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评估
自从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体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在我国,尽管对生态旅游的乐观估计时有报道,生态旅游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被期望能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一个评估生态旅游贡献大小的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初步建立一个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价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当地居民、自然资源和旅游三者间关系上进行设计。
由于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区别显得模糊不清。王家骏选择了44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定义来进行分析,将关键词一一选出,按聚类方法将其归纳为6大类11组分,构成了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构成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的6大类组分的内在联系,参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构建起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定义仍将生态旅游对象局限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忽视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历史遗产、传统社区等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则把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也包括了进去。也就是说,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态的内容。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笔者认为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一种全新体验过程;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从当地居民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并可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正确规划设计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态旅游评估框架的设计
通过上面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评估指标框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评估;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选择评估因子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态旅游点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优劣判断,而且还可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在现实中居民和环境间的冲突时常发生,这一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当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护和开发政策,没有征求和顾及当地居民的意见、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居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对生活、生产方式加以选择的余地。持续的环境压力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及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发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地资源之间应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一方面,居民主动地参于生态旅游点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从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产业中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过适度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回报,但同时应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造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的环境压力之下。
对两者关系的评估可从居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待资源保护的态度、地方参与资源保护的程度(数量和类型)、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内员工的关系、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来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和人文景观(包括过去和现在)决定了生态旅游点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自然景观连同人文景观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体验和文化交流,这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会加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生动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课堂。反过来,对环境和文化保护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在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返还到环境和文化保护中去,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使资源退化,而应当实现一种敏感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即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超出旅游景点的环境本底,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此评估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评估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贡献率,这可从生态旅游资源是否提供了有质量的旅游经历,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对现有容易利用的物质改进的潜力如何,对文化生态的体验质量怎么样等来进行;其次要评估旅游业对生态旅游资源所应做出的贡献,这可从旅游业是否对生态旅游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保护如何,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的环境教育怎么样等方面来进行。如果这两个方面的贡献都比较高,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
旅游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让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即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正当经济利益。只有居民对生态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和生态旅游之间建立起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不能完全依赖生态旅游业,应该补充其它的经济形式,使经济多元化。旅游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社会和经济效应。反过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观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此同时还会增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要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地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要要看当地居民是否从旅游业中获利。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开展旅游业而提高了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数量,看地方的旅游业企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数量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比例。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方面主要是评估当地离供应商品与服务的最近城镇的距离,医疗状况,教育状况、邮政、电话和电力供应,道路质量、公共交通状况等。三是社会福利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是评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响,地方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态度,真正的认识或经历地方文化等。
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
没有好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开展生态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机构以及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是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是能够调控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能动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生态旅游地域结构是否有序及系统是否能够良性循环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要确定区域的游客临界容量。第三还要加强旅游环保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国民的环境教育,重视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旅游团人数,培养好的生态旅游专业领队。
评估能影响生态旅游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标,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这包括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旅游规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保护区的规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对社区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对生态旅游地的年度资料进行更新(包括物种、旅游者数量、周围社区统计等),是否有社区共享计划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控制、群体的数量、运载量等)。三要评估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这可从对物种的监控,担当旅游向导、景区巡逻和执法的状况,跟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以及跟社区的公共关系等。
通过认识资源、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了解到对生态旅游的评估,其实就是看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如果三者的关系良好,可见生态旅游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而发现三者关系中任何两方的关系处于不好的互动时,就可以提醒当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关系重回正轨。这个评估框架也显示了只要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在资源、当地居民、旅游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促进发展。因而这个框架既可以评估生态旅游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可以评估一地生态旅游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3-106
关于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2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统计
在CNKI中以“生态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3025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并且在Science Direc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且限定来源为Journals,时间为最近二十年,共输出3763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此外,将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占该年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同样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内容。虽然2000-2011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其占当年旅游相关文献的比重却是在逐渐下降,说明旅游研究内的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增长,使得生态旅游的研究趋势下降。
通多对比可以发现,1999年之前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1999年被定为“生态环境游”主题旅游年,也是自该年后,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超过100并且持续增长十多年之久,直到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2011年之后的相关研究在下降之后继续呈增长态势。而国外的相关研究近二十年来持续增长并且其峰值超过我国2011年峰值。生态旅游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突破。图1中并未显示1995年之前国外相关的文献数量,实际上此前的相关研究数量累计达307篇之多,原因在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国外引进的,相比于H.C.Lacsurain正式使用这个专业词汇晚了近10年。
二、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顾问,墨西哥学者Lacsurain于1983年第一次提到西班牙语“tourisimo ecologico”, 并在1987年在研究中描述为:“到没有扰或受到污染的天眼地区,以研究或观光目的地的天然景色、野生资源以及过去或现存的文明现象为目的的旅行”。Elizabeth Boo(1991),更为严谨的将生态旅游描述为以观光、学习自然景观、野生资源和目的地过去或现在文化为目的,此外,生态旅游能够起到给目的地筹集经济支持,为本地社区提供就业岗位,为大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并且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旅游活动有促进效果。此后随着国际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研究不断深化,不论是世界各地的旅游组织或者是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Fennell(2001)在对八十多个定义归纳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旅游主要集中于价值导向型,例如可持续性发展、品德道德、教育、当地社区等。Blamey(1997)的研究认为以下原则是主要核心:旅游吸引物是以当地的天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旅游者与目的地的交互主要是学习与倡导;旅游体验与相关产品管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国外相关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关于CBET,即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内容涉及可行性分析、社区参与的主体、方式以及其发展、利益相关者等方面。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认为社区参与旅游的条件有:有吸引力天然生态风光和野生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社区的生态系统承受力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观光客。目的地社区居民在感受旅游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依然对接待旅游者感兴趣。目的地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做出管理决策。对本地文化和传统风俗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市场预测不超出生态旅游区的服务范围。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定义的讨论也由于各自学术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例如唐建军(2004)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准则,通过保护性开发,使旅游者、目的地企业和本地居民获得响应的利益,使百姓受到生态保护的教育的旅行方式。卢小丽,武春友(2006)对比了国内外四十个被广泛认可和引用的概念与定义,归纳出了大多数概念论述中涉及的八个标准:“以天然生态资源为基础、环境保护、本地社区受益、环境保护教育、道德与责任、可持续发展、旅游体验和文化”。
国内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分类评价、环境承载力、目的地开发等研究为主要内容。例如王洁,杨桂华(2002),孙道玮等(2002),李慧欣(2004)认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研究对实现生态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空间环境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环境管理承载力都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容。而社会文化因素、社区的文化程度、带薪假期制度的影响、基础设施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容量、旅游者心理因素、时间和气候因素、目的地景区与当地社区的相互关系、内外部的管理等等。环境承载力是衡量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水平和可利用潜力的重要指标,在学者和企业间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以构造某个环境承载力测量模型为主要手段,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描述某个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状况。
四、结论与启示
关于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生态旅游;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
一、关于国际旅游岛与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是为了使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
(二)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二、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资源是海南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海岸带景、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大河、瀑布、水库风光、火山、溶洞、温泉、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人文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许多著名古迹名胜、民族风情,还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明生态村等。
截至2008年底,海南共有68个自然保护区,其
(三)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建设、发展的关系,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者、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环保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环保意识,推行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
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备生态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对旅游从业人员加强生态理论的培训教育,编写培训教材、修订导游词、制定服务规范、操作手册等,增加旅游生态内容成为必备课程,使从业者成为旅游生态化自觉的引导者和执行者。
对社区原住民在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引导改变不符合生态保护的陋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居民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保证其获得适当的利益,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社区和原住民才会积极自觉参与本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把加强旅游者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工作,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倡导者和实践者。通过规章制度建设,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旅行手册、行前教育、行为规范等方式,引导旅游者树立生态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模式。
(四)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有指导作用。高等院校应成为生态旅游科研的主要基地,政府部门应加大科研的投入,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国际旅游岛研究及生态旅游研究,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提高科研成果的研究和应用。
(五)加强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广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诸多领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只有综合考虑,妥善地处理旅游业发展的局部与总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游客、居民、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通过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建立国际旅游岛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开创了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国际旅游岛的建立就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是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二)有利于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海南生态旅游发展有利居民经济利益,有利于当地居民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海南农村开发新起点。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是海南农村经济的重要起点,也是海南农村发展的新起点。
五、结论
海南省独特的行政与区位优势,使其有条件将旅游服务业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旅游业合作。同时,生态旅游今后将成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海南只有不断解决完善发展道路、创新机制等问题,才能在创新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省份,更应该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走“生态旅游”的道路,努力将海南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海岛。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旅游组织(wto)等.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m].旅游研究与信息,1997.
关于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关于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5
目的地对于旅游的选择具有系统性的影响,其中最具根本性的影响是生态理念,所以,探讨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的可持续性有重要作用,对于生态意义重大,对景色宜人的草原地区而言,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且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生态旅游理念体现着人们希望对其环境和人实现和谐统一,迫切实现发展循环,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环境和自然资源、回归大自然的新途径。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有关生态旅游有较多的界定,在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首次提出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随后,世界各国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将其理解、发展、丰富。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将生态旅游进行从新定义。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是:生态旅游一般规模不大,资金的投入不高,生态旅游的开发重点是在不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和危害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的对游客合理利用,并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生态旅游主要吸引有环境保护意识,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观光,在旅游过程中,要配有专业的、高素质的导游。
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在实现社会、经济、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寻求合理利润和维护资源环境。其目的是享受历史所塑造的文化和自然所赐的风景。通过对开发者和游客进行相应的约束,使之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是现有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生态旅游理念之旅游的规划准则
(一)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有一定的资源条件,生态的规划首要考虑的是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政策资源等各种资源条件,根据分析不同资源条件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能盲目的照搬硬套的进行。除此之外,不仅需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压力的要求下进行规划,还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的开发商和不同的旅游项目等生态问题,将科学的生态规划理念贯穿于开发和旅游规划的始终。
(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原则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风貌是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的前提,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严禁任何形式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进行旅游开发,对于其缓冲区域,应按功能进行严格的分区,分层开发生态观光区、旅游示范景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其他对环境作用较小的旅游活动等。此外,要科学的设计旅游规模、确定开发强度,使之严格的在生态保护区的容量范围控制之内。开发过程中,要始终体现着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建设等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与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理念。
(三)各方积极参与原则
如今生态环境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是依靠着当地的政府部门、社会以及旅游观光者的密切配合。对于生态环境的规划,同样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协助,当地的居民能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形式进行合理的改变,进而有助于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旅游设施进行生态化原则
对旅游设施进行生态化的规划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服务设施应与生态环境相配套,其次,科学利用生态能源,比如说直接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基本能源,提高能量转化率,同时合理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再次,采用生态材料和生态技术,对生态材料的选择需既能够满足与环境相协调,又具有优良的性能,此外,采用学科领域广、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将环境和资源共同改造重组。最后,开发生态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运用与自然环境高度吻合的生态环境材料,建造生态化的建筑,构建优美的生态景观。
三、草原生态旅游规划思路
(一)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全面性规划
由于草原生态较为脆弱,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应进行全面体统化的规划。首先,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完善各大景区的建设和规划;其次,适当的对旅游景点进行集中开发,并加强开发和管理重点景区,注重高级别、高品位的开发,靠特色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二)草原生态旅游的系统性规划
对草原进行系统化规划要体现系统性原则,表现在:首先,当地的各级政府负责人以及旅游机构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旅游业务和管理的技术含量,还要配有素质高的专业性导游。其次,完善交通的建设,建设适量高,品质优的铁路、高速公路,有助于发展旅游业。再次,规划旅游景点周边的城镇,使其不但带有现代都市色彩,还留有历史的文化气息。最后,服务系统和旅游设施的规划。对旅游服务区内的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导游水平以及交通服务的城镇文明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结语
关于生态旅游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景德镇;茶叶;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地域文化。其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相一致,强调在开展旅游活动时,游客与景区承载量相当,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不仅要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还要维护景区居民的生活常态,实现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景德镇茶叶生态旅游的文化基础
茶叶生态旅游可以是到茶园或茶馆观光,买茶喝茶,欣赏茶艺表演,也可以是人们领悟与学习关于茶的品种、种植、采摘、加工、品茶、茶艺茶道、茶史等方面的知识,接受与“茶”相关文化熏陶的过程,是可持续的旅游方式。作为最早和世界对话的地区之一,景德镇陶瓷声名远扬,但历史上景德镇拥有的不只是瓷,还有茶。其中“浮红”更是在1915年就获得了巴拿马国际金奖,在2015年又获得了“中国好茶”百年金奖。可以说浮梁茶大兴是促进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浮梁茶始于汉代盛誉唐,唐王敷《茶酒论》指出: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唐时浮梁是江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白居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中提到的就是景德镇浮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 一县茶税超过全国(四十万贯)的 1/3。
产茶区也必盛行饮茶,《膳夫经手录》载: “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 景德镇瓷适应了饮茶风尚在社会上有了崇高声望,窑业发达在明清时期变得一枝独秀。故景德镇 “一瓷二茶”两者密不可分,始终是一个整体,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遗产 ,特别是其中的生态观也为景德镇开展茶叶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景德镇茶叶文化中的生态观
1.茶叶中的生态观
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物以载道”,茶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物”。茶这一载体,体现出人们价值观和世界观,透过茶,可以看到人们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等智慧和美德。
把“茶”字拆开来看是“人在草木中”,意思不仅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还指人和茶一样,是万物中的一分子,而不是中心。在浮梁茶园,常可见到茶垅间种着一些高大植物。这是因为,那些高大树木既可为茶树“遮荫”的,也可以给茶农乘凉。堆积的落叶为青蛙和蟾蜍提供阴凉的栖居所,腐烂的枝叶可做肥料,除虫施肥一举两得。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2.茶文化载体――茶具中的生态审美
茶艺六环节: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体现出人们的生态审美智慧。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泡茶用水需“活水”,器具的选择也不容忽视,品茗环境最好是室外,即所谓“诗意栖居” ,方能突显茶的自然本性、生态之美。
3.茶道思想中的生态主义
客来须敬茶,这是儒家互敬互爱人伦关系的传统,又是万物伦理的反映。分茶讲“公道”,体现追求“公平。正义”的生态主义;饮茶本与解毒相关, “禅茶一味”多了为人洗涤心灵的功用;品茗需“天人合一”,超越世。这一切让人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依然感受着“诗意”,优雅的生活着。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性俭,或廉或清,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认同,简单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大自然的负荷减轻了,人也从物质的追求中解放出来,有了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国内外生态旅游现状
随着景德镇茶叶生态旅游开发从无到有,至今,浮梁茶文化旅游节也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但并非没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到大自然中旅游“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的理念已经成时尚。人们提倡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接待设施不大兴土木而以小巧为主,旅游者也多使用帐篷露营,尽可能地将旅游者的影响降至最低。常见的生态旅游方式主要包括参观野生动物、观察生态环境、深入原始部落、参观土著居民、到森林中徒步、在河流间巡航以及生态教育等。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发现,生态旅游大大提高了生态资源的价值,而传统大规模开发模式却丧失这一价值。同时,对于生态旅游者的研究表明,明确区分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比较模糊,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程度、工资收入上,生态旅游者相对更高,他们愿意为生态环境保护支付较高费用,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欠发达国家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生态旅游者。但是,部分国外学者实地调研后发现,生态旅游环境压力变大,所倡导的环境教育机会并不显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也有待验证。
2014年,江西省提出,要稳妥处理茶文化旅游中“茶”与“游”的关系,把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发展到更高、更深的层次,实现“茶”和“游”的双赢,这也为景德镇浮梁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契机,景德镇将茶叶生态旅游品牌打造成为景德镇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从而有力地为景德镇旅游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惠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4(04): 85-88.
[2]王重尼.敦煌变文集: 卷3[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卷28[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4]杨晔.膳夫经手录[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 第 1115 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