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在当今的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承载这些问题的主体是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面临一个新的课题。从在校表现来看,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学生是社会、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是弱势群体,他们存在的问题社会特别关注,各个学校也是积极探索。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当今的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承载这些问题的主体是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我对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解研究并初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我的调查,农村劳务输出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在校表现来看,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1.1 学习较差。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学习过问太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也较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就更无从说教育管理,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时间上、精力上也无法做到关爱孩子的学习。

1.2 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外奔波,常常是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最多也就是待上那么几天,与孩子的沟通教育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足够的关怀和教育,长期与父母分离,让留守儿童的性格要么变得内向、自卑、孤僻;要么就是没有约束,任凭个性发展。

1.3 亲情缺失。通过我调查和座谈了解,大多数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个人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但面对现实生活的情况,他们又是无能为力(父母不打工,家里就没有经济来源),且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渴求。特别是女生,她们到了五六年级,身体的发育渐趋成熟,生理上的很多知识不好意思问其他人,就希望得到妈妈的帮助。这时母亲恰好又不在身边,所以她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渐降低。

1.4 心里障碍。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的变化,对学习的压力,对人际的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父母就会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了。但由于父母远离,他们就缺少了这种起码的交流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少自信、悲观消极……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就比较艰难。

1.5 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较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这种隔代管理,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同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

1.6 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态度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包内的零花钱数量大增,孩子自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大大提高,这样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这样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1.7 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衔接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人人俱到,再加之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常常会出现“5-2=0”的尴尬局面(学校5天教育,抵不住学生2天的社会游荡),导致留守儿童的伤害无处不在。

2 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监护管理的“盲区”。父母外出之后,其子女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祖辈或亲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而亲戚在管理上更是禁锢,总认为别人的孩子不好严格管教。

2.2 学校教育的“困区”。周一至周五还好说,但是一旦到了双休日,教师就感受到鞭长莫及。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周末再加以约束就会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老师面前的条条“高压线”,老师也不敢过于苛求学生。

2.3 社会环境的“雷区”。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一些不法分子也瞄准了青少年,常常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据不完全统计,留守学生在外被欺负的比例比其他学生要高。

3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留守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学校难以回避的问题,留守学生问题的解决,既能为社会减少不安全因素,又能为外出务工农民工减轻心理压力,也能为学校的工作填补空白。以下是我在管理留守学生上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3.1 享受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本着留守学生工作“缺失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针对学生亲情缺失,我采取了让留守学生重新享受家庭温暖,感受父母般的亲情,如让留守学生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平时相处较为亲密的同学结成对子,周末或是放学一起学习。同时,让问题比较突出的留守学生与相关科任教师结成对子,方便于平时的随时提醒和指点,把学生请到家中,此时的学生已成了孩子,严肃的老师也变成了慈祥的“父母”,教师的叮咛也如春雨一般,滋润孩子的心田。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学生也易接受教育,也不会漂游在外,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

3.2对留守学生也提出要求,就是每周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征求父母意见;每月要有一次通信,全面汇报家庭的情况,表达心理的真实情感,对父母在外辛苦务工供自己上学表达感激。也要求家长及时回信,把在外务工的真实感受和处境告诉孩子,激励孩子认真学习。消除孩子厌学情绪,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3.3 开展多种活动,加强自我教育。①请回家探亲的留守学生家长来班上作报告,用他们切身经历,讲述在外务工的艰辛,挣钱的艰难,告诉学生知识的重要,唤以学生“寸草报春晖”的感恩之心;②在留守学生中发出倡议,号召大家自信、自重、自强、自立,坚信没有父母在身边也要做到更好,让老师省心,让父母放心。树立留守学生中的模范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力量,校正方向,检点行为,加强自律;③班级成立学习小组,对成绩差的留守学生进行帮扶,让他们缩小差距,找回自信。

留守学生是社会、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是弱势群体,他们存在的问题社会特别关注,各个学校也是积极探索。我们会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地探究、探索和实践,为解决社会关心的问题多作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现状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怎么在意,造成缺失多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孙辈较为溺爱,只注重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却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会放任自流,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

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压力太大。他们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操心,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4.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网吧游戏厅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他们在家的电脑上,80%的儿童在网上游戏。目睹如此行为。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令人担忧。

二、对策探悉

1.师生互结对子

在我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占学校人数的18.3%。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可以使孩子在各方面都健康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可以使孩子获得自信,从而让他们摆脱父母不在身边的心理阴影,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从小事抓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他们的模范。

3.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

学校要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定期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⒋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教育;迷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30-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现状及对策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对留守儿童的情感边沿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的情感表现

“留守儿童”的情感表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太过自负:表现为爱憎颠倒、自以为是,任意妄为、目中无人、心中无情,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和同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基础之上,以看到他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为乐,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另一类是太过自卑: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悲观失望、孤独不合群,多愁善感,意志脆弱,缺乏自信。当受到周围人的轻视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2、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

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1)缺乏亲情呵护,心理孤独且较封闭。一年之中与父母相处日子太少,成长中的孩子有快乐不能与父母分享,委屈不能向父母倾诉,疑惑得不到父母的指点,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最终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孤独。他们与父母以及监护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纽带在于金钱,缺少亲情和关爱。

(2)自控能力差,不良行为偏多。

留守的儿童大多处在小学和初中年龄段,他们自控能力差,在家里又没有必要的、有效的行为约束,加之整个社会、媒体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留守儿童很容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3)缺少约束,思想漂浮,不求进取。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原因在于农村空巢老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不能很好地约束更谈不上辅导学习,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二、怎样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留守儿童情感直向边边沿导致缺失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农村局限性的原因,当然也有现行教育制度的无奈。那么我们怎样在目前的形势来进行亲情教育,怎样改变孩子们的观念,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转化工作,使他们回归“自然”呢?

1、转变教师的角色,担任教师和父母双重身份

教师要在把课堂之外的时间定位为留守孩子的父母,以严父慈母的心态来关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播撒关爱和温情,让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比如帮孩子整理床铺、衣着,经常抚慰孩子,对他们的吃穿关心,特殊的日子送一件小礼物等等,把留守孩子当自己的孩子看待,让他们感受父母一样的温情,时间长了孩子会真切感受到这些关爱,情感世界就不会荒芜。

2、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个平台,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在工作中,要巧借班集体这个平台和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抓住有利时机,向留守儿童传送关爱之情,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在身边时还有集体、老师、同学在重视他、关注他,不至于被冷落。

3、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如何对待他们的错误,是批评、惩罚,还是心情平静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自制改之。出发点不同,态度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前者结果是学生畏惧惩罚,暂时改正了错误,可心理却愤愤不平,甚至形成与老师对立的情绪。因此,面对他们的错误,老师最佳的做法是:巧用幽默,冷静对待;耐心诱导,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治思想再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42-01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年龄大约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其它地区打工而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由此形成的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并需要照顾的儿童。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偏差和过错,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问题所致。因此,笔者站在农村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再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分析

1、政治思想观念淡薄。留守儿童政治思想素质差,政治思想观念淡薄,大多数留守儿童无奋斗目标,没有远大理想,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全面,认为爱国主义只是形式传承。例如:当问及民族精神时,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甚至对当前国家的形式政策知之甚少,总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

2、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比较突出,换句话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规划,只是盲目地对所谓的电影明星崇拜和追捧,并认为多挣钱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缺少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3、法纪观念不强。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却由于其父母的外出而难以得到关爱,加之农村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脆弱、任性、倔强、自私,缺乏同情心和爱心,行为乖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及纪律观念都较为薄弱。加之祖辈监护人的管理局限及其对留守儿童的溺爱和放纵,常常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好逸恶劳、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是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心理存在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且极端的压抑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使留守儿童最终形成性格偏激的倾向,出现稍有不顺心如意的地方就会走向极端,以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心理扭曲,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极易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形成原因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迫于家境困难。大部分家庭父母出门打工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且附近村落有打工致富的先例。同时迫于生活压力和对更多经济利益的追求,许多青壮年夫妻都加入到打工的行列之中。

2、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和农民工维权意识的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滞留在外。留守儿童父母待在家中的时间越来越短,即使春节回家也最长不超过半个月。有的仅有一个星期左右的假期。这是由于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家长是在私企工作,随时就有被辞退的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寻求稳定的工作,大多数家长会牺牲和孩子团聚的机会。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再教育对策

1、强化班主任再教育工作,认真上好班队课。

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在学校主要是由教师通过结合各科教学来抓。但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再教育尤其重要。班主任要认真上好每一节班队课,由于教学质量考试制度还没有改革完善,大多数班主任只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一节的班队课没有认真上好,有的干脆用作主科教学。这样对学生常规政治思想教育没有做好,更谈不上对留守儿童政治思想再教育。作为班主任,每周的班队课上首先要总结上一周学生学习情况,对出现的好人好事及时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及改进意见。开展政治思想再教育活动,班主任需反反复复,持之以恒,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找他们谈心,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班队课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留守儿童,学生在班队课中多发言,让他们把苦恼说出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步减少他们的自卑感。

2、开展各种团队活动,对留守儿童政治思想再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是性格孤僻、自卑,因此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来使他们的性格开朗、活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我校长期以来均坚持认真开展各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团队活动,每学期均开展一至二次大型活动。2015年,活动内容有“书法绘画”,“劳动实践”,“故事演讲”,“青少年卡拉OK歌手大赛”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大批的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受到了再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而脱颖而出,成为拔尖的优秀人材。各种团队活动不但能使留守儿童各个方面得以发展,而且和学科成绩密切相关,活动开展得多,学生思维得以开拓,脑筋变得聪明,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积极发言,大胆提问,发挥其主体作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凡是团队活动开展得好的班级,对留守儿童的再教育就做得比较成功,学生的学习成绩均得以大幅提高。由此可见,抓好团队工作能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进步,成绩提高。

3、开展法纪再教育工程,强化法纪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弱势人群 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72-01

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些来自于农村的务工者逐渐成为了现代我国各城市中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已经组成了家庭,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来到城市发展,将儿女留在农村原籍或寄养给其他人。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组成不完整、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这类弱势人群所体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的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因此,文章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述

1.概念介绍

农村“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原籍并且由其他人代为照看或自己独立生活的一类儿童[1]。留守儿童又可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等,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才被统一更名为留守儿童。

2.界定

留守儿童的界定范围包括地域界定、年龄界定、父母外出状况界定等几方面内容。地域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群体的原籍在农村,并且被留在原籍,年龄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的年龄均在16周岁以下,父母外出状况的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并且无法经常回家对其进行照顾。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各大沿海城市、东部城市以及南部城市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与地区,由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大多数来自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但也有部分来自于自身管辖范围内的乡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为四川、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甘肃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据可靠资料统计显示,上述地区的留守儿童分别占我国儿童总数的19%、7.8%、17.6%、8%、12%和13%[2]。

目前,我国所统计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均是由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依照他们所研究的区域存在的留守儿童数量和农村儿童总数而估算出来的,与实际人口普查所得出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出入。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6200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5.13%,其中未满14周岁的儿童数量约为4400万人。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政策原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现详细分析如下。

1.经济原因

在我国,农村家庭占有大部分比例,且这类家庭的经济收入与城市家庭相比明显更低,加上部分山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原因导致庄稼收成不好,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原籍而进入各大中型城市务工,以提高家庭收入,改善家庭条件。在这些农民工当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将子女留在原籍,从而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象。

2.社会原因

就现阶段而言,国家虽然是执行了“效率优先,公平兼顾”的原则,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关注程度和经济投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原则的执行造成了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和发展差距大的现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除此之外,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程度还远远不够,农民工虽然大规模涌入城市务工,但是却没有城市人口的身份,由于这些不公平待遇而导致这类人群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照看,只能在原籍留守。

3.政策原因

社会保障的水平是社会中的成员的根本保障和需求,由于城乡社保的差距和不公平,导致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因此这类群体只有寻求其他途径以解决生活收支平衡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

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在对城市和农村的保障力度与支持方面并不平衡,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中施行的社会保障明显优于农村的社保水平。此外,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制度仍欠完善。

1.2教育水平低下

我国有将近半数的人口属于农村户口,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水平方面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农村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远远不足,部分农村中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从而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无法得到保证。

1.3医疗卫生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对于城镇来说明显落后,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监护人的关爱和监管,最终导致了这类人群患病率增加的现状。

1.4心理与情感发展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第一监护人长期不在身边,这类人群的家庭规模不完整,从而使得这类儿童的心理和感情问题常常被忽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心理情绪等可能会出现异常,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改善对策

2.1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要改善并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首先要从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方面着手。国家有关部门要不断对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办法等进行完善,并积极制定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对这类弱势人群的关注度,改善其现状。此外,在建立并完善社保制度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这类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权益。

2.2加强教育关注度

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力度和实施开展力度,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建设资本的投入。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培养,将义务教育充分在农村地区普及。

2.3提高卫生水平

国家卫生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医疗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社会保障中的医疗保障的实施和开展力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基本的医疗照顾,提高其医疗卫生水平。

2.4加强心理与情感关注

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这类人群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政府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他们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信心。同时,时常帮助这些留守儿童与他们的家长联系,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3]。

综上所述,文章解释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对这类群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拟为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小娜,吴静,彭安娜,李孜,戚小兵,石淑华.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J]. 医学与社会. 2011,02(11):226-228.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 《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 教育缺失 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于劳动力为了“淘金”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相伴而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孩子”。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这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他们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不少以他们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相继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影片《留守孩子》就敏锐的将镜头瞄准了这一群体。影片《留守孩子》以湖北省襄樊市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以小福、月月、小玮为代表的一群留守孩子在农村的生活窘境,以及社会各界为帮助这些孩子,最终办起“留守孩子之家”的故事。以孩子们的艰难的生活现状和对父母爱的渴望为主线,深入刻画了主人公在农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形象。它不是一部视觉的盛宴,却是一首心灵的悲歌,真实质朴,感人至深,使受众心灵震撼。

一、刻画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学习动力不足的形象

影片在忧伤的主题曲《虫儿飞》中拉开帷幕,伴随着歌曲一群衣着不整、头发凌乱、满口脏话的农村孩子,在泥泞荆棘的山间小道不断挣扎;同时,镜头还瞄准了农村留守儿童那破旧不堪的校舍和一贫如洗的住处,几个留守儿童生活的背景呈现出来,这是主人公的出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映入眼帘,这是主人公的首次亮相,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影片中的镜头不断地聚焦到他们的学习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代管不力,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道德约束,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攀比摆阔、迟到、逃学、迷恋网吧、叛逆、纪律松散、违反校纪、打架斗殴、成为派出所的常客,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只有24.1%的留守儿童行为表现与父母在家时一样, 而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不良行为表现【1】。影片中王小福经常上学迟到,但是他不听从教师的教育,依然我行我素;当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王小福和四蛋却偷偷溜出教室去找杜小苇打架,然后去网吧向老板讨要他们的押金,遭到拒绝后,进而商量夜袭网吧的老板。

影片还揭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滞后,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心理上变得自卑、空虚、失望, 在学习上缺乏信心、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无心于自己的学习。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与非留守时相比,成绩明显下降的占7.6%,有时还有辍学现象发生,有33.5%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现出不想上学读书,而表现出很想上学读书的只有26.2%【2】。另一方面,由于监护人的监管方法不当及精力、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的的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促其成长,使得留守儿童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积极性差,动力不足;影片中主人公王小福就是最好的写照,父母外出打工后,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虽然身体不错,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上老套古板,不能与主人公很好的交流,奶奶在小福的教育上报有侥幸心理,不知道如何教育小福,奶奶“给他吃饱,不让冻着”,但无法管教他学习成人,遇事只有着急和哭泣。他一直向往城市的生活,一直渴望和父母亲生活在城市,但是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二、刻画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失衡的形象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个孩子不想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那个孩儿不想爹和娘?农村留守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的交流,其家庭环境在娱乐性、情感的交流上明显不足,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心理的抚慰、关爱与引导。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变得内向、自卑、情绪不稳定、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由于监护不力,导致这些孩子上网吧、打架、逃课……还是派出所的常客。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扭曲,精神上漠不关心他人,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行为中时有体现。影片中《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的作文课把这种心理描写到了极致,将故事推向了,班主任方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作文,面对镜头,孩子们读着读着自己就哭出来了。刚刚被网吧老板打了的王小福口述了他的作文,倾吐了对长期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怨恨:“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我恨你们,你们一走就是两年,一回来把我打一顿,走时候扔点钱。我学习不好的时候你们在哪?我生病的时候你们在哪?有人欺负我的时候你们在哪?有人打我的时候……我恨你们寄回来的钱,你们出去挣钱,把我变成孤儿、野种,叫我被人打,有爹妈没爹妈一个样,不如靠我自己。爸妈,我跟没人管的仙人掌一样,混身长满刺,长的难看,扎人!”体现了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对父母的爱由渴望转变为了怨恨。当几个孩子因为攻击网吧的老板被带到派出所时,显得无所谓,其中一个孩子还声称“就愿意住在派出所,这儿有吃有喝”,影片中还有很多的对话和镜头都显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因为缺乏家庭的爱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些障碍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老师、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与外界接触,也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

三、刻画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安全堪忧的形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由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和代管人来完成,但是由于监护人的疏于管理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落后,加之他们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教育,他们不愿意很好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学生的违纪和在校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改正,家园共育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影片中小福因为上学迟到被老师发现,给予劝说和教育,但是这个孩子根本不接受;在孩子们因为攻击网吧的老板,镇政府和老师要求家长回来把孩子带走或回来照顾孩子,很少有家长同意接受;当小福要求和爸爸一起去城市及对母亲的追问时,父子之间的对话让人揪心,一名七尺高的父亲在现实面前无奈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乡。一方面,他们有他们客观的原因与无奈,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家园共育上难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农村留守孩子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又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往往成为不法分子违法行为的对象,以至于他们的权益经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被火烧、水烫、溺水、交通意外、被殴打、被拐卖等各种因为安全而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调查,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2008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预防孩子发生意外,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据新华网贵阳2012年11月18日电,11月16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环东路一垃圾箱内5名留守男孩因为在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同时,遭遇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应变和自救能力较差,只有56%的临时监护人会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3】。影片中三个小孩夜袭网吧老板、货车司机见利忘义,不顾安全隐患载运孩子到广东寻找自己的父母等都深刻反映了他们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四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电影成功地塑造了以月月和小福为代表的留守孩子的典型形象,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希望唤起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影片最后通过两个场景从两个层次探讨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问题,一次是当孩子们因为夜袭网吧老板,老板要求三万元的赔偿,镇上的干部、学校和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共同商量解决办法,要么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要么家长们放弃在外的工作,回来照顾孩子。但只有少数人接受了这样的方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这些家长只好再次悄悄逃离家乡,逃离孩子。小福追上了逃跑的父亲,求父亲把自己带上,父亲打了他,小福悲伤地看着父亲远去。这是从家庭微观的层面上,希望还原家庭原有的教育功能和落实家庭的教育责任。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下,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最后,为找到父母之爱,小福策划了一次逃跑行动,十几个“留守孩子”凑钱雇了辆货车去广东。并且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境遇引起了派出所民警孙大阳和班主任老师方小芹的注意,于是这对情侣决定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责任,在镇党委书记和其他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建起了“留守孩子之家”。影片通过方老师与民警孙大阳对这群孩子的关心,表现出社会的责任:最后建立起一个“留守孩子之家”完成了故事的叙事任务。不仅亲自教留守的孩子们文化知识,还在生活上给他们帮助,营造一种亲子之间、手足之间、以及家庭式的融洽关系,使孩子们找到一种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归属。这一场景体现了家庭、学校、政府三个方面在宏观上共同协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它是三个方面共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尝试。暗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鼓励回乡创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有效控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过快增长。二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三是加快户籍制度及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工作地,努力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创造条件,使他们能给予子女温暖和关爱。四是定期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五是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及关爱,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真心关爱,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参与。

项目基金

本文作者参与的2012年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心理弹性理论视域下‘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及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GZZC32)

参考文献

【1】郑再良,王哲.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 (3):53-58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信息,2008,(4)

【3】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29-33

【4】张彩玲,陈白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0(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