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中和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中和的优势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现状;提高有效性

学校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逐年稳固上升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科的教学有效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职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当下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

中职院校的大部分生源都是中考失利者、落榜者。首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尤其是对于历史这类学科,他们更是力不从心,上课开小差、玩手游、交头接耳已是司空见惯、见而不怪了。其次,他们都有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能抱多少是多少的消极应考情绪,试卷上的错误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让人哭笑不得。综合中职学生的上课表现、应考状态以及考试成绩等,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才有可能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努力传承,让历史成为每一个学生铭记的学科。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历史的存在感,笔者针对教学过程、教学预备、教学设计等环节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大家共勉。

二、如何提高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普高的升学压力,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而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再加上他们自身在功课中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自然就会出现学习吃力、学不进去的情况。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观念。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思维的人,并不是为了别人而学。中职院校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每一门理论课都不应该随意抛弃。同时,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必修的科目,不知过往,如何创新。一个国家和民族之所以能繁荣富强,就是因为我们知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重要,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学好历史,义不容辞。我们可以就这个话题开展讲座或主题班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但凡是成绩优异者,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历史作为文科类的学科,读、记、背这几个要素必不可少。历史可以说是文科中比较好学的课程,为何如此说呢?首先,学生在生活中会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也许他们一开始并不成体系,学生也只是姑且听听,但是这已经成为一种知识储备潜藏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上课讲解时,就会有学生和教师互动。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可以有两种体系:第一,可以按照朝代法来记忆。例如夏商周、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每个朝生的大事,可以按照朝代记忆的方法串联,这样可以形成一种体系。第二,可以按照章节记忆法来归纳。例如书本大多是按照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这样的体系来整理的,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改革归为一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对比记忆度,当然这种方法适合整合能力稍微高一些的学生使用,以免出现知识混淆的尴尬境遇,打乱学生学习的节奏,反而适得其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两种学习方法相结合,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受益无穷。

3.培养主人翁意识,一改传统教风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57-01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学会合作》为例,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读写结合,做到一举两得。

一、在品味中学会词语运用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可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词语的品味理解及恰当运用。笔者在教学《学会合作》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你一定在音乐厅或电视上听到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吧,这可算得上是人与人合作的典范了。谁能说说“典范”这个词怎么理解?

生:典范就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前查词典。

师:你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查词典理解词语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谁能用“典范”说一句话呢?

生:我们班的孙大竞是一个典范。

师:你们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1:太简单了,不够生动。

生2:表达也不够准确,应该说清楚是哪一方面的典范,人无完人,不可能什么都是典范。

师:你能试着说说看吗?

生:我们班的孙大竞是刻苦学习的典范。

二、在模仿中学会迁移创新

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的文章,课文中的语句表达、构段方式、材料的选择都是学生写作的优秀范例。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作,可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1.仿写语句,学会锤炼语言

写好文章,首先要从写好每一句话开始。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就是学生写作的“启蒙老师”,仿写语句,可以帮助学生锤炼语言,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学会合作》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诵读这个句子:“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思考: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从而让学生领会:这是一个排比句,运用排比可以更加有力地说明我们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接着笔者让学生模仿这一句式,补充省略的内容,得出的语句异彩纷呈:你是医生,就要和护士一起治病,共同保护人们的健康;你是教师,就要和同事一起教学,共同培养祖国的花朵;你是厨师,就要和同事一起努力,共同为食客呈现一道道美食……在这样的仿写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炼了。

2.推敲段落,学习构段方式

构段方式是指文章的段落组成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段是文章的基础。以一段话为训练点,学习构段方式,重视写段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写好一段话的能力,为整篇作文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学会合作》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了说明“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笔者要求学生仿照这样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并用上“总之”收尾。通过训练,不断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转换视角,学习立意选材

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更加应该转换视角――关注“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提问: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作者是如何说明这个问题的呢?学生回答:举例子,举了两个事例。笔者接着追问:为什么要举两个事例?只举一个够不够?为什么?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只举一个事例是不够的,虽然课文的两个事例都说明了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但侧重点不同――前一个事例主要说明协作的重要;后一个事例说明必须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在作文时首先要明确中心,再根据中心来选择材料。

三、在质疑中挖掘写作素材

课文中的语句表达非常准确精炼,有些内容学生不甚理解就会产生质疑。对于这种预设之外的课程生成,教师只要及时抓住,就能使之成为训练学生写作的有效素材。对《学会合作》中的一个句子“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有学生提出:“竞争”和“合作”是一对反义词,放在这里是不是矛盾?面对这样的质疑,笔者没有忙于做出解释,而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并且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这样的质疑常常成了习作的素材,既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3

一、要创造生机盎然的音乐课堂

真正的有意义的教学,是含蓄的教学,是点拨的教学,是“有头无尾”的教学,是“欲言又止”的教学,是含而不露的教学,教学的结果,是想达到通过教师的引领,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能力,都能够举一反三、见一知十,甚至能够做到问一了百,一闻千悟。

通过教学,师生能够更快地进入音乐殿堂,能够领略音乐精神,能够洞彻音乐的内涵,能够听懂音乐的语言,能够融入音乐之中。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及时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不再做一个唠唠叨叨的“磨叽人”,不再做一个事必躬亲的说教者,要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发展,不要让学生做自己的复制品,教学过程当中不要循常习故,要善于破臼除窠,不要一味地重复教材上的内容,要大胆地创新。

二、教学创新,不萧规曹随

教师每节音乐课的教学都要有一个具体的指向,一课听毕,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醍醐灌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并且每一节课都别出新裁,让学生不感觉到有老一套的感觉,让他们保持着盎然的兴致。学习要整体进行,但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依不同的素质而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音乐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在感受与鉴赏、审美与体验、表现与创造、音乐与文化关系几个方面立足,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他们的创造能力,强调积极参与,提倡精诚合作,鼓励大胆实践,力求独立思考。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灵感的来源,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如果学习没有兴趣的话,学生只会昏昏欲睡,徒有劳苦。有兴趣,才有快乐,才有不懈的努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无需教师过多地叮咛嘱咐,他们在好奇心促使下对学习备加关注。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喜欢学习,每个人都充满热情地投入。

1.载歌载舞,场面热烈。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循规蹈矩,毫无新意。因此,在上课时,欢快热烈、激动人心的音乐响起,我带领着一队舞蹈人员身着盛装,头扎彩带,随着音乐的节拍,扭着漂亮的秧歌自教室外鱼贯而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欣喜无限,完全投入到了音乐的学习当中。

2.音画结合,激发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边让学生欣赏与歌曲意境相符的图画边听音乐,让他们走进图画里面,让他们动用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够做到形象直观,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和音乐融为了一体,成为音乐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地成为音乐的学习者。

3.教学创新,大胆独特。音乐教学有它独特的方法和技巧。我在座位排列方面也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用音符的形式排列,学生学习音乐的劲头十足。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4

一、现阶段中职数学的基本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调整相关升学政策,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比较差,知识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对于数学学习就不感兴趣。在部分学生眼里,来到中职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想学会相应的生存本领,掌握一技之长,没有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有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教材方面:所选用的教材系统性和通用性比较强,在数学课的设置中,与专业课之间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比较差,知识结构单一,对于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并不了解;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学方法具有较强传统观念,没有充分发挥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在讲授知识时,灌输现象严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结合专业知识实施中职数学教学的相应举措

1.加强教学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其他学科与数学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中,数学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更重要的是数学方法的使用。在专业课教学中,数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专业课的学习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在实施专业课教学时,对数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作用,可以促进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断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在中职学校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数学使用范围,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将专业课与数学课之间的关系不断拉近,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对中职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不能只是了解简单的数学知识,还必须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于专业课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其中数学知识的应用点。进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做好相应的互动工作,对专业课中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3.优化教材内容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有效合作

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该形式比较适合新课,若复习课也使用这种形式,则需要耗用很多的时间,从而影响复习进度。所以,在高三地理的复习中,更强调的是师生间的合作,当然也强调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师生之间的合作,可利用的媒介还是比较多样的。

一、课堂上的“你来我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师生合作的主要平台。地理教师想要把握好复习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学生进行合作。新课程理念中,教师要从权威者的位置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的活动中,二者需要相互作用、平等协作地交流意见。这个理念,应用到高三地理教学中,再合适不过。

高三复习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和解决学科问题。面对繁忙的高三,多数学生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在课前寻找问题,所以这两项内容都被放到课堂上来解决。短短45分钟的课堂,要想完成好这两项任务,就需要师生的双方面投入。双方若都能以合作者的态度来参与,积极有效地参与,那效果应该会颇丰。在生意场上,合作的方式之一是“你来我往”,才能保证持续的合作,这也可应用于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的“来”,就是抛出问题和任务。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抛出难度不同的问题,来测试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若很熟练,则不必再在这个知识点上多花时间;若很陌生,则该停下脚步,把这块知识补完整,并配上相应的练习,以起到巩固作用。例如,一轮复习中,在复习锋面气旋时,把等压线、等高线、等温线和风向等知识再次融合进来,并利用一道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综合性强的选择题来测试学生。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等值线的读图规律掌握还较好,但风向和等压线这个知识点还是比较混乱,特别是从复杂的等压线中确定风向。所以,在后续的复习中,再遇到相关的习题时,教师要停下来,再次巩固这个知识点。

只有教师的“来”,这个合作还不完整,学生的“往”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学生的“往”应表现为积极回应教师,要把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明显地表现出来,好让教师明确其下一步的安排。而教师为课堂所设计的任务,学生更应该全力以赴,思考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那部分知识拿来应用,才能更好地将这部分内容内化。例如,我校集备组设置了地理选择题的课堂限时训练,学生限时完成,课堂上及时讲评,及时解决问题。教师在布置任务前,让学生明确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这个训练过程既能提高他们知识内化的的速度,也能训练他们的答题时间和正确率,让他们从心底真正意识到这个活动的重要性。于是,他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使得这项训练取得了预期效果,使得“你来我往”能再持续下去。但要使这种合作更有效,则需要学生的自觉,需要和他们在情感上也达成合作。

二、情感上的融洽无间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或者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所言所行,都会给对方的情感带来影响,可以是积极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负面的。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要促进积极影响的形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师生在情感上的合作,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高三的工作和学习是比较疲惫的,容易让人产生不良情绪。如果教师带着抵触情绪进入课堂,学生的负面情绪即刻也会被带起,那这堂课的效果应该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所以,教师要懂得随时调整,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用积极的情绪给学生信心,给他们成就感,让他们愉悦起来。

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毕竟有限,只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交流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师身上所具备的特点、优点来确定。笔者是青年教师,学生对笔者并没有敬畏感,很多想法敢说出来。所以,笔者就利用这个优势,和他们交流高三地理的复习。一般情况下,笔者会让学生先自我分析,归纳自己在地理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扰,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教师的建议和看法,他们会欣然接受。情感上的融洽无间,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对地理学科的信心也大增,对地理教师则更为信任。于是,高三地理复习变得更为顺畅和有效。

三、作业上的换位思考

高三地理的习题量比较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习题训练来发现和解决更多问题,使自己能有更大的提升。虽然,在情感合作后,学生已经对地理学习有较大的投入,但如果教师作业布置不适当,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破坏了情感合作的成果。

地理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要明确学生现阶段的复习情况,了解他们知识消化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他们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综合这些信息,再进行习题的筛选,筛选出的习题既要有质又要有量,让学生完成之后能有较大的收获。质比量更重要,而量则必须追求适量,切莫超过学生的负荷。同时,也要用合理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该项作业的设计目的和意义。这样,学生会觉得教师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都是为他们的学习而考虑,他们会更为欣然接受这些作业,并认真地完成。虽然,这种换位思考的主体依然是教师,但只要引导的好,学生也会反向思考,从而使作业布置的目的和学生完成的效果实现趋同。

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必须要有一定的反馈,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是有效合作中很关键的环节之一。高三作业量大,如果教师无法做到每天批阅,也要定期批改,或抽取部分层次不同的学生的作业来检查。在批改时,要认真、仔细找到学生的错误之处,特别是地理综合题,做好标记。如此之后,当学生拿到作业时就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在讲评时,他们就更清楚自己该怎么去解决这部分内容。

四、考试后的“面壁思过”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量,是对学生知识应用的考察。所以,考后的自我剖析是很必要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中,分析自己哪个教学环节设置不够恰当,或自己哪块知识剖析还不够到位。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失分情况,来剖析自己哪部分内容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彻,哪块知识点的框架还是不够系统。通过自我反思,双方都能找到自身的问题,随之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各自的问题,从而实现双方的进步。

自我反思,有时候还不够全面,师生可以将自我剖析的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自我剖析的结果告诉学生,然后,让他们将自己的反思和对教师剖析的看法都写下来。教师将其收集回来,仔细查看,可能还会发现自己未反思到而学生却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同时,教师也可发现学生反思的一些共同之处,也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则可在课堂上给予学法的建议。对于一少部分同学与众不同的反思结果,教师则可个别交谈,个别指导。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中采用了各种类型的师生合作方式,虽效果不尽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习的效果,也为学生的有效复习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探究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自主地解决问题。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改的重要方向。由此,探讨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要想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符合生物科学的特点。那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我在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究实践,积累了课堂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

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本的问题,采用各种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机械的,甚至牵强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蒸腾作用》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一道数学题引入:先请学生估计一个玉米穗的重量(1斤),再估计玉米秸的重量(3斤),那整棵玉米的重量1斤+3斤=4斤。可玉米的一生(从播种到收获),共要从土壤中吸收多少水呢?此时学生迫切想知道一棵玉米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究竟是多少,学生此时纷纷议论起来,等老师最后告诉学生是400斤的时候,学生都非常惊讶:吸收这么多的水最后就剩这么一点儿。这时再让学生来算一算:玉米一生所吸收的水用于个体生长的比例是多少?学生很容易算出最多不超过1%,剩下的99%的水哪去了呢?由此进入新授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出来,学习动力也会得到充分地提升。

二、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15×3”的教学模式

七、八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大多缺乏耐心和毅力,注意力也容易被转移,加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经常上网吧,甚至玩通宵,无心学习,对学习也不感兴趣。但学生的好奇心强,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15×3”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每堂课的内容尽可能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只利用十五分钟来完成,前五分钟里学生思考,后十分钟里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这部分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十五分钟,学生也没有时间上的压迫感(四十五分钟,学生就觉得时间很长,容易犯困);同时每十五分钟都张弛有度,学生不容易出现疲劳感。而且,每一个十五分钟学习的知识虽然不同,但是又各有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如《社会行为》这一课的教学,原内容分为两部分: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我把分为三部分: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的意义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结合实际,把四十五分钟分为其他不同的时间段,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切记:不要“满堂灌”。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小窍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智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完“探索生命的方法”和“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探究苹果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先由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苹果的保存,应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苹果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保鲜效果:(1)室温,低温;(2)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3)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现象)设计成表格,观察实验后再填写表格。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苹果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