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中和的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1

关键词:和谐校园 人本管理

和谐校园建设的精髓在于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基点,全面周到地探索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和谐精神。而人本管理以人为主体,以人性为出发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可更好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本文从高校人本管理角度出发,分析探索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良策。

一、相关概念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中心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相结合的育人氛围,是学校各教育系统及各系统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人本管理的定义是指在人类社会有组织的任何活动中,是从人性的根本出发来分析问题,是以人性为中心,是一种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分析管理的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由此扩散来建立或考察人本管理的,都是从分析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开始的,确定了人本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建立起人本管理体系。而人本管理的主要机制有动力机制、压力机制、约束机制、保证机制、选择机制、环境影响机制。

二、高校管理中的现状

1.师生关系异化

从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拉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急剧增加的大学生数量使得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要面对上百名学生,骤然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相对的,教育的模式也有所改变,采用了同等长度的学分制、完整划一的课件内容、相同规格的知识框架、呆板无趣的授课方式等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和改变着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一些教师更注重的是教学的权威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却忽视了对人性化的管理;而有些学生则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注重学习,学风浮躁。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影响了他们心理、性格的全面发展,影响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也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应该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2.管理体制改革中问题突出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高校教育运行体制在不断落后,高校管理在面对社会变革时,需要不断的作出调整,但是在高校管理改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经过几年高校扩招,招生规模明显扩大,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加;二是很多研究型大学都设立了新校区,而两个校区之间办学的格局基本存在,管理幅度要明显扩大,管理跨度增大,管理相对会比较松散;三是随着各校不断提高的办学的水平和研究型大学不断推进的文化建设,管理的标准有显著的提高,而这却是当前的管理体制无法胜任的。特别是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上,配套的管理规范会相对缺失,运行机制缺乏活力。权力集中在校级决策层及其职能部门,学院(系)主体地位较弱,事权和人、财、物权严重失衡,导致基层政策资源枯竭,调控手段减弱和积极性下降,限入被动执行和应付的寰场U馐抵噬鲜嵌笊绷嘶层管理者的创造性和进取性,固化了管理经验和传统框架。久而久之,高层管理者的平庸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就丢失了利于创新的人文环境,缺乏了勇于创新的思想环境,缺少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环境。

3.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当前高校的激励机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机械呆板的体制使管理者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教师只是为教学而教学、学生只为学习而学习。负有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承意义的教育教学变得呆滞并缺乏应有的活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个主体之间的缺乏沟通,主体之间缺少互动性,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三、基于人本管理的策略分析

1.高校管理者注重人文关怀,把民主、关怀及开放贯彻于日常的管理中

民主是和谐校园的根本。所谓“民主”,及校园内的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师生关系之间的调整,应使个体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人文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支柱。而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人文的关怀、心灵的沟通、生命的互动和精神的感召。所谓“人文”就是指一个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开放”是和谐校园发展的源泉。现代教育在不断关注社会生活的改变,适应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打破单一无趣的课程观、老套禁锢的教材观、枯燥机械的学习观,进而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创造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多维互动。从而在这一创造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创造力的激发、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以发挥、成果得到肯定。

2.加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培育具有人性特色的校园环境

在传统的校园建设上,大多都是重视硬件设施的功能性建设,而缺乏人性化的设计风格,进而使建筑缺少人文内涵沉淀。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注重校园文化精神中内在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观、人生观等在软硬件设施上的精神呈现,使校园的每处、每个角落都体现着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风格,使学校特有的精神内涵像一个生龙活虎的生灵一样展现在三大主体的面前,这是和谐校园建设中人本管理的精髓所在。因此,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在校园的建筑、道路、花草树木上注入具有和谐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而且在日常教学、娱乐活动、管理活动中体现其内涵,使具有院校文化的精神深入人心。

3.搭建三大主体互动平台,促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目前校园中的三大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机械呆板的体制使管理者只为了管理而管理、教师只为教学而教学、学生只为学习而学习。通过建立沟通平台,促进各个主体间在教学、学习、生活、服务、管理等许多方面的沟通,形成交流、反馈、解决良性循环机制。

综述之,和谐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在以人本管理为特色的和谐校园建设中,本文总结了注重人文关怀、培育人性特色的校园环境、搭建互动平台三个富有人本精神的推进措施,但是人本管理的探索仍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以振兴我中华之邦。和谐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观念,是各种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同时,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实现和谐发展,是从古至今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景。而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梁崇科.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教育[J].教育探索,2006(1):46-47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2

什么是生本课堂?一句话概括就是: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我们这一代教师,是应试教育产物,同时许多潜能也扼杀在这场革命中,而导致的一个不足是: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潜力有多大,因为自身从未体验,从未被深度挖掘,而导致我们对孩子能力认识浮于表面。生本理念强调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

生本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生本体系中,课堂不是封闭的,课本被扩大,课堂也被扩大,学生丰富的资源也被开发了,那学科的界限也应该模糊,每个学科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相互依存。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每门课每周开几节都是有国家统一确定的,但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校更是有不同的学情,"以生为本"我们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综合课程的发展已经历了进百年的历史进程,在美国和一些地方的艺术课程标准来看,各地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总的基本特征就是"综合性",无论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还是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它都具有生态性,和包容性以及人文性。立足国内外现状,以及我们全新的教育理念,各学科不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不同的学校学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摸索适合自己学校、学情的教学方式。

在生本的理念下,小学低段的课堂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本的综合艺术课这一创新课堂理念,这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而是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课堂应该包容性更强,能够与艺术融会贯通,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吸引学生的课堂。

1.艺术学科的整合

故事中的旋律。我在听窦桂梅的公开课《大脚丫跳芭蕾》时感触颇多,我在思考为什么不能把儿童文学融入音乐艺术学科中?只要有素材,都是孩子们创作的源泉。早在文字诞生前便有了吟诵,而歌曲是根据诗词的起承转合而谱曲,这便成为了歌曲,这是在中国。而在欧洲,艺术歌曲都来源于文学作品,歌德等学文家的作品都成为艺术歌曲甚至歌剧创作的源泉。从历史看当下,歌曲的创做离不开文学作为载体,我们激发孩子们创作歌曲,不能缺乏核心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本相关的插图讲故事,讲出各种不一样的故事,天马行空,也为最后创作环节积累素材,创作的过程也是孩子整理语言的过程。

旋律的线条,是指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而构成的线条,是与美术学科整合,在孩子们的思维中很难将旋律变得形象,画旋律线条能让感性的音乐旋律变成可视、可触的音乐形象,从而增强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在旋律流畅的时候线条也是流畅平缓的,在激昂起伏的旋律中,线条一定也是跌宕起伏的。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快慢,对孩子们在以后的创作中有着很大的帮助,正因为这些因素音乐才会优美动听。

音乐的色彩。色彩常出现在美术课中。而色彩和音乐都能代表各种情绪,色彩也可能表达音乐内涵,例如:黑色:诡异、紧张,红色:激昂、振奋,蓝色:忧伤、细腻,黄色:愉悦、轻松。让孩子去感受,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学科是一门欣赏的艺术,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性,所以在"生本"理念课堂中的综合艺术课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落实"生本"课堂。

2.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生本理念下的课堂中,不仅要一切为了孩子,更要充分尊重孩子,全面依靠孩子,相信孩子人人都有创新的能力,而老师更要打破学科的局限性,要善于利用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作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素材。说到学科间的整合,对于老师,我们简单的认为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而对于学生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率,让学习的过程更富有生命力。例如,我们可以用美术学科的手工折叠方式,更加形象具体的学习几何图形,立体图形。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魅力。无论哪门学科都需要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前进,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3.以艺术为媒介,感官文学魅力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3

1.马二退三 将6平5

黑方另有两种选择:甲、将6进1,马三进五,将6退1,马五进六,象3退5,马六进八,红得士胜定;乙、象3退5,马三进五,象5进7,帅四进一,象7退9,马五进三,象9退7,马三进二,将6进1,帅四退一,士4进5,马二退三,将6退1,兵六平五,红胜。

2.马三进五…………

以下黑方有士4进5和士6退5两种应法,分述如下:

(一)士4进5

2.…………士4进5

3.帅四进一 象3退1

如改走象3退5,马五进三,象5进3,马三进二,象3退5,帅四平五,象5进3,马二退四,红胜定。

4.马五进七 象1进3

如改走象1退3,马七进八,士5退6,兵六进一,将5进1,兵六平七,红方得象胜定。

5.帅四平五 将5平6

6.马七退五 象3退5

黑方另有两种选择:甲、将6进1,帅五平四,士5退4,帅四退一,将6退1,马五进六,象3退5,马六进八,将6平5,马八进六,红胜;乙、象3退1,马五进三,士5退4(如士5进4,马三进二,将6进1,帅五平四,象1进3,帅四退一,象3退1,马二退三,将6退1,马三退五,红胜),马三进二,将6进1,帅五平四,象l进3,帅四退一,象3退1,马二退三,将∈退1,马三退五,象1退3,马五进六,将6平5,兵六进一,将5平4,马六进七,红胜定。

7.马五进三 象5进3

8.马三进二 将6进1

9帅五平四 士5退4

10.帅四退一 象3退l

11.马二退三 将6退1

12.马三进五 将6平5

13.马五进六 象1退3

14.帅四进一 士6退5

15.帅四平五 象3进1

16.马六退八(红胜)

(二)士6退5

2.…………士6退5

3.帅四进一 象3退5

4.马五进七 象5进3

5.马七进八 象3退5

如改走象3退1,帅四退一,象1进3,兵六进一,士5退4,马八退六,将5进1,马六退七,红胜。

6.帅四退一 象5进7

7.马八退七 士5进4

如改走象7退9,马七进五,士5进6,马五进六,红胜定。

8.马七退五 士4退5

9.马五进三 士5进4

如改走七5进6,马三进四,士4进5,马四退二,象7退5,马二进一,士5进4,马一退三,将5平6,马三退五,红胜定。

10.马三退一 象7退5

11.马一进二 士4退5

12.马二进一 士5进6

13.马一退三 将5平6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4

一、兴趣引路,创设说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即使有较高的智力,但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其学习效率仍然不高;反之,学生的智力虽属平常,但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也能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创设说的情境。

1.借助故事,吸引学生听

听是说的基础,学生只有愿意听,才能在听中学到知识。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传统的说教只会增强学生的厌学情绪。为提高学生的兴趣,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转化成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知识。为此,针对教材故事性强的特点,我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把一些课文改编成童话故事,借助于给同学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开篇没有直接引入,而是借助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借助于惟妙惟肖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爱听。

2.教给方法,引导学生说

为巩固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由想说到会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说。为此,我在讲故事吸引学生听时,借助于加重语调,让学生了解说的要领。如在学生刚入学之时,教给学生基本句式,说一句话时必须包括这几部分才算完整,并在教学中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就这样每教一个新知识,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3.创设情境,使学生要说

小学生有说的欲望,但由于怕说不好被别人取笑会出现想说而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为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说。比如在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时,我就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让学生练说。从用简短的一句话介绍自己,到用完整的一句话说出自己的爱好,最后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家里的情况,一天的见闻,高兴或伤心的事,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在练习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以好的带动差的,促使学生都参与其中,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不要强迫同学说而是自己先为同学做示范,再由表达能力强的、胆大的打头,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进教室之时刻意做一些动作,学生来校之前改变一下教室的布局,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的说有了一定的内容。

二、表演搭桥,巩固说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常常把动画片和电视上看到的内容在生活中加以模仿,说明他们注重的是表面现象。为把学生的动作模仿和说话联系起来,把喜爱的比比划划同说话能力结合起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训练:

1.借助表演,让学生置身具体的环境之中,有话可说

小学生年龄小、接触事物范围窄,虽有说的欲望,但却缺少说的内容。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经历表演出来,把电视上看到的感兴趣的内容表演出来,使学生看表演、练说话。例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单纯让学生说见到的事,他们缺乏观察能力,缺少兴趣。为此,针对小学生对游戏的爱好,我利用晨读说话时间,让学生看电视学有趣的动作并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轮流把观察到的表演说出来。同时利用自习课、说话课在班级开展贴鼻子、画嘴巴、找朋友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说,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2.借助表演,让学生抓住说的重点,掌握说的方法

小学生说话的最大缺点,就是说话时抓不住重点,叙述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同记流水账一样,为让学生叙述时抓住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说话课。在教学看图说话《在公共汽车上》,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后,先不让学生说,而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把图上内容表演出来,选择好的一组在全班表演后,再练习说。这样由于学生进入了情境之中,感受并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动作,所以不仅抓住了重点,而且清楚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说演结合,提高说的质量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常常在说的过程中忘记了演,在表演中忽视了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在训练过程中注重了说演结合。

1.以说促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说是演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儿童模仿力强,想象丰富,常把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想象成有血有肉的动画,把童话故事配以优美的动作。为此,我在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童话、寓言等故事,改变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让学生借助于自己的理解,互相讨论、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

2.以演带说,提高学生说的水平

惟妙惟肖的表演,不仅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对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能力能起到促进作用。为使学生说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表演,带动学生说话,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仅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学生说的水平也日渐增长。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5

论文摘要: 混合式学习理念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考虑教学组织形式,既体现教育的人本化,又突出信息时代的特征。作者从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等方面在物理教学中尝试混合式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混合式学习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一件新生事物蓬勃发展起来。E-Learning在培养学生基本学习技能、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它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出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种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E-Learning,效果令人感到沮丧,人们逐渐体会到它不尽人意之处。2002年12月,《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明确提出“E-Learning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能改变课堂教学目的和功能”等观点。显然,怎样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习和研究方法、人格影响的渗透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的概念应运而生。

2.混合式学习理念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把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合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方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在对E-Learning反思基础上诞生的Blended Learning,其学习过程吻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体现教师面授和在线学习的完美结合,既展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对教育技术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究其实质,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在师生二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的整合,既强调学习伙伴间的协同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倡导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从其内涵看,混合式学习是各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当然,各种元素不是随意地混合,关键是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资源,如何把各种学习资源有机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3.混合式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尝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面对面学习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是对面对面学习的补充。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对混合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

3.1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

回顾教育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前,以中国“师道尊严”为代表“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如何教”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90年代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侧重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两者都过于偏颇,让教与学不能和谐统一。混合式学习理念提倡把“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两种观点有机混合,既不侧重“教师中心”,又不夸大“学生中心”,而是既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和谐统一。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参与网络讨论、控制教学过程,保障学习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起到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协作交流,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转贴于

3.2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混合式学习要求在物理课堂上,采用传统黑板板书与多媒体CAI课件相结合,恰当引入EDA技术等辅助的教学方法,将黑板的板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一个虽是低结构化的,但能便利地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复杂的图形或波形用动画的形式在投影上显示出来,能弥补黑板板书单调且浪费时间的弊端。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直观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向学生讲清楚,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既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物理仿真实验设计。另外,必要的黑板板书,可避免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防止学生因长时间“电灌”而“疲劳”。

3.3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教师以板书、肢体语言、教学语言和个人魅力等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在师生双边活动、信息交流中占有优势,而在线学习不受地点、时间、空间约束,自主性和人机互动性强,有些教学内容要在教师面授方式下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而有些内容通过网络教学方能提高学习效率。

譬如,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编排了“超重和失重”内容,传统讲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学生往往对超重与失重的内涵似懂非懂,更无法亲身体验超重与失重的感觉。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上的优势,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体验物理的探究过程,用探究的方法研究“超重和失重”。同时,设计了一定量的学生活动与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探讨结论。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根据信息技术平台互动的特点,设计知识自评和在线交流网页,实现“人机对话”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4.结语

混合式学习理念把“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当结合起来,吸取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建构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平台,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便教师监控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顺利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保证传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便于学生对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健康情感的培养,能够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地理教学 教学整合

一、把握新课程核心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项基本理念。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一是理论层面上,是从专家的视角阐述的理念,是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通俗层面上,是基于基本理念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精髓的观念意识,对新课程实施比较通俗的思想意识和普遍共识。理念不能太多,把问题复杂化。广大基层教师更为需要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能深入人心、耳熟能详的基本理念,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其核心理念。本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讲,核心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其他的,如第二条,是对于课程设置而言;第三条是重视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第四条是强调教与学的手段;第五条是如何评价。这就不难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这个核心,要多方共同努力。在新课程实施中,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采取多手段多样式教学。

地理素养可以理解为地理素质与修养,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与整体反映,既有内化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行为。地理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必备的地理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理知识基础,是学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初中阶段“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延续。三是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意识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四是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还可以从学习过程和内容结构上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运用地理技能的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乡土和关爱祖国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学会生存的素养,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等等。

二、强化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整合

1、把握理念,用好教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无疑是大大地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面临着教材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重要的问题是把握好课标理念与现行教材的整合。这就要下大气力研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其精要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个大目标来设计和编制的,而不是按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来设计编写的。这样,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上,就没有过去习惯上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那么系统和严谨,但在培养地理素养的理念上却十分鲜明。在教材使用上,可以人教版教材为蓝本(因其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编写体系和学习习惯),把高中与初中、必修与选修、系统与分区的所有内容(共十四本教材)整合起来,并吸纳其他版本教材的精华部分,博取众家之长,在新课程理念下融为一体。在教材处理上,要强化主干知识,合理删减枝梢末叶,理顺内在逻辑关系,整合成适合于自己学生的高中文科地理新课程体系。

2、把握课标形神兼顾

新课程标准有“形”可考量,以教材和教学为载体。把握新课程理念则如灵魂或“神”,“形”与“神”必须兼顾,一体化运行。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就容易理解课程标准的意图,把握其灵魂的东西,做到“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可以用不同教材和课程资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其基本理念和标准应是统一的,并作为一种灵魂贯穿于全部教材和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神”不散的意思。只有把握好理念,才能形神兼顾,使教学有“魂”。最主要的就是要牢牢扭住地理素养这个核心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千方百计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关注生产、生活身边事,由生活化到理性化,再由书本到实践,上挂下连,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地理能力。书本上的所有地理现象和原理都有生活基础和能感受到的实例。实际案例虽然在我们的周围,但不是都能感受到和说出“理”来,要想方设法去挖掘。一是教师要关注实际,心里要有案例,视野要有实物;二是要引导学生列举、查找与探究。三是有效利用网络和各种课程资源等广泛获取。这些身边事既是课堂教学的好素材,也是备考中设计灵活试题的素材。联系实际教学,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爱学会学,素养培养尽在其中。

三、促进新课程理念与备考整合

地理高考的态势与走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考试大纲的要求看,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在能力要求中,突出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侧重“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虽然每年有一些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四个方面: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二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三是理解、分析、解释有关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四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从考试的内容范围看,仍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是地理通识,是地理素养的基础,每年高考涉及的考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中人文地理是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应用地理素养,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的考试中偏重理论应用。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空间上综合反映和具体体现。近年关注地缘政治敏感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生态环境破坏区、重要资源分布与出口区、重大工程的建设和战略区、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区、海陆交通枢纽区、旅游探险活动区等。从全国和各地的考试卷看,一是突出地理主干知识,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再识读、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二是突出能力考察,尤为突出的是与生产、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能力考查,把获取、解读、比较、分析、判断、应用等各种能力考查融入到每道试题中。三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四是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生活有用地理,强化问题探究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教材中没有的新问题等。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与高考备考取向的整合,关键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同目标和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从结合点着眼,从过程和策略上着手,并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