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1

1.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于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这些人中有很大部分已为人父母,他们外出务工后留下子女交由家中老人、亲戚及朋友照顾。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限制和农村老人素来勤俭节约,他们在生活上因得不到精心照料而缺乏营养。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忙于农活和家务,无暇照看使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不能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成长经历等方面不同程度受到一定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严重的心理缺陷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亲情失落使他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情感失去依附,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亲密接触,内心感到无比的孤独。亲情的失落使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扭曲,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表现出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情感冷漠对他人缺少爱心,情绪不稳时常焦虑粗暴,行为极端做出过激的事情,生性多疑缺乏信任感、自私狭隘缺乏包容心等个性特征。这些心理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性格、品德形成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2.2教育缺失 

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享受不到与城市孩子均等的教育资源。大多数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相比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落后于城市学校,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期待值不高。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读不了书就外出打工,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上。三是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由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四是家务活的牵绊影响了学习。有的留守儿童家庭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不得不帮助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活,因此影响了学习。 

2.3监护不力 

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行使监护义务。一是不能很好照顾留守儿童生活。儿童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有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育。但有的家庭因经济困难不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膳食营养,而有的家庭因监护人不懂得科学搭配膳食营养。由于缺乏父母的精心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二是留守儿童人生安全受到威胁。在农村,由于监护人需承担农活和家务,对留守儿童疏于管护,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溺水、车祸、打斗等导致意外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2.4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监护人在管教孩子时大多不很严厉,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从而从容了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一是自控力弱。在家不听监护人教导,对监护人抵触情绪在,常常语气生硬顶撞老人,做事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老师管理,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心胸狭窄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二是明辨是非能力差。性格偏执不能正确看待问题,一旦受社会上负面因素影响容易被不良青年拉拢利用,喝酒、抽烟、吸毒,沉溺于网络游戏,参与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措施 

3.1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政府要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引导和支持学校、社区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二是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统计工作,建立留守儿童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管理。建立起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与监护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三是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妇联、团委等社会组织及各类社会团体要其实肩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义务,通过在小区设立“心语小屋”,组建一批有责任心的农村妇女担任爱心妈妈等方式倾听孩子的心声,抚慰孩子心灵。 

3.2对问题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失去亲人的关爱而出现了心理障碍,造成品德、行为等出现偏差而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如果引导不好就有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行为走向极端做出过激的事情,必须引起家长、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家长要随时保持与孩子的联系,与孩子进行交心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从精神上多给予亲情安慰。学校要注意研究“问题儿童”的品德、行为等特殊心理现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品德行为问题,由懂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对问题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化解他们的心疾帮助他们走过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门要重视“问题儿童”工作,敦促学校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妇联、共青团等组织通过举办爱心活动为问题儿童搭建“爱心屋”,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3呼唤父母的回归 

父母的监护和教育是留守儿童内心的渴望,减少他们与父母的分离,让外出务工父母回到子女身边,使更多孩子能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成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父母在外出务工挣钱的同時要兼顾子女的感受,在不影响家庭生活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尽量让母亲留下来陪伴孩子。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外出农民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回乡创业,这样既能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又照顾了家中孩子,回乡人员应把在外务工学到的技能用于自主创业。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在家乡就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母亲在当地就业的机会,缓解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造成的亲情缺失,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政策、信息、培训等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定义:百科中,将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定义为留守儿童。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像报道中一样坚强乐观、天真活泼的,他们自身或是外界给他们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

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1.留守儿童多数留在农村,少数随父母迁往城市,所以他们大部分所受的教育是不够的,少部分即使能够进入城市学习,但仍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跟上学习进度。进而,留守儿童对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再加上父母长期的工作不能抽出时间检查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多数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停留在很低的水准。

2.留守儿童因多数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原本与社会接触已逐渐减少,有的甚至近乎没有,所以留守儿童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不能得到过多的交流,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都保持着原始状态。

3.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之前也很少得到外界的关注与关爱,所以留守儿童会感觉孤独,自卑,严重者会心理失衡,甚至做出违纪违法的行为。

4.留守儿童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由于农村环境的恶劣和家人关心的缺乏,留守儿童很难享受到正常规律的生活,所以会导致摄取的营养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而生病后,留守儿童大多不能接受到正规的医疗,使问题愈发严重。

其实,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绝不止以上四点,但是以上四点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急需被解决的。现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也有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将关心落实在行动中。例如2013年6月,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政府以六一为契机,将50万专项资金落实在实事上,购买字典等学习用品,课桌凳教学用品,用具体行动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这种行为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是透明的,是公开的,是现如今最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途径。

而各种慈善机构和新闻媒体等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留守儿童谋取最佳的福利。例如:

1.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不应当只报道留守儿童受资助的场景或是感谢会的一幕,而是应当纪实的讲述或录制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让大众透彻的了解到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给观众直接的冲击,应当杜绝新闻作假或是过度宣扬帮助者的光环。各媒体更不应该频繁采访留守儿童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也不应当允许任何人踩踏着别人的自尊心来做“好事”。

2.慈善机构应当保证捐款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因红十字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危机仍令人心有余悸,在现在这个社会,群众的同情心和善良不应当受到任何欺骗与伤害。所以,保持捐款的透明度和公正是完全有必要的。每一笔捐款的流向和用处都应当有专人记载,而群众应当可以通过网络查明自己所捐款项的具体去向。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做关心帮助留守儿童。

3.法律部门的监管。法律是最好的约束,我们应当对骗取群众同情心的行为进行严重的打击,坚决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不仅是慈善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也应当为留守儿童开通绿色通道,虽然现在有少部分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帮助,但对于我国庞大数量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点显然是不够的。医院亦是如此,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众所周知,所以医院更是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体检和完善留守儿童的医疗保障,让留守儿童在身体和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实我们作为大学生,更是有能力去帮助这些留守儿童,例如:

1.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有限,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去农村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仅仅是为了向他们传授一些基本知识,更应该的是将外面世界的精彩告诉他们,让他们消除因父母远离他们奔赴城市而产生的恐惧与抵触心理,积极引导他们理解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我们可以开展的活动较多。我们可以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大学校园,讲述校园文化,带他们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激励他们。

2.留守儿童生活水平跟不上。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的青协、自强社和红十字会等公益社团,每月定期回收废弃的衣服或鞋帽或是文具,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送给需要他们的留守儿童。

3.城市留守儿童的孤独心。城市留守儿童的处境其实更为尴尬,因为他们多数并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在他们心中,自己是被城市所排斥的,自己是与城市脱离的,自己和父母是外来人口是城市最底端的人。我们作为大学生,年龄既不是以长辈的身份去训斥他们,也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命令他们,而是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与他们沟通,我们的沟通更容易被留守儿童接受与信服。

综上,是个人对于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和提供的解决方案,在国外,没有留守儿童这个词语,但有没有一部分处境与我国留守儿童相似的孩子呢?他们的政府与社会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1.美国。美国几乎是没有留守儿童的。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如果家中有小孩的话,父母双方必须至少一个在家看孩子,否则将会失去孩子的监护权并构成违法。但是美国存在留守老人,因为美国年轻人较早离开父母独立,即使拥有社会福利,但是老年时老无所依的场景还是很普遍的。

2.日本。在日本,对儿童的福利是极其重视的,比如大家众所周知的牛奶福利,其实日本儿童也是有自己的儿童福利可以领取的。但自日本政权执政以后,日本政府对每年发放给儿童的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扩大了发放范围,将未随父母前往日本生活而留守原籍的外国人子女也囊括在发放补贴的范畴之内。虽然这种举措给日本政府带来了巨大资金压力,但日本政府还是在积极调整,尽量实施。(具体可观看日本纪录片《留守儿童的成长困惑》)

3.东欧。研究表明,在摩尔多瓦共和国超过一半的儿童在没有母亲或父亲的情况下长大。据非政府组织估算,欧盟成员国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波兰等国,大约有五十到一百万的孩子,据明爱组织(Caritas)称,乌克兰有将近九百万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国外工作以工作移民的身份生活,但新的欧盟法律可能会改善这一“欧洲留守儿童”的困境。而且欧洲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为大多数,欧盟各国内实现家庭团聚的政策,便可以带来很大的便利。

我们可以通过2005年第四期总地216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的《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得知,儿童福利政策是国家、政党及社会政策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谋求儿童幸福,保证儿童获得相应保护和权益的。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都以儿童问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出台相关法律条文来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国家发展,民族繁荣昌盛。而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正是因为儿童福利政策的不完善,在我国任何法规政策的制定上,还没有任何形成系统的儿童福利。而一些机关部门的政策文件,又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果要使留守儿童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有真正富有实效的服务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儿童福利政策,就必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行动定向研究,出台以科学为研究依据的儿童福利政策。

其实我们都知道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也已逐渐意识到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但是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个人都必须真心接纳每一个外来务工者,帮助每一个身边的留守儿童,我们的政府必须从现在开始,致力于每一项维护儿童福利政策的行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从行为上帮助留守儿童的家庭,从内心里打破留守这个词所带来的界限。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3

(一)基本情况

目前,通过全县各镇(街道)妇联组织摸底调查,共统计出5209名困境儿童,其中留守儿童2519人,流动儿童170人,孤儿724人,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88人,残疾儿童241人,特困儿童594人、单亲家庭子女530人,其他困境儿童343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困境儿童总数的48.36%。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多数同学对父母的外出务工表示不理解,认为父母常年在外,平时缺少面对面沟通交流,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失衡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常年不在孩子身边感觉亏欠孩子,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2、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的学习问题

一方面,这些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

3、缺乏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中小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基本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4、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权益问题

由于脱离家庭的关爱,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惯,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的普法程度低,不懂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年纪越小问题越明显。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面掌握困境儿童现状。

__县妇联成立了“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妇联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县妇联儿童部,儿童部长、各镇(街道)妇联主席为成员。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按照宣传—启动—推进—总结—展示等不同阶段逐步推动。根据信息采集、活动开展及结对关爱,分别建立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困境儿童基本信息档案、参加活动档案和2+1结对关爱档案,并实行电脑动态管理。

(二)巧设载体,强化举措,确保关爱行动惠及每个困境儿童。

一是高度重视,全面启动。2014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县、镇(街道)妇联先后举办了“牵手困境儿童—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启动仪式,营造了全县上下联动、全面关注困境儿童的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县镇(街道)妇联陆续开展了情暖冬日、喜迎元旦、欢度新年、开学护航、快乐六一、共度中秋等系列关爱活动,同时面向社会广泛招募爱心妈妈和成长伙伴,制作并颁发具有妇联和__县特色的爱心妈妈和成长伙伴荣誉证书,鼓励爱心人士和在校儿童积极结对,开展双十帮扶,真爱护航。

二是整合资源,创新举措。2015年,为更好落实关爱困境儿童实事工程,县妇联召开了“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县、镇(街道)对接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开展“巾帼护蕾助成长—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的通知》(__妇发〔2015〕4号),得到县直各单位积极响应。__县

法院、检察院、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__县中学、电信局、人民医院、农商行、红十字会等40多家县直妇委会利用春节、开学、三八、六一、暑假等契机开展了关爱困境儿童慰问结对活动,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部门联动,强化落实。针对我县留守儿童数量大、年龄小、问题多的现状,妇联、文明办、教育局、团县委、民政局、关工委、邮政局、联通公司等部门联动,召开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筹划构建了县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平台和留守儿童安全守护行动。助力县公安、司法、检察等部门深入学校对弱势儿童进行重点帮教及安全指导;与宣传、教育、民政、团委、关工委、卫生等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在入学、健康、扶贫等领域积极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联合民政、残联、红十字会加强对孤儿及各类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同时,充分利用省妇联、省儿基会和社会各方支持,办好各类春蕾班,助推困境儿童学业发展,为春蕾儿童发放帮扶资金20余万元。

(三)强化机制,重点推进,确保关爱行动长效有序开展。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保障。县妇联将积极推动关爱培养行动纳入2015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争取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牵手困境儿童——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对结对对象、帮扶要求、主题活动开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二是深入帮扶,儿童受益。__县妇联统筹资源,积极作为,累计投入60余万元,为我县5000多名困境儿童提供物质、情感关爱,利用镇(街道)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建立了向日葵活动点、读书点及儿童快乐家园,提升为困境儿童服务水平。活动中,“爱心妈妈”(集体)对结对儿童尽显关爱,涌现出一批先进的爱心妈妈(集体)、成长伙伴、自强儿童等,感人事迹枚不胜举,使困境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关爱工作成绩显著,先后有37个集体(个人)受到省市表彰,50个集体(个人)受到县级表彰。

三是项目推进,巾帼育蕾。县妇联申报实施了“巾帼育蕾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公益项目,针对20名单亲贫困家庭子女,积极和中国矿业大学陈世民教授联系对接,细化并落实公益项目。前期开展家庭走访和学校调查,对参与项目的20个孩子及其监护家长分别做了问卷调查,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高学历的“爱心妈妈”。在“喜迎新年 博爱送万家”向日葵关爱护蕾行动、“你的背包我的期望”开学礼等主题活动中提供物质帮扶,同时开展“春蕾绽放 悦心生活”心理讲座、“有你相伴 一路阳光”成长交流会、“让爱住我家”巾帼育蕾公益项目亲子diy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深切关爱儿童健康成长,引导孩子对道德的认知与修习,提高儿童道德水准,培养儿童高尚情操,涵养儿童文化修养,升华儿童思想境界。

四是立足实际,长效推进。活动实施以来,县妇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等文件8个,将关爱工作与妇联各项工作相结合。在资金支持上,探索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县妇联坚持妇联下拨、基层配套、社会赞助三方结合。在推进措施中,县妇联按照宣传—启动—推进—总结—展示—持续等不同阶段逐步推动。宣传阶段,着重营造氛围,采集信息;启动阶段,着重探索模式,结对孤贫;推进阶段,重在创新举措,全面结对;总结阶段,着重反思提高,建立机制;展示阶段,则是汇报表彰,鼓励先进;持续阶段,立足实效,长效坚持。

(一)要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系。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建立以党委政府为总揽,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社会力量为骨干的工作体系。

(二)要积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需要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要实现与教育、民政、公安、团委、妇联等组织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推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社会化、可持续化发展。

(三)要倾力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体系。志愿者队伍建设是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经常化、可待续性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大力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展志愿者培训,建立志愿者考评、监督、激励机制,组织专门人员对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结对情况、监护情况、开展服务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倾力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

务体系,推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深入开展。(四)要努力做好监护人教育工作,形成家庭学校共管合力。父母及其它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赋有法定义务,他们的监护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要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他们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知识和能力,增强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学校要加强与监护人的情况交流和信息沟通,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及时化解矛盾,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也在呈递增的发展趋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及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一亿,并且规模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在家的儿童。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00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深入了解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寻求改善教育环境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出路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及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江西省总人口数为4339.13万人,0~14岁的儿童为1009.28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3.26%。城镇的儿童总数分别为3,903,897人,农村的儿童总数为6,188,907人。全省留守儿童数为2,234,160人,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6.1%,占全省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

本文是建立在江西省妇联对江西省赣州、吉安、九江、南昌、萍乡、上饶、新余和鹰潭八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临时监护人的调查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留守儿童问卷共发放5200份,回收5009份,回收率96.3%,其中223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786份,有效率95.6%。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问卷共发放4800份,回收4221份,回收率87.9%,其中210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011份,有效率95.1%。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共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276份,回收率89.1%,其中105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105份,有效率96.0%。

此次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在校生,年龄分布在5~17岁之间。小学学龄阶段(5~13岁)3224名,占67.4%;初中学龄阶段(14~17岁)1298名,占27.1%;其中有264名中小学生没有填写此项,占5.5%。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情况

有3630个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是一起外出务工,占调查总数的75.8%;父亲外出占15.3%;母亲外出仅占7.9%。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外出务工后,孩子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最高,为66.9%;与亲戚等人生活在一起或寄养在别人家里,占25.7%;还有5.7%的是自己生活的。

留守儿童生活费每年在2000元以下有2391人,占59.6%;2000~5000元有1395人,占34.8%;而每年生活费在5000元以上的有193人,仅占4.8%。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每年的生活费都包括了生活、购买衣服和一些学习用品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发现,有3255名留守儿童觉得平时在学习上是有困难的,占68.0%,;有1515人觉得没有困难,占31.7%。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的人数不多,为387人,只占到8.1%;处于“中上游”的为1779人,占37.2%;成绩“一般”的为1984人,占41.5%;“不太好”的人数为623人,占13.0%。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和“自己解决” 的占到调查总数的半数之多,占59.9%。其中“求助老师”的为1003人,占21.0%;“自己解决”的为1860人,占38.9%。有898人会“求助同学”,占18.8%;还有744人会“求助亲戚”,占15.5%。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情况

有2789名农村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有时侯会”感觉孤独,占总数的58.3%;“经常觉得孤独”的人数为478人,占10.0%;而“不会”孤独的人数为1508人,占总数的31.5%。

对于身在异乡打工的父母,有2500名留守儿童表示“很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身安全,占总数的52.2%;“有点担心”为1913人,占总数的40.0%;有345人并不担心,占总数的7.2%。

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相处时,有1720人感到“愉快”,占总数的35.9%;有549人感到“不愉快”,占总数的11.5%;有2350人感到“有时候不愉快”,占总数的49.1%;还有139人没有发表意见,占2.9%。

留守儿童在和临时监护人发生冲突时,有2675名留守儿童选择“闷不吭声”,占总数的55.9%;“向父母诉苦”的有911名,占19.0%; “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有804人,占16.8%;有329人会选择“吵架”,占总数的6.9%。

(五)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务工的态度

在父母外出务工的问题上,有2403名农村留守儿童并“不同意”父母外出打工,占调查总数的50.2%;有1338名 “同意”父母外出打工,占28.0%;其中有747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总数的15.6%。

有2542人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去外地,占总数的53.1%;回答“不想”的为1199人,占总数的25.1%;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为1016人,占总数的21.2%。

三、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及其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亲情的缺乏对留守儿童生活上造成的影响

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占到调查总数的75.8%,有52.5%的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一年两次的占40.5%,多年未回家的为2.1%。父母都在外务工,对留守子女生活方面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是由祖辈照顾,存在很大问题。祖辈很多时候是重养不重教的;他们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另有些祖辈自身生活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留守子女来照顾,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很多都得做家务活,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再次,很多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学习上造成的影响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是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时候,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且成绩大部分处在中等偏下水平。虽然,身在农村的父母自身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有1.1%的父母是文盲;有20.6%的父母是小学文化程度,有59.8%的父母是中学文化程度,还有14.2%的父母是有着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可是,相对于留守儿童的祖辈,他们在学习上还是可以给予一定的辅导的。留守儿童的祖辈大部分都是文盲,并不能给他们进行辅导,有44.9%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问问孩子们作业完成的情况而已。

(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所担忧和害怕的事情有很多,诸如“担忧父母在外不舍得吃”“怕父母在外受骗”“最担心父母的身体”“担忧父母会为了钱而不去看病”等。可以看出,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们承受着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有了困难,有了挫折,无处可诉,无人可帮助,由此而影响到学习,长期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站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站在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家庭方面

1. 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加强自身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留在家的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家庭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表现在管理方无力管理和被管理方拒绝管理。由于祖辈们自身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学校方面

1. 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我们知道,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作为留守孩子,他们在心理方面承受了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压力。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建议学校要专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正确的引导。

2. 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影响到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教育部门应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3. 学校要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多种活动的开展,会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三)政府方面

1.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在农村引进企业,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如此,他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将子女留守在家中了。

2.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将相关政策的内容落到实处。政府可以建一些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在住宿、饮食、娱乐、安全等方面能够给予孩子细心的照料,学校老师要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005,(4).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未成年人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谋生,而还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其中尤其指那些已经到达入学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见,农村留守基本上是由处于在学校读书阶段的未成年人组成。因为缺乏第一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而其在身体上、思想上又未成熟,故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焦点。

一、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据相关报道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悬殊,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49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大幅度低于城市居民。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为218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182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达到3.29∶1。目前这种经济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中。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不同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条件。以追求经济为目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不说他们无法照顾孩子,就是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因此,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本身就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而来到城市谋生的他们,不可能再用高昂的经济代价,将孩子带在城市上学,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当然,也有一些来到城市,很快适应城市节奏,用自己的本事,在城市站稳脚跟,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他们也想将子女带到城市读书。但是我国城乡存在着中国特有的 “二元结构” 问题,尤其是二元户籍制度。这种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即农民虽然可以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而根据《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来到城市务工的家长们者必须缴纳较高的借读费和学杂费,才能让孩子在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不但是经济上的原因,本身也是一种人的地位的不平等。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

此外,最近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由于国家对高校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政策,而是自谋职业,导致一部分高校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经常发生,而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因此产生。农民挣钱本来就不容易,从小学到大学,往往一个农民家庭要承担十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巨额的借贷,一个农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问题。但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一旦产生,其影响直接是整个农村地区对教育的信任问题,几年前,农民孩子上大学看做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最好途径,而如今,将其视如粪土,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的收入甚至不能和邻家在城市打工搬砖的孩子相比,甚至还要低,那么这将是震撼的坏消息,读书无用,到头来还是去打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家庭显现。这导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放在心上,认为,让孩子认识几个字,等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学点手艺混饭吃,既节约教育成本,也不用在如何教育的问题费尽心思。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各种调查,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资料显示,当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2300万左右,其中87%分布在农村地区,高度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海南等省,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而《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到2.11亿人,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占20.8%。由此可见,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是一数量庞大的群体。

目前,有三种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是“典型留守儿童”,即出生后,基本上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学校接受教育,虽然偶尔也会到父母工作的城市去,但是基本上是探亲性质,在城市生活很短暂,就又回到了农村。另一种“游荡型留守儿童”,即在父母刚外出打工时,孩子留在农村家乡,在城市站稳脚跟后,就把孩子接到城市,后来又由于种种原因,如工作变动或收入减少等,孩子又被送回农村老家留守的儿童。这类儿童中甚至出现多次往返城市乡村的现象,故而我们称之游荡型留守儿童,即曾游荡与城乡之间的留守儿童。还有一种“返乡型留守儿童”,即留守孩子出生在城市或者父母一出生就被带到城市,在城市长大甚至接受了幼儿、小学教育,但是后来又回到农村老家读初中的儿童。这三种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面临着不同类型的问题,但是基本问题都类似,目前研究最多,就是“典型留守儿童”。

三、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是未成年的在校学生,他们本身因为身体上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上正处于受教育时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还很不成熟。而他们的监护人有大多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其他亲戚,要么是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要么是肯本不关心他们的成长,所以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教育令人堪忧,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康,学习成绩欠佳等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隔代监护,即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监护人一般只限于满足留守儿童物质生活上需求,吃穿不缺就行,很少注意在思想上教育留守儿童,造成他们在行为习惯等方面较为任性。而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将孩子留在家乡,内心有一种用物质来补偿他们的潜意识,于是在金钱等物质条件上,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养成了留守儿童在生活铺张浪费,不知道节俭的习惯。而如果监护人再不加以约束,留守儿童就很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这些生活习惯的形成将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生。此外,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陪伴,而变得胆小、懦弱和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存在障碍,表现出明显地缺乏自信。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无法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当然一些留守儿童因为自己很小就要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因此锻炼了自己的自立行为,留守生活对他们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培养了他们的独立自主等性格。但是对他们来说,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在照顾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因为这些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般不是十分理想,要么是有季节性的疾病,要么就是患有慢性病,需要人长期照顾。这就导致另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照顾自己的监护人。这样就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过早的承担起来自己的社会责任,使他们不能专心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首先。造成他们习成绩欠佳,且不能遵守学校的纪律,存在不按时上课,经常逃学等问题。其次,由于需要照顾自己甚至是自己监护人生活,使他们不能专心学习,而这些又成为他们不学习的借口,在心理上也出现了厌学情绪,因此留守儿童辍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难以保证。

其次,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又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农村儿童的安全很难得到保证。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6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成了这个时代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来,其数量猛增,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生活和教育状况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管教方式存在漏洞,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同时上代监护也大多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使儿童较为任性。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亲情饥饿”。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还有些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因而在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3.监督弱化,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高低的状况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犯了错误学校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养责任。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误区,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其实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外出务工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和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还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3.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