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文1

(一)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乡村地域广阔,农事、农活、农艺、农学、农业有着鲜明的北方代表性。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大致分为4个类型。一是城市依托型,主要依托大城市就近的客源市场,利用农村、农园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需求。二是景区带动型,主要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三是农业观光型,主要以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农村风貌、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满足游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体验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活的需求。四是民俗特色型,主要以民俗村镇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观光者前来观光、娱乐、学习研究等。吉林省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甜美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充满了无穷的魅力[4]。2、交通发达。吉林省是老工业大省,交通发展较早,为吉林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铁路方面,作为东北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长吉城际高铁拉近了长春和吉林的距离,哈大高铁纵贯吉林省南北,为旅游发展提供了畅通的交通保障。公路方面,覆盖区域广,高速公路、公路、农村公路通车里程都较高。航空方面,预计到2015年,吉林省将形成以龙嘉机场为主,延吉、长白山、通化和松原机场为辅的“一主四辅”的机场布局。3、旅游产品开发积极性高。目前,在吉林省已有的300多处旅游景区中,有70%分布在县、乡。随着吉林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央视的播放,不少农村采景地成为旅游热点。另外,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也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如在长白山举办的野生花卉旅游节、国际旅游节和冰雪节,在松原举办的伯都讷端午文化旅游节和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旅游节,在长春举办的净月潭瓦萨国际森林徒步节和消夏节等。在我国评选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2011年吉林省的集安市和珲春市、2012年吉林省的临江市和敦化市榜上有名,2011年吉林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有限公司和吉林省扶余县官地泡生态园、2012年吉林市圣鑫庄园休闲旅游农业度假观光园区、和龙市金达莱朝鲜族民俗村和大安市嫩江旅游度假村相继被评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了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劣势

1、缺乏规划和策划。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产品及服务项目雷同、单一,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政府的整体规划,使乡村旅游产品缺乏从设计到营销的专业策划;另一方面,是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缺乏市场意识及营销意识,使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游客少。2、行业内整体接待水平较低。目前吉林省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都存在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在接待方面条件有限,无论从住宿、饮食,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都有待于提高。另外,乡村旅游接待无论从经营者到服务人员,业务素质都普遍较低,服务意识薄弱,专业技能较低,严重制约着行业内的接待水平。

(三)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机会

1、国家宏观旅游政策。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推出了“和谐城乡游”,2010年,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2011年和2012年先后评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为旅游者提供了优质的乡村旅游度假指南。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这为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新的机遇。2、市场需求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薪假日的大量增加,乡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积极开发,加之广大乡村优质的气候条件和淳朴的自然风光,乡村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假日休闲放松的主要去处之一。吉林省近几年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四)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威胁

1、激烈的行业竞争。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乡村旅游的建设积极性高涨,吉林省的乡村旅游面临着激烈的省内外竞争。一方面,省内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相互争夺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省城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成为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威胁。2、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项目的雷同性与单一性,难以满足日益多样与复杂的旅游需求,制约着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就要求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适应旅游市场日益差异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5]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1、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与保障,只有加强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才能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时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坚决抵制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2、加强法规建设法律法规是保护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政府必须根据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保护性措施,防止破坏性开发、不正当竞争等情况发生,使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有法可依。3、政府参与宣传开发。政府要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宣传与开发工作中,充分调动当地经营者的积极性,给予政策支持。可以通过申请历史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方式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政府机构要从战略高度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编制和审批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和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

(二)乡村旅游的自身改善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的自身改善最重要的是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经营者必须知道基础设施的完善、接待档次的提高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的硬件基础。因此,要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必须保障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等设施设备,将接待档次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乡村旅游的舒适与愉悦。2、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吉林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因是海拔最高的火山湖而被评为吉尼斯世界之最,有众多自然湖泊以及水电站建设形成的人口湖,有松花江水系、鸭绿江水系、图们江水系,还有中国十大湿地之一的吉林龙湾公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省还是少数名族聚居地,松原有众多的蒙古族民俗村,延边有众多的朝鲜族民俗村,吉林市有众多的满族民俗村。对于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因地制宜进行全方位的开发,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形成一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体系,加强参与类和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开发,突出地方特色,开展特色乡村旅游。

(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当前我省乡村旅游企业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普遍处于零散、杂乱、没有统一标准的局面。若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高效快速的发展,必须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到乡村旅游企业中,实行系统化、一体化的管理,采用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使乡村旅游行业成为一个完整的、标准的、成熟的行业。[6]

(四)引进农家乐网络营销模式

目前,乡村旅游主要以个体的农家乐形式存在,这种形式简单、易投资,可以向旅游者(尤其是家庭旅游单位)提供短期的休闲、娱乐活动。但由于这种形式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提高知名度就成为营销的主要目的。网路营销方便快捷,投资不大,见效较快,尤其适合农家乐的营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大力引进农家乐网络营销模式,成立一个乡村旅游专门网站,为旅游者提供一个直接、便捷的渠道。[7]

(五)加强农家乐体验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文2

[关键词]栾川 乡村旅游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04-02

一、研究背景

栾川被称为“中国钼都”,过去县域经济对矿产依赖过大,不利于栾川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栾川县开始利用自身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栾川模式”,是河南省首个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的旅游强县。但是栾川的乡村旅游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亟待提升。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栾川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本人选择在重渡沟、养子沟两处乡村旅游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处乡村旅游经营者(供给方)和旅游者(需求方)展开调研。比较全面地获取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为实证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旅游者发放调研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2份,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1%。

三、研究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一)出游动机分析

问卷显示旅游者旅游动机具有多层次性,旅游者出游往往由多种动机构成。总体看,体验户外情趣、享受自然风光、缓解压力、放松精神、了解乡风民俗、休闲等是乡村旅游者较为集中的出游动机。

游客出游动机主要为休闲度假,对休闲度假产品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当调查栾川乡村旅游游客停留时间时,选择一日游的只占9.7%,旅游者选择2日游或者多日游的百分比高达90.3%,这表明旅游者来栾川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休闲度假。

(二)重游分析

栾川旅游重游率方面,第一次前来旅游的游客比例占41.9%,两次以上到该地旅游的游客比例占58.1%。由此可见,该地的重游率较高,已经有了一定的美誉度,同时也佐证了大多数旅游者到该地的旅游动机以休闲度假为主。

(三)游客满意度分析

但在对游客休闲度假满意度调查时,发现游客对景区的旅游项目感觉比较满意的占54.8%,非常满意的占25.5%, 11.9%的游客感觉一般,4.2%的游客感到不满意,有3.6%的游客非常不满意。尤其是对农家乐的卫生状况,有29.1%的游客对农家乐餐饮服务的卫生状况表达了不满。因此,栾川应努力提升其乡村旅游度假产品的丰度和舒适度,使游客的度假体验更加愉悦。

(四)出游方式分析

自助游为主要出游方式,对影响可进入性等的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据问卷调查发现,在旅游者出行方式中,选择自助旅游的比例高达80.1%,自助出游已经成为了旅游者来栾川旅游的主要出行方式。

但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栾川的指示标识有很多并不清晰,游客仅根据指示标识并不容易找到要去的场所,这必然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对此栾川应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旅游的可进入性,服务好游客的体验。

(五)产品结构分析

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栾川的乡村旅游,主要提供的是餐饮,住宿服务,而娱乐服务较少,在特色商品提供方面也不够充分,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而对农家乐饮食的特色进行调查时发现,认为“有特色”的游客占61.3%,“很有特色”的比例为零,由此表明了农家乐的餐饮服务应当努力创新,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

(六)服务水平分析

服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栾川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中,有58%是初中毕业,而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凭的经营者只占总比例的19.4%,表明了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较低。另外,在对农家乐的环境和服务总体感受满意度调查时,选择“满意”的游客占41.9%,还有多数人对服务和环境的评价是“较为满意”或者“不满意”,可见栾川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七)经营者收入分析

栾川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收益,但收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对农家乐经营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农家乐经营者在经营农家乐后,经济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经营农家乐的热情很高,说明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但在对旅游者餐饮消费情况调查时发现,多数游客的餐饮消费在100元以下,旅游整体花费也较少。通过调查游客收入,我们发现,家庭收入在4000元及以下占5.83%;家庭收入在4001―5000元的占9.62%;家庭收入在5001―6000元的占14%;家庭收入在6001―7000元的占22.45%;家庭收入在7001―8000元的占23.91%;家庭收入在8001元及以上占24.20%。可见栾川乡村旅游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乡村旅游的收益还可以通过一定渠道来得到增加。

(八)融资渠道分析

在对乡村经营者们开办农家乐的资金来源调查时,发现,大部分经营者的资金来源是家庭积蓄和亲朋借款,分别占46%和45%;银行贷款仅占6%,政府的扶持更是少之又少,仅占3%。由于资金不足,也就很难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有关部门应该增加政策引导和支持,给予优惠的贷款政策,并引导社会资本的引入,来扩大农家乐的资金来源,形成规模效应。

四、实证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栾川的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游客的重游率也比较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产品特色不够突出,服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文3

摘要:选择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山东省平度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综合评价法,在粮农成本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动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法测度和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发展对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在商品粮产区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但会使粮农提高生产投入和粮食单产水平,而且会大大改善粮食生产的土地环境,使稀缺的粮食生产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平度市;乡村旅游;品粮产区;粮食生产效率;农民收入

1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可见,“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粮食安全、环境安全、资源节约,突出了乡村旅游和农民增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由此可见,“中央一号”文件已暗含着乡村旅游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相关性。但是,我国土地资源极为稀缺,人口却在不断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我国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评价商品粮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商品粮产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研究价值。关于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学术界早已有之。在粮食生产效率研究方面,国外学者Steiner、Herdt认为,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农业系统持续发展的能力[1,2];MohammadBakhshoodeh等评价了伊朗小麦投入—产出的效率[3]。

我国学者吴绍洪、戴尔阜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的评价模型[4];毕继业等通过构建生产潜力模型,利用GIS技术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等[5]。在乡村旅游研究方面,国外学者Derek、MacDonald探讨了农业旅游对乡村和农业文化传承的价值[6,7];Akpinar等提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替代性活动,有助于改善自然资源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8];Frechtling、Tchetchik认为,农业旅游能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经营的长期利润[9];Petrosillo等先后模拟分析了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可持续性[10];Lacitignola、McGehee指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11,12];Ruiz、Strickland、Korstanje从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单一视角探讨了旅游影响[13-15]。国内学者杨兴柱等提出了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决策的措施[16];黄萍分析了我国农业旅游开发与“三农”利益保障的关系[17];陈义彬剖析了梅州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18];喻忠磊等研究了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19];贺爱琳采用熵值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乡村旅游影响下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家庭特征和生计资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0];王莹、许晓晓[21]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其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研究文献显示,对粮食生产效率方面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单方面以农业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宏观数据为研究基础,这不但直接影响着研究指标体系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而且并没有进一步探讨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们也主要单方面研究了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参与者的收入,也没有研究收益较差的商品粮产区农户粮食生产效率与提高收入的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本文以科学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以国家商品粮主产区平度市为研究样本,研究新时期农户粮食生产效率变化趋势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两者的相关性,并从中找出主要相关因素以期为地方政府制定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三农政策提供案例参考。

2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说明

2.1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说明粮食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农业生产大系统,因此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权重(相关模型与操作过程见相关参考文献[22])进而计算出粮食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数,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样本区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奠定了统计基础。本文基于上述基本方法与思路,利用标准化的3108个粮农生产成本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其中KMO均大于0.86且全部通过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置信度为100%,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于86%。

2.2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满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需要,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全国重要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山东省平度市为研究样本。本文所采用的农户粮食生产成本数据全部来源于山东省物价局提供的农户小麦成本调查数据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平度市是一个县级市,在全省甚至全国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文把平度市的旅游假设成是乡村旅游,因此,涉及到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规模方面的数据均以平度官网上公布的旅游数据为准。

3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

3.1平度市粮食生产统计性描述

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016年平度市粮食总产高达141.5万t,并且成功入围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光荣榜,其中小麦总产达到67.4万t。从表2可见,2004—2012年平度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变化态势:粮食播种面积从2004年的11.8万hm2稳步上升到2012年的21.67万hm2,粮食总产量也相应地从90.69万t上升到了164.10万t,但与2012年相比,2013—2015年却表现出了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可喜的是,下一年比上一年略增,据此计算出的粮食单产在7100—7900kg/hm2的范围内徘徊。

3.2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

根据已构建的粮食生产效率指标体系,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计算出了2004—2014年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综合指数及其构成指数,见图1。从图1可见,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从2004年的97.30上升到2009年的高点108.61,于2010年急降后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低点小幅波动,之后又缓慢微升到2014年的104.6。总体的变化趋势取决于其结构的变化特征:2004—2009年平度市粮食生产的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资源规模和耕地环境指数分别从2004年的97.95、98.33、96.9、94.63逐渐上升到2009年的近期高点108.19、109.28、110.25、101.74,2010年又分别急速降低到105.28、103.30、102.16、99.96,然后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幅波动。

4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4.1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统计性描述

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主产区,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2016年旅游人数达到45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19亿元(表2)。从表2可见,从2004开始平度市乡村旅游规模呈现出由缓慢上升到跳跃式发展的变化态势。从统计数据的变化来看,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4—2011年,海外旅游、国内旅游人数分别从2004年的0.43万人次、74.8万人次缓慢上升到了2011年的5.6万人次和20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相应地从5.96亿元上升到15亿元,与基期相比呈现出倍数递增的变化趋势;第二阶段2012—2016年,旅游规模变化波动较大,在2011年的基础之上海外旅游、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跃升至2012年的7.7万人次和66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增加到了667.7亿元,旅游总人数与收入于2014年达到近期高点731.6万人次,收入也相应达到了高点67.6亿元,之后于2015年分别急剧降到286万人次和12.3亿元,后又于2016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回升到450万人次和19亿元。

4.2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相关分析

根据计算出的粮食生产效率指数,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分层次分别对平度市乡村旅游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进行相关分析,并通过检验的相关指数汇总成表3(相关模型与操作过程见相关参考文献[22])。相关分析显示,平度市旅游人数或收入与粮食生产效率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3的高度相关水平,说明在商品粮主产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会促进农民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充分挖掘和培育土地生产力、进行田间管理和提高单产水平,从而提高要素生产力,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要素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指数与旅游人数或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77的直接原因,同时也说明为什么构成粮食安全指数的安全系数和土地生产率与旅游人数或收入的相关系数也分别高达0.76和0.73的主要原因。既然要素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指数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系数较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会大大增加了粮农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包括土地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土地收益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资金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资金利润率也会提高,进一步导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收益率的随之提高,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而大大增强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

5结论与讨论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文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4-03

1引言

最近两年,国家旅游局一直把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因而,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中国西部的涪陵区,区域内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当地具有优厚的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和打造乡村旅游业的条件,所以找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问题的关键,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改善当地生活条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涪陵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涪陵乡村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性良好、社会经济条件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山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土壤。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近几年正依托自身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产业等资源,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和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以及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乡村旅游节庆造势,加大涪陵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和产品吸引力。

2涪陵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由于乡村旅游与农业的紧密联系,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功能。但当前涪陵区乡村旅游的产品结构设计、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的不足,仍然多处于以第一代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当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和独具特色,因而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面做得还不够,对农村其他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2.1涪陵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窄

(1)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协作缺乏

地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倾向性比较明显,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旅游产业链过短。而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未形成网络,造成产业链过窄。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产业链中起到核心作用,来带动产业链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一般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涪陵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还远未形成规模,产业链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在产业链内难以找到核心企业,或者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小而难以发挥其领导作用,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2.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过窄过短。许多人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混乱,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家乐、农业旅游、农村观光等,严重降低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多数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大多表现为农业观光、民族民俗村、采摘园、渔家乐、农家乐等方式。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品牌缺失、品位不高,缺乏差异性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产品竞争只有依赖于价格,最终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旅游活动内容泛化,只局限于城镇居民去郊游、玩牌、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层面,缺乏供游客参与、体验的互动游乐项目,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目前除“农家乐”旅游产品和具备一定规模的民俗村寨观光旅游产品较为成熟外,其它乡村旅游产品如主题农庄、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园区等在产品规划、设计、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3资本吸引力度不够,市场意识薄弱

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大,创新的意识不强,投资的意识比较弱、招商的力度比较小、融资渠道相对比较窄,投资的环境比较差等问题,使很多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乡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严重影响市场效益、经济效益。大多数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经济实力不强,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其次,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和个体经营的村民缺乏营销意识和渠道,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服务对象大多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市场结构单一。

2.4乡村旅游发展配套体系不完善

(1)道路交通网络覆盖面不完善。村与村、村与乡镇的交通设施落后,且大多乡村道路为水泥路面,且路面狭窄,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例如新妙镇和大顺乡之间距离较近,但交通却并不畅通。使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的延伸存在空间上的不便。

(2)乡村旅游酒店设施建设不足。基于当前涪陵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缺乏一定深度,乡村旅游更多体现为当天往返的一日游。同时住宿设施与当地的乡村环境融合度不高,缺乏主题特色。

(3)乡村聚落的原始风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在发生明显改变。尤其建筑风貌改造明显,越来越趋向于城镇化。乡村村落公共设施建筑被拆除,乡村生活习惯也趋向城市,乡村原始风貌在渐渐消失。乡村民族民俗资源破坏严重,有些已经很难恢复,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3涪陵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思考

3.1乡村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等现状,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与其他重要产业类型的整合,统一规划整体开展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如打造一些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带。

3.2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构建

只有差异化的设计,才能有效增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旅游品牌,实现特色化发展。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明确了品牌定位和形象定位的基础上,要形成产品内容和层次的差异化,以及服务特色的差异化。

3.3扩大旅游商品的产业联动效应

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由“购”引发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在所有旅游要素中牵扯面最广,牵动的行业和产业最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促进最大。而涪陵的旅游商品优势十分明显,如涪陵榨菜、油醪糟、葛根粉、增福土鸡、武陵山老腊肉等都是具有可开发,深加工的旅游商品,其产业联动性较强。

3.4乡村旅游节庆规划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节庆旅游的开发已具有一定基础,如文化马武·第二届文化发展论坛暨乡村旅游推介会,金科农业园展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基础上,可对涪陵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行整体策划和营销造势,从不同时节、差异化主题、丰富的节庆活动项目去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3.5营销渠道构建

涪陵乡村旅游要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精准营销。根据当地资源、产品、区位、设施等条件来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产品,把握旅游市场流行趋势开发乡村度假、休闲、体验、会务等多种旅游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市场特征加强产品营销策划,区域可以展开协作塑造统一品牌,与景区、旅行社、旅游集团、旅游商品批发商、其他旅游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同时改善传统营销手段,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3.6配套设施构建

(1)住宿体系规划

在与乡村旅游环境相融合的前提下,依托现有的低档星级饭店及农家旅馆等,建设乡村主题酒店、农家小院、露营地、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旅馆,如在新妙等地,可结合该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开发以青年旅社、农家小院、客栈、度假疗养和小型乡村酒店为主体进行重点布局,建筑特色应突出怀旧和地方特色。使住宿设施本身也成为旅游吸引物。

(2)餐饮体系规划

涪陵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发展可推行“生态+主题食品”的理念,根据不同区域,可与革命老区特色文化、时代精神、涪陵巴文化、易理文化结合。着重打造涪陵榨菜、增幅土鸡、同乐羊肉、武陵山老腊肉等涪陵餐饮资源。并注重开发菜肴新品、精品,充分时令瓜果、茶叶、药材等开发特色养生保健餐饮。

(3)特色交通服务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交通建设,应设计相应的旅游交通标示,同时结合乡村农业景观的可观赏性特征,打造乡村旅游风景道。为形成整体形象,可规划涪陵各乡村旅游产业带的交通工具,如景区班车等,均有主题化的象征性标示。

(4)人力资源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有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规划,主要是对当地企业经营人员、管理人员、接待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使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旅游业开展更为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农业经济,2007.

[2]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9).

[3]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

[4]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

[5]朱莉,朱静.城市化进程中近郊农业乡(镇)农业产业链拓展策略——以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2012XJYB015)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谭舒月(1986-),女,四川广安人,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文5

关键词: “三化”统筹;吉林省;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吉林省“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总目标是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统筹规划。以农业带动经济,加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创建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交互发展的新模式,以此推动吉林省整体经济发展。这是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重大。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长久的历史积淀使其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的倡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就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一、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渠道

农村地区具有先天良好的农业风光、生态环境和风情民俗,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农民可根据这些先天的自然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使农村地区的资源成为旅游吸引物,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开拓更广阔的渠道。

(二)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国际旅游组织研究表明,旅游行业乘数效应巨大,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6-8个间接就业机会。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是著名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地区面貌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面向的群体是城市游客,由于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性,城市游客来到乡村旅游,两地文化相互交融,对农村地区建设及生产与经营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城市游客把都市的先进思想观念带进乡村,对农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促进农民更新思想观念,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经营管理知识、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四)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和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作业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导致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而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农村地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村旅游事业之中,成为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和参与者,使剩余劳动力问题得到解决,促进了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省是著名的农业大省,农业风光、风俗民情、农林艺术以及农产品生产都有着极其鲜明的北方特性。农作物的生产、农家的风俗习性、农田的作业、农民的生活无不积累和积淀着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吉林省的34个民族乡村地区完好地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满族、蒙古族的人民在服装、饮食、节庆活动上都具有浓郁的民俗和民族文化气息。长春市、吉林市和长白山景区的温泉资源和众多滑雪场使得许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2.交通快速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交通业发展迅速,长吉城际铁路是吉林省铁路发展的代表并成为东北地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哈达高铁成为贯穿吉林省南北的主要通道;吉林省“一主四辅”机场布局,通过更便利的交通方式推动吉林旅游业的发展,一主为长春市的龙嘉机场,四辅分别是指延吉、长白山、通化和松原等主要旅游经济区的机场。

(二)劣势(Weakness)

1.乡村旅游缺乏整体规划

同质化现象一直都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总体布局和规划,各乡村旅游景点的旅游项目大体相同。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缺乏对乡村旅游线路设计、服务包装等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薄弱,对于旅游产品的规划、宣传等缺乏主动性。

2.乡村旅游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乡村地区由于软硬件条件限制导致接待水平较低。软件方面,吉林省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人员以当地居民为主,其固有的小农思想较为严重,目光短浅,缺乏全局意识和专业培训,因此出现对外来游客肆意要价、拉客宰客现象,加上服务程序不规范致使整体服务水平较低。硬件方面,除了长春、吉林、通化、松原等地区旅游设施较为完善外,吉林省近200个乡村旅游景点中进行开发和建设的所占比例不足10%,绝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还有待建设开发。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家宏观旅游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政府对旅游业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乡村旅游也成为政府关注的主要对象。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乡村旅游年”,使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大众视线,随后推出的“和谐城乡游”将乡村旅游进一步推向发展重点,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门签署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更将乡村旅游发展推向。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国务院常务会议表决通过将每年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国家宏观旅游政策的出台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意识增强以及假日的大量增加,使得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扩张时期。由于乡村地区气候条件适宜、自然风光优美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但乡村旅游的限制性使得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集中在省内。近年来吉林省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人们思想意识改变,再加上私家车增多,道路建设完善,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

(四)威胁(Threat)

1.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旅游市场成为各省市争抢的对象,同时各地区也加大了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吉林省的乡村旅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省内地方政府借此契机争夺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其他省份的竞争异常激烈,如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辽宁省的满族风情游、内蒙古的草原风光游以及其他省市的特色风光旅游等。

2.旅游需求复杂化和多样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逐渐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方式。单一观光型、饮食型的乡村旅游不再是旅游的热点,多元化、复杂化的乡村旅游需求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挑战。

三、“三化”统筹下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一)打造特色品牌,开发创意旅游产品

1.打造特色品牌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是从游憩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化,强调乡村旅游中的体验,而品牌特色是实现乡村旅游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个性化和富有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可以强化旅游者体验心理,避免乡村旅游服务和产品的同质化和单一化。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缺乏品牌的情况,吉林省应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一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增强认知度,通过提供各种体验性以及个性化服务,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重游率;二是拓展和深化现有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注重提高参与性。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建设的示范省,因此,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省内乡村旅游地,发展有机种植业和采摘业,在“三化”统筹的大局下,促进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吉林省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鼓励创新型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化。如结合文化内涵和人文资源,挖掘特有的文化素材,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营造不同的主题环境,突出民族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气息,开发有特色的文化产品。通过开发建设绿色垂钓园、冰雪节、民族村、温泉浴、生态园、冬捕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与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1. 科学规划,提升服务水平

“三化”发展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发展,吉林省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大发展,必须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对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突出地域特色和风俗特色,保持乡土文化、自然风光以及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旅游地要逐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体系,完善乡村旅游的分类标准,实现乡村旅游规范化的经营与管理,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经营者形成“合法经营、诚信服务”的理念。

2.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拥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可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到示范点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学习其管理模式和先进经营理念,以成功景区为模板结合当地实情,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乡村旅游;二是组织人员到旅游管理专门性机构进修培训学习,学习完善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是旅游地聘请相关学者、专家到旅游目的地进行考察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对服务人员进行服务水平、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等的指导培训。

(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1.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

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中出现的非正规化经营现象日益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实行等级评定制,对农户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其开展自主经营。通过创建网络信息平台,引导农户学习旅游及管理知识,使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2.政府部门的扶持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条例和办法,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发展,一方面带动乡村旅游咨询服务、救援服务、投诉处理、保险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增强旅游者乡村旅游消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保证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3.政府部门的协调作用

保证产业组织模式长期存在的关键是实现利益均衡,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协调乡村旅游有关各方利益,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真性与持久性,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

国家旅游局确定我国的旅游推介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是 “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吉林省要抓住这一契机,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可以利用大型节庆活动,举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宣传推介活动;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在城乡之间建立联系,共同对乡村旅游进行推销;利用旅行社和酒店等对乡村旅游进行大力宣传;此外,还可以在省内主流媒体上创建乡村旅游的宣传栏目,不断向广大游客推荐景区、精品线路和各类主题活动,不断突出吉林省乡村旅游的本土化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冯治.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M].人民出版社,2004.

[2]米素岩.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2).

[3]宝蒙权.查干湖旅游项目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王延伟,张丽娟.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策略选择[J].中国商贸,2012(31).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文6

论文摘要: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当地浓郁的民风民俗交织在一起,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疆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化。但是新疆在乡村旅游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新疆乡村旅游产业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研究成果显著。乡村旅游是被认为可以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 农村 经济 的发展,阻止 农业 衰退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一、旅游产业化的进展

旅游产业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 市场 竞争的结果。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包括旅游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现代化包括经济、 政治 、 社会 服务和 社会文化 现代化。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完成了由初级向高级的产业升级,实现了旅游产业化。而新疆的旅游业可以说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现代旅游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差距就更大了。

 

二、新疆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新疆位于亚洲大陆腹地,是典型的干旱区和多 民族 聚居区,又是 历史 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要道。神奇的自然景观,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及灿烂的古代文明不仅成为新疆旅游业的宝贵资源,而且早已蜚声海内外。旅游的作用之一就是要使游客融入自然,在这一点上,新疆的乡村有绝对优势。

2、民俗民风优势。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古文化遗存积淀丰厚,这些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因而新疆的乡村旅游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人文景观多样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新疆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开发。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 交通 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 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则很难受到预期的效果。

2、经营规模小、档次较低。新疆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购物等旅游项目上,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结果在相近或相邻的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类型单一,重复开发建设明显,造成产品相似,形成了同一种商品共同面对同一个市场的局面。

3、单兵作战。目前新疆乡村旅游的开发,基本上是农民自发的,因此在开发上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消费价格混乱且无监督,政府 管理 薄弱。造成乡村旅游在整体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单兵作战、各自为阵。地方保护严重,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强,乱建设、乱开发。

4、基础设施不完善。一般情况下,乡村 旅游 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 经济 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接待条件差,休憩服务设施不足,大部分是临时搭建的房屋和牧民的毡房,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 公共 设施简陋,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回游率低,致使其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经营状态。

5、服务质量不高。作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农民是从原来的 农业 生产者转变成旅游服务提供者,他们缺少相关的服务和 管理 知识,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不容易满足游客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卫生差;住宿简陋、服务意识不到位。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6、缺乏 法律 意识。部分度假村、农家乐、旅游景点成为“黄、赌、毒”的新场所。管理不到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 社会 公德和社会风尚的建设。

 

四、新疆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建议

1、 统筹安排,全面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完善和丰富城市区域旅游的角度,将其纳入城市区域旅游开发系统,并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以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既可以减少投资失误,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又可以实现城乡间的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2、多方结合、综合开发。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区域内其他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3、树立品牌意识。乡村旅游应当主题鲜明,极富特色。同时还必须通过对外宣传促销将产品推向 市场 ,以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增强其对市场的感召力。

4、加强管理,培养人才。科学规划有序发展,是谋求和探讨新疆乡村旅游产业化的新突破。因此新疆乡村旅游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目前难于吸引高层管理人才进行乡村旅游的研究和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养本土人才,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5、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可以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扩张。

6、加强乡村旅游准入管理,提高进入门槛。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