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文1

关键词:辽宁;生态旅游;鸭绿江;湿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热捧的新兴旅游。对于旅游者而言,生态旅游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加强了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关爱:相对于地区经济而言,生态旅游带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状况堪忧,比如生态旅游活动对当地的植物覆盖率、生长率及其物种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旅游容量的超载也导致了地貌形态侵蚀速度加快。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开发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概况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生态旅游的思想被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赫特泽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提出将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干扰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与一般旅游不同,它强调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三)生态旅游的特点

1.生态旅游的原始性

原始性是指旅游者所到区域具有受工业影响较小且比较原始自然的生态景观,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持着比较传统和原始的状态。

2.生态旅游的保护性

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在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同时让旅游者拥有独特的环保的旅游经历。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从旅游开发商的角度,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来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第二,对于管理者而言,在资源环境的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第三,相对于旅游者,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十分重要,珍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精神物质财富,保护旅游地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辽宁省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一)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的进步一集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许多旅游区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如何打破这一局面,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

2.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

3.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

4.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

5.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

6.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7.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二)辽宁鸭绿江口海滨湿地保护

1.鸭绿江口海滨湿地的生态功能

辽宁鸭绿江口海滨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海安县的最北端,其资源丰富,共有337种植物,88种鱼类,3种两栖类,1种哺乳类,241种鸟类,底栖动物74种,浮游动物54种。

鸭绿江口是典型温带温地生态系统,它维护了地区生态平衡,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如果鸭绿江口的湿地遭到破坏,那么其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的功能就会消失,区域内的动植物就会相对减少,甚至是消失。所以说,鸭绿江口海滨湿地是那里不可或缺的生态主体。

2.鸭绿江口海滨湿地面临的威胁

(1)资源退化

近年来,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尤其是鸟类。湿地内的河流和淡水资源也逐渐减少,海水倒灌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核心区芦苇资源有明显的退化现象。

(2)人为活动严重

鸭绿江口海滨湿地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周边有11个乡镇农场,120个村委会,约有41万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因素明显增多,大面积的天然湿地被开发,如果继续下去,这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来说将是个巨大的灾难。

3.保护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观鸟节”等有利契机,通过开展湿地知识宣传、组织观鸟、举办湿地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市民对湿地,特别是对湿地各种功能、效益的认识,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使保护湿地能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创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良好环境。

(2)着力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

当前,社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以科学、求实、创新的理念,把湿地保护与丹东的发展结合起来,与环境的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在湿地保护利用中寻求平衡点,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结论

生态旅游由于其实际或者潜在的积极作用受到社会和保护区以及公司和消费者的广泛吹捧。然而生态旅游所带来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比比皆是,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生态旅游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引起了负面效应。本文以鸭绿江口海滨湿地为例,详细阐述了其作用、所面临的问题和相关对策,相信会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26(01).

[2]高峻.生态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3]谢芳,张艳玲.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6).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认为要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把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永久保护自然景观、改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1]。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生态旅游这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将旅游活动与生态保护、环保教育、文化体验和区域发展密切结合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

1 自然概括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3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5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前列。

2 有利条件

2.1 地理区位明显

江西处于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上,京九铁路、105国道连通南北,皖赣、浙赣线,建设中的杭南长、京福高铁横贯东西。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600~700km之内,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具有极佳的地理区位。

2.2 景观资源条件

江西拥有4处世界遗产,2个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际重要湿地,16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4个),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汇聚了江西5大河流的鄱阳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3.1%。江西现有高等植物5100多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17%,其中60多种属江西特有;珍稀植物也较多,《中国珍稀植物红皮书》列出的354种珍稀植物中,江西有6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陆生)8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陆生)123种[2]。良好的生物景观资源为江西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深厚的资源保障。

2.3 发展环境优越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旅游非常重视与支持。“十五”期间就确立了江西在21世纪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做出了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提出着力理顺主要景区的管理体制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措施[3]。江西省适时的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建立“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环鄱阳湖旅游圈”、“环鄱阳湖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发展战略。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制约因素

3.1 思想观念有待提高

目前仍存在“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思想观念。未把生态旅游环境耗损价值纳入旅游产品成本中,使得自然景观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资源规划过程中,未能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给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留下隐患。

3.2 森林资源的培育有待加强

江西森林资源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但林相结构存在很大问题,针阔林分布有待很大的改善。目前,针叶林林分主要以杉、松2大类为主,阔叶林在全省森林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小,中幼龄林林分比例较大,年递增速度较缓。

3.3 其他制约因素

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健全、设施设备缺乏等已成为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旅游投融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民间投资非常少,利用外资刚刚起步,且项目较为单一。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

4 对策

4.1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观念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将其放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首位,要合理选择生态资源的开发模式,要做到“为开发而保护”和“为保护而开发”的和谐,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补偿,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4]。

4.2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完善林相结构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5]。森林资源是自然生态景观的主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大面积的针叶树林分使其整体景观效果缺乏季相变化,无法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同时,大面积杉木、马尾松纯林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其群落多样性也存在许多不足,改善环境的作用较低,生态效益较差。可依各景区、景点特色,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协调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合理选择多种阔叶树种、多层次混交进行林相改造,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稳定性,提高林相的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

4.3 培养和引进人才

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通过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理念、治理方式和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为江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4.4 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应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坚持把科技进步放在生态旅游建设的突出位置。应用3S等新技术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开展景点建设,开发高科技观光农业产品,增强湖滩草洲观赏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以提高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重视信息网络建设,将江西生态旅游推向世人的视野。

生态旅游不仅仅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是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充分发挥森林景观和生态文化优势,引导民众由观光游转向生态休闲度假游,要固守生态旅游本意,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 桂慕文,毛小林,杨淑萍,等.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J].农业考古, 2005 (03):7-1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3] 侯晓丽,贾若祥.“3S”技术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及展望[J]. 软科学, 2005, 19 (3): 67-70.

[4] 黄义雄.厦门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3,22(1):89-93.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文3

关键词:淮安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淮安市政府曾提出“到2015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的战略目标”。生态旅游是淮安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内容。淮安素来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以绿水为特色的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为响应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必将有力地促进淮安“生态市”和“美丽淮安”的建设。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学者的意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淮安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淮安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生态旅游发展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发展观,以新的思维理念,从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多个角度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白马湖、洪泽湖,着力打造从淮安市区中洲公园到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里运河风光带,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重视绿化建设,栽花、植草、种树,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花卉节、园艺节,让绿色观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做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从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让“生态家园”的美丽口号落到实处。

二、大力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态旅游项目

淮安生态旅游资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的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极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推出“水体考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极高的淮扬美食推出“生态美食品尝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万亩水杉林、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的第一山开展“森林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利用采摘农民种植的特色果蔬开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精品”,利用洪泽老子山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养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闵桥的万亩荷花、涟水的白鹭节、洪泽湖丰富的鸟类开展“赏花观鸟生态旅游精品”。让“绿水城市、生态家园”的口号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态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购物和娱乐方面。尽管开发出了不少特色旅游产品,但是宣传不到位,尽管有一些专门的淮安特产专卖店,但是销售场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外来游客的购物需求,建议有关决策部门下决心建设淮安“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淮安市主城区四水穿城,组织专家深入论证,把“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沿河道布局,建设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 淮安文化产业不算少,传统艺术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剧、淮海戏、淮剧,但是淮安的娱乐休闲场所相对来说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注重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化。来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玩水(洪泽湖、白马湖、大运河)等传统活动项目外,可以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些景区要侧重养生、保健、度假、休闲等功能。如建设 “渔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中医养生、生态养性、健康养老”旅游风景区;建设“洪泽湖健康养生园”和“洪泽湖水生态养生园”;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等特色景区。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生态旅游酒店、生态旅游美食、生态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点和特色,除了夏天开展赏花活动外,在知名度颇高的白莲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为农产品销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闲饮料,藕粉、莲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为当地艺术团体、商品的名称加以冠名。把荷花、莲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宿迁、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线路,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五、创新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切实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在营销方面,淮安生态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特别是政府网站,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淮安生态资源的优势做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体现的是环保效益,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和活动理念。积极到周边城市或国内大城市举办生态旅游推介会,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拓展旅游市场,使淮安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文4

摘 要:运用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和描述统计学定性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影响因素,运用经济计量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统计关系;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建模,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将两者关系的研究从定量转为定性。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收入;关系。

摘要:介绍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对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兴起的背景作了论述,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农业发展安徽0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都市生活的狭小空间,更加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自然良性互动的诉求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而水涨船高。在这种语境下,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走入人们的视野,调剂着人们的生活。通常,旅游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内外带来压力,进而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理念。安徽在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领域是比较早的“试水”者,有着比较成熟的发展路径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对安徽模式进行科学细致的解剖和分析对当前以及今后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流趋势。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质。

1.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旅游农业是指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又被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在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一种现代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是集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式产业体系。[1]。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整合了两种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有人将生态旅游农业定义为“朝阳产业”,这种说法恰如其分。

1.2生态旅游农业的产业特质:①和谐共生性。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不同要素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农业对于环境、资源以及旅游的发展起着统筹兼顾的协调作用,既遵循了农业、旅游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的协调发展。②规划性。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科学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及深入系统的分析预测基础上。在实际过程中,相关专家、学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目标区域的实际调研拟定可行性报告,最终决定项目能否如期上马。③交叉性产业。生态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兼具农业与旅游业的特征,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使农民同时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天然谐趣性。生态旅游农业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如生态观光、乡土民情等项目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游客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外身心彻底放松的诉求,为人们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提供了一条绝佳路径。

2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兴趣的背景。

2.1地理优势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光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湿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为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安徽有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沿江平原农业区、皖南山地林茶粮区。这些区域特产丰富,如枇杷之乡-歙县、山核桃之乡-宁国、酥梨之乡-砀山、红茶之乡-祁门等。安徽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产,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安徽的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2.2政策扶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腾飞,成为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渠道,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嫁了农村的社会治安风险,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将农村的现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了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新的载体基础上的完美对接。为此2007年安徽省出台了17号文件《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确定打造旅游大省的发展思想,提出打造“三大板块”(即大皖南旅游区,泛巢湖旅游区,新皖北旅游区)和“六大区域”品牌(即突出黄山,打造以世界遗产和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大别山,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巢湖,打造以滨湖城市与商务休闲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亳州、凤阳、寿县古城,打造以淮河流域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从财力上对规划编制、景点建设、旅游接待宾馆创星、“农家乐”创星等工作进行奖补。

2.3经济能力因素。旅游活动能否长效进行下去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有着莫大的关联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旅游的可能性存在正相关性。从国际上来看,旅游业对于各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人们的消费收支结构中,观光旅游分量举足轻重。这种情况在我国体现的也十分明显。作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旅游业,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生态旅游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不断减低充分证明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物质性消费不断走低而精神享受性消费与日俱增。绿色消费和个性消费的理念蔚然成风深入人心,而旅游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们消费理念和模式的演进成为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2.4国家“假日经济”政策的强力助推。安徽生态旅游农业能在并不很长的时期内取得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优越[2]。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逐渐形成的。从1995年5月1日国家开始推行每周5天工作制起,国家对居民假日的每一次调整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近年来,政府更是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并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的假期,使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奠定了假日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各种假日的不断增多对安徽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后会更加明显。

2.5生活压力加剧、交通布局更加合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呈现逐日向好的状态。但是,城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很多问题,典型的比如“城市病”现象。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就业机会的稀缺性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导致人们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心理承受力经受严峻考验,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渴望着走出紧张的“城堡”,呼吸到新鲜自由的空气。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旅游农业得天独厚的特性充分彰显。另外,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交通、通信的发展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私家车的非线性增加、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给人们的旅游出行提供了便捷渠道,人们出行的灵活性相比从前更加明显。

3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客观问题。

3.1生态旅游农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冲击。

正如前文所说,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不能无视和回避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营模式的严重滞后以及经营理念上的急功近利。长期无序的粗放式经营使我们的环境千疮百孔,问题接踵而至。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差和利用限度,若过度开发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景区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的实际承载力,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恣意妄为;很多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制约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兴建虽然必要,但是没有通盘考虑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侵害冲击,等等。[3]我们会看到,在很多林区,由于人们无度开荒,大量森林被砍伐,原本并不明显的水土流失问题一下子严重起来。另外,为了增加农业产出,提高产品的产量,人们在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化肥。若长期使用又不加以控制,必将对水质和土质产生恶性影响。

3.2经营粗放、设备滞后以及交通闭塞。

3.2.1经营理念存在偏差,重经济产出而忽视生态效益。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要坚持科学、合理、可控,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经营者不经论证便变更土地用途,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可能破坏土质。很多经营者对自身的定位也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研判,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说,人们在旅游消费中会制造很多垃圾,这些都要及时妥善处理,以防对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审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

3.2.2经营粗放,深入开发陷入困境。

一个好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必须有着完善的配套设施,这是硬件方面的必然要求。但是,光有好的设施没有好的服务也是发展的一个误区。许多生态旅游农业区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认知度和吸引力,根源就在于经营方式粗放,没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等内在价值。另外,当前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都是当时当地的人们搞起来的,群众的首创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往往很难将其引入纵深方向,旅游开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活动形式和载体单一,文化附加值严重匮乏。

3.2.3交通条件落后,位置偏僻。

旅游发展,交通现行。没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旅游景点很难为人们充分接受。当前,安徽本省生态旅游农业主要布局在一些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区域,游客抵达景区以及在景区游览都十分不便。交通条件的落后和位置的偏僻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今后,安徽要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完善交通体系。

4破解方略。

4.1政府科学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总体来讲,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还处在层次比较低的起步阶段,很多东西都在探索试验过程中,经营管理和资金保障上的漏洞比较多。政府部门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问题上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加大经营管理者们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科学管理、创新思想的指导引导。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该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生态旅游农业在科学高效的轨道上运营。例如,在兴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筑的同时,注意保留原先的有特色的建筑群,将新的发展思路和旧的资源充分整合。在资金投入方面,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生态旅游农业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4.2在可持续的轨道上良性运营。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必然是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没有疑义的。在开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在前期准备以及具体实施中,要注意生态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吸取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同时,完善生态旅游农业体系内部资源的配置和结构的调整,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和互补效应。在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的新路。

4.3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是由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污染的预防控制等内容构成,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农业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要特别注意消除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要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调整农业发展的能源结构;要加大技术研发水平,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安徽省是长江、淮河的流经之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格外重要。要坚决遏制乱砍乱伐森林资源的不良势头,通过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森林资源完好无损,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资源保护区域,深化退耕还林工作。尤其是,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力度,鼓励他们退耕还林,让他们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长远意义。

4.4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旅游农业的文化意蕴。

任何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必然拥有很多特色资源和优势领域。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要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区域的历史精髓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和历史厚重感。实践证明,没有文化内蕴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下去的。安徽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很多特色性的东西,这是当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灵魂。事实正是如此。置身在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区内,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油然而生,游客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心,享受大自然的静谧。水车、荷塘、犁等农耕文化的典型特征融入到景区中时,仿佛一切都回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心开始沉静[5]。另外,要深入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注意保持一些古镇、地方文化、民间工艺品的原始特色,减少人为因素的濡染,提升旅游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

4.5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优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布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也是如此。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重要素,缺一不可。在拟定规划前要全面考察目标区域,做好可行性论证,征求各方面意见。坦率讲,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理论支撑明显不足,实践方面也是刚刚起步。成就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如方式粗放简单、利用率低等。因此,在进行旅游农业规划前要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6]。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不是单个农业经营者可以完成的,可以借助于旅行社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这是促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道路。旅行社介入生态旅游农业经营之后,广大农民就不用担心由于文化水平和管理理念落后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了。另外,旅行社本身的一系列优势,比如客源较多、管理理念先进、广告优势等都可以在这个领域发展重要作用。旅行社参与进来之后,旅行社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成为利益共同体,面临经营风险时,双方可以群策群力共同应对,减少经验风险降低运营成本。

5结束语。

不可否认,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由于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并不比成就少,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予以解答。长远来看,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然走依靠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挖掘和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语境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徐红。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问题的思考[J].合肥: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14.

[2]光善万,徐宜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动因浅析—以成都为例[J].

成都: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0):73-74.

[3]徐宜国。若尔盖草原沙化的人文因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81-12683.

[4]四川省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55.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文5

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外国,生态旅游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如在较为原始的森林中观光、在冰雪覆盖的地方旅游等可以使得大批的人的到来,加快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但是即使这给旅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前景,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要想其可以持续的经营下去,那么就必须正视其出现的问题,并且要找到解决的方案。

一、使得生态旅游达到健康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国家,拥有着很多各式各样的自然界的资源,不管是我们国家的政府,还是进行旅游有关的人们都有义务主动地保护它。

第一,使其健康的发展可以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减少给我们国家遗留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二,生态旅游能否健康的发展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最为巨大。因为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因此以更加良好的状态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加进当地的产业以生态经济的形式发展。第三,加强我们国家的环境的继续生存性。因为近年来因为发展旅游业使得很多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使其以健康的状态发展可以减少破坏。

二、在我们国家出现的生态旅游问题

虽然生态旅游的开发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对于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隐患。这是因为生态旅游在国内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以及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所以很多人对其的了解不够深。并且对于我们的环境的保护意识很差,同时我们国家对于这个环境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使得我们国家在生态旅游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对其的开发没有按照合理的方法,导致各种污染

横生

我们国家虽然慢慢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的健全,但是已经造成的污染以及正在产生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仍然还在发生。进行旅游开发的人们,在对当地的环境进行改造时以及进行经营时,没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想法或者是为了多赚私利就故意没有采取相关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计划,简单的对环境进行改变,使得管理上出现很大的漏洞。在进行旅游时,游客们没有良好的素质修养,随意乱扔各种垃圾;过多的游客使得当地人群容纳量大大的超标;观光时人们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随意折花草树木、抓动物等。

(二)进行旅游的时间过长,活动很多次超过生态环境的容纳量

现在进行的生态旅游有很多人去进行观光,而且旅游区开放时间特别多,使得该环境没有适当的恢复期。这些导致当地的很多珍稀物种逐渐消失,生态链出现断裂。而且为了吸引游客,有些人竟然随意杀害当地的动物。同时因为来的人口过多,该地的资源过大的消耗增大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的消失。

三、相应的对策及分析

(一)采取合理并且适合当地特色的方式

以往的那种对于环境的认识的想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建立起最新的对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观念。从我们国家一直坚持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对环境和经济进行挂钩,同时以环境健康发展当成一个测定经济发展的状态、发展的程度等的指标。而且与当地的环境特色进行联系,可以很好的利用当地的环境状况,并且可以减少一大笔改造资金。

(二)合理进行旅游安排,增加旅游区的可恢复性

由于生态旅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开发商就会尽可能的增加旅游的人数,但是这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当地的政府应该完善环境的保护政策,规定适当的进入人数以及时间,减少人为地伤害环境以及生物的举动。并且,国家也应该加强对珍稀保护动物的立法,并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生物链更加牢固。

(三)将旅游中的管理体制等进行合理的改良

我们国家虽然在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有很多了,但是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相关的条令也必须进一步的加强。

第一,将职权进行很好的明确化,减少因为权利、责任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推脱,并且使得相关的企业对旅游的管理程度加深。而且出了事情后,可以很快就找到负责人,再究其原因,使其能够很快的得到解决,减少因为职责不明确带来的

问题。

第二,将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财务上减少因分配不均而产生问题,使得管理更加方便。

四、小结

在我们国家生态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新兴的经济增长的行业,在其的不断前行的时候出现了种种问题。本人就自己学过的知识以及实际得到的经验,对其问题进行分析以及适当的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文6

0 引言

在全球环境面临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旅游成为热点旅游项目。仙居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很多优势。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没有合理规划,市场定位不明确,难以突出地域特色。本文主要对仙居目前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渴望为仙居生态旅游业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 仙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1 仙居县域概况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台州市西部,地处括苍山脉中段,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为1996平方千米,有林地面积236万亩,森林覆盖率77.2%,林木蓄积量400万立方米,其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187. 8平方千米。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8大主类旅游资源全有, 31个亚类中有27个,155个基本类中有102个,享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国杨梅之乡”等荣誉称号。

1.2 仙居生态旅游现状及类型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10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归功于旅游业,其中,各景区门票收入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旅游接待人数1136.3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3.4%,旅游总收入114.75亿元,增长60.9%。

①神仙居。2015年10月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总面?e15.8平方千米。景区内岩石处处成景,有将军岩、睡美人、飞天瀑等景点,此外,这里还是《天龙八部》、《兰陵王》等多部影视剧拍摄取景地。②景星岩。海拔743米,总面积27.3平方千米,最著名的当属能在悬崖尖上的亭子里观看月色的景星望月。除此之外,还有响铃岩、望月长廊等著名景点。③淡竹原始森林。总面积 80 平方千米,是以“林”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景区,景区内拥有 2000 多种野生动植物品种,试营业4个多月,就已吸引了近2万多名游客前来观光。④皤滩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龙”型古街仍是保持着以前用鹅卵石铺砌,而古街两旁是古老的民宅。当地的“针刺无骨花灯”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等多项奖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⑤永安溪。是仙居的母亲河,总行程7.68千米,以具有仙居特色的竹筏作为工具,河水与两岸的群山构成相得益彰的山水综合景观, 相互衬托成趣。

目前,仙居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大部分游客来自浙江本省,其次是上海、江苏等周边地区,而国外市场寥寥无几。大部分游客是自助游,通过旅行社组团的很少。

2 仙居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市场认知度低

仙居生态旅游业具有多种类型的景点,但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较低,没有实质性的宣传。比如在网络上的宣传,主要依靠图文,音像资料较少,不能激发游客来旅游的热情。近几年,仙居通过举办油菜花节、杨梅节、薰衣草节等节庆活动以及邀请剧组拍摄影视剧来丰富生态旅游业,吸引了当地游客观赏,但对于外县的游客并没有多大吸引力。在宣传方式上也不够多样化,没有对旅客的需求进行充分研究,宣传缺乏针对性,市场定位不足。

仙居旅游促销资金投入较少,旅游商品店规模小,大多数属于个体经营户,产品促销力度不大,商品缺乏特色,在产品的说明介绍方面没有很好地把产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旅游商品购物店少之又少。

2.2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短缺

近年来,随着诸永高速、台金高速的建成,仙居的旅游交通条件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在铁路、航空线路等交通运输设施上仍然短缺,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周边县域像临海、义乌等均有高铁,大大缩短与杭州、上海、江苏等知名城市的时空距离,而仙居预计2019年才能建成杭温高铁,航空更是无计划。另外,虽然县城车站有旅游班车能到达各主要景区,但班次少,公交普及率较低,通往各景区的路况差,停车难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制约了仙居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3 旅游人才队伍不足

目前,仙居的旅游职工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较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质量差,极其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知识的导游人才。许多导游并没有受过专门培训,培训部门也没有将仙居生态旅游业了解透彻,大部分导游只讲一些常规内容,讲解抓表象,没有把旅游景点中能够吸引游客的内在东西表达出来,使游客听起来乏味无趣。

3 仙居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丰富内容,突出特色

面对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旅游开发者需把握好游客的需求偏好,丰富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①在永安溪漂流、淡竹原始森林等已有一定规模和口碑的项目依托下,以此为基础环绕发展,开发多样性生态旅游项目,比如造军事漂流、森林探险等。②通过旅游商品来表达仙居的独特之处,如具有观赏性的无骨花灯,土特产三黄鸡、馒头干、烧饼等。另外,结合景区以多种形式开发纪念品, 如明信片、乡村油画等。③民宿是一种新颖的旅游接待设施,有别于传统的酒店、宾馆,更能带给游客家的温馨感,而仙居至今还留存很多用瓦片盖的屋檐,用这样的房屋作为民宿会给游客带来些许新鲜感。

3.2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仙居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要提高旅游市场的知名度,第一步要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主要有以下两点措施:①重视景区形象宣传,比如旅游信息指示牌上至少要标有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介绍。提高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和厕所,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另外,充分利用网络,建有自己的旅游信息网站门户,加强与知名网站的合作。②节庆活动是提升地区旅游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仙居每年都有好几个节庆活动,但由于没有做好宣传工作,外地游客并不多。应加强与央视、浙江卫视等重量级媒体的合作,加大江浙沪等主要客源市场的广告投入,邀请作家、新闻媒体等知名人士到仙居旅游度假,形成新闻效应,提高在媒体上的出现率。

当前,仙居生态旅游经营主体相对分散,单靠宣传难以奏效。因此,第二步要进行加强促销力度,主要有以下两点措施: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土特产等可以为当地民众增加收入,但仙居旅游商品购物店零零散散。我认为可以利用皤滩古镇这样的老街,集中展示旅游购物品,或者,在车站、景区和旅游小镇,建立旅游购物街区,扩大市场占有率。②在旅游商品的促销上,采用前向一体化战略,在价格优势上取得市场占有率。如利用网络营销,推出门票“秒杀”活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