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范文1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走入城市,随之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0-17岁)。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人身(生理)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遭受的他人的人身侵害,遭受绑架、害等人身伤害;二是由于安全知识以及自救能力所限导致的意外伤害,2012年5月,江西省宜春市农民王久寿照顾的5名留守孙辈玩耍时全部溺水身亡,这样的悲剧在农村留守家庭中数见不鲜;三是由于得不到及时到位的照顾以及必要的情感支持产生的安全问题,例如2008年2月25日,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各种风险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如果不好好保护这些年幼、脆弱的生命,不仅给家庭带来痛苦,也会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二)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极其突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导致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三)学业成绩普遍较差、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无法对其子女给予有效的教育,加之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管教不力,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近乎无人过问的状况,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全国已有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待遇低、居住条件差、流动性大等特点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到打工城市接受教育。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各种制度、政策,更使两亿多农民工成了我国最大的人户分离的群体,使他们成了城市中无“根”的社会阶层,使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长期地、稳定地在城市生存下去,更无法为孩子提供正常的学习坏境。可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二元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错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后,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地教育,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普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品德和生活习惯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祖父母对孩子常常是无比的溺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控制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减弱。许多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我行我素,在学校中也不遵守规章制度,小偷小摸、打架、早恋等问题经常发生,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础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需要特别给予关照的。
(三)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撤点并校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上下学面临一定安全隐患。
农村学校教师数额少,体育、音乐等教师极少,年龄老化、学历较低显现严重,课程开设不全难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全面发展。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仅局限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之外的活动,则不再关注。学校和老师只顾及学生的成绩,反而会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而忽视他们。农村学校里,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学校在工作中普遍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而且很多留守儿童情感比较脆弱,教育的方法和方式稍有不适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以至于引发安全等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也通常比较消极,安全成为德育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
三、制度规范、城乡互动、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打破各种城乡壁垒
党的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产物,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做到:
首先,政府应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适当鼓励、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上学,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创办乡镇企业,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而不用将子女留守在家,去很远的地方打工。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提供资金、税收、手续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引导他们创业,并通过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农民即使不外出务工,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子女接受正规教育,这是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
同时,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投入,通过减免打工所在地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最终使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创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农村,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以及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家长交流成功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要家长科学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关爱下健康成长。
(三)学校应尽职尽责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首先,应全面了解本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去向、联系方式和监护人情况等有关信息,对留守儿童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成长状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以便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的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其次,要专门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教育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的正确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心才是。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影响到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范文2
1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元经济体制是关键历史时期的特殊政策,该体制对于特殊历史时期发展国家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正是这种体制,造成城市和农村发展存在严重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差别――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从体制发展的历史时期来看:
建国初期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很难自由流动,具体表现在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困难,国家将大量的优惠政策给予城市,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其中,国家基础工业的发展力量也来源于农业生产,这种体制下的工业与农业“剪刀差”,导致农民在收入和产出环节相比与城市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各项政府福利保障很难覆盖农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社会结构不平衡矛盾日渐突出,加深了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程度。城镇与农村发展结构不平衡、社会阶层结构不平衡、城镇与农村组合结构不优化、社会文化结构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引发社会结构动荡必然出现,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链条被打破,各生产要素间的对称关系丧失,城市和农村原有发展结构和阶层结构将处于失衡状态。从发展结构来看,发展不平衡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起源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引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产生并不断催化,城镇高费用让外出人员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各种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严重不足,户籍制度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难、升学难矛盾凸显,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进城难。从社会阶层结构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特殊性更加明显。外出务工的农民失去原有社会关系网,需要重新确立和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行业特征的需求,导致他们很难自由发挥,生活困难;经济基础薄弱,收入有所增加但生活负担较重,迫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对孩子的关注度日渐下降。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外出就业政策导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穷则通变”,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大多会选择其他增加自身经济的新途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推动农民外出务工最直接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就业结构调整有重要作用,能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必然造成城市资源的紧张,导致农民自身压力巨大,迫使农村留守儿童不流动,这是大多数外出务工家庭的基本选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流入与流出,农村是留守儿童选择生活的第一区域,农村社会的和谐程度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和谐程度,当农村发展条件利好时,农村社会整个链条处于优良状态,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得以改善;农民是主体,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关键。可见,“三农”问题的衍生效应影响巨大。只有“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增加社会和谐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
(1)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增多,农民工常年外出务工,与子女的交流长期缺失,最直接结果是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危机和亲情危机,这些都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城市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权衡带领与留守的经济成本条件,农民工会自发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不仅不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的忽视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爱和母爱的呵护,心理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孩子生活认识偏差;孩子对于监护人的疏忽或者是过度依恋,导致孩子的个性、心理发生扭曲、变形,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脾气古怪、心浮气躁、自信不足等情况,心理越封闭,孩子的心理问题便会不断的增加。
(2)学校功能减弱,学习情况欠佳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课堂,学校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孩子的应试教育,更应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引导。当前兰西县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教育功能不断弱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功能不断丧失,监管不力现象长期存在;农村教育意识上存在严重不足,对于学校资金支持短缺,教师福利配套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范文3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needs the minority groups which the society pays attention.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production has the profound social reason, and has a series of problems. How to know that correctly these questions 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become the hot spot which finally the society pay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the reason which produces from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obtains, analyz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 from the microscopic aspect, then discusses some to solve the question essential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对策
Key words: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相比,无法享受城市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城市的优越性;而相比农村其他儿童,他们又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这种种不公平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他们能力的获得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学习适应问题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重重的问题。其具体原因有两类:一种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外)祖父母由于年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较差而无法对孩子的学业加以监督和指导。同时,(外)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助长了孩子不爱学习的作风;另一种原因在于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工作地点也相对不固定,导致农村部分儿童经历过流动儿童到留守儿童的多次反复。这种由流动儿童到留守儿童的多次反复,使他们的学业间断性现象严重。
2、社会生活适应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质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父母在外工作出于补偿心理给孩子可支配的零用钱较多,因而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3、日常生活适应
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适应主要包括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安全两方面。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由于生活上缺少照顾,留守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在留守儿童安全方面,由于有些隔辈监护人所看护的留守儿童数量过多,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而大部分留守儿童是6―16岁之间的学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好奇心较强,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能力,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的悲剧发生。
二、措施及对策
1、从长计议――制度性对策
目前中国的现状不可能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打破包括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城市政府应该对农民工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等方面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作为对农民工的回馈。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首先,要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确保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农民工子弟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低、师资水平差和缺乏管理经验等问题,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对打工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要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摊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避免流入地因地方财政问题而将流动儿童拒之门外而成为留守儿童。
2、立足当前――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社会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立足当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面配合。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打工。外出家长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沟通,同时还要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其思想动向,对不良思想要及时加以引导。尤为重要的是家长外出应指定责任心强,有精力和保护能力的亲属担任临时监护人,并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外出务工期间多同临时监护人联系,提醒监护人不要溺爱孩子,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
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学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外,应采取特别的措施,开设心理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着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独立生活能力。
最后,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流出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农村社区也要加强建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成立专门的社区预防机构,设置专人加强管理,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的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全方位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刊评论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试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民族教育,2005(3)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4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特别是城乡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由于政策、体制机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或无力将子女一同带出,便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就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监管或他人代管或无人监管的现象,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加之学校教育失当、社会教育不足和自我教育不严,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道德、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有制度性原因,也有政策性原因;有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需要认真分析研究。
一、政府原因
(一)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步减弱,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村经济增速较缓,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于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限制,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将孩子一同随身带出。另外,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险制度和住房制度等,对农民工子女到务工地读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障碍。特别是现行的一些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诸多不平等待遇,高昂的学习费用是一大障碍,各地考试制度、教材、科目设置等方面的差别也是一大障碍。虽然现在提出了一些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解决方案,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解决方案与现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安排存在种种矛盾,实现起来较为困难。即便有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务工地,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安全状况等也是不尽人意。
(二)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目前,对于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主要还是靠政府解决,但这些费用在满足基本的教育开支后,就不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导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举步维艰,一些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措施难以实施,同时也难以留住优秀的辅导教师和管理者。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人才和技术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少成多。
(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当今,一方面城市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就业创业的机会更少,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摆脱祖祖辈辈难以摆脱的困境,这些父母不得不选择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以养家糊口,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而他们的孩子便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所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也是引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大原因。
二、家庭原因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在正面影响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教育支付能力,改善家庭经济环境;外出父母在外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在教人育人方面思想会有所进步,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增多,有利于扩大留守儿童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和生活世界;有些农村留守儿童能深知父母外出务工的不易,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生活上更加节俭且独立性和责任感更强。但总的来说,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一)缺乏情感交流
人从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首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父母要给孩子上第一堂课,父母对孩子不只是养育,还有教育,尤其是那些学龄前、小学、初中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缺少一方或双方的教育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较远,回家成本较高,回家的次数很少,有的甚至一年到几年才回家一次。因此,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等联系,且大部分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之间的联系频率很低,缺乏足够的思想沟通与正常的情感交流,从而无法实现正常的完整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产生了孤独、寂寞和无助等消极情绪,很多留守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根本不知道父母在外从事何种工作,而且对父母的生活安全等全然不知,常常会在儿童心中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情感上不能像非留守儿童父母一样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怀和安慰。因此,打工父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情感上的生疏和隔膜。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监管方式不当
对于那些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家照顾他们的父母由于精力和知识有限,又为生活所累,对留守儿童的监督较少,有的抱着“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旧观念,采取粗暴的方式,更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幼小心灵,对于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本身接受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缺乏有效监护引导和监督的情况下,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往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失范和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由(外)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照顾他们的长辈即便有年轻化的趋势,大部分的文化素质较往年往代有所提高,对小学及学龄前的儿童教育基本能辅导,但对于初高中儿童的教育辅导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即便如此他们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现在提倡的文化教育、科技教育也有很多不适应。因此,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自觉去学习,去摸索,而在生活和物质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偏爱和顺从。
(三)过多依赖学校教育
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孩子上学的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学校教育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初高中文化,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也偏低,他们认为自己知识有限,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足以辅导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应由学校和教师来承担,认为自己的责任主要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道德水平的高低等是孩子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是学校的责任,家长的责任很小。有教师反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很少与学校和教师沟通,有的家长连学校的家长会都不参加,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管不问,根本不配合学校的教育。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是:一是家长的不负责任造成的;二是家长自身能力、精力、知识和时间有限,无暇顾及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三是家长过多相信学校的教育是万能的,依赖性较强。这种过多依赖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不利,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三、学校原因
(一)缺乏针对性的教育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对孩子的道德、安全和心理教育较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教育学生的学校和教师便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和联系,很多临时监护人和父母更少与教师联系,而对于教师而言,由于班上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更是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关心。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课堂之外很少甚至没有沟通交流。受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留守儿童实际和成长发展需要。在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主要是教育形式过于死板僵化、内容与现实脱节,更多的是抽象化的教化,原理、原则性的内容更重,内容大而空,不符合新时期儿童学习需求,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占用被认为不重要的“豆芽科”,认为一学期学习一两次宣传教育片就算完成部分科目的教学任务,对于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根本还不能完全理解,亦步亦趋式的死记硬背现象严重,认为得分高就是学习好,根本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到城市,而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1]。再加上教育水平、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数学水平,成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目前,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城市生活,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视野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农村小学的基础条件较差,未能给留守儿童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脱离[2]。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共同特点是父母外出务工,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来抚养,所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而且,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许多留守儿童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 题,使得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较低。
(三)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控能力不足,学习能力较低,在学习过程中,许多留守儿童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使得数学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部分留守儿童具有畏难的心理,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产生退缩、放弃的想法,不能深入理解知识点,导致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问题的合理对策
(一)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农村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3]。农村学校应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合理安排数学课程,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以确保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力挖掘留守儿童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数学学习氛围,促使留守儿童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意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
(二)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终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努力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尽可能的辅导孩子,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同时,家长应该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合理指导孩子的学习行为,以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动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以提升留守儿童的数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数学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评价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行为,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信心,以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该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注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情况,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实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分析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70):75.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消解对策
1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正如洛克的“白板说”中提到,儿童就如一张白纸,正处于一片空白的儿童正是进行教育的关键时刻,但对于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来说,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失了很多教育机会,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首先,家庭教育的缺位。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所接受的教育基本属于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或兄长式。这些教育形式都体现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隔代教育的老人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与当代有一定的差别,他们大都关注于吃饱穿暖的问题上,因此无法在孩子的学业上给与帮助。其次,学校教育针对性欠缺。相对于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缺少了父母的及时教育,认知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学校教育也是一个群体教育,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不能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的帮助,更没有设立相应的心理课程帮助疏导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教育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另外,辍学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如今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不断发展,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农村儿童辍学的现象。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离得太远,过于注重满足孩子生活上的需要而忽视孩子的学习,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不可能有效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导致其学习跟不上、厌学,辍学现象屡见不鲜。
1.2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
儿童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和精神方面发展,包括个体体质的正常发展、体质的增强、认知和意向方面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要比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龄儿童的问题多得多。1.2.1心理失衡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时期是他们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缺少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一必要的外在条件,对于他们的人生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相隔两地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性格发展不健全,比如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缺乏爱心、情感冷漠。有研究显示,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六方面,留守儿童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1.2.2德行失范问题儿童时期也是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教育指导以及父母亲的支持,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影响。据统计,留守儿童的操行得分往往低于非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中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年纪偏大的监护人与儿童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也不可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毫无顾忌的管教孩子,最后出现“不好管,管不住”的现象。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较差,没有父母监管,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部分留守儿童尤其是男生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缺乏道德感、责任感,没有爱心,染上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教育问题的成因
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各个因素共同促成的。家庭方面,亲子监护责任恩德放弃和监护的失效造成了父母教育的缺失,这种父母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方面,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有限,再加上受教育理念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始终是不够的,没有设置对留守儿童有针对性的课程,学校老师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社会方面,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文化向农村渗透,学校周围到处充斥着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这些地方,痴迷凶杀游戏,观看黄色内容,这些都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2.2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在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缺席导致的。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会缺乏安全感,遇事表现出焦虑、胆小、自卑的消极心理,而遇到困难时无法找人寻求帮助也会使他们感到害怕,长期心里有事却没有父母倾听,压抑自己的情绪会使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人际关系上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并且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当然,除了家庭因素外,学校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3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3.1加大政府对农村的经济支持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即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懈的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但如今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应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不仅使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多,而且也使城市人口数量、就业压力增大,但农民工通过在外打工实践,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眼界,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了一定的资本,很多农民工有着饱满的创业激情,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或者是回乡自己创业,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家减少一定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让父母回到家乡陪伴子女的成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服务业等。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发旅游区,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各类经济共同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完善,才能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2增强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临时监护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大部分临时监护人都存在“重养轻教”的现象,只关心儿童是否吃饱穿暖,是否安全,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与人格的教育,因此造成了大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缺少道德品质的问题。为此,应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指导,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营造一个全社会关爱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明确临时监护人的职责不仅是“养孩子”,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要言传身教,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要指导临时监护人运用科学、恰当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提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
儿童受教育是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就应该从学校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目前农村中小学大都实行寄宿制管理教学,但普遍寄宿条件较差,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强学校的寄宿设施建设,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寄宿制管理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且寄宿在学校能够让留守儿童在老师与同学群体中成长,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3.4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助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除了发挥政府、家庭、学校的作用之外,还需要发挥社会的作用,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社会,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我国能够帮助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太少,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明显,尤其是在农村,所以帮助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组织,多关注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支持活动,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看病、上学等问题。也可以在农村建立生产和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压力。可以在农村设立爱心站,对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强化家庭观念,转变家长重视给孩子提供物质需要而忽略精神需要的错误观念,给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留守儿童的安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村社区应设立相应的组织,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对监护人进行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也可以直接对儿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治安方面,需要结合政府与农村社区组织的力量,加强对农村治安管理,保证青少年儿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流动人口理论与政策综述报告[M].北京:人口出版社,2010.
[2]刘霞,张跃兵,宋爱芹,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68-70.
[3]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29-33.
[4]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55-64.
[5]李振堂.农村社区建设要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天中学刊,2011,26(1):56-58.
[6]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69-72.
[7]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