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1
河南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不断升级,加剧了资源、能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再加上河南人口第一大省这一情况,所以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就显得尤为明显.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铁矿的人均基础储量分别为河南的4倍、24.4倍、2倍、8.5倍.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多项人均资源基础储量较低,能耗却相对比较高.河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指标每万元标准煤为1.219t,不仅远高于发达的省份,如江苏,浙江,同时也高于山东、安徽等周边省份.河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达3.079t标准煤/万元,是广东的3.54倍.河南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指标达1266.23kWh/万元.河南能源供给日益紧张同时能源消耗量日益增加.因此,河南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河南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选择,它标志着各种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重新整合和技术的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还可有效地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是河南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1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在河南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回报,这就需要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工业产值的能源消耗,更新消费模式,发展低碳产业是关键.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考虑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水能、风能等;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控制碳排放的指标和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2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推广是降低能源
“含碳量”的关键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很大,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若能源结构不同,万元GDP排碳量相去甚远.在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而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目前,科学家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力发电等替代能源和无碳能源.因此,能源结构优化要求实现从传统的化石燃料向优质能源的转变.从保护环境和保证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多元化发展高效清洁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势在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受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制约.河南省应当将清洁能源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切入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3通过经济政策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政府应该调整和完善税制结构,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制定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税收、补贴、价格和金融融资等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产品.采用先进的低碳理念,如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如旨在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通过财政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市场主体,重在鼓励其进行有效投资、节能技术的开发,绿色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分配,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贴贷款利息.另外,制定抑制高碳生产和消费行为的财政政策,如提高能源的使用成本,鼓励节能降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
4着力发展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向着增效、集约化发展.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等各种手段,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大力推广高产、优质、低功耗生态农业,推广普及节能技术,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及龙头企业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使得粗放农业较快地向精细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的发展之路绿色化、生态化.
结论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2
摘 要:电工技术的发展要跟随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步伐,电工领域对于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对电力事业有着重大发展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必要性、结合利用再生能源的实际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电工新技术;必要性;前景;展望
引言:电工技术学是涉及电工制造及生产的重要工程学科,是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和应用的科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距今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扩展了多个分支学科的工程技术领域,更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志。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与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指引着电力技术科学的发展。
到20世纪下期,在国防、工业发展及科学实验的实质需求推动下,结合众多新型材料及创新理论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多种电工新技术,是最具有生命力且活跃的重要分支。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一些传统行业技术上的改善发挥了极大的影响作用,革新性的改变了电力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和其它工业的发展,一部分甚至发展成了新兴产业。我国的电力技术及设备在不断更新、提高、进步中,新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电力能源产业获益匪浅,能源结构也得到改善,对提升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大有裨益。
1、电工新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及能源的协调是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也由此诞生了电力新技术。就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供电质量及对电力的需求性,加强、发展电力新技术极具必要性。
1.1燃煤发电是我国目前主要发电方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劣势是不容忽视的:耗煤量高,产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相比发达国家,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发电量,科学改革、创新发展电力新技术是重要关键。
1.2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工厂、企业的增多,对用电量的需求性越来越大,对能源的索取相应增加,但依照目前能源增长的情况,根本满足不了。因此,对目前的传统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放大能源使用率。
1.3针对我国目前的能源特点及技术,电力技术的全面发展、改革和提升都是刻不容缓的,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涵括如何高效的燃煤循环技术、水力发电和风能太阳能发电的技术、核能发电技术及磁流体发电技术等,目前这些技术已在初用阶段,但还需大程度的深入开发,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2、我国的电工新技术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创新的发展节奏,电力工业也发展较好。结合电力新技术,可以改进我国的供电能源结构,也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下面是针对发电技术及材料的分析。
2.1超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六十年前研发出了实用超导体,开始适用于电工生产领域,后来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其优越性逐步替代了其他材料,在电力生产中有了较高的地位。半导体的发现和使用,为电力设备提供了各种电子类元件,为电力行业设备的自动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电力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1)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是电力设备发展的研究重点,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原本需要复杂分析、精密实验的问题简单化,推进了电力设计的发展。(2)电机控制的全面、自动发展与数控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提升电机系统的全面功能应用。(3)能源扩展、用电效率及能源使用率都离不开电子技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展望电工新技术的未来
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如何开发新能源并能相互运用有以下几点。
3.1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作为最伟大的可再生能源,获取方便、不受限制,可以无限索用,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已为产业的发展博得了很好的成就,是电力新技术能源开发的重点。
3.2风能发电技术。风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洁性和环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成本低廉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广泛存在拥有巨大潜力,可长足发展的开发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规模化发展,为我国的电力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3.3核能发电技术。核能是利用核裂变所产生的能量发电的技术,对环境无污染,也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世界上的核燃料相当丰富,且价格低廉,体积小能量大,不会受到任何经济影响,使发电站建设成本降低。核能发电与电工新技术的结合,它的便利性推动了新兴电工产业的发展。
3.4水力发电技术。水利发电是成本低、发电速度快且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我国已在多处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建设了水电站,不但最大程度的利用了水资源,还能控制洪水泛滥,保证人民财产人身安全,是非常值得推广发展的发电技术。
3.5磁流体发电技术。磁流体发电是将热能转换成电流的直接发电方式,是一种新型、高效且低污染的发电技术。它的持续发电时间可长达数百个小时,发电功率最高可达几万千瓦,相比以煤炭发电的方式,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利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的电工新技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意义。
4、电工新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电力事业为国家济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是具有必需性的。同时也能促进电工制造行业、新型交通运输和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些行业都需要大力的研发电工新技术来推动各种先进理论、新科技以及新型材料在如此庞大的需求中问世,需要逐步对行业进行技术的创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传统的行业受到了电工新技术的感染而发生革新性的变化。
5、小结
国家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未来的生产模式会逐步被科学、脑力劳动来代替劳动生产。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电力发展事业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就目前我国的能源情况和电工技术的特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需加大对电力新技术的研发,以至我国电力事业能更好、更快的协调进展。
参考文献
[1]严陆光.二十一世纪若干电工新技术产业化展望[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1,20(1):1-10.
[2]赵峰.刍议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未来展望[J].电子测试,2015,(10):18-19,6.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3
1 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内涵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该区域社会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立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与高度统一。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早在1966年发表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中就提出了生态经济这一概念。他认为,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 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 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 有效途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正因此,鄱阳湖生态区的建设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的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由于低碳经济的特性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定位不谋而合,因此,应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的优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在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发展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取得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建立低碳产业,利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取得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和江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和重要途径。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3.1 开发替代能源,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初步建立了包括核电、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多门类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3.1.1光伏产业、LED产业在国内形成了先发优势。已投产和在建的光伏产业及关联企业20余家。在新余、南昌、上饶等地,已形成了以“生产晶硅料―多晶硅片―薄膜电池―生产组件”上下游一体的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基地。作为节约能源的LED产业,是鄱阳湖经济区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3.1.2充分利用釉矿资源,大力推进核电建设。鄱阳湖经济区铀矿产量和铀产品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鄱阳湖经济区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核电。核电属于清洁能源,是可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彭泽、万安核电站工程正在规划建设当中。鄱阳湖经济区核电如按规划建成, 年发电量可相当于1000 多万千瓦燃煤机组的发电量,将占全省年发电量的40%,可年减少入赣原3000 万吨,将大大减轻鄱阳湖经济区省电煤外购运输的压力,大大降低燃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3.1.3实施鄱阳湖风电工程,全面开发鄱阳湖风能资源。鄱阳湖经济区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合理开发风力发电,可以有效缓解全省水电丰枯矛盾,实现风电水电互补。而且风电是环保型能源,没有废气排放,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振兴新能源也是鄱阳湖经济区省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持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鄱阳湖经济区省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能源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必然趋势。
3.2政府统筹领导,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作出引导。发展低碳经济,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国家新的战略安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扶植。
3.2.1 为了统筹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制定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并建议相关部门从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指出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意见,特别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给予激励政策。对于一些开发新能源的企业应设当给予政策优惠和政策倾斜,以鼓励新能源的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3.2.2 低碳经济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技术推广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为了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应先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3.2.3 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法律,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真正要将发展低碳经济转化为百姓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就需要在法律层面上着手。
由于发展低碳经济是从国家长远发展的经济效率而言的,长远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总体经济效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动力, 而经济法律制度的调整所追求的也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 这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正向相关性, 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立法迫切需要。
首先,应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加强普法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和参与能力。只有加大与百姓的关联性,尽可能做到有法皆知,法律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生态理念;环境艺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J505;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54-01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具有生态发展和保护的人类对其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的观点,此观点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人类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以某一特定的环境为开发设计的对象,并且充分综合考量环境中的各种相关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规划布局,保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审美之间达到和谐共存的设计过程。
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的目的,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为人类设计科学合理的空间环境,同时要保证生态系统良性的循环和合理的配置资源,并且还能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前提是,保证人们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各项基本功能正常运行。“生态理念”在于强调人和自然共同发展,将它贯穿到设计中去,将人类与自然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一、 生态理念结合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的特征
生态理念重点强调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是保证人们良好的生活质量以及确保各类匹配功能正常进行,融入生态理念的环艺设计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其基本特征包括:
1.高效循环性。高效性指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消耗资源最少、充分并合理地综合利用资源、杜绝浪费的原则,达到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高的资源效益的目的。循环性是重复循环利用生产原料和能量,高效性包含循环性,后者是前者得以实现的基础。
2.艺术性。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对自然艺术设计的体现,艺术具有独特性,正如自然界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融合自然的艺术其自身就具备独特的特性,两者无法彻底分开。兼顾生态理念的设计不过是遵照了自然和艺术的本质。
二、 生态理念在环艺设计应用中存在的必要性
1.环境需求的必要性。随着当今世界高科技之迅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巨大的进步,人类从中受益良多。然而,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迅猛发展带来的便捷以及舒适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生态失衡、资源紧缺、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严峻的考验。人类生存的环境更是受到了空气质量差、饮用水污染等诸多威胁。在这样巨大的环境压力及生存压力下,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并发展成为了人类当下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2.人类心理需求的必要性。人类在社会生存中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而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渴望在压抑的生活环境压力之下,紧张的神经可以得到舒缓和放松。生态理念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越来越被设计师所重视,生态意识的观念更好的迎合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心理需求。
三、 生态理念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师根据不同人类的特性,综合考虑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打造出最适合的生活、工作等空间环境。因而,融入生态理念的艺术设计,在保持生态、自然的同时,也要迎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设计最终的目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享受更舒适轻松的生活。
2.使用天然材料。合理使用天然原料是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路径之一,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必须掌握各类天然材料的特征、用途及加工工艺等。例如,在绿化种植中,应选用具有淡香无刺激气味,并且无毒无害的树木,用以打造出舒适悠闲放松的环境。
3.重视环保设计。环保设计,即是以生态学为基本原理的艺术设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维系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改善环境,从而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环保设计已是势在必行。
4.开发、利用新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和能源的开发,为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能源时代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应关注能源的消费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与此同时,引发了一些环境问题。所以设计师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应该积极地研究开发新能源,代替具有高污染性的能源,这样才能更好的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生态的理念,是当前社会及环境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深刻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后者帮助前者发挥效能,前者以后者为思想基础。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并有所行动,但在两者的融合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相信随着各学科的发展以及在此方面积累的经验,生态理念会更加密切和高效的融合以及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进而才会更好地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高能电池,续驶里程,快速充放电
0前言
纯电动汽车以车载电源(充电蓄电池)作为储能方式、用电动机为动力来驱动车轮行驶,不仅具有节能、环保的特性,还有动能来源广泛的优点,可以利用水力、风力、核能等发电或利用电力系统低谷期给蓄电池充电,从而提高电网效能。
一、历史沿革
第一代纯电动汽车自 19 世纪 90 年代美国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纯电动汽车以来,20 世纪初第一次达到生产高峰,占领了 40%的汽车市场。后来由于电子启动器的发明以及纯电动汽车动力性差的原因,在 30 年代中期结束了早期的纯电动汽车生产。
第二代纯电动汽车的出现,是以汽车电力电子学的最新发展为基础的,与第一代纯电动汽车相比,它已经在充电时间、续驶里程、动力性、快速充放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二、各国发展状况
1、美国
1991 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共同协议,成立了“先进电池联合体”(USABC),共同研究开发新一代电动汽车所需要的高能电池,并且与美国能源部签订协议在 1991~1995 年间投资 2.26 亿美元来资助电动汽车用高能电池的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克林顿政府曾制订了发展电动车的“新一代汽车伙伴(PNGV)计划”,集中研究电池驱动的纯电动汽车。但鉴于当时蓄电池技术还未能获得关键性突破,纯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降低电池造价困难,在技术上也难以解决处理废旧电池二次污染、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电池价格昂贵,商业化进展缓慢。
2、欧洲
与美国相比,成立于 1990 年的欧洲“城市电动车”协会至今在欧共体组织内已有 60 座城市参与,帮助各城市进行电动汽车可行性的研究和安装必要的设备,并指导城市的电动汽车运营。其中最为成功和著名的就是电动标致 106 车型,这种以镍镉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已经在欧洲各国,尤其是在政府部门当中拥有大量的用户,法国政府、法国电力公司、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签属协议,共同合资组建了电动汽车的电池公司——萨夫特(SAFT)公司承担电动汽车的高能电池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电池的租赁和维修等工作。但它终究还是没有能成功地解决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短的问题,因此也没有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
3、日本
日本从 70 年代开始开发纯电动车,许多汽车企业都陆续进行了一些产品与销售运行,但坚持下来进行研发和销售的只有大发和铃木两家。到了 90 年代之后,由于环境等问题,一些大汽车企业重新开始研发第二代纯电动车,丰田、本田、日产等陆续进行了一些产品与销售运行。然而由于技术与价格等方面的原因,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战略中,更多的日本汽车企业选择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坚持纯电动汽车蓄电池技术研发的重点落在三菱重工、富士重工等动力装备类企业。纯电动汽车的产品开发向小型化发展,单人和 2 人车型成为主力车型,车辆技术、零部件技术、充电设施技术都已相对成熟。
4、中国
我国纯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到了 90 年代掀起了一股电动汽车热,部分高校、汽车研究所以及生产企业联合开发充电电池和纯电动汽车,并取得了一些成果。2001 年,我国确立“十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项目,明确了我国的电动汽车战略发展基本原则,即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居首位、第二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兼顾纯电动汽车,提出“三横三纵”研局,我国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规划、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高功率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在纯电动汽车技术开发上与国外差距并不大,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专家认为研发水平最大差距不超过 5 年。甚至在某些领域,如锌-空气电池和锂电池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 结束语。目前第二代纯电动汽车在技术、运行经济、基础设施配套、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着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在轿车领域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大部分产品集中于短途低速、城区公共交通及旅游区交通等特定用途,包括高尔夫球场场地车、公园游览车、工厂内的牵引车或两轮电动自行车等。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才刚刚起步,要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质量稳定、符合标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6
一、我国汽车需求现状及预测
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短短的七年中,我国汽车市场的汽车需求量从不足300万辆发展到将近900万辆,年均增长率24.8%,远远高于全球汽车市场的增长幅度。虽然2004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油价上涨等原因使汽车市场经历了短暂的低潮,但仍然保持了15.5%的增长率。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再次回到高速增长的平台,汽车产销双双突破700万辆。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888.24万辆和879.15万辆,同比增长22.02%和21.84%。如果将中国汽车市场放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整体环境中来看,在全球汽车销量中,中国所占的销量份额已经超过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内,我国GDP仍然会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我国汽车每千人保有量仍然很低,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达将到1,000万~1,100万辆,2020年前后,汽车总需求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二、能源和环境制约汽车产业的发展
1、能源短缺对汽车产业的压力。我国是一个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能源需求不断增加。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16,287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7%。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将超过2亿吨,进口依存度超过60%。在能源消费总量上我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
在众多消耗能源的行业中,汽车可谓是造成我国能源短缺的罪魁祸首。近十多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大幅增加。从1990年到2003年,年均增长12.06%,达到2,412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汽车燃油消费量也逐年大幅增加,由1990年的2,430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6,050万吨,占我国石油总消费量的1/3。按照这个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汽车汽、柴油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12亿吨和2.72亿吨以上,相当于2000年国内汽车汽、柴油消费总量的2.25倍和5.44倍。(图1)
汽车燃油消费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仅满足汽车燃油消费,就分别需要原油2.59亿吨和5.95亿吨左右,这对国家外贸进出口平衡和石油供应安全都将是难以承受的。
2、环境污染对汽车产业的限制作用。汽车行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外,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不完全燃烧和燃烧反应过程产生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颗粒物和臭气等是环境污染、尤其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汽车的使用集中在城市,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由煤烟型转变为煤烟和汽车污染的复合型。
汽车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总体影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二是汽车的单位排放水平。如果单位排放水平不变,那么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总排放水平必然会相应增加。统计表明,每辆燃油汽车每天排出的有害气体约0.6~0.9kg,北京大气中超过70%的碳氢化合物、超过60%的氮氧化合物来自汽车尾气。2004年全国机动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已分别达到了836万吨、3,640万吨和549万吨。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均已成为大气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2005年汽车尾气排放在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达到79%左右。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汽车污染,那么城市污染即将由煤烟型污染向汽车尾气型污染转换。种种迹象表明,能源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表1)
三、我国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选择
1、可再生能源汽车概述。走出能源和环境困局有两个思路:一是“节流”,升级产业结构,采用新生产技术,转变经营方式,避免重复投资,降低能耗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二是“开源”,开发替代能源,减轻对常规化石能源的依赖,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最终实现“能源革命”,此为治本之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第一种方式,即使降低能耗比,能源消耗总量仍然会持续上升,在常规化石能源供给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只是延长了能源使用的时间,推迟了常规化石能源枯竭时刻的到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长远看,依靠化石能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由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开发新能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依据其来源,车用新能源可分为两类:一类依赖于化石燃料,如以“煤变油”技术和“天然气变油技术”产生的可燃性液体为燃料,或者直接燃烧天然气的CNG汽车等;另一类不依赖于化石燃料,如氢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前者最终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并不能从根本上破解我国“能源困局”。如“煤变油”技术产生的可燃性液体有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但一旦煤资源消耗殆尽,可燃性液体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再如天然气,其储量如按现在的消耗速度只能维持42年。
2、氢内燃机汽车的优势。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除氢能之外的其他不依赖于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各有其局限性。理论上说,可控核聚变可以永久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但是核聚变发电在技术上还有很大障碍,而且难以汽车工业所必需的可移动性能源问题。生物燃料所需要的相关植物的种植要占用大量土地,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人均土地稀少的国家来说,生物燃料显然不能成为主要的汽车能源。水库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潮汐发电虽然来源丰富、可以再生,但都有间歇性、难以储存和携带等缺陷,且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成为主流能源。
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下,氢能是能够给我国乃至世界带来“能源革命”、使人类彻底摆脱能源限制、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替代能源。氢具有车用燃料必须具备的储量丰富、能量密度高、可储存、可携带等突出优点。氢的单位燃烧热值是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氢可以通过电解水取得,而地球70%的面积被水所覆盖,包括各类海水和淡水,水的总储量约14亿立方公里。水本身是可循环的,消费以后,通过大自然蒸发、降水、流动可以不断恢复和更新,从全球水圈来讲,总水量是恒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水资源是不会耗竭的再生性资源,因而氢也可以看作不会耗竭的再生性资源。水分解只产生氢和氧,氢通过燃烧产生能量时与氧重新结合为水,整个过程是可循环的,中间不产生任何污染物,是可以再生的最清洁能源。氢能的使用既在数量上解决了人类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问题,又在后果上解决了能源使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大气和环境污染问题、核废料问题等。
人类对氢的物理化学性能已经非常了解,氢能源技术已接近成熟。可以用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发电,并用这种电力从水中制氢,这样就实现了整个过程的可再生性。按现在的发电成本计算,1kg氢的成本是1.2美元,接近石油的价格。如果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然后电解水产生氢,成本将会更低。未来的趋势是,常规化石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而氢能由于制造工艺日益成熟,市场扩大导致规模效益逐步体现,氢能价格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