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医学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医学概述

基础医学概述范文1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学习;鼓励学生

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是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师生开展教育学习的主阵地,是课下的教学、课下的自学及合作学习都应引起教师足够关注的学习形态。

传统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课堂存在一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的学习效果,面对陈旧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如何改革这些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教学形态,是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

一、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是为了服务生活而诞生的。数学知识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工作工具,也就是说,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生活实际与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关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生活体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当一个学生了解数学在自身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后,就会主动学习知识。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构建和设计在教学中应用的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的学习融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可顺利导出教学问题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感体验下开展学习并探索。

比如,在开展《小数的性质》教学时,我就先安排学生跟家长到超市或便利店去看一看各种商品的价格标签,在本上记下来一些商品的名称和价格。课堂上我就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超市的购物场景来当教学背景,将学生融入一个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课前调查的情况,19.50元、9.88元、8.00元等数字代表了什么意思?学生对这个学习情境很容易接受,很快就进入“为自己购物算算账”的学习状态。

合理的情境设计可以帮助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数学教学的气氛变得轻松开放,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独立思想的尝试,叛逆心理已初步显现,教师强制管理学生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开展数学学习

数学的学习需要抽象性思维,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存在欠缺,要想使小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理解吸收的效果,教师就应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交流和探究提供平台和条件,从而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也可以从情境设置开始,从兴趣和氛围的角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在《圆的认识》这一章节,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掌握圆的特征。我在教学时不急于直接进入教学,而是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能见到的圆形物体,先将他们带入一个生活情境中,然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车轮子的PPT动画,还让学生上台来用电脑画轮子,我再用PPT动画让学生画的轮子转起来,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圆心的特性――因为学生画的车轴与圆不同心,转起来很搞笑。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鼓励学生疑问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而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应用的。如果能培养出学生自我启发的能力,通过对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建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启动启发教育,不是更好的教育形态吗?

要想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一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二是调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所带来的成功感,三是能力的建立,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能力对知识进行简单的个性思考。

四、积极开展在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新课改理念下,特别强调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互补互助式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开展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松和谐的合作学习条件,注意在开展合作学习时给学生更多自由,鼓励学生个性化地与同学展开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全程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组织、评价,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和优化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在这个前提下依照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尝试、反思、优化、改革,为给小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概述范文2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 实践性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53-02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按照实际工作过程需要重新编排教学方案。针对每一种口腔问题设计一或两个临床病例,围绕病例讲解疾病的预防方法与处理措施,将疾病的特点渗透进去,使学生对疾病的预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从而充分体现“以理论配合实践、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1 改革背景及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工作中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其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理论与实践的安排不合理、实践机会少的缘故。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对本专业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位大学生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等问题仍然存在,教学计划的安排偏重于理论,而口腔医学技术恰恰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所以,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要让实验课占专业课总课时的60%左右,强化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2 具体改革目标和改革内容

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打破学生原有期末单纯理论考试的模式,将实践能力纳入学生考核成绩的量化标准[1]。从实质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其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和《固定义齿修复工艺》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充分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我们学校就加大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了专业实践技能操作,以期达到学生进入岗位后能迅速的顶岗的目的。具体课程改革方案见下表。

湖北职院口腔医技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调整表

3 改革的方案与方法

3.1 根据课程内容不同、知识点的特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口腔内科学》《组织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板书的教学手段,还通过讲解、示范、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对该实践操作技能的每一个环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教学过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领会与学习动作技能,能把简单的操作步骤分解步骤连贯起来。从准备实验开始至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自去做,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能操作的连贯性、协调性、正确性逐步提高,并能减少错误,对出现操作错误者及时纠正,重新操作,直至成功[2]。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操作达到正确、敏捷、灵活、连贯,操作时感到轻松自如,学生能按操作程序要求较好地完成整个实践操作。保证每个操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多样性。另外,在教学中经常教授学生一些临床经验,使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不至于感到陌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3.2 加强实验课考核 加强实验课考核是上好实验课,使学生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改革试验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实验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直接检查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过去的实验课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依据,有些学生平时不重视实验,不认真作实验,仅仅靠抄袭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校经仔细研究,对实验考核进行了大胆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3.2.1 实验课考核 将实验部分理论以问答题形式进行课堂考核,所得成绩占实验考核成绩的20%,另外的80%为实验课技能成绩。例如,像考核全口义齿排牙,学生对排牙的原则与要求、排牙步骤的口试占20%,全口义齿排完后,按照排牙原则、平衡牙合要求及人工牙选磨等条件打分占80%。

3.2.2 实验项目综合考核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技能考核标准,以综合能力考核为主。将几个相关的方案合并成一套考试试题,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将取模、弯制卡环、雕牙、排牙作为一套试题。每一项目成绩单独计分,最后加成的总分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4 改革的预期效果和展望

构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教学状况,建立“理论+实践”的考试模式,将实践能力考核纳入学生量化考评。其预期的效果是围绕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强调临床前操作训练量充足以及临床病例分析设计联系相结合[3]。采用单独设置的临床前强化训练课程,强调临床前操作训练量充足以及临床病例分析设计联系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进入临床实习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临床实习的能力和信心, 并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真正体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认知理论”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教材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还需不断提高,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还需不断深入等。

我们要在现阶段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余惠,周红组.医学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110.

基础医学概述范文3

【关键词】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转动课堂;实践能力;创造力

一、公共艺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起来

(一)树立美好理想。大学阶段的青年人生正处于人生阶段中的黄金时期。渤海大学基础教研部公共艺术基础教研室通过对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注重推广艺术文化内涵的学习,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坚持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相结合,设计知识点模块化,学生根据模块进行兴趣探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分享实现小范围知识交流,再通过课堂教学与讨论进一步拓展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分享与积累。打开个体间的壁垒,建立知识互通联系,有利于青年人创新学习方法的建构与情感交流,在实现美好理想的道路上结伴而行。(二)提升人文素养。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艺术性、健康高雅的“转动式”实践性艺术课程教学,指导带动小组成员更为有效的参与课程实践中。公共艺术基础教育的“转动课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的同时初创学习与生活的团队,搭建研究与实践人脉资源平台。(三)增强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左右脑分别从事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加大形象思维训练有利于促进右脑创新能力开发。而艺术和科学本是相通的,人类对知识的积累,正因为有了无限的想象才能不断发展与发现。非艺术类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左脑的记忆与逻辑思维长期处于训练状态,而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中的视觉图像与丰富的色彩、优美旋律与舞蹈姿态都能刺激右脑的中枢,促进学生左、右脑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交汇,开启创造力的源泉。

二、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转”起来

(一)重视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从此阶段公共艺术基础教育开展的“转动课堂”调研情况看,学生艺术素养的维度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在艺术知识的探索模块中,以兴趣为先导的自主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理论学习研究。艺术理论课程模块中,将“艺术”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把艺术成就结合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发现,更多元化的解读“艺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学生对人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优秀艺术成就及作品的鉴赏,积累基本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作实践的课程模块中,学生以小组形式确定实践题目,每个人都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者。这样的实践环节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感受艺术,并有助于提升他们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课后的作业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艺术”发现美、记录美、表现美的方式抒感、美化生活。针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课题反馈中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艺术类课程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开阔交往圈,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在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的“转动课堂”正是满足了学生对艺术实践参与和操作的渴望。(二)建立艺术素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与生活的模块中,介绍艺术设计前沿成果的同时优选设计与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身边的美,将日常用品及废物进行艺术创造,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却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中的艺术美。此过程既是平淡生活过程,又是发现生活魅力的过程,关注身边新出现的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当今世界各种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千变万化,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的现象表明艺术越来越走向与生活的多元融合。绘画艺术的数字化表现、音乐艺术曲式、曲风与多元化的乐器混搭、书法艺术的古法新写与新媒介展现、影视艺术的多维体验都将现实生活变得更加艺术化。(三)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力高峰时段,也是一个人心态成长中容易冲动的时段。而近年来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公共艺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大学公共艺术基础教育开展的“转动课堂”通过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来传授知识,可以很好的缓解大学生的紧张与疲劳状态,通过学生亲身的艺术实践来愉悦身心、提升艺术审美,使大学生能够在兴趣中学习,更为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

三、公共艺术基础教育

“转动课堂”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一)课时与班型。通过增加学时和缩小班型的方法,在实践环节中增加了小组实践与展示机会。使学生艺术基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明显提升。(二)学生的差异性。在此段时间的教学反馈中可以发现,较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转动课堂”的生动有趣化的授课方式,但部分同学因自主能力稍差,没有做好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而在课堂上无所适从。针对掉队学生进行调组,以多数的积极组员带动个别自主能力差的组员,用优化环境的方式“以线带点”去帮助。(三)网络覆盖。通过与通讯机构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无限网络的覆盖面,“课堂”满足移动化、时时化的个性需求。

四、结语

基础医学概述范文4

一、教学改革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互相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进行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鉴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合作学习具体运行的程序上,忽略了其本来的意义。据调查在部分实施合作学习的形式中发现,有的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逃避课程的最好时机。就学生而言,实际上没有思维火花的撞击,小组中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缺乏真正的互动、讨论与合作,且往往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发言。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学习安排要合理分工明确;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要灵活;其五,学习结果要反馈。当然,教师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内容选择以及各种条件给予保障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思维方式的不断改进、合作、交流与表达的完善以及在合作过程中人格的发展等是教师更加应该关注之所在。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二、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法

艺术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是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被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纳,并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其改革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也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系列转变,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误解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内涵,从而相对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也不等于教师的置之不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全面体验学习过程;对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辅助,主要依靠学生自己达到目标。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不背离学习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体现,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新课程倡导的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为教学信息获取的便捷和高效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不少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仍存在不少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同时应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这样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四.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基础医学概述范文5

关键词:结构;整体;理解;运用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在造型艺术基础教学中,“结构”一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老师反复强调,学生似懂非懂。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结构素描”,就以一整套类似剖面图的训练方式来明确表现结构的存在。其实,“结构”并不仅仅只存在于素描之中,色彩基础和所有造型艺术形式及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结构问题,结构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没有合适的结构,就不会有明确的外在形式。

一、什么是结构

“结构”是一个组合词,原本是指房屋建造或房屋式样,后引申指事物各个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可以这样说,凡是由多个部分组合在一起的整体,都可以称为结构。因此,按字面的简单理解,“结构”就是联结在一起的构件。

造型艺术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培养专门人才服务的。课程是部分,是构件,共同配合组成一个培养目标的整体,这可以称为专业教学结构。每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也都有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运用了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表现元素加以安排和组织的结果。比如一幅油画作品的产生,就是作者运用了油画的表现形式,将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进行了可视的表达。这幅油画包含了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等软性构件和画框、画布、颜料等硬性构件,是这些构件的有机联结,才构成了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油画作品。这是广义的结构概念。

“结构”在造型艺术特别是基础教学中的一般含义是指形体结构,这也是本文所要论及的主要内容。

形体结构包括形体和结构两部分。形体是指物象的形状、形貌、形态、体积以及所处的空间;结构是指形体的内在构造。形体是外在的、显性的、整体的,结构是内在的、隐性或半隐形的、部分的。外在形体与内在结构是统一的。造型艺术所探究的形体,是物象的外在特征,但又不忽视内在结构对整体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结构”更贴切一些的解释应该是:能感觉或观察到内在构造的有机整体。

色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光波的长短不同而产生出多种色。一般而言,色是附着于形之上的,而且在造型艺术基础教学阶段,色彩课的基本要求也是用色来造型。型,即形体,所以,把色彩也放在形体结构之中来谈论,似乎并无不妥。

二、空间结构•解剖结构•色彩结构

自然状态下的具体物象,都处在一定的空间之中。在人的视觉中,这些物象的形状、体积和色彩都会因空间的存在而呈现出透视现象。透视知识是探究空间结构的指导方法,不了解基本的透视原理,也就无法理解和表达空间结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是空间结构存在的具体体现,正确的透视方法能形成强烈的空间感和画面效果。

构图布局探究的是物象在画面中的空间安排,是画面的骨架,也是构成一幅作品的基本要素。直观性构图以实景为基础,注重对物象作直接写实的组合;主观性构图重视作画者的主观感觉,注重对物象作变形处理或重新组合。

曾流行于西方的“立体派”绘画,采用将物象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全部平面展示的观察方法,去探究多面积的物体结构。后来出现的“结构主义”流派,更将一切复杂的自然形体都概括为方形、三角行、圆形和线条等抽象符号,突出表现一种形式上的结构关系。由于这些作品注重创造性,并有着强烈的图案装饰趣味,一直都受到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视,也为写实艺术提供了一种认识结构整体关系,立体地理解和表现物象结构的参考方法。

解剖结构泛指一切物象的内部联结,而不单单指人体和其他生命体的生理结构。

人体的生理结构是最具复杂性和完美性的组合,画人体的时候,仅仅满足于一个空洞的外形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简单几笔线条组成的人体速写,也要求把比例、动态、关节、骨骼及肌肉的起伏特征表现出来、而这些特征的突显都是因解剖结构决定的。一个自然站立的人体,其脊椎是呈“S”形的,脖子稍向前倾,双腿也并非完全垂直向下。不了解这些,画站立的人体就会显得不自然、不生动,像机械而非有生命的人体。另外,人的运动不能脱离骨骼和肌肉的配合,向前弯曲的关节,不能向后弯曲,反之也一样。缺乏这些相关概念,就没有办法进行与人体相关的艺术造型和艺术设计活动。

熟悉了人体解剖结构,再去画动物就要容易得多,因为人也是动物家族中的一员,许多解剖特征与其他动物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许多基本概念是相同的。相当部分的人造物其外观比例也都与人体相关,因为人造物都是为方便人的使用而设计的。假若你想象一台未来的器械或要重新设计一个物品的外观,如果没有对现成的器械或物品的参照,这个想象或设计恐怕很难得到今人的认可。同样,风景的描绘也离不开对自然、地理、气候、植物等基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器械是诸多零件的组合,物品外观是诸多设计元素的组合,风景则是诸多自然物象的组合,它们都含有广义的解剖结构。

素描能够解决造型艺术中的光影、构图、线条、空间、形体、比例等一系列基础而又本质的问题,惟独不包括色彩。这并不表明色彩不存在结构,只是因为素描是一种单色绘画形式,无法涉及到更深层的色彩结构。色彩是一种视觉现象,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就目前对色彩的认识而言,除红、黄、蓝三原色为自然生成以外,一切色彩都是由这三原色衍生出来的。色彩结构是指色彩现象中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诸元素的组织,配合和排列。研究色彩结构,是为了把握其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的视觉产生的影响,以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三、结构方法

结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规律、性质和功能的科学方法。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是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先驱,他认为结构方法有三大要点:①强调整体对部分的优先性;②在研究中,可将对象分解成多个组成部分,然后重新组合,以引起整体性的变化;③对对象的研究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表层结构),而应该深入到对象的内在联系(深层结构)。应该说,这三点对造型艺术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整体•部分

从整体出发,是科学观察的核心。按照作画步骤,开始需要关注的就是整体、概貌、形状、轮廓和空间位置,然后才有可能进行深入刻画,最后还得依照整体优先的原则,调整整体关系,不让局部破坏了整体。

北宋文豪苏轼深谙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他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庐山作全方位的观察,就能看到峰峦的千变万化和高远深邃的整体面貌,而一旦进入其中,看到的可能只是草木土石而不见庐山了。作画也是如此,缺乏整体观念,就容易将眼光盯住一点而不便全面比较。比如画一个花瓶,无论从哪各角度看,它两边的轮廓都应该是对称的,但许多初学者就注意不到这点,他们是看一边画一边,结果自然是一边大一边小。再比如,要完成一张半身人像写生作业,首先应该思考一下怎样构图,头部应该画多大才能把手也按要求画进画面、周围的空间应该留多少才能使布局合理。如果缺乏这一步骤,极有可能出现画不下或空间过大的毛病。随着这张作业的进行,还应当随时注意观察调整画面人物的五官、颈、肩、胸、腹、臂、手的位置、比例、透视等关系。因为模特是活的,会动,不注意协调,就会出现各部分各自为阵,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另外,人体的左右两半是基本对称的,画着这一半,就要比较另一半;人体的各部分是协调的,画手的时候,也要顾及到头,不然,等你发现画面难看(比例失调)的时候,就不好改动了。

为了不出现或少出现上述问题,在整体观察的前提下进行具体的比较是不可少的。有比较才有鉴别,顾此失彼的作画办法应当丢弃。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什么是轮廓。所谓轮廓,不仅是指物象的外轮廓,还包括内轮廓和负轮廓。外轮廓指物象的边缘线,内轮廓则指外轮廓圈内的起伏形态。外轮廓与内轮廓是相对的,从一个角度看是外轮廓,换一个角度则成了内轮廓,反之亦然。负轮廓是指物象以外的轮廓线。任何物象置于一定空间,除了本身的轮廓外,其外缘也被“切割”成一个围住该物象的轮廓,这个轮廓的边线与外轮廓线是重合的。所以利用负轮廓也能检查外轮廓是否准确。轮廓是由物象本身的形体起伏决定的,而形体的起伏是由结构决定的。不同的视角会引起物象轮廓的变化,但物象的内在结构是不变的。同样,不同角度的光源,只会使物象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而不会影响物象的结构。

如何画准轮廓?首先需要对物象表面的各起伏点进行比较,找出其远近高低前后左右的关系点,然后将这些点联结起来,轮廓就不会错得太远。

如何处理明暗?首先对物象表面的明暗各处进行比较,找出明暗交界线,再比较一下最亮、次亮、次暗、最暗和反光的色度关系,大致的调子也就出来了。

如何处理色彩关系?首先对物象表面的色彩进行比较,确定一个基本色调,然后按明度、纯度、冷暖、面积等各种对比规律进行组织,总的色彩感觉也就有了。

其它如线条的疏密,边缘的虚实,空间的前后等等,无一不是比较的结果。

比较的前提是整体观念,没有整体观念就不会自觉地进行比较。

(二)分解•组合

搞发明创造的人有一个共同爱好:把某一件感兴趣的器物拆开,待细细研究一番组成构件和联结方法之后再还原。如能恢复原件功能,表明成功了,否则就会反复折腾。进而他们会去研究相关的一类器物,并试图将这些器物的部件打散重组,以形成新的器物。这个过程就是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要点的实践版。

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能够“照着葫芦画葫芦”,还要能解释为什么可以“照着葫芦画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能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为以后的创作或设计作好思想认识上的准备。

在基础练习过程中,不管是静物、风景、人物、动物,都可以运用分解组合的法则将复杂的形体概括成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把人的头部概括成一个圆球体、把颈部概括成圆柱体、躯干部分可以看成是一个方块,而四肢则是粗细长短不同的圆柱或长方体的组合。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人体因动态或观察角度引起的透视变化,比较快的掌握人体各关节的运动规律。

“结构素描”是一种强调结构的表现性技法,它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对物象多作分析,并描绘出物象的多维空间轮廓及内在与外在的结构转换关系,是一种将物象分解并组合在一起的可视训练手段。

“色彩构成”并不是一种绘画风格,它舍弃或弱化了物象表面的形体,空间和光影,并将现成的色彩印象打散而去探求其中的色彩组织关系,是色彩现象的分解与组合的训练手段。所以,有的教科书中也将色彩构成称为色彩结构。

(三)表面•内在

许多对绘画不太了解的人都认为,绘画水平的高低,在于能不能把对象画像,好像画得越肖似,手法越细腻水平也就越高。他们不知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道理。

许多初学画者都认为,自己画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技巧不成熟,不会用笔,不懂用色。他们关心的是“怎么画”,而不是“画什么”。他们不知道,再熟练的用笔如果不表现对象的结构本质或不能体现绘画的艺术本质,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造型艺术基础训练而言,把对象画像是基本要求而不是目的。因为画得像不像可以检验学画者对对象的整体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把握程度,如果连把握基本形象的能力都不具备,又怎么谈得上认识形体结构规律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呢?就像前面所举的实例,没有将拆开的器物还原的能力,又怎么能谈得上重组呢?一切造型艺术形式的最终目的是贴切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或者是根据要求设计出客户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产品,至于用什么方法表现是次要的。自己满意、客户满意,你使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否则只能留下遗憾。古人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从理论上讲,结构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和功能性以外,还具有层次性。关于整体性前面已反复论及,而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就是结构功能性的具体体现,否则对结构的研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结构的层次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形体结构,空间结构,解剖结构,如明暗的处理、线条的组织、笔墨的运用等,这些都是可视的、具体的,我们姑且可统称为专业性结构。除此以外,每个人的学识、修养、地位、经济能力等又能组成一个隐性的非专业性的结构。非专业性结构对专业性结构能产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充其量只能让学生领会专业性结构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余的则要靠勤想多画,逐渐积累才能获得。至于非专业性结构,就更要靠完全的自身修炼了。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①在形体结构组织中,存在着几个层次的子组织。这些子组织都可以构成独立的课目。如素描、色彩、解剖、透视、构图等。由这些子组织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完整的形体塑造任务。

②形(体)与色(彩)都是以人的感觉为尺度的,虽然二者都可以单独构成表现形式,但在实际创作中,又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形(体)解决最本质最基础的结构问题(在教学中强调的结构概念多指此意),色(彩)的结构则反映在自身的构成上。所以,从示意图看,形(体)所包括的构件(子组织)多些,色(彩)组织则显得相对简单。

基础医学概述范文6

素描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素描学习不仅仅是奠定绘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动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后期的设计课程提供基础准备。

20世纪末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是一种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母体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采用民办机制运作、实行本科第三批次招生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通过在实际教学时对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情况比较,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因基础较差,绘画表现水平普遍较普通高校学生要弱,但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点。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本文以东方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素描课教学改革探索的重点。

2、素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教学的现状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目前素描课程的教学,各学院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尽管有些差异,但大多与依托的母体学校素描课教学模式一样,没有形成完整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这有其特定的客观性,以东方科技学院为例,从事独立学院教学的师资就是其依托的湖南农业大学的师资,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是与母体学校的开课时间同步,所以课程训练的内容及教学模式都是沿用与母体学校的素描课程相同或类似的。目前教师在教学中虽都发现与注意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并对教学内容尝试地做了一定调整,但总的来说,并没有针对性地形成一套严谨而科学的教学体系。

2.2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以东方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07级学生为例,07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总人数为94人,学生进校时湖南省美术联考专业分数240分以上的只有2人,225分以上的也只有3人,其余大多数的分数都在210分到180分之间,最高录取成绩为245分,最低专业成绩为110分。从调查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在进校时本身的绘画水平较低,并且参差不齐现象比较严重,所以给素描课教学增加了难度。

3、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的总体构想

3.1 明确教学目的

设计类专业素描课程是有别于纯绘画类专业素描课程的,纯绘画类专业素描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绘画的表现技法上,而设计类专业的素描课是为以后的设计服务的,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因而课程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审美能力,感受和体验物体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通过训练能掌握基本的表现技法,为以后的设计积累创作素材,表达设计意图。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艺术类学生进校以前都经过了系统的美术基础绘画训练,对素描都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在本科教学阶段依旧是以前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会让学生失去一定的学习兴趣。所以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明确教学目的,更新和扩展素描课程教学内容,是大学本科教学需考虑的问题。

3.2.1形体把握――结构素描

结构素描排除明暗调子,以勾画物象轮廓为主,将复杂的形体归纳在单纯的几何体之中进行剖析和理解。在要求学生透视准确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其教学意义在于:一、对形体的准确认识,结构素描以研究形体结构为主要的途径和起点,训练学生自觉将物体的结构和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超越模仿,达到对物象结构的深度理解和内在规律的完整认识。二、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想象力的培养,逐渐让学生养成“动脑”的习惯,为设计专业的后续课程做好准备。三、结构素描忽略了很多的表现元素,简化了形体结构,即使基础较差者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炼的线条表现方法,有利于反复比较和修改,是基本造型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同时作业的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多量的作业,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结构素描是训练基础较弱的设计专业学生有效的基础教学形式。

3.2.2光影表现――精细素描

光影的表现是素描课程训练中必须的内容,但“光影”素描无论是描绘静物或者是人物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保障。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来看,要求他们按一般教学模式一样,由教师摆放一组静物或者是对人物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表现复杂的明暗光影效果,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反而打消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课程作业内容上进行调整,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材质和光影的精细表现。在有限的课时内依据所选物体的复杂度,完成相应的作业量。这样,改变了以往老师摆什么,学生画什么的被动学习形式。这时绘画技法的训练已不是主要目的,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从各个角度去发现身边的各种“美”,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和积累创作素材。

3.2.3线条语言――钢笔速写

依据教学目的,将课程训练的又一内容定位在钢笔速写上,这是因为钢笔速写表现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且表现重点在以简单的线条归纳和表现所见物体的形体特征、环境氛围,是观察收集资料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通过钢笔绘画的训练,能与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的后期设计课程,如生态室内设计的设计效果图,视觉传达的广告设计的脚本表现,插画设计等设计类课程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钢笔是素描表现工具的一种新的尝试,表现手法上也与传统的铅笔绘画有一定区别,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3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学都应遵循的原则。绘画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有其独特性,绘画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不同的风格表现都能绘制出好的作品,因此课程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练习的教学方法,理论在先,实践在后,在理论课时不但讲解最基本的绘画知识,还通过赏析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实践课时灵活运用。并且在实践课时,教师须逐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