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范文1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区域产业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 2013B033)
[作者简介]廖一祯,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政府行为、公共政策分析,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30-0003一、地方政府竞争的机理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地方政府竞争研究也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政府竞争最早出现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居民,各国将在保护财产和税收方面展开竞争,居民会根据某个国家能否保护其产权,甚至提供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来选择在某个国家进行生产生活 ①。真正意义上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时代要属于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研究出的蒂伯特模型,他认为一个地方的地方政府若能提供满足的公共物品和税收组合,就会有居民流向这个地方进行生产和享受财富。反之,居民将选择其他的地方进行生产生活,即“用脚投票” ②。在我国,研究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专家学者也很多,其中,周业安认为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政府努力成为进取型政府,这些政府就会通过发展地方产业经济和制定专业化产业政策,从而引起地方政府在产业制度方面的竞争 ③。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格局中,地方政府为了自我发展,自然地或者强制自己不断改革产业政策,经济增长潮流引发地方政府竞争 ④。同时,冯兴元认为,地方政府竞争不仅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所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的GDP大赛和地方政府的政治地位的争夺也是驱动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因素 ⑤。在我国分权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的原因形式多样并不断变化,并对区域产业的发展效应越来越凸显。
二、产业发展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分析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说过,中国区域经济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的成果离不开各地方政府的强力作用。自2006年3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经济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2012年统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达4316.36元,占广西的1/3以上,经济区内一批重点产业已相继投产,一批东西部产业转移项目纷纷进驻,逐步形成石化、电子信息、林浆纸一体化、冶金、新材料、轻纺、机械装备制造、磷化、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体系。2013年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完成工业产值3324亿元 ①。随着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的竞争形式也越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状态。
第一,为招商引资而展开建设投资环境竞争。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建设和扩大地区产业规模,尤其是产业园区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路、铁路、水电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压低土地价格、工业用电价格等吸引外商入驻产业园区进行投资生产。如,防城港市政府认为发展产业经济加强公路建设是“筑巢引凤”的必要准备。2013年,防城港市政府把交通主干道延伸到工业园区和每家工厂的门前,为提高旅游产业,防城港市增加了7路公交车,同时增加多处公交候车亭等。
第二,政策竞争。为了发展各自地区产业,各地方政府除了在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环境方面进行竞争外,同时还制定各种不同的政策制度,努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例如,北海市政府为了整顿其旅游产业市场秩序,制定并下发《关于优化旅游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若干意见(试行)》,将“三罚退市制”作为旅游市场整治的统一标准,每次处罚都要记录在案,经营黑名单3年内改名不消账② 。钦州市人民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项目质量,推出了《保税港区优惠政策及产业准入标准》。同时,为促进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升级、合理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2012年钦州市又出台了《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推出都体现了各地方政府利用政策手段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竞争。地方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地方政府不能无限制将财政无限制地投入公共物品。因此,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优质的人力等各种资源,地方政府还通过创新内部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据调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产业投资软环境水平,竞争打造“廉洁型政府”、“高效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等。如,近几年来,南宁市政府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对之前遗留的行政乱收费一律清理,建立和完善网上政务公开和市民投诉机制。南宁市政府通过提高行政能力和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在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已有五千多家海外企业入驻南宁市产业园区,亿元企业已有190多家,南宁已成为广西第一个拥有百家亿元企业的城市 ③。同时,防城港市政府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优质的投资软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清正廉洁“三十条”》和《防城港市机关作风效能“十不准”》等相关条文规定,试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争取产业资源④。
第四,价格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往往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条件下,通过制定公共物品的价格来提高产业竞争力。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压低土地租用价格、降低工业用电价格以及港口运输价格。例如,钦州市对钦州港保税区内五万平方米的厂房对外招商引资的价格为21000万元,而邻近钦州市的防城港企沙工业区能容纳十三万平方米厂房的招商投资价格才20000万元;北海和钦州相差不到60公里的距离,但在2010年的大园区工业用电价格制定的过程中却发现,北海和钦州在110千伏以上的工业用电价格竟然相差将近0.3元/千瓦时之多 ⑤。由于钦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地理位置相近,港口资源和港口产业运作方式相似,导致港口运输价格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争取货源将价格压低至政府规定的价格以下。另外,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为了扩大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价格优惠和税收优惠,扰乱了市场规律和竞争秩序。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不良竞争的治理策略
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由于四个城市地方政府的激烈竞争,使得各地方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等。但是,地方政府为了在横向或纵向的经济利益和政府利益博弈中获胜,从而开展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意竞争。如,不断出台相关制度政策,控制物品价格以及提供各种税收优惠,扰乱竞争秩序,违背市场规律。地方政府不良竞争不仅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而且会破坏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消极的阻碍作用。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不良竞争的治理,对经济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健全协调组织机构,加强管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或组织,同时监管的力度较弱,使得地方政府一些不良竞争行为得到蔓延和加剧。据了解,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有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其虽然承担协调组织的任务,但实际上针对地方政府不良竞争行为的协调治理力度较弱。建立健全协调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协调办公室,或者成立协调专家委员会或者成立相关的社会组织,并赋予协调机构真实的权力,有针对性地对地方政府不良竞争进行管制和治理。其次,通过专门的协调机构,对各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各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或者避免一些不合理税收优惠和价格战。同时,协调机构可通过实地调研、民意举报、媒体等渠道收集不良竞争案例,多方位、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协调,促进各地方政府保持科学合理的竞争活力。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目前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存在的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竞争行为,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区还处于开放开发的初级阶段,规章制度尚未健全,有些不良或者不法行为尚未得到处理或者处罚,由此导致了竞争行为越来越激烈,竞争方式越来越多样甚至出现乱象。针对经济区内产业发展市场,建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市场制度。一是完善市场进退规则,在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中,对外来企业入园要进行企业规模、产品类型和性质、产品质量规格等方面进行审批,建立一套统一的准入程序和标准。不管是外地企业还是本地企业,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审查,不助长地方政府垄断和市场割据,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其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遵守市场规律,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交易规则。地方政府不能通过行政干预等手段影响市场公平交易。即使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博弈的格局中,若对生产要素获取方式和产品价格进行管理,用规章制度来规范产业发展,就会减少地方政府出台各种“零税收”等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
第三,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2008年,广西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中对经济区四个城市加上玉林、崇左六个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但由于经济区中主要的四个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地区地理位置相近,拥有资源的品种和规模大体相同,导致在产业规划中对四个产业定位和布局大体相似,各市地方政府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产业,难免会出现产业建设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从2006年开始已有近8年的时间,产业规模和发展形势已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虽然在2010年时广西区政府提出要在北部湾建设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八个方面产业的突破,迅速形成北部湾核心竞争能力, 但是,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还欠缺。如,南宁市具有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水平较高,但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足,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时应将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信息业、交通服务业、会展业、金融业等作为产业主导,同时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加强加快农产品产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第一、二产业发展。北海、钦州、防城港都富有港口、海洋资源的优势,在石油化工、林浆纸、船舶、海洋产品、农副产品等进行合理的分工,有主次有层次地进行产业布局,从而不仅不会导致产业结构趋同,还会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质量。
第四,建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在区域产业发展中,构建合作型地方政府并不是不让地方政府的竞争存在,而是打破非合作性竞争,实现双赢。首先,地方政府竞争很大程度是为了争夺经济利益,构建产业发展利益分享机制是治理地方政府竞争的有效手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后,再对整个经济区的经济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和协调,让多方享受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共同谋求更高的产业发展质量和更大的产业规模。第二,建立政府间“网络”合作模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属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观念和管理方式也相对落后,从而出现地方政府间狭隘的对抗型等非合作竞争。由于缺乏合作网络,许多地区政府趋向走地方自治的道路,寻求短期利益。应构建合作“网络”机制,让地方政府间互通信息、协商合作,逐步走向合作共赢的道路。最后,构建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制度,通过制定规范地方政府非合作的竞争行为。例如,合作制度包括各地方政府必须按照合作制度的标准履行相应的职责,不履行义务者将受到一定的惩罚等,通过制度规范让各地方政府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不管在主导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或者是环境保护、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塑造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提高经济区的整体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荣湘.蒂伯特模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高汝熹,罗守贵.城区核心竞争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 [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范文2
【关键词】光伏产业;发展路径;节能减排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能源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近些年,我国鼓励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并利用其可再生性和环保的特点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其中太阳能作为一种重要能源,太阳光伏产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能源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1 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诉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5%,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加大。2002年以前,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并且随着经济增长率高于能源消耗增长率。在2003年至2005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出现能源消耗过度问题。在2005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将减少能源消耗提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议程,我国经济的发展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这使得资源消耗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能源利用率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我国近几年能源消耗严重,我国的能源问题依然严峻。此外,虽然我国已经注重开发可再生的新型能源,但是我国长期以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的能源消耗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到2008年我国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仍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7.4%。并且石油的产出和消耗缺口逐渐扩大,石油消耗对外依赖型加强,我国能源消耗问题不容乐观。
除了能源消耗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提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议程。随着我国化石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大,例如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2007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近几年,雾霾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排的压力,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 目前光伏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光伏市场产业规划保守,制定发展目标低
产业发展规划是由主管部门制定,是指导产业发展的基本纲领。虽然近几年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等产业规划条文规划和引导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是这些条文中对于国内的光伏产业的规划过于保守。例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到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总容量为1.8GW。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光伏装机容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2020年的规划目标。产业规划目标是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光伏产业规划较低会降低国家对相应产业的政策支持,从而降低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对光伏产业的规划保守,是限制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重要因素。
2.2 光伏产业处于“两头在外”尴尬局面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两头在外”局面是阻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尽管我国是最大的工业硅出口国,但是光伏生产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甚至光伏产品也依靠国外市场。在产业链的上游,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电池生产国家,生产太阳能电池所用的组件所需的多晶硅量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多晶硅领域盲目的投资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我国的多晶硅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国际市场价格的明显影响。在产业链的下游,我国的光伏市场的发展速度落后于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我国的巨大的产能只能够依赖于国外的市场。产业链条“两头在外”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不仅没有发挥光伏能源清洁环保的特点,而且作为工业硅出口大国,低纯度工业硅的大量生产严重污染了环境,浪费了我国的宝贵资源。
2.3 光伏产业实际运营面临较多制约因素
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经济性方面优势不明显,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困难。一是分布式光伏产业融资难度大。分布式光伏由于投资强度大、回收周期长、收益回报风险高从而导致融资困难,一般企业不愿意用自有资金投入,而出于风险考虑,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光伏产业的贷款相当谨慎,有的已经停止放贷。二是电费收缴难度较大。目前采取的投资者与用电企业直接进行电费结算,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用电企业经营不善或信誉不高导致拖欠电费,缺乏相应法律约束,终止供电后用电企业仍可从网上购电,不利于电站投资方回收资金。三是屋面资源难以落实。满足分布式光伏电站25年寿命期内各种条件的优质屋顶资源较少,基本符合条件的屋顶业主自身又存在经营风险、屋顶老化等影响光伏电力持续稳定消纳的不确定因素。还有部分企业,对屋顶收益要价过高,也难以落实。
3 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制定光伏产业规划,使光伏产业与国际接轨
制定我国光伏产业规划时,不仅应考虑我国现阶段光伏产业发展的国情,还应结合国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性地制定我国光伏产业规划。
3.2 鼓励技术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
掌握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是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开拓我国光伏市场的关键。所以,我国应鼓励光伏发电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着重研发多晶体硅的提纯技术和光伏电池使用效率的提升。研发新型环保技术,减少光伏发电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降低能源消耗。降低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成本,促进光伏市场的开发。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并推进新型技术的使用,及时淘汰落后技术。在推进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到 过程中政府发挥者重要的作用。政府应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并推进新型技术应用与实践,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对光伏发电企业在资金、用地和电价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支持,推进我国的光伏产业尽早步入技术创新之路。
3.3 加大光伏产业扶持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光伏产业发展肩负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职能,国家目前正限制发展甚至取缔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下一步应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对高耗能企业应明确使用分布式光伏安装量指标,并作为审批条件之一,同时应着力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金融行业对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些疑虑,增加融资渠道,进一步丰富投资主体,从而增加分步式光伏电站市场推广量,真正意义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优质清洁能源利用,改善环境污染严重的目的。
4 总结
以开发利用太阳能为核心的光伏产业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政策支持和市场促进的条件下,我国光伏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伏产业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使光伏能源能够发挥能源结构的优化效应。
参考文献:
[1]包海波,余杨.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
[2]孙玉星,杨宏,苏乘风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J].半导体技术,2010(2).
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范文3
关键词:锦州;光伏产业;双反危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75-01
1 引言
“十一五”以来,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家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实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光伏产业规模逐步增大,光伏产业发展达到顶峰。2012年至今,中国光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受欧债危机、政府削减补贴、海外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光伏产业持续陷入低迷。美国“双反”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对中国光伏行业产生巨大负面冲击。继美国启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后,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诉讼。从6月6日起,欧盟开始向我国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尽管初裁结果好于预期,但仍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 双反危机对锦州光伏产业的影响
2.1 锦州光伏产业现状及特点
锦州现有光伏企业34家,光伏产业链已经延伸由单一的单晶硅发展到多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产品应用、配套产品、光伏电站建设等全产业链。光伏产品的生产能力为:除硼多晶硅材料4000吨、多晶硅材料200吨、多晶铸锭20兆瓦、单晶硅1吉瓦、硅片600兆瓦、太阳能电池300兆瓦、组件250兆瓦,产值由2009年的48亿元增至2012年底的145亿元。
锦州光伏产业存在以下特点:
(1)产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
锦州光伏产业与长三角一带光伏产业相比,起步较晚,产量、产值都远远落后于南方其他地区光伏产业。尽管产业链已延伸至整个产业,但是总体规模仍以中下游产品为主,目前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多晶硅的提纯,并拥有自主的技术优势。
(2)两头在外,发展受制于人。
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局面,锦州光伏产业也是如此。原材料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到国外,产品的上下游均极大依赖到国外的市场。
2.2 “双反”对锦州光伏产业的影响
2012年以来,锦州光伏企业受欧美“双反”及价格下降影响,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受国内外光伏市场形势的影响,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削减对光伏行业的信贷支持,造成锦州市已开工建设的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极大影响项目竣工投产和正常运营。另外,国际光伏市场低迷,国内光伏企业亏损严重,部分光伏企业处于破产和倒闭的边缘,致使光伏企业扩产和投资欲望锐减,光伏产业招商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3 锦州光伏产业的应对之策
3.1 政府扶持引导
3.1.1 “区别对待”,重点扶持优势项目
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的战略,同时光伏产业投入高,能在短期内创造高额的GDP,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政绩出发,开始大力扶植光伏产业。然而,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提供了错误性的政策鼓励,在把光伏产业推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继续引领产业在市场竞争找对方向。
这次因“双反”而起的至上到下的反思和调整或许对我国光伏行业下一步发展起到更深远的指导作用。国家陆续出台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并引导光伏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在此次危机中应转变思路,对光伏产业的救助扶持应该更具倾向性。主要投在较为薄弱的两端,对中间过剩的环节应该给予充分竞争的空间,让市场对企业优胜劣汰,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企业应“区别对待”,对底子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渡过难关,但对技术差、决策严重失误、有企业家掏空企业现象的,救助一律“免谈”。
3.1.2 打开国内市场,大力推广分布式电站
2013年1月7日,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协调发展风电,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为挽救我国光伏产业,国家已经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拓光伏企业国内市场。
锦州市政府在2012年已经制定了《锦州市分布式光伏电站节能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住建部决定将锦州作为城市级分布式建筑光伏电站的全国唯一试点城市。在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受海外市场冲击的背景下,大力推广分布式电站,不仅能够拉动锦州光伏产业发展,提高锦州对外形象,同时,城市级分布式建筑光伏电站也将成为锦州绿色生态建设的亮点。
3.2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3.2.1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通过此次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锦州光伏企业必须意识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是应对此次“双反”的根本举措。锦州光伏产业应立足于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目前,锦州光伏服务平台已经基本搭建,由研发、检测、光伏研究院、创业辅导四部分组成。研发平台由锦州市部分高校和光伏企业联合组建,检测平台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光伏产品监督检验中心,企业应通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科技人员,增加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加快研发进度,尽快实现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对欧美的全面超越,另一方面,也要大胆采用国内的工艺和设备。这样的话,即便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即便美国坚持双反,锦州光伏产业依然能够摆脱对欧美市场与技术的依赖,摆脱其贸易壁垒。
3.2.2 进行技术革新,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
除了在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组件等主要环节进行自主创新外,锦州光伏企业还应将传统产业的制造优势,转移到光伏产业的制造系统中来。利用锦州老工业基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发挥机械电子业的传统优势,提高各个环节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当前产业低迷形势下,锦州光伏企业应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产业集聚的步伐,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加强关键技术的再创新;充分利用产能优势,加快发展薄膜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等生产项目,更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2.3 开辟新兴市场
随着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贸易保护主义使海外市场布满荆棘,市场萎缩。因此,开启国内光伏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企业最强烈的呼声。2011年我国实施全国统一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就标志着国内光伏市场正式启动。2012年国家能源局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装机最低达到21GW的目标。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10GW,重点地区在中东部地区城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公共设施等建筑屋顶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规划》的出台,是国家从战略层面通过扩大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来消耗光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带来的过剩产能,这必将有利于缓解光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说,《规划》打开了国内光伏市场的想象空间,锦州光伏企业应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利用目前国家出台的鼓励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开拓国内市场。
此外,锦州光伏企业应转变市场营销策略,加大了开拓国外其他新兴市场的力度,扩大在新兴市场中的份额,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快速增长的市场,以及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等潜在的市场。
4 结语
光伏产业经历2012年的遭遇,加速了光伏产业的洗牌。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借此机会使产业回归理性,并且借机开拓国内市场,打破产业“两头在外”的束缚,更有利于日后的发展。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锦州光伏产业应立足以上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在保持现有光伏企业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坚定信心,转变思路,促进锦州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INDUSTRY).
[2]李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范文4
摘 要 新能源产业是保定市重大支柱产业。自2011年以来,新能源产业遭遇发展寒冬,全球光伏市场迅速萎缩,风电产业重新洗牌;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试探讨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继往经验教训,进而对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展望与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中国电谷 新能源产业 保定 风电 光伏
2006年,保定市提出“中国电谷”发展战略,依托保定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优势,建设世界级的新能源及电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基地。但自2011年以来,面对欧债危机、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和全欧美“双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新能源产业增速放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主要是全球光伏市场迅速萎缩。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导致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呈现全行业亏损,光伏组件和基本原料价格不断跳水,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再加上美国和欧洲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令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产业面临严峻贸易保护挑战,给光伏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二是风电产业重新洗牌。受运输成本、风场资源及市场影响,国内风电产业重新洗牌,风电企业经营困难。风电行业增长空间日益萎缩,市场的过度竞争、行业技术门槛的提高必然带来整个行业的整合,风电产业仍处于调整期。在此大背景下,我市新能源产业仍然继续保持了平稳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走访了保定国家高新区,对我市新能源产业进行了调研,并梳理如下: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保定市充分利用以国家、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向好环境,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完整的产业链和领先的创造力,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有效控制产品成本,深入挖掘市场潜力,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光伏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英利集团为龙头,相关企业70余家的聚集态势。拥有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制造、应用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光热发电、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构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领军企业英利集团,建成国内唯一的全产业链晶硅电池生产体系,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出口创汇12.3亿美元,全年组建出货量超过2200兆瓦,同比增长40%。随着六九硅业项目投产、天威薄膜实现量产、巨力集团1G瓦光伏电池项目启动,中国电谷在光伏制造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风电装备产业形成完备体系。已形成以国电联合动力公司、天威风电、惠德风电为龙头,由30多家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系统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等核心设备制造产业链条组成的产业集群,在叶片生产规模化的带动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链。保定・中国电谷近年来建成了多个风电整机及叶片研发检测中心。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以世界著名的超大变压器制造商天威集团为龙头的输变电产业、以风帆锂电为龙头的新型储电产业和以三伊电子、天河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同时加强战略合作,吸引了日本三菱、美国江森、中国国电、中国兵装、中航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入驻,电谷产业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创新能力突出。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高新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取得国家、行业标准200余项,专利超过3000项,多项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新能源领域多项第一。政策平台形成强大支撑。“太阳能之城 ”、“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经成为保定市亮丽的城市名片。中国电谷的辐射带动优势,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的高度评价与支持,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等8个国家级称号。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保定市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启动城市等。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高新区针对新能源产业面临的形势,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把创新作为赢得竞争的核心动力,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
(一)攻坚克难,全力推动主导产业
保定国家高新区全力推动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明确将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支撑来培育。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高新区经济增长,成为保定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针对新能源产业面临的问题,为应对挑战,扭转不利局面,高新区多措并举,开展“百家企业大调研”、“重点企业走访会诊”等活动,加强对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高新区经济发展,保持主导产业实力稳定增长,在全球光伏产业大面积关停的情况下,英利集团保持了正常生产,实现全年全球发货量第一。
(二)项目带动,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
保定高新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连续几年省市重点项目数量、总投资居全市第一,呈现出“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建立健全了重点项目考评奖罚制、目标责任制、党政领导责任制、互看联查制、重大项目承包责任制等八项制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百家院校、百家央企项目惠阳科技工业园和中国乐凯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都进展顺利。重点项目的建设带动了高新区经济发展,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
保定高新区于2011年启动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按照建设方案稳步推进,同时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培训、宣传、引导等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目前取得各类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200多项,专利4000多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跨越升级
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式启动。华电、河大、农大、金融学院和软件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入驻,创立了一园多校、联合创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电谷”又一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目前入驻企业70家,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光伏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风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得国家能源局授牌,并成功试运行;中科院国家光伏检测实验室正式交付使用。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保定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产业,开展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关键技术开发、重大共性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三、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
(一)进一步发挥新能源产业聚集优势。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与奖励,大力培育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二)推动新能源产业向高端环节拓展。针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降低补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一方面通过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措施,着力推进新能源及能源产业,在科技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完善产业链条和构建产业体系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促进产业聚集实现集约发展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加快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构建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智能电网光伏应用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引导高端要素向新能源领域集聚,全力打造保定新能源之城。
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尽管新能源产业目前遭遇发展瓶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根据我国能源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光伏发电和风电仍然是最具市场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产业。因此,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使我省光伏和风电产业在行业洗牌、整合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
(一)优先支持省内新能源产业发展
中国电谷光伏、风电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建议省政府在采购新能源设备过程中,对省内企业、产品给予全力支持。
(二)加强对重点创新平台
建议省政府对重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给予重点支持,将其列入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并给与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范文5
【关键词】“三新”产业;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扬州市发展不断向纵深拓展,产业和企业发展快速,在江苏省内的发展位次也在逐步前移。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后,扬州市的经济遇到了新挑战,原有的产业和企业不仅面临创新压力,更遇到了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扬州市经济发展也应适应内外形势的变化,抢抓机遇,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扬州抓住了产业创新、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高性能碳纤维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正带动扬州工业优化升级。
2.扬州市“三新”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扬州市现有“三新”产业企业196家,其中新能源产业企业54家、新光源产业企业63家、新材料产业企业79家。2011年三新产业实现产值90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02%。图1给出了2009-2011三年间扬州三新产业的产值,可以看出三新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很大,对扬州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已形成电子级高纯度多晶硅产能2000吨、电池产能1225MWp(兆瓦)、组件产能420MWp。在LED产业领域,全市现有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设备50台,占全国1/8。2010年LED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约占全国的10%。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仪化公司已完成了芳纶和高强度聚乙烯纤维产业化开发和百吨级生产线的建设。
2.2 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照明(发电)”的完整产业链条。LED产业已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在下游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了对接融合。LED产业已基本形成多领域全覆盖的格局。在衬底材料方面有扬州华夏光电公司的蓝宝石衬底、江苏中显科技公司的砷化镓衬底;在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璨扬光电、隆耀光电、德豪润达、中科半导体、银雨芯片等企业都是从事高亮度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的垂直整合型专业生产企业。而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内的新材料企业。
2.3 科技创新逐步加大
目前,扬州市已建成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扬州-南大光电研究院、扬州-南大化工研究院、“三新”产业(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一批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上屈指可数的光伏CBTL实验室之一。晶澳太阳能的晶硅电池光电转化率达到18.5%以上,中科半导体公司的大功率蓝光外延片光效达到120lm/w(流明/瓦)等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南大光电研究院的图形化衬底、艾笛森光电的大功率封装、史福特公司的LED室内外照明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4 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
为完善人才政策,扬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形成了包括创业启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项目扶持、载体建设、服务保障和考核激励等6个方面23条人才政策,着力打造吸引人才的政策比较优势。人才载体有效提升,全市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个、11个、174个、166个和38个,一批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相继建成使用并逐步发挥作用,人才效应日益显现。
3.扬州市“三新”产业竞争力分析
波特的“钻石模型”,是指一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形成,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背景、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四大内生因素的互动与有机结合,而机遇和政府则为模型的外生因素。模型的这6个要素相互强化,共同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形成一国或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3.1 生产要素
(1)地理位置。扬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北岸、江苏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京杭运河纵贯全境,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目前扬州初步主要形成了“三沿”(即沿江、沿河、沿市域环路)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其中,扬州LED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便坐落在以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沿江产业带上。
(2)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方面,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京沪高速、沪陕高速、扬溧高速在境内交汇;宁启铁路横穿境内;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扬州南部汇流,构成市域航道主骨;扬州泰州机场也已投入运营。供电方面,扬州共有4座电厂,电厂装机容量已达340万千瓦,能满足项目用电需求。供水方面,市区现有4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水质优良,供水充足,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没有制约扬州“三新”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人力资源。扬州作为中西部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地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扬州周边拥有110万适龄劳动力人口,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就有25.3万人,且人员就业相对稳定。此外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江海学院、环资学院等高校、职校的快速发展为三新产业的推进提供了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源。另外,扬州市正打通多个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市政府将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订引进国外智力全面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扬州基地”合作协议。将新增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等3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4个国家、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单位和推广基地。即便如此,目前扬州市“三新”企业仍缺乏缺乏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博士、硕士、高级职称的人才极其短缺。
(4)创新平台。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LED灯具成组驱动及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超高亮度四元系外延片及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另外,多家企业自身成立了研发中心,但总体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研发不足。技术支撑薄弱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限制扬州三新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2 需求条件
对于新光源产业的需求,目前,中国有10%-12%的能源用于照明,相当于3000亿/年的电力消耗。如用LED代替产用的低效光源,这一数字将大大减少。在未来几年内,半导体照明将逐渐取代节能灯走进千家万户。2011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的整体规模达到1210亿元,整体增长率达到34%,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增长最快的环节。预计在国内LED照明今后几年照明应用仍将是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将成为带动我国整个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关键要素。新能源方面,我国光伏“十二五”规划太阳能装机目标是21GW。以此计算,2011年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已有3.6GW,意味着2012年-2015年每年新增装机量均在4-5GW左右。根据NPD报告指出,太阳能光伏需求预计于2013年成长2GW,从去年的29GW提高到31GW,年成长率为7%。中国将首度超越德国成为最大的的光伏消费国,而前十大国家市场仍将占全球需求的83%。
3.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三新”产业与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三新”产业的竞争力。扬州的传统照明产业在国内市场的优势明显,传统路灯约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36%,素有“灯具之乡”的美誉,是中国路灯制造基地。这些路灯制造企业急需借助与半导体照明新光源企业的紧密合作,依靠新的“绿色照明革命”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同时基地内的新光源企业与区内太阳能光伏(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芯片、电池组)、TFT-LCD显示(背光源与背光模组)和汽车制造(照明与显示)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结合,并呈现出巨大市场发展潜力。
3.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从产业总体看,扬州已拥有一批较大规模的三新产业生产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企业集中度较低,处于分散竞争、粗放型发展状态,并未体现出有效的集约化增长。在企业战略上,企业战略目标不够清晰,经营单一,多数企业生产低水平重复,总体缺乏商标和品牌意识;在企业结构上,由于扬州三新企业资、外资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多数企业能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经营;在同业竞争上,由于三新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丰厚的利润空间吸引了新企业的不断加入,也驱使着企业间激烈竞争,因此扬州三新产业企业间呈现出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的局面。
3.5 政府和机遇
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2006年编制了《扬州市“十一五”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扬州市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订了《扬州市关于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扬州市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办法》、《扬州市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政府采购实施办法》、《扬州市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并用好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以及《扬州市新光源产业(2010-2012)三年快速发展行动计划》、《扬州市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从税费、资金、土地、人才、购买设备等方面都加大了对三新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4.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约扬州市“三新”产业的发展:一是生产要素方面的高级人力资本;二是地区间的产业同构和竞争。因此,扬州市“三新”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尤其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高级研发人才。同时要寻求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方式,开发新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平.国际竞争理论的新发展――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2(3).
[2]陈芳.扬州市LED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大学,2008.
[3]姜哲.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扬州LED产业发展战略[J].北方经贸,2010(3).
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范文6
一、我国光伏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我国已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这些政策确立了“费用分摊”、“全额收购”、“配额交易”等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则,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也从中获益。另一类是针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关于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关于加强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这些行业特惠型政策在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现行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是重终端产品应用补贴,轻前端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经济性不如传统化石能源有竞争力的条件下,出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和降低新兴技术应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现阶段对太阳能光伏产业进行补贴是必要的。但补贴政策既要体现阶段性,又要考虑成长性,其最终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就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而言,不管是“金太阳示范工程”还是“太阳能屋顶计划”,其补贴都集中在终端产品应用。对商业化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进行补贴的目的,是希望在扩大产品生产和应用规模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等机制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产品生产和应用成本。这种补贴方式尽管在较短时间里迅速扩大了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规模,但在降低光伏产品市场和应用成本方面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片、组件的生产规模为全球最大,多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光伏产品国内市场销售量占全行业总销售量的比重一半。也就是说,国内终端产品应用市场扩大,并不能显著提高光伏行业产量,因此也就很难通过补贴重点产品应用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实际上,制约我国光伏产品生产和应用成本降低的最大障碍是硅料提纯等关键技术落后。在此前数年国外光伏应用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国内光伏企业缺乏对这些核心产业技术进行“攻坚”的激励,政府也没有提前谋划大力支持产业技术研发,从而导致国内光伏产品生产和应用成本高度依赖太阳能级多晶硅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在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之后,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国内光伏企业依然没有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成本下降机制。
二是重项目初始投资补贴,轻项目建成后的电量监管。政府动用财政资金补贴商业化太阳光伏发电项目,除了希望藉此提高光伏发电的经济竞争力之外,另外也希望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商业化光伏项目的实际发电业绩。在这方面,“先发电后结算”的度电补贴方式更加可靠。在不考虑光伏项目发电量计量误差的条件下,采取度电补贴方式能让每一笔补贴资金都产生实实在在的能源替代效益。但不管是“太阳能屋顶计划”还是“金太阳示范工程”,采用的都是初始投资补贴的方式。由于缺乏项目建成后的电量监管,部分地区出现了套取政府补贴资金的情况,导致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不管是根据投资额按比例补贴,还是采取固定额度补贴,初始投资补贴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1)对于根据投资额按比例补贴这种方式来说,在政府部门只能按企业申报的成本进行审批的情况下,“高成本批给高额补贴,低成本批给低额补贴”,在机制上不能鼓励先进;更有企业为得到更多的建设资金补贴、更高的电价补贴,不再努力控制成本,甚至在建设规模、投产时间和项目财务上作假,既阻碍新能源技术进步,又使补贴政策效率低下。(2)就固定额度补贴而言,由于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很可能会出现补贴标准调整滞后于市场价格变化,从而导致过度补贴或补贴不足,使得项目投资主体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光伏发电市场开发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例如,2011年,与光伏电池快速降价的市场走向相反的高额补贴政策出台,加上地方的项目核准权限,两项因素迭加,引发了西部数省区光伏发电脱离中长期规划和电网建设衔接的爆发性大规模建设热潮。有的省年内就要投产上百万千瓦,同时还有数倍规模的项目夜以继日地施工。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意料之外的光伏电站建设,电网企业应对不足,许多抢建的光伏电站不得不面临闲置“窝电”的严峻形势。这样的补贴方式收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是重集中大规模电站建设,轻分布式就地开发利用。尽管太阳辐照总能量巨大,但地球单位面积获取的光照能量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太阳能的能源密度较低,因此其规模化利用需要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然而,我国非耕用土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丰富的西部地区,却存在电力负荷小、电网薄弱等不利因素,因此单纯从商业化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成本和管理效率的角度考虑,就很难采用“分散上网、就地消纳”的方式发展,只能采取“大规模―高集中―远距离―高电压输送”的模式发展。目前看来,集中建设大规模电站的方式在我国太阳能光伏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截止2013年底,光伏发电总装机达到了1900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是分布式光伏300万千瓦的3倍多。问题在于,在西部地广人稀、用电负荷很小的地区集中大规模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其电力消纳不得不面临长距离输送问题,有的要输送700―800公里才到省负荷中心,而省内又无力全部消化,还要向东部地区输送。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不到2000,在荒漠地区开发比风电还“稀薄”的电能,需要为层层升高电压而配套新建一系列高压、超高压甚至特高压输变电装置,才能将昂贵的光电输送到上千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以外去使用。多层输变电设施投资、年利用小时数较低导致的输电系统效率低下、长距离线损和过网费等,使得经济性本来就不强的光伏发电的化石能源电量替代能力变得更差。
支持光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光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光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在光伏企业集聚的地区,开展具备条件的光伏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光伏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光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在光伏企业集聚的地区开展光伏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
(四)强化科技支持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健全光伏产业科技投入长效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全面提高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将太阳能光伏产业核心设备和关键工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纳入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规划,在高技术产业化和重大装备扶持项目中安排太阳能光伏专项,支持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光伏产业核心技术方面提高创新能力,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尽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光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比照部分高技术行业的创新激励政策,太阳能光伏企业为开发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光伏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组建光伏产业技术联盟。对于严重制约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生产提纯设备,大尺寸(450kg以上)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等晶硅电池生产用关键设备,以及在光伏发电系统中成本占比较高、且高度依赖进口的EVA胶膜、背板玻璃和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等核心辅助材料和部件,要积极支持以技术实力雄厚、资源整合能力突出的中央企业为主体,组建光伏产业技术联盟,集中优势研发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争取在短期内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形成以国内制造设备为主的装备能力,提升我国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
引导研究机构做好光伏发电相关运行技术研发工作。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规划,深入研究电网内电源布局、网架结构以及不同电力系统可接纳的光伏发电规模。加强季节性、间歇性较强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之间关系等研究工作,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同时,尽可能从技术上保证光伏发电电量全额收购。引进吸收国外先进光伏发电上网运行经验和技术,加强对光伏发电参数的预测工作,研究建立光伏发电上网参数测评系统,研究解决光伏电站输出功率稳定和无功补偿问题,不断提高电网消纳太阳能光伏电力的水平。支持开展智能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为大规模从配电侧或用电端接入光伏发电积累经验。
(五)着力实施光伏产业进出口政策,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
支持光伏企业扩大进出口。从国外进口的用于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而国内不能生产的仪器和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在世贸组织政策框架所认可的范围内,通过出口信贷、财政贴息、减免出口关税等办法,鼓励国内光伏企业扩大技术及产品出口,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加大反倾销力度,尤其是要针对美国等国家的企业低价倾销多晶硅的行为,适时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光伏企业的合法权益,帮助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光伏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更大份额,并培育一批以出口光伏产品为主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完善光伏产品出口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改善光伏产品对外贸易的软环境。改进政府外贸管理部门的服务机制,重视向光伏出口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可以考虑实行信息交流计划,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免费或低费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建立出口咨询网络系统,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的专家咨询,提供贸易中介服务等。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光伏行业及光伏产品出口服务。进一步简化商检、报关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便捷通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通关”联网监管技术,为光伏产品出口创造便捷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