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社区养老 机构养老 独立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29-01
“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而“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在一个为其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中颐养天年。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首先可见的是生育率下降使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预计在2010~2040年间,20%~30%的老年人口将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经济保障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但是,若采用单一的社区养老,存在一部分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或独居老人的需求难以保障等问题;若采用单一的机构养老,就目前养老机构的现状而言远远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群体。因此,将“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是目前乃至下一阶段最适合我国的养老模式。
1 社区—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
1.1 客观条件的不成熟
社区养老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统一的运行机制。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养老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并没有很好得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社区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了一些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及项目,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我国的大部分社区至今没有切实得履行其应尽的养老职责。而在机构养老方面,我国的养老机构长期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存在着明显的床位不足等现象。
1.2 养老费用高
养老机构的类型主要有敬老院、养老院及老年公寓等,当下,绝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养老院作为自己机构养老的场所。养老院有公办和民办两种形式。一个城市中公办养老院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小,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较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并且仅少部分特困老人才能享受社会救济,一部分处于困难边缘的老年人缺乏养老的经济能力,日常生活难以保障。
1.3 人文关怀的忽略
精神护理的欠缺是社区及机构两种养老模式共同的不足之处,以机构养老为盛。大部分老年人表示:养老院的精神生活十分贫瘠,缺乏娱乐活动和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只是机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对老年人心理上的支持,幸福指数有待进一步地提高。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在养老院的生活缺乏归属感。这也是老年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的一大重要原因。
1.4 专业养老人才的稀缺
目前,大部分的就学机构并未开设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导致专业养老人才稀缺。从事这一工作的大部分人员存在着年龄大、缺乏专业知识等劣势,使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发生病情延误等不良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也警示着政府要更加地重视养老人才培养,保护好老一辈的弱势群体。
1.5 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首先,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些家庭认为把老人推向社会养老会影响到家庭声誉,留下不孝的罪名,因而不支持社会养老[2]。其次,部分老年人没有为养老投资的意识,认为机构养老是一种浪费,一生辛劳都为了子女,老了亦是如此。再者,政府缺少此方面的宣传。独立养老已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得不面临的现状,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 针对社区—机构养老模式现状的相关对策
2.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做好宣传工作
制定《养老法》,使诸多养老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加强老年法律的宣传工作,提高老年人法律意识。老年人要学法、懂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
2.2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政策一:激活民间资本,制定出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体系的构建[2]。只有养老机构数量的增多及相关法律、政策约束及鼓励,才能使养老机构的管理模式有上升的动力、对人文关怀引起足够的重视。
政策二:制定针对计划生育户的优惠养老政策。此项政策尤其适用于农村积极执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要让响应“只生一个”政策的家庭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政府的重视。
2.3 政府救助的范围扩大
目前政府救助的范围仅局限在孤寡、低保、独居、高龄等的特困老人,部分处于困难边缘的老人,生活仍然有经济上的困扰。政府需与相关机构深入合作,让更多缺乏经济条件的家庭享受到社会福利。
2.4 重视养老人才的培养
政府应重视专业养老人才的培养,在就学机构设置相关专业,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有意愿的人士攻读养老专业,从而缓解养老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可对下岗再就业的人群进行理论教育,不仅有利于养老人才的紧缺情况的环节,也降低了我国的失业率,一举两得。
2.5 观念的宣传
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新型养老观念的宣传,如采取专业讲座、分发宣传材料、拍摄公益广告等手段使老人接受新型的观念,例如:老年人的自我养老、独立养老以及老年夫妇的互助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形式,也是最正常的养老形式[4]。另外,在社会上宣传志愿者服务的精神也有利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志愿者这一新学的血液将越来越多地注入未来的养老工程中,成为一股不可或缺力量。
3 结语
单一的养老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特殊的老龄化趋势,社区—机构养老模式已然成为未来不可逆的历史潮流,完善这一模式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地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2,40(30):27-33.
[2] 王文龙.城市社会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9(5):76-79.
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2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阐释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从而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目前医疗和养老相分离的状态,积极开展生活照料、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相关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要。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因此,积极构建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妥善解决老龄社会背景下老有所医、实现全民健康养老的关键内容。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社会背景及其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这种兼有养老和医疗功能的新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铺开,正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从全国一些在这方面发展较好的城市以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互补、协同合作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以及医疗的双重需求,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医疗服务不到位、养老机构匮乏等问题。可以说,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必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哈尔滨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先于国家两年进入老龄社会,其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哈尔滨市百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选题背景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由于我国发展的特殊性,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度发展,我国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给全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我国目前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很多城市自发性地在机构养老的基础上,在养老院中增设了医疗机构,从而满足老年人既需要养老也有可能需要看病的现实需求。
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占人口总数的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哈尔滨市老年人口家庭空巢化、失能半失能者多的特征显著。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全市空巢老年人口约80.6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22万,目前,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和失能老年人口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现状。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很多高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疗、康复和护理是他们较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解决老年病人的特殊医疗需求,使他们更有尊严地养老,成为当前政府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目前,哈尔滨市现有的三种养老方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和弊端。首先,就机构养老而言,目前哈尔滨市养老机构主要有老年公寓、敬老院和老年护理院,这些养老机构具有社会化、专业化特征,但在数量、规模、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其次,家庭养老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不断受到冲击。4-2-1家庭结构一方面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解决老年人在医疗救护、日常护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养老问题。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资金和护理人员非常匮乏,因而很难向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优质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哈尔滨市也成为我国较早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城市之一。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疗和养老双项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科学性、安全性的医疗养护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不必长期占用医院病床的前提下,就能满足其长期护理的需求,并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较为全面的照顾。
首先,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困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完全可以满足患一般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养护服务,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在出行就医方面所面临的不便。同时,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对突发性疾病也能够采取一定的救治措施,因此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治。
其次,突出以人为本的养护理念,在避免老年人往返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同时,更减少了费用开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再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好一些现有医疗机构的闲置医疗资源,合理优化病床资源配置,解决养老院病床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的经营发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目前,上海、北京、青岛、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都相继开展了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哈尔滨市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会城市,从2014年开始就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原则,着手打造一批一站式医疗护理服务机构。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551家。其中市民政部门直属的第一、二、三社会福利院和安康社会福利院这4家养老机构都设置了医疗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24家企事业单位办和民办大型养老机构(设置养老床位100张以上)中,有2家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大型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其他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均无医疗支持。目前,哈尔滨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亟待破解。
(一)专业护理人才匮乏,护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专业护理人才方面的问题。首先,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护理水平较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护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能悉心照料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知识和护理技能。然而,目前哈尔滨市的老年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其中具备医疗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寥寥无几。其次,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老年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压力大且工资待遇低,造成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一直很大,流动性很强,人员队伍很不稳定。再次,缺乏岗位技术培训和统一的技能等级考评。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专门的养老护理岗位技术培训机构,相应的岗位考评、技术鉴定等都处于空白状态。以上种种,都造成了养老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
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院和门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譬如在场地、资金补贴(开办、运营补贴等)、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由于受到多个部门的同时管理,经常出现执行政策不统一、政策不能落地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容易出现二者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局面。对于老年人而言,其最重要的养老和医疗两大部分被割裂开来,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养老机构之间往返奔波,既浪费了时间,也延误了治疗,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三)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层次有待提升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设备水平都应该高于普通的养老机构,__其不仅在医护数量上要相互匹配,同时在医疗资质、医疗设备、场地大小等硬件设施上都要高于普通养老机构的标准。但就目前而言,哈尔滨市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大都十分有限,其不仅缺乏专业水准的护理人员,同时在医疗设备、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与大型医院无法相提并论,在康复护理、医疗急救、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更是几乎无法提供,因此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治病方面的实际需求。
(四)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床位紧缺
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现状一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各类养老机构总计551家,床位37,820张。其中,城镇养老机构455家,床位21,820张;农村养老机构96家,床位16,000张。但实际上具备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只有20家左右,其养老床位更是不足3000张。而目前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20.9万,对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很大,床位非常紧张。尤其是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低、条件好、服务规范,因此常年爆满,一床难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收费较高、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等原因,其病床闲置情况严重。这种冰火两重天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收费。因此,很多患病老年人为了能够获得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费而选择住院治疗,进而导致需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的患者长期占用医院床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过度紧张,同时也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很大压力。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此举不仅减轻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城市应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探索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相分离的保险制度,进而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六)资金匮乏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缓慢
资金匮乏使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患者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由于资金匮乏,大型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人员开支、医疗器械购买等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多数三级及以上大型医院根本不愿意加入到医养结合的队伍中,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步伐。同时,政府部门一直通过提供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而言,其扶持力度依然不够。由于资金匮乏,很多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养老机构在利润低、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临倒闭。
四、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如何解决好亿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民生问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养老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政策措施、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积极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
1.合理布局,提前规划
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总体规划,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医疗资源分布规划。根据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布局,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签订合作协议,以更好地发挥二者优势,形成资源互补。要提前布局,合理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土地划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方面,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支持工作,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顺利开展,减少资金匮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落实发改委关于确保福利彩票50%以上收入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力度。
3.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
建议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现有养老机构中凡是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都可根据其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同时允许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和政府财政支持长效化,是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建立养老投入资金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长的动态增长机制,在财政预算内设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其用于政府示范性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等。
其次,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对具备一定条件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养老骨干企业的机构发放贷款并帮助其控制资金风险。
再次,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资本依法开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提高床位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可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养老保障能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入手,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管理,逐步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__专业化水平。
1.建立和规范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针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建立在职人员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建立薪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对薪资结构、薪资增长机制以及福利待遇做出明确规定,进而不断提高养护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再次,逐步规范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同时还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护理人员加强监管,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2.提高待遇,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
养老护理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必须从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入手,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首先,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发放护理岗位津贴、护理员职业技能职称津贴等措施提高其待遇。也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同时规定从业人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增强岗位吸引力,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再次,建立养老护理人员人才库,准确了解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为养老机构提供可靠的人才数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3.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建议养老和医疗机构与医科类大学、职业学院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不断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输送具有职业医师或护士资格的专业对口、素质精良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如此既可以解决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养老机构输送人才,从而实现相关院校和养老机构的双赢。
4.培育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志愿活动中,同时发展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养老助老志愿服务人员数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和帮助。
(四)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
1.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
具备医疗条件的大型养老机构,必须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不具备条件的小型养老机构,可以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如有需要可以立刻转诊转院,实现最佳救治。通过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双向融合,形成互补互助的发展格局,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和家庭结为定点医疗服务单位
专门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医疗、护理、保健和健康监测等服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门诊部向以老年康复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方便老年人就医。
3.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兴办集养老、康复、护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专科医疗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壮大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有益补充。
(五)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性质、主体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基础上,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从业人员资质、医保政策等,同时灵活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在场地面积大小、医护数量匹配、医疗设备设施等方面要区别对待。此外,还要积极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老年性便秘;疗效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086-02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费力、排便不畅、便次太少、粪便干结且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逐渐减弱,突出表现在便秘问题上。我所老年群体集中,便秘情况比较普遍,为探讨老年性便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我所45例老年性便秘患者,并与西医常规治疗45例做对照,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方便实用,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均为我科2004年9月~2006年9月期间收治,符合习惯性便秘的诊断标准[1]:①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 d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 d以上。②大便干结。③排便费力,伴有排便不适、疼痛或排便不尽感。④经全身体检及理化或特殊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符合前3项中1项及第4项者,病程>2周者纳入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组口服西利5~10 mg/次,3次/d,餐后立即服用;口服维生素B1片20 mg/次,3次/d。
1.2.2 结合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复方黄芪汤加味。组方:黄芪30 g,陈皮10 g,火麻仁12 g,白蜜10 g,白术30 g,党参15 g,生地10 g,麦冬10 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浓缩为600 ml,早晚分服。
两组患者治疗2周,并随访3个月,记录每日的有效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大便性状根据Bristol大便性状图谱分型)。同时记录腹胀、腹痛、排便困难、食欲不振等便秘伴随症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饮食如常,无特别改变。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便秘》[2]评定疗效。大便正常,与排便困难有关的症状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为治愈;便秘明显改善,每周排便达2次以上,为有效;便秘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良事件,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两组患者经治疗2周,症状控制,随访3个月,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8,P=0.019),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好。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90例中4例(每组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腹泻、腹泻等,通过减少药物剂量可缓解。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且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对人体影响时间长,能诱发结肠癌、乳腺疾病、老年性痴呆,甚至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而有可能导致死亡。在临床上,特别在基层医院,常用果导片(酚酞)、番泻叶、大黄等刺激性泻剂治疗老年慢性便秘。这类药物刺激肠壁内神经元导致肠蠕动增加,使肠内容物迅速向远端推进。长期使用可出现依赖性,损害患者肠神经系统,而且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中医学认为,身体虚弱,欲便不得,甚则腹部胀痛,胁肋窜痛,胸脘痞闷,噫气频作,纳食减少,有时虽有便意,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倦,神疲气怯,其病变基础为大肠传导失常及脾、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失调,病理性质多属于虚证[3]。脾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大肠失荣,肾虚则津液不通。
西利是一种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可通过刺激位于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内的5-羟色胺受体,刺激乙酰胆碱释放,而对胃肠道动力起选择性调节作用。实验表明西利能缩短结肠转运时间,降低内外括约肌抑制松弛阈值和清醒状态下直肠敏感性阈值。临床上使用西利治疗便秘与其正性作用有关。黄芪汤出自《金匮翼》,方中黄芪、党参补脾肺之气,白术健中运脾、宽肠利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生地、麦冬滋阴润燥。全方补气通便,标本兼治。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便秘,发挥中西药各自的优势,疗效可靠,方便实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标本兼治,能明显减少患者复发次数和病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宗信,黄小波.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J].北京中医杂志,1991,(4):52.
[2]荣文舟.便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99.
[3]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我国慢性病例的诊断指南过后草案[J].临床荟萃,2003,18(20):1178.
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4
1、老年医疗养老管理专业的建设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社会问题,国际衡量老龄化的标准为: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21世纪的中国步入了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老龄化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32%;65岁以上人口达到1.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92%。山东省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但老龄化人口数却居全国之首,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75%;65岁以上人口达到94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84%。全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10.1%增长至2010年的12.0%,山东省的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l1.4%增长至2010年的13.2%。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医疗养老负担加重。
1.2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中国与先期进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相比,具有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未来二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养老和照料需求,日益突出的医疗和服务需求,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对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老年医疗和养老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医养结合将是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做好人力资源支撑,服务老龄事业发展。
2、国内高等院校老年医疗养老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2.1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人口的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短缺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背景。目前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主要为中专和大专层次,办学模式以三年制职业教育为主。1999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此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钟山职业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职业大学、四川文理学院、菏泽家政职业技术学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陆续开办了同类专业。本科层次的职业化老年教育仍是空白。杭州师范大学于2013年1月开始招收首届老年服务与管理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学生,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清教授表示,今后会开设该专业的本科层次,并在全日制教学中开设相关专业,对接硕士、博士教育,希望培养出养老服务行业的栋梁之材。
2.2 健康管理专业
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5
在得知自己的成绩后,我就制订了“暑假计划”,看着一个个休息时间差不多被学习占完,我开始怀疑这个计划是否合理。想了很久,毅然地放弃重写了一份。因为我认为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并不能一味的钻在书堆里。
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至少读两部名著。这一项我不知道我是否完成了的。本来我叫姐姐帮我从她们图书馆借书回来的,但她们图书馆已经关闭了,只给我带回以前借的两本书,一本是《2005年中国故事精选》,另一本是《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新作精选》。呵呵,书名有点长,时间也有一点久,是2002年的。不过里面的文章风格都是我所喜欢的。尤其是郭敬明的文章,有一点像随笔,进乎有种忧郁的感觉,亦真亦幻。
突然想起一件事,考试后在家。在网上上看到80后作家韩寒对巴金、冰心等人的作品表示很“低级”。而郭敬明自诩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对这两个80后的作家,网络上议论纷纷。
对前者,大多对其持有鄙夷态度,称其不会评价,。而对于后者,支持与不支持形成两派,也有人说“是他自封的吧!”
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6
中国未来财政压力和政府债务风险源自何处
首先,从长期看养老金缺口将是中国今后财政压力和政府债务风险的最大来源。我们的估算表明,如果不改革,今后38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积缺口的现值会达到2011年GDP的8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城镇职工养老金的统計口径,既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也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但不包括农村养老金。如果考虑到农村养老金,养老金缺口对财政的压力会更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养老金缺口?主要是人口老化的结果。在目前的养老金体制内,大约是三个劳动力赡养一个退休老人,到2050年,将变成一个劳动力赡养一个退休老人。赡养率的大幅上升,加之替代率难以下降,在不实施其他改革的条件下,会导致养老金缺口大幅上升。
其次,广义卫生总费用的增长,是长期财政压力和政府债务风险的第二大来源。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广义卫生总费用包括狭义卫生总费用(如门诊、住院、疾病预防治疗和医疗管理等)和长期护理成本。所谓长期护理成本,是指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所发生的成本。我们的估算表明,目前广义卫生总费用为GDP的5%;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10%,其中约1/3需要政府买单。将政府医疗支出占GDP比重的增量部分定义为财政压力,我们发现,今后38年内由于医疗费用上升导致的累計财政压力的现值,将达到2011年GDP的45%。
第三,如果同时考虑养老金缺口、医疗成本上升、环境治理成本和地方融资平台还债的压力,并假设不发生改革,我们估計2050年政府显性债务占GDP比重将远超100%。这表明,如果不改革,数十年后中国出现欧洲、美国式的债务危机,并非天方夜谭。
化解长期风险的改革思路
在识别国家资产负债表面临的长期风险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对改革的如下看法:
第一,未来10年是改革的机遇期。由于城镇化率和参保率的提高,养老金缺口还不会很大,因此财政压力也还不会很大,改革就有较大的回旋余地。10年以后,缴费人数逐步下降,但赡养率却迅速提高,养老金缺口和财政压力就会迅速上升。许多改革需要财力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改革的机遇期就在今后10年,不应错过。
第二,提高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我们的具体建议是,在2015年到2050年问,逐步将企业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提高4岁,将企业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提高9岁。这项改革可以明显减小未来养老金的缺口,但还不能完全解决缺口问题。因此我们有下一个建议。
第三,逐步将政府持有的上市国企股份中的80%划拨到到社保体系,以这些股份的股息红利作为社保收入的重要来源。我们的估算表明,向社保划拨股份和提高退休年龄这两项改革,可以基本解决城镇养老金未来的缺口问题,让养老金获得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当然,划拨国有股份的改革会面临诸多困难,有些是意识形态上的障碍,有些是具体操作和设計上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几年进行试点工作。比如,在今后两三年内,将20-30%(约3万亿市值)的政府所持国有企业股份转移到社保,积累经验,为今后更大规模的划拨提供基础。
第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制。前面提到,包括长期护理在内的广义医疗费用上升是财政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目前还没有得到重视。各国的经验也表明,长期护理正成为对家庭和国家财政的严峻挑战。我们建议,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制来缓解这些未来的压力,这个体制可以包括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也可以包括强制性的部分。在这方面,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五,积极发展地方政府债或市政债市场。此前关于预算法修正案的讨论中,在地方政府发债问题上未能取得进展,令人遗憾。允许更多的地方政府独立发债,有几个大好处。一是为地方融资平台提供再融资,缓解对银行贷款违约的风险。二是将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显性化。三是,可以建立迫使地方政府增加透明度的市场机制,此点具有更重要的改革意义。比如,一个地方政府独立发行了债券,资本市场就会要求它公布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如果市场还不满意,还会要求它公布财政收支的细节和表外活动的信息。在包括地方官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难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这一市场机制可以成为约束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替代力量。
第六,加快资本项目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在对中国对外资产负债表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对外资产主要是储备投资,收益率很低,估計目前仅为2%左右,而中国对外负债则是以外国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为主,支付给外国人FDI的回报率是10%左右。这种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收益的不对称,使得我们的净回报率很低。如何改善?必须降低外汇储备在对外资产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民间投资在对外资产中的比重。而推动民间对外投资的一个前提,就是开放资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