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规划方案范文1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生态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旅游因其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其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但是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或多或少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环境
早在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便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而后被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使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得到世界范围内推广。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民众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国际资源组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我国学者卢云亭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在生态旅游的定义之下,可以这样来定义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着眼于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又与旅游环境有所区别。它符合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的,是以某一旅游地的旅游容量为限度而建立的满足旅游者心理感知的一种旅游环境。
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
近几十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自“生态旅游”提出之后,学界人士纷纷对其进行研究,旅游业界也纷纷进行实践。有开展比较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下面我们就几个成功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进行一下探讨,总结一下他们的环保经验。分别从工程规划和政府支持两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一)从工程规划方面进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以青岛市喜鹊山森林生态休闲公园为例
喜鹊山森林生态休闲公园位于青岛市西海岸,坐落于胶南市黄山经济区,位于沙沟水库以北,韩家寨和岳家村以南,小珠山水库以西,薛家庄以东。喜鹊山森林休闲公园为了防止开展生态旅游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开展之初就制定了详细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制定了相关细则,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工程设计,做好了前馈控制。它的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紧紧围绕生态保护的原则来设计。
保护工程设计原则:
(1)园区内工程建设,将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园区的保护工程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选定建设方案,保护工程的设施要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二是保护工程设施坚固、适用,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三是保护工程设施宜进行艺术处理,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
(3)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要求,确定适宜、有效的保护措施。
(4)对于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现象,提出积极的防治措施。
之后的四个部分分别就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工程设计几个方面一一做了详细的设计规定。其中生物资源的保护又细分为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植物资源保护中对珍稀植物制定了适宜的恢复和发展措施;动物资源尤其要注重禁止猎捕活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防止废气、废水和放射性物质,以及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安全卫生工程主要是针对游客需要所设置的安全、卫生设施做的一些必要的设计和规划,以防止其对环境造成破坏。
这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谈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经验。
(二)从政府方面进行生态旅游环保——以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 ,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武夷山生态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据政府的支持,其环保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前提
武夷山在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认真贯彻了“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政府从旅游收入中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资源的保护,二期的保护建设就投人了3.4个亿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环境的监控。这从经济上给了武夷山环保工作强大的资金支持。
2、通过制度、法规建设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
武夷山的保护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在九曲溪四曲的金谷岩上镌刻着一幅崇安县府禁渔令的岩刻:“……凡三十里内不许放药毒鱼及鹧鹚、网罟入境……”这方勒石法令被国内外专家们视之为经典的古代环保法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省、市各级管理者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出台有关保护法规执行,另一方面,也制定切合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如《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订有效得保护了武夷山生态资源。
3、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环保意识
武夷山近年一直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在导游人员年审培训中增加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环保意识,通过导游词以及自身的行动,让游客积极响应和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对游客环保意识培养方面,一是在旅游景点的明显位置,设立生态保护的宣传提示牌,例如在许多景区入口处可以看到“除了摄影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足迹什么都不留下”、“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禁止吸烟”等。另一方面以强制性条约和法规规范游客的行为,引起游客的高度重视。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则严格处理,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三、结语
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主要在于生态旅游本身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从客观上就要求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不利的影响在于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和发展中都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基于以上几个案例,从工程规划方面要在开发之前设计好合理的工程计划;政府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本地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生态旅游规划方案范文2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 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 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
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4]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 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规划方案范文3
(一)管理决策不权威。目前,我国仅存一部199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难以解决旅游管理中现存问题,可谓管理决策毫无权威性。
(二)未科学规划。当前,各旅游区更重视开发销售旅游产品的工作,而不重视环保问题,这种重效益轻环保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
(三)生态保护措施差。由于旅游产品期间较为严重的破坏环境,加之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宄各项指标。
二、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开发期间受人为不合理因素影响,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长期发展受到制约。首先,部分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层次和缜密的调查论证,对开发规划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全面考虑旅游环境与资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仅受到利益驱使而盲目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准确,部分开发单位错误的认为景区精品化建设,结果不断改造宁静小路、古朴茅屋,造成景观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文化现象,从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人们毫无吸引力。最后,还有生态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会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首先,规划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方向时,可聘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宄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避免盲目规划,并评估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与污染,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其次,建设开发旅游区时,严格遵循按步骤分层次的原则,坚持绿色开发,并做到因势就地的取材造景,开发过程中应采用体现景观自然风格美感和原生态的色泽、材料等,尽可能开发对生态影响最小值的项目,坚决避免开发需要破坏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的旅游项目。
(二)严格执法,加强管理。生态旅游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此外,依法处罚破坏性、盲目性建设行为,严重者依法追宄相应贵任,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以生态旅游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教育。另外,还应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
(三)提升服务,加强宣传。生态旅游更适宜高品质追求人上,是当前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急需专业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来运转,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尽可能提供给客户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为此,应加强生态旅游相关的普及教育,鼓励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使之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才能正确地向客户讲解。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现与国民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的形成巩固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宣传。这就需要,既加强旅游工作者生态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以此起到规范游客行为的导向作用;也要强化培养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借助各类媒介及学校教育,普及宣传环保知识,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进而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亲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从而爱护、保护大自然,进一步提升环保的生态意识。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管理决策不权威,规划建设不科学,以及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等,但作为较强系统性的一项工程,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提升。
生态旅游规划方案范文4
龙岩市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一)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龙岩市是福建省别具一格的风情旅游区,也是福建省新兴的旅游区。龙岩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区———福建土楼•永定景区,8个国家4A级旅游区———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古田会址、长汀红色旧址群、天一温泉、培田古村落、中国虎园•梅花山,1个国家重点名胜区———冠豸山,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4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国家森林公园、上杭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漳平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定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梁野山,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上杭五龙村农家乐、永福高山农业旅游区,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福建省旅游十大品牌中,龙岩占2个,即“神秘的客家土楼”和“光辉的古田会址”。以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等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等为代表的“绿色之旅”,会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是龙岩市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精品。龙岩市山水风光奇特多姿,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78%,山地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有被誉为“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阳刚天下第一,阴柔举世无双”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冠豸山;有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翡翠”、“动植物的基因库”、“华南虎的家园”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有世界罕见的江山“睡美人”奇观和神奇幽深的国家4A级旅游区龙硿洞;还有国家自然保护区梁野山、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云顶茶园、“水上茶乡”之称的国家4A级旅游区漳平九鹏溪等,都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龙岩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截止到2013年1月,龙岩市获得命名的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04个,其中新罗区万安镇、漳平市永福镇和上杭县古田镇、南阳镇、稔田镇、步云乡共6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获得命名的市级以上生态村1511个,其中有省级生态村376个。[4]“花果之乡”洋畲村、五龙村农家乐、九龙江源头冯地村等,都是著名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
(二)政策扶持明显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海西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国家旅游局编制《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把海西旅游区作为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12个旅游区之首,给福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福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持续列为龙岩市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龙头来加以培育,出台了《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助推龙岩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龙政综〔2012〕323号)明确了十项扶持政策措施,以拓展农业文化、生态、观光功能,进一步推进龙岩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创建10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或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0家福建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00家“海峡客家乡村旅游示范户”。国家、省、市一系列针对性的利好政策和扶持措施,为龙岩市旅游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十一五”时期龙岩市旅游业整体发展突飞猛进,共接待游客3728.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97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10.31%和134.54%。其中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986.87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3.86%;旅游总收入70.27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7.34%;入境游客12.5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45.41%。[5]“十二五”以来,龙岩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减。以龙岩市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日旅游情况来看,龙岩市旅游市场呈现的特点为:永定土楼、冠豸山、古田会址等旅游品牌的带动作用依旧明显。假日期间,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八天接待游客33.4万人次,同比增长22.3%,门票收入同比增长38%;古田会址景区八天接待游客10.99万人次,同比增长25%;冠豸山景区八天接待游客10万人次,同比增长56.25%,门票收入同比增长59.2%。自驾游客成主流,乡村生态游的人气越来越旺。假日期间,新罗区洋畲村接待游客4.58万人次,同比增长67%,上杭县五龙村接待游客6.83万人,同比增长39%,漳平市永福农家乐共接待4.22万人次。[6]
(四)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个舶来品,其理念、涵义适应我国的国情不断变化和扩展,但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就龙岩市的生态旅游而言,主要存有以下问题:1.生态旅游相关各方对生态旅游存在着认识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旅游经营者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仍主要为了当地GDP的增长、获取经济效益,较少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管理上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甚至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象;而相当部分的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上,对生态旅游的涵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往往忽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保护的内涵。这在实践层面容易造成生态旅游开发过滥、参与人数过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毫无疑问是与生态旅游的涵义和发展理念相违背的。2.生态旅游产品景区不大,品牌不强,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龙岩市没有具有震憾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品牌。现已开发的景点,无法与本省的武夷山、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江西三清山等风景名胜区相比。如新罗区东肖森林公园、云顶茶园,漳平九鹏溪等景区,游人只需半日即可全部游完。目前龙岩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不少仍停留在“居农家屋、吃农家饭、摘农家果”等传统旅游项目上,产品结构单一,未能产生循环效应,在发掘乡风民俗、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增加特色教育娱乐等深层次的旅游产品方面还做得不够,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人才,是指既龙岩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选择客家研究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又能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在龙岩市各生态旅游景区明显缺乏。龙岩市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民,文化视野、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的限制使其在服务态度、技能等方面存有缺陷。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制约着龙岩市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龙岩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推行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不仅需要生态、旅游、地理、气象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参与,也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应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加强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中的保护与管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去发展生态旅游。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是龙岩市较成熟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山奇、水秀、谷幽、岩深之神秀闻名于世,拥有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五景区,目前可游览的景观有四十余处,有众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近年来,冠豸山风景区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树种花十余万株,修建长寿亭、凝碧山房等旅游场所,凿通“先水后山”的后区道路,改善旅游服务设施,以进一步促进冠豸山旅游的发展。有“绿色翡翠”之美誉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同样可作为龙岩市科学规划、推行生态旅游的示范区。梅花山为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为保存较好的原始林区,分布着针阔混交林、针阔毛竹混交林和灌木林等植被。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长苞铁杉、钟萼木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大灵猫等,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华南虎的家园”。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制定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公益林管理实施方案》[7]等管理规范和办法,使保护区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保证了梅花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内的中国虎园、南方红豆杉生态园、马头山寺等生态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者。随着旅游景区开发力度及游客的增加,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冠豸山、梅花山景区应进一步加强对景区的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功能分区,考虑环境承载力,建立生态监测站,对生态负荷和游客容量进行监控,在一定区域内控制游客数量,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好各种风景资源和植被生态,使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整合资源,推出精品线路,处理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充分发挥龙岩市生态优美、景观奇特以及森林覆盖率为全省前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要依托,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山地度假、科考探险、生态养生等生态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过程中,做到“轻设施建设、重环境营造”,注重处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工作,避免造成污染、损害生态环境。尽可能把生态旅游产品纳入到福建省、龙岩市的相关旅游规划与黄金旅游线路之中。武平县梁野山是龙岩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有着全国最大的植物熊猫“红豆杉”群。武平县充分利用梁野山这一旅游品牌的带动辐射作用,整合资源,确定了以梁野山为核心旅游区,顺着岩前、中山、桃溪三个节点建立三条辐射轴,形成梁野山旅、岩前宗教朝圣、中山百家姓古镇、桃溪生态与农业四大旅游区,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目标。正在开发中的梁野山景区被武平县旅游局定位为未来的华东南生态游览地。为了避免破坏生态,梁野山景区开发规划中强调了保护开发的“三区布局”思想:将保护区作为核心区,不开发;核心区外,是缓冲区,依然不开发;最,是实验区,所有的开发活动仅在此区域开展。[8]位于梅花山腹地的上杭县步云乡生态环境优越,辖区内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林间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是开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除了中国虎园、南方红豆杉生态园、马头山寺等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外,步云乡待开发的绿色生态旅游景点有桂和狗子脑,马坊神秘禾仓石、观云海看日出、竹海,大斜柳杉群,蛟潭将军潭、神秘冰臼,兴隆瀑布,云辉森林浴等;历史文化景点有古炉水口廊桥、梨岭步云书院、蛟潭明清进士旗杆群、南蛮王墓等。步云乡可规划开发连接辖区内各生态旅游景点和文化景点的生态观光游、运动养生游等区内生态旅游线路,以及连接古田会址、西普陀、冠豸山等的跨区旅游线路,以满足生态旅游者多层次的不同偏好。
(三)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将乡村旅游与生态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实践表明,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使农民成为旅游从业人员,农舍成为旅游家庭旅馆,农田、果园、乡村等成为旅游吸引物,能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城乡交流,加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前文已述,龙岩市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准确把握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形势,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开发富含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做好村镇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合理保护资源,做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保持乡村间原有的宁静、和谐的人地关系,避免破坏旅游地的自然美景。如上杭县依托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和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重点打造古田五龙农家乐、湖洋观音井百果园、才溪福如农庄、临江添福山庄、太拔儒溪茶田、步云蛟潭云雾茶园、临城太阳瓜果蔬菜基地、稔田长滩葡萄园、溪口云谷山庄、步云森林人家、白砂岭背红菇基地、泮境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等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通过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上杭县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又如,有“三江源乡”之美誉的连城县曲溪乡境内山清水秀、森林、毛竹、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近年来,该乡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开展“我以源头为荣,源头因我美丽”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以开展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实施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毛竹种植业;该乡还充分利用高海拔气候、土壤优势,种植反季节蔬菜、高山有机茶、黄花梨、雪莲果等1000多亩。曲溪乡主动融入环梅花山生态景区建设,打响九龙江源头村冯地“厦门市民周末自驾游十大目的地之一”的品牌,推出“源头生态休闲之旅”、“农家乐山村游”,2011年接待厦门、漳州、龙岩等地游客达5000余人次[11],乡村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生态旅游规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生态旅游规划方案范文6
(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旅游景点建设坚持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要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阿图什天门规划以“环保优先,生态原真,可持续发展”为规划思想,将其贯穿于规划的各个层面,一切的开发和建设都以保护当地的原生态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设置分级保护区和基础服务设施,通过容量控制、行为规范等多种方式保证游览活动的正常进行,以确保景区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原有景观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全方位展现天门景区的自然美、险峻美.
关键词 :原生态;生态优先;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42-02
引言
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确定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代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我国在1995年对生态旅游进行了这样的界定,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功能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1].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的五个成功因素:综合方法、规划、缓慢的开始、教育与培训、地方利益最大化、评估与反馈[2].
“原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我国在2006年以后逐渐被提出的,本质含义是现代人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拨式调适,是对质朴、原始的异质文化生态的寻求.“原生态旅游”提倡“原真性”旅游,即在旅游中最大限度地恢复人类与自然的亲密交流.这样,人类与生态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关系平台,一种合作范式[3].
相对于“原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概念而言,本文认为:(1)“原生态旅游”首先要明确人与自然生态中任何一种物种和物质之间平等的价值观.在生态中,人类并没有被赋予高于其他生物和物质存在的特权.人类与生态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即人类与其相关物种之间是平等、互惠的关系;(2)“原生态旅游”提倡“原真性”旅游,即在旅游中最大限度地恢复人类与自然的亲密交流.
1 景区概况
阿图什天门旅游区位于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省道309线南侧17公里的西天山南脉,距离阿图什市57公里,距离南疆旅游名城——喀什54公里,是目前发现的规模大于张家界天门的中国第一大“天门”,也是我国西部边陲的第一“门”,1947年,英国探险家艾瑞克·厄尔·希普顿游猎于此发现了它,并用文字记录向世界介绍了它,因此天门也称为“希普顿石拱门”.2005年,美国《ADVENTURE》探险杂志推荐其为全球25条最新探险线路之一.
阿图什天门呈“∩”字型,宽约100米,高约500余米,鬼斧神工,天造地设,山势雄奇、险峻,山谷幽深、宁静和神秘,其高度大约是张家界天门高度的五倍.天门因其奇异的地形地貌,以及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具备打造成为国内游客探险猎奇、自然观光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
2 规划思路
阿图什天门规划以“环保优先,生态原真,可持续发展”为规划指导理念(图1),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切开发建设都以保护当地原生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到建设项目或活动是否具有较强体验性和教育性的开发原则.在规划理念与原则的共同指导下,天门景区通过建立严格的分级保护区制度、设立功能分区,建设配套项目,从而达到规划目标.
3 规划方案
3.1 总体策划
以“希普顿探险之路”为主线,以“恢复物种的多样性,保持生态的稳定性”为理念,开展自然观光、生态探险、运动休闲、科普教育等旅游活动,共同构成旅游区的游览体系.
3.2 规划布局
整个旅游区的规划布局为:一心、一带、四区(见图2).
一心:游客接待中心,根据它在旅游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旅游区的重要性分析,将其确定为规划结构的核心地段.
一带:山地徒步带,结合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提出一带结构,在旅游区主干道沿线分别设置入口广场、换乘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及沿途补给站,为徒步游客提供便利条件.
四区:根据规划地段内各地块在功能上的区分,将旅游区规划为入口景观区、山地徒步探险区、山地科普区、天门核心景观区.(1)入口景观区:主要功能是一个为游客提供入口导示、交通换乘服务以及满足游客旅游购物需求的区域.主要设施包括入口广场、换乘中心、自驾车营地.(2)山地科普区:主要功能是一个向游客展示山地科学知识的区域.主要设施包括游步道和安全警示牌.天门核心景观区:(3)主要功能是以自然景观观赏为主,集休闲、观光、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区域.主要设施有游客接待中心、游步道、安全警示牌、安全岛、野外露营地、衔天台、天门观景台.(4)山地徒步探险区:主要功能以山地徒步为主的探险区域.主要设施包括游步道和安全警示牌.
4 规划特点研究
4.1 严格的分级保护,维护了原生态
根据生态资源的特性以及生态环境的保育与维护,将旅游区划分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三区(见图2).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都是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的管理手段[4].
一级保护区,即天门核心景观区,仅设置必要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旅游资源开发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慎重决策,充分落实保护措施;景区内人文景观应贯彻执行“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保持原来的建筑形式、结构,保持原有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要科学核定旅游区的旅游容量,超过日饱和环境容量时要限制游客人数,同时禁止开荒种地,全面禁止放牧,以保护植被.
二级保护区为一般保护区,设立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风格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为游客提供基本的旅游服务,同时限制与旅游区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禁止荒坡地全垦整地、严格控制炼山整地,注意草地牲畜载荷量,控制过度放牧,要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和禁牧期、禁牧区及轮牧制度,保护植被.
三级保护区为适度建设区,建立游客换乘中心、奇石馆、自驾车露营地以及景区入口广场,整体风格与环境协调,为游客提供多种旅游服务,原有几家采砂、采石场,规划停止开采,全部关闭.
4.2 注重体验,人与自然亲密交流
阿图什天门景区定位于徒步探险,景区面积广大且旅游资源丰富,加上严格的分级保护,开发建设力度很低,使这里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原始风貌,游客在景区中,就像置身于人类未发觉之地,不受人为因素约束,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线路,旅途难度、时间完全由自己制定,摒弃了以往旅游景区既定的旅游模式,打破了被动旅游的行为方式.单纯的“保护主义”的方法(将人和保护对象分离)在经济发展滞后的保护地区是很难行得通的,只有使当地人从被保护对象和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受保护的物种、区域和生态系统才能够存在下去[5].真正的使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使人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也使人与自然得到了亲密交流.
4.3 科普旅游,打造品牌
天门景区中的山地科普区,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打造科普教育示范区,其主要功能是向游客普及山地科学知识.
项目活动包括地质学科普活动、土壤学科普活动、植物学科普活动、水环境科普活动、气象学科普活动.
在天门旅游区设立大地构造及地壳演化研究基地、国际地质学术界研究基地等研究点,为地质专家提供科研场所;
景区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设立土壤改良试验基地,为降低南疆地区土壤盐渍化做贡献,从而为其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在天门旅游区绿化过程中,邀请植物专家,在旅游区成立生态植物示范基地,从而为南疆三地州开展绿化工作以及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做出示范;
在旅游区雨水冲沟地设立水质监测点,检测雨水在冲刷山体过程中是否带有污染物,是否对下游恰克玛克河有污染,影响下游居民的生活饮用水质,同时旅游区可成为高校资源环境专业的实习地;
鉴于天门旅游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可在此设立气象信息监测点,成为高校气象学专业的实习地.
5 小结与讨论
阿图什天门规划以“环保优先,生态原真,可持续发展”为规划思想,通过建立严格分级保护区制度,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展现了天门景区的自然美、险峻美的原生态特点,在给游客带来返璞归真,重回自然的体验的同时,还推动了当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兆荣,闫玉.论生态旅游、原生态旅游与原旅游[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130——134.
(2)Eckersley, R, Green Politics and the New Class: Selfishness or Virtue [M].In Politics Studies, 1989.
(3)McKenna,T. Food of the Gods—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al Tree of Knowledge[M].London: Rider,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