所有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的低,由于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在我国还比较少,再加上研究经费往往不足,导致我国关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近乎停滞不前,受到科研体制的约束,国有企业缺少能进行成果转化的灵活体系,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真正的竞争实力和未来发展的动力。
3 管理制度不完善,治理效率低下
因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正是我国的全体人民,对于全体人民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实施产权的,只能通过所有权的代表才能对国有企业行使一些重大决策或做出维护,同时还能行使收益的分配权同时进行监督,因为所有权的代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具体,所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是呈现“虚化”的情况,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有产权一定需要通过一定的层次,最终要委托给政府的相关部门,或者委托给其他的代表进行相关的管理,也就从而形成较长的委托链即链条。在复杂的链条中,就其中谁会成为产权的主体,不一样的主体各自会具有哪种职能,以及各种产权主体之间会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关系,我们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导致分权制衡的不规范,促使约束机制严重失衡,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策略
1 树立创新意识,进行产品创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市场也发展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市场,原本存在的“分配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也逐渐消失不见了,市场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作为企业,若想要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以市场作为主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对企业的产品技术都要进行创新,经营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跟着创新,当企业经营成本能够有效控制的时候,企业的产品才能更加符合顾客的需求,这样才更具有竞争力度,从而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企业若想要进行科技创新,那么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率先树立好创新意识,这是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备优良的创新精神,才能使企业创新具备更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扩大创新的队伍,能使企业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文化,这是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持续发展下去的有效途径。
2 坚持自主创新
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就要不断推出质量和性能都令顾客满意的自主产品,经济时代,这是企业能够发展的根本途径,如果长期的立足原地,停滞不前,不寻突破和创新,那么这个企业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单纯的引进技术,并不具有自己的特色,是无法发展向前的,所以,资金优越,条件较好的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坚持自主创新,寻求自我突破,让产品处于潮流的领先地位,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保证。
3 完善创新体制
企业要想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具有的素质,以及是否具有工作积极性都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做到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有力调动每名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人创造性,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提高研发成果,促使员工奋发向上,发挥他们自身的聪明才智,让无形的智慧转变成有形的财富,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要加强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企业能够发展创新也提供了有效条件,多加强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也更加有利于与大型企业的合作,进而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能更加快速的促进企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创新竞争力,这样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供应着强有力的保证。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6
管理是一种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手段,物力和人力是非常重要的两种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建立在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认识基础上,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无可替代的,处于战略地位的核心资源。本论文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来研究,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认识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功能;二是有利于明确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目的和内容;三是有利于以次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坚持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一”的原则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成为推动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就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一般包括人员获取、整合、保持和激励、调控、开发,它随着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和不断完善重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使人力资源的各种功能之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消费剩余的、支持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从企业的战略角度看,所研究的企业成长模式主要体现为产品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运用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这部分内容详细地介绍了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关系,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力关系的模型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通过黑箱模型与环节控制模型来进一步研究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系统这部分先说明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思路与评价原则,然后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具体设计主要由文化力、学习组织力、创新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四大指标构成的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并设计出由评价流程、评价指标的测度以及综合评价三方面组成的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体系。
三、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国际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地位认识的不断强化,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人力资源发展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展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发展无论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这些趋向反映了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发展方向的基本趋势:
1.人力资源投资观念的确立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增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性资源,它具有资本属性,又与一般的资本不同。它作为一种资本性资源,与一般的物资资本有基本的共同之处。资本的共同属性表现在:(1)它是投资的结果;(2)在一定时期,它能获取利益;(3)在使用过程中也有损耗或磨损。人力资源同样具有这三种属性。首先它是投资的产物。传统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甚至错误地认为它是自然形成的同质资源。事实上,人力资源确实是社会和个人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源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投资程度。一个人的能力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能力获取的后天性是最主要的。一个人后天获取能力的过程,便是接受培训教育的过程,教育培训就是一种投资。在当代世界,“投资于人力资源并使之优先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战略共识。许多国家尽管受到财政的压力,但仍试图不断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强度。在发达国家用于人力资源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6.5%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世界平均水平为5.7%。“投资于培训”已成为许多企业和公司的投资重点。当日产汽车公司在美国田纳西州开始经营时,在工厂开工之前,它花了6300万美元培训约2000名工人,每个人培训多达3万美元。美国伦纳德公司每年用于每位员工的培训费用达1000美元。超级秘书网
2.终身学习和培训的确立在当今世界,知识、技能、价值观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已经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事情。在处于不断变化的新信息社会中,我们不能期望受到一次教育就一劳永逸了,现在没有一种知识或技能可以终身受用。教育与培训第一次真正成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过程,其目的和形式必须适应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需求。
3.培训教育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终身教育”等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的影响下,培训教育作为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法制化与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步入新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理念的变革,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对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的要求空前提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时更多的要考虑一些可变因素,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外部动态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制定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魏杰,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J].新华文摘,2002,(1).
[2]陈刚,吴焕明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