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文1
一、目的
策划贴近群众生活的多种环保主题活动,团结社会各界力量,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凝心聚力共同建设美丽德阳。
二、主题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共建共享生态德阳”
三、全年活动安排
(一)活动宗旨
创新开展传统主题宣传活动,以环境日、国家宪法日、生物多样性日、低碳日、臭氧保护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纪念日为契机,针对各个重点群体,策划和组织高规格、新形式、参与广、影响大、效果好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
(二)活动简述
1、环保寻宝游戏
推荐时间:4月(世界地球日)
活动内容:在全市范围内设置环保宝藏二维码,每一个二维码可扫描出“环”、“保”、“行”、“动”、“者”,市民可扫码获取,集齐“环保行动者”,即可参与环保卫士抽奖活动。设置二维码的地方选择对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和有带头作用的单位,如环保企业、绿色社区、文明单位等。
活动意义:(1)让市民主动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者”的行列中,为全年的环保活动作前期宣传造势,力求达到全市人人知晓、热情参与的效果。(2)通过活动宣传全市重点环保企业、环保行业和文明单位,树典型、立标杆。
针对人群:所有市民
2、低碳出行积分种树
推荐时间:6月(世界环境日)
活动内容:设立每周三为“德阳低碳出行日”,倡导市民主动选择低碳出行,步行数将作为兑换树苗的依据,兑换的树苗由教育局送至各学校,加入“绿化全川校园行动”,为德阳市学校绿化率做贡献。
活动意义:倡导市民主动选择低碳出行,树立“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努力”的全员环保意识。
针对人群:所有市民
3、手抄报比赛
推荐时间:6月
活动内容:以环保为主题,征集全市学生主题手抄报作品,邀请专家进行评选,并将优秀作品刊登至公众号。
活动意义:向学生群体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观念。
针对人群:学生
4、抖音主题活动
推荐时间:7-8月
活动内容:由环保局确定主题,如#德阳环保在行动#、#美丽德阳,我是行动者#、#德阳环保农村行动#、#德阳环保社区行动#等,在抖音平台发起视频征集活动,既可以是弘扬环保行为,也可以是举报打击污染行为。
活动意义:让市民可以最简单的方式、最贴近生活的形式参与活动,动员人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关注者、环境问题的监督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最终为德阳环保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
针对人群:所有市民
5、表彰晚会
推荐时间:12月
活动内容:对绿色年度企业和人物、上述4个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市民进行表彰,定制节目,使晚会紧贴主题,精彩纷呈。
活动意义:对2019年全市环保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感谢市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
针对人群:所有市民
四、宣传安排
每一个活动节点,利用线上线下媒体相互结合开展撒网式宣传,确保活动传播度及社会影响力。
1、电视台、电台
适当使用此类媒体进行活动宣传,同时最大限度整合公益合作单位媒体资源进行宣传。
2、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
配合线下宣传活动,将线下客户群引流至线上,借助网络平台和事件营销,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并使用全市环保条线公众微信号以及环保和邮政全体职工朋友圈制造话题为活动造势。
3、社会资源媒体
酌情租用本地优质社会媒体如广告牌、社区广告、公交广告等资源进行宣传,旨在为活动进行告知性宣传,充分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选点过程中充分考虑结合环保公益机构或愿为公益出力的商家的资源,宣传侧重点放在目标大众群体经常接触的地方(影院、商超、书店等)加强宣传告知。
五、宣传建议
(一)减少使用纸质宣传媒体,充分利用线上新媒体,既能契合环保主题,又能扩大宣传覆盖度,有针对性的对德阳辖区居民传播环保知识。
(二)通过腾讯微信朋友圈后台以年龄、兴趣为特征匹配用户进行全年主题环保活动的间断宣传推广,通过寻宝地图、积分公布、优秀手抄报投票等形式,为活动扩大影响力。预计将会至少覆盖全市100万人口。
六、活动预算
二维码:100张*5元=0.05万元
树苗:500棵*20元=1万元(按6月5周,每周100棵)
手抄报:邮政免费赞助
抖音:免费,上热门10万+播放量=0.2万元
晚会:6万-10万(按晚会规模及节目数量而定)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汽车设计;社会问题;和谐;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82-01
一、关于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简述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汽车文明所带来的时尚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09年末,仅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比08年增长28.6%。这一速度在全世界前所未有。这类数据一方面突显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水平,而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如大气污染、资源浪费、道路堵塞、安全等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怎么在实际中去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系统已刻不容缓。
二、人、汽车、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汽车从最初的单纯的代步,运输工具发展到今天,它早已超出其自身的本身功效了。现在的汽车设计考虑更多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充分精确地与人体测量相适应,以求不断地满足人们对于舒适性的要求。
现在的汽车设计除了与人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之外,也考虑到了与人的心理反应相适应,它通过设计语言传达给人们诸如新鲜奇异的、简约明快的、华丽尊贵的、高雅有品味的、温馨诗意的、圆润流畅的、野性力量的等语意特征。之于此,汽车更像是一个人身份、地位、性格、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象征。
在璀璨的汽车文化面前,我们不能否认它带给人类的便捷,我们不能否认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同样也不能否决汽车设计中的以人为中心。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它的“璀璨”给环境所带来的沉重负荷。
令人遗憾的是,以人为中心而忽视环境的设计趋势将愈演愈烈,人类文明看似不断地发扬光大,而随之引发的诸如能源紧缺、道路堵塞,停车位紧缺,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样令人汗颜。如何使人、汽车、环境三者和谐相处,如何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显得意义非凡,同样也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未来概念汽车的构想
基于诸多社会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现在各大电动汽车场商都在马不停蹄地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可是这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要到哪里的去弄驱动它们的电能呢?现在,好多汽车设计师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已经开始着手于靠太阳能驱动的汽车了。太阳能是最易得最环保的绿色能源,用太阳能为汽车提供动能,将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光解决能源,还不能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
本文构想的未来概念汽车定位于城市代步车,在满足人体舒适的基础上,仿照鱼的形态,行驶过程中如游弋一般充满活力。整个车身小巧玲珑,可以穿梭于大街小巷,随处皆可安家。通过降低车顶高度而直接降低车身高度,也就降低了汽车的高度、重心、座面高度,同时有助于乘车姿势的改善,减轻空气的阻力,提高运动性能,符合当前的环保理念。侧面看过去,车顶简约宛如一条弧线,生命力十足,又符合空气动力学。
更可贵的是,在汽车数量与日俱增的今天,交通拥挤,道路阻塞令人焦头烂额。未来概念汽车可通过利用磁悬浮陀螺原理以及陀螺仪效应,并作用于车轮。通过增加车轮的运行方式,于地面行驶,可通过正常滚动。于空中飞行,通过机械结构将四个车轮展开并旋转。车身尾部设计成机翼片状,通过空气流动产生上升的浮力。
当然,城市代步车不需要奢望具备飞机那样的速度及高度。本文所构想的未来概念汽车并非为了实现科幻电影里面的情节而存在,而是真切地希望能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城市道路阻塞等等社会问题而存在。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 绿色营销 营销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综合了农业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及环境资源等各个要素,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型营销。然而当前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因素制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进行一些研究。
一、农产品绿色营销概述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下,绿色农产品企业综合分析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责任及长远要求等各项因素,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在研发、生产、销售绿色农产品的一系列过程中,充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处理是农产品绿色营销的主要目的。而农产品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很多,首先,是将绿色农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健康、安全需求;其次,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节约资源和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最后,发展绿色文明观念,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一方面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诸多益处,一方面导致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浪费十分严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例如森林树木被大量砍伐,空气、水资源等受到严重污染,农产品中聚集了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元素等。在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人们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同时工业废气、废水的大量排放对农产品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发展。
(二)发展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观念是建立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绿色消费观念的引导下,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进行合理理性的消费,促使生产模式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变,发展生态消费理念。通过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更加注重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健康、安全、卫生等问题,进一步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同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也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三)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个主要关卡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为理由,限制我国对其的农产品出口。在传统的种养方式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阻力,陷入困境。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顺应了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可帮助我国突破对外绿色贸易壁垒。
三、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一)加强绿色教育
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其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并不深刻,绿色消费意识并不强。因此,首先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利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绿色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利用多种宣传工具,普及环保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帮助消费者形成农产品的绿色消费理念,促使生产者形成绿色生产理念,转变生产方式,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农产品。培养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保障农产品的绿色生产。
(二)完善制度建设
参照国际标准,推进绿色农产品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出台相关绿色农产品管理条例,建立监测网络,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绿色安全,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农产品,对企业的营销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维护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秩序。
(三)发展龙头企业
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以农村为主,并且规模较小、生产较为分散,不利于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也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对此,应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分散的生产和经营集中化,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开展标准化的规模生产。通过产业化的方式,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之间始终存在相互依托的关系,共同完成绿色农产品从种植到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过程。
四、结语
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消费观念、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加强绿色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推进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吕小军.山东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史建军.关于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探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2.
[3]骆涛林,保月萍,牛春香.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2:.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实践性;人化自然;自我限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43-0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标志。马克思在其中反复阐述他的自然观,诚如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谈到的,马克思的《手稿》应该被“当作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看待,它同思想发展的其他各阶段一样,虽然预示着未来的发展,但也确定了一个不可变更、独特的现在。”[1]因此我们以《手稿》为例作为研究马克思的前期的自然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自然观从本体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分析自然观;也有人指出,马克思自然观从人化自然、自在自然等多个层次去理解,摒弃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但是过于简单地解释马克思的自然观整体性质,从总体上,对其内容特征和内在结构简单化了,应该从哲学更深层次去阐释其应有之义。在马克思《手稿》中简述的自然观,是建立在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的基础,去分析人与自然的交互运动的体现,在其中会发现马克思自然观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内在逻辑的实践性。
一、两种自然观的探究――唯心与唯物的交锋
要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本质进行分析,在逻辑上,我们要探讨的就是马克思是如何看待自然的,将这个问题还原为“自然”的界定。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两种不同的自然观进行了区别,其中之一就是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念。这种唯心主义的自然观是以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演化和体现,他引用黑格尔的话――绝对观念、抽象观念“作为自己的反映的直接观念,从自身释放出去,就是说,把自身作为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2]换句话说就是:“决心把那只是作为抽象、作为思想物而隐藏在它里面的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3]因此,在唯心主义自然观者看来,自然界是蕴含在思想里面的,物质世界只是作为自我意识的运动。“黑格尔把自然界看成是‘绝对精神’外化或异化的结果,并且这种‘绝对精神’把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统摄在理性之下。”[4]也就是说,关于自然界的解释依据是精神而不是外在的感性。
另外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物质世界是第一位的,人的意识对外界的感知,说明了物质的第一性。马克思对以什么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自然科学的回答,事实上就是对这种观点予以的肯定。因为马克思按费尔巴哈语:“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5]真正的科学是只有以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为出发点的,因而现实的科学只能从自然界出发,同时,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了。”[6]马克思更是列举了“大地创造说”被“地球构造说”致命打击和“创世说”被“自然发生说”抨击的例子,来说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合乎历史现实性。
马克思十分明智地论述这两种自然观,或者说是对这两种自然观念的对比,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更深一层涵义――为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提供一种基础性的逻辑出发点,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关系。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质――人与人关于自然的交互联系
(一)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
“人和自然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7]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他本来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构成部分之一。人来源于自然,人本身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这种存在是以人为对象的。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8]人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继而继续与这个环境一起发展,由此人类并非是自然的征服者,近代以来在牛顿的机械论和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鼓动之下,人与自然被认为是完全对立的,虽然由此而发展了巨大的物质文明,然而这种哲学的局限性造成的更为剧烈的破坏或许能够将物质文明的发展光芒遮蔽住。而马克思却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在人与自然中间重新连接起红线,将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容纳在同一个轨道之中,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9]。
(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产生的必要前提,那么很显然,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因为一个来源的衍生物必然不能离开产生它的基础,而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产物。马克思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人离不开自然界:自然和人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在《手稿》中,他说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具有能动的性质,体现为认识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而这两个力量在人身上化约为了天赋、才能和欲望。另一方面更为突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0]这意味着人受制于他的对象,因为这种对象是不依赖于他,并且他的欲望却需要这种对象,同时这种对象正是对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举例说,“饥饿是自然的需要”,为了使自身的饥饿的感觉得到满足,“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也就是身处他自身之外的对象[11]。
因此,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事实上,已经涵盖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人能够反作用于自然,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对其自身之外的对象进行作用,这事实上也是人摆脱自身之外的对象的限制的表现。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性及其内在逻辑
人摆脱自身之外的对象的限制意味着人对自然的获取和人对自然的改造,而这种获取和改造便是人的实践性,人和自然这种“互为对象性的存在物”的关系,使人具有自然性,同时也将自然附带了人的影子。这种只有与人相结合的自然对人来说才有价值,马克思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2]因此脱离了人的自然,对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由于人作为能动的、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存在物,自然会作用于他的对象,“马克思眼中的自然界不是消极被动的自然界,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发生着相互作用”[13]。而其中起本质作用的是人的实践性。正如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这个关键概念的考察必须“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出发去接受这项使命,并且从人的本质中得出我们熟悉的经济概念的必然性和内容。”[14]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解也必须从人的观点去发现。
“人和自然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15]而实践则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人的本质的实现也是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关系。这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与前提,也促使马克思逐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16]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是实践,因为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是依靠实践来实现的,这种实践的交互性使人更加具有了自然性(人天生就有自然性,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成为了“人本学的自然界”。从人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人的实践性来看,自然在这个意义上必然地是“人化的自然”,那种交互运动和作用是他们关系的本质实现。“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17]说人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即是说人具有能动的实践的特性,而正是人的这种实践本质的注射,使自然感染了人的实践本性,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本质的。
当我们将实践定义为马克思自然观的本质时, 我们是考虑到了离开人的存在的自然是纯粹抽象的毫无意义的,自然正是因为人而具有意义,按马克思本人的话:“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同时我们更应考虑的是这一点,我们不能因为事物一个性质的存在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性质,而在此,我们就很容易忽视人的主导性作用的部分,或者说没能够将这种人的能动性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谈自然,必须立足人的现实性,而人的现实性就是实践性,因此,自然只有作为实践的一部分,只有在实践中,对人而言才具有意义,也只有在实践中,自然对自身才具有意义。”[18]人的实践才是自然的更高层次的存在,我们谈这种存在之时并非将自然的独立性抹杀,而仅仅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往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正是这种以自然为对象的实践或者说对自然的“介入”才真正实现了自然本身的存在。“人们在世界中是主动的,而不只是他们周围世界的消极接受者。”[19]当然,我们的本意并非将人推崇为征服和强占的野蛮动物,而是强调这一点:人的实践性正是自然得以对人来说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实践性是自然界的唯一有生命力的、唯一能够有不断的创造力的,对世界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如同上文说的,实践性也仅仅在自然的范围之内,因为人脱离不开自然的束缚,除非他是在冥想,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意义上,人即使在冥想也抛不开自然的魅影。
四、马克思自然观实践性本质之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意义
“像黑格尔一样,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在世界中的活动来改变自身和世界的。但与黑格尔不同,他认为这一变化作为实践活动发生于实际的世界中,而不仅仅发生于思想中。”[20]在《手稿》中我们所领会到的是自然的两种区分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人化自然”,而这种“人化自然”的实质就是人的实践性。但是我们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实践本性导致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一种内在自我制约性,因为这种实践性必然是在自然的范围之内活动,而且为了人的更好、更自由的发展,这种实践性被限制也是情理之中。
马克思的这种自然观之实践本质的内在自我限制性,换句话说这种自然观内在地将自身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这个范围具体来说就是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天然地处在一个“搏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此消彼长,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这个过程发生区别于以前的状态:自然的发展被人的发展所严重制约,甚至人的发展已然使自然发生了难以回复的倒退发展。因此我们当今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去探求这个人与自然发展的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将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处在“双赢”的状态。不过从人的角度出发,事实上这种“双赢”或许是永远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所言的自然的发展永远是对来人说的,脱离了人的自然将是无。当然这种平衡点的状态的寻求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然而马克思的这种自然观就其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意义上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运用、较为深刻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14〕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8,149-150.
〔2〕〔3〕〔5〕〔6〕〔7〕〔9〕〔10〕〔11〕〔12〕〔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5,115,89,92,92,105,105,106,116,107.
〔4〕霍芳霞,王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的真实意蕴探微.商业时代,2012,(14):26.
〔8〕马恩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4-375.
〔13〕王贵贤,田毅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49.
〔15〕杨连云.论人的实践本质.河北学刊,2003,(4):63.
〔16〕徐水华,刘勇.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生成逻辑.前沿,2011,(5):186.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文5
关键字:城市建设;河道整治;水质;生态水修复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whole river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regulation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guarantee the important meaning, and from the water quality problems, concrete research the urban ecological water repai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improvement for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river regulation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River regulation; Water quality; Ecological water repair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建设中河道整体整治与水质保证的意义
随着城市社会化、集中化及现代化的发展,水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载体,而长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城市河道生态水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城市水生态建设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水利建设。河道整体整治是城市水生态建设的最为长治有效的方法;也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河道整体整治主要是通过物理和景观治理法解决河道的功能性、水质、观赏性等综合问题;其中生态修复以及景观治理是其重点和主要追求目标。河道整体整治不仅给人带来“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还为各类生命提供了生存条件。同时重塑了河道两岸的自然景观,也净化了水体和周遭的环境;水是生命力的最贴切的表现,水景观不仅是自然景观体系中最为灵动的景观形态,更是城市中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线及生命长廊。水生态建设与塑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回归自然是人们生活的最高精神境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城市河道成为了城市赖以生存的载体,更是城市生活品质的体现以及生命力的再现。
城市生态水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的水体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污染。由于污染治理不到位,很多地区呈现透明度低、富营养化、水华、腐臭等严重的水质问题,不仅造成河道生态系统的不平衡,更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整体品质,也无法体现水景观价值。水质问题已然成为河道整体政治的核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我们力所能及之事,水体污染的综合防治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长期的水质监测和模拟研究是做好城市水质建设工作的基础,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可以适当延缓水质的恶化趋势,而解决水质问题的根本在于建设完整的城市生态修复工程。
在设计城市生态水修复工程之前,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相关河道的综合治理情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一是河道的基本情况,在过去未治理的河道主要是一些“直线型,三面光”的单一型河道,这类河道绿化率较低。二是污染分析,污染因素主要有截污不彻底、面源污染、河道淤积;然而水质的恶化既是水污染问题,也是水生态失衡问题;也即水生环境恶化易致使生态链断裂、生态网格结构破碎、生物多样性消失,接着造成河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能力降低,而物质循环规模也会降低等,当河道有机污染和化学污染更严重时,河道自净系统破坏导致河道生态系统失衡或崩溃。三是河道的治理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多河段水质模拟研究当前河道的综合治理情况。在设计时还要明确治理目标,城市河道要依据诚实的基本发展需要来实现河道治理,大多数河道治理目标无非是水清流畅、景美岸绿、繁荣宜居;同时河道治理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所以在设计之时要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把握好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模,并把过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移出系统作为根本着眼点。
河道整治工程的设计重点在于施工组织与治理技术,施工工程的核心是水质治理,精髓在于将生态修复系统与城市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五点内容:工期控制、人员调配、质量监测、施工技术、安全保障。关于施工工期要依据工程具体情况的需要,灵活地进行总进度安排,主要从施工计划编排、技术攻关、材料供应、安全生产、资金落实、后勤生活几个方面来保证整体进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施工进程和节点需要安排施工人员;同时还要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如三监制),主要从测量、材料、配料计量、工艺、质量检查、工程操作、沉降缝处理、外观等方面把好质量关。根据工程量的分布情况及现场实际条件,构建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首先要进行施工总平面布置,并建立完整的施工网络,还要安排好施工期渡汛及排水措施,其中主要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围堰、土方开挖、河道清淤、有纺土工布铺设、塘渣填筑、松木桩插设、干砌护脚平台、C20砼抹面与基础、砼供应与拌制、灌砌石砌筑等,要注意在各施工节点灵活运用各项技术。安保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文件安全要求,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还要有定期的安全会议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并倡导安全施工。
生态修复水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涉及到河道内曝气技术、土地处理技术、稳定塘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及其组合工艺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是水污染控制。所谓开源节流,对于城市河道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污染源多种多样,多源于内部污染源,通过截污清淤措施可基本解决,而其他污染如有机污染则需要生物修复技术(如曝气增氧、生物滤床、微生物投放等)处理。第二步是水量和流态调节,主要是通过全面开源补流、稀释净化保证生活娱乐的需水量,综介调水使水体有序流动和适当置换,机械推流促进水体流动,调节水动力以提高河道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促进水质的活性发展。第三步是加强绿化,构建生态缓冲带;重塑绿色生物长廊不仅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还可以降解环境污染、防止土壤侵蚀,促进生态平衡。第四步是建造河道护岸,进行拆旧补新,改用具有耐久性、渗透性、亲水性、抗侵蚀性、抗冲性材料加固河岸,营造水陆交错的柔美生态岸线。第五步是改造河道形态结构,拓宽河道,修建多孔质岸坡,制造岸线,营造脉冲以保持连通性。第六步是控制水生物群的更替,在本土化原则下适当引进,促进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第七步是生态修复与景观、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恢复河道纵横断面、河床和边坡结构形式、水动力条件以改善水质;另一方面借助于生态恢复技术并加强河道绿化,提高水生态系统恢复与净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整理河岸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及历史文化构建美好的护岸景观、生态长廊、开放空间、慢行系统,营造通过水系旅游景观和人文景观。
水质提升对河道整治的重要性
所谓道法自然,人、水与自然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也是人类宜居山水之缘,人本身具有水性。尤其在城市河道整体整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水面率为城市河流内水生物的生息、水生态的恢复创造条件;良好的水质即是优秀水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不仅折射出人类生活方式的文明,还可以促进人水关系的协调。
目前我国有近七成的城市面临缺水,而且河道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城市地域较小,却多排污、自产水少,水质影响严重。在城市河道整治中,须采用多种形式通联水系,调活水体。部分城市按照“以动制静、以清释污”的要求建设了引入优质水的工程以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城市因历史或工程建设原因,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采用建设泵站和排设管道的办法解决断头浜问题,不仅充分发挥水泵的引清调水作用,还减少了动拆迁过程。当然还有部分城市河道整治中,极其注重生态学的意识与原理的运用,主要采用规划疏拓、调解水质、理顺水系、开挖人工湖泊来满足引清、调蓄、生态、景观的要求;既增加了蓄水量,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以上实例说明水质提升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城市河道整治是一项系统科学化工程,其关键是水质治理,通过绿化建设,可促进河道生物的恢复,实现岸绿水秀以及河道水系生态化和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张雅卓.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研究及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9•6.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文化生态;武陵山区;城镇化建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一、文化生态与城镇化建设研究简述
(一)文化生态的基本涵义
文化生态是一个随着时展而产生的崭新概念。其涵义应该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体系。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一个概念,表征的是文化如同生命体一样也具有生态的特征,文化体系作为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一个体系而存在。就像任何一个生命体离不开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总是与其它生命体及各种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样。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也是在与其它文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流互动中演化发展的[2]。
(二)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涵义
中国在城市化与城镇化并举的前提下,强调和突出了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二元城镇化结构。因此,对城镇化的研究,有必要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Urbanization”在字典里被直译为“城市化”、“都市化”,国内关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国外的城市化或者与大多数意义下的城市化不同,中国必须注重发展小城镇,为了凸显与外国的差异性,有一位学者把中国的“Urbanization”翻译为“城镇化”,中国的“城市化”称为“城镇化”且被官方采纳。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能够有效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能够带动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3]。
二、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总结
(一)文化生态认知度不高,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生态意识缺乏
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很多百姓只熟悉同日常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文化。对于其它文化特色的认识度很小。原因分析:1.文化场所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因本县图书馆规模小,可借用书目种类数量有限,所以文化知识普及度还不够,加上能提供文化交流和活动的场所不足,文化活动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得以组织和施展。2.文化活动的形式缺乏多样性。村民集体活动意识也有所欠缺。娱乐休闲活动单一到仅仅只围绕打牌、上网或者看电视等进行。虽然有部分乡镇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但还是达不到城镇化建设水平后的预期要求,力度和辐射范围都很有限。3.宣传力度不足。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缺乏对文化生态融入力度的宣传,使得居民处于被动不积极的局面。
(二)文化生态工作开展缺乏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调查发现,五峰百姓成老年化趋势,即文化人才同样处于老年化趋势当中。百姓学历普遍偏低,可用人才队伍不够壮大。除了经费和设施问题,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社区文化管理和组织人才队伍。社区文化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尤其是离退休居民在维持。社区文化管理和组织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化、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缺乏整体策划安排,活动凌乱粗糙。
(三)文化生态下的城镇化建设参与力度不高
百姓对于文化生态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去的参与率较低,态度不够积极。原因主要是:1.政府宣传力度不强。积极的宣传可起到一个带动号召的作用,五峰县镇在新县城建设中恰恰忽视了对文化生态意识融入的宣传和动员,居民普遍缺乏主动投入性。2.奖励机制不够。人才成长缺失环境保障。单位奖励、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在鼓励群众积极响应的同时,没有出台参与者劳动配合奖励管理机制,群众没有动力的激励,没有积极性。3.政策制度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活,需要的人由于没编制进不来,没有业务专长的人出不去,造成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需求矛盾突出[4]。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能够有效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领导还需加强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制定。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规划力度,高度融入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生态意识
需要加大挖掘文化元素力度,把握其中标志性的特点,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整体在推进过程中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融合,构建文化生态氛围需要进行物质硬件文化的同时又要把我精神文化的建设,物质硬件设施如广场、民居民楼、图书馆、博物馆等都应将文化生态元素融其中,精神文化如培养居民道德意识、灌输文学艺术理念并深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在城镇化建设中规划一条针对对学校、图书馆等引进文献和相关书籍等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在吸纳国内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摒弃糟粕的、不利的、具有威胁性的外来文化[5]。
(二)着力规划城镇化建设顶层设计
文化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宏观理清和梳理文化生态元素的同时,微观上具体的把握融入的可行性。根据上述对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生态元素的相关梳理和整合,具体落入到实践提出以下建设意见:
1.建设文化生态园。茶文化的融入是新县城定位“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茶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定位目标。比如:以渔洋河为城市生命轴线,打造生态走廊。河道边坡堤岸治理以休闲式、娱乐式为主题,涉及缓坡台阶堤岸边,两岸设计人行道、绿化带,部分区域设计车行道。
2.建设文化活动站。通过文化休闲,人的肉体和精神世界都能够彻底放松,将民俗文化融入加以渲染加工,打造成生动的、观赏性极强的文艺演出,编制带有民俗故事性的文艺汇演供人观赏,同样,作为旅游休闲,将可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3.挖掘文化元素开发旅游项目促进县城经济建设。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既是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资源依托,更是为了让这些凝聚着少数民族智慧的资源得以传承。
(三)加强居民文化生态意识,提高城镇化建设参与力度
良好的宣传往往可有效地带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政府要避免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局面。通过报纸、广播、书籍等媒介工具加大宣传文化生态投入城镇化建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时宣传报道在文化生态下的城镇化建设中的思路方案、实时动态和新经验,使文化生态融入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深入人心。组织与建设创业基地、创业单位、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园等。开展文化生态宣讲会,培养居民文化生态建设意识。(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5,7,第十三卷(3).
[2]高永蓉.生态文化与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当代青年研究[J].2006(08).
[3]张宝顺.从战略高度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在山西省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山西日报,2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