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1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现状

1.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经常会反应出各种问题,普遍存在的一点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父母的缺位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普遍来说成绩不良,对于生活十分消极,并且难以和他人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很多农村学校那些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于学习乃至生活都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有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应有的家庭教育也十分缺位。

2.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几乎都会有缺乏家庭关爱的问题,很多孩子都是被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带大,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和父母不仅联系非常少,甚至关系也十分生疏。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使得他们往往有很大的心理缺失,而这种缺失又会直接折射为孩子性格上的各种问题。

3.缺乏有力监管,安全意识差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有力监管,他们在行为方式上非常随意,并且安全意识很差。由于家长和家庭关爱的缺位,这让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有力监管,对于社会中潜在的危险没有认知,经常会产生各类安全事件。

二、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对策分析

1.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监管

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学校应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和多方机构的有效合作,辅助建构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社会层面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不是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加强多方合作很有必要。

同时,要构建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园关爱平台,给这部分群体以更多关爱与帮助。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给学生提供应有的关爱与照顾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更需要的东西。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借助集体的资源优势,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帮扶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两个学生成为学习生活上的好伙伴,还可以一同分担生活中的难处,共同解决问题。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成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给予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以他们需要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最后,学校可以每学期针对留守儿童建立学生档案,并且强化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能力。每学期开始,班主任可以对于各班留守儿童展开登记,将这部分学生群体具体的状况都登记在案,并且要着重记录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后续给予他们其需要的帮助与指导。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档案的建立除了可以帮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这部分学生,也可以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教育,这样收获的成效会更理想。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关爱 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难以了解子女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就这样,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人取代。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孩子的监护仅仅是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

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扭曲、行为规范上放任,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留守儿童中形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家庭教育缺失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诉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挑战

留守儿童大多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出现感情体验不充分、人格发育存在偏差、人格发展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样,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而且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只是说说而已。这样,导致孩子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被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在学校又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又受到同学的冷落、老师的歧视,于是他们逃学、旷课、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班级里没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

1.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一群。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此外,班内还应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今天是你的生日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建立学生家访制度及档案,及时修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漏洞。教师必须建立学生家访制度及档案,及时修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漏洞。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农村学校由于教师少、科目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原因,往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辈,他们忙于家务和农事,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

3.定期召开座谈会,与监护人及时沟通。教师要定期主持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保证班主任和监护人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管理策略;社会关注;全社会动员;积极因素;关心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以及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壮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凸显严重的不均衡性,农民工进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许多的农村家庭青状年迫于生计长年在城市务工,无暇照顾家中的子女,这些被遗留在家的儿童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农村接受教育,不得已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3-16间正是身心发育发展、性格形成、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缺少沟通与关爱,因此产生诸多极大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范围广、数量多、年龄小

据了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留守儿童约2200多万,小学在校生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1440多万。从地域看,中部地域和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最多,有的占在校生的一半以上。从年龄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3-16岁,呈现出年龄幼小、差异较大的低龄化趋势。

(二)多宠、多溺爱、管理难

长期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就无形的增加了许多宠与溺的色彩,管理上无非会放松并且会一路绿灯连连。这样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形成不良习惯,更有甚者,厌学逃学,盲目模仿与崇拜,打架斗殴,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不仅学业不成,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据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70%以上。

(三)缺少关爱、缺乏亲情与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然就少了很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就会少许多关心关爱,当然更缺少亲情。致使留守儿童感到很失落,也很孤独。

(四)心理失衡、性格孤僻、难以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未免会心理失衡,在心理健康、性格养成、情商的发展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偏离与滞后,性格孤僻,少言寡语,难以沟通与交流。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远远高出60%以上。

(五)学习生活的盲目性与叛逆性强

缺少有序的管理,亲情和关爱,就像无头的苍蝇,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这种盲目性无形的使他们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同时,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人更多的注意,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叛逆,向老师和家长示威,表示不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策略

就目前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和今后工作部署时做了特别强调,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还应因势利导,细致而周到的与农村留守儿童近距离――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生存、生活环境,进而制定出科学、切实而又可行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方法与措施。

我们研究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以及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加强防范,正确引导,形成有力风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阵地――学校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对教育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由针对性建立科学而又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学校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家’的氛围,多关心关爱他们,多接触与交流,努力感化,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发挥好班级积极因素。学校应积极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力量,在学习生活、班集体、荣誉、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在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有义务也有责任,从中唤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积极向良好方向转化。

3、积极开展“结对子”、“做朋友”活动。在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生生之间及留守儿童之间开展做“知心朋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有“话”好说,有“情”好吐,更加有利于了解和管理,做到长善救失,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把伞――家庭

家庭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可轻视。

1、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中, 适当加强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能力的训练,提高自理能力,这是学习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课。

2、家庭应加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经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因此,加强在这些父母的教育非常必要。

3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及规律,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蓝天普照――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开辟一片晴空。

1、正面引导,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媒体、网络文化 的优势,广泛宣传益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成长、身心健康的有益信息。通过正面人物与事件引导,减少和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团体、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下乡等有益活动。开展的有益活动既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又多种多样,使活动形式多,内容实,不空洞,既简单易行,有极易普及,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4

关键词:彝族 留守儿童 现状 四川凉山

中图分类号:D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60-02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①。随着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打破,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开始背井离乡成为打工族。但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关注还不够,对其生活现状了解较少,为此,我们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展开了本次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在凉山州西昌市随机选取大箐乡、洛古坡乡、安哈镇、四合乡、荞地乡五个彝族乡镇。共调查居民228户,其中,留守儿童家庭为154户(67.54%)。共调查到留守儿童256名,其中,男86名、女152名;彝族214名,汉族18名,其他民族6名。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自述者152名,非自述者104名。非自述者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述者77名,由母亲或父亲代述者21名,其余6名由其他家属代述。

2.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由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调查小组(共计25人)于2011年7月7日―12日进行。调查人员在调查前对问卷内容和调查技巧进行了统一培训,以2~3人为一组,深入到户进行调查,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监护方式、生活情况、教育状况、心理状况和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度。每小组调查后及时核对调查表,补充和更正信息;每日进行小结,进一步确保信息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结果

1.留守儿童年龄结构现状。从年龄结构看,该地区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低龄组。在调查的全部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79人,小学学龄(6一l1周岁)96人,初中学龄(12―14周岁)45人,大龄(15―17周岁)36人。四个年龄组占总体的例分别为30.86%、37.50%、17.58%和14.06%。

2.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从监护方式看,该地区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主要为隔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在所调查的154户留守家庭中,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由隔代亲属监护的户数有109户,约占到了所有留守儿童户的70.78%;父亲独自出去打工由母亲监护的有38户,占总户数的26.68%;母亲一人外出打工由父亲监护的的仅有7户,所占比重仅为4.55%。

3.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由于彝族农村生活水平低,生活习惯落后,从整体情况来看,监护人对孩子的照看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较浅层次上②③。而在留守儿童的健康方面,在我们调查的154户中,儿童生病时监护人选择正规医院就诊的只有7户(4.55%),选择找赤脚医生购买药的有91户(59.10%),选择宗教仪式甚至迷信活动的有51户(33.12%),不会采取任何措施的有5户(3.25%)。因此,该地区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留守儿童劳动负担方面,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往往作为重要的劳动力参与劳动,孩子带孩子的现象出现频繁,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影响到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4.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1)早期教育缺失,在我们调查79名0―5周岁学龄前儿童,无一人接受学龄前教育;(2)学业成绩较差,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留守儿童学习辅导缺失,很多几乎都无法进行;(3)缺乏必要的安全和青春期教育,使得该地区留守儿童,尤其是女童,在面临威胁时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4)辍学情况较为普遍,在我们调查的36名15―17周岁大龄留守儿童中,31人(86.1%)处于辍学状态,或者有过辍学经历,学历普遍集中在小学或小学以下。

5.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欠缺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时常有或有时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胆小、自卑的性格。在与监护人的情感沟通影响方面,我们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聊天情况发现,超过50%留守儿童与监护人存在着沟通障碍;从他们聊天的内容看,大多只是涉及到身边发生的一些琐事,很多留守儿童不愿意把他们内心深处想法告诉监护人,而监护人很多也不愿意或忽视他们内心真实感受。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形式,调查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当前的愿望和想法。调查发现,如果有可能,137名(53.5%)的留守儿童愿意随父母到城市生活。

三、对策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凉山,有近200万人,占了全国的彝族人口1/4。彝区留守儿童因其民族性和地域特殊性,成为留守儿童中更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群体,目前,妥善解决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监管,该地区农村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都存在学业偏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急需得到社会关爱。否则,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只能进入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延续其父辈低层次就业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部分留守儿童还会因为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而误入歧途,危害社会治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政府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关注他们的成长和未来④。

着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农民就业本地化,这是解决凉山州彝区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在社会的关爱下,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已有所改善,但凉山州彝区的留守儿童,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要大力宣传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对孩子的监管不能缺位。因此,在全社会提高关注度的同时,还要加强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就业本地化,尽可能地让儿童跟在父母身边。儿童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童年才是完美的,这也是解决留守儿童根本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彝区留守儿童的直接帮扶政策,充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留守儿童家庭“边缘化”,那他们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⑤。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在凉山彝区,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儿童容易过早地接触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赌博,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留守儿童甚至染上了。因此,解决好该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要。政府应继续实施特殊的教育投资政策和措施,适当调整财政教育经费的地区配置,加大国家对彝区的资助和扶持力度,确保对彝区教育的投资快速增长。对民族地区的重点寄宿制学校实行全包干制,彻底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扰,让他们安心学习,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制教育,让流失的学生重新返回学校⑥⑦。比如,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创建更多的“留守学生之家”这样的温暖工程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交流的环境;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开展更多有利于彝汉儿童交流的活动,鼓励彝区儿童到汉区学习生活,使儿童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还可以考虑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制度,落实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措施;也可以通过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通过多种活动给留守孩子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彝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当规模的受过职业培训的生产劳动者,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是该地区脱贫致富的突破点。该地区的中小学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在教学计划中积极引进职教因素,使留守儿童在中、小学生毕业时,初步掌握适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劳动技能和脱贫致富的本领⑧。

总之,凉山州彝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是单一的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现象。凉山州彝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多方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在落后的凉山彝区,只有很好地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使他们尽量避免父辈们的低层次就业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才能最终摆脱贫困落后。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青年项目基金资助)

注释:

①陈俊.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18-19.

②张锦荣,胡澜,杨正伟等.峨边彝族自治县彝族与汉族农村家庭留守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225-226

③文爽,孙冲,胡澜等.小凉山地区彝族与汉族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现状对比分析[J].经济师,2010(7):198-199

④徐爱云.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现状及对策[J].魅力中国,2011(2):212.

⑤郑再良,王哲.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1(3):53-58.

⑥陈喜慧,胡澜.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受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4):10-12

⑦何香,张春祥.浅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132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对策;问题;农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58-02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紧密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选择和孩子留在家里独自进城打工赚钱。抽样调查估算数据显示,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 万。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数量给予了社会更大的压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家庭监护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是隔代监护,有五分之一是同辈监护,还有3.37%为自我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由于身体健康不佳或者精力不够等原因,难以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规定,导致履责不到位。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忽视了乡村社会和乡村儿童作为价值主体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特定需求的关照。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不足或者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落后,不符合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他们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正确价值引导,形成完备的安全法制意识和知识等。两方面教育的缺乏最终促使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各类伤害事件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了各类犯罪事件的制造者。

3、亲情关爱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样。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和父母联系也很少,他们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乏亲情体验和亲情关爱,相应地,他们也就不会对周围人、周围事,乃至周遭世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甚至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产生否定。亲情缺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发展,加之缺乏合理的倾诉途径与方法,长期压抑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家庭的破裂、亲情的丧失,是伤害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根源。

二、留守儿童形成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因农民工的流动性强,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

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3、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三、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对策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他们无法在父母身边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很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会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自身对孩子的亏欠,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并且长期的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的做法也让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孤僻,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亲情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父母不在身边,当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很多留守儿童受到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加上很多监护人没有有效地履行职责,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加上父母从事工作性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会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提升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从留守儿童实际出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课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对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整合,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通过竞赛活动、团队活动等对留守儿童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榜样人物、实际案例促使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进。首先,要对学校的活动条件,如操场、校园图书馆和阅览室等进行改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硬件条件。其次,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图书资源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软件条件的革新,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备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首先,要强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让乡镇、村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具体要将学校周边的小环境进行整顿和清理,关闭学校周边的不合法网吧、游戏厅,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另外,家长和监护人也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身作则,对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改进思想德育内容和方式,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强化宣传工作、调动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小强,李淑霞.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2010(15):157-162.

[2]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