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1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22-02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2
关键词:城市边缘 功能定位 空间组织
1、片区概况
老顶山片区位于长治市区东部,距市区约3公里。区域范围,东到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脚沿线,西至长西铁路专用线,南到石子河南岸的壶口村,北至老顶山镇嶂头村南界,片区南北长约4.5―6.0km,东西长约2.3-4.0km,总面积约13km2。区内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2、旅游功能定位分析
2.1 宏观视角分析
从宏观层面审视规划区旅游职能,就是了解长治市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开发潜力、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所处的宏观环境。规划区作为长治市主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长治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部分,其旅游职能定位必须与作为母体的长治市主城区旅游的整体职能密切结合,与长治市的旅游发展方向相一致才能完善规划区城市功能,整合城市资源。因此,只有弄清长治主城区的旅游职能与发展方向才能为规划区的发展确立“坐标”。
长治主城区内除老顶山森林公园、漳泽水上公园外,还有城区的八一广场、上党门、莲花池、人民公园、太行公园、城隍庙、金桥、喇嘛塔、游岭清真寺、李家庄村石刻群、义阳王李抱真德政碑、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上党战役北关战斗旧址、塔岭山等;郊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二贤庄、炎帝庙、玄帝阁、崇教寺、静乐宫等,名胜古迹有革命胜地有龙泉山、八路军总部故县旧址,上党战役指挥部等。这些资源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长治市主城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山西省旅游规划将长治市域的旅游景区划分为长治旅游区和灵空山旅游区,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上一轮长治总规在此基础上具体划分为6个旅游小区。并进行了结构布局。
规划区所处的长治市区(含城郊两区)旅游小区,不仅是长治市旅游客源的发生地,还是旅游客源集散中心,在长治市域处于中心旅游城市的地位,同时,也是“炎帝文化・魅力长治”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所在区域。长治市主城区(含城郊两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划都把旅游业列入发展重点,旅游业将形成主城区经济增长的后续支撑力。为此,规划区应抓好交通、电信、餐饮、购物等城市功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形象的品牌建设,承担中心旅游城市的部分职能,提高长治市主城区的旅游产业化程度。
2.2 中观视角分析
从城市空间格局上讲,老顶山片区是长治市“东山西水”中“东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水大绿”城市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从规划区自身区位看,规划区附近的旅游资源密集,名胜古迹众多,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荟萃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使规划区具有成片开发的“天然”优势。同时,规划区内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完善长治市的城市旅游功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规划区旅游功能应以实现与长治市旅游产业的互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达到功能补位为定位,在规划区可以炎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为骨架,深入开发深厚的炎帝文化旅游资源和都市农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富有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体验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项目,建成以保护和展示炎帝文化为特色,结合生态农业以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服务为主导。集商贸、会展、科教、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发展新片区,促进全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3 微观视角分析
基于微观视角的功能定位,是指规划区内部的功能组织,即旅游业中各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旅游业是门类众多的综合性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门类产业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同时各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应协调搭配,相互支撑。现代城市的开发,那种“摊大饼”式的杂乱无章的布局造成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新片区的开发不是原有城区的简单复制,不是“摊大饼”式的空间蔓延,规划区的建设必须打破这种定式,将过去“摊大饼”式铺摊子的低水平推进方式转变为多中心推进态势下组团式的空间形态错落有致的推进方式。为实现全面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必须将老顶山片区划分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采用组团式布局,实现功能区发展上的相互支撑。每个功能区以核心功能为特色而与其它功能区相区别,这也是地域分工的需要。
3、旅游功能导向
根据以上分析,规划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应以炎帝文化积淀为依托,现有遗存为切入点,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保护,恢复创建,建成集文化教育、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美食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边缘旅游新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长治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区域。具体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功能要求:
(1)文化传播功能。如建立炎帝文化博物馆、炎帝文化广场等,向人们展示炎帝神农氏在此尝百草、制未耜,教民农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弘扬其伟大的业绩:
(2)休息休闲功能。以绿地、建筑小品等塑造优美的环境,创造良好的近水空间,满足城市居民休息休闲的需要:
(3)购物商贸功能。建设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街市景象,既满足游客购物的需要,又满足其追忆历史的心理需求。
(4)游乐功能。通过一些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使游客在参与中获得乐趣。
4、旅游空间组织
根据开发现状及其区位特征、周边环境,规划提出“一带两核四区”的旅游空间布局结构。
(1)一带。文化休闲旅游发展带是沿老顶山西边缘由东大街,经长治乐园、炎帝苑,一直向北延伸到北二环路。这条发展带贯穿规划区东部南北,并串联所有重要的旅游景点。
(2)两核。据老顶山片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建设前景,确定该片区旅游发展主要有两个核心,即炎帝文化核心、服务核心。
(3)四区。四区即以炎帝文化、生态景观为景观特征,以文化旅游、观光游览为主要功能的炎帝苑景区;以湖面风光、生态景观为景观特征,以水上活动、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湖泊型长治乐园景区;依托城市,建设植物园、畜禽养殖园、果园等农业园区的田园风光景区;以山体、植被资源为依托,开发以森林浴、日光浴、药浴、野营为主的休闲度假村、森林疗养院和营地,形成度假疗养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