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文化建设范文1
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英国政府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随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2008)对“低碳经济”作了定义,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要进行变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低碳管理应运而生。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经营观念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石油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促使石油企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低碳环保标准,旨在加强环境监管。由于碳排放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碳税、碳关税越来越高,使得石油出口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受阻,对其生产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在社会公众心中越来越深入,低碳产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
低碳管理要求石油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削减开支、厉行节约,如削减差旅开支、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等,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同时也要求员工个人行为低碳化,比如尽量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少开私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随手关灯、关水、关门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
三、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进行标识建设、出版期刊、举办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比如单位墙上、车间内、办公室都是“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等标语口号;还有部分石油企业搞形式主义,简单地把以前的做法通过修饰变成新的企业文化。这些认识实质是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潮的价值所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导致企业文化表象化、空泛化,不能落地生效。
(二)文化建设随意性强,缺乏传承性
一些石油企业视文化建设为“摆设”,可有可无,十分随意,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盲目跟风,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领导个人意愿一旦不坚定,就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中断,失去连续性。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换,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下去,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流动,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员工中长久的扎根。
(三)不重视员工的参与
一些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脱离企业实际和员工心愿,文化建设不切实际,企业文化体系如同空中楼阁。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企业文化体系,不仅离自己很远,而且参与与否区别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心态,闭门造车式的提炼编造,然后再强制性宣贯洗脑,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当前,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一)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
“低碳”意识的培育和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于企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在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第一,企业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低碳文化理念首先要渗透到领导层,才能最终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形成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低碳行为,督促员工学习低碳技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另外,企业领导要实行激励措施,用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达到低碳文化的要求。第二,在员工中推广低碳价值观和低碳文化。对员工进行低碳文化培训,强化员工对低碳文化的认识,让低碳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理。第三,发挥石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因此,领导者需要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建设低碳文化。
(二)制定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制度
石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三高”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碳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石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清洁生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低碳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低碳文化制度化,可以给予低碳文化合法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保障低碳文化的有效实施。此外,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低碳文化制度化,更好的保证低碳文化有效实施。
(三)推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低碳化”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少是我国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而影响了低碳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同时也是能耗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以,石油企业要不断探索开发低碳能源,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如天然气等;实现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再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低碳化能源的研发,坚持走“低碳化”道路,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变,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不仅要追求公司利润,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盈利,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要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负责,积极参与到保护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
五、结论
经济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路桥 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报告把文化建设工作第一次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趋势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文化建设在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说是如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同样是如此。因此,弘扬先进文化,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文化大市,是提升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路桥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背景。近些年,路桥区经济高度发展,在文化领域建设较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对路桥区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意义,那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如何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如开展“文化强区”建设,重视。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等载体。
1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1从宏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其自身的文化,所以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和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对人的影响,受某种特定文化影响的人群将拥有一种基于此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思想和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引这一群体沿特定方向发展。分析目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经济特征,即一些民族文化的特质正在成为一些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量,并主导着一些行业和产品,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而这些都跟人的因素有关。
1.2从中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化,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也有其自身的区域文化,从而使各区域存在差异,发展也不尽相同,特定的文化能促进区域的特定发展,同样也促进区域特定的创新趋势,如果能准确把握好区域文化,沿特定的方向发展区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浙江,有着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着特点是讲求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由于国家的宏观控制力度较小,浙江的非国有经济比例一直很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较少,这就磨练了浙江的企业家与境外强大对手较量的能力,培育具有创新思维方式和。敢为天下先。、勤奋耐劳的企业家,形成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迅速发展的地域优势。
1.3从微观角度分析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文化因素,但由于对文化的认识还不透彻,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比较普遍的倡导就是。借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这种提法不错,但几乎都是在做表面工作。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进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这些都是区域特有的文化产物,不过都是属于浅层次的物质文化。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除了要注重区域物质文化外,
更重要的还是要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抓住区域的精神文化,以这种文化来带动区域内的人群,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而从根本上带动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2 路桥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到各种现象和文化问题。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真正认识自然经济规律和计划经济间的传统弊端,对制约路桥老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要彻底改革。这就需要认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观念。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增长方式上转变,即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这离不开文化观念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在一定的经济系统内部的制度安排,在现实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也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讲,粗放经营方式是计划经济观念的必然产物。由于资源配置上长官意志的影响,导致在经济建设上脱离实际,无视区情和原有的基础和资源的状况,追求高指标、大项目,摊子越铺越大,在实际运行中完全是凭主观意志办事,给路桥老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从主观上看,落后的文化环境也是其滋长的土壤条件。比如在文化观念上,有的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人惟我独尊,我行我素;有的人自私自利,化公为私;有的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有的人不守信用,制假售假。他们那种以利己主义为文化内核的观念,使得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人心涣散,纪律松弛,企业生产不景气,产品粗制滥造,没有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路桥老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文化观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才可为路桥老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路桥老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在文化观念上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和平均主义的惯性。路桥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多好的东西应当继承和发扬,但也严重存在着平均主义、等级森严的价值观,中庸无为、墨守成规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心理积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常规陋习,以及“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意识。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如果不彻底改变,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会遇到习惯成自然的强大的本能的抵触,经济的发展就会步履维艰。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必须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开始,加强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入手,建设先进的区域文化,是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 路桥区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努力适应这种客观要求,是路桥老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路桥老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1确立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文化品格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市场经济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平等原则、价值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诚信原则、科学原则、民主原则、智能递增原则等等,都体现着新的崭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树立现代的健康的文明的先进文化观念,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及道德体系,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尊法守信、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社会舆论对市场的监督作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树立人才资本的文化观念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路桥老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本的培育。过去路桥老区粗放经营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高。加强文化建设,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路桥老区的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21世纪,人才资本越来越发挥着最主要和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动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产品的生产、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增长都主要通过智力因素来实现。因此,作为智力经济核心的人才资本的开发愈显重要。物质资本与人才资本不同,物质资本是被动资本,属于递减型的消耗;而人才资本是主动资本,属于递增型,在开发利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把人才资本作为一种经济战略资源,用人才观念的优势来创造人才的优势,就不能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经济文化建设范文3
Xie Fa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uzhou 215011,China)
摘要: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基石,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文化,低碳经济的建设需要低碳文化的引领和约束。本文阐述了经济发展低碳的必然性,分析了文化和低碳经济的关联性,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低碳文化的应对方式,指出低碳文化是引领低碳经济实现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Low-carbon culture is the base of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economy promotes low-carbon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needs the guidance and obligation.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ulture and low-carbon economy are discussed in this work. Low-carbon culture of world view and the culture of action and life is the method to promote low-carbon economy.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 低碳生活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culture;low-carbon life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314-01
1经济发展与低碳
18世纪英国发生的产业技术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2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这200多年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获得的经济增长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不可持续的,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灾害性气候增多、气候变暖带来冰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
20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化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从长期看,在人类和大自然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项,“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层次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同,正形成新的“和谐”氛围。近年来与低碳相关的一些名词,如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等,不断涌现。从低碳经济的模式出发,世界各国正在制定和完善其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其本质是低碳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
2低碳文化与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主要是指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具有的低碳行为和意识,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具有鲜明的低碳排放与低碳消费的科学特征,是节能减排时代的特有文化。一般地,文化与时代的经济活动与形态密切关联。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有限,对自然的影响也近乎为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然是社会的主宰。到了农业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对自然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大,局部地改造了自然,但自然界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功能,确保了人类和自然相对地“和谐共处”。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产生掠夺式发展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导致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不可进行。对环境和发展过程的反思导致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社会的追求。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节能减排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社会的共识,对经济发展和其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与文化关联,催生了低碳文化。通过对工业社会的价值观、环境破坏及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石,创造出适度消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低碳文化,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排放、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本世纪能源与环境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以2003年英国有关能源未来的白皮书为起点,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在创建低碳经济,发展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由此引领产业、技术的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促进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确保社会向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和低碳排放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是低碳能源的核心,其中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技术是关键,替代常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3低碳文化的应对
低碳经济需要文化、政策和技术等层面的创新和保障,在构建低碳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同时,需要构建低碳文化。构建的低碳文化将反作用于人的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与工作方式,从而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规范,形成与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制度政策的保证,更需要我们世界观的发展,需要将低碳理念在我们的世界观中固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将低碳文化的能源观、科技观、教育观等融入我们的观念中。低碳文化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此处将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文化的应对。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其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盛行,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进一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则考虑甚少,甚至不考虑。例如,长期工业化生产和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世界的碳循环被打破就是这种世界观对人们行为作用的结果。要进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首先在我们的世界观中要植入低碳环保的理念,使之成为低碳文化的有机组成,从内心深处为二氧化碳的减排奠定基础。
我们的低碳行为生活方式不仅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低碳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并对我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低碳行为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自然选择。构建低碳文化,需大力弘扬我们传统的节俭文化,摒弃奢侈文化,树立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文化氛围,把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美德发扬光大。鼓励日常行为生活中各种低碳行为,如以步代车、拼车、开小排量汽车、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遏制不良的、过度的消费,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使得低碳环保成为我们行为生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15.
经济文化建设范文4
企业文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①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有赖于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得到消费者信赖,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
②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能更多的获得政府的支持,优惠政策相应而来,企业可以从中长期获益;
③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增强,能够促进企业生产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随着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和市场能够达到双赢;
④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能够引导顺应时代要求的,这样企业能够遵从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利益最大化;
⑤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能够积极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⑥优秀企业文化能够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融入企业文化当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直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而创造出企业文化生态系统,成为创造经济效益的巨大动力。
二、从微观经济看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将推动企业内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构建产生正外部性,以文化约束,防止内部员工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一个有积极文化做导向的企业,可以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因为文化使内部的员工充满激情,相互协作的精神,相互鼓励的品质,都会使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增加劳动的剩余价值。因此相比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将更具有竞争力,压缩成本后,会使企业在市场中的产品价格下降,相比同类产品使消费者得到的效用增加,以此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同时企业文化对于内部环境的稳定,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使企业的信用得到提高,企业信用的提高又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充足的资本有利于企业对于产业链的加固,这将导致一系列良性循环,使企业不断发展,通过企业创新的文化精神,研发出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或者是优质的服务,以此为消费者创造出需求,而强有力的文化才可发展出强有力的科技与营销,根据供给与需求函数,可以看出创造出了需求,并且需求的增加使价格提高,增加了企业利润,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其确实对企业的内部微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应的实例举不胜举,从大连万达集团的万达学院,到江淮汽车的JAC大学,不论是麦当劳的汉堡大学,还是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积极构建文化生态系统。我们都可以看见企业文化对于微观的企业具有实实在在的有利之处。它将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企业文化以渗透到了员工培训,员工再教育的各个方面,甚至企业的一草一木,建筑特点,环境风格都是诠释企业内部文化的阵地。每个企业都有不一样的文化内涵,虽然文化主干大致相同,但是不同行业会有差异性。只有抓住了不同行业之间细微的差异性,才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针对性。利用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上得到成功。
三、从宏观经济看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的经济目标是降低失业率,价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而这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水平,所以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更好的对企业进行调节。同时,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大环境的文化来影响企业文化,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挖掘与扩展中国梦这样的党政方针降低成本,也为实现国家文化高度创造推动力,所以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需要,也是社会需要,国家需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而国家政策又基于企业所制定。所以文化也就成为了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软性连接。比如社会提倡的诚实守信,创造创新文化,国家以政策和法律为导向的,经济法,物权法的实施,来保护由创造创新产生的知识产权,由诚实守信创造的正当利益,以这种方式保护了社会文化,同时这样的文化落实到了企业,又变成了企业文化,如企业所要求员工的诚实守信,创造创新,将会使企业顺应大环境而得到保护与发展。所以,企业需要去建设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可以使企业得到宏观政策的保护,社会舆论的保护,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也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加固基础。
四、从行为经济看企业文化建设
行为经济学是把心理学与经济学相互结合,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是通过对企业员工心理的观察而产生的激励与效率。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有生性活泼的一面,人性中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所引导的成分。因此,通过企业文化,降低员工的非理性的一面,而提高员工的团队感,集体意识。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的行为被企业文化赋予了为社会创造高品质和服务,为企业职工谋福利为,为社会解决就业,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的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学人,即自私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个体,所以在个人效用函数中引入利他主义行为来说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这就拓展了“经济人”的假设,将非经济因素纳入到经济模型分析中来,而企业文化就是为了加强行为经济中的利他主义行为,由人性的自私,变得更有道德。以此来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通俗点说,通过企业文化为目的所塑造的人,应该是笔下所说的“我们大家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通过感性的方式,让企业中的员工有归属感,有责任感,也是企业文化的导向。加入跟多的利他精神。
五、结语与启示
经济文化建设范文5
主题词:企业文化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企业文化越来越被企业界所重视。而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职工的思想素质也将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对于建立现代化科学管理,对于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的形成、变革、进步和发展,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人们的不断实践和认识中被揭示、被推进,并在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下,通过人们的改造建设,而日臻完善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中的集中反映。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海尔等许多企业成功经验证明,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两个文明建设不可或缺少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在企业内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将有利于克服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必将有利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引入世界上的先进的文化,使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合成健康蓬勃、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这样,就必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的进程。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开展积极的竞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先进企业文化的的具体表现,用看得见,摸得着,亲近易学的东西既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为先进企业文化重要内容的企业文化精神,并不断实践,从而最终形成反映企业精神的整个企业文化理念。可见,在每个企业里建设企业文化,确立企业精神,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企业文化是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企业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富有人彩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经济运行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各企业要立足于在市场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来考虑和建立自己的经营战略思想,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各企业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上,都有具有强大的功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对推动整个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实践中的产物,是最新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以企业的科学管理为基础,是一种更先进更高层的管理方式,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排斥企业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而是使企业科学管理更趋完美的形式。企业文化形成、发展和建设,又离不开企业科学管理实体。因为企业管理发展史决定了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通向企业文化不可逾越的阶段。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既不能代替乘科学管理发展阶段,也不能代替具体的管理工作。企业文化把情感融入管理,把管理和情感融为一体,更易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展开它的功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力资源,体现人的价值。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以人为中心,就对企业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职工的心真正贴近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从而体现企业的管理战略与企业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相结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一种新型的文化管理模式,反映在企业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这样,企业领导者只要凭借企业文化,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就能正确制订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并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企业文化,从而把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新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更有发展可言了,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大大增强了。
三、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
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每个企业里建立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企业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决定了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色。但不能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混淆,企业文化不等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也不能代替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并不矛盾,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更不能用前者取代后者,企业文化建设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好形式。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成为各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的紧迫课题。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是不言而谕的,也是无可置疑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结合点,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脱离的现象。
经济文化建设范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协调,而且与全面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相适应。最近笔者深入到苏北射阳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乡镇做了相关调查分析,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更加呼唤和谐文化。
一、目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1 文化设施严重滞后。
按照小康文化规划目标,村一级要建立100平方米以上的俱乐部(或文化室),藏书2000册以上。目前,落后村的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很大。有的村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直到小学撤并调整才解决村部问题,更谈不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了。极少数的文化站(室)还没脱胎于几年前的老样子:几间旧房子、一块陈牌子、一个老头子。有的虽建立了文广中心,但长期以来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文艺宣传队却因无活动经费销声匿迹了。文化产品的批发零售主要集中在个体户手里,有些乡镇甚至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新华书店,和谐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载体。
2 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买书难、看报难、看戏更难的现象,缺乏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消费形式和娱乐场所。就文化书刊市场看,适合农民需要的、质量上乘的书刊并不多,而且相对集中于县城,未形成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农村销售网络:在电影文艺演出方面,其现状更是不理想。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生活不够,缺乏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和艺术产品,难以赢得观众。晚上,大多数村民全家人围着一部电视机看,文化形式单一。由于文化生活贫乏,缺少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没有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少数人精神空虚,致使赌博、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在农村抬头并有蔓延势态。
3 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这里逐步形成了38619025的“特种部队”。近年来,随着农村成年人口的外出务工,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加之专职队伍不稳定,文化创作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影视、文学作品都以城市为题材,远离农村群众。因此,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产品大量减少,传统文化后继乏人,传统节日文化销声匿迹。
4 文化市场管理混乱。
一些地方经过多次深受群众拥护的“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文化垃圾还没有绝迹,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一是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有一定市场,主要出现在小集市和车站码头;二是公开销售、封建迷信、赌博技巧等文化垃圾;三是音像放映点、电子游戏机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四是种种迹象表明,黄色、非法出版物还存在着贩运、批发、销售一条龙的地下网络,从源头上没有杜绝。
二、农村文化现状的成因分析。
1 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状况差、设施差,许多文化工作不能开展,有好“点子”也不能实施,群众有积极性但没有舞台和展示的机会。
2 许多群众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投资意识。人们总是想着免费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有的人即使想投资文化产业项目或者公益文化事业,但又担心政策变化快、法律保障无力、收益预期差而作罢。
3 一些文化工作者,因工作辛苦繁琐、待遇偏低,普遍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4 有些基层党政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观念、意识有些偏差。有的有抓文化工作的愿望,但是抓不到“点子”上:更多的人是一心想着经济建设,抓财政收入,出政绩,不重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建设。少数文化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文化生产力”的意识,因而在管理上容易出现这些现象:一是文化管理力量薄弱。有些地方至今仍无专门的文化稽查队伍,人员编制、经费问题难以落实。二是文化管理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管理队伍业务素质较低,年龄结构老化。机构设置不合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文化部门成了安置性岗位,专业人才进不来,工作难开展。三是领导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市场建设到宣传、教育、广播、电视等诸多部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机制,还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形成合力。
三、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 努力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和谐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一是必须认真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少、比重偏低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保证文化建设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使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支持文化建设,为和谐文化建设给予政策的优惠和扶持。要建立新型的文化建设筹资机制,解放思想,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事业,多方面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二是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和谐文化设施建设上。要重点健全、完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抓好馆、站、家的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广大农民开展健康文化业余活动、陶冶情操的最佳活动场所:三是积极争取和用好省文化扶贫资金。在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文化扶贫力度的同时,建设一批“和谐文化明星村”、“明星乡镇”,扩大典型示范效应,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抓紧实施农村和谐文化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从乡情、村情出发,把和谐文化建设同实施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建设沿海文化长廊、落实“蒲公英”计划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力争基本形成新农村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网络布局合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文化景观特色的和谐格局。
3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文化队伍素质高低是能否搞好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优秀文化人才的培训、选拔、任用的良好机制,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文化队伍;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守纪执法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文化创作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积累创作素材,使文艺作品更能贴近生活,表达农民心愿,继承传统精华,反映时代特征,促进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