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三农”
一、生态农业旅游概念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
生态农业旅游有着狭义和广义上的两层内涵。其中仅用来满足游客观光需求的农业行为属于狭义上的;而广义上的生态农业旅游涵盖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自然景观以及农村人文文化资源的范畴,通过以旅游为载体的内涵式规划、设计与构建,把农业建设、高效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科学布局,让广大消费者充分领略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及生态农业文化的独特情趣与魅力。
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生态农业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包括观赏、美食、购物、亲身务农体验、乡土文化交流等;二是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旅游业相结合,开发传统旅游景点周边的生态农业区域,使其成为景点的一部分;三是观光性农业分布多数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地区。
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在遇到新机遇的同时,由于开发者和消费者是通过外在干扰的手段进行开发和经营,因此,一旦生态旅游管理不当或者干扰程度超出农业系统本身所能承载的阈值,则会对生态农业系统本身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农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其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文章从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总结当前中国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前景。
1.开发者对生态农业旅游认识模糊
目前,我国许多开发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有的乡村旅游开发者和政府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认识不够,他们仅仅从效益观入手,盲目花大本钱改造硬件设施,大规模改造自然农业系统设施和环境,过于粉饰农村房屋,添置娱乐设施等。这不仅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使原有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更会让广大追求原生主义的消费者失望,本质上扭曲了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而有的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亮点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这种模式只是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本质上却让乡土文化与生态环境貌合神离,忽略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深层次含义,效果得不偿失。
2.特色不明显,产品过于单一
生态农业旅游有着其本质上的独特性,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就使得它区别于其他旅游产业。但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上,如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中心等,许多地方都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产品雷同,过于单一,品位不高,并没有形成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有的甚至落入了“春季看花,秋季摘果”的套数。由于地方特色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发展系统,开发的种类、广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政策却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缺乏执行力;同时,缺少相关的质量评价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来起指导和规范作用,导致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上的盲目性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生态环境得不到切实保护。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开发者都是私营民间资本,因此在行业竞争、标准划定、科学布局、有效管理等出现混乱局面,这严重影响到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4.负面影响日益严重
在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及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质量伴随着正在涌入的游客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随意丢弃废弃物,自身经营者造成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旅游区的河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农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环境。缺乏合理规划建设、娱乐场所、游客随意破坏旅游地植被和采摘农产品,都是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环境的罪魁祸首。在乡村生态农业旅游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乡土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所同化;传统文化可能会被裸地商品化、舞台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遭受破坏,这些都将会阻碍生态农业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缓解多方面的压力,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协调城乡经济健康循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晚、底子薄,但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引导“三农”问题,且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广阔。
1.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薄弱环节。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传统粗放型道路显然已不再适应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而是要有效利用资源,加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农业旅游以其与自然贴近、低耗能、低污染的特点,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旅游产业。从大多数成功经验看来,生态旅游和农业资源的结合,效果显著,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一般位于城市近郊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该类区域在发展中引导消费者由城市到郊区,同时消费也会倾向这些地区,使农民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非农业产值就会上升,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副业和农产品也会一起协同发展。
2.利用丰富的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区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生态农业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雨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和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明和文化,如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等,不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消费者都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特色美食以及古老建筑等都以独特风格吸引着广大消费者。
3.优化农产品市场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成本低;另外,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建设周期短,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其中就包括农业生产值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本身优于传统农业。比如,产品在采摘、观赏、销售等旅游活动中就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此过程中就免除了运输、加工、上市等成本,同时其价格本身也会高于市场价股,为农民朋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项低成本生态农业和高消费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物,发展前景巨大,只要广大开发者和参与者能深刻挖掘其本身的独特内涵,分析需求,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开发建设,就能在旅游业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熊丽辉.长沙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2]张攀攀.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新源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新源县旅游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无烟产业,资源消耗低、环保成本低、容纳就业高,必须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新源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空间上高度重叠的县域。拥有多元文化,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哈萨克民俗风情独具魅力,全疆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原始生态自然景观,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
我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优质景区,包括国家AAAA级那拉提旅游风景区、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唐加勒克纪念馆、乌孙古墓群、远古壁画等成为我们新源生态旅游的特色景观。
2.草原、湿地资源
2011年,新源县拥有761.66万亩新疆乃至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688.9万亩。肥沃的土质、优质的牧草、充沛的降水量成就了我们天然牧场的美名。那拉提沼泽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4052.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3945.3公顷,整个湿地公园的湿地率达99.2%。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我国西部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更是西部干旱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3.民俗资源
民俗游是新源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是新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源作为哈萨克民族聚集区,2011年,拥有哈萨克族人口14.1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31%。民俗景区逐步创建,哈萨克民俗村、特色民族餐饮街等景区的开发,为新源旅游业发展积淀了丰厚的特色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元素。
(二)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成绩显著
2012年,新源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69.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84亿元,增长20.88%。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活动多彩纷呈,2013年先后举办了“冬之韵”冰雪旅游节、那拉提速度赛马、国际滑翔伞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的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步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支柱。
2.旅游收入增幅明显
从2007年到2012年,6年间新源旅游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我们发现其比值在逐年增长,除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7·5事件”的影响外,其他年份都是呈增长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本地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支柱,促进了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三)影响新源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源的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优质的自然景区,社会知名度得到了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专业技能型旅游人才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新源旅游业起步晚,投入较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缓慢,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非常低;同时,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旅游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差,使得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2.由于民族文化项目少致使特色民俗产业发展缓慢
新源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哈萨克民俗风情、传统舞蹈、骑马舞、狩猎舞等等成为新时期游客的看点;著名的民族诗人唐家勒克大量文学作品和他的爱国思想成为启迪、激励游客的人文元素。但这些民族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研究更不用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市场化的研究。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民俗旅游发展的步伐缓慢,缺乏吸引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困境短期难以破解
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需要合理的保护,这成为发展旅游的重大难题。因为一旦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污染、过度消耗的潜在威胁。为此,我们必须要以“适度开发”为原则,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但由于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等因素导致本地资源保护措施跟不上,原始生态屏障遭到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其中:10万亩原生态的野果林资源遭到吉丁虫危害,造成部分濒危树种干枯致死已成为自然界发出的警示。
二、新源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旅游产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诸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旅游经济活动实际上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相结合的活动。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
1.战略的概念演变
战略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现代“战略”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2.差异化发展战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依据新源旅游业实际,适合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塑造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以造成相对于竞争者的有利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
新源地处伊犁河谷资源腹地,旅游产业要想和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竞争,占领市场份额,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差异化战略”作为新源旅游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品牌来吸引游客。原因:第一,旅游市场是一个存在着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市场,差异化可以塑造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因此,差异化战略适用于旅游业。第二,新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孤立的,必须将其放在伊犁河谷的大框架中,从全局的角度来研究发展战略。第三,新源和周边县市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竞争与互补的结合。每个城市以各县特色作为其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突出各县特色。
(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是立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新源丰富的原始生态资源,成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发展新源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规范管理,促进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拥有高素质专业旅游服务人才对于加速新源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新源旅游人才数量少、质量低,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因此,要整合、利用各项教育培训资源,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使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得到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要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成为环境的保护者而非污染的制造者,使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与环境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二)深度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凸显旅游差异化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挖掘草原、民俗和屯垦戍边等文化,丰富旅游内涵。重点开发和扶持阿肯弹唱等具有典型地域、民族特色的演艺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二是突出购物旅游。在那拉提、新城区等地方坚持突出以民族特色与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相结合、传承民族传统工艺与开发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原则,开发一批既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又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三是开发美食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新源美食旅游。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菜肴、食品,以及信誉好、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弘扬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新源县旅游业2012年工作总结[J].
[2] 新源县2012年统计年鉴,新源县统计局,2012.
[3]新源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新源县旅游局,2010.8.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3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体现作者对科学的严肃态度,参考文献也是有法律效益的,文中引用内容的要做上标注,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鉴赏。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孟宪宇.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卢云亭,王建军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军.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6]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旅游学刊
[2]杨志平,潘文焰,赖玺婷.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法制与经济,
[3]步雪琳.禁建重污染项目治理酸雨污染开展生态监测张家界环境治理为旅游添后劲.中国环境报
[4]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
[5]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7]王怀宇.生态旅游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河池词条
[2]关于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更新时间:2012-9-16作者不详
[3]广西年鉴编委会,广西年鉴2004[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4]河池市生态旅游魅力,百度文库,更新于2011-11-29
[5]河池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河池论坛牛头马面于2011-9-8更新
[6]郝新娣,刘淑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浅析--以定州黄家营葡萄酒庄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58-62
[7]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35-140
[8]陈学清。基于绿色营销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7,(6):97-99
[9]李锦宏,周蓓蓓。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J].当代经济,2009,(11):54-55
[10]张金安,张吉立。大庆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探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42-45
[11]张芝敏,陈颖。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2):56-57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满洲里 生态旅游
一、满洲里东湖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东湖区生态旅游
满洲里东湖区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显示出纯天然的资源优势,旅游业围绕绿色,休闲,体育等主题。“红色”、“绿色”和“白色”旅游产品做得很好,使特色旅游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东湖区的生态旅游包括了“红色、绿色和白色”等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品牌,成为该区旅游业的名片。“红”是满洲里红色秘密交通线,包含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包括中东铁路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文化)的红色旅游产品;“绿”即东湖区二卡国际湿地公园,作为绿色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农业观光园;“白”是冰雪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产品,有达永山四季滑雪场、雪雕、冰雕、冰雪节等内容。
在观光园的基础,达永山风景区和二子湖风景区更好的利用,积极做好自治区旅游服务产业集群的识别相关的工作,与两卡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工作,创建项目建设的载体,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强对于东湖区的营销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整体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来完成电影的拍摄,促进旅游产品的推广,举办滑雪大赛,庆祝丰收的节日,钓鱼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营造旅游发展的氛围,打造旅游地人气的聚集,使东湖区已变成一个旅游胜地,绿色公园。
(二)东湖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错误认知的生态旅游对象。目前实际中,我国旅游业仅把自然资源当作生态旅游的对象,从而忽略了人文资源,这有悖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及达到的目的。第一,旅游文化当作生态旅游的一种资源,也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二,大批人文古迹的修缮要有庞大的资金投入。以上两点,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第三,生态旅游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必须通过培养其文化资源的认识。因此应将所有的旅游资源归类到生态旅游中来。
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生态旅游无序发展。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已超过20年,关联部门多,但式政府没有发挥出引导其积极发展的作用,由于缺乏规划的完整方案,生态旅游产品有严重的重复,遍地开花,特征不明显,在满洲里的许多景点都参与生态旅游宣传,但生态效应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同时,旅游景区的道路、通讯、医疗、旅游水电等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满足游客需求有力未逮,在服务质量方面有所欠缺,东湖区显然落后的旅游业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3.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是使旅游体系内的功能得到良性循环。但就现在来看,东湖区的旅游只是单纯的以赚钱为目的,过多的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重复,景区环境日趋恶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这与生态旅游所提倡的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是南辕北辙的。生态旅游应该定位旅游的基础上,使旅游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开发时应优先考虑生态发展道路,确保经济、社会和自然三种效益的有效结合。
二、满洲里东湖区生态旅游问题的原因
(一)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资源破坏
破坏生态旅游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划,很多景区由于缺乏正确的规划和科学论证,一些景区在修建旅游服务设施时,如道路,饭店等,破坏了植被,而且把景区生态环境改变的破烂不堪,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些景区的开发商,盲目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规划的重要性,仅通过自己的喜好来规划,没有向专家请教规划方案,并没有按照规划文本,而使之成为一种装饰,达到向国家要钱、展示政绩的方式的目的,而且实际中根本不与实现承诺。
(二)粗放的管理模式使环境遭到破坏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期盼通过增加旅游收入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经营和管理人才的不足的情况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认识不足,只通过掠夺性开发,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管理变得十分粗放。这种单纯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原生态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旅游景观的观赏质量,导致资源的衰退,很难开展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生态旅游模式。
(三)低参与度致使经济发展潜力有限
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当地居民实现利益最大化,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就业问题。但是现在来看满洲里东湖区做的并不好,旅游也迅速发展的同时,居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没有发挥旅游业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的起步阶段,由于当地相对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对于东湖区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制定开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和规划
如果东湖区发展生态旅游务必要建立一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完整的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政策和规则,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保护法律和法规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旅游法》、《文物保护法》等必须严格执行。如果违反规定对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破坏,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加强执法,让破坏者依法承担应有的民事责任。
(二)旅游企业加强生态科学研究,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推广,必须建立和维护企业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和企业转型的概念。做好生态知识培训是企业实现生态旅游的重中之重,要将生态教育融入到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之重,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质包括基本的环境、生态、生态的知识文化理论和审美知识,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者,应该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保持良好的生态道德,提倡生态文明出行。
(三)居民应爱“满”如家,增强生态旅游和环保意识
满洲里有许多环境优美的地方很少的人知道。为了做到让更多的人知道满洲里,就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当地居民的有效参与,使当地居民融入到旅游活动中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知识,使游客看到一个全新的满洲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让当地人更多地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
发展生态旅游是满洲里旅游业的必经之路不二选择,但许多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精密配合。满洲里生态旅游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路要走,但前景不可限量,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满洲里旅游业才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满洲里的生态旅游前途无限光明,随着满洲里旅游的迅速发展,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定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莉.云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刘颖.南江县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牟阳古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5
一、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南阳旅游业从上个世纪末起步,经过十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充满活力,已成为展示南阳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3年以后,接待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基本上以20%的速度增长,形势喜人。但是,与先进地市比,我们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均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就2008年的发展情况看,南阳市的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大约只占全省的1/30;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3.4%,略高于全国的2.91%,明显低于全省的8.64%,与黄山市的56%更是相差悬殊。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方面比较,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焦作云台山接待游客16.17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超过5万人次,其中5月2日接待游客达7.22万人次;洛阳龙门石窟三天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日均接待2万余人次;南阳市的最热点景区最高日接待量也不到1万人次。
认真分析南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加快发展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1.加快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产业基础好。旅游业发展已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南阳市已创建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档次,优化旅游服务质量,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业发展得到一次全面的强本固基和完善提高,涌现出一批旅游精品、诚心旅游企业、优秀导游员,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宝天曼、老界岭、鹳河漂流、桐柏淮源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最佳漂流胜地”、“中国最佳旅游好去处”等称号,旅游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旅游总体形象大大提升,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比较优势大。首先是资源优势大,南阳是全省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总量位于全省前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完美,交相辉映。其中西峡恐龙蛋、内乡县衙、汉画馆、宝天曼、丹江水库、淮河源、神话等都是不可多得、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其次是交通优势大。境内已开通1大航空港、2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4条国道,列入“十一五”全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焦桐、武西等高速公路也经过南阳并穿越伏牛山、桐柏山等重点旅游区域,对外开放的大交通体系即将形成,为南阳旅游走出盆地打开了门户。其三是区位优势大。南阳地处中部,是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要塞,同时又位于郑州、武汉、西安三大都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对周边市场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客源市场十分广阔。其四是环境优势大。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高度重视,提出要建设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全省新亮点,社会各界要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舆论环境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三是发展机遇多。南阳旅游业发展目前已进入了历史上最难得的黄金机遇期:一是全市人均GDP已突破1 000美元,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二是南阳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圆满成功,正在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为南阳旅游搭起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三是伏牛山被确定为全省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南阳地处伏牛山核心区域,在争取省政策和资金支持上占据了制高点,伏牛山区域旅游将会成为带动整个南阳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四是随着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的深入实施,旅游业作为一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将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阳市是旅游资源大市、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为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不够。旅游界流传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云南、海南、河南。这“三南”代表了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性趋势:旅游业发展初期是山水自然风景游,云南为首选;第二个阶段是休闲度假游,海南是理想的目的地;随后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文化旅游,河南这个文化资源大省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但是南阳市的旅游景点(区)目前尚不能满足游客的这种消费需求。问题就在于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不够,呈现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状态。如宝天曼的人文内涵就很不够;老界岭以及两个漂流景区都在文化内蕴上也有明显的欠缺。
二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南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省内的焦作、开封、洛阳等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焦作云台山国内知名,旺季游客最多时每天接待近10万人,我们的宝天曼、老界岭自然景观也很独特,但游客数量难以望其项背。就是游客比较多的漂流,在旺季最多也不超过1万人。还有的景区平常每天只有几十名游客。在游客组成上,我们的景区的游客大多是本市和周边地市的,外省游客很少。这些现象反映出我们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不高,知名度不高的原因就是宣传推介缺乏力度。
三是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典型的就是交通问题。南阳机场的航班远不能满足需求;十字交汇处的铁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南阳作为始发站发往各主要城市的车次太少;连接南阳各主要景区的快捷旅游环线尚未开通;南阳中心城区作为南阳旅游的游客集散地,几乎没有发往各旅游景区的直通旅游巴士。此外,各景区的服务设施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是文化旅游部门合作不够。由于受经济利益的支配,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本部门的利益,而缺乏大部门大行业意识,对整个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会带来经济、文化、技术和投资等方面的长期综合效益认识不够,存在独立经营、封锁信息甚至相互恶性竞争现象;本地与相邻地市的旅游互动不够;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扶持上态度不够积极。总之,缺乏合作、双赢的意识。
五是市民服务旅游的意识落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是由该地区全体民众共同构建的。民众的旅游意识、生态意识、旅游文化意识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南阳市目前尚未形成全民积极支持旅游、自觉爱护环境、养成文明行为、尊重外地游客的氛围。此外,旅游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待提高。导游的文明素养、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服务态度等对提升旅游档次、扩大南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至关重要。
二、加快发展南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对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抓住全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机遇,确立“旅游立市”的观念,进一步加大发展文化旅游的工作力度,在全市上下形成发展大旅游、打造旅游强市的共识和氛围。
1.营造文化旅游软环境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会精神,筹备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大会和成立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解决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认识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观念,增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宣传激励,提升全社会对文化旅游的关注度,号召全体市民为发展文化旅游献计献策。
2.加强文化、旅游融合
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南阳丰厚的文化资源,整理筛选各县市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融入自然景观当中,增进景区的文化内涵;在重点景区有计划地推出或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目(如宛梆、大调曲、三弦书等);学习借鉴《禅宗少林》和《大宋东京梦华》的经验,集中力量打造一部大型情景剧,提升南阳的文化品位和美誉度。
3.强化旅游产品促销
坚持“立足本地、主攻周边、逐步延伸”的旅游产品促销战略,把周边500公里半径的地市作为主要客源地进行经常性宣传推介,确保旅游接待量持续稳定增长,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在旅游产品促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突出品牌,叫响“一山一水一恐龙”为主要内容的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进一步提升南阳的对外知名度;要创新形式,利用主流媒体对南阳进行强化动态宣传,策划举办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型推介活动,邀请省内外旅游界知名专家学者来宛考察,举办南阳旅游高层论坛,继续举办各种文化节会,扩大南阳旅游的社会影响;注重横向联合,与周边地市加强区域合作,打破地域界限,整合优势产品,建立绿色通道,共同推出和打造跨区域特色旅游路线,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市场互动、利益双赢,走出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开发本地客源,推出南阳旅游一卡通年票,实行南阳市民打折优惠措施,刺激旅游消费。
4.完善旅游交通条件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快全省伏牛山生态旅游道路建设项目的争取进度,尽快构建快速便捷的伏牛山生态旅游大环线。改造原有的旅游道路,规划新建一批旅游道路,不断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协调南阳机场和南阳火车站,增加、开通南阳发往周边大城市的直通航班和车次。规划开通发往市内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巴士。
5.全力打造精品景区
按照“两带三区”的框架构想,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观光带、中心城区环城游憩带、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区、南阳伏牛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山红绿文化旅游区。进一步提升景区开发建设的规模、档次和效益。倾力培育恐龙遗迹园、宝天曼、丹江渠首、武侯祠四大特色景观,使之成为国内知名景区和引领南阳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精心打造老界岭、龙潭沟、真武顶、五朵山、淮源、莲花温泉等山水精品和内乡县衙、南阳府衙、华洲书院等文化名片,使之成为中部知名景区。科学整合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中国北方山地度假胜地、中国恐龙第一馆四大特色品牌,使伏牛山生态旅游成为南阳旅游的强大引擎。
6.推进旅游服务体系配套
加快以伏牛山生态旅游环线为主的旅游道路建设,实现景区之间的互通互连、快速进出,做到可进入性与便捷性的统一。快速推进内乡七里坪、西峡太平镇、南召、淅川宋岗、南阳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扩大旅游接待容量,提升服务档次;大力发展以玉雕、烙画、六味地黄丸等旅游商品为卖点的旅游购物、以楚风汉韵为题材的旅游演艺等新型业态,提升旅游业水平,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协调发展新局面;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筹办好全市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搞好旅行社旅游质量督查和星级宾馆、A级景区的动态监控,营造文明、诚信、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
7.注重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可能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传承、传播和有效利用;如果开发失当,则可能因旅游业的兴起而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 旅游与酒店管理 旅游业
就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还是刚刚起步,有很多企业还是刚刚接触、形成这一新的理念,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个体,追逐利润最大化才是其本质,也正是在这一定势思维的影响下,企业人没有发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长远价值、长远意义所在,所以他们不是很愿意这么做,他们更倾向于资金的快速周转,追求暂时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本文的主旨就在于论述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的发展经营中付诸实践,使生态旅游相关的各利益主体全面参与,共同发展。
一、有力的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就要通过各相关利益者的全面参与,共同发展,使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体现,才能使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那么在旅游产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到底如何协调和分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呢,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怎样的问题有待解决呢,以及如何对这些关系进行调整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旅游企业参与进来,当然这些企业可以是外来投资者,也可以是当地政府投资经营或者是当地个体户自主经营,还有可能是一种合作经营等等,没有这些企业的参与,旅游行业将会是一潭死水。因此旅游企业首先是利益主体共生系统中的一员。但是旅游经营者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利润最大化是其进行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力,因此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进行监督,从而规范整个旅游行业,使之有序地发展。这样既维护了当地人民的利益,履行了政府的职能,同时也最大程度保证了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广大群众也应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当中来,这样必然可以为旅游活动增添活力,也使广大群众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和权益。同时,旅游者业是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获取某种体验和见闻为目的,需要旅游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产品,当然也包括必备的旅游设施;同时,正是旅游者的消费,使得旅游活动得以开展和维持,使得旅游经营者得以生存和发展。总之,除了旅游企业、政府机构、广大群众和旅游者之外,生态旅游利益主体共生系统中的成员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媒体等,正是这些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协同发展,使得这个系统持续运转,健康发展。所以,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实现他们的利益。
“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和保护他们的权益,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各个利益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发挥自己作用和功能呢?
二、政府机构应发挥的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纷繁复杂的一个系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受益群体不是特定的旅游者、居民个人或群体,而是覆盖于与旅游资源有着各种联系的所有个人、群体和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的协调与冲突、权力的制衡、利益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府机构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从宏观上引导旅游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编制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实施科学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将生态学原理、方法应用到规划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的破坏。政府机构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应进行实地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将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和具体内容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将旅游设施(如酒店、饭店、度假村、铁路、公路等等)的配套开发与保护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当地人民的利益,才能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进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外,政府机构还应该严格管理,规范评审制度和程序,监督已经获得通过的规划的切实执行,确保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按照规划实施。
(2)加强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