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

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1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说到环境问题,首先我们就应当关注的是温室效应,说到这里有同学就要说了,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的,不只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但在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国家的确是温室气体的大的排放国,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家的用煤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到×年,我们国家的年用煤量是36亿吨,比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最近我看了一本书《继续生存十万年,人类能否作到》它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大概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按照现在这个温度增长速度,喜玛拉雅山的终年积雪会在20××年全部融化,大家应该知道,喜玛拉雅山是长江源头,如果喜玛拉雅山的终年积雪全部融化,那到了枯水期长江的水量将严重不足,这必将对长江沿岸及长江三角洲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另外温室效应还会水气循环加快,导致气候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极端恶劣天气增多,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另外温室效应还会使西伯利亚冻土溶化,释放封存在冻土中的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好在最近几年我们意识到了它的危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这些都还远远不够。

相比温室效应,雾霾是最近几年才被我门重视,雾霾已经严重得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虽然我们的感受不是特别深,那时因为我门生活在攀枝花这个奇葩的地方。但如过你生活在北上广地区,那么几乎你每天出门都必须戴上口罩,就像在攀枝花生活的到女同学出门必须打伞一样。当我准备要以环境话题来演讲时,我看了看一段记录片,柴静自费拍的《穹顶之下》。这里边有两个调查让我感到震惊。一个是柴静采访一个女孩,问她:你见过蓝天吗?那个女还回答见过。然后柴静又问:什么时候?那个女孩回答:小时候。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我是有多么幸运的来到了攀枝花,天天都能够见到蓝天,白云和阳光。另一个是调查显示,杭州一年中雾霾天数竟然在200天以上。多么恐怖的数字。自古就有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现在的杭州还配不配得上这句话,就要打个问号了。虽然雾霾引起的后果很严重,但对雾霾的治理可能性要比治理温室效应大的多,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不达标和煤燃烧气体不达标造成的,只要国家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强制要求企业对燃煤气体达标排放,那么就会大大减小雾霾对人们的危害。

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2

二氧化碳是所有温室气体中数量最人、影响最人的,据估计人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占全部温室气体总温室效应的61%。从1860年左右开始的工业革命到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由280ppm上升到353ppm,增K26%。日前的年增长速度为1.8ppm,即0.5%。按目前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50ppm。根据现有的研究确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工业的发展而大量使用化燃料造成的。当然,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二百年中的工业发展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大气二氧化碳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 因。此外,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破坏也是人气二氧化碳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据某些研究估计,从1850年至1950年,由于化引燃料的燃烧,总计向大气排放的碳为1500亿吨~1900亿吨。而在1850年至1950年间,由于森林的破坏而排放的碳总量估计为900亿吨~1200亿吨。

森林对全球人气二氧化碳的影响,森林与温室气体的关系主要是指森林与大气二氧化碳的关系。森林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光合物质,并把它保存起来。森林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与森林生物量的增长率成正比。森林被采伐利利用的过程即是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按碳的重量来计算,含量约为七千亿吨,植物中(其中森林占90%)含有碳8270亿吨。每年由于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净排放碳量为50亿吨,火山爆发向大气输送的碳平均每年为0.5亿吨,根据理论计算海洋每年吸收的碳量约为25亿吨,大气中碳的年增加是为23亿吨。如果全球的森林不被砍伐,它的生长每年可以吸收约六百亿吨碳。但是实际上,全球的森林每年正以17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对森林的采伐利和破坏,使森林储的碳正在迅速地排放小米。这样,从总体上说,森林反而成了一个二氧化碳的巨大人排放源。

对森林砍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有许多研究。70年代初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全球的森林起到吸收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作用,但70年代斤期开始发表的大多数研究结论认为,由于全球森林受到破坏,森林止向大气释放它过去储存的碳,成为大气二氧化碳的一 个主要排放源。

气候变化及其预测。很多学者认为当前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由于温室气体大量集结造成的。从1880年至今地面气温已升高了0.5℃-0.7℃。从全球来说,高纬度地区增温幅度较大,在低纬度地区则不太明显。未来的气温变化是用一些全球环流模型进行预测的。根据人多数全球环流模型的预测,在未来一百年中,气温将增加1.5℃-3.0℃。

尽管现已观测到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在迅速上升和全球变暖,但定量地确定各因索的作用并对气候变化进行准确预测还有相当困难。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地球上的因素,还有太阳变化和宇宙变化等因素。地球上的诸因素中还存在复杂的反馈作用。例如,升温可使蒸发加强、云量增多,而云量的增加则会阻挡太阳辐射,起到降温的作用。火山爆发一方面会使大气增加大量温室气体,而同时排放出的大量气溶胶也会阻挡太阳辐射而使大气降温。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结果仍在不断改进。

气侯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对森林、农业、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

有的研究认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倍后寒带森林的南界有可能会向北移动256公里-900公里,而北界只移动80公里-70公里,所以寒带森林要人人减少。古气候和古植被的资料能给我们某些启迪,有益于判断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有人根据最近冰期古气候利古植被的相关研究,认为可以相当准确地确定,人气温度每升高一度,树木的分布区域北界会向北推移100公里,而树木的分布南界会相应退缩。我们根据中新世(2千万年以前)的植被分布和目前的植被分布相比较,发现亚热带南界约比现在偏北200公里~300公里。根据气候预测,下世纪中叶的温度要比现在高l.5℃~3.0℃。所以有理由认为,下世纪中叶的气候会类似于2千万年以前的气候,而二者的植被分布可能是很相近的。有人用森林演替模型来研究未来森林的变化。这些模型通常考虑环境因子,可用于预测较长时段的森林演替和动态变化。

有人研究了美国重要的用材树种秤,结果是某些树种的分布面积要缩小,在某些地区扩人。国内也就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用材树种的分布和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大部分树种的分布面积会缩小,而单位面积的生产力却略有上升。近来有人认为,虽然气候变化会对森林产生较人影响,但人为影响可能自然变化的影响要人得多。由于人为的十地利用变化和不适当的农业可使全球的荒漠化十地增加13%,而二氧化碳增倍造成的荒漠化仅增加2%。

不确定性。温室气候、气候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影响,虽然已普遍受到重视,但真正要把问题研究清楚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个问题都有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在温室气体的计算方面,通常认为森林采伐对大气二氧化碳影响的不确定性最大,尤其是对十壤碳排放影响的计算误差更人。至于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它决定于气候预测模型,而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到目前为止并不成熟。有人对14个全球环流模刑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由于对云的反馈什刚采取不同的假定,预测的结果会有2个数量级的差别。全球气候模型的不确定性看来往5年至10年内不会有明显改善。 在气候变化对森林影响的预测中,都是根据某种“平衡式”的假定作出的,即植被经过数白年的时间完全适应于某种稳定的气候,达到一种平衡。但是在日前气候迅速变化的情况卜,植被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度,所以达不到这种平衡。如果把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对森林病虫害的影 响等方面考虑进去,就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国际社会的行动。尽管问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人们普遍认为,温室气体的剧增旨定是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人量的森林砍伐肯定会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人们普遍担忧,如果这—发展趋势保持不变或者加刷是否会危及钊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伞球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结果。为此各国己开展了斤多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大型研究计划,例如国际地图与生物圈计划(1GB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作用(BCTl)利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等。

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3

构思一

为了体现归还学生学习自,我把整个班级四十五名学生分成了六组,把课桌都拉开分组,这样便于学生讨论问题。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就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构思二

教研员有意回避正常的教学进度,本节课是跳过多个章节的,学生没有相关的气候知识,在此需要补充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我出示了一张照片,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它拍摄的时间大约是哪一年。

学生有说今年,有人主张是去年,还有人猜测大约很久了,最后居然有学生说拍摄信息看不出来,我对这位学生当堂赞扬了一番,并且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这张照片确实看不出是哪一年拍摄的,今年能拍到这样的照片,明年也能拍到这样的照片,这就体现了气候是稳定的。

天气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区别:

天气变化:短时间,指晴、阴、雨、雪等变化。

气候变化:长时间,用气温、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

构思三

课堂用《后天》导入,一部美国科幻电影,描述全球暖化和全球寒冷化后所带来的灾难。该片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投资达1.25亿美元。

美国气候学家杰克(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饰)认为,温室效应正在引发地球的大灾难,北极冰川的融化,会让地球回到冰河世纪那样的劫难。他的提醒并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一切都已经太晚: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一系列的地球巨变引发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本节课的内容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既有变冷又有变暖,这样导入新课是比较贴切的,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课堂氛围之中。

构思四

同学们分组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活动,站在扮演角度讨论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1.未来的环保保护者

2.未来的科学家

3.未来的政府首脑

4.未来的联合国的官员

虽然只是扮演活动,学生还是比较认真的,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锻炼表达能力。

构思五

课堂总结是前后呼应,前面讲述了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数量的增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多

植被的大量破坏——吸收少

在归纳措施时要针对相应的原因: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采用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逐渐形成一种解题思路。

构思六

课堂中固定答题思路:

问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例如:气候变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问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有:

由于全球变暖,原来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格陵兰人开始种植一些蔬菜,这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格陵兰而言是个惊人的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一效应对小麦、大豆、水稻等农作物尤为明显。

构思七

我上课的时间是2011年12月9日,课堂中要学以致用,引入今日将要闭幕的德班气候大会。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

时间: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9日;

地点:南非港口城市德班;

主要议题:1.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

2.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他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

3.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

4.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

知识链接:1.全球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的原理。

2.全球变暖的影响。

3.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4.中国的节能减排措施

讨论思考: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甲烷 B.氟氯烃 C.二氧化碳 D.氧气

2.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

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虫害的能力提高

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3.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4.中国为遏制全球变暖做着不懈努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淘汰低能耗取得巨大成就,其中不包括哪一工业部门( )

A.炼钢产能 B.水泥产能 C.建筑产能 D.造纸产能

构思八

课后探究:

“试一试,你能行”——根据你的兴趣、知识积累选择某一课题作为探究方向,写出产生后果的因果链。

口气候变化与农业

口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

口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口气候变化与水资源

口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

口自己拟订研究方向

构思九

学习反思

1.走出误区:

误区一,认为全球变暖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误区二,认为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误区三,认为全球变暖百害而无一利;

误区四,认为面对全球变暖,人类只能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应对。

2.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4

埃克森美孚公司迈向企业公民行动的新起点

曾经拒绝为气候变暖买单

能源与环境似乎永远是一对矛盾体。能源开发及消耗导致大气污染、酸雨及全球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所产生的“约束”也正日益成为全球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变暖的今天,我们发现能源与环境之间出现了一些调和的迹象。BP、壳牌、道达尔等跨国石油公司纷纷致力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并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但多年来一直稳坐石油行业头把交椅的埃克森美孚却特立独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它曾是唯一一家持反对意见的跨国石油公司。

为石油泄漏事故付出沉重代价

历史的指针指向了1989年的3月24日,这一天发生了美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惨重的石油泄漏事件。埃克森瓦尔德斯舱底在布莱(Bligh)海峡阿拉斯加海岸外出现裂缝,总共泄漏了1100万加仑原油――石油污染了1300英里长的海岸线,致使25万只鸟类、2800只海獭、300只海豹、250只秃鹰和几十亿只鲑鱼、鲱鱼鱼卵死亡。这次人为灾难引发出疯狂的反响:引发了美国国会听证、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制定新的预防性措施的立法提案和无数次的法律诉讼。一时间招致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美国和加拿大地方政府、环保组织以及新闻界对埃克森美孚在事故中这种不负责任、企图蒙混过关的恶劣态度、消极应对的措施,隐瞒事实、想使事件在悄无声息中自动平息下来的“鸵鸟政策”极为不满,并引发起了一场抵制埃克森美孚产品的“反埃克森运动”。各国新闻记者从各地纷至沓来,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新闻电影制片厂动用了所有媒介手段,像发动一场战争似的向埃克森发起总攻,使公司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这次事故给公司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不仅付出了巨额的罚款和赔款,直至今日,这场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漏油事故仍未结束。直到2008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对此案做出要求埃克森美孚赔付5.08亿美元的裁定。事实上,事故发生后,埃克森美孚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用了三年时间开展清理海岸工作,并一直持续到1992年。截至2008年底,公司用于油污清理、人员安置以及赔偿金的费用已超过3.8亿美元。可谓为环境事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特立独行的“赚钱机器”

尽管曾遭受环境事件的重创,但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多年来埃克森美孚一直持质疑态度。它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一些科学怀疑论者,试图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甚至不惜花费数百万美元支持一些研究机构给立法机构施加压力反对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拒绝为“全球变暖”买单。它的这种态度和做法受到很多环保主义者的批评。在与环保主义者抗衡的过程中,埃克森美孚前任总裁李・雷蒙德更是扬言“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问题上,我们目前唯一能搞清楚的是我们还什么都不清楚。”李・雷蒙德坚持反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鲜明立场。由于其在环保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被环境保护主义者冠以“极端主义者”之名。

利润至上的埃克森美孚,清楚地知道如果考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环保因素,生产成本将远远超过维持现状带来的利益,埃克森美孚坚持认为气候变暖的原因缺乏科学验证,既然无法断定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气候变暖,采取控制措施就不合理。倡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更被埃克森美孚称之为“经济自由的紧箍咒”。

这也难怪埃克森美孚会成为全球环保主义者的众矢之的。一些媒体和机构批评它是教唆美国前总统布什拒签《京都议定书》的“教唆犯”,“对地球有罪的‘通缉犯’”。由于信奉“股东回报远远大于社会影响”的信条,埃克森美孚2006年以前一直对环保问题持冷漠和强硬的态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始“温暖调头”

2006年l月,埃克森美孚前任总裁李・雷蒙德解甲归田,人们对接任者雷克斯・蒂勒森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然而在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大石油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重大议题的大形势下,加之环保因素对能源政策的影响及其前瞻性与敏感性,一直被冠以“以自己的方式运转的商业机器”的埃克森美孚开始“温暖调头”,并把环保问题提上发展日程。

2006年11月23日,在新任总裁雷克斯・蒂勒森上任的第一年马上就要悄然过去的时候,他烧起了上任以来的第一把环保“火”。埃克森美孚宣布,将和欧洲研究协会合作,共同研究二氧化碳捕获和碳存储技术,通过该项技术有效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雷克斯・蒂勒森首次公开表态说:“我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个大问题……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雷克斯・蒂勒森的态度使埃克森美孚在环保主义者眼中的顽固形象有所改善。

2008年5月27日,埃克森美孚首次公开承认,1998年斥资2300万美元支持的否认气候变暖的研究正在影响公司应对全球变暖采取的措施。同时在其官方正式出版物《2007年度企业公民报告》中,也做出了声明:2008年公司将停止对9个科研机构或团体组织资金支持。同时雷克斯・蒂勒森还呼吁美国政府出台一些旨在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雷克斯・蒂勒森在公司的《2008年度企业公民报告》中表示,“公司在持续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同时,还将努力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努力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自从雷克斯・蒂勒森2006年执政以来,埃克森美孚对气候变暖的态度首度由前任执政长官李・雷蒙德时的“顽固地拒绝”转变为“缓和地接受”。

承诺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公民

责任理念日益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与企业运营紧密相关、在企业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已经成为全球众多企业普遍认同的理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2009年,埃克森美孚提出,作为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必须平衡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尽企业公民之责,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守住百年基业。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将埃克森美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并构成了公司的责任理念体系。埃克森美孚的愿景是做优秀企业公民,反映出公司在一定阶段内期望达到的目标;其使命是为持续全球提供可接受价格的能源;其核心价值观是“方式和结果同样重要”,即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考虑其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这是其理念的核心。

责任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1989年的瓦尔德斯原油泄漏这一重大事故在给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同时,也促使埃克森美孚投入更多精力来大幅度提高油轮的安全性。除了采取对油轮本身进行改进外,埃克森美孚于1992年建立了运营完善管理体系(Operation Integr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OIMS),其最大特点是将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与公司业务发展相结合,在追求业务发展的同时,实现零事故目标。埃克森美孚的OIMS要求体系的各个管理系统,都要达到OIMS的目标,并明确界定期望达到的具体目的和结果;都要有具备资格的人员执行该系统;都要有成文的程序确保系统正常运转;都要对运营管理的效果定期评估检查该系统的目标是否得到贯彻,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埃克森美孚的OIMS最初重点在防范重大事故上,近年来逐步向健康、环保和安全等领域延伸,并根据多年的实践反复改良、日臻完善,形成了标准的程序和流畅的管理指导系统。对执行情况,各有关系统每年进行一次内部评估,公司每年进行一次定量审议,每三至五年通过外部相关机构评估一次,并根据评委审议的结果采取改进措施。2007年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机构在继2004年评估之后,再次对埃克森美孚的OIMS进行了评估,认为OIMS不仅符合ISO14001中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的要求,而且符合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所有标准的要求。

这套系统是埃克森美孚履行企业公民责任的重要管理工具,一方面体现了埃克森美孚的企业公民意识:重视环保、关注员工健康与安全;另一方面体现了公司执行标准的规范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良好的企业公民治理。

将承诺付诸行动

埃克森美孚认为,保证经济的增长,利用高效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二法则。而技术发展则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键。迄今为止,该公司已经获得相关技术专利数量超过3800多项。

埃克森美孚通过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尽力减少其在生产和服务中使用的能源。热电联产是它在全球各地工厂改进能源效率的重要环节,其效率是传统方式的两倍。作为业界在热电联产技术方面的领头人,目前埃克森美孚已经在全球30多家炼厂、化工厂和天然气加工厂安装了85套热电联产技术设备。

埃克森美孚在发展能源同时保护环境的另一个举措是开发清洁燃料技术,它研发的汽油脱硫技术,在确保发动机良好运转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除了自主研究的项目之外,埃克森美孚还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推进技术的创新。2009年1月,总裁雷克斯・蒂勒森公开表示,在10年内为斯坦福大学的全球气候和能源项目提供1.25亿美元的资助。这是在全球独立的气候与能源研究领域中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投资,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存储技术就是该项目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埃克森美孚还在曼彻斯特大学设立了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存储技术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保证该技术在工程商业应用中的可行性。

埃克森美孚确信到2030年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主要的能源来源,它着眼于未来能源供应,已开始从社会责任和环境角度出发,对燃料电池和CO2减排技术给予高度关注,不仅与汽车制造商在燃料电池方面进行合作,还向研发机构投资,大力开展“商业上可行的、能够不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的研究。这是埃克森美孚开始关注和加强环境责任的又一个行动。

2008年,埃克森美孚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公司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在其界定的企业公民6大责任领域中,环境保护就占据了两个。正如公司HSE副总裁莎瑞所言,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2009年5月,埃克森美孚披露其在环境责任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了生产中的直接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在过去5年中,总计投资超过15亿美元,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在2008年实现了埃克森美孚公司运营船只及长期海运租船的“零泄漏”,而且全公司1桶以上的石油泄漏事故比2001年减少了60%,从而保持了业界领先的环保业绩。再次向社会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用一种安全、环保和对社会负责的方式为全球提供能源”。

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5

关键词:气候变暖;森林碳汇;碳源;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31-03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都加强了应对政策和解决方法的研究。世界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减排,又称工业减排,指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绝对排放量。直接减少排放源意味着减少国家工业、交通和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或者通过技术更新和改造提高能源效率。这样的做法,或者阻碍了经济发展,或者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二是间接减排,又称生物减排,即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1]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CO2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CO2,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并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森林碳汇对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作用

(一)森林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森林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特性。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CO2合成有机质, 并以森林生物量的形式贮存有机碳, 从这个意义上讲森林是大气CO2的碳汇。同时森林植物的呼吸作用、枯枝落叶凋落后回归土壤, 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分解后会向大气中释放部分CO2, 另外森林如果遭受火灾、病虫害和毁林等破坏后也会向大气释放出已经固定的碳, 成为大气CO2的源。即森林可以作为温室气体的储藏库和吸收源,又可能因毁林、森林退化、火灾等,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的大多数研究结论认为,由于全球森林受到破坏,森林正向大气释放它过去储存的碳,成为大气CO2的一个主要排放源。在过去20年中,全球森林资源锐减,全球森林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已经下降40%,不但减弱了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5%至20%是毁林导致的碳排放,因此森林反而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森林碳汇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越性

森林吸收CO2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公众参与程度高,综合效益好,特别是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农民增收等优势。

1. 潜力大,见效快

森林经营、造林和森林更新均可以短期内大量增加生物固碳量,甚至增加森林土壤的固碳量。阻止全球现有森林减少趋势,就是较大量的减排,如果把全球每年毁林面积减少一半,就相当于每年减排CO2 24亿吨。造林就是固碳, 护林等于减排。

2. 森林碳汇技术简单,易传播应用

可持续的森林经营、造林和森林更新已是现成技术,也早已被广大的森林经营者和林业管理者掌握和应用,只需要简单的业务培训与技术推广,在森林碳汇政策支持下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森林碳汇的经营与管理技术就能够迅速在世界各个国家传播应用。

3. 成本低,对经济增长影响小[2]

研究表明,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固定CO2,其长期单位成本远远低于通过工业产业升级、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减排的成本。森林碳汇对经济增长影响小。采用森林碳汇减排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相对较小,甚至在局部地区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这也是近些年森林碳汇日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影响森林碳汇的因素

(一)森林采伐和毁林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目前森林破坏(主要是毁林和采伐)已成为继化石燃料燃烧后致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第二大人为排放源。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采伐森林,获取木材资源。另外,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巨大。很多研究表明,当林业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或其他类型用地后,其植被和土壤碳库储量会显著减少,减少的强度和速度主要与转变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变发生的时间及转变区域的气候特征有关。

(二)森林面积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森林固碳潜力的发挥主要是靠不断增加森林造林面积、提高经营水平,同时避免原有森林的破坏来实现的。但土地面积是有限的,迟早会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因此,当造林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只能通过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管理来增加森林碳储量,促进森林对大气中CO2的吸收、缓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但这样也存在着一个瓶颈的问题,森林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所以森林碳汇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森林灾害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森林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常遭受火灾、病虫害、风暴和雪崩等干扰。森林火灾是各种干扰中对森林影响最大的因子,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全球每年森林火灾面积约为0.1亿hm2,占全世界森林总面积的0.2%~0.3%,排放的CO2量约为3,135×106吨(碳),占全球所有源排放量的45%。森林病虫害是继森林火灾后对森林资源危害的第二大干扰因子。

三、我国森林碳汇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导致森林碳汇潜力难以发挥

经过近10年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我国的森林面积快速增加,从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等统计指标来看,在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我国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森林质量低下等问题仍然严重。天然林破损严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不够,全国约有1亿亩人工林为低产林,生态脆弱、生产力低下,通过森林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难以发挥。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偏低

在我国,针对不同所有权的森林,国家实行不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而且无论是什么性质所有权的森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都较低,根本无法对森林保护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根据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以及不同经营主体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是不相同的,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国家补偿标准却是统一的,难以适应实际情况,无法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三)公众对森林碳汇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气候变化已逐渐被公众所认识,并亲身体会着气候变化对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但是森林碳汇、碳汇林业、《京都议定书》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贸易等诸多新名词和气候变化与森林的关系,还是鲜为人知的。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义务植树造林很多年了,但如果人们能更深地了解植树造林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一定会高。

四、完善森林保护管理,增强我国森林碳汇能力

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KC),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与收入之间可能会出现近似倒“U”型曲线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曲线的爬坡阶段,而基于这一情景假设,即便选择“强化低碳”情景,中国的碳排放也需要在2030年~2040年始达到顶点。这意味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上中国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3] 因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低能耗、低排放型社会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森林碳汇能力,是增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实施科学的森林管理措施,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1. 碳保护

通过控制和减少森林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保护,改变现有采伐收获方式,提高木材利用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如病虫害、火灾等的预测预报及应对,保护好现有森林的碳储量。

2. 碳吸收和贮存

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延长轮伐期,改变疏伐方式和林分密度等措施增大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的碳密度,保护和改造次生林及其他退化的森林,增加经久耐用的木材产品,从而增加森林碳储量。

(二)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管理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森林资源较少的背景下,必须以可持续森林经营为指导,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加强从森林的培育、管护到采伐的过程管理,提高成林率和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森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激励制约机制,提高森林经营单位的主动性。森林经营工作制约因素很多,资金、限额以及传统的观念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激励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林业保险制度降低生产风险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降雨、闪电、极端温度、火灾、病虫害、洪灾、旱灾、飓风、火山喷发、地震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会使森林的碳贮量部分或全部发生逆转。因此,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自然灾害对森林影响的严重性,有必要通过建立林业保险制度来降低生产者需要承担的风险。林业保险实际上是一种促进林业发展的制度,有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应走政府主导,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4]

首先,政府要对林业保险制度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对于参保的林业生产实体尤其是林农,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而且参保标准越高,给予的补贴越多;对于从事林业保险的经营实体,政府除给予适当的补贴外,还应通过再保险业务对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提高参与率。在自愿保险的情况下,林业保险市场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行为,造成林业保险市场的萎缩和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因此林业保险必须走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道路。强制性表现在只要林业生产达到某一面积标准,林农或经营实体就必须参加保险。自愿性则体现为保费标准、赔偿方式的选择上是自由的。

(四)其他森林管理措施

通过森林管理措施增加森林生长量和碳密度,使森林表现为碳汇功能是新形势下对森林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延长森林的采伐作业周期,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间伐管理,使森林具有合理的林分密度, 促进森林生长,可以增加森林的实际生物量和碳储量。加强林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延长各种木制品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对森林采伐的需求,也可间接增加森林的碳吸收,延缓空气中CO2浓度的升高。

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管理,提高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的预测预报能力,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和损失,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是增加森林碳汇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因地制宜,强化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地、有目的地调整森林的树种组成和龄组结构,运用科学的抚育措施,稳步提高森林质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培田,李 峰,杨素清,王立刚.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暖[J].防护林科技,2010,1(1):73-74.

[2]黄 东.森林碳汇: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J]. 林业经济,2008(10):12-15.

[3]王 岩,李全修.后京都时代中国基于AFOLU活动的碳汇市场展望与政策建议[J]. 广东社会科学,2009(6):57-63.

[4]王 见,文 冰.我国“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市场建构研究[J]. 中国林业经济,2008(3):27-3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Management and Carbon Sink

Xie Jun'an, Wang Aixia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6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低碳城市;低碳园林;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6.2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1、低碳城市的产生背景及概念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中心思想在于减少碳排放和消除碳排放带来的后果。“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Trade and Industry,UK,2003)一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人们的积极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概念。日本在2007年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的目标,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简朴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确保森林碳汇增长。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为IPCC)报告指出,当前气候变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形成的,但90%以上可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尽管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人类约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另外,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耗的75%以上,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温室气体的80%左右{5l。以上研究表明,城市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因此,低

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目前.国际社会对低碳城市的概念尚无完全一致的界定,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本质上看,低碳城市实质上是指整个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小或者基本实现零排放。

2低碳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系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城市的主要思路包括减排和碳汇(既收集和固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而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碳汇必然成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固碳释氧、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雨洪控制、城市农业基地、引导新型能源利用和绿色交通等作用,同时它也将成为重要的低碳教育与展示基地。如何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这些重要功能,是向低碳城市目标发展的重要保障。

3于低碳城市的节约型园林建设模式

3.1雨水储蓄利用 保持和修复自然界的水循环将成为低碳园林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随着市政管网白自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观用水来自于洁净的自来水。建立区域性的雨水利用设施,实现“就地滞洪蓄水”是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解决了园林景观与植物灌溉用水问题。在园林设计中,雨水利用包括雨水的集蓄和渗透2种途径。

雨水的渗透包括地面渗透池、渗透沟和可渗透铺装。在降雨丰富或有水源补充的地区,可以利用天然的低势绿地或人工洼地建立渗透池,形成具有野趣的小型湿地;降水量较小的北方地区可使用渗透沟和铺满砾石形式的渗透沟来蓄积雨水。可渗透铺装类型有嵌草路面和草皮砖、各种疏松粒料、多孔沥青与多孑L混凝土等铺装形式。

雨水的集蓄设施主要包括集雨系统、蓄水池及净化设施等,园林中经常使用的集雨系统有绿地滞蓄汛雨回补系统、道路集雨人工湖系统、屋面集雨系统等。兴建滞洪、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和地下隧道蓄水系统。

3.2绿色园林构筑物 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可利用太阳能采光板为框架面、顶篷等结构,将太阳能与构筑物巧妙地结合,达到减排、增加可再生能源目的,也可创造新的构筑物形式。风能设备的恰当布置与设计也可成为园林新景观。

3.3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入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水中不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机组织体滞留在土壤中,通过微牛物作用将其分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无机盐和气体,然后被植物吸收或者释放到空气中,从而除去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污水净化后可以作为园林的景观或灌溉用水,实现污水的可循环利用。这一过程简便易行且能耗极低,可以节约大量电能。

3.4选择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以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同林建设。选择本地或就近材料,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减少碳排放。尽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钢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减少冈林建设中的碳成本。寻求已成型、已使用的材料进行改装、重构等,使园林材料实现可持续利用;还可以将可再生的废料回收.重新锻造成新的材料,节约开采、炼铸成本。通过越来越多的园林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来减低园林建设的耗碳量。

参考文献:

[1]赵显刚,宋淑艳.浅谈园林景观中园路的设计[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