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市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伏产业市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伏产业市场研究

光伏产业市场研究范文1

一、引言

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持续低迷,其贸易保护主义也时有抬头,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2011年的当地时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在华盛顿对德国光伏巨头Solar World在美分公司以及其他六家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出的,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联合调查申请举行首次听证会,决定对此案进行立案调查。此事件将影响中国国内75家主要光伏企业的对美出口。据悉,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14家中国光伏企业已经联合抗辩美国“双反”,并委托美国盛德律师事务所为应辩事宜。由于我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因此,对此次事件处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光伏企业的长期发展。在目前国际不可再生能源的日渐枯竭的情形之下,大力发展光伏能源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采取“双反”调查的现状

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盟光伏产业大国削减了对光伏产业的扶植力度,而来自多家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均显示,因为欧洲市场萎靡及国内市场启动乏力的影响,2011年以来,国内光伏市场全产业链产品价格均呈一路下滑态势。在2010年12月,2011年5月和11月多晶硅料的价格分别为80美元/公斤,67美元/公斤,40美元/公斤;光伏电池片的价格分别为1.3美元/片,0.95美元/片,0.55美元/片;多晶硅片(156mm)的价格分别为3.6美元/片,2.7美元/片,1.5美元/片。

价格下跌的同时,是众多企业节节攀升的库存量。眼下国内的产能估计已经达到30GW-40GW,而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才达到24GW,也就是说,即使全球都用中国的光伏电池,中国还是有1/3-1/2的产能要放空。

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4大巨头英利集团、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陆续了第三季度财报,4家公司共亏损2.9亿美元。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受基本面的影响,在美国上市的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无锡尚德等中国光伏龙头企业,2012年以来连连亏损,股价下挫了70%以上,无锡尚德目前股价只有2美元左右,而它的股价最高曾经达到过85美元。

三、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从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太阳能的优势可以看出光伏产业是一个未来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在能源形势以及生态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200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为561MW,而2010年全球光伏太阳电池产量达到了27.2GW,比上年增长了118%,该增长率创下历史新高。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案中,光伏并网发电的增长势头最为迅猛。从2000年到2009年,并网光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0%;并网光伏发电在所有太阳能电池发电应用中的份额也由2001年的50%左右增长到2009年的90%以上。

据IMS研究收集的数据,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增长了24%,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4GW。其中欧洲仅增长3%,美国和亚洲加速了全球安装量的膨胀。去年,意大利取代了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市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安装量占全球的78%。

从我国可开发的资源蕴含量来看,学者和专家比较公认的数字是,生物质能1亿千瓦,水电3.78亿千瓦,风电2.53亿千瓦,而太阳能是2.1万亿千瓦,只需开发1%即达到210亿千瓦,我国2010年总的电力需求为41.92亿千瓦时;从其比例看,生物质能仅占0.46%,风电占1.74%,水电占1.16%,而光电为96.64%。根据欧洲JRC的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在世界电力的供应中显现重要作用,占比达到1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比例达到30%;205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总能耗的20%,可再生能源占到50%以上,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将在能源结构中起主导作用。下图为光伏发电和常规发电的比较,更可说明光伏发电这一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及未来价值。

从图1可看出,截止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占总电力的比例尚不足0.5%,而该产业在2010年的年产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30万。由此可见,光伏产业若遭受打击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二)从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来看,光伏产业作为应对能源危机而诞生新能源产业,已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的光伏发电市场来看,其本质是一个政府政策驱动的市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是传统能源发电的8倍以上,如果完全依靠市场驱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所以政策扶植成为当前推动光伏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政策突变不但使本国光伏市场立即陷入低谷,对全球光伏市场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这充分说明了光伏市场对于政策的敏感性。日本和德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证实了政策引导的力量。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是光伏产业向前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德国于1991 年首先提出了“1000光伏屋顶”计划,开创了政府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先河。在2001年1月颁布实施了与“全网平摊”相配套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法》。2004年1月实施修正后的上网电价。在《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法》拉动下,德国的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使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

日本于1994年开始执行阳光计划,把光伏发电作为国家电力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6年,日本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37.4万千瓦,规模比之制度开始时1994年的0.2万千瓦扩大了数百倍。虽然日本在2004年底累计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13万千瓦,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国,但由于在2005年停止了对太阳能产业的辅助政策,到2011年,其新装机容量占全球新装机容量的比例只有4%。从已有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出台的光伏发电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是有效使用政策工具的典范。

美国法律中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有颁布于1978年的《公共事业政策管理法》、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案》,其中2005年布什政府签署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一直沿用至今。奥巴马政府2009年经济刺激法案中,适用于太阳能光伏的政策主要有:可再生能源项目享受30%的初始投资补贴,代替原来的税收抵免;可再生能源贷款担保计划;可再生能源相关制造业可享受30%的税收抵免。2010年,美国参议院又通过“千万太阳能屋顶提案”,计划在2020年之前安装1000万个太阳能系统。

相对而言,中国的光伏产业起步要晚得多,相关政策与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也相对滞后。中国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但很多发展规划尚属于理论范畴,并没有确立具体的实施内容。2007年,国家电力监管会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2008年4月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开始施行。2009年3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7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1月27日,中国政府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在这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一些扶植政策的激励下,在2007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为2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为0.8%,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达到500MW,占全球安装量的比例为3.1%。

世界不可再生能源已经处于日渐减少的趋势,而随着世界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耗的能源趋于增加。由此,光伏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将是保证国家持久发展的长足动力。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传统能源的过渡依赖必将成为我国发展的绊脚石。由此,如果美国“双反”不能打赢,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能源上再次制约于别人。

四、政策建议

1.组织一支精通WTO规则和相关法律的人才队伍。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频频遭受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而国内欠缺应对此类案件的相关人才,往往需要依靠国外的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应对此类事件的处理能力。

2.加强光伏产业链的整合。目前,我国光伏企业数目众多,产能严重过剩,必须引导优质光伏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以提高我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淘汰大量落后光伏生产企业,使供需平衡,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光伏发电应用的相关体系建设。包括产品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并网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等,为光伏发电的市场化奠定基础。

4.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研究主要发达国家针对太阳能发电产业的财税政策, 结合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的总体规划,拟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一揽子财税补贴、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并积极进行落实,增加我国国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降低对出口的依赖。

参考文献

[1]赵玉文.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思考[C]. 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 2008.

[2]张耀明.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与前景[J].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07(01).

[3]朱玉知,孙海彬,李国荣. 光伏发电政策工具与政府选择――基于德国、日本和中国的比较. 生态经济[J], 2011(08).

[4]朱震宇.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J]. 中国市场, 2010(13).

[5]罗如意,林烨. 美国太阳能扶植政策解析[J]. 能源技术, 2010(02).

[6]徐永邦,王彬. 中德光伏发电发展对照[J].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9(03).

[7]刘益君. 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0 (12).

[8]何晓萍. 光伏发电市场,政策仍需发力[J]. 新能源,2011(17).

[9]黄颖川. 工信部:光伏产业要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N]. 南方日报,2011.

[10]李少卿, 陈晓平. 中国光伏产业寒冬:一个靠天吃饭行业的困局[N].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

[11]曾卫锋. 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 [M],2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12]胡润青. 国际光伏发电激励政策的变化和启示[J]. 中国能源, 2009(11).

光伏产业市场研究范文2

华为将逆变器作为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切入口。从力推“组串式逆变器”,到推广以逆变器为核心,加入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和云计算中心的智能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差异化竞争让其取得了不俗业绩,有华为高管甚至表示,“华为今年肯定第一”。但环境在变,竞争对手已经将华为视为重点盯防对象,推出一系列应对措施,华为的进阶之路,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差异化的捷径

华为的逆变器业务始于自身的通信电源。华为的电源业务随通信主业发展,人数一度超千人。2001年,华为为“聚焦主业”,将这块业务卖给了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到2008年竞业协议到期,华为网络能源业务才转向外部市场,2010年,逆变器业务独立出来,成为网络能源部三大板块之一。

华为只销售非主流的组串式逆变器。行业绝对主流是集中式逆变器,集中式逆变器规模大,单瓦价格低,在全球是绝对市场主流。传统观点认为,集中式适合大型地面电站,组串式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而国内由于各种制约条件,分布式发展并不理想。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华为只销售组串式逆变器好处多多。首先,华为做集中式逆变器很难超越阳光电源,还不如扬长避短推广组串式。其次,华为突破常理出牌,又有华为品牌背书,行业关注度一下子起来,非常有利于开拓市场。第三,集中式价格战惨烈,销售组串式,可以避开高强度价格竞争。

这两年内,华为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市场调研,并将结果反映到产品中。华为逆变器寻找“市场痛点”,改进后又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据了解,与行业内普遍采用直销方式不同,华为绝大多数的销售通过商完成。华为解释说,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华为销售力量不足。

但在外界看来,这一模式一是通过利益分享,可以借助商资源,更快开拓市场;二是华为可以从商那里及时收回资金,规避了行业的长账期风险。而商为开拓市场,可以与开发商灵活商定账期。

得益于华为的进入,组串式逆变器的接受度在提高。2014年,近半的逆变器用户考虑在1兆瓦以上的光伏电站采用组串式逆变器。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17%。

从2014年开始,华为淡化逆变器概念,推广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这一整体解决方案,以逆变器为核心,配套监控设备、通信设备、云计算中心,远程精准监测光伏部件的运行情况,可以大大提高光伏运维效率。

2009年,财政部、能源局联手推“金太阳”工程,国内光伏电站规模化起步。2013年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出台,光伏电站发展渐趋有序。国内光伏电站普遍运行才数年时间,而电站生命周期长达25年,光伏运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将逆变器与运维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华为淡化逆变器,主推智能光伏解决方案,相对传统逆变器厂家卖逆变器,又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得益于差异化,华为逆变器业务快速增长,2013年实现出货量1吉瓦,2014年出货量4吉瓦,华为方面透露,2015年的计划是8吉瓦。

不遗余力营销

不管主动或被动,华为总是处于话题之中。当然,华为的品牌效应,加上其不走寻常路的做法,本身就容易招致关注。

2013年,华为宣布实现出货量1吉瓦,就引起行业的一片质疑。但到了2015年1月,华为公布当年的出货量,并称自己已然高出阳光电源公司5个百分点,成为中国第一。

这一次引起了阳光电源的反弹。阳光电源为此公告,强调尚没有行业主管部门及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国内逆变器市场进行排名,并公布自己去年的销售量,超过华为公布的量。

4月份,一家光伏行业网站的逆变器20强排名榜单,又将华为和阳光电源拉入到话题中去。在这份逆变器榜单中,华为和阳光电源并列第一。

这个榜单在业内成为笑谈,因为这份榜单上逆变器厂商的总出货量,远超能源局公布的光伏装机量。

市场研究机构IHS的报告最终平息了阳光电源、华为谁是第一的口水战。据悉,在IHS的排名前夕,阳光电源和华为都提交出货清单,后来下调了华为的出货量。

华为一名负责媒体关系的负责人解释,2013年的情况,是因为华为不想参与排名,没有提交出货清单。第二年是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IHS是将逆变器已经安装、或进入开发商库房才视为出货量,华为是将逆变器出华为仓库视为出货量。有一部分逆变器还在路上。

华为推广组串式逆变器,是以集中式替代者的姿态出现。这对传统观点形成了挑战,在行业内部,组串式与集中式孰优孰劣,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正反方都有一系列的论据。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的功能并不稀奇,业内早已经有类似的供应商。但是华为首先提出这个概念,“风头全被华为抢走了。”

在中电投黄河水电公司下属的光伏电站,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还配套了无人机巡检,华为又据此推出了“0-touch”理念。华为的一家竞争对手感叹,华为的产品是不错,但华为的强大是包括包装能力、营销能力的综合竞争力。

压力来自对手

随着销售量的扩大,华为必须在规模与效益上做一个平衡。业内传言,华为采用低价的激进销售策略来拓展市场。不过,有光伏电站开发商说,华为逆变器目前的价格,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

有资料显示,2015年一季度,逆变器价格继续出现下滑。一季度,国内集中式逆变器每瓦单价在0.20元人民币-0.28元人民币之间,而组串式逆变器的每瓦单价在0.40元人民币-0.50元人民币不等。

逆变器行业正在进行价格战,行业面临洗牌,华为也面临着价格下降的压力。从2012年开始,逆变器就处于价格下降通道,两年多时间,集中式逆变器每瓦价格跌去了70%,而且还在下降。

华为的竞争对手也正缓过神来。从5月底开始,短短一个多月,阳光电源就连续与东方日升、林洋新能源、原南车株洲所、江苏旷达四家光伏电站开发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方保证优先使用阳光电源的逆变器产品。

阳光电源也在加大自己的组串式逆变器推广,还相继与阿里云、鉴衡认证中心合作,推广自己的光伏系统解决方案。阳光电源宣称,自己是亚洲最大的光伏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价格的压力、竞争对手的贴身缠斗和更高的销量目标,华为在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外界甚至有观点认为,华为在逆变器业务上投入巨大,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盈利,整个产品线都存在被华为内部淘汰的风险。

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一位高管否认了这一观点。该人士称,华为不追求短期利润,首先是寻求做大规模,成为领军者。他认为,逆变器行业价格战是过渡现象,随着产业集中度提高,前几名的几大公司会享受到较好的利润率。“华为在电信设备上就是这么过来的。”

光伏产业市场研究范文3

品牌,是企业形象与信誉的综合体现和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贸易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整体上,我国企业的品牌在世界上影响力较弱。《福布斯》杂志的2013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排行榜中,没有一个中国品牌。因此,在中国企业纷纷开拓海外市场之时,面临着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挑战。在打造国际品牌方面,英利集团以体育营销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我国企业树立了典范,它是我国第一家赞助足球世界杯的企业,在2010年南非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英利集团的广告出现在绿茵场边,让国人和全世界的电视观众眼前一亮,其背后的经验值得研究与借鉴。

一、英利集团体育营销的历程与效果

体育营销是企业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借助冠名、赞助、广告、体育明星代言等手段,提升品牌形象的市场营销活动。体育营销能够跨越国界、种族和文化差异,使企业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快速进入新市场。有资料显示,一般情况下,企业品牌全球知名度每提高1%,需要投入约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而借助世界顶级体育赛事,支出同样的广告费其知名度可以提高10%。因此,近年来体育营销蓬勃发展,已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最佳方式之一。

英利集团成立于1987年,1998年进入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总部位于河北保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商,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作为一家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的企业,英利集团很早就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英利集团一位副总裁曾说:“中国和德国的光伏产品,性能、质量基本相同,但是,德国产品就是要比中国产品贵10%到15%。”究其原因,价格差异的背后是品牌的力量,品牌劣势决定了定价劣势。因此,自2006年起,英利开始寻求建立一个全球化的品牌,而在以何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上,它将目光投向了体育营销。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英利选择了通过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进行品牌推广,其原因在于,足球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顶级足球赛事的关注度极高。

2006年,英利首次与足球结缘,为德国世界杯主赛场凯泽斯劳滕球场安装了1兆瓦的光伏组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010年,英利与国际足联签约,成为南非世界杯赞助商,获得在世界杯赛场进行广告宣传的机会;2014年,英利再次赞助世界杯。

通过体育营销,英利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带动了产品全球销量的攀升。2010年,英利的产品主要出口到9个国家,现在产品已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赞助2010年南非世界杯后,英利收到的订单达4吉瓦,多数来自欧美市场,并且产品定价上涨约5%。2012年和2013年,英利连续两年夺得光伏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宝座,世界杯赞助商的身份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6月,在全球知名市场研究公司IHS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中,英利集团位列全球光伏行业品牌知名度第一名。

二、英利集团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

(一)抓住机遇赞助世界杯,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英利认识到,在每个目标国家设立分公司,按部就班地开拓市场,这种方法太缓慢,成本也不低。要想迅速占领市场,必须让客户认识英利,而世界杯这一比肩奥运会的顶级体育赛事无疑是绝佳平台。世界杯是全球体坛盛事,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全球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60亿,平均每场比赛有4亿人通过电视等媒体同时观看,预计巴西世界杯的观看人次将超过南非世界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展示企业形象,覆盖面和效果可想而知。2010年,英利抓住了南非世界杯八家官方赞助商之一因资金问题临时退出这一时机,果断地与国际足联达成协议,成为赞助世界杯的首家中国企业。在世界杯上,当“中国英利”四个汉字与世界顶级品牌同时出现在赛场的广告牌上时,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目光,“Yingli Solar”迅速成为谷歌等搜索引擎的热词,英利的全球知名度大增。而且,国际足联选择赞助商,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审核程序,能够成为世界杯的赞助商,本身就意味着企业与其产品值得信赖。

(二)实施“跟着市场建品牌”策略

英利的体育营销有明确的目的,始终遵循自身的市场布局。光伏行业发展早期,欧洲是光伏产品的主要市场。在欧洲,足球是人们狂热喜爱的一项运动,搭载着足球这个民意基础广泛的运动进行品牌传播,无疑会事半功倍。英利发现了这一点,并付诸行动。2006年,英利为德国世界杯的主赛场凯泽斯劳滕球场安装了1兆瓦的光伏组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英利品牌在德国也打开了局面;2007年,英利赞助西甲劲旅奥萨苏纳队,成为奥萨苏纳的胸前广告赞助商,进一步拓展了西班牙市场;2011年1月,英利成为德甲豪门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的高级官方合作伙伴,继续深耕欧洲市场。随着欧洲市场趋于饱和及欧洲各国调整对光伏发电的优惠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树立品牌形象以及开拓新兴市场的重要性上升。2010年,英利与国际足联签约,成为南非世界杯的赞助商,成功打入南非和非洲市场;2011年8月,英利与美国足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为美国男子足球队、女子足球队和国家青年队的官方合作伙伴,以此辐射北美市场;2014年,英利赞助巴西世界杯,寻求开拓巴西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潜力巨大的光伏市场。重视足球赛事举办地与拓展市场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英利品牌战略的关键所在。

(三)品牌形象契合体育精神,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国际足联的口号是“For the Game. For the World.”,也就是“为了足球,为了世界”,这个口号强调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彰显了国际足联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国际足联希望通过开展这项运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英利生产的是太阳能发电设备,是新能源企业的典型代表,具备绿色环保、健康阳光、锐意创新、肩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契合体育精神。英利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世界杯的赞助商,就是因为国际足联看重英利的绿色资质,国际足联希望借世界杯向全球传递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英利的事业符合这一理念。

英利是国内首个通过SA8000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认证的企业,在赞助体育赛事的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专业服务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以此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赞助南非世界杯期间,英利参与了国际足联发起的“足球为希望而动,能量为希望助力”项目,与国际足联在非洲共建20个足球希望中心,并为其提供太阳能发电系统,用以改善当地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在巴西,英利为当地最大的光伏停车场Riocentro提供光伏设备,该项目由国际足联和英利共同挑选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四)在广告宣传中运用“中国元素”,形成差异化效果

作为首家赞助世界杯的中国企业,英利集团正是利用“中国元素”实现了更好的营销效果。在南非世界杯和巴西世界杯的赛场广告中,英利集团的广告语“中国英利”和“YINGLI SOLAR”交替出现,如果英利仅仅用后者进行广告宣传,没有任何特色可言,效果将大打折扣。当方方正正的汉字出现时,与周边清一色的英文广告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引起全世界观众充分的关注,不仅是中国人,外国人看到这个广告也会感到新奇,普遍都会上网搜索这几个字的含义,英利运用汉字这个“中国元素”很好地实现了差异化营销的效果。事实上,除了世界杯,英利在赞助的各项赛事和运动队的广告语中,都使用汉字,例如西班牙奥萨苏纳足球队的队服胸前,既有英文,也有“中国英利”四个汉字。

(五)使营销活动与体育赛事深度融合

体育营销绝不仅仅是赛场上的广告,成为世界杯的赞助商可以让英利享有相应的权利,在产品上使用世界杯的标志,在各项活动中以世界杯赞助商的身份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2014年巴西世界杯,英利为所有比赛球场的照明信息塔提供光伏发电系统,在包括圣保罗在内的6个体育场内的媒体中心和商业展示区设置8到15个太阳能充电站,在国际媒体大本营、VIP休息室、球迷乐园、赛场周边的品牌展示区等地进行光伏产品展示,这些营销活动的延伸效益是巨大的。此外,英利还围绕世界杯组织了近20个项目和活动,使营销与赛事深度融合,包括赠送球票和球票抽奖、从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的客户游轮款待、与百威啤酒合作在所有球场举办啤酒花园、开展志愿者项目、新媒体营销等。

(六)借助媒体扩大体育营销的影响

使体育营销的品牌传播效应最大化,一定要结合媒体和网络宣传。2010年2月,英利宣布成为南非世界杯的官方赞助商后,3月23日,就邀请40余家全球主流媒体,前往企业总部参观报道。南非世界杯期间,英利又与国内外重要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等合作,就“赞助世界杯”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据统计,2010年2月到7月南非世界杯前后,媒体对英利报道2202篇,其“媒体关注度”提升800%。通过国内外媒体的报道,英利品牌知名度迅速攀升。同时,英利重视网络这一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2003年,英利建立了官方网站,并针对不同区域的海外市场建立了16个子网站,每个网站的制作都十分精美,符合外国人的浏览习惯,将品牌宣传和营销很好地延伸到了网络世界。

三、英利集团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打造国际品牌的启示

(一)首先确定本企业是否适合体育营销

企业首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产品属性和客户群体,明确自己是否适合体育营销。事实上,并非每一家企业都适合体育营销,只有那些产品主要面向最终消费者的企业才最适合进行体育营销,这一点可以从2014年巴西世界杯得到印证。巴西世界杯的全球合作伙伴包括: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阿联酋航空、现代起亚集团、索尼、VISA,赞助商包括:英利集团、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嘉实多、大陆集团、麦当劳、强生集团、食品生产商Marfrig集团、巴西电信公司Oi。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无一例外都是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当它们的广告出现在赛场边时,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和球迷就是它们的潜在客户。对于英利来说,在早期,生产的光伏组件主要面向的是企业,然而,近年来,太阳能发电设备正在走上千家万户的屋顶,成为大众消费品,世界光伏产业将逐步进入一个靠品牌致胜的终端消费时代。因此,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英利连续赞助了两届世界杯,而且在巴西世界杯上打出了“光伏入户”的汉字广告。

(二)尽可能利用顶级体育赛事平台开展体育营销

由于顶级体育赛事的稀缺性和高关注度,企业的参与能够起到品牌认知、品牌强化和品牌深度沟通的效果,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以延续。在符合企业战略利益、资金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寻求打造国际品牌的企业应尽可能借助顶级体育赛事开展品牌营销,例如奥运会、世界杯、美国“超级碗”、欧洲冠军联赛、NBA、F1赛车、网球四大满贯公开赛等,也可以与世界知名体育联盟、运动队或运动员合作,以获得最佳的营销效果,使单位投资收益最大化。而随着我国承办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的增加,为国内企业打造国际品牌提供了良机,企业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善于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利用好在家门口的机会。

(三)注重品牌内涵的诠释,使其契合体育精神

从具备绿色环保品牌内涵的英利受到国际足联的欢迎中可以看出,企业进行体育营销时,品牌的内涵是否与体育精神或赛事主题存在比较密切的关联点是很重要的,只有理念的契合才能带来良好的品牌效应,激发与受众情感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体育倡导的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不断超越、平等公正、亲近自然的精神,如果企业的品牌理念和形象与这些精神具有关联性,那么进行营销时就会相得益彰。很多时候,品牌理念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进行诠释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大胆的创意、合理的设计、广泛的宣传,将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精神融入品牌,赋予品牌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将品牌形象与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紧密关联,并借助与品牌形象契合的运动项目开展体育营销。此外,体育具有公益性,在体育营销过程中积极参与有关的公益活动,也有助于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的影响。

(四)根据市场布局和目标客户有选择地开展体育营销

体育营销成功的关键是研究目标客户在哪里和如何迎合其需求,在开展体育营销之前,企业要认真研究分析,准确定位产品的目标客户和不同体育赛事的受众特征,以此作为决策依据,选择合适的体育营销载体。首先,企业要考虑的是自己要打入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确定这一点之后,就要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关注度高的体育活动为载体开展体育营销。第二,企业要考虑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热衷于哪些体育项目,不同国家、民族、年龄、性别、学历的人喜爱的体育运动也会有所不同,企业要分析目标客户的偏好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营销。第三,企业要考虑各种体育项目与自己的品牌形象、产品特征是否相符,不同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高尔夫球、网球、橄榄球、斯诺克、赛车等,其运动形象和受众特征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项目是大众普遍喜爱的,有的项目是高雅的、绅士的,有的项目则是粗犷激烈的,只有当运动项目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一致时,体育营销才会起到理想的效果。

(五)运用好各种信息传播渠道,放大营销效果

在企业开展体育营销后,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对企业品牌及营销事件的曝光对放大体育营销效果至关重要。借助体育赛事进行广告宣传本身能够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而能够成倍放大这种效果的是媒体的宣传报道,体育营销企业要制定科学的传播策略,引导媒体的广泛参与和报道,使体育营销价值最大化。除了借助外部的信息传播渠道,企业也要运用好自身的信息传播手段,那就是企业网站。观众在体育赛事上看到企业广告后,往往会上网搜索企业名称,进而浏览企业的官方网站,了解有关信息,形成潜在的商业机会。如果企业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客户很方便地找到自己,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次深入沟通的机会。因此,企业要非常重视官方网站的建设,针对目标市场制作不同语言的网站,在网站传递出客户想要了解的信息,并做好搜索引擎优化和搜索引擎推广等工作。

(六)保持体育营销的持续性

体育营销绝不是一次性的炒作机会,而是一种长期的品牌投入。对于体育营销,我国一些企业在观念上投机心理较重,看重单次的投入产出,而打造国际品牌需要长期的积累。英利从2006年开始为世界杯主赛场提供太阳能光伏组件,2010年赞助南非世界杯,2014年再次赞助世界杯,且始终以“中国英利”为传播口号,对足球运动的赞助接近10年,并将继续下去,打的是“持久战”,品牌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开展体育营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企业制定能够维持多年的长期战略规划,成立部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从研发到市场、从人才到资金,全面配合,针对品牌国际化建设目标经常性、节奏化地进行长期投入,才能形成持久、完整的品牌形象。明智的企业往往会在慎重选择赞助对象后长期坚持下去,以培养客户忠诚度,与该赛事的爱好者维持稳定的关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品牌都是以产品为支撑的,品牌知名度提高的同时,必须确保产品品质,否则客户口碑不好,品牌最终会毁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踏实做产品、高调做品牌”,让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让更多的中国品牌扬名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华鑫.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J].体育科学,2005,4:13-16+38.

光伏产业市场研究范文4

去年,中国市场上的汽车销量已占到全球销量的一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去年共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1375辆。相比庞大的汽车销量,有点微不足道。

但是,大城市的雾霾污染或许给低迷的电动汽车市场带来了机会。因为PM2.5是形成霾的主要污染物,而机动车尾气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组的监测结果,今年1月份京津冀共发生5次强霾污染过程中,北京地区机动车排放是PM2.5最大来源,约占25%。

由于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电动汽车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来自麦肯锡的分析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技术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而电动汽车除了低碳环保之外,还表现出摆脱能源依赖以及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进行常规充电的优势。同时,有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发电充入电池驱动汽车要比直接精炼成汽油驱动汽车效率更高。此外,电能的来源也比较广泛,新兴的洁净发电模式如光伏、风能、核能以及潮汐等都能够被直接应用,而且采用洁净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也将降到最低。

陷入困境

最近10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了40款电动汽车,并宣布将有31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于2015年上市。比亚迪、福田和上汽集团等国内汽车厂商早就推出了混合动力或插电式电动车。美国与日本的汽车厂商通用、本田、日产、丰田等,都是较早进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公司。

去年,国务院的发展规划提出,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这是宏大的规划。

然而,美国市场研究机构派克研究(Pike Research)公司报告显示,到2015年,中国电动汽车年销量预计仅有45000台;而到2017年,预期销量也仅有15.2万台,还不到轻型车市场的1%。

中国还没有形成西方那样注重环保的文化激励措施,国内汽车买家一般不会关心汽车的排放,而八成以上的消费者都是第一次买车。

清洁能源汽车这一新颖的环保概念并不能吸引中国消费者,因此像丰田普锐斯和比亚迪E6这样的品牌也就失去了对中国客户的吸引力。咨询公司IHS上海办事处高级分析师周泉认为:“电动汽车在一二线城市不会有太好的前景。”因为在这些汽车保有量很高的大城市,有车族的消费文化已经形成。

对于中国那些倾向于购买环保型汽车的消费者来说,价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影响购买的因素。比亚迪FD3M电动汽车的零售价为16.98万元,而普通的桑塔纳轿车售价在10万元-15万元之间。与之相比,享受绿色生活似乎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桑塔纳汽车每年的燃油成本约为1万元,而全混合动力汽车能最多节省50%的燃油费,综合比较后,还是标准的汽油型汽车省钱。

其他问题也在考验着电动汽车的车主。如汽车型号和电池型号的不同导致行驶里程出现巨大的落差;受交通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实际行驶里程通常要小于标称行驶里程;而受限于充电站数量,电动汽车驾驶员只能在充电站的半径范围内驾驶。

“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还没有研发出先进的技术来吸引消费者,而政府设定的目标也不大可能达成。”派克研究公司分析师加特纳(John Gartner)说道。

一位业内人士把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所遭遇的困境归结为三个相关因素:政策和基础设施、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

核心技术

电动汽车在目前市场上的尴尬局面是显而易见的。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认为:“要充分了解新能源汽车渡过艰难的导入期,仍然需要一段时间。”

电动汽车推广的最主要难题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足的充电设施,消费者不会购买电动汽车。截至去年底,北京电力公司已建设充电桩1080个,主要供公交车和环卫车充电使用,覆盖面远远不足。国务院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左右,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

王秉刚指出,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希望组建“下一代动力电池国家研究体系”,培植有竞争力的电池产业集群。

国内汽车制造商也闻风而动。近期,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公开表示,今明两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拐点”,希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突破。据悉,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形成的产业包括光伏、电池、LED、储能电站和电动车等,已制定了未来10到20年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

但是,电动汽车的技术尚不成熟。现阶段,中国在电动汽车高端技术方面总体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基础仍显薄弱。

直接购买国外的电动车企业是一个办法。去年7月停产的美国菲斯科是为数不多的豪华电动车制造商,该公司仅有的卡玛插电式混合动力豪华跑车销量不振,目前正在从中国和欧洲寻找买家,先后传出与中国的万向集团和经销商广汇集团以及东风汽车洽谈购买的消息。

替代燃料

在替代性燃料中,甲醇汽油是不错的选项。中国国家工信部去年3月28日《2012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称,将组织开展甲醇汽车试点,指导和推进山西、上海、陕西编制试点实施方案。

甲醇汽油由甲醇与汽油以及添加剂混合而成,作为车用燃料汽油替代品,具有价格低廉、排放清洁的优点,并且可以降低石油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根据甲醇在成品油中所占比例,甲醇汽油可被标号为M15(甲醇占15%)、M30、M85、M100等。甲醇汽油研发试点在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案例,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甲醇汽油的研究也有了30年左右的经验。山西、陕西、浙江等省份在一些地区尝试推广了M15甲醇汽油,M85以上的高比例甲醇汽油在还没有大面积推广试用的经验。工信部出台的工作要点中将进行试点的就是适用M85、M100的高比例甲醇汽车。

相对于电动车,甲醇汽车对汽车动力系统的改造比较小,因此在特定阶段中,甲醇汽车具有一定的规模商用潜力,并带来高比例甲醇汽油市场的发展机会。

然而,高比例甲醇汽油和甲醇汽车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从长期发展机会来看,首先就是甲醇汽油的燃烧性能及安全性。”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肖珺表示,“对于甲醇汽油厂商而言,渠道建设与突破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课题。”

前景看好

de的数据显示,从去年到今年3月,全球消费者对替代性燃料和高燃油效率车型的总体购买兴趣提高了54%。

自2008年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相继实施新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加大了研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日本以产业竞争力为第一目标,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均走在世界前列;美国以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强调插电式电动汽车发展;欧盟以 CO2 排放法规为主驱动力,重视发展纯电驱动汽车,仅德国国家电动汽车平台计划就投入近50亿欧元(约合400亿人民币)。

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充电系统产品行业也迎来快速建设和发展机遇。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市场竞争正日趋加剧,通用电气、西门子、ABB、耐德、博世等跨国公司已纷纷加大开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品。据预测,到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的充电点将达约470万个,全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年销售额将达180亿美元。

光伏产业市场研究范文5

关键词 企业 转型升级 路径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既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目前,企业面临诸多新问题、新矛盾,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现象,这些都是经济调整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常态。因此,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微观发展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从具体发展路径看,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实施技术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当前,我区企业的产业层次总体上还比较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产品也主要是以低端产品、高能耗产品为主,竞争优势不强。要改变这一状况,关键是企业要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实现这一转型,我想主要靠的就是科技创新,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日美欧的汽车在动力、安全保护、使用寿命等方面总体上就比我们国产车要好,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从我区的情况来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例子也较多,如瓯海轻工机械二厂经过20来年自主研发的“SMS纺粘熔喷复合无纺布生产线”打破国外著名品牌公司的垄断,成为国内首套设备,承接了比利时、沙特、泰国等国际订单;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等全国几十家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出六大系列50多个规格型号的产品,产品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公司连续几年销售产值和利税年均递增30%以上;中立集团经过三年的研发,成功生产可以代替进口产品的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实现由传统制锁向太阳能发电的产业转型。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一重点,着力突破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抓好新产品开发。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落脚点。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一定要紧扣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赢利能力,促进我区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要引导企业加强市场研究,根据消费对象的需求,做足差异化的文章,设计研发高档次的精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针对特色优势行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每年组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努力研发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发展制高点。这项工作可以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以技术联盟等形式,组织其他企业联合对行业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以此来提升全行业的科技水平。三是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是基础、是最有效的载体。要始终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改投入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

在品牌创建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芭比娃娃是美国的品牌,但却是中国制造,而这一个娃娃在中国的制造成本为0.4美元,拿到美国,或者是进商场之后,在芭比娃娃的专柜就能卖到10美元。像“海尔”是青岛的一个品牌,影响很大,在有些地方,“海尔”几乎成为青岛的代名词。我区的飞科集团今年来坚持“品牌经营”,发展8家OEM工厂“虚拟化”生产,优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多重资源,从而获得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被同行业公认为国内第一品牌,企业产值取得飞速增长。同样,巴拉巴拉童装、澳伦鞋业等企业,也都是因为创出了品牌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创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另一方面,要在提升现有区域品牌知名度基础上,积极争创支柱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通过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等形式,拓展产品市场。

三、实施强龙计划,实现企业竞争能力提升

应该说,做大做强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我区产业层次低、综合实力不强,也正是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撑。一个“航母型”企业,不仅能使自身获得更强的竞争力,更能带动一个区域的某个行业的发展。就拿我们温州的正泰、德力西集团来讲,从小公司迈向大集团后,不仅在国际、国内的低压电器行业中独占鳌头,更是带动了乐清、温州的低压电器行业发展,而所在的柳市更是成为“中国电器之都”。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要整合内部资源。当前,我区一些规模企业普遍存在投资分散化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企业的主业发展,也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要做强做大,关键在于做精做专主业。因此,要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做好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业、做大主业、做强主业;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链整合。瓯海工业经济发展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集群经济比较发达,行业分工比较完善,专业协作比较配套,但行业之间的纵向联合还不强。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资金、技术、人才、研发、营销、品牌等优势,延伸产业链,吸纳配套中小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我区的森马集团进行虚拟经营,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走出一条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路子,在全国各地开设3800多家专卖店,2008年实现税收3亿多元。此外,要推进外向联合。现在温州市提倡的“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实质上就是一种民外资本的整合。我区冠盛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并购了一家生产型企业,并先后在美国、香港和德国成立了6家子公司,实现从“走出去”(把产品卖到国外去),到“走进去”(在国外设立营销渠道的战略,并向“走上去”(建立全球的营销网络、进行全球资源调配)的目标全力迈进,就是很好的例子。要鼓励上规模的重点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技术、资本、市场、品牌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企业发展。

四、实施管理创新,实现企业内部效益提升

光伏产业市场研究范文6

在过去12个月里,这家电动车制造企业的股价累计上涨超过600%,当前股价已将近当初发行价的15倍。近期,美国权威杂志《消费者报告》调查显示,特斯拉品牌已跻身消费者感知最佳品牌第5位,而特斯拉Model S车型的消费者满意度达到99%。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Baum &Associ-ates的独立汽车市场分析师阿兰・鲍姆并不吝惜其对特斯拉的赞辞:“特斯拉汽车是科技、光鲜和实用的综合体,而且该公司还是拥有无限潜力的电动汽车产业的领导者。”

或许特斯拉的确有骄傲的资本。从产品上来讲,特斯拉旗下唯一在售车型Model S创造了诸多奇迹:500公里的续航里程,0-100公里最快加速时间只需3.9秒,甚至可以用普通家用充电插座(220V/16A)进行充电,车内中控台没有一个物理键,仅有一块17寸大小的超级触摸屏,控制几乎所有的功能……

营销上,它的名人精英“病毒营销”让人叹为观止。施瓦辛格、布拉德・皮特和乔治・布鲁尼等都是其首批用户。哪怕在中国,也有一批名人为其免费造势。如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兼小米科技CEO雷军、Forgame董事长汪东风、360副总裁李涛、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程迈越等都曾赴美造访特斯拉,其中,雷军已订购了两台特斯拉Model S,一辆给自己,一辆给他参与投资的UC的CEO俞永福。

显然,特斯拉以其耀眼的成绩和独特的思路颠覆了人们对汽车的理解。同时,在全世界都深受资源枯竭威胁和环境恶化之苦的大背景下,特斯拉用环保理念点燃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幻想与渴望,而它也成功地将特斯拉升格为环保、成功、时尚的身份象征。

然而,如同孔雀开屏,人们大多只看到了华丽的一面,不那么美丽的一面或许就隐藏在背后。甚至有评论称,特斯拉所展现出来的,更像是一场快要脱离汽车产业的资本运作。正如一匹马儿,跑得很欢快,但却也可能要脱缰了。

“扭亏为盈”不乐观

2月20日,特斯拉汽车公司公布了其201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报告显示,特斯拉在2013年第四季度共销售6892辆Model S,但其第四季度净亏损却依然达到1600万美元,全年净亏损为7400万美元。

对这份数据,特斯拉公司解释说,第四季度净亏损1600万美元是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而得,其中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及其他一次性项目。如果按照非GAAP准则,特斯拉公司第四季度净利润达4600万美元。

除了计算标准问题,盈利项目也经不起太多的推敲。2013年,最先掀起“特斯拉热潮”的当属该公司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该企业在报告期内收入由前一年同期的3010万美元暴增至5.6亿美元,实现盈利1120万美元。这意味着特斯拉十年来第一次扭亏转盈。正是这份财报几乎立即帮助特斯拉股价大涨24.4%。

对于扭亏为盈的原因,特斯拉的解释是,这是由Model S在一季度的良好销售业绩带来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位资深研究人士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特斯拉一季度扭亏为盈不仅仅是销量带来的,和政府补贴规模的扩大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了解,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后,承诺每年将从财政中拨款2亿美元支持包括电动车在内的先进汽车技术。目前美国新能源核心企业菲斯克、CODA、A123进入破产保护或被收购之后,特斯拉自然成了政策关照的重点对象。

细看这份财报,我们发现特斯拉的汽车零排放指标(ZEV)的销售额高达6800万美元,占到总收入的12%。ZEV指的是加州政府授予的碳排放额度,因为Model S本身不产生碳排放,所以特斯拉可以将这些额度出售给其他不那么环保的车企。

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分析师蒂洛・科斯洛夫斯基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表示,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特斯拉可以从每辆车上获得最高35000美元的收入。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其他车企在补贴特斯拉。换句话说,减去6800万ZEV收入,单纯依靠出售Model S的利润,特斯拉一季度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此外,这份财报还有一项额度为1700万美元的“其他收入”。美国汽车媒体《绿色汽车报道》称,这部分收入是靠出售额外的温室气体指标得来。

公关不掉的技术命门

对一辆纯电动车而言,电池是其技术的核心。然而,再三宣称自己是“最安全”车型的特斯拉却在半年内发生了5起起火事件。其中前三次因为交通事故,汽车在行驶中碾压尖锐物体或发生碰撞引发起火,一次是因为充电时充电器过热而自燃。而第五次,那辆刚买4个月的特斯拉Model S,既没有发生交通事故,也没在充电,它是在车库内起火的。

每次起火之后,特斯拉都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告诉公众:“偶尔的火灾是每个汽车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因为没有车辆是完全防火的,其中燃烧汽油的汽车平均发生火灾的概率大概是特斯拉汽车的5倍至10倍。”

作为一家拥有众多死忠的公司,特斯拉的公关能力不可谓不成功。它总能在这种“不经意”中摆平舆论的谴责与粉丝的失望。最终,因为火灾而一度暴跌的股价,没过多长时间又会疯狂上涨。

但不论公关如何巧妙,其实质性的技术问题依然摆在特斯拉眼前。

特斯拉并没有自己的电池技术。它使用的是日本松下集团生产的18650电池,一辆车要使用6831节。这些电池通过串联并联再依靠计算机软件进行管理。所谓18650电池,就是钴酸锂电池,也就是我们常用的笔记本电池。

钴酸锂系列的锂电池,优点是单位重量的比能更高,这就使得特斯拉使用同等单位体积和重量的电池,可以产生更多的能量。也正因此,Model S拥有了最高达500公里的续航里程。

然而,塑锂铁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成裕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此类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此前并没有一个生产商完全解决。同时,Model S上市时间不长,累计行驶里程还较少,是否能够真正消除安全隐患还有待观察。

“里程焦虑”难题

里程焦虑是所有纯电动车车主面临的问题,特斯拉的车主也不例外。

一位居住在美国东北部、名叫David Noland的车主给媒体写了一封长信。信中,他记录了自己驾着60千瓦时电池版Model S轿车(官方续航距离达到208英里,约335公里)进行的一次“人在途”:因为特斯拉承诺在美国东北部建设10个充电电桩的事情没有兑现,他这一路上不得不与现实“斗智斗勇”:为了省电,在气温只有0度的时候,他不开空调;为了减少途中充电的时间,他宁可降低车速;中途找不到特斯拉的充电桩,他就去蹭日产聆风(Leaf)的充电电桩。

此外,特斯拉Model S车被指乃“吸电鬼”。据一位客户做的“不插电测试”,不接通电源时,特斯拉Model S车每小时的放电量约等于行驶1英里的用电量,如果三天不接通电源,72英里的电量就会白白浪费掉,所以特斯拉Model S车只适合在城市使用。

消除“里程焦虑”是特斯拉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为此,特斯拉提供多种充电方案,其中最便捷的是家庭充电。特斯拉宣称,“有插座的地方就能充电”,充电速度则由电压大小决定(Model S支持240伏和110伏的电压)。同时,特斯拉为Model S量身打造了Twin Chargers充电技术,每小时充电能行驶99公里,比Single Charger充电快一倍。

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斯拉将在中国各地兴建超级充电站(Super Charge),就像在美国做的一样。

然而据特斯拉网站的数据,目前这个公司在全美还只有43个充电站。所以,即使在未来几年充电站数量增加两倍或三倍,充电站的数量仍然远远达不到预期的12万个。分析师预计,特斯拉的充电站不可能达到1万个以上。

这样一来,如果充电站的数量上不去,特斯拉汽车的销售也将受影响,因为随着电动车数量的增加,排队等待充电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充电站需求不断增加,而建设大量充电站的费用是巨大的。

市场扩张遇瓶颈

在2月20日公布201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时,特斯拉汽车预计,2014年,Model S汽车的销售量将超过3.5万辆,与去年相比增长55%以上。而此前德国媒体报道称,特斯拉还立下目标,到2018年,年产销达50万辆。

然而,特斯拉的产能却不断受到质疑。给予特斯拉股票“持有”评级的投资公司Stifel Nicolaus &Co.资产分析师詹姆斯・艾伯丁表示:“作为一家豪华汽车生产商,特斯拉已经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在打开大众市场的过程中,该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对特斯拉的产能仍持怀疑态度,该公司很难把汽车的年产量从今年的3.5万台提升至10年后的50万台。”

以中国市场为例,市场需求虽然十分强劲,但伊隆・马斯克坦言,由于生产量有限,今年可能满足不了中国市场所有下单顾客的需求。

除了产能扩张有限,特斯拉的市场扩张也并不乐观。有媒体指出,伊隆・马斯克曾表示,公司计划在欧盟大量销售电动汽车,但他隐藏了一些信息,如Model S车在一些欧盟国家畅销是因为有巨大的折扣或者附赠巨大的激励措施。

在丹麦,2000千克以下的电动车免征新车登记税。如果车辆价格低于13250美元,登记税率为105%,否则将征收180%的税。此外,丹麦政府还给予电动汽车在哥本哈根免费停车的待遇。然而,特斯拉S型车在丹麦的销售依然不佳,2013年前两个月仅销售85辆。

在荷兰,电动车可以获得行路和登记税豁免,此政策可为私人车主在未来4年里节省5324欧元;如果是企业用车,则可在5年内节省19000欧元。特斯拉S型车2013年前两个月在荷兰销售348辆。

挪威电动车可获豁免所有非经常性车辆收费,包括销售税和年度公路税,以及所有公共停车费等收费款项,且可以使用公交车专用车道。挪威的停车费约为每年5000欧元,电动车每年可节省各种费用8200美元,即购买特斯拉Model S车的车主大约在10年内就可以收回成本,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消费激励,Model S车2013年前两个月在挪威销售了801辆。

据了解,这些优惠大多是临时性的,各国为了鼓励使用电动车才给予优惠,但这种政策并不会持久。例如,挪威的激励措施是截至2018年或电动车销量达到5万辆。

就美国市场而言,特斯拉未来要面对的是一代越来越不爱买车的美国人。从宏观角度看,金融风暴过后,人们开始成群结队地回到城市。再城市化所派生出的众多趋势之一,就是大家更加依赖于公共交通系统,而避开了汽车。

其实,房地产巨头、亿万富翁泽尔(Sam Zell)早就说过,由于大家纷纷涌入城区,我们可能正在目睹“郊区的末日”――如果郊区死亡了,私家车通勤需要自然也会随之式微。

此外,年轻的美国人似乎也不断减低对汽车的热情。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估计,2010年,19岁的美国人当中,拥有驾驶执照者的比例是65.9%,而1983年,这一比例是87.3%。这一方面是城市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深层心理变化的结果。

同时,由于ZipCar(2013年被收购之后,已经隶属Avis Budget(CAR)旗下)等服务,那些驾车者现在也愈来愈乐于为其他人提供搭乘机会。国际知名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指出,每1部汽车加入搭车计划,汽车行业就会损失掉32部的潜在销售数字。这样一个趋势现在还是方兴未艾。

当然,没有人说美国人一夜间就会放弃汽车。私人汽车购买市场一定程度上在萎缩,这是不争的趋势。

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亨利・福特有句名言:“如果我问人们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永远都会说自己需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然而,福特并没有因为这个“需求”而致力于选马配种,他选择向民众推出量产化的T型车。而这彻底颠覆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个世纪后,在人们期待性能更好的汽车、汽车企业埋头研究如何控制成本时,伊隆・马斯克在相邻的电动车领域闹出了大动静。这个动静确实对汽车产业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但能否将一个企业持续性地做下去,直至改写工业社会的历史?显然,特斯拉还需要接受更多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