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1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清单研究; IPCC; 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Q148: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063-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11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巨大外部压力,使得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之路。城市是低碳发展的主要执行单元,因此,探索低碳发展的路径,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不仅符合全球“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国家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已联合推出“低碳城市”模式,并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迄今为止,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川等多个省市也纷纷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规划。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重庆市仍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城市化水平较低,面临的发展压力相对全国总体而言更大,未来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与地处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探索重庆这一老工业基地的低碳经济实现模式对于广大的西部地区而言具有更强的示范意义。因此,对重庆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入手,全面制定了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温室气体清单核算范围在传统能源过程、工业过程和碳汇三大过程的基础上,添加了农牧业过程、湿地过程和废弃物处置三大过程。通过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掌握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和主要排放源,并提出有地方特色的减排和政策措施。本研究第一部分对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为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提供借鉴;为了对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第二部分编制了重庆市详细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第三部分根据编制的排放清单对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综合测算,并分析了主要碳源和碳汇;针对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结果,最后给出了针对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温室气体减排建议。

1 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综述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以排放为中心和以需求为中心的两种方法,对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进行研究[1]。其中,以排放为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普适的方法,目前一般采用IPCC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该模型排放量计算复杂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①排放者数量及在该地区发挥的功能,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②估算的范围,即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生命周期排放。加拿大ICLEI[2]开展了城市编制气候行动计划,目前已有700多个城市参加了这项计划,且开发了广泛应用的城市清单法,包括两个层面三个范围。其中两个层面主要是指政府管理层面和社区管理层面,三个范围则包括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电力、热力间接排放和活动上下游排放(类似于全生命周期排放)。以需求为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不仅仅关心城市的空间范围内排放量,而且将城市作为一个能源和材料需求的中心。Kennedy等[3]开发了以需求为中心的混合生命周期方法,该方法以需求为中心,既考虑最终能源使用相关的城市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又兼顾与支撑城市的主要物质相关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混合温室气体清单方法。

国内针对城市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仍处于研究层面。蔡博峰等[4]系统介绍了现今国际上主流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原则,并完成了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案例研究。郭运功[5]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总结,构建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方法,以上海为例对能源利用情况进行梳理,核算上海温室气体排放总体情况,并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经济、城市化和技术对排放的影响。李风亭[6]等采用IPCC推荐的系数法对上海市的碳排放和碳吸收进行定量计算,并将上海市碳排放与国内外类似地区和城市进行比较,确定了上海市碳排放水平。朱世龙[7]核算了北京市历年温室气体排放,并与29个省份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外国典型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比较,分析了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袁晓辉和顾朝林[8]借鉴ICLEI 2009温室气体清单方法,从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层面梳理了北京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北京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徐思源[9]参照IPCC清单指南方法对重庆城市区域层面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了测算,根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分析了重庆市能源消费CO2排放的驱动因子。Yang 和 Chen[10]运用LMDI方法对重庆市2004-2008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4部分:能源结构、工业结构、碳强度以及工业产出,深入分析各部分对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

本文在以往排放研究的基础上,拟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全面核算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不仅仅限于CO2,还包括N2O和CH4的排放;除了主要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以外,还核算了废弃物处置过程、农业过程、畜牧业过程以及湿地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对重庆市各种排放源和碳汇的全面核算对于重庆市的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

2.1 碳源分析

碳源(Carbon Source)指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任何过程或活动,其数量用二氧化碳当量CO2e表示。本研究中,城市区域核算时,主要考虑化石燃料燃烧和逸散过程、工业过程 、农牧业过程、废弃物处置以及湿地过程五大过程产生的CO2、CH4、N2O这3种温室气体。

2.1.1 能源活动

重庆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天然气和水电。重庆自身没有石油资源,主要是从外省调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油料消费水平,使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较低。重庆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75%左右。重庆市油料消费的增长幅度在近10年内增长了3倍以上,但是石油消费比重和全国25%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天然气消费比例占14.82%,远高于2.7%的全国平均水平。截止2008年底,重庆全市发电装机容量共1.1×107 kW(含企业自备电源),其中水电装机4.2×106 kW(占37.7%),火电装机6.9×106 kW(占62.1%),新能源2.4×104 kW(占0.2%)。统调电网装机容量共8.6×106 kW,其中水电装机2.5×106 kW(占29.59%),火电装机6.0×106 kW(占70.12%),新能源2.4×104 kW(占0.29%)。目前,重庆市的电力供应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每年仍需要大量外购电,外购电量主要来自四川、二滩、三峡、贵州、华中地区。

2.1.2 水泥产量

水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由于重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水泥消费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10年来,重庆水泥工业产量从1997年8.6×106 t增长到2008年3.2×107 t,年平均增长率为25%。消费也同步增长,从1997年8.6×106 t增长到2008年3.2×107 t,增长了2.75倍左右。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可靠性提高,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占全市水泥总产量的29.8%。

2.1.3 农牧业活动

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的发展对重庆市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及满足社会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重庆水稻种植面积比较稳定,2008年约为67万hm2。直辖以来,重庆市畜牧业发展整体稳定。除猪的养殖数量偶有波动之外,其他品种数量基本稳定。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将以荣昌为核心,加快建设重庆市现代畜牧业国家级示范区,发展现代畜牧业。

2.1.4 废弃物

1997年以来,重庆市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产生量比较稳定,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重庆市工业固废产生量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但因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固废处置量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十二五”规划,重庆市2020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0%左右。此外,城市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花园垃圾、商业垃圾,因此可降解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工业固废主要是橡胶、建筑拆除物、溶剂等,可降解有机碳含量较低。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固体废物可降解有机碳含量占有绝对优势。

2.1.5 湿地

重庆市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类。天然湿地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主要包括库塘湿地。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多年数据显示,重庆市湿地面积(不包含水稻田面积)为4.3×104 hm2。其中河流湿地(含三峡库区)的面积为3.2×104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73.19%;天然湖泊湿地面积278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0.64%;人工库塘湿地面积1.1×104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6.16%。

2.2 碳汇分析

重庆市历来重视林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等重大工程建设,森林碳汇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到2008年底,重庆市林业用地面积3.3×106 hm2,森林蓄积量1.2×108 m3,森林覆盖率33%。重庆市累计共建成自然保护区51个,面积9 131.3 km2,占重庆市面积的11.1%;建成森林公园69个,面积1 928.31 km2,占重庆市面积的2.3%。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31%,人均公共绿地9.92 m2。重庆市生态状况良好,对保证三峡库区的安全、改善人居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重庆市从2008年起全面实施森林工程。预计到2020年,将完成新造林1 100万亩,改造低效林1 000万亩,建设城市绿地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绿地率达到33%,道路绿化率达到80%,水系绿化率达到80%。将都市(主城九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非都市区31个区县建成市级森林城市;建成95个森林生态镇和3 000个绿色村庄;实现全市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社区园林化、庭院花果化,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生态优美的经济中心[11]。

2.3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本文通过重庆市碳源和碳汇的分析,结合现有资料,编制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清单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置、林业碳汇以及湿地过程几个大类。其中,能源活动的核算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能源消费,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费以及居民生活的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工业生产主要核算水泥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农业活动的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要是动物反刍)的CH4排放;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包括工业和生活废弃物两大类别;湿地包括全年或一年中部分时间被水覆盖或浸透、且不属于林地、农田、草地等其他类别的任何土地,主要有泥炭地和水淹地两大类型;此外,林业碳汇的变化也会对温室气体排放量产生影响,包括生物量变化和土地使用类型转换引起的碳汇变化。

3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3.1 核算方法

根据编制的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本研究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分析重庆市1997-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结构与变化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核算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以及林业、湿地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具体核算方法如下:

能源燃烧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主要根据《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12]中推荐的缺省方法一。其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包括燃烧过程排放的CO2和火力发电过程排放的N2O,此外,还对生物质燃烧CH4排放和燃料溢散过程CH4排放进行了估算。

工业过程中非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排放,主要来自水泥、钢铁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水泥的生产过程碳排放量是最大的[13],因此,本研究中主要考虑水泥生产过程碳酸钙的分解产生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种类此处主要考虑CO2的排放。根据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14]提供的方法进行计算。

农业活动中温室气体来源主要包括反刍动物消化道、动物粪便管理过程和稻田的CH4排放,以及农田及动物粪便施用过程中N2O的排放。本研究中主要考虑反刍动物消化道、水稻田的CH4排放。采用的方法包括06指南推荐的方法一[12]。

固体废弃物处置过程中CH4的排放主要考虑四个方面: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其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核算方法主要根据《06指南》推荐的方法一[12];由于国内主要以填埋作为废弃物处理方式,城市生活和工业固体废弃物CH4排放的估算主要计算的是废弃物填埋过程的温室气体CH4的排放。采用IPCC推荐的基于一阶衰减的方法[12]。

林业温室气体碳汇主要包括三部分,林地土地利用类型不变的前提下,生物量增长引起的碳汇增加,其它土地使用类型转换为林地时的碳汇变化和生物量减少造成的碳汇损失[12]。本研究中假设转换为林地的其他土地适用类型都是耕地。

湿地包括全年或一年中部分时间被水覆盖或浸透,且不属于林地、农田、草地等其他类别的任何土地。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而言,进出大气层的净碳流量来自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入的碳和分解作用释放的碳之间的差额;而且不同湿地的碳摄入和衰减损失的速率受气候、可获养分、水浸透或可获氧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一般而言,湿地主要分为泥炭地和水淹地两大类型来讨论其温室气体排放。通常做法是将湿地面积与排放因子相乘得到温室气体排放量。

3.2 数据来源

3.2.1 碳源数据

本研究中一次能源数据来自《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8-2009》[16]。电力方面,按照重庆水电和火电的装机容量比,得出各部门最终消费火电的比例,并假设外省调入的电力都是火电,电力无出口。部门分类采用《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分类法。水泥生产和消费的数据均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稻田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重庆市水稻分为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以中稻和一季晚稻为主,所以假设重庆种植的水稻都是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期120-150日)。反刍动物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09》[17]。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处置废弃物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15]。湿地数据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8-2009》[18]。

3.2.2 排放因子数据

一次能源的CO2排放缺省因子采用IPCC(1996)[19]的赋值。在本研究中,考虑到从电力和供暖最终消费时没有产生CO2,对电力估计采用实际能源消耗原则[20]。该原则考虑能源的实际使用,也就是说,电力和热力能源最终消费是基于生产地区的能源投入来估计。假设火电的一次能源消耗全是煤炭,那么排放量是基于供电标准煤耗校正因素366克标准煤/千瓦时(中国平均值)[21]和火电比例71.5%(重庆平均值)计算的。可再生能源的CO2排放因子被认为是零。火电厂N2O的排放系数采用IPCC[19]的缺省排放因子。

逸散过程采用IPCC[19]的缺省排放因子。天然气生产过程中CH4的排放因子取值为0.012 19 Gg/106 m3气体产量,天然气输送过程中CH4的排放因子取值为0.000 633 Gg/106 m3可售气体;油料生产过程中的逸散排放因子取值为0.002 2 Gg/103 m3,运输CH4排放因子为2.5×10-5 Gg/103 m3运输的油料。对于矿深为200 m-400 m的矿井,煤矿开采过程中CH4的缺省排放因子为18 m3/t,煤炭开采后CH4的缺省排放因子为2.5 m3/t,废矿CH4排放因子为1.035×106 m3/矿,常温常压下(即20℃、1个大气压)CH4由体积转化为质量的转换因子为0.67× 10-6 Gg/ m3。水泥生产过程CO2排放采用中国平均水平0.38 tCO2/t水泥[14]。

各种圈养牲畜消化道发酵CH4的排放因子,采用IPCC 06指南的缺省排放因子[12];水稻田的排放因子参照重庆的土壤类型、水稻品种、气候等特点,采用IPCC 06指南的缺省排放因子[12],不含有机添加物的持续性灌水稻田CH4的基准排放因子取值1.3 kg/hm2/日,不同水分状况的换算系数取值0.78,种植期前季前不同水分状况的换算系数取值1.22,有机添加物类型和数量变化的换算系数取值1,土壤类型、水稻品种等换算系数取值1。

废水处理采用IPCC的《06指南》推荐的方法一[12],缺省最大CH4产生因子取值0.25 kgCH4/kg COD。固体废弃物参照IPCC的《06指南》[12]亚洲和中国缺省因子。

依照不同类型的水淹湿地,采用缺省数据河流水面和淡水湖泊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平均值为0.036 1 g CH4/m2•d,0.066 2 g CH4/m2•d[22];温带水库的排放因子为1.394 g CH4/m2和7.605 mgCH4/m2[23]。

3.3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分析

根据3.1所述方法,计算得到重庆市1997-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见表1)。可以看出1997-2008年重庆市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6.64×107 tCO2e(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至2008年的1.53 ×108 tCO2e。尤其是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说明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上升,温室气体的排放呈现正比增长的趋势。此外,各种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增长幅度较大的依次是外购电力、工业过程、能源消费过程。废弃物处置过程和农牧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略微下降。碳汇吸收CO2能力比较稳定,未出现较大波动。

另外,一次能源燃烧过程占据碳源排放的绝大部分,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2008年其比例达到65.31%(见图1)。其次是废弃物排放过程,占8.61%;工业非能源过程,占7.92%。排放量最小的是湿地过程。可以看出传统核算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明显低估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他过程不可忽略。从温室气体排放种类而言,2008年CO2排放量占总排放的80.39%,是主要温室气体,但CH4(折合为CO2E)占19.53%,同样不可忽略。此外还有0.08%的排放来自N2O。工业过程中,水泥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是工业过程最大排放源,占据工业过程的绝大部分,2008年达到92.01%。其次是钢铁排放,约为7.89%,还有1.11%来自电石生产。

由图2可以看出,与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相反,万元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7-2004年持续降低,主要是由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始终小于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而重庆市能源消费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因此导致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2005年单位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是由于2005年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能源消费强度出现了明显反弹,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其中, 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41.0%,比2001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尤其是工业比重为33.3%,比2001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另外,煤气和天然气在居民家庭中的广泛使用导致居民能源消费增长加快。2006年以来,重庆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强度不断下降,导致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因此,在重庆市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继续围绕国家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设定相应的碳强度减排目标。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入手,制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掌握了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并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方法核算重庆城市区域层面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确定重庆排放水平。在本研究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不仅仅限于CO2,还包括N2O和CH4的排放;除了主要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以外,还核算了废弃物处置过程、农业过程、畜牧业过程、湿地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无论是核算的温室气体种类还是活动类别都更为详细,对重庆市低碳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核算研究结果显示,1997-2008年重庆市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97年6 636.43万 tCO2 e上升至2008年的15 338.39万 tCO2e,说明伴随着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正比增长,重庆市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同时,重庆市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却不断降低,说明节能减排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温室气体的排放类别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是一次能源消费过程、外购电力和工业非能源过程,尤其是一次能源燃烧排放。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应成为重庆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重庆市1997-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情况,可以明确重庆市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重点,做到减少碳源排放和增加碳汇面积并重。“十二五”期间政策建议主要有:①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尤其是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逐步扩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从而减少一次能源尤其是煤炭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②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控制六大高耗能产业的排放,限期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能耗生产设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替代传统重化工业,从而减少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推进重点企业的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的节能降耗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热电联产项目,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③依托重庆原有林业资源优势,通过造林和再造林、加强森林管理等措施增强森林碳汇;同时,健全重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林业碳汇工程建设,制定市场化准入标准,通过引入碳汇交易强化重庆市森林碳汇的发展与完善;大力发展CCS技术。④使用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水旱轮作栽培技术,提高水稻收获指数;实施以推广秸秆还田、免耕及少耕为主的沃土工程,有效降低作物的CH4排放量;科学饲养畜禽,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改善反刍动物的营养成分,降低畜产品生产的CH4排放强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袁晓辉, 顾朝林.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方法概述[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1, 24(1): 1-4. [Yuan Xiaohui, Gu Chaolin. Urba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nd Methods in China [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11, 24 (1): 1-4.]

[2]ICLEI. International Local Government GHG Emissions Analysis Protocol Draft Release Version 1.0. 2009[EB/OL]. http: / /省略 /index.php? id = 8002009b.

[3]Kennedy C, Ramaswami A, Dhakal S, Carney 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Baselines for Global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Regions. 2009[EB/OL]. 省略/docs/papers/KennedyComm.pdf.

[4]蔡博峰, 刘春兰, 陈操操等.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21-48.[Cai Bofeng, Liu Chunlan, Chen Caocao,et al. Study on Urban GHG Inventory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ial Press, 2009:21-48.]

[5]郭运功. 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Guo Yungong. The Analysis on Calcu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Megacities: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D]. 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9.]

[6]李凤亭, 郭茹, 蒋大和. 上海市应对气候变化碳减排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Li Fengting, Guo Ru, Jiang Dahe.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of Shanghai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7]朱世龙. 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9, (9): 93-106. [Zhu Shilong.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Beijing and the Approach to Its Reduction [J]. 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9, (9): 93-106.]

[8]袁晓辉, 顾朝林. 北京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基础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1, 24 (1): 5-8.

[Yuan Xiaohui, Gu Chaolin. Urba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nd Methods in Beijing[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11, 24 (1): 5-8.]

[9]徐思源.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基准初步测算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Xu Siyuan. Primary Calculation Research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enchmark of Chongqing [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10.]

[10]Yang J,Chen B. Using LMDI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CO2 Emission from Energy Use in Chongqing [J].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2011, 5(1):103-109.

[11]重庆市林业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森林工程整体规划[R]. 2008. [Chongqi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Forest Projects in Chongqing[R]. 2008.]

[12]IPCC.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2006.

[13]陈红敏. 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3): 25-30. [Chen Hongmin. Analysis on Embodied CO2 Emissions Including Process Emission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9, 19(3): 25-30.]

[14]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 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China climate change country study group. China Climate Change Country Study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重庆统计局. 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9[EB/OL]. cqtj.省略/szcq/tjnj/ [Chongqing Statistics Bureau, Chongq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2009. cqtj.省略/szcq/tjnj/.]

[16]中国统计局.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9. [China Statistics Bureau. China Energy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1998-2009.]

[1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9.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ural Socioeconomic Survey,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1998-2009.]

[18]国家林业局.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8-2009[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2009.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ina Forestry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8-2009.]

[19]IPCC. Revis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3 volumes)[R]. 1996.

[20]Munksgaard J, Pedersen K A. 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 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J]. Energy Policy, 2001, 29 (4): 327-334.

[2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2009-2020年中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ey Industries in Chinas Energy Saving &Consumption Reduction Plan from 2009 to 2020[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9.]

[22]张银龙. 湿地CH4排放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6(1): 38-47. [Zhang Yinlong.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Wetlands [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8, 6(1): 38-47.]

[23]赵小杰, 赵同谦, 郑华,等.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 2008, 29(8): 2377-2384. [Zhao Xiaojie, Zhao Tongqian, Zheng Hua,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rom Reservoi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8, 29(8): 2377-2384.]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nd Emission Accounting of Chongqing

YANG Jin JU Liping CHEN Bin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2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厂;甲烷;温室气体;估算

大气中的甲烷是一种对全球变暖作用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温室气体,它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是二氧化碳的21倍,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约为26%[1]。城市污水厂中污水经过无氧处理或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均会造成大量的甲烷气体排放。我国2005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约8.6%的甲烷排放来源于城市废弃物处理,其中,污水处理甲烷排放占42%,是第二大排放源[3]。虽然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不大,但甲烷回收利用的经济社会价值明显,估算城市污水处理厂甲烷的排放量,研究污水处理中甲烷的控制途径,对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以及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1背景及温室气体控制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日趋频繁导致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这6种。其中,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最大,但二CO2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正逐渐降低,而CH4在近200年内却呈加速上升势态。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由1970年的2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04年的490亿吨,增加70%[2]。《中国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显示,200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净排放量为70.4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1994年的26.6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了164.29%,年均增长率约为9.24%[3-4]。IPCC资料显示,全球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只对温室气体总排放做出了很小的贡献(<5%)。其中,污水处理中的甲烷是第二排放源。1994年中国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固废处理和污水处理)为1.6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3%,而2005年则为1.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5%[3-4]。虽然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比重不高,但污水处理中甲烷的控制与回收利用不仅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还可用于供电供热、能源消耗使用,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其次,我国废弃物处理起步晚、起点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缺乏。由于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废水处理除珠江啤酒厂、青岛啤酒厂等大规模企业开展了CH4收集利用外,收集利用项目也非常有限。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具有巨大的潜力,逐步研究、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控制和收集利用系统,不仅能够发展清洁能源,还能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潜力巨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杭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现状

2010~2014年,杭州市污水处理量除2013年有小幅下降外均呈平稳增长趋势,2014年比2010年增长12.39%。《杭州市环境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4年杭州市共有污水处理厂42座,其中处理能力5000m3/d以上污水厂26座。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2.97×106m3/d,2014年污水处理量为942.59×106m3,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萧山区和富阳市,3个地区污水处理量占了总污水处理量的83.11%。其中,主城区污水厂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生活污水处理量比例达80%。富阳市由于4座污水处理厂主要以处理造纸工业园区内工业废水为主,因此富阳市工业废水处理量比例达83%以上。其余区、县、市污水厂除萧山区和余杭区工业废水处理量略高外均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

3杭州市污水处理厂甲烷排放量的估算

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候清单指南》(以下简称《IPCC指南》)和《浙江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以下简称《市县指南》)推荐的估算方法,对2011~2014年杭州市城市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进行了估算。

3.1计算方法

ECH4=(TOW×EF)-R。式中,ECH4为清单年份的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总量,TOW为清单年份的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总量;EF为排放因子,R为清单年份的甲烷回收量。排放因子(EF)的估算公式为:EF=B0×MCF。式中,B0为甲烷最大产生能力,MCF为甲烷修正因子。

3.2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选择

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时的主要活动水平数据是TOW,以生化需氧量(BOD)作为重要的指标,包括污水处理厂处理系统中去除的BOD和排入到海洋、河流或湖泊等自然环境中的BOD两部分。在计算中,采用统计数据COD去除量和COD排放量以及BOD/COD比值计算得出BOD去除量和BOD排放量。采用《杭州市环境统计年鉴》中各年度各区县市污水厂COD去除量和COD排放量作为活动水平数据进行计算,全市COD去除量和COD排放量具体见表1。采用《IPCC指南》和《市县指南》中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计算的排放因子推荐值进行全市甲烷排放量计算。具体指标为:BOD/COD为0.43,已处理系统的MCF为0.165,排入环境系统的MCF为0.1,B0为0.6kg/kg。同时,采用杭州市处理能力5000m3/d以上污水厂进水和出水BOC/COD实测值计算得出各区县市BOD/COD平均值(地方特征值),具体见表2,按区域分别进行甲烷排放量计算,得出全市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总量,并与推荐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3.3估算结果估算得出杭州市2011~2014年城市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具体见表3.结果显示,2011~2014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工业的发展,杭州市污水处理量逐年增长,污水处理甲烷排放量随污水处理量的增长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同时,采用杭州市城市污水厂实测值计算的甲烷排放量较采用指南推荐值计算的排放量偏低,约为推荐值计算得75%左右,年度排放量呈现相同变化趋势。两者在2013年后均呈现小幅下降趋势,2014年比2011年分别增长10.01%和8.44%。根据杭州市城市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实际情况,开展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控制途径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是控制、减少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

4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于国际压力开展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也尚处于摸索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尚未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杭州市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燃烧排放,杭州市废弃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废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占总排放量的3%~4%左右[1],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废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开展对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果贡献率较低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的开展。2)沼气收集利用项目缺乏。目前杭州尚未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甲烷进行收集利用。主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均采用重力浓缩后机械脱水,基本没有进行消化处理,无甲烷回收利用。3)硬件和技术不足。很多已建的污水处理厂在建设的过程中未考虑沼气收集利用的问题,使得已建污水处理厂很难开展沼气的回收利用项目。如对现有污水处理工艺设施进行改造,则投入较大,缺乏商业价值。同时,在技术上,由于污水处理厂的沼气回收利用的典型案例相对较少,缺乏针对不同处理系统的气体收集利用装置制造、安装和运行的经验。

5污水厂污水处理甲烷排放的控制途径及减排对策

5.1树立低碳规划理念,制定温室气体控制目标

1)积极树立低碳处理的规划理念。低碳废水系统的规划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选择处理模式,在实际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布局、环境容量、受纳水置等不同因素,尽可能减少处理过程中甲烷的排放,并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污泥资源利用以及甲烷收集利用的方向和规模。2)有效制定控制目标。在分析地方废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能源消费特征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现阶段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控制目标,出台行业低碳规划、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作为控制性指标纳入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予以体现,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

5.2选择低碳水处理技术,开展废水处理甲烷回收示范

1)准确选择低碳水处理技术。选择生物处理,减少药剂用量,较化学处理方法降低了药剂、药剂制备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生物处理选择节碳工艺,减少外加碳源。采用厌氧工艺处理高浓度污水,进水有机物浓度越高,所回收的沼气越多,经过收集利用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越大。2)开展工业废水处理甲烷回收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工业废水甲烷收集利用示范工程,如充分利用富阳造纸工业园区的布局优势建立沼气示范工程。采用合理厌氧发酵工艺和装置,全面提高厌氧消化设备的沼气产气率和去污率,增加沼气的产出。从废水厌氧处理阶段直接回收的沼气可用于厂内供电、生产过程燃料消耗等,不仅完成了污水处理、实现了能源回收利用,同时还削减了处理运行管理费用,降低了后续的好氧投入,缩短了工程投资回收年限。加强污水处理水的回用。加强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3)加强污水处理水的回用。加强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污水的回收再生利用,降低其以处理水的形式进入到海洋、河流或湖泊等自然水体中所产生的甲烷及其它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其环境风险。4)降低污水厂运行能耗。采用高效能的总体设计、新工艺、新设备的选用、优化总体工艺设计,选择高效的设备和装置,有效降低污水处理厂运行能耗,直接减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5.3采用低碳污泥处理技术,关注污泥处置能源回收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3

摘要 根据IPCC 2006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结合秦皇岛市实际状况,总结分析了城市不同管理部门管辖范围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其中涉及的城市管理部门包括工业、电力、交通、油气田管理、煤炭工业管理、城建、居民、商业、林业、城管、环境保护等多个城市管理部门,并重点讨论了上述城市管理部门在低碳城市创建中的管理要点和策略。

关键词 低碳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碳排放;秦皇岛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世界各国开展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理念,此后低碳发展模式在各国不断深入应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低碳指的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一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京都议定书》规定),IPCC 2006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也均以上述6种温室气体进行统计。在低碳城市创建中,很多城市只是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统计项。本文以上述6种温室气体作为低碳城市创建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减少排放的对象来展开讨论,提出基于温室气体清单的低碳城市管理策略。

当前,低碳相关的研究除“低碳城市”外,还有“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旅游”、“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金融”、“低碳社区”等。然而一个城市的发展包含了经济、生活、建筑等各个方面,单从“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低碳社区”中任何单个方面都无法实现低碳城市的成功创建。低碳城市的管理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仅仅靠某方面的宣传来开展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创建过程中的城市管理,应该在摸清各个管理部门管辖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前提下“对症下药”,各个政府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合作,用一种高效率的低碳城市管理策略来开展低碳城市的创建和管理。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及对应管理部门分析

本文根据IPCC 2006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结合秦皇岛市实际状况,总结分析了城市不同管理部门管辖范围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表1、续表1所示。其中涉及以下11个城市管理部门:工业、电力、交通、油气田管理、煤炭工业管理、城建、居民、商业、林业、城管和环境保护部门。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煤炭开采逃逸、油气系统逃逸、生物质燃料燃烧、森林采伐或毁林排放、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排放7个生产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农业和畜牧业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但因本文重点讨论城市区域的低碳城市管理,暂不涉及农村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城市不同管理部门管理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的低碳城市创建工作和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工作,多由城市的发展和改革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政府部门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加大绿色能源比重等措施来实现低碳发展。本文重点从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角度出发,将低碳城市建设细化到各城市管理部门,研究在城市现状下,如何开展低碳城市的创建和管理。

工业部门

根据1994年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我国工业活动引起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社会各活动排放总量的90%以上,工业部门的低碳管理,是低碳城市创建和管理中的重头戏。工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90%,其排放量主要受燃料类型、消耗量、碳含量以及燃烧的充分性等因素影响: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包括水泥生产、石灰生产、钢铁生产、电石生产、己二酸生产、硝酸生产、铝生产、镁生产、电力设备生产、半导体生产、HCFC-22生产、HFC生产等,其排放量与工艺过程紧密相关。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现阶段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问和潜力。对于工业部门,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制定能源技术政策,引导工业行业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使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系统;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减少工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从手段上,工业部门可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开展提高化石燃料利用率、提高燃烧充分性、寻求低碳燃料替代解决方案等方面研究,开展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通过行业指导加强管理,进而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交通部门

交通运输业的特性决定了其能源结构以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为主,这些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来源为公路运输,影响因素有机动车保有量、机动车年运行公里数和机动车百公里油耗。

交通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人、货、车、路等不同影响因素全面采取措施,构建长效机制。第一,从人的角度,交通部门需要联合居民生活部门,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提高市民的节能意识,多多选用现代通讯手段办公,减少出行频数,通过制定实施相关经济政策,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引导居民更多地选择低碳出行方式。第二,从货的角度,细化货运市场,实现货运专业化规范化,提高装卸效率、减少货损货差、保证运输质量。第三,从车的角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用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第四,从路的角度,加强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推进节能型运输方式发展,提高运输中转效率,实现无缝衔接。

就手段方面而言,交通部门需要完善并落实低碳交通相关法规,加强低碳城市和低碳交通宣传,强化企事业单位用车低碳节能监管,科学规划交通路网。

电力部门

中国电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有巨大潜力。电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火力发电厂燃煤产生,其排放量与火电装机需发电量、燃料利用率等因素有关。

目前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还是以煤电为主,所以电力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在积极寻求清洁发电技术、提高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之外,还是要以煤电的高效化和清洁化作为低碳管理的重点。比如以超临界、超超临界为代表的高效发电技术,以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等为代表的清洁发电技术,以及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等。以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为例,目前平均供电煤耗为315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供电煤耗低30克/千瓦时。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厂的碳排放强度,满足低碳排放的要求。

煤炭工业管理部门和油气田管理部门

煤炭工业和油气田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开采逃逸引起。煤炭工业管理部门和油气田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优化生产布局,强化工序节能。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创新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通过优化工艺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量。

对于煤炭开采加工引起的甲烷逃逸量,主要与甲烷的利用量有关。煤炭工业管理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重视煤炭工业管理水平,重点关注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减少逃逸量。

对于油气田系统的甲烷逃逸,油气田管理部门应优化油气田开采工艺,优化油气系统,减少逃逸量。

城建部门

城建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城市热力供应、建筑业的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用能引起。城市热力方面,应从提高燃料利用率,寻求清洁供暖技术、提高建筑物保温性能等方面着手。

伴随着我国当前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建筑领域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也在快速增长。从相关建筑材料生产到建筑竣工使用,即使不考虑建筑运行能耗,建筑业总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例也较大。在建筑业方面,城建部门应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从而减少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市政设施用能方面,城建部门应重点考虑低碳节能设施建设,比如节能公共照明等方面。

居民生活部门

居民生活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包含居民烹饪炉灶化石燃料燃烧、居民用车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居民生活用能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居民的消费水平、环保意识有关。居民生活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该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选用低碳节能家电及灶具,节约用能,低碳出行,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商业部门

商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为服务业中的化石燃料燃烧(含用车)、生物质燃料燃烧(如木炭烧烤),以及商业用电方面。商业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依靠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商家以及消费者三方的力量共同推动商业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商业部门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宣传教育,推动商家间温室气体减排借鉴,推行低碳认证等方式实现商业活动的温室气体减排。

林业部门

林业包含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温室气体的吸收。森林砍伐或毁林引起林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减少森林面积引起温室气体的吸收减少。林业部门的温室气体管理应该从增加森林和绿化面积,减少森林砍伐和毁林方面着手。

城管部门

城管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生活垃圾填埋、生活垃圾焚烧、医疗废物焚烧、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产生。城管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从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综合利用填埋场填埋气;大力推动废物焚烧发电并并人国家电网;推动污水处理甲烷回收利用等方面着手。

环境保护部门

在温室气体清单中,涉及环境保护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危险废物焚烧和工业废水处理。环境保护部门的低碳城市管理,应该重点关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包括酒业生产)、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厌氧处理工业废水产生的甲烷回收及利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同时,环境保护部门作为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势必肩负着协同以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重要使命。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加强对以上各个管理部门管辖范围的各种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的监督指导,使各个管理部门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城市温室气体减排,完成低碳城市的成功创建与有效管理。结语

低碳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创建低碳城市,把低碳理念融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减缓气候变化。创建低碳城市需要重视和发挥城市各个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举城市政府和部门之合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宣传和普及低碳理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

主要

参考文献

[1]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2006.

[2]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等,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R].2011.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EB/OL].2004-11-19. nc. ccchina. gov. cn/web/Newslnfo. asp?Newsld=336

[4]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 28(2): 285-292.

[5]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43.

[6]狄鹏.西安市交通低碳化路径选择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38-42.

[7]康重庆,周天睿,陈启鑫.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能源技术经济,2010 (6):1-8.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4

关键词:低碳园区;指标;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产业园区是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践行低碳经济的基本单元,《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初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等均将低碳产业、低碳园区的建设提上了规划议程。低碳园区作为统筹兼顾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组织形式,是解决与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复杂问题(如资源、环境等)的关键。通过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逐步减少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控制耗能产业规模,使园区规划适应城市低碳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能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因此,低碳产业园区将成为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是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和战略机遇。

1 产业园区低碳标准制定

低碳产业园区标准应适用于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与验收。根据产业园区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以及整个园区生命周期过程的关键温室气体排放环节,本标准拟由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以及温室气体中和四个部分组成,并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指标。标准的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 :

1.1 范围。标准适用于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与验收。所规范的内容将涉及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以及整个园区生命周期过程,覆盖产业园区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物质材料消

耗、仪器设备投入、废弃物处理处置、景观绿化六大温室气体排放或中和活动。

1.2 园区低碳经济发展。产业园区的存在是为了发挥集聚优势和产业优势,最大程度的创造经济利益,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低碳园区作为产业园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它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仍然是经济发展,不过这种经济发展是在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碳排的模式下实现的。因此,即使是在以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主要评估目标的指标体系中,也应该考虑产业园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兼顾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本标准拟从能源消耗产出、资源消耗产出和气候变化产出的角度出发设置评价指标来对产业园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

1.3 园区温室气体排放。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可以最直观最清晰的反映出园区的低碳现状。产业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园区的规模密切相关,从排放强度、排放密度等角度来衡量园区的排放水平更加具有参考价值。本标准在指标设置上拟覆盖产业园区的整个生命周期,综合衡量园区在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物质资料投入、仪器设备投入和废弃物处理处置等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活动,重点选取各过程中的重点排放活动。

1.4 园区低碳技术。产业园区的低碳技术水平主要是指产业园区在建设和运行中选取的物质材料、仪器设备,以及采用的工艺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先进程度。本标准拟从设施完善程度、低碳材料比重等角度出发设置评价指标来对产业园区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物质资料投入、仪器设备投入和废弃物处理处置等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进行衡量。

1.5 园区温室气体中和。产业园区温室气体中和水平用来衡量产业园区碳汇建设情况及其对园区温室气体减排所做出的贡献。在指标的设置上拟考虑园区绿化程度和碳捕捉、封存技术运用等情况。

1.6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常见指标的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以行政管理部门相应的指标数据和计算方法为准。园区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将以本标准构建过程中建立的园区低碳测评方法为准。

2 低碳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2.1 合理规划园区产业结构,严格建立企业准入制度在低碳发展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专项规划和自下而上的试点实践总结相结合。在产业园区中,入驻企业同时扮演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它们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伴随着与外界部环境大量的物质能量交换,而这种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就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合理规划园区的产业结构,在入驻企业之间建立起物质能量的流通路径,既可以通过缩短流通距离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又可以减少相应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这就要求在园区立项的初期就明确产业定位,完成主导产业和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梳理,在考虑经济产出的同时将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也纳入规划内容,尽量在园区设计层面就实现园区的低碳。

在明确了园区的产业结构之后,还要根据所规划的产业制定相应的企业准入制度。在园区范围内将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各项技术指标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和产品生产链,随着低碳技术的发展,实行逐步收紧的企业入驻标准。

2.2 科学控制园区建设排放,全面打造园区低碳建筑产业园区建设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比较集中,且密度和强度较大,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应该引起园区建设和管理者的重视。建筑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和仪器设备的上游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以及施工现场的电力、水资源消耗。由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控制园区建设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 :

2.2.1 就地取材,减少建筑材料运输过程的排放。建筑材料,尤其是构成建筑物主体的建筑材料具有用量多、体积大的特点,采用长距离和短距离运输方式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差距相当可观。尽量选取园区所在地区常见的易得的建筑材料,既可以减少运输费用和运输耗时,又可以减少相应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

2.2.2 增加低碳建材。再生建材的使用比例,减少建筑材料上游生产过程的排放。在综合考虑建材性能和经济成本之后,决策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倾向于低碳建材或者再生建材。通常情况下,低碳建材和再生建材意味着在生产环节所投入的资源和能源较普通建材

少,但技术含量有所增加,所以具有优良性能和低廉价格的双重优势。

2.2.3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提倡安全低耗的施工方式。在进行工程招标时,应对于园区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实施机制进行严格把关,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的按时完成,杜绝后期赶工导致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应尽量减少夜间施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电力资源消耗和噪声污染。

2.3 不断完善园区日常管理,积极构建低碳管理体系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对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有利于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设。从产业园区运行阶段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两个角度继续践行园区的低消耗和低排放。园区管理者要对园区入驻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入驻企业在经过严格的准入制度进入园区后仍然保持着必要的低消耗与低排放状态,杜绝“伪低碳,真高排”现象的发生。对产业园区的公共区域进行管理和维护是园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可以通过合理控制园区公共区域能源资源消耗、加强主体建筑和公共区域维护来直接减少园区运行管理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加强节能减排教育宣传等方法来间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2.4 深入推进园区绿化建设,多渠道增加园区碳汇目前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还处于论证阶段,对于其实施效果和成本是否合理的问题还处于争论中。产业园区的碳汇建设主要还是依赖绿化面积的增加和吸收强度的提高。目前增加绿化面积的渠道主要有实施园区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既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吸收面积,又美化了园区的自然环境。而提高吸收强度则主要依靠提高园区绿化植物的丰实度,通过增加吸收能力强的植株的数量以及建立复层种植群落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温室气体;低碳;城市快速路;碳尺;节能减排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危机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变化,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被认为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而城市化的进程无疑加速了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温室气体(Green House Gas),即GHG,据IPCC(2006)最新报告指出,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 和臭氧(O3)等,水汽也是一种强烈的温室气体。

随着科学家对温室效应的发现以及全球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越发重视,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6年碳排放计算指南,重新制定了用于上述温室气体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排放系数。该转化排放系数包括直接排放系数和间接排放系数。直接排放系数适用于CO2,而间接排放系数使用于CH4和N2O,通过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转化为等效的CO2排放量,即通常表示为CO2e。例如,CH4的GWP折算值为21,N2O的GWP折算值为310。这样,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通过排放系数转化成CO2e,而世界各国由此推行的“低碳经济”也就有了一个可以具有量化的统一指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实施平台,城市快速路在城市路网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大流量交通的重要快速运送载体,肩负着使城市交通出行更快更有效的服务性重担。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在低碳化城市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完成城市减排目标的实施主体。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快速路网的建设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许多省会城市都在“十二五”交通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建设,提出建设以快速路为主体、辅以部分准快速路的快速路网体系,以缓解城市地面道路巨大的交通压力。例如,杭州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建设的快速路总长达124.8公里(含已开工未完工项目),改造提升的准快速路总长29.1公里,合计153.9公里。 深圳市也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将完成14条共283.3公里的城市快速路建设,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将达到200万吨之巨,具有广阔的节能减排空间。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碳排放行业,城市快速路的建设实施更是需要消耗大量高能源高碳密度原材料产品,在后期运营阶段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就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实施阶段中建设材料开采和制备,材料运输至施工现场并实施摊铺建设等一系列方面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控制对策。

一、城市快速路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途径

城市快速路建设是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就建设周期而言,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主要有各类建设材料生产和制备所消耗的电能和燃油,建设材料在运输过程中消耗的燃油,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施工设备的燃油和电能消耗以及在道路拆除过程中消耗的燃油和电能,具体排放途径见表1。

表1城市快速路建设中温室气体(GHG)排放的主要途径

建设周期主要阶段 用途 途径描述

1 建设材料生产和制备 原材料开采和加工 开采原材料消耗能源(如柴油,电力);回收材料的再生利用产生GHG

混合料组成材料生产 各种混合料的生产过程消耗电力等能源产生GHG

2 建设材料运输 材料初级加工厂/混合料制备厂/施工现场之间的运输 运输原材料至初级加工场所;运输初级加工材料至混合料加工厂;运输各种混合料至施工现场所消耗能源产生GHG

3 建设实施 路面摊铺建设 实施路面摊铺,碾压,成型等施工过程产生GHG

路面养护/维护 路面常规养护及病害处置措施;路面预养护过程产生GHG

4 周期结束 拆除和回收利用 设施拆除和移置;路用材料的再生利用折减GHG

基于上述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的分类方法,瑞典IVL环境研究所的Hakan Stripple等人建立了道路建设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模型,并针对常规道路建设实施技术和施工工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总结了道路建设中典型材料和工艺的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表,见表2。

表2快速路建设中典型材料和工艺的能耗与温室气体(GHG)排放表

材料或工艺 能耗(MJ/t) CO2e (kg/t) 数据来源

沥青混合料 4900 285 Eurobitume

乳化剂 3490 221 Eurobitume

水泥 4976 980 Athena & IVL

碎石 40 10 Colas

集料 30 2.5 Athena & IVL

钢材 25100 3540 Athena & IVL

水 10 0.3 IVL

燃油 36680 2765 IVL

热拌站 275 22 IVL

冷拌站 14 1 IVL

铣刨/回收 12 0.8 IVL

就地冷再生 15 1.13 IVL

热拌混合料摊铺 9 0.6 IVL

冷拌混合料摊铺 6 0.4 IVL

水泥混凝土摊铺 2.2 2 IVL

运输 /km 0.9 0.06 IVL

英国、美国、法国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开发了针对道路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碳排放量的计算模型和软件,比较典型的有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TRL)研发的asPECT计算模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rpad Horvath教授联合加州路面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一款基于EXCEL的碳排放计算模型-PaLATE等,为国内外道路建设工程的低碳化实施提供了可靠的计算方法和量化依据。在工程实际应用方面,加拿大Pierre T. Dorchies等人采用表2所列的碳排放基础数据,对加拿大魁北克市一条城市快速路的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建设材料制备和实施技术等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具体结果见图1。

图1 主要建设材料制备和实施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

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道路主要建设材料时,水泥混凝土制备时采用的水泥等粘结材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超过热拌沥青混合料中所采用的沥青粘结料,因此我国大力采用和推广沥青路面,既可以提高路面行驶质量,又符合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二、温室气体减排途径

城市快速路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终目的是寻求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建立低碳城市路建设策略。综合国外研究基础和国内道路建设现状,笔者认为低碳快速路系统构建关键是在规划理念,工艺选择和低碳实施技术的方案比选中引入“碳尺”概念,分析和探索建设期内的碳足迹,选择合理技术方案。并且,在建设材料开采、运输、拌和和实施摊铺建设中全方位采用低碳技术,削减“碳源”,增加“碳汇”,实现提高交通运输能力的同时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

(一)树立低碳规划理念

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选择快速路类型,实际规划中应在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和整体路网布局、规划路线位置和走向、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评估不同方案并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二)低碳快速路设计总体技术的应用

1.道路功能设计技术

注重采用符合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地形维护等道路选线技术,降低道路工程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影响程度;应区别道路功能分级特点,合理安排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权利,减少交通干扰,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

快速路为城区大组团沟通和长距离交通服务,应保证机动车流连续且封闭式运营,避免沿线交通流对主线的干扰。快速路辅路为城市主、次干路网的组成部分,兼起快速路集散道路的功能。

2.路线设计技术

路线设计应符合道路交通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且应采用以平(坡度小)、直(曲率大)、顺(适应地形)为控制要素的道路路线,尽可能降低车辆行驶能耗和尾气排放,并在土方平衡方面体现设计方案优势;路线的特殊设计除应满足特定功能指标的要求外,应充分体现低碳设计技术理念。

(1)平曲线设计应确保线形连续;

(2)纵断面设计应避免大纵坡,宜采用不超过3.0%坡度设计,特殊情况超过3.0%要求的,应进行能耗和碳排放量指标技术方案论证。

3.时空一体化分配的横断面设计技术

道路横断面设计宜采用集约布置、结构合建、机动车交通减少干扰、慢行交通保障通行、近、远期结合的时空一体化分配设计技术,充分发挥地面及其上、下部道路可通行空间的功能,在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建造和运行成本、倡导非机动化出行模式等方面体现道路工程建设的先进性。

快速路沿线根据需要设置辅路,在主城区建筑和道路网络密集时宜采用主线高架或地下的形式,地面层设置交通集散的道路。快速路主线为机动车专用,与辅路严格隔离。快速路辅路或地面道路等级为主干路或次干路,横断面设计满足主、次干路的要求。

4.以交通需求为导向的节点交叉设计技术

路网节点交叉设计应采用以满足近、远期预测交通量、符合交叉功能要求的关键设计技术,适应交通量变化的交叉型式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适当的交叉口通行能力有利于车流快捷地通过交叉口,减少交叉口延误,减少尾气排放和降低燃油能耗。

(1)二条快速路相交应采用互通式枢纽立交形式。

(2)快速路和主干路相交应保证快速路主线连续通行,可采用一般互通式立交形式。

(三)选择功能与结构组合一体化的低碳道路建设技术

1.选择节碳工艺减少外加碳源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通过降低沥青混合料拌和与摊铺温度,达到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CO2气体及粉尘排放量的目的。由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比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低30-50℃,因此可节约30%的能源消耗,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温拌沥青混合料可作为新建路面材料应用于长隧道路面施工、超薄层罩面和桥面铺装等。

2.鼓励多使用回收旧料和再生材料

废旧材料回收路用技术是指将诸如橡胶、塑料等固体废弃物通过一系列工艺加入到沥青中,经过搅拌制备成具有改性沥青特性的橡胶(塑料)沥青。橡胶(塑料)沥青可减轻“黑色污染”,作为低碳型沥青改性剂提高路用性能,减少传统高碳型SBS改性剂的使用量,并可使废旧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是将需要翻修或者废弃的旧沥青路面,经过翻挖、回收、破碎、筛分,再和新集料、新沥青适当配合,重新拌和成为具有良好路用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用于铺筑路面面层或基层的整套工艺技术。提高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率至20%,能够节约相应数量的沥青和砂石材料,同时能有效降低处治废料的能耗,减少10%的二氧化碳排放。

3.选择高性能路面材料和长寿面路面结构,延长其使用寿命

高性能路面材料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改性工艺技术使路面材料的使用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如高模量沥青、高粘度沥青以及高弹性沥青等材料,可以有效提高路面在多种条件下的使用性能,减少路面病害,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降低路面后期的养护成本和频率,在全寿命周期内减少碳排放。长寿命路面结构又称永久型路面,通过采用全厚式沥青层或者深层高强沥青层的方法,可以基本消除传统普遍存在的结构性损坏,路面的损坏只发生在沥青路面的表层,因此只需要定期的表面铣刨、罩面修复,在使用年限内不需要进行大的结构性重建。使用长寿面路面结构,可以使道路建设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5%的建设材料,降低能耗10%,减少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结语

开展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低碳技术研究,目的是在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仍处于高速发展时,在快速路网规划、设计和建设工艺技术选择方面,不仅仅关注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应在更好层次上关注低碳技术的研发。近期应特别关注城市快速路系统碳排放指标的研究,在方案选择上注重建设材料的选择和实施建设的全过程整体性考虑;注重分析不同材料的在建设时的碳密度,在道路运营过程中的回收利用和再生率;注重分析低碳建设指标;采用碳尺进行方案比选,推动和完善我国低碳城市快速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使城市快速路系统的建设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CJJ129-2009.城市快速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BROWN S. Carbon Footprint - How does asphalt stack up. Asphalt Pavement Alliance (APA), 2011, Technical Report.

[3]STRIPPLE H.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Road: A Pilot Study for Inventory Analysis, 2001, Report No.B1210E[R], IVL Swedish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Ltd, Gothenburg,Sweden.

[4]SANTERO N. HORVATH A.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f Pavements. Environmental, 2009, Research Letters: 4(3).

[5] TRELOAR G J. LOVE P E D. CRAWFORD R. Hybrid Life-Cycle Inventory for Road Construction and Use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4, 130(1).

[6]吕伟民,孙大权.沥青混合料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7]赵志宏,吕连恩,王元庆.城市快速路布局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4).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课题(10PJ1431500)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范文6

关键词: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温室气体减排;抵减项目;森林碳汇

中图分类号:F316.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01

一、引言

成立于2003年的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第一个创新型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设计,在完成了第一阶段(2003-2006)和第二阶段(2007-2010)的减排交易功能后,于2010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关闭。众所周知,该交易市场的关闭源于三个主要因素:美国政府希望以强制减排替代自愿减排的设计方案无法获得国会的批准;全球气候谈判前景不明朗;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建设的制度性整体框架无法达成。基于上述原因,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碳交易价格自2008年5、6月份的历史最高价格7.4美元急剧下降至0.1美元左右,冷清的市场氛围致使参与者的参与热情几乎丧失殆尽[1]。

CCX交易市场作为北美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市场化安排,即使在美国政府并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CCX仍开创了非政府主导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开创了美国民间开展排放权交易,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的有益探索,同时其运行过程和经验教训对于正在筹划自愿交易市场的我国政府更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以森林碳吸收作为交易标的的研究学者们意见却不尽一致。PerezGarcia和Lippke[2]认为森林抵减排放项目的风险,是被森林吸收的碳元素,有可能由于山火、虫害和非法砍伐等因素重新释放到空气中。Cairns和Lasserre[3]则认为从会计的角度该类记账方式可能会受到林木自然腐烂和砍伐频率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会计成本的上升。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报告[4]显示抵减项目增加了国内造林和甲烷的捕获,并改善了对于动物内脏的处理方式,同时改善了森林管理,非常有利于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对动物性燃料的开发和使用。Von Hagen和Burnett[5]将森林抵减项目分为两类,土地管理改善型和土地产出型抵减项目,土地管理改善型抵减项目增加了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而土地产出型抵减项目可以替代化石性燃料而减少人类的碳足迹。 本文将从CCX的交易设计和更迭出发,分析美国在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设计上的立场和观点。

三、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设计以及农林抵减项目参与的市场安排

(一)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设计简介

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涉及美国50个州的主要企业和金融机构,还涵盖了8个加拿大区和16个国家机构。交易所确定的排放基准线为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此排放限值仅相当于欧盟碳交易市场减排基准量的三分之一。CCX的交易机制建立在“限额与贸易”的基础上,以排放抵减项目作为市场排放指标的供应补充。CCX采取会员制,会员签署承诺书并积极承担减排责任,通过自身的技术改进或者在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购买排放指标的方式实现其承诺。

减排基准期的确定基于两种方法:一是根据会员1998-2001年的平均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参照指标,二是以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准排放量指标。CCX制定的温室气体减排总体计划为:2003-2006年为第一阶段,以1998-2001年这三年的平均减排量为基准,要求会员至少每年减排1%,至2006年相对于基准指标至少减少4%;2006-2010年为第二阶段,以2003年的排放量为基准,要求会员到2010年实现排放量较基准年份至少减少6%。参与第一阶段减排的会员采用第一种方法确定排放基准线,第二阶段的会员可自由选择其一以确定排放基准。若会员超额完成其减排任务,则可将多余的减排指标卖出或储存,而未能达到减排目标的会员,则需相应地购买差额排放指标。抵减项目的引入为市场提供了可供交易的排放指标,项目共涉及15 000个农场主、牧场主和林场主,土地面积达到2 500万公顷,交易直到2010年7月CCX及其子公司被美国ICE(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收购为止[6]。见表1。

(二)可参与CCX交易的温室气体抵减项目的类型

CCX规定了可以参与温室气体抵减项目的类型涵盖了9大类,分别涉及到了农业和林业的生产过程,均属于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对农业实施大幅度支持和保护的发达经济体而言,项目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对农业和林业生产的支持力度。见表2。

(三)森林抵减项目的参与作为CCX抵减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CCX的碳金融合约CFI(Chicago Financial Instrument)交易标的分为两类,即交易所配额和可交易抵消信用。配额由交易所依据每个会员的减排基准和减排时间表配给,而可交易抵消信用则需要基于合格的碳抵减项目产生。

即使在2010年7月初,CCX的母公司被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以6.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7],2011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宣布在业已达成的议定书基础上推出了芝加哥气候交换抵减登记项目[8]。森林碳汇抵减项目的参与需要得到CCX抵减委员会或CCX森林委员会的批准[9],显示出CCX对森林碳汇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视,以及未来利用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作用作为履行温室减排承诺的功能将得到充分挖掘。

在经CCX批准有审核验证资格的49家公司中,在10个不同类型抵减项目的审核上各有专长,其中12家公司有森林碳汇抵减项目的审核和验证资格,它们是:环境服务公司、第一环境公司、拉森和麦高文公司、美国全国卫生基金国际、雨林联盟公司、作物保险、环保服务公司、科学认证体系、德克萨斯森林服务、戴维树木(即城市林业研究所)、南德意志工业服务有限公司、温洛克国际[10]。

其中有两家中国公司获得认证资格,即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这两家机构均可从事能源效率和新能源项目的认证和审核,而且中环联合认证中心还可以进行煤矿瓦斯收集和燃烧项目的认证和审核,但是这两家中国机构均未获得森林抵减项目的认证资格[10]。

(四)可获得排放额度的森林项目类型

CCX设计的以森林参与的交易机制为林地所有人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并可对实施了良好可持续森林管理行为实行奖励,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CCX开发了简洁的标准化的碳金融工具合约,服务于通过森林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与森林相关的三类项目可获得CCX签发的CFI,即造林项目、可持续性森林管理项目和森林保护项目;对于该三类项目的交易分别受到三大法规,即《CCX造林项目议定书》、《CCX长期木制品碳计量议定书》、《CCX可持续性森林管理议定书》的约束和管辖。

(五)独特的林产品碳汇报告制度

CCX针对森林伐材在使用过程中碳汇损耗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对其碳汇损耗的计算和分配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管辖方式根据成员的类型差异而略有不同,第一类是林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型成员,第二类是参与CCX市场交易的碳抵减额度供应集团型成员。对于前者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就将林木产品基于碳汇的权利一并转移给了消费方,消费方对于林木产品的消费方式负有报告的责任,根据产品消费方式差异计算所得的排放额度归消费方所有;对于后者,碳抵减额度供应商对林木产品的消费方式负有跟踪和定期报告的责任,并且享有林木产品碳汇抵减所产生的相应排放额度[11]。总部位于美国蒙大拿州比尤特的国家碳抵减联盟作为CCX最大的一家碳抵减额度供应集团汇集了美国7家非盈利性机构,在过去的时间内其广泛参与了CCX温室气体抵减的市场化交易[12]。

第一类参与CCX市场交易的林木产品生产和销售型成员需要对以下产品定期进行碳汇状况报告,内容包括软木木材、单层板材、集成板材、木质接头、硬质木材、软木胶合板、欧松板、非结构板(包括硬木贴面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硬纸板绝缘板、纸)。

(六)森林抵减项目的风险防范

参与交易的抵减项目在每年获审核验证的额度中需要留存20%的额度加入森林碳储备库账户中,以便当项目遭遇巨大灾害时,可以使用其在森林碳储备库中留存的森林碳信用额度来弥补所承诺的交易量之不足,最大使用额度为当年森林项目审核后的账户最大余额。

四、CCX交易近况回顾及森林的参与

2009年森林碳汇项目的交易占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量的12.8%,列所有交易品种的第三位;交易量最大的两类分别是农地碳汇和分配配额,各占抵减项目指标的38.14%和33.37%;其次,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分别为占比达7.05%和6.43%的垃圾填埋和农业沼气利用项目;交易加权价格最高为农业沼气项目,达到122美元/CFI,最低价格是分配配额交易项目仅16美元/CFI;CCX全年交易项目共100个,交易总量达到40 543个CFI单位。

2010年,全年交易量达到604 113个CFI单位,是2009年的13.9倍,主要源于各类抵减项目在碳储备库账户中留存配额的集中上市交易,该部分投放到市场上的排放配额指标占比高达97%,导致市场价格急剧下降。尽管农业沼气的交易加权价格较高,达到了436美元/CFI,但是交易量的占比仅为0.05%。交易量排名前两位的为农地碳汇和垃圾填埋处理两类,交易量分别达到了7 012个CFI单位和4 820个CFI单位。

2011年,58个项目共成交了8 070个CFI单位;分配配额和垃圾填埋的交易比例分别达到了74.94%和19.94%。加权平均交易价格最高的有机废物处理项目,价格为275美元/CFI。

2012年,交易项目共17个,全年CFI交易总量达到10 553个单位,较2010年下降了98%,下降幅度巨大。煤矿瓦斯、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交易占比分别为59.16%、28.30%和12.32%。市场普遍出现价格冻结的迹象,加权交易价格仅为10美元/CFI。见表3。

自2009年起美国农地碳汇项目、森林碳汇项目和农业沼气项目的交易占比急剧下降,分别从2009年的38.14%、12.8%和6.43%急剧下降至2010年的几乎为0。2009年森林抵减项目24个,CIF交易量达到5 190单位,占比为12.8%,加权平均交易价格为0.76美元/CO2e 。随之各项指标急剧下滑,2010年森林抵减项目17个,CIF交易量达到528单位,占比为0.09%,加权平均交易价格为0.97美元/CO2e。2011年森林抵减项目数降到10个,CIF交易量达到140单位,占比为1.73%,加权平均交易价格为1.51美元/CO2e;2012年该类交易完全终止。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不明确,致使涉农和涉林项目的占比急剧萎缩。

CCX使用公式法和实地勘测法,按照其森林碳汇计量的不同划分为10个区域,即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马萨诸塞州、马里兰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纽约州、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罗得岛州、西弗吉尼亚州、佛蒙特州为东北区;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威斯康辛州为北部大湖区;爱荷华州、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堪萨斯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为北部草原区;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为西北部沿太平洋以东区;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为西北部沿太平洋以西;加利福尼亚州为西南部沿太平洋;爱达荷州、蒙大拿州为落基山脉以北区;阿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内华达州、犹他州、怀俄明州为落基山脉以南区;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俄克拉荷马州、田纳西州、得克萨斯州为中南部区;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为东南部区。

参与CCX交易的美国主要林产品生产商共六家,分别是:阿比堤纸业、国际纸业、卡尔波纸业、米德维实伟克公司、尼纳纸业和大陆纸业。

CCX交易价格与其他碳交易市场如欧洲气候交易所和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的交易价格相比,2005年CCX的交易量仅相当于欧洲气候交易所的0.3%,尽管2009年该比例提高至0.9%,却仍然不及区域温室气体倡议2009年交易量的8%;CCX交易所的价格就是在最高峰期间,其交易的价格均远远低于其他市场,尤其是在2010年后,CCX的交易价格急剧下跌至0.10美元/ CO2e,而同期欧洲气候交易所及区域温室气体倡议下的交易价格分别为17美元/ CO2e和2.07美元/ CO2e。见表4。

美国农林抵减排放占碳排放的比例维持在14%左右。以1990年到2007年的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数据和农林作为碳吸收源的数据资料来看,农林项目吸收二氧化碳的比例一直在10%~15%左右波动,反映出农林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在美国的减排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森林碳吸收在其中更是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除2000年该比例跌至7.3%外,其他年份的占比均在10%~13%间波动,即森林碳吸收在农林碳吸收中的作用一直比较明显,故美国温室气体减排中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一直具有重要作用。见表5。

五、农林抵减项目在美国温室减排中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创新型的农林生产项目的普遍推进,对美国温室气体减排具有一定的贡献,它是美国在开发和利用新清洁能源,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以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下,根据自身实际,对温室气体减排作出的制度性创新,该制度性安排有可能深入地影响到未来全球层面温室气体减排的制度设计[14]。美国向来以国内法的实施作为全球化推进的制度预演,从而为自身在未来气候谈判中或环境合作中获得相应的领导地位做前期的实验和制度预演。故研究美国当前的气候制度的更迭及其原因,美国国内制度的改革和优化过程的可操作性,其合理的合乎实际的机制安排,对于我国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大国间的合作,理解和把握全球化下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法律层面的可能性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院所公布的第110届美国参众两院提请审议的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案达16项之多[15],但是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任何一项法案均未获得参众两院的一致通过而上升为国家法律,在美国区域和地方的温室气体减排实践中,创新型排放空间的交易机制正陆续建立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纵观2007年所提起审议的相关法案,研究发现,有多部法案涉及使用抵减项目应对温室气体减排,例如 2007年12月5日提起的《美国气候安全法案》,这一“两党”法案以11票对8票的投票结果获参议院环境和公共事务委员会通过并被提交至整个参议院,成为美国第一部在议会委员会层面得到通过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法案[16]。该法案就碳捕获及国内外抵减项目合计在交易中的最大占比设定为25%;《低碳经济法案》对国内抵减项目使用比例无限制,但是从国际购买的抵减项目最大占比3%;《气候责任和创新法案》对碳捕获及国内外抵减交易合计占比限定为15%。故从法律层面上,美国的农林项目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抵减安排是有法律依据的,一旦法案通过则为农林抵减项目确定了合法的地位。见表6。

美国历来鼓励并实际大量使用原木在其建筑施工领域,其自身所生产的和进口的木材被制作成房屋,以及房屋中橱柜、木门、家具、楼梯、栅栏等的比例相对较大,如果按照HWP 的碳抵减安排的设想,则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量地使用木材作为薪材燃烧以及被加工成快速消耗的林产品而言,如纸张或纸板等,其国内碳元素明显被储存了下来,对于抵减其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将更明显。

美国由于自身在森林管理上的认证优势,现在全球的7家森林认证机构全部来自美国。这些机构将美国的林业生产管理体系以及林木产品的标示体系在全球推广,在未来的森林碳汇交易中其森林管理认证体系上的优势更加明显。认证的过程就是将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模式及其森林管理的模式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的过程,这样对于未来的森林碳汇的核算则不仅掌握了本国的资源状况,也摸清了其他潜在竞争对手的状况,在未来的谈判中会处于明显的优势。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正在开展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属于自愿易,天津碳排放交易所就借鉴了美国CCX设计的原则和模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强调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关注无可厚非,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未改变能源使用模式的条件下势必带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由于我国在排放权交易制度上尚未引入强制性减排机制,故自愿减排交易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有限,而目前我国参与温室减排交易的各方,基本上出于公益目的或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之需要,同时期待在参与交易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并掌握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流程,属于企业自我知识积累完善之需求。但是,基于对美国CCX交易体系运作和更迭的事实研究表明,没有一个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减排目标,即使制度设计得非常完美,其排放权自愿交易市场的减排作用和生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如何使设计完美的交易制度发挥实际效果,我国政府需要在创建强制性碳交易市场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要迫使企业改进农林生产方式,优化农林生产过程中以及产出品的碳吸收能力;深入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和森林碳汇的增汇、计量与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和优化以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的支撑体系,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服务,争取在关键领域拥有话语权和主导权。

[参考文献]

[1]Abbott,Kenneth W.The Transnational Regime Co

mplex for Climate Change[EB/OL](20111104)[20121012]Environment & Planning C:Government & Policy,Forthcoming.http:∥/abstract=1813198 or http:///10.2139/ssrn.1813198.

[2]Bruce Lippke,John PerezGarcia.Will Either Cap and Trade or a Carbon Emissions Tax be Effective in Monetizing Carbon as an Ecosystem Service[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6(10):21602165.

[3]Robert D.Cairns,Pierre Lasserre.Implementing Ca

rbon Credits for Forests Based on Green Accounting[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6(4):610621.

[4]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9b.E

P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WaxmanMarkey discussion draft: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 in the 111th Congress[DB/OL][20121012]http:∥epa.gov/climatechange/economics/pdfs/WMAnalysis.pdf.(April 2010).

[5]Von Hagen,B.Burnett M.Emerging Markets for C

arbon Stored by Northwest Forests.In:Forests,Carbon and Climate Change:A Synthesis of Science Findings[D].Portland,OR:Oregon Forest Resources Institute,2006:131155.

[6]CCX Fact Sheet[DB/OL].[20121012]Available at:/ccx.

[7]谢艳梅.由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想到的[N].中国能源报,20101108(10).

[8]Richards,Kenneth R.,R.Neil Sampson and Sandra Brown.Agricultural and Forestlands:U.S.Carbon Policy Strategies[R].Arlington Virginia.The 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2006.

[9]L.Valsta.Use of Forests and Wood Products to Mi

tigate Climate Change[M/OL].Springer eBook,Springer,Jan 1,2008.

[10]Bruce Lippke,John PerezGarcia.Will either cap a

nd trade or a carbon emissions tax be effective in monetizing carbon as an ecosystem service[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6(10):21602165.

[11]CCx Protocol for Crediting Carbon in Long Lived Wood Products[DB/OL].[20121012]Available at:http:∥/CCX_HarvestedWoodProducts.pdf.

[12]National Carbon Offset Coalition,Inc.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ing in Carbon Sequestration[DB/OL].[20121012]Available at:http:∥colostate.edu/Depts/CoopExt/Adams/ag/pdf/NCOC.pdf.

[13]Lyndall Bull,Derek Thompson.Developing forest sinks in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A forest owner's prerogative[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1,13(5):311317.

[14]Sampson,Neil,Mansi Grover.Carbon Sequestration:A Handbook.Version 2.1,2005[Z].National Carbon Offset Coal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