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范文1
关键词:低碳住宅,给排水,工程设计,节能环保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rising from a single material needs more bias in the pursuit of the spiritual level,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a ran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significantly enhance residen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buy decorative property, a change in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stereotypes, to focus more on low-carb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lean type of energy-efficient, low carbon building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demand is increasing, therefore,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when and how to achieve low-carbo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e and more builders and develop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in the process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bits and pieces of the daily life of residents,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residents, so low carbon residential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to make a simple analysis of explore, and low-carbon energy measures.
Keywords: low carbon hous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不断突破,为世界经济的飞跃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但人类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的繁荣时候,也付出了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和沉重的高污染为代价,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资源不断的消耗,各种环境的污染不断出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此种背景下,低碳环保的建筑理论开始风靡全球。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理念,它要求用最少的不可再生资源,用最小的消耗,用最节约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工作住宿需求,满足人们逐渐多变的能源需求。它要求再对建筑住宅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做好低碳环保的管理设计,做到节约每一点能源,在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绿色建筑,低碳环保的建筑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一、 低碳住宅建筑
(一)低碳环保简述
低碳建筑是采取超低能耗,很低的污染量,很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来衡量现代建筑的一种绿色建筑理念。是人类自从工业发展繁荣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和高负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下一次建筑理念的重要转变,是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低碳建筑的核心是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和技能减排技术,从对住宅的设计,材质,结构,甚至是居住观点上全面实现重要转变,通过对建筑材料,建造工艺设备,的选择,减少使用甚至是不适用石化能源的消耗,从根本上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传统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相比,低碳住宅将会从建筑的住宅规划,建筑材质的的选择,建设施工装修使用的一系列程序上,围绕以最少能耗,最低二氧化碳的低碳核心目标,实现绿色环保无害的建筑理念。
(二)低碳住宅兴起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但伴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恶化,各种气象,气候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应运而生。自从工业社会以来,居民的生活工作中,由于汽车,住宿,生活生产等各种因素排出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多,人们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住宅建筑是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居住建筑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几乎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50%。让人触目惊心。
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人们从传统的物质层面渐渐的倾向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近些年来,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建筑住宅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低碳住宅建筑迅速兴起。
(三)衡量指标和实现方式
作为一种新的建筑住宅理念,低碳住宅建筑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衡量指标。这相对于传统的建筑思想,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种转变,将会带领着现代的住宅建筑走向绿色,环保,节能,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范文2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理念;能源
引言
低碳建筑理念是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绿色建筑理念,它的核心目的在于追求最少的非可再生能源的耗用满足人们最大的住宅能源需要。这种建筑理念的兴起与世界能源危机的深刻背景密切相关,通过低碳住宅建筑理念的应用,有效地减轻当前人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达到住宅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1 低碳建筑兴起的背景、概念和设计内容
1.1 低碳住宅建筑理念的兴起
低碳住宅建筑理念是伴随着全球气候不断恶化而兴起的,由于住宅生活、汽车、生产等行为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仅造成了全球气温上升,而且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建筑是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据测算建筑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几乎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50%,而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约6亿t。为了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世界各国经过长时间磋商签订了《东京议定书》,其核心内容就是降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我国承诺在2020年之前,将我国的碳排放降低40%~50%。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降低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的主要工作方向,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低碳住宅理念逐渐兴起,并开始应用于我国住宅建筑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2 低碳住宅建筑设计理念的概念
低碳建筑设计就是把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等优化组合,调整建筑耗能比例结构,降低对矿物燃料的消耗量和依赖性,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减排二氧化碳的目的,营造低能耗高舒适性的健康环境。圆现在低碳建筑理念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实践,应用了太阳能技术、外墙保温等节能技术,达到了一定的节能目标。但这只能称之为是一种节能建筑,与低碳建筑理念全面的绿色能源使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低碳建筑理念的主要要求是:①实现能源的优化组合;②大量应用节能建筑设计技术;③应用科技手段探索建筑新材料应用之路;④尽量选择无害环保建筑材料,确保建筑对人体的无害。
l.3 低碳建筑理念的主要内容
在低碳建筑理念当中,围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节能,低碳建筑理念中的节能是一种广义的节能、全面的节能理念,包括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其中心内容就是尽量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②减少污染物排放,也就是减少建筑物的固体、气体、液体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③满足人们全面的使用要求,低碳建筑理念在强调绿色环保理念的同时,也追求更高的居住享受,创造出“健康”、“舒适”、“高效”高质量居住环境。
2 低碳建筑施工探讨
在低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旅工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考虑建筑需要的基础上,把技术成熟的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并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使建筑耗能比例达到最优化,大量降低建筑对矿物燃料的消耗和依赖,最终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营造舒适、绿色、健康居住环境的目的。
2.1 主动建筑低碳设计
在建筑立面的材料选择上可以多选择一些素混凝土,节省一次性瓷砖贴面;花岗岩大理石和粉刷层的使用,减少天然石材的耗用,避免天然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对大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水泥原材料供给上可就地取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合当前植物建筑技术的发展,在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种植屋面,通过屋面绿化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创造小范围天然氧吧的基础上达到吸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进一步优化住宅建筑结构,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减少钢材和混凝土的使用量,用质量更好、更耐用、更环保的建筑材料代替钢筋、混凝土。
2.2 被动建筑低碳设计
外墙围护结构是住宅建筑热损耗的主要方面,现在国家已经要求在所有住宅建筑中应用外墙保温材料,以达到减少热损、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在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保温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窗户设计上也应该按照低碳思想,选择保温性能好的中空玻璃。还可以将门窗设计与当前正在流行的阳台壁挂太阳能结合起来,使阳台在采光功能的基础上成为低碳建筑主要能源来源。另外可以利用高层建筑中出现对流风,充分发展城市风能,能用建筑中产生的自然能源满足居住建筑对于能源的需要,使建筑与新型能源之间产生互补。
2.3 要大量应用新能源新材料
随着低碳思想深入人心和科研人员对新材料、新能源研发的重视,低碳、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新材料不断问世,并在住宅建筑中应用发展成熟。在低碳住宅建筑中应该大量应用新能源、新材料,以达到低碳建筑的设计要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应用可再生能源,在低碳建筑当中应该尽量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多引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的能源设计,实现建筑能源使用与自然能源再生的平衡。②应用新型燃料,随着新型燃料研发的逐渐深入,烃、氢燃料使用技术逐渐成熟,在低碳建筑中可大规模普遍使用烃、氢燃料,以代替传统的煤气、天然气。③应用余能使用技术,现在很多工业生产当中会产生一些余热、余能,这些能源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可以说是极大的浪费,低碳住宅建设应该将这些能源充分利用起来,使所有能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使用。
2.4 科学优化居住建筑设计
在住宅建筑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减少能源材料的使用。① 自然采光设计,所谓的自然采光技术主要是指白天充分利用阳光来为设计空间照明的设计技术,主要分为被动式自然采光设计和主动式自然采光设计。被动式采光设计主要是优化建筑的透光设计,使建筑透光能够达到室内的各个角落,利用自然阳光实现居住空间的采光需要。主动式自然采光设计主要是指采用镜面反射采光,利用光管导光、光纤导光,棱镜组传光,利用卫星反射镜采光,光伏效应间接采光等技术和方法进行采光设计。②增加自然通风设计减少空调等设备的使用,现在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虽然在低碳建筑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现在国外在自然通风设计上的方法很多如单侧通风、穿堂风、烟筒效应、非烟筒效应等等,国内的住宅建筑设计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经验,在考虑空间使用的基础上对热的产生进行综合分析,对通风热能进行集中配置。③设计、研发和建立适合国内市场需求且经济成本可行的建筑技术体系,如建立轻钢、新型轻质混凝土结构、符合材料结构体系等等。这样能更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对墙体、门窗、室面、遮阳和楼底面系统的设计,提高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能源消耗。
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低碳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施工碳排放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运输过程中的碳排因素和施工现场的碳排因素。
(一)运输过程中碳排的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运输会引起二氧化碳的排放,一般与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运输效率、驾驶人员操作水平等等有关。
(1)运输方式选择
建材运输方式一般有公路、铁路、海运和航空运输四种方式,海运和铁路运输所引起的碳排放量较少。海运和铁路运输是较为有效的减排运输方式,据统计公路运输占有80%-90%的比例,铁路运输、海运和航空运输三者累加占了10-20%的比例,因此在远距离运输时尽量选用铁路或者海运的方式较为减排。
(2)平均运输距离
项目建设应该就近选择材料供应商,缩短运输距离能够大幅度地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3)运输效率
车辆的运输效率不仅跟施工企业成本和进度挂钩,也关系着汽油的耗用和运输碳排放量,运输效率高不仅能够使建材和设备按时进场,还能省去不必要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碳排放。
(4)操作水平
据调查,不同操作水平的驾驶员驾驶车辆油耗相差达7%-25%,由此而引起的运输碳排放差异也较大。
(二)影响施工现场碳排的因素
施工碳排的主要来源是施工现场二氧化碳排放,施工现场碳排放来源主要由施工过程碳排,管理人员办公和工人生活所引起的碳排放。
(1)施工机械的选择
在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的碳排放占据施工现场总排放的90%以上,施工生活及照明仅占10%左右,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要比普通设备的工作效率高5%左右,碳排放也比普通设备减少25%左右。节能机械设备的使用较为重要,如变频节能升降机要比普通升降机减排20% 。
(2)施工生活及办公照明
据统计在相同条件下,LED灯的使用所引起的碳排放仅为白炽灯的20%,仅占日光灯使用所引起的碳排的30%,这就说明了施工生活和办公照明的减排潜力巨大。另外,对照明强度和时间应当进行有效地管理,可按照需要划分不同的照明级别。
(3)施工管理
施工方案的不同,意味着施工机械设备的选配不同,同一个施工过程的施工技术、方法不同,则其建筑施工碳排放必然产生很大的差异。施工管理水平不同,现场时效化水平不同,施工管理水平较高的项目工序安排合理紧凑,窝工现象、占用机动时间机会较少,少有重复和多余工艺过程,因此施工碳排放也控制地合理。
(4)临时用房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施工现场,应该注重维护建筑和生活办公所使用的临时用房的隔热和保温性能,使用较好的隔热保温材料,隔热保温性能好则会减少对空调和取暖设备的使用,以减少施工用能之外的10%的能耗,进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5)废弃物碳排
建筑废弃物处置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运输废弃物时会产生运输碳排放,焚烧或者填埋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要减少废弃物、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6)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使用效率跟能源质量有关,也和工人操作技能有关,一般情况下,能源均不能达到理想状况下的使用效果,总会有一些损失,比如由于机械的磨损,启动机械设备所要耗费的能源就会比理想状况下多。
(7)施工机械的磨损程度
施工机械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磨损、效率降低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对设备进行修复、更新、升级,将有可能严重影响生产使用效率。设备磨损分为有型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型磨损是指设备实体产生的磨损、变形和损坏。这使得设备的生产率下降,故障频发,重复启动,油耗量或电耗量增大,因此也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
二、建筑施工低碳化技术措施
为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在施工过程中就要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不断的进行改进,这样才能达到降低碳排放实现低
碳建筑的目的。低碳施工不应该只停留在概念上,而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我国建筑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就需要能源供应的支持,而建筑能耗过高就会直接影响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前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严重的的情况下就需要给予建筑施工技术以足够的重视,不断推荐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才能收到很好的节能效果、环境效果以及社会效果
(一)施工方案优化
施工方案的制定极为关键,在招投标中,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施工企业向招标单位展现其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阶段,好的施工方案更容易中标,在施工阶段,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又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确保质量、节能减排的重要基础。
(二)提高机械效率
(1)强化机械设备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设备进场关,防止技术性能落后、效率低、耗能高属于淘汰性的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尊重工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资源和能源;实施科学管理,合理调配与使用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机械设备,改造和淘汰高耗能设备,推行机械设备的计划保养维修制度,保证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状况,防止机械设备因带病作业而导致的高耗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合理匹配设备,实现经济运行。要选择额定功率恰当的电动设备,避免功率不合适而造成的浪费和电动机损坏;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容量,选择过大或过小会导致费用增加和变压器负荷大而烧坏;对现场的机械设备和照明设备严格管理,做到即用即开以防止空载运转。
(2)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
在材料的运输阶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运输碳排放与运输距离、运输方式等因素关系巨大,过多地使用外地主材,不仅仅增加了成本还提高了运输碳排放,因此,除非业主另外要求,那么,使用本地建材会比较节能减排。
(3)施行装配化施工
装配化施工就是通过将建筑商品和配件进行标准化生产后再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运作,装配化施工可以减少繁杂的现场加工,既降低了成本又可以降低施工碳排放。因此,装配化施工方式,可以使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减少中间环节,优化资源配置。
(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施工节能的两大目标就是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地研发和推广新的能源利用技术。目前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为了减少建筑能耗及降低污染就要不断的推进节能建筑的整体系统观念,从管网以及热源和建筑系统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选择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来提高建筑的维护,减少输配管网的热损失,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施工机械的选择上要着重选择功率和负载相配的施工机械,从而有效的避免小功率机械设备的超负载运行或大功率机械设备低负荷运行。除此之外,还可以优化施工方案,通过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来避免机械设备无人运行的情形。
(四)低碳环保材料利用
低碳建筑材料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放及低污染,最好能够做到回收利用。在建筑施工中可以通过采用低碳建筑材料来增加墙面的强度来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另外还能达到很好的防水就保温的功效。但是由于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上就严重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使得建筑施工材料浪费现象严重。为了有效减少由于过量建筑材料的使用给建筑施工现场带来的建筑垃圾,就要加大建筑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可以
在建筑施工中大量应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系统、保温节能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实现建筑施工的低碳甚至零碳化目标,以建成高标准的低碳建筑。
结语:综上所述,将低碳节能理念应用于建筑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建筑施工中要充分认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在工程实践中采用低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新材料,实现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建筑的节能化、智能化、低碳化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婉莹 建筑施工低碳化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04)
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范文4
低碳,是指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地,低碳经济则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形式;而低碳生活则是指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特点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其实并不只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而是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所以低碳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人的基本生活内容无非衣、食、住、行四方面,本文就从食、衣两个方面来谈谈低碳与健康的内在关联。
饮食:低碳更益于健康
我们消费的食物需要人类的各种劳动和资源消耗来生产。调查和研究发现,生产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肉类,比生产谷物类食物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这里所说的高碳食物和低碳食物是以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高低,主要是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多少为衡量标准的。低碳食物就是在食品的生产过程和人们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包括加工和运输)耗能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出量少的食物,反之即是高碳食物。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计算表明,生产1千克的牛肉,需要10千克的谷物;生产1千克的猪肉,需要4到5.5千克的谷物;生产1千克的鸡、鸭肉,需要2.1到3千克的谷物。同时,生产1千克牛肉相当于排放36.4千克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肥料相当于释放340克的二氧化硫和59克的磷酸盐,耗费1.69亿焦耳的能量,足以点亮1个100瓦的灯泡20天。可以看出,肉类食物的生产过程耗能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多,是高碳食物,而谷类等碳水化合物则是低碳食物。
另一个比较更能说明问题。德国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生产各种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差异极大,如果以BMW 汽车(118d)行驶里程的排放量来表示,生产1千克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小而大,依次为冬小麦、牛乳、猪肉、乳牛肉、奶酪、公牛肉。而且,依据生产粮食产品的不同方式,主要是有机农产品和传统农产品两种方式,也得出相同的结果。
显然,选择吃牛肉、猪肉等相当于让汽车跑的里程更多,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是高碳生活;选择吃谷物,如麦面和稻米则是低碳生活。这两者对人健康的促进和影响是不一样的。
从总体上来看,肉类食物由于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过量摄取会导致人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癌症等。例如,肉类和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及低密度脂蛋白较多,可导致心脑血管病和癌症;而谷物类食物中由于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膳食纤维和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因而能减少和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癌症等。
以红肉为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从1995年开始对54.5万名50岁至71岁老人进行膳食和营养的调查,并持续了10年。结果发现,过量食用红肉(如猪、牛、羊肉等)和加工过的肉(如汉堡、热狗、培根、冷盘等),如每天吃90克(1.8两)红肉,与每天只吃20克(0.4两)红肉的人群相比,10年后,因为心脏病导致死亡的风险,男性增加27%,女性增加50%;因为癌症导致死亡的风险,男性增加22%,女性增加20%。每天食用红肉超过160克的人与那些尽可能少吃红肉的人相比,患结肠癌的风险高出30%,患直肠癌的风险高出40%。
红肉(牛、猪、羊肉等)也即高碳食物,其不利于健康的原因在于,红肉含有大量容易引起乳腺癌和肠癌的饱和脂肪;人们多吃红肉极易造成身体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而患上心脏病;红肉中含有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形成亚硝胺等致癌物;红肉里含有较多的雌激素,会增大女性乳腺癌的风险;红肉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较少,使肠蠕动减弱,会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增长,增大患直肠癌的风险;另外,饲料里面的农药残留等长时间在动物体内积蓄,形成危害极大的毒素,摄食红肉过多对健康不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也指出,应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鱼、禽、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是人类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如与谷类或豆类食物搭配食用,可明显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但动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且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类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坚持谷类为主,就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人们应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克〜400克为宜。
衣饰:高碳对女性有害
低碳生活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人们的服装和服饰。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来看,可以将服装分为低碳服装和高碳服装,前者指的是以棉麻丝等天然纤维为材料制成的服装,后者指的是以化纤合成纤维材料制成的服装。
根据服装的碳排放指数可衡量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计算表明,一件纯棉衣物一生大约造成7千克的CO2排放量,一件化纤衣物在其生命周期中排放的CO2约为47千克,远远大于纯棉衣物,但化纤衣物的寿命较纯棉衣服更长。因此,低碳装也泛指可以减少个人在穿衣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的方法,而一衣多搭、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产品等方式是降低服装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穿着和消费纯棉服装不仅耗能少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有利于人体健康。纯棉服装中的棉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在正常情况下,棉纤维可从周围的大气中吸收水分,其含水率为8%〜10%,因此纯棉服装会让人的皮肤感到柔软而不僵硬。同时,如果棉布湿度增大,周围温度较高,纤维中含的水分会蒸发散去,使织物保持水平衡状态,也使人感觉舒适。
纯棉服装还具有保暖性和抗静电性,因为棉纤维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热传导系数很低,而且棉纤维本身具有多孔性,弹性较好,纤维之间能积存大量空气,所以,纯棉纤维纺织品具有良好的保暖性、抗静电性,穿着纯棉衣物让人感觉温暖舒适。而且,由于棉纤维是天然纤维,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还有少量的蜡状物质、含氮物和果胶质,对人的肌肤无任何刺激及副作用,久穿对人体有益无害,卫生性能良好。
另外,纯棉衣服的耐热性和耐碱性也让衣服可以经久使用,让人们少消费衣物,从而做到低碳生活。例如,纯棉衣服的耐热性能良好,在110℃以下时,只会引起织物上水分蒸发,不会损伤纤维。所以在常温下穿着、使用、洗涤、印染等对纯棉织品都无影响,由此提高了纯棉织品耐洗耐穿耐热性能。而且,棉纤维对碱的抵抗能力较强,在碱溶液中,棉纤维不发生破坏现象,该性能有利于使用后对污染的洗涤,消毒除杂,也有利于人的健康。
然而,化纤产品制成的高碳服装则对人的健康有诸多不利,尤其是女性。
首先,化纤服装容易引起女性少奶无奶、感染甚至易患乳腺癌,主要是因为化纤衣服或乳罩的纤维堵塞乳管。此外,化纤衣服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表现为丘疹、红斑等,女性、老人和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皮脂腺和汗腺萎缩,皮脂和汗液分泌减少,皮肤干燥脱屑,免疫功能下降,而化纤衣服吸水性差,汗液吸附在皮肤上易导致微生物繁殖和腐败,造成瘙痒,诱发过敏和湿疹等。特别是合成纤维生产过程中混入的各种原料,如氨、甲醇等微量化学成分,对皮肤过敏的人尤其是对儿童刺激性较大。化纤衣物在制造过程中会加进许多添加剂,如甲醛树脂、防皱处理剂、柔软加工剂及荧光漂白剂、柔顺剂等,这些化学物质极易被皮肤吸收,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湿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荨麻疹等症。
化纤衣服还容易诱发膀胱炎,这在从内裤、胸罩、内衣到衬裤、外裤都穿化纤制品的女性中较明显。因为,化纤布内裤极有利于尿道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化纤衣服也容易导致外阴瘙痒,因为化纤内裤是较强的过敏原,如果本身对化纤织物过敏,内裤又过于紧小,症状更为严重。
当然,化纤衣服的另一个不利健康之处是容易产生静电,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化纤衣服产生的静电可以改变人体体表的正常电位差,影响心肌正常的电生理过程及心电在无干扰下的正常传导,例如静电能使病人加重病情或诱发早搏等,持久的静电还会使血液的碱性升高,导致血清中的钙含量下降,钙的排泄增加,从而引起皮肤瘙痒、色素沉着,影响人的肌体生理平衡,干扰人的情绪等。
凡此种种皆表明,低碳服装比高碳服装更有利于健康。
网络链接:低碳生活的实现细节
低碳生活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冰箱
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
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在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
空调
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
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温度设置在23℃最省电。
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
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
洗衣机
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弱档工作时,电动机启动次数较多,也就是说,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
按转速1680转/分(只适用涡轮式)脱水1分钟计算,脱水率可达55%。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
微波炉
较干的食品加水后搅拌均匀,加热前用保鲜膜覆盖或者包好,或使用有盖的耐热的玻璃器皿加热。
每次加热或烹调的食品以不超过0.5千克为宜,最好切成小块,量多时应分时段加热,中间加以搅拌。
尽可能使用“高火”。
为减少解冻食品时开关微波炉的次数,可预先将食品从冰箱冷冻室移入冷藏室,慢慢解冻,并充分利用冷冻食品中的“冷能”。
计算机
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用笔记本计算机要特别注意:电池应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关闭屏幕保护程序;合理选择关机方式:需要立即恢复时采用“待机”、电池运用选“睡眠”、长时间不用选“关机”;电池运用时,在WindowsXP下,通过Speed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可降低40%。
燃气
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以免浪费燃气。
夏季气温高,烧开水前先不加盖,让比空气温度低的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等自然升温至空气温度时再加盖烧水,可省燃气。
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能够煮的食物尽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饪,不易煮烂的食品用高压锅或无油烟不锈钢锅烧煮、加热熟食用微波炉等等方法,也都有助于节省燃气。
其他
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扩音用电都能省下来。
即将过期的香水,可喷洒在塞入枕头的干燥花上、洗衣服的水中和拖过的地板上。
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
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地铁,少开车。
开车节能:避免冷车启动,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莫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范文5
论文关键词:碳足迹,碳标签,低碳经济,持续发展
一、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
(一)碳标签的定义
所谓碳标签(Carbon Labeling)是指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碳信息。也就是说,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在英国的超市内,货架上的每件商品都有一个特殊的标签,这个标签显示的是生产此种商品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数量。在一瓶易拉罐啤酒的外包装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听啤酒的碳消耗量是120克;一盒250毫升牛奶的排碳量是360克,这就是“碳标签”。
(二)碳标签与碳足迹的关系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这个概念缘起于“生态足迹”。一是指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叫做产品碳足迹;二是仅指公司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称为公司碳足迹。
“碳标签”,也就是是“碳足迹计算”,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分析,企业可将其产品的碳足迹以贴上“碳标签”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的市场购买行为。所以说,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标注在产品上的碳标签也就越大;反之,碳标签就小。
二、碳标签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情况
较成熟的碳标签是由英国发起的。从2007年起,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碳基金,向英国中小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法国国民议会也于今年7月12日通过了一项名为新环保法的环境法案,其中第85条强调,应通过标记、标签、张贴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产品及其包装的碳含量,以及这些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该法案将于明年7月1日开始试运行,期限至少一年。亚洲方面,日本农林水产省同样于今年7月宣布将于2011年4月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要求摆放在商店的农产品通过碳标签,向消费者显示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除此以外,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的国家还有法国、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各国通过推行碳标签制度表示要求公司要有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像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
具体而言,从2007年1月开始,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Tesco)就表示将来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上都要求加注碳标签,并已在空运的商品上加注飞机小标识,表明空运在商品的生命周期中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法国超市巨头卡西诺(Casino)采用食物里程的概念来表述碳排放量,并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时标注环境友好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标识。日本的碳标签系统会详细标示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的碳足迹。以薯片为例,从马铃薯的种植、加工、装配、运送到上架,甚至包装回收或垃圾处理过程,每个环节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说明清楚,让消费者了解到底哪些商品对环境的影响最严重,并在环保理念的驱动下做出购买低碳产品的选择。美国目前大概有20多家厂商生产的75种商品已经加注了碳标签。百事生产的Walkers奶酪洋葱薯片是最先加注碳标签的商品,GM、Dell、Home Depot等美国跨国公司都表示要在公司生产的商品上加注碳标签,体现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象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瑞典经过研究得出,瑞典25%的人均碳排放最终归因于食品生产。为此政府提出要求给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明示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台湾也已于2010年3月起启动碳标签制度,鼓励业者申请标示碳标签,以方便民众选购低碳产品。
如果这些计划得到实施,将带动商品生产供应链发生重大变化。碳标签会对整个产品制造与供应链形成巨大压力。成熟的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碳足迹较小的产品,这会迫使生产企业降低碳排放以适应市场压力,进而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形成推力。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进出口方会要求对方提供其组织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碳足迹”指标,而显示碳足迹,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更易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被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同时以上种种迹象也都表明,碳标签也正从一个公益性的标志变成一个商品的国际通行证。
三、碳标签的应用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这个通行证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门槛。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出口国,一旦“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我国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较强,许多国家设置了广泛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标志要求。一方面,他们有可能率先建立一个碳标签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在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贴上碳标签,披露其碳足迹,其中既包括本国产品也包括进口商品。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出口商品时加注体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而我国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使用的商品生产和加工方法很有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高的碳足迹,在出口目标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很容易被赶出发达国家的市场;另一方面,目前发达国家不但掌握着低碳核心技术,还控制着碳足迹测算标准,他们一旦设定或抬高这个标准,他们的国内企业只需要花费较低的成本,较容易地实现碳减排,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型企业则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发达国家购买低碳技术。我国的商品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并且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的微薄利润的国内厂商难以承担的,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新型低碳产品和技术的引进和采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承接了大部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高碳排放生产线。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大约有7%~14%是为生产出口美国的产品而产生的。在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中,机电、建材、化工、钢铁、塑料制品等传统高碳产品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而这类高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又占有很大比重,对这类产业进行全面低碳化升级改造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约束,短期内无法实现。如果这类出口产品受到碳标签的限制,那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都受到冲击。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依赖劳动力资源禀赋,吸引FDI,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劳动力密集和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产品带动的结果,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巨大。一旦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商品出口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提前做出政策的调整,推动碳标签的推广运用,在保障我国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环境作出努力。
第一,加强推广环保理念,增强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推行低碳消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付出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惨重代价。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对环保的关注程度不够。所以需要媒体舆论、NGO、政府组织甚至是企业的大力宣传,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传播到所有生产者、消费者的观念中。这样在国际贸易商品推广碳标签才会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能真正达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公众对碳足迹、碳标签还不熟悉,更不要说推行低碳消费。相比之下,英国公众的碳足迹意识就很强,英国连锁超市中的商品贴上了碳足迹标签,大部分是应消费者的要求实施的。因此增强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低碳消费才能使碳标签制度的实施有广泛的消费基础。
第二,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推进环保技术的研发
从企业层面看,目前出口利润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传统的数量增长, 凭借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把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层次上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各国政府都认为下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绿色能源和技术。所以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和气候友好技术,降低碳排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中国的企业要想开拓国际市场,必须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研发投入,减少产品碳足迹,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第三,引入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建立碳标签制度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碳足迹标准是2008年英国标准协会(BSI)等部门联合的PAS2050标准(《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该标准已在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法国达能等多家企业约75种产品中试行。按照该标准,企业除了测定和降低产品的碳足迹之外,还可以针对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选择、使用和处理产品提供建议。而另一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14067已处于草案拟定阶段,计划于2011年。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上加注碳标签将成为发展趋势。
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英国标准协会在北京共同主办了PAS2050中文版会,以此来推动建立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试点工作。2009年11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高层论坛上,环保部表示将以中国环境标志为基础,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2010年1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表明,2010年,我国将围绕低碳经济发展,大力加强食品、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低碳认证工作。同时,积极推动认证认可多边和双边的国际互认。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确定实施方案和标准,以保障碳标签制度的顺利推行。
第四,转变外贸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在外贸商品推行碳标签制度
我国可以通过转变外贸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低碳生产。我国目前已取消 “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对一些重点的“两高一资”产品还加征出口关税,以此来引导这些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更为节能的方向发展。我国可以优先在外贸商品试行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虽然短时间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外贸企业通过碳足迹评估、认证,加注碳标签等这些“可视化”的方法来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最终不但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使企业处于环境领先地位。同时对于这些节能减排企业或者碳足迹低的产品,我国政府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第五,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调整。国际贸易将越发集中于各种贸易集团内部和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市场过分依赖将难以为继。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市场的依赖,以争取更多的有利时间和回旋的余地,为国内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碳标签制度争取有利的机会。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形成了我国在短期内出口商品结构的刚性约束,因此,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涉外企业本身只有国外一个市场,如果放弃国外的业务,势必面临破产的威胁。因此,积极开拓国外的新兴市场势在必行。尤其是那些与我国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低碳技术水平也不发达,对于进口产品的低碳技术的“门槛”较低,这就为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曲如晓,贸易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的新热点[J].国际贸易,2009(7).
2. 王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经济之路[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 (6).
3. 于小迪、董大海、张晓飞,产品碳足迹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
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范文6
(一)碳排放权制度和碳税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争议情况
碳排放权制度将排放温室气体确定为一种量化权利,通过权利总量控制、初始分配与转让交易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碳税制度根据化石能源的碳含量或者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者的理论渊源,可分别追溯至科斯定理与庇古定理。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是环境问题的重要成因,即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又没有体现在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之中,致使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造成“市场失灵”[4]。如何将负外部性内部化,存在科斯思想与庇古思想的路径之争。科斯思想是通过交易方式解决经济活动负外部性的策略。科斯认为,将负外部性的活动权利化,使其明晰与可交易,市场可对这种权利作出恰当配置,从而解决负外部性问题[5]。基于科斯思想,碳排放权制度的作用机理得以展现:首先确定一定时期与地域内允许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然后将其分割为若干份配额,分配给相关企业。配额代表量化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利,若企业实际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少于其配额所允许排放的量,多余的配额可出售;若企业实际排放温室气体量超出其配额,则必须购买相应配额冲抵超排部分。通过总量控制形成的减排压力和排放交易形成的利益诱导,可有效刺激企业实施温室气体减排[6]。1997年,《京都议定书》确立“排放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3种灵活履约机制,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减排手段首次在国际法层面得到认同①。欧盟2003年通过第2003/87/EC号指令决定设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作为实现减排承诺的主要方式。庇古思想通过税收方式解决经济活动负外部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恶果由全社会共同承受。若政府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或与之相关的化石能源碳含量征税,使气候变化方面的社会成本由作为污染者的企业负担,企业基于降低自身成本的经济利益考量,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所征税金可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抑制负外部性,激励正外部性,实现环境保护[7]。1990年,芬兰在世界范围内率先立法征收碳税,随后瑞典、荷兰、挪威、丹麦等国效仿[8]。有意见认为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是相互替代关系,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只能二选一。在美国,有学者主张采用碳税减排[9],另有学者的观点相反[10]。立法者犹疑不决,在第110届国会,就有Lieberman-Warner法案(S.2191)、Waxman法案(H.R.1590)等数个立法草案要求设立碳排放权制度,Stark-McDermott法案(H.R.2069)、Larson法案(H.R.3416)则要求采用碳税制度[11]。中国学界在此问题上的观点亦是针锋相对,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各有学者支持[12]。也有意见认为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可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协同适用。持这一意见的学者内部,有不同的观点:对同一排放源,碳排放权制度和碳税制度可重叠适用,二者并行不悖①;碳排放权制度和碳税制度各有作用空间,不同类型的排放源应受不同制度规制[1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减排重任,认真对待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的关系论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的应然关系
从1990年芬兰引入碳税至今已20余年,从2005年欧盟开始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至今也已9年。结合理论与实践,在经济激励型制度内部,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不是相互替代关系,二者可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协同适用;但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各有其适用范围,二者不宜针对同一排放源重叠适用。原因在于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各有其优劣,优势互补,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减排的激励效果。
1.对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采用碳排放权制度
第一,碳排放权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的作用原理相异,前者是通过总量控制确保减排目标实现,再由市场决定碳排放的价格,后者则是通过碳税税率确定碳排放的价格,再由市场决定减排效果如何。碳税如欲产生理想的环境效果,其税率之高必须足以使企业采取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同时又不致过分影响经济发展。在实践中,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政府事先很难恰当地确定碳税税率,碳税的减排成效具有不确定性。征收碳税虽然可以取得减排效果,但减排成效不能充分实现。如丹麦原本计划通过征收碳税在1990年碳排放水平的基准上减排21%,实际却增长6.3%[8];挪威1991年开始征收碳税并将之作为减排的主要手段,但1990年至1999年碳排放量不降反增19%[14]。碳排放权制度因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减排效果事先确定。如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欧盟2009年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实现减排17.4%,在2008年的排放水平上减排7.1%[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强调要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安全的水平,这一目标意味着到2050年世界碳排放量须比目前降低至少50%[16]。显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第二,碳排放权制度有助于降低减排的社会总成本。企业之间的减排成本具有差异性,如生产技术集约的企业通过技术改良进行减排的空间较小,相对生产技术粗放的企业其减排成本较高。在碳排放权制度下,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通过购买碳排放权的方式实现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替代其进行减排,从而使减排的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美国曾以排放权交易的方式推行二氧化硫减排,结果不仅超额完成减排目标,而且相对命令控制型手段,每年节省成本至少10亿美元[17]。碳税因为无法交易,不具有降低社会减排总成本作用。
第三,碳排放权制度更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确立为共同责任。碳排放权制度可为各国协作实施减排提供可靠的制度平台,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即为区域内各国合作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范例。征收碳税涉及各国国家,难以进行合作。
第四,碳排放权制度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碳税制度建立在企业承受不利益之上,企业被动缴纳碳税而不能直接从中受益,对征收碳税难免有所抵触。在碳排放权制度下,企业如能超额减排,多余的配额可以出售谋利。在碳排放权制度实施之初,往往实行权利免费取得,企业减排成本较低。相较于碳税,企业更青睐碳排放权制度。从民众角度而言,增加新的税种普遍受到抵制,征收碳税亦不例外。碳税的征收将增加能源生产成本,能源生产商通过涨价方式将新增成本转嫁至消费者,最终由民众为征收碳税“埋单”。实行碳排放权制度所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最终也由民众负担,但没有税收之名,来自民众反对声小,政治阻力相应也较小。越来越多的国家计划或已经引入碳排放权制度,实施碳税制度的国家也积极向碳排放权制度靠拢。韩国计划2015年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18],挪威在2008年时将未受碳税规制的行业纳入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7],澳大利亚计划在2015年将碳税制度转换为碳排放权制度[19]。既然碳排放权制度和碳税制度适用于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减排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能否对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重叠适用此两种制度?2012年《气候变化应对法》(征求意见稿)第12条规定有碳排放权制度,要求企事业单位获取碳排放配额,排放温室气体不得超过配额数量,节余的配额可以上市交易;第13条规定国家实行征收碳税制度。起草者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体现在第13条第3款:“超过核定豁免排放配额排放且不能通过企业内部减增挂钩、市场交易手段取得不足的排放配额的企事业单位,除了依法缴纳碳税外,还应当就不足的排放配额向当地发展与改革部门缴纳温室气体排放配额费。”根据该款规定,同一企业若超额排放,不仅要缴纳碳税,还要缴纳温室气体排放配额费。换言之,同一企业不仅受到碳税制度的规制,还受到碳排放权制度的规制,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可针对同一排放源重叠适用。此种处理方式值得商榷。首先,从实践情况看,对某一碳排放企业单独适用碳排放权制度,只要制度本身设计合理,就足以产生良好的减排效果,无须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双管齐下,重叠适用的必要性不足,可谓“无益”。其次,在重叠适用的情况下,企业若选择从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达到排放要求,还须另行承担缴纳碳税的成本;若选择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减排,则不仅不需要从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还可以减少缴纳碳税的数额。如此一来,企业宁愿花费更多的成本改进生产技术减排,也不愿从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造成碳排放权需求的萎缩。缺乏需求,活跃的碳排放权市场不可能建立,碳排放权制度减少社会减排总成本的功能也无从谈起。从历史实践看,为解决因二氧化硫排放导致的酸雨问题,财政部、原国家环保总局曾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在电力行业试行排放权制度,试图通过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的方式实现减排。试点未取得预期效果,原因之一是电力企业购买排放权后仍不能豁免缴纳排污费(类似于碳税),企业宁愿治理污染也不愿从市场中购买排放权,实际上形成了排放权“零需求”局面。电力企业普遍惜售排放权,又几乎形成了排放权“零供给”局面[13]。
此外,在重叠适用的情况下,企业既要为碳税付费,又要为碳排放配额付费,增加了经济成本,对经济发展冲击未免过大。综观各国立法例,没有对同一排放源重叠适用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的先例。采用碳排放权制度的欧盟虽允许各成员国采用碳税措施,但明确规定碳税只适用于碳排放权交易未能覆盖的设施①;征收碳税的挪威加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参与交易的只是碳税所没有覆盖的行业。中国企业承担碳税与碳排放权双重成本,减损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可谓“有害”。总之,对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应适用碳排放权制度减排,且不宜碳排放权制度与碳税制度重叠适用。即使从便于操作等角度考虑对大型排放源暂时采用碳税制度减排,也应在条件成熟时逐步转换为碳排放权制度,并且在转换完成后不再继续对大型排放源征收碳税。
2.对中小型温室气体排放源适用碳税制度
相对于碳税制度,碳排放权制度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局限,主要是机制设计复杂,运作成本较高碳排放权制度的运行过程可分为碳排放权总量控制、初始分配和转让交易3个环节,每一环节的成本均不低廉。美国以排放权交易的方式成功实现二氧化硫减排,其经验之一就在于要求所有受管制实体安装污染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确保能够真实记录企业的排放数据[20]。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证,须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因为碳排放权交易运作成本高昂,为确保制度效率,在确定碳排放权制度的覆盖范围时只能“抓大放小”,即只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大型企业纳入管制范围。如欧盟第2003/87/EC号指令设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门槛条件,要求纳入交易范围的燃烧装置功率在20MW以上,造纸工厂的日产能超过20吨②,等等。对于碳排放权制度所不能覆盖的中小型排放源,若不对其碳排放加以任何管制,一方面可能造成企业之间不公平,违背平等原则;另一方面众多中小型排放源碳排放积少成多,不能确保取得减排①§25740ofCaliforniaPublicResourcesCode(2011)。效果。碳税根据排放源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或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并借助既有税收征管体系施行,机制运作简单、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对碳排放权制度所不能涵盖的中小型排放源,可通过征收碳税使之承担碳排放成本。例如,为数众多的机动车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排放来源,但因其性质所限难以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实践中,欧盟成员国西班牙和卢森堡于2009年开始征收机动车碳税[21]。
二、碳排放权制度、碳税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之关系
(一)低碳标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低碳标准是在综合考虑科学、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因素的基础上,经由法定程序确定并以技术要求与量值规定为主要内容,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的环境标准,是技术性的环境法律规范。国家通过制定与实施低碳标准,对管制对象在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提出量化限制或技术要求,并以法律责任保障这些量化限制或技术要求得到遵守,从而产生碳减排效果。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科予管制对象减排的法律义务,以义务主体履行法律义务的方式达到法律调整目标。低碳标准如欲取得实效,法律责任的合理设置不可或缺。在传统环境治理中,环境标准所属的命令控制型手段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即使在碳排放权与碳税等经济激励型制度兴起之后,低碳标准仍不丧失其意义,因为相对于碳税制度中存在合理确定税率、碳排放权制度中存在合理进行总量控制等复杂疑难问题,低碳标准有更多简便易行之处。实践中,欧盟与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都采用有低碳标准,如欧盟要求轻型机动车生产企业出产的小客车在2015年前达到行驶每千米排放不超过135gCO2的标准(135gCO2/km),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至行驶每千米不超过95g(95gCO2/km)[2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实现2050年在1990年碳排放水平上减排80%的目标,设定了可再生能源比例标准(renewableportfoliostandard),要求到2020年受管制设施利用替代能源量占其能源总量的33%①。
(二)碳排放权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的应然关系
碳排放权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各有其适用范围,对于同一排放源,不能同时适用。
1.在无法适用碳排放权制度
减排的领域,可适用低碳标准制度。温室气体减排可从多个领域着手,而碳排放权制度因机制设计复杂,适用范围有限。碳排放权制度要求精确统计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在某些领域这一要求的实现或者不可能或者不经济。例如,数量庞大的居民建筑消耗能源是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终来源,若对建筑朝向、太阳辐射、建筑材料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低能耗建筑,无疑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目标,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显然难以实现,通过要求居民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必须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方式则易于达到。低碳标准的适用领域广泛,对碳排放权制度无法覆盖的领域,可通过低碳标准制度减排。2012年《气候变化应对法》(征求意见稿)第42条规定交通工具应当符合温度控制标准、节能标准、燃油标准和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第43条规定城镇新建住宅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2.在适用碳排放权制度
减排的领域,不应再适用低碳标准制度。根据碳排放权交易实现减排的作用原理,在实施碳排放权制度时,企业可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自主决定是通过自行减排的方式还是从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的方式达到排放要求,自主决定是采取此种措施减排还是彼种措施减排。易言之,碳排放权制度不要求所有企业一律减排,企业具有自主选择的灵活性,可以采用此种方式减排也可采用彼种方式减排,只要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不超出其配额拥有量即可。碳排放权制度所具有的降低社会减排总成本的功能,正是建立在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低成本的措施达到碳排放要求的基础之上。在低碳标准制度下,所有企业不论减排成本高低,一律被强制要求达到某种碳排放标准,或者符合某种技术要求,企业没有自主选择决定的空间。对某企业适用低碳标准制度,该企业就不能自由选择减排与否与减排方式,从而有碍碳排放权制度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碳排放权制度的柔性与低碳标准制度的刚性具有内在的冲突,对同一排放源二者不能同时适用,否则低碳标准制度将会给碳排放权制度的实施造成羁绊。这一点已经为中国与美国曾经开展的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实践所证明。中国《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设施“十五”计划》要求137个老火电厂全部完成脱硫设施建设[13]。强制要求电力企业安装脱硫设施减排,与排放权制度下企业可自行决定不减排而从市场购买排放权达到排放要求以及可自主选择减排方式的机理明显相悖。在制度设计上未尊重排放权制度,又怎能期待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美国以排放权交易的方式取得二氧化硫减排成功,就在于尊重了电力企业对减排与否与减排方式的选择权,没有以命令控制型措施干扰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率性[23]。2012年《气候变化应对法》(征求意见稿)对碳排放权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在总则部分第13条第1款:“国家对能源开采和利用实行总量控制制度。企事业单位利用能源不得低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低碳标准,排放温室气体不得超过规定的配额。”根据规定,企事业单位同时适用低碳标准与碳排放权制度。如此规定之下,碳排放权交易难以顺畅运行,其实施效果亦难保障。《气候变化应对法》应合理界定碳排放权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各自的作用范围。一旦决定对某一行业采用碳排放权制度减排,就应当尊重碳排放权制度的作用机理,让低碳标准制度退出该领域。
(三)碳税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的应然关系
碳排放权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不能针对同一排放源重叠适用,不影响碳税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重叠适用。碳税制度的作用机理与碳排放权制度相异,其实施不要求赋予企业选择权,因此与低碳标准制度不相冲突。如果确有必要,碳税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可针对同一排放源重叠适用。如对机动车按照单位里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碳税,并不妨碍对该机动车适用碳排放标准。碳税通过经济诱导的方式促使公众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碳排放标准对机动车的温室气体排放效率进行最低程度地控制,亦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二者并行不悖。实践中,欧盟对轻型机动车制定碳排放标准,部分成员国如西班牙、卢森堡、葡萄牙等同时又对机动车征收碳税。2012年《气候变化应对法》(征求意见稿)第69条规定“凡是购买或者消费煤炭、石油、天然气、酒精等燃料或者电力的,都应当缴纳碳税”,结合第42条对交通工具适用低碳标准等其他规定可推知,起草者认同碳税制度与低碳标准制度可对同一排放源重叠适用。碳税与低碳标准可重叠适用,不意味着应当重叠适用。对某一排放源是否二者重叠适用,需视具体情况斟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