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体融合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体融合的背景范文1
尽管我们无法将新一代媒体的详细模样想象出来,但是可以通过认真地分析和观察了解到媒体融合的宏伟蓝图。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机地融合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各种媒体的功能和特点,然后通过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借助,使媒体融合之后的新媒体变成人们未来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阅读的最新终端。不过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在新闻传播受到的媒体融合影响的研究领域中我国仍然比较滞后,但是已经出现了新媒体融合的趋势和端倪,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的表现:首先,在新闻传播的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都充分地参与进来,融合媒体利用各个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等,再借助传统媒体生产新闻的能力,对新闻信息进行集合,因此其在目前的各类新闻的传播工作中融合媒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其次,在行政部门对公众信息进行以及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手机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BBS、QQ、MSN、微信、微博等在内的各种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再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统媒体通过对新媒体的借助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传统媒体中转播博客、微信和微博内容,而且网站和手机也将参与各类直播节目的机会提供给了广大的受众,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获得相关的新闻线索,借助计算机对新闻进行播报等。最后,传统媒体通过对数字技术和网络途径的借助从而形成了新兴媒体,比如电子报、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以及网络电视等,因此随着媒体融合而形成的新一代新闻接收终端决定了媒体传播已经变成新的发展趋势。
二、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机制分析
新闻传播机制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媒体融合的影响。本文主要立足于产权结构、经营模式、组织形式、接收终端以及新闻主体等几个方面对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机制进行分析[2]。
(一)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媒体产权融合的重要表现就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融合,媒体间的壁垒也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而被成功打破,这样相同的内容就能够实现多介质、多渠道、多市场的传播,从而进一步对媒体的有效融合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多样化的产权融合并非是传统形式的企业重组,而是充分地将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新的运营理念体现了出来。传统媒体通过收购合并等各种方式组织重构、整体策划、重整内容、共创内容、整合产品等,最终将具有多样化产权结构的大规模传媒集团构建出来,并且对大规模高效益的媒体业务进行运营,对一加一大于二的这样一种发展目标进行积极地落实,这样就使得传媒企业产生了高效应和高利润,还可以对低成本运营的理念进行积极的践行[3]。美国早在21世纪初期就开始与时代华纳进行在线合并,通过参股以及控股等各种运营手段最终使得有机结合媒体产权的目的得以实现,并且将跨媒体产权的媒体航母打造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除了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之外,同时还可以使重组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因此对于相互之间的合作更为有利。但是目前传媒企业产权在我国尚未正式进入市场,尽管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广告市场和出版分销逐渐的将部分市场开放了出来,然而政府的气息在产权中仍然十分浓厚。所以在融合方面我国的媒体产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现在民营媒体属于其最为主要的集中领域。媒体融合的趋势在信息技术的促使下开始在全球的范围内不断的蔓延,现在我国的报纸、期刊、电视、网络、新媒体等通过集团化的道路不断地对自身的规模进行扩大,而这些正是在产权融合方面我国的传媒业出现的一次重大进步[4]。
(二)综合化的经营方式
多个媒体的共同运作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经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均采用联合行动开展和采集新闻信息的工作。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使人力、资金以及设备上的投入得以极大减少,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闻加工的成本。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媒体联合运营能够使已经覆盖的媒体市场得到有效的保护,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而言,媒体融合在本质上具有较大的差别,而经营方式的综合化是最为主要的区别。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由于这种本质区别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一般民众现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写日志、写博客以及发短信的形式开展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以及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聊天[5]。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具有越来越高的融合能力,同时也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对新闻进行和接受的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在新闻传播手段和方法不断变化的今天,整合和加工新闻传播信息的工作也有了越来越大的难度,所以,新闻传播机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必须要充分考虑如何对内容进行精确定位、怎样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等。
(三)一体化的组织方式
新闻传播的形式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将以往媒体间的壁垒颠覆了,并且对全部媒体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最终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构建起来。而该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区域管理和行业管理打破,通过对多种媒体的借助,从而确保实现机构重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最终可以保证各种类型的媒体都能够实现集体运作[6]。集中与融合之后的组织形式通过对各种媒体介质特点的借助可以在新闻传播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产品各异,并且最终能够实现强强联合,从而将区域市场做好。然而由于我国在媒体融合研究方面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比较落后,因此要想推动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彻底实现,还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统一化的接收终端
所谓统一化的接收终端主要就是融合接收终端,而数字聚合技术的高度发展则是这一过程的基础。设备终端的融合就是这里所谓的终端融合,其也被人们称为3c融合,其将电信、计算机以及消费型电子产品等涵盖了起来。通过对某种协议的借助,就能够确保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比如电脑和电视的融合、手机、电脑、电视盒、MP3、数码相机等的融合。对接收终端进行融合的最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消费者对新闻信息的多样化和一体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7]。在这种要求下,消费者需要的新闻信息可能需要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屏等涵盖起来,所以新型的接收终端必须要将多种多样的服务提供出来,有机整合多种形式的信息,最终在消费者面前进行展示。从表面来看,有机统一接收终端主要就是融合硬件设备,而实际上其大概将三个内容涵盖进来:首先是有机的融合接收终端硬件;其次是要构建具有多样化类型媒体信息接收平台;最后是服务于内容的以终端设备为载体的融合。
(五)多元化的信息主体
由于受到了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动,因此现在的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一般公众也能够顺利的参与进来。公众可以通过对博客、手机、PPS、QQ、MSN、微信、微博等各种工具的利用,从而将多对多、一对多以及一对一的传播形式形成,其能够随时新闻和表达观点,这样就导致信息传播主体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多元化趋势[8]。各种媒介具有越来越快的融合速度,而且目前新闻传播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一体化。虽然个人、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都能够作为信息的提供者,然而职业的新闻一线人员仍然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和采集的主要承担者。在新闻信息传播中专业的新闻媒体仍然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不过我们必须要看到现在大众传媒格局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的草根记者。
三、结语
媒体融合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媒体融合;走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71-01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信息技术也有了重要进步,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对于我国传统行业、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其中,新闻传播模式就不得不另寻他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相应的,电视新闻传播也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优势。本文中所讲述的媒体融合仅仅局限于传媒行业,其特点是强化了信息的整合和优选,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开阔的思考视野,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感官需求、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一、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优势分析
(一)新闻采集注重合作。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变与发展,传统的新闻采集模式十分注重分工合作,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保证工作的进度,但是却缺乏团队之间的合作,不利于新闻采集的可持续性发展[1]。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集将分工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有效地提高了新闻采集的效率,同时也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公开、分享,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
(二)信息来源广泛。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大大减少了对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依赖。媒体融合可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新闻信息进行编辑,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另外,多种信息来源途径实现了新闻材料的多样化,进一步满足了当下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爱好需求,在其长期发展与转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表达观点多样化。随着媒体的发展与融合,电视新闻传播在表达形式上更趋多样。在面对社会某一热点关注话题时,都会有多个角度来看待,不同的媒体所主抓的重点不同,所以在新闻表达上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实际上也就是将多种的观点表达进行融合,向观众呈现一个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而新闻传播表达观点形式则关系到电视新闻传播的实际发展,所以,表达形式越多样化、人文化就越容易受到观众的青睐,越容易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走向分析
电视新闻传播作为我国媒体的一大主力,有责任、有义务为我国媒体事业作出贡献,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其地位岌岌可危。为了实现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提出其具体发展走向。
(一)加强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尽可能地满足了大众多元化的需求,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观众结构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如果仍然按照旧的表达方式是不能够满足观众需求,无法带动观众情绪的。所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就必须在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过于注重画面感很容易忽视文字表达效果,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2]。另外,也要将新闻信息作紧密联系和整合,有序进行电视播放,为电视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加强科学评估。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加强对传播效率的科学评估也是其发展走向之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对电视新闻传播效率进行科学评估有利于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科学评估,一是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反映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满意程度,借此来进一步了解观众对于电视新闻传播节目的需求;二是收视率,在新闻传播节目中收视率是其重要衡量指标,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更是需要收视率的保障,所以,必须加强收视率的实际调查与分析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有针对性地进行电视新闻传播节目的调整;三是社会效益,对于新闻节目而言,社会效益十分重要,能够间接反映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与价值度,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发展社会效益是电视新闻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3]。
三、结束语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对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进行分析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每一位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都必须能够清楚认识到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全力投入到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中,为其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顾立萧.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06):110+109.
[2]孟庆斌.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1):135.
[3]杨丽平.浅析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传播与版权,2014,(12):21-22.
媒体融合的背景范文3
1 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整合
自限娱令、限广令出台之后,电视台出现了手足无措的现象,此时,视频网站主动承接了产业转移,一些禁播电视节目进入了网络,成为了网站看家节目。网站的宽广平台受到了电视台的高度重视,电视台与网站的联合势在必行。
1.1 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整合优势
在传统电视台运营模式中,从内容制作一直到节目播出均是线性的封闭过程,大众只能进行定量、定时的一次性消费。首先,通过和互联网的整合,能够实现电视节目的回放,并且可以让大众自主选择节目,极大的提高了大众对节目的接受程度与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大众会对节目进行评价,而评价高的内容又会被更多的大众关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机制,即马太效应[2]。其次,通过和互联网的整合,不仅可以将节目内容放到网络当中,还可以根据网络特征,予以针对性的再加工,对节目内容予以分类整合,将新闻、体育、娱乐等不同类型节目划分到不同网页下,大众可以通过点击不同页面获取不同节目内容。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机构提出了一云多屏的概念,也就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视频当中,实现多屏互动,让大众能够随时随地的共享信息内容。
1.2 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整合运营模式
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整合运营模式已经在很多机构中得以尝试。2010年,百视通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借壳广电信息整体上市,在上海地域经济优势的条件下,借助资本运作,由单纯的内容集成播控发展成了一云多屏的智能媒体服务。上海广播电视台已经形成了全程全网,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服务的运营服务体系。
现阶段的广电行业各谋发展,大到百视通全面开展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整合,小到具体节目借助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整合展开营销。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是全国首创电视、网络实时互动的节目,引入网络公众评论员,使得评论话语权越来越多元化。在每次播出节目的时候,就会在该节目的主页地址、微博地址上重复播出滚动字幕。在节目播出前期,栏目组会在微博上节目播出预告,对评论事件予以简要介绍。此种电视台和互联网整合的模式,弥补了电视台互动不足的缺陷。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在策划阶段,就进行了广泛的网络宣传、视频转播,更是和爱奇艺网站合作,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整合,使得节目内容更加新颖,输出渠道更加多元化,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喜爱,并且为传统电视注入了新的活力。
2 电视台和手机通信的整合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通信行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IPTV、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的出现,使得通信行业逐渐脱离了单纯网络传输,逐渐成为了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电视台通过和手机通信的整合,可以借助手机携带便捷、视听无阻的优势,弥补电视机固定的不足,其具体整合方式就是积极发展手机电视业务。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手机视频用户使用手机看电视业务的用户达到了65.7%,使用手机上网点播网上视频节目业务的用户达到了50.4%,使用手机下载网上视频节目业务的用户达到了44.9%[3]。由此可以看出,手机电视业务具有非常大的受众群体。手机电视业务提供内容主要包括直播视频节目、专门为手机电视制作的点播节目。电视台制作好的节目能够直接销售给通信网络,手机主要利用增值业务收取大众视听费用。在此过程中,还要对手机电视播放终端、用户使用习惯、宽带与网速约束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在电视台和手机通信整合中,电视台可以对传输资源予以特殊编辑加工,制作专门符合手机用户的短小视频,进一步吸引大众。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电视台已经和手机通信进行了良好整合。中国移动作为最具有人气的手机通信网络,成为了电视台营销的主要合作伙伴。
3 电视购物的自我新媒体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视台一定要摆脱传统运营模式,在和新媒体的整合中,加强对新营销手段的探索,促进电视台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电视台也可以对自身硬件技术进行更新,以此来开创新的运营方向,这是一种更加长远的运营之道。比如,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台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对自身硬件水平予以提升,使其成为全新的新媒体。因为电视台具备传播资源,为此,电视购物选其为发展平台;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而言,电视购物也对广播电视机构太过依赖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从2010年上海广电东方购物达到了50亿元的规模之后,在集团总营收入中占有50%;而湖南广电快乐购也达到了25亿元的规模,使得电视购物得到了快速发展[4]。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电视购物具备跨地域发展、产业链增值、增加营收渠道等优势,为电视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随着各种媒介的不断融合,加强运营策略的定位与实施,是每个媒体新兴或者重新崛起的重要机遇。在此形势下,如果将电视购物与互联网、手机通信等进行全面整合,加强电视宣传、网络购物、手机扫描等,不仅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还可以创新电视台营销手段,为电视台与新媒体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媒体融合的背景范文4
调整课程设置,扩大新闻实践类课程的比重
我国大部分新闻院系都采用传统的、偏重理论的学术型课程设置,以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为主,涉及采访、写作技巧和实践的比重有限。另外,在传统的新闻专业设置中,新闻院系往往围绕一种媒体来安排具体课程。例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报纸讲解采、写、编、评,虽然有些章节也涉及广播电视,但基本都是一带而过。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传媒间介质差异被打破,按传统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从2005年就设立了一个媒介融合的新专业。近年来,新闻院系在我国很多大学设立,虽然它们有心培养融媒体的新闻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实践类课程偏少,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机会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比较浅显,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类的课程,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经常是7名~8名学生分成一组,根本达不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环节的目的,自然难以适应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编。
媒体融合课程并不是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的一个“大杂烩”,而是积极探索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以新闻理论课程为基础,新闻业务课程为核心,加大新闻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新闻业务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不能低于全部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另外,新闻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与理论类课程有所不同:增加平时测验的次数,媒体实践、新闻作品也是考核的重要方面;鼓励学生多参与媒体实践,多发表新闻作品,把这些也列入期末总评的加分项。其中,新闻作品应多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来完成,以能否按时完成、创新性、新闻专业性和音视频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采访、编辑、写作或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但国内大学新闻学专业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配以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生的参与程度有限,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学习,这种授课方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小班授课,授课方式以研讨为主,教师讲授比较少,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新闻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摄影摄像等课程,要求学生结合作品阐述自己的理解,学生之间要进行充分讨论,教师再进行点评和引导;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如新闻理论、中西新闻比较,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看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所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比较辛苦,但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锻炼和成长。
建立完备的实践体系
培养融媒体新闻人才,建立完备的实践体系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在学习到相应的新闻理论知识后,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让其学以致用。目前,我国新闻院系的实践体系普遍不够完备,完备的实践体系一般应有以下几个层面:
1.建立音视频实验室、非线性新闻编辑实验室
新闻实验室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编辑等课程的实践需要,但实际上这些实验室的投入不菲且更新换代快,很多院校都没有能力建立。有的学校只能租用其他新闻院校的新闻实验室,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时间和次数都受到限制,对于学生的实践锻炼是不够的。
2.借助校级媒体平台
校级媒体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实践平台,但也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因为校级媒体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的,并不是只有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参与,这样落到每名新闻专业学生头上的锻炼机会也很有限,而且校级媒体的报道范围往往局限在学校,与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的面向全社会报道的新闻媒体还有很大区别。
3.建立校外的新闻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新闻院系都积极探索与社会上的各种新闻媒介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新闻实训基地,媒介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锻炼机会,报道范围也有所拓展,不再局限于学校的人和事。但是,建立各种媒介形态齐全的校外新闻实训基地对普通的新闻院系并非易事,很少有新闻院系能同时拥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完备的校外新闻实训基地,这不利于培养融媒体新闻人才。
国外高校新闻实践体系完备,大多设有实践基地,如电视台、报社等。由于国外高校十分重视与社会的接轨,他们拥有 “真正”商业化运作的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电视台是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BC的一个分支机构,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由学生担任记者、制片人和电视节目制作人的商业电视台。该台每天有3小时的新闻直播节目,且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2004年,该电视台的经营额就超过1,000万美元,纯利润达400多万美元。
配备完善的师资队伍
融媒体背景下,要培养出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新闻专业知识、教会学生新闻专业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传递一种融媒体的理念。但现实中部分新闻院系师资队伍的配备并不完善、合理。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重新思考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目前,不少新闻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即使在媒体实习过,时间也极为有限,这样的教师如何给学生上好新闻实践类课程?学院招聘实践课教师时应主要看其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专业成果及讲课能力,专业实践课的教师必须有相关领域的从业经验。例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实践类课程教师基本上都是有数年甚至数十年媒体工作经验的编辑、记者,他们的实践经验不仅能让学生不出校门便能得到权威性的指导,而且也能使学生在专业标准的要求下迅速成长。此外,新闻院系也可以从媒体聘请兼职教授加强实践类课程的师资力量,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它的全职教师只有20多人,但从各大媒体聘请的兼职教授有120多人,许多主干课程也由兼职教授担任。
新闻师资培养应该有多种渠道,既有高校内部的进修,也应该有媒体一线的实践,新闻院系可以有计划地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安排教师到各类媒体去挂职工作,参加媒体采编、策划、制作等业务工作。这样就可以把媒体的最新技术、最新经验、最新理论以及新闻传媒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问题传授给学生,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和业界接轨。
融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创新的授课方式、系统的实践体系和完备的师资队伍,融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当然,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学新闻传媒教育。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工作实践是培养新闻传媒人才最好的大学。在新闻传媒毕业生日后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传媒机构,亦负有培养和提升他们基本技能、科学和人文等综合素质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刘赞,王宏.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人才培养重点[J]. 青年记者,2013(5).
[2]蔡雯. 融合:新闻传播正在发生重大变革[J].新闻战线,2009(6).
媒体融合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传播策略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多媒体性
信息技术、广播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旧媒体之间相互融合,为信息内容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内容也呈现了新的姿态,信息生产过程中,利用高科技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的呈现,传播方式也出现了不同。在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中,单一的传播途径难免会出现新闻趋同化、内容娱乐化的倾向,为了迎合收视率,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视野过窄,同时针对突发性新闻的应对也缺乏一定的能力,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并且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带有主观性,使得新闻对民众的吸引力降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内容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二)技术性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体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技术性。媒介融合背景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成为新闻传播的技术保障,新闻传播越来越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设备,只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作为保障的新闻传播和媒介,才能达到新闻快速和广泛传播的目的[1]。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参与到传统媒体新闻制作和传播中去,利用视频等方式,促进新闻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内容的传播。
(三)系统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呈现系统性特点。在新闻传播中实现由传统的权威性媒体进行广泛报道,由新媒体进行细节报道和实时报道,新闻传播更加呈现系统化的特征。在传统媒介背景下,受众只能单向接收信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二者的优势,填补二者在新闻传播上劣势,并实现新闻传播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
(四)互动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观众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内容进行互动,通过手机客户端、网络平台等等实时关注新闻事件进展,并进行即时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2]。互动性将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新闻传播的广泛性离不开新闻即时互动。传统媒介缓解一般没有条件去关注观众的反馈,或者观众的反馈较慢,在新闻传播中缺乏民众对新闻内容的意见和看法,大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缺乏民意反映的平台和渠道,部分新闻关注度不够,都会影响到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五)介质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和媒介会更加呈现一种多样性特点,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会是一种全介质的传播,新闻传播既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以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利用多种介质实现新闻的广泛传播。
(六)私人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个人也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因此新闻传播又具有私人化的需求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比如网络、手机新闻APP等,可以根据用户平时的使用习惯,推送相应的新闻内容,比如生活、财经、国际等等板块,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同时促进新闻内容的传播。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效应
(一)长尾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会产生长尾效应,由于大多数的传播媒介仍然采取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电视、广播等等,其余的传播媒介大多为网络媒体,新媒体发展时间短,市场占据的份额较小,但是发展速度快,在新闻行业逐渐占据了长尾区域,传统媒体也逐渐向新媒体方向扩展,比如在微博平台经营自己的公众号等等,运用网络媒体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提升媒介融合的发展空间[3]。
(二)叠加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叠加效应是利用多种媒介,有效融合各种媒介和传递方式,提高新闻的覆盖面,使其更加具体而广泛,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比如在夏季一些自然灾害报道中,在传统的电视媒体、广播等媒介对自然灾害的广泛报道外,也可以在微博公众号和论坛上对自然灾害报道详细和具体地进行报道,群众可以对事件进行了解,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扩展新闻的影响区域,最大程度上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三)窗口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获取和传播新闻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新闻价值,在互联网技术保障下,新闻报道可以更加全面,并及时进行下一步的报道,提高新闻内容的关注度。
(四)波纹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相似的新闻内容也会被不断提起,在众多媒介影响下,相似新闻都加快传播速度,人们也会去了解新闻报道,对新闻内容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促进媒介融合渠道的多样化,也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4]。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策略
(一)新闻内容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要提升传播速度,就要重视新闻内容,内容的多样化是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稳步发展、吸引观众的基础和前提。受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的限制,媒体在获取新闻内容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媒介多样化的今天,新闻传播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新闻媒介,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及时、真实。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各种媒介收集和整理新闻信息,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全面具体,满足新闻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减少传统的新闻背景下的新闻重复的问题[5]。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报纸、广播等更加侧重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官方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内容上更加趋近于细节报道,可以使民众获得更加全面的新闻内容。
(二)注重新闻媒介的新旧交融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新闻传播,需要将新旧媒体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新闻核心内容的真实性,利用新媒体来加快传播速度,获得第一手资料,拓宽新闻传播范围,并从中更新新闻资料和信息,将观众引导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增加用户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吸引大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关注度,提升对新媒体的认可度,为新闻传播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6]。
(三)注重新闻的层级开发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要打破传统媒介束缚,不断改进,向层级开发靠拢,进行多种媒介的融合,深入挖掘新闻内容和资讯,对新闻内容进行全方位报道,体现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传统媒体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支持,利用影音和视频表达出来,还可以在网络中与网友进行互动,对人们对新闻内容的看法进行深入挖掘和报道,满足公众的互动需求,也可以深入对新闻内容进行分析,提升新闻质量。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要多利用各个媒介的优势将新闻内容完美地呈现出来,利用各个媒体的特点,做好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介,从而发挥各个媒介的优势,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为全媒体生产模式。
媒体融合的背景范文6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新闻媒体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移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道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学习方式 互联网下主流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 小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营销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以新闻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 产业融合下的互联网媒体,该怎样突围 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终端技术分析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变革趋势探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之道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本体新特性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突围之道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互联汽车数据化媒体服务 浅谈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的研究开发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发展分析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党刊的创新机会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剧的“微”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孙健.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何者可以言新――从两款风格迥异的新闻客户端看媒体融合之道[J].传媒评论,2014(11):44
④中国新闻出版网.从澎湃新闻运营看媒体融合之道.2015-04-28:http:///newmedia/2015-04/28/c_134191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