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室气体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室气体分析范文1
摘要 美国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以美国的温室气体核算为参照对象,对比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在数据来源、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控制方面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准确度,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关键词 温室气体清单;排放核算;数据统计体系;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控制;美国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社会与科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并隐含着严重的、不可逆的破坏风险。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携手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了《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为各国提供标准化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以量化不同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美国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的编制体系较为成熟稳定,并被认为能“向美国国内和国际气候变化政策提供执行依据和文本”。这将为提高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研究水平和结果准确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根据《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下简称《IPCC指南》),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覆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处理这4个部门的活动。核算过程的基础是获得排放数据和选择核算方法。排放数据主要包括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前者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人为活动量:后者指一定量的上述人为活动可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是一类代表性较强的数据。核算方法是指利用数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工具估算或预测各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程序。
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美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由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主导编制,并以中立性、规范性、有效性、完整性为编制原则。一方面,该机构是独立的官方机构,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且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编制过程中的人员分工、组织结构等都严格地按照既定模式进行;另一方面,它与美国相关政府机构、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数据源的拥有者建立了特定的关系,形成了完整、有效的数据覆盖体系。
数据来源
在温室气体核算中,EPA所需的数据主要由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02信息分析中心(CDIAC)等专业权威机构收集提供。根据EPA官方的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port2011,美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排放源划分基本与《IPCC指南》一致,核算过程所需各部门数据的具体来源整理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官方统计部门数据、行业部门数据和调查数据。由表1可看出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数据来源详细具体,行业报告种类丰富。
核算方法
EPA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以IPCC指南提供的“活动量×排放系数”基本方法学为基础,其中活动量的算法一般分为3种,以水泥行业排放核算为例,熟料产量分别可基于水泥产量数据推算、基于熟料产量的直接统计、基于原材料碳酸盐的权重及煅烧比例计算。
由于IPCC方法所需的部分数据难以获得,而指南又未提出具体的调查方法或测算模型,因此EPA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针对部分点源与线源的排放提出了新的数学估算模型,并获得了IPCC的承认。此类新模型大多以当地历年的排放数据为基础进行模拟,或测算;与IPCC基本方法相比,它们更适用于本地排放核算;更能提高核算结果的精确度。具体而言,在移动源排放上,EPA开发了MOBILE模型以估算各类机动车的排放系数:在非道路车辆的排放上,EPA通过非行驶源 (NONROAD)模型计算排放数据;在废弃地下煤矿排放上,通过EPA2004方法学计算排放数据;在矿物有机土壤年碳储量的计算上,通过Century模型模拟不同土地的使用及其影响。另一方面,IPCC核算方法主要从社会运营角度出发,而EPA对于纽约等部分城市的排放核算,常进一步从政府运营角度将排放划分为社会部门排放与政府部门排放,强调了政府部门在碳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减排计划。
数据质量控制
针对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EPA制定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并了数据质量控制相关的法规与指南,如《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强制性条例2009》<以下简称《强制条例》>等。主要措施包括应用“等级系统”划分数据收集要求、制定监测计划、规划企业内部数据控制等。“等级系统”以量化方法的分级模式为基础,通过利用相关数据收集管理要求的高低来区分不同的工作难度,以助于政府机构对重点排放企业的识别与监测。同时, 《强制条例》要求每个参与温室气体报告制度的企业都须制定严格的检测计划,并提供了细致的监测计划模板,以助于相关数据准确性与合规性的核实。另外,EPA还通过“现有控制标准的引入”与“在线申报系统的应用”两种技术支持手段,对企业内部数据质量的控制活动进行了规划,以便于数据的统计与管理。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数据来源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尚未实现全国范围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尚无权威机构专门负责相关工作。参考天津等部分城市的试点情况,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主要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2011年编写下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省级指南》)为指导方法。以《IPCC指南》国际标准为参照物, 《省级指南》对温室气体清单排放源的设置进行了部分修改,具体为:在能源活动中加入了生物质燃烧,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排放分为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贮量变化、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两部分。《省级指南》建议的各类别活动数据来源整理如表2所示。
核算方法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以IPCC指南的“活动量×排放系数”为计算公式。其中活动量的核算主要通过IPCC级别2方法学进行:以水泥行业排放核算为例,石灰产量仅根据统计报表中的本地企业产量加总。另外,也有学者对某特定城市或某特定行业的排放核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王海鲲等将城市排放源划分为能源消费和非能源消费两部分,提出了以无锡市为代表的城市碳排放核算体系;王思博以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水泥工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学。与IPCC基本方法相比,这些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聚焦城市或企业等小范围的排放,核算方法更加细化具体,小范围内的核算准确度高;但也由于考虑范围过小,不适用于作为全国统一标准推行。总而言之,我国相关研究的起步较晚且部分研究的权威性、广泛适用性有限,所以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推广的、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相关计算模型。
数据质量控制
目前我国实施的主要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是统计“四大工程”的应用。统计“四大工程”包括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与联网直报系统四项内容。“四大工程”的试点工作于2010年起开始实施,但目前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普及。2013年发改委公布的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进一步对我国温室气体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一方面由于相关控制要求过于笼统宽泛,且指南未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经验缺乏,且相关工作受困于资金和技术的局限性无法独立开展,因此排放数据的总体质量水平未得提升。可以说,我国温室气体数据的质量管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比分析及建议
对比分析
从数据来源对比:美国的数据统计体系较完善,参与数据提供的组织协会众多,数据来源详尽广泛,收集效率高。而我国现行统计方法的数据来源较为分散单一,参与数据提供的组织协会较少;且一些所需数据未纳,入现有统计体系中,需要通过其他调查而获得,未形成完备的数据统计体系。
从核算方法对比:美国的核算方法相对多样,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计算模型(如Century模型等),发展较为成熟。而我国的核算方法比较单一,针对本国国情的核算方法与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既有研究的范围偏小,普适性有限,不适于写入全国统一标准中。
从数据质量控制对比:首先,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的制度体系更成熟健全,不仅对数据质量控制统一作了具体规定,还制定了相应的范本指南以作参考。而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设较为滞后,且尚未出台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操作标准。其次,美国数据质量控制的措施多样,应用范围广,数据质量水平高。而我国的控制措施较单一,且由于经验缺乏和资金技术局限,实施范围有限,执行情况不如预期。
建议
第一,完善数据统计体系建设。一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基础统计体系与温室气体核算所需的数据体系契合度较低,应将林业等重点排放部门纳入统计体系中,并调整部分指标的统计重点使其符合清单范围。以移动源为例,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交通部门对机动车数量的统计均以本地区注册车辆为据,应对本地车辆出行和非本地车辆入境分别进行汇总,以提高排放核算结果的准确度。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涵盖全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排放涉及的大部分统计数据来源复杂、专业性较强、搜集难度高、管理难度高,需要各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因此,以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需求为参照,协调各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等多方的数据收集工作,改进现行的统计制度、统计分类和汇总方式,并建立稳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完善基础统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更准确、及时地收集温室气体清单数据。
第二,加强核算方法的本地化研究。不同地区排放源的类别与比重不同,排放源产生温室气体的比例系数不同;由于技术限制,不同地区相同排放源可获得的数据类别不同,若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对本国排放进行估算,其结果将与实际排放存在一定差距。如《IPCC指南》未将生物质燃烧纳入能源活动中,也没有阐述相关的核算方法,而《省级指南》中却有相关的核算要求。因此,将核算方法论的本地化研究设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吸引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建立起涵盖全国范围的、基于本地历年实际排放情况的核算方法,将进一步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第三,健全数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一方面,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的技术文件。对各地区数据收集的执行方法、执行工具、数据来源进行统一规范,并具体的操作指南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实行多样化的数据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数据管理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以提升整体数据的质量水平,并进一步推进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的全国普及。
主要
参考文献
[1]叶祖达.国外城市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对我国城乡规划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 (11):22-30.
[2]蔡博峰,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 2,22 (1):21-27.
[3]白卫国,庄贵阳,朱守先.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 (1):63-68.
[4]朱松丽,王文涛.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 8(5):372-377.
[5]曲建升,曾静静,张志强,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比较分析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 (1):47-54.
[6]吴伟强,吴安琪,美国国家环保局(EPA)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J].科学与管理,2012 (2):11-21.
[7]王海鲲,张荣荣,毕军.中国城市碳排放核算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6):1029-1038.
温室气体分析范文2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作为智能电网用电环节的一个典型用电设备,具有分布广、用电负荷大的特点,同时还具备分布式能源节点的特征。电动汽车体现在实现智能电网的互动性,使得电动汽车与电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正式启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全国网络的建设。
1 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及市场分析
1.1电动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随着电动汽车研发力度的加大,电动汽车技术难关的逐步攻克,电动汽车开始在国内部分城市试点运营,但电动车商业化运行还需要完备基础设施,尤其是充电站的建设。由于受充电站的限制,用户认为电动车充电时间长、充电站少,这是电动汽车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问题。
1.2电动汽车市场的成熟
2001年,国家863计划首次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并提出“三纵三横”的研究开局,新能源汽车进人中国汽车产业的宏观构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不再局限于传统能源领域的竞争,纷纷将目光瞄准新能源汽车。2009年3月20日,《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振兴的聚焦点,各大汽车企业也相继公布其新能源汽车产品计划。
2 充电设施的建设
充电设施建设的多寡、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反过来,电动汽车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充电需求,直接影响充电站的建设。
2.1充电站的布局原则
充电站的规划应充分考虑现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里程,主要道路机动车日平均交通流量,按照机动车类型列出机动车保有量和过境机动车数量,并将充电站按等级、用地面积、销售规模予以分类,分别列出全省及各地的数据。地级规划应编制充电站布点现状图,对布点进行编号并附表,列出充电站名称、地址、企业性质等。
充电站需求预测应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道路发展规划、电动汽车保有量及过境电动汽车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不同类型车辆公里耗电量换算系数和日均行驶里程数,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预测充电站销售量增长趋势,并在充电站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充电站需求。
2.2电动汽车发展阶段预测分析
电动汽车的普及也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公交车、出租车以及政府部门普及应用;第二个阶段,私人轿车大量普及,但其用途还主要作为市区代步,不适宜于长途行驶;第三个阶段,行驶于广大的城乡公路上。
第一个阶段,电动汽车的车辆总数比较有限,可能先在公交车、特种工具车等上应用。
第二个阶段,主要为私人轿车的普及,其主要用途为市区代步。这部分汽车使用者的主要特点是日行驶里程较小,日均行驶里程在100 km以下,其充电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晚间时间进行慢充,同时比较注重经济性,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差对这部分用户进行引导。
第三个阶段,电动汽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其运行范围除市区建成区外,将广泛地行驶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乡均有充电需求。此时充电需求将主要要求快速化、便利化,与其配套的充电站将基本覆盖全省。
2.3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实施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是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部分,依照国家电网公司(2009)902号文(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编制大纲)中要求:2009年一2010年为智能电网的试点阶段;2011年一2015年是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到2015年,基本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2020年是智能电网的完善提升阶段。
到2015年,充电设施的建设应满足电动汽车走人城市家庭的充电需要;到2020年,充电设施的建设应满足电动汽车覆盖城乡的充电需要。
3 充电站的效益分析
3.1战略效益分析
汽车充电设施目前的试点阶段建设应更看重充电设施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收益,直接经济效益不是目前主要考虑的因素,其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率先突破电动汽车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充电设施匾乏的瓶颈,为国家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开山铺路,可赢得政府、汽车产业和老百姓的好评与支持。电动车充电设施在本阶段积累的经营队伍、经营经验、部分场地增值和无形资产方面等都为全面领先电动汽车市场及进入第二阶段充电设施建设提供巨大帮助。
3.2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在环境效益的比较分析
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在假设煤电占总发电量的100%的情况下,每燃烧1L汽油排放的温室气体约为2.81 kg,每生产1 kW・h电排放的温室气体约为0.91 kg(供电煤耗为320 g)。
将每100 km消耗10 L汽油的电动汽车与每100 km消耗15 kW・h电的普通汽车进行比较,普通汽车每100 km产生的温室气体为28.1 kg,电动汽车排放为15.5 kg,减少接近5000。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发电比例中的不断增加,电力生产清洁度提高,电动汽车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将继续降低。
4结束语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相对减少50%一60 00。电动汽车节能效果最好,能量消耗比传统车辆减少5000,可以有效地减少国家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总之,汽车充电设施目前的试点阶段建设,应更看重充电设施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收益,直接经济效益不是目前主要考虑的因素,更应注重它的环境效益和节能效益。
温室气体分析范文3
摘 要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是当今管理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随着我国对该体系进一步的完善,近年来涌现了大量关于此方面的著作。本文以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及案例为基础,力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提出更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实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问题
1.“有道德”的企业
一个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没有基础的土地上无法构建,而这个基础就是我们所谈论的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理论界和实务界就已经明确了内部控制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人的行为作为内部控制实施的载体,在整个控制流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控制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运作:通过构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控制环境,影响在其中工作的人员,最终保证内部控制每个环节得以顺畅的实施。
公司高管报酬支付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股票以及股权激励的方式进行,是道德缺失的原因之一。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高管们通过粉饰甚至篡改财务报告的方式来刺激股价。另一方面,首席执行官面对着基金经理以及预测分析师们的“预期数字”,感受到了巨大的业绩压力。这样无论是高管获取报酬的方式或者是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的目标,都与树立公司道德的目标背道而驰。值得注意的是: 种发展方式也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相悖―回顾当年安然、世通、安达信的案例,相信对于这个说辞不会引发过多争议。
2.管理风险与回报
企业面临风险,有两种应对模式:应对策略与开拓探索策略。前者是对风险的一种被动规避,当面临风险时,企业高管尝试各种方法来避免风险;而开拓探索策略正好相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理人通过主动发觉风险、接受风险来实现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收益。这两种风险管理的模式正好体现了经理人对于风险的不同偏好:前者是风险厌恶型,后者是风险喜好型。
现实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以风险厌恶型的身份,采用消极的风险管理模式来趋避风险。这种现实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高层更注重的是企业的“安全”,经理们的日常活动更多的是为了降低风险,而不是寻找合适的方式来管理风险。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是一项成本,而不是平衡机遇与回报的工具。
企业对待风险的消极趋避态度,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对于一个大型企业而言,即使发掘了对其发展有利的项目,仍可能因为这种求稳、求安全的思想,而拒绝承担一定的发展风险,导致丧失获得更大收益的可能。这样本来应当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因为经理人的误读反而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
1.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1)建立低碳文化
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是控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行业压制、促进新兴经济体发展的政策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心的金融企业,应当主动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协助政府从宏观上完成对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布局。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盈利最多以及客户存款第一的上市银行,其坚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在支持经济社会会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等方面力争树立有责任的大行形象。在2009年,工行以绿色金融为宗旨,在行业信贷中明确了“扶优限劣、有保有压”的总体信贷原则,利用金融杠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采纳赤道协议的银行。作为新世纪广为推崇的赤道协议,其强调了银行的信贷、融资业务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要求加入的银行对实行的项目进行审慎的核查,以保证其项目不会对当地以及周边环境产生不良的反应。承诺遵守赤道协议,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的举动不仅是对国际低碳经济的支持,也彰显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上更为成熟的态度。
作为企业,管理层制定企业文化时,应当更加注重对营造低碳环境的宣传。企业应当提倡对能源的节约,尤其是对各种非可再生能源;应当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节约纸张的使用,以减少森林资源的压力。
(2)应对低碳新标
在履行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时,金融企业应当严格的把握对资金项目的审核。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应当实施“一票否决”,保证新准入的企业都有意愿及能力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积极的支持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车用新型燃料等重点领域的信贷需求,发挥金融企业在支持新型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导作用。对于前述的两高一剩产业,金融企业除了注重对新客户准入上的衡量,控制整体行业的贷款规模,还要对存量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劣质的客户要进行压退。
两高一剩行业的企业,在面对政策限制时,如果依旧按照以往通过高单位能耗获取高产出的生产模式生产,融资前景将越来越困难。如前文所述,在国家政策大力压制、金融企业积极响应的背景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国家重点提示风险的产能过剩行业无疑将面临一场严酷的冬天。面对外部政策变化产生的风险时,这类企业如果不能积极的求变、正确进行风险评估、转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将很有可能面临惨淡的结局。低碳经济仅仅是政府对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个缩影。而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针对环境的政策规范在未来将会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繁多,并且没有逆转的可能。
作为应对措施,企业中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下、完全依靠资源消耗进行生产并且不具备依靠自身力量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的企业,除了被大型企业收购以外,就只有在政策的重新洗牌下退出市场。而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内部管理合理、并且有资金能力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与其它企业联合、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进行内部整合、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化危机为转型的契机,实现自我提升,向更成熟的企业模式迈进。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政策,正确的评估在此轮全国范围内的战略资源布局中所处的位置,正确的制定实现自身转型的方法和时间表:避免因为进程过慢而失去市场份额,或者进程太快超过自身承受能力而破产的结局。
2.后危机时代中的企业内部控制
(1)后危机时代中的中国
在这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以“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方针,稳定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中国政府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2009年,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并稳步回升。总体看来,中国经济正处于企业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2010年的目标。虽然今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危机带来的金融机构重组、调整仍然在持续,金融监管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回升所需要的主要动力源还不明确,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加大,这些都增加了经营环境的复杂和不稳定性。
(2)企业复苏中的风险评估
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加工型企业受到的损失最为严重。在全球经济发展受阻,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慢的整体环境下,企业面应当更审慎的评估项目风险。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实业化转型,大致有三种途径:延伸产业链、业务经营多元化以及混合型转型。
虽然有如此多的成功事例在支持,企业仍应注意到:所有的机遇都蕴含着风险。正如前文所描述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一味的厌恶风险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面对的风险,不去承担能力之外的风险。政府正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来促成经济增长形式的转型,同样企业也应当在危机中识别机遇,正确进行风险评估,利用经济复苏完成自身的成长。
三、结语
随着对企业日常运营认识的加深,企业对完善其内部控制体系的需求日益增强。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为企业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经营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为投资者的资产安全提供保障。在政府通过出台各种法案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根据国际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经验,在实施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企业可能产生形式化控制环境制定、将风险等同危险等各种对法案的误读。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经济形势,对企业在低碳政策、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以及电子化环境下实施内部控制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我国即将大范围内推广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3C框架课题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温室气体分析范文4
关键词:干式空心电抗器;接地体;发热
忻州供电分公司500 kV忻州变电站35 kV工程于2006年7月投运,投运3组并联电抗器均采用干式空心电抗器。投运后发现,电抗器支持绝缘子的接地引下线发热,经测定达到120℃以上,这不仅造成能量损失、接地体锈蚀。同时还危及设备的安全运行。
1 发热问题
干式空心电抗器(以下简称电抗器)因具有起始电压分布均匀、线性度良好、噪声低等优点,而在国内外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电抗器特殊的结构形式决定了电抗器运行时将在其周围产生比较强烈的磁场,因此处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闭合环路将产生一定数值的环流,处于变化磁场内的导体也会产生涡流。环流和涡流的存在,将使损耗增加,同时也改变了电抗器磁场的分布,并对电抗器的参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5 kV并联电抗器投运以来,巡视测温发现电抗器与主地网连接的垂直接地体异常发热,红外线热成像见图1。
2 发热问题分析
处于电抗器磁场一定区域内的闭合导体(如围栏、环行地线)一般会产生环流并发热。但参照本站的设计图纸及施工资料可知,500 kV忻州变电站35 kV并联电抗器三相成品字形分别安装,每相由8根支柱支撑,支柱材料为玻璃钢,支柱分别通过绝缘子连接支撑电抗器本体,绝缘子下端通过镀锌扁钢连接后分别且呈发散式与主地网连接,见图2,结合红外线热成像图中接地体不均匀发热现象,可以排除发热为环流因素所致。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者导体静止但有着随时间变化的磁场,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出现,都可以造成磁力线与导体的相对切割。按照电磁感应定律,在导体中就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驱动电流。这样引起的电流在导体中的分布随着导体的表面形状和磁通的分布而不同,在其截面上形成涡流。
从电抗器的磁场分布图见图3中可以看出,在电抗器下方从上到下交变磁场产生的磁力线由密到疏,位于其间的垂直接地体从上到下产生的涡流也由大到小,从而在红外线热成像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垂直接地体上部明显发热比下部严重。因此可以初步推断出接地体发热为涡流因素所致。
为了验证发热原因为涡流而非环流所致,在电抗器下方与垂直接地体相应的位置,使用绝缘绳悬挂一根相同材质、相同规格的镀锌扁钢,在磁场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热情况与连接主地网的镀锌扁钢基本相同见图4。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出,涡流是造成接地体发热的真正原因。
3 问题解决方法
根据对发热问题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接地体为了避免涡流所导致的发热现象发生,应使用导电的非铁磁性材料(如铜、铝材料等)。
温室气体分析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源,也是新时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中小企业在深化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一是要审视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依托创新驱动力,实现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优化与调整内部控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因此,新时期中小企业扎实推进内部控制,并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化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决定了现阶段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要认识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铺设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发展的道路。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缺乏主观能动性,控制理念滞后性显著
内部控制是新时期中小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提高内部控制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中小企业更多注重短期经济利益的创收,而忽视内部控制优化与调整下,战略性发展环境的构建,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滞后的控制理念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内部控制缺乏制度化、常态化,内部控制执行流于形式,控制方法单一、陈旧,无法形成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效果;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存在错误性认识,将内部控制定性为检查与审计,这显然无法全面发挥内部控制的真正作用。
(二)内部控制缺乏良好的基础面,控制环境相对比较薄弱
中小企业在发展环境的构建中,更多强调与经济效益相关环境要素的构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相对薄弱,缺乏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支撑。首先,很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整体素质不高,这也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缺乏领导层的重要性认识,企业文化建设鲜有开展;其次,职工参与内部控制的意思薄弱、积极性不高,内部控制的执行缺乏良好的基础面;再次,内部控制活动缺乏有效组织,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力量缺乏等问题,都让内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
(三)内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迎来了发展的巨大契机,但也面临多元化的市场竞争要素,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因此,强化内部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是现代中小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而从实际来看,很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内部风险防范意识,在风险防范管理、防范体系建立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工作开展,以至于抵抗发展风险的能力薄弱,无法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二、新时期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应对措施
(一)逐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优提高内控内控执行效力的重要保障。因此,逐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组织;(2)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提高管理层、职工的素质,让企业上下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组织、执行的有效性;(3)立足于企业实际需求,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强调责任到人、责任到部门,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二)提高内部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中小企业在立足于战略性发展的基础之上,要清楚地认识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应提高内部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企业立足于内外部的发展机会、市场风险,制定契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防范机制,为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提供完备的风险防范;其次,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建立内外控制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强化控制制度体系对企业风险的全方位股改,为企业建立更加完备的、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助力企业战略性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激励机制+内部审计制度”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激励机制、审计制度等的不完善,强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首先,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内部控制与职工薪酬奖励相结合,提高企业上下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构建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切实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化,并依托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此外,在信息化的当前,内部审计应积极推进信息化,确保内部是审计独立性的同时,也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具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经营模式单一的特点。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如何深化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激励机制的完善、风险防范积极地建立,都是新时期中小企业立足于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创新性、有效性内部控制发展的重要之举。
参考文献:
[1]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02).
温室气体分析范文6
关键词:财务软件;信息化;症结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59-02
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已经走过了近20个春秋,特别是近两年计算机性能价格比快速提升,财务软件技术日趋成熟,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企业着手实施财务信息化工作。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实现真正甩掉手工账的企业比例并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症结在以下几点。
症结一:忽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关系。
企业在实施财务信息化时往往只从财务部门的局部出发,忽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衔接关系,使得电子财务系统的建设难以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融治对接。
症结二:选择财务软件存在随意性、认识偏差和条块保护主义。
企业在选择财务软件的过程中存在三个误区。误区之一是认为有个财务软件就可以实现财务信息化。财务软件是不同予其他应用软件的特需软件,之所以称之为特需软件,是因为,财务软件是部分财务会计制度的载体,关系着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1)是企业的客观需要。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好高鹜远、贪新求全,要考虑企业财务工作的规模、软硬件费用和技术承受能力。
(2)要看软件开发商的实力和商誉。要选择那些技术力量雄厚、售后服务体系健全。有良好商誉日碑的软件开发商,特别是以财务软件或企业管理软件开发销售为主业的软件开发商,因为售后服务是商品财务软件可用性的首要保障条件,以财务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开发经销为主业的软件公司,其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的销售,比较注重软件质量和服务。软件的后续升级维护有较好的保障;相反,如果财务软件开发经销在其公司的业务构成中处于从属地位,这个财务软件就有可能寿命不长,如果有一天这个公司放弃了财务软件继续开发的计划,就会使企业失去技术支持,陷入被动境地t最终导致其电子财务系统建设的失败。
(3)要看该软件用户群大小和经营期长短。用户群大小和经营期长短往往是简单判断一个财务软件质量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用户群越大、经营时间越长的财务软件,经过大量用户的检验和长时间的磨练,其质量越好。误区之二是商品财务软件太贵,功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一套财务软件价格在万元至几万元,对于一般企业,似乎有几个懂计算机操作或计算机专业的人,自己开发财务软件更划算。过去商品财务软件匮乏,企业搞财务信息化必须自己开发软件,现在商品财务软件品种丰富、技术趋于成熟,国家对商品财务软件管理日趋规范,如果企业仍然坚持自己开发财务软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思想。事实上,采用商品财务软件对于一般工商企业来说是更好的选择,用商品财务软件建设企业电子财务系统,比企业自己开发财务软件优点更多。
①建设周期短、简便易行。由于不需要自己开发软件和调试软件,一般在半年至一年内就可以完成建设工作。
②商品财务软件功能比较规范。错误较少,因为商品软件在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已经通过了财政部门的评审,而通过评审的前提条件是经过系统的测试和修正完善。
③财务软件的升级换代和维护由软件开发商负责,企业可以甩掉开发维护这个技术包袱。选用商品财务软件,当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会计制度出现重大变革,需要重新编写财务软件程序时,企业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软件升级费用就可以解决问题。而自行开发软件必须自己重新编程,在时间上很满足会计工作不间断的要求,往往因此而导致企业电子财务系统瘫痪。至于商品财务软件功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是企业自身财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二是所选择的财务软件是否留有标准数据接口,只要有数据接口,企业就可以把自己开发的程序模块与商品财务软件实现连接,比全部软件由自己开发容易得多。误区之三是商品财务软件的条块保护主义。我国商品财务软件在一些地区和行业系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色彩。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各自为营,指导企业或指令企业采用某种财务软件,在某种程度上讲,限制了企业按照自己信息化规划选择财务软件的权利。这未必是一件好事情。目前国产商品财务软件品牌多达200多种,龙蛇混杂,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小软件公司一旦失去地区或行业保护就会难以为继,就会导致一部分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工作中断。这既不利于财务信息化的推广,也不利于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议财政主管部门严格控制新商品财务软件的评审,引导财务软件企业进行有序的合并重组,在软件质量、功能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尽快提高我国商品财务软件的技术水平。
症结三:不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财务工作的组织管理
我国财务信息化教育和培训工作只有几年的历史,主要讲授财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而对电子财务数据理论及其对财务工作的影响研究得较少。企业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并不十分清楚电子财务系统与人工财务系统的根本差别,对电子财务数据的基本特性及其对财务工作组织管理的影响认识不够。一些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失败的原因,正是其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人员不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上财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忽视对人一机关系的协调处理,不熟悉电子财务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工作的组织与控制,导致系统不能稳定、连续运行而造成的。当前,实施财务信息化的企业多,而真正能够甩掉手工账的少,就是这种不适应的写照。
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财务工作的组织管理者面对的是电子财务系统,电子财务系统的管理与传统的人工财务系统管理有着根本的差别,体现在电子财务系统是一个“人一机”系统,其成败和效率不仅取决于“人”一个因素,还取决于“机”的因素,它是一个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在内的综合系统,是一个更加技术化和复杂化的因素,而且“人”与“机”是一个有机体,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人”与“机”任何一个因素,或“人”、“机”衔接关系处理不当都会最终导致电子财务系统的失败。电子数据处理对财务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辩字迹性。人工财务系统中字迹是确定会计责任的有效依据,而电子财务数据没有字迹特征,不能通过字迹来确定会计责任,缺乏法律证据效力,要防止一些财务人员用他人的名义做会计制度不允许的事情。二是脆弱性。电子财务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容易受到多种物理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病毒、操作失误、蓄意破坏、搬移震动、机械磨损、电压波动、磁场干扰、灰尘微粒、潮湿空气都会威胁到电子财务数据的安全,这就产生了财务数据安全性要求高。而电子财务数据安全性低的矛盾。这是导致很多企业电子财务系统无法真正使用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工作的组织者必须具备解决这一矛盾的素质,才能驾御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企业财务工作的组织管理。三是快速操纵性。电子财务数据可以快速地复制、删除、衍生、传播和成批修改,一方面,使得快速运算大规模财务数据成为可能,为实现财务信息的即时分类检索和复杂财务分析模型运算奠定了技术基础,企业财务工作的组织者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防范财务信息失密、被篡改和蓄意破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