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抓手,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新一代人才健康成长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场所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基本建立起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组织领导

各地要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大局、利在长远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程,思想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

各市、县(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协调小组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领导,组织动员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开展业务指导,强化日常监管,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将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三、阵地依托

农村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主要依托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可单独设立,也可与校内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各类活动室等合并设立。

四、标准要求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硬件方面

1.活动用房面积不低于20平米,安全、实用,确保留守儿童方便使用留守儿童之家有关设施;

2.配备电视和一定数量的图书、期刊、报纸和文体器材,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3.配备电话或电脑等设施设备,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联系。

(二)软件方面

1.有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及相对稳定的关爱队伍;

2.有管理规章制度和活动安排计划;

3.有反映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步成长的记录簿册;

4.有工作总结和档案。

五、日常管理

留守儿童之家的日常管理要坚持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的原则,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门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保证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有计划开展活动。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六、活动开展

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好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科技探秘、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走进自然、走进城市、走进企业、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儿童广泛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强基固本,茁壮成长。

(五)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健康。组建一支心理教育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对带有倾向性、易发性、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教育疏导,把解决心理问题与抓好生活关怀结合起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

七、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注意实效。各地要立足于明实情、举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如实了解和把握辖区内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基本现状、迫切需求和变动趋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计划,采取坚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过程中,可以首先选择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社会需求相对迫切的地方进行,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对已经创办一段时间且取得明显成效的留守儿童之家,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提高,精心打造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要把“让留守儿童满意,让外出父母放心,让社会舆论认可”作为衡量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效果的标准和工作目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2

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群体。相关调研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如何让这近一亿儿童幸福的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的成长。妇联等相关部委在行动――

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全国妇联、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开展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13个省市确立了26个市县区作为试点,其中包括18个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8个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截至目前,试点工作已使100多万留守流动儿童直接受益。

广东省中山市、东莞市东城区推行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以积分排名的方式为外来流动人员安排入户和入读公办学校的指标;

浙江省绍兴县、江苏省张家港市等地分别制定出台了《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新市民同城化待遇步伐的实施意见》等,为新市民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参加医疗保险等提供政策依据;

山东省德州市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数据信息库,初步建立了留守儿童动态监测电子信息平台;

……

2011―2012年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评估报告显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26个试点地区党委政府出台了有关惠及留守流动儿童的政策文件119个,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为优化留守流动儿童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此外,试点地区还努力构筑教育管护网络、基层帮护网络、社会帮扶网络、安全保护网络,一年来,共新建关爱服务阵地7000多个,初步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衔接的关爱服务网络,其中建在学校和乡镇、村的分别有3000多个,建在社区的有近800个。

评估报告指出,在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试点地区结合实际,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富有实效的关爱活动,努力使留守流动儿童学有所教、困有所帮、生活有助、安全有保。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关爱服务模式,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包括:多位一体关爱模式;点阵式关爱模式等。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模式包括: “五同”关爱模式 ;“妇工+社工+义工”关爱模式;“五有”关爱模式;积分管理关爱模式;蒲公英家园关爱模式等。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3

__县总人口44.8万人,其中妇女22万人,据统计我县共有留守儿童39050人,其中男童20862人,女童18188人,仅农村学校的学生就有80%为留守儿童,他们约有80%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13%被托付给老师、亲戚、朋友,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些正处于成长发育关健时期的留守儿童,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这种角色又是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的。这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许多教育问题:一是亲情淡薄、感情冷漠;二是不合群,心里相对封闭、孤僻;三是较任性、顽皮、偏激、脾气暴躁、我行我素、难以管教;四是学习自觉性差、马虎、拖拉;五是缺乏安全感、胆小怕事;六是存在安全问题。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对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更应该受到重视和关爱。

1、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2、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视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3、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他人。

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第一,淡化“留守儿童”观念。社会在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时,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比如在学校要多开展各类交流互动活动,特别是利用婆婆妈妈大舞台举行一些歌诵亲情、感恩生活、人格教育、安全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娱乐活动,、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第二,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和针对性举措。组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加大对本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的调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心理介入和疏导方面的措施,避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3.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和义务。一是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加大对留守儿童现状及个案的宣传,提升家长的责任感。二是利用农忙或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街道、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4.加大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一整套工作体制。改变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政府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定期统筹部署,使这项工作长抓不懈,收到实效。二是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比如:降低入学的户籍、成绩、费用等门槛,让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享受跟随父母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实施好“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参与关爱行动网络。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特别是发动退休的教师、干部等参与这项工作。这些老同志思想觉悟高、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热心公益事业,可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力量,让他们充当爱心大使,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对这些爱心人士,相关部门要对他们进行较为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关爱帮扶方式要从传统的简单给钱给物,向充当孩子心灵朋友的角色转换。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5-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而缺少对子女的教育,同时政府学校等又无法关爱到所有的这些孩子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保证,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道德、心理、学习、人生观、世界观等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向和错误认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着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而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1]。中国留守儿童的特征比较突出,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学者和著作也日渐增多,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有:

第一,缺少关爱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其祖父母照顾。因为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同时大部分时间又忙于农活,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孩子太多的帮助和指导,调查发现有74.6%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是没有人监督的[2],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第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包括硬件资源(如健全的教育设施)和软件资源(如高质量的教师等)。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完善的引导和教育;农村学校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教师来授课,使得农村学校产生学生多、老师少,有理论、无实践的不利局面,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保障。

第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发生变化。调查发现,55.9%的农村留守儿童感到孤单。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变为一种感情需求,他们在家里备感孤独,往往希望通过在学校里伙伴的陪伴而得到情感慰藉[3]。

第四,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监管和关心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过早辍学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有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成绩较为优异的留守儿童寥寥无几。

第五,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管束和监督,留守儿童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诱惑而走向歧路。根据对成都中院少审庭审理的38件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知道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达41%,其中辍学的留守儿童犯罪率高达93%。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社会不法分子的残害,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形势极其严峻,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堪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剂,学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严重性,社会的忽视使其快速恶化,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一)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细微的照顾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绝大多数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其祖父母由于受到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忙于农事,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帮助。因而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放纵的状态,无法得到家庭的正确合理的管束。

同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监护人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4]。

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监护人代替,而监护人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做人及习惯培养的责任[5]。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孩子极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

(二)学校教育失衡

农村学校开设课程单一,课时分布失衡。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这一类的主课,而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课时,与安全相关联的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学却相关联的根本就没有开课。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学校不能及时的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无法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的这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

(三)政府和社会管理不利

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只考虑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挣钱,对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不够重视。而且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没有义务去帮助村民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当地政府基层组织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政府关爱的原因。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员闲置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委会的常在工作人员缺乏,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件和传达上级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儿童无人问津。

最后,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农村基层组织一般比较简单,政府下发资金较少,只能保证当地最基本的公务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基层组织无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无法在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全面的关爱。在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政府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大学生村官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学雷锋”等,但成效不大。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复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亲子沟通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提高对孩子的监护质量。父母是孩子最依赖和信任的人,也是能对孩子形成最大影响的人,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父母在外出务工的时候,要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财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造成孩子自卑、内向的性格。在外出务工的选择上,应该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亲留在家,或者父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能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和照顾,能有更多的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

同时,要经常的、及时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发现问题时能及时给予引导和矫正。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充分开发儿童潜能,因为“不管其焦点是青少年活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组成形式(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家庭危机处于何种程度,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参加到孩子活动中,对青少年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6]。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便有了更多的责任。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最详细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最详细的情况,并定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了解。

其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以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学校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学校应安排足够的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如老师带留守儿童植树,老师带留守儿童吃饭洗澡,老师与留守儿童说说心理话。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到学校温馨,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这样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理想,父母选择长期外出挣钱的结果。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着重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民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政府应当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良好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让农村的学校有能力建立学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政府应继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父母有能力将自己的孩子也带进城市中去生活学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政府应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加强管理,防止不良场所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加大对农村教育环境的管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政府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带头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留守儿童免受伤害,规范留守儿童行为,减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优秀教师。积极实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228-229.

[2]缪保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6):65.

[3]叶敬忠.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359.

[4]刘丽娟,刘亚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8):179.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学;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小学生教育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多数农村小学年龄段学生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其成长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在其性格形成以及心理发育方面加深对其关爱以及教育,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其生活环境以及家长的管理关爱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父爱及母爱情感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及心理存在差异,这也是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导致学生性格懦弱,内向害怕与人沟通。并且渴望得到关注与关爱,但是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获得同学们的关注,更多的学生会产生极端暴躁的心理与同学发生争执引起他人的关注。

2、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更多的是与亲戚或者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祖父母与小学生年龄存在差距,教育问题方面祖父母也存在着不重视的现象,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使得很多学生出现逃学、打架斗殴、不服管教等问题。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

3、学生教育不重视

小学留守儿童多数由祖父母照顾,但是更多数的农村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的学习不重视,并且家中的家务以及农活都需要祖父母负担,无暇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很多祖父母想辅导学生学习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部分留守儿童是由亲戚照顾,亲戚们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工作,导致疏忽了对学生的管理,许多孩子产生厌学、不完成作业等情况,而祖父母以及亲戚等与老师又存在沟通不及时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4、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存在问题

人身安全是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问题。但是农村小学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或亲戚等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照顾不周,首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受到损害,例如在学校受高年级同学的欺负,但是由于对孩子关心不够,使得此种情况很难被发现以及解决。其次由于留守儿童自身行为产生的安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对学生的安全方面教育不及时不全面。学生在出行、玩耍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在少数,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为出行、下河游泳等造成安全问题。

二、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策略

1、加强对学生心理发育关注度

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学校必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针对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充分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增加对学生的关心,加强学生的情感建设,增加父母对学生的关心。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父母情感的缺失,事实上可以由教师的关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爱可以得到部分的替代。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学生去关心留守儿童情况,与之建立友谊。同时对于留守儿童不敢与人交流等情况鼓励其与人交流,完善学生心理建设。

2、加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建设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道德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机制。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情况配有专人进行沟通管理,进一步增加寄宿式学校,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进入科学化管理中,减少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士的接触,增加学生的道德意识,完善学生的道德精神建设。

3、加强教育力度,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更好的落实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产物,但同时又是阻碍我国发展的一类问题。只有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父母虽然不能经常陪在学生的身边,但是也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而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更好的落实。

4、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其教育管理中需要注重的问题,为改善此种情况,学校应从整体制教师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作为班主任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家里进行沟通,充分掌握学生在家的动态。除此之外加强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三、总结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群体,并且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大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改善学生存在的心理、性格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留守儿童更好的发展。

作者:路永把 赵开芳 单位:甘肃省天祝县赛什斯镇马场小学

参考文献: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6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除了具有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之外,还要面对青春期的困扰,这就为农村初中教师制造了更大的教育和管理障碍。那么,面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广大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技巧呢?认为在教育与管理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才能引导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更好地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向未来。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学生管理;人本思想

处于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无论在心理还是在行为上都有着这一群体的独特特点,而这些心理与行为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想使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关爱,像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

价值。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行为表现问题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能够对初中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与引导,本文结合多年来农村初中教学经验,本文将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1.学习兴趣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与城市初中生相比,处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学习兴趣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虽然在年龄上来看已经接近成年人,但仍然存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初中阶段所学内容又为基础性知识,初中阶段知识掌握得好坏与学生的未来学习关系密切。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初中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2.自律意识较差,性格孤独又叛逆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是让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就是大部分留守初中生在自我行为约束方面的能力较差,以至于总会出现在自习时间大声喧哗;在课间时间嬉闹打架等现象。而在性格上也表现得较为极端、或是过于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或是过于张扬欺负他们。隔代亲人无法对其进行良好的管理,而在课堂上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管理。

3.性格暴躁易怒,自尊心、嫉妒心强

农村留守初中生,在性格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性格脆弱、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以至于出现暴躁易怒的现象,自尊心强,而自尊心又容易受到伤害,当看到同伴的“幸福”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不幸”,甚至会在言语和行为上对别人的“幸福”进行破坏与打击。

二、农村初中学生教育与管理建议

通过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行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初中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特点成因主要在于:一是在学习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二是在生活方面缺乏父母的关爱;三是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而这些都是缺乏关爱的重要体现,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从“爱”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1.用“爱”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对学习的惰性心理是包括农村留守初中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会存在的现象,面对学生的学习惰性,很多家长都能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监督与引导,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却缺乏这样的监督与指导。因此,农村初中教师就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尽量承担起学生“家庭教育”的重任,即从“关爱”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关爱”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其学习的引导与督促都源于教师对其的爱,让他们在爱与温暖中不断调整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提升自己的学习意识。

2.用“爱”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世界

很多留守初中生在性格上较为孤僻,不愿意与同伴进行交

流,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当学生感受到有人踏入他的“界限”,碰触了他的“安全线”时,就会处于自我保护采取应激行为,即出现暴躁和愤怒的现象。其实这正是学生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关心与关注,循序渐进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心事与烦恼都与教师诉说,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多与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让

“生情”“同窗情”来弥补他所缺失的爱。

3.用“爱”让学生平和面对“得与失”

留守儿童比其他同龄人更加在乎自己所“拥有的”和自己所“失去的”,因此当他们看到同伴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学业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就会产生嫉妒心理,甚至还会产生诋毁的想法。如同伴穿了一件新衣服、同伴更受异性欢迎、同伴考试得了第一名……都会表现出“不服气”的态度。在这个方面教师就可以从自己的行为出发,为学生树立宽容大度的榜样,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去感受如何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得与失”。

本文认为针对处于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才能够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使其顺利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正确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