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碳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碳重要性范文1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英语具有亲缘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分为:经济学常识、政治学常识、哲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等部分。其中经济、政治、哲学三者,如果我们追寻其根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本身也就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哲学理论中,其最初都是用英文完成的理论,继而再转译成中文。所以,很多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流失了其最根本的内涵和特质,这就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因而,思想政治课必须回到英文的语境中,找到这些概念和理论最初、最根本的内涵,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比如我们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洞悉它的最原本的涵义。politics(政治学)其实是polis(城邦)学。亚里士多德认为statecraft(治国之术)是最重要的技能。经济学其实起源于家政学,在古希腊自由民是不屑一顾的,从事这些的往往是奴隶。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身为自由民,却家徒四壁,天天受到老婆的责骂。而哲学来源于希腊文Sophia(智慧),所以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家是仰望星空的人群。由此可见,英语同政治教学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去认真探讨政治课的双语教学。

二、双语教学对学生视野的培养

西方的教育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条块分割的现象非常严重,所谓“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不同学科之间是孤立的,甚至在相同学科内部也有非常明确的分工,比如医学就包括了内科、外科、骨科、神经科等等不同的分支。所以,政治和英语在很多人眼中更是不相关的两个学科。我们要打破这种割裂的知识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政治教学中就有必要采取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一种融通的知识视野。另外,在当前的知识世界中,英文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阐发问题,这样才能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才能融入知识界的话语体系。这对政治学科的教学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举例说,很多同学搞不清楚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区分。课本上所讲的爱国主义往往谈的却是民族主义的东西。用爱国主义的衣裳进行民族主义的教育。如果我们追溯到英文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们就不会再困惑了。民族主义对应的英文是(nationalism),“nation”(国家)和“state”(国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彼此的民族特点,那么我们就明白了民族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差异,美国为什么要打阿富汗,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民族主义是因为差异而引起的仇恨,其基本上是在贬义的语境中运用。而爱国主义对应的是patriotism,patri-在希腊语中就是父亲的意思,所以爱国主义它强调的是对于自己国家的爱。通过这样的讲解我们就明白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有很严格的区分,学生的视野一下子就拓宽了。

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中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高等教育输送优秀的生源。那么优秀的标准为何?我们过去比较注重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这诚然是重中之重,但是我们通过自身的经验观察发现,那些在高中学习是佼佼者,进入大学之后就成为泯然众人矣的人也不少。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教学方式和中学教学方式的格格不入,学生适应不来,因而造成了文化休克。造成文化休克的原因中有一点就是,学生会发现大学里面纯英文的教学会慢慢增多,特别在计算机、生命科学、经济学等等学科。国内比较知名的院校基本上都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这样可以最完整地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如前所述,高中政治课堂内容同英语的亲缘性,所在政治课堂采用双语教学是可能和恰当的,这可以让学生感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英文的教学方式有所了解,从而避免了文化休克。中等教学不但要符合高考,同时也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后高考时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所以,采用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双碳重要性范文2

师承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中医药行业应用型人才,在目标上突出专业性、实用性。相对于本科院校注重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因此,科学系统的建立起师资培养体系,打造一支既能讲又能练,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从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视阈,探讨寻求切实有效的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1.学校领导要做好师承教育的决策工作

一是要认识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学校领导要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将师承教育作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措施,制定出有利于学校师资长远发展的目标与规划。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开展师承教育的投入。要满足开展教育活动的师资、设备和资金需要,保证教育质量和实际效果。同时采取与医院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医院、企业内的技术人员请进校内作为教师跟师的对象;或与专业匹配的本科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派教师去进行短期跟师学习。

三是学校领导要为师承教育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可与塑造学校特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系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业的特点,用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耳濡目染让广大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师承教育的活动中来。

2.学校师资培养机构要做好师承教育的实施工作

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师承教育的设计。要把握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特征,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多方面的培养。对新入职的教师,让其跟着中年资的专业教师学习,培养的重点放在教学实践能力的实际应用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上,使其能够承担课程教学工作。对入职10年内的青年教师,可通过跟师高年资的教师,重点加强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可直接跟师老专家进行较高层次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帮其成为未来的专家,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水平的发展。

二要保证师承教育活动的实施。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各项资源,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和人员。既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跟师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双师型”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又要注重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分层次“以老带新”。更要保证师承教育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提高培训效率。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师承教育制度体系,让师承教育活动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二、多元视角,构建三级培养体系

1.以学校特色为本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教师发展的根本,就要先从学校的视角出发,着眼学校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丰富的特色。学校特色的彰显源于“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因此,“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中,一定要建立起由学校主导,具有本校特色且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

一是进行校本研究。通过组织校本研究,让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自身条件、可用资源、师资水平、社会需求和特色文化。这样既可让“双师型”教师明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目标,又可帮助学校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

二是在教师中进行特色教育。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学校教育科研改革成功经验纳入师承教育中。要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让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为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文化基础。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依托学校为基地建立中医药流派传承研究室,将学校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内化为广大“双师型”教师的经验,进而促进“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

2.以教师发展为纲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师承教育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通过由专业素养优良的高年资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结成帮扶的师徒关系,能从各方面对年轻教师予以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而且这一培养模式效果好,费用低,不会太影响本职工作,对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就利用学校现有师资资源,在专业教师中确定“以老带新”的结帮对子,促进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3.以临床实践为主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一是面向临床,突出中医药特色。采取校本培训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药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专业教师对中医药的热爱程度、理论水平及临床诊治能力,着力培养“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

二是名师带徒,注重言传身教。师承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导师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在导师遴选上必须本着“有德行、有意愿、有能力、有病人、副高职称以上”的原则,真正做到名师带徒。

三是传承文化,要求实践优先。加强对专业教师中医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校园特色文化等内容的培训。强调尊师重教,重视人文教育,以达到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目的。同时,加大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加强理论与临床的结合,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双向提高。

三、强化管理,完善师承教育考评和激励机制

师承教育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其得以高效、有序的实施,就要求学校确立“双师型”教师在师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双师型”教师对跟师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强化“评价制度”。加强对师承教育的需求分析,要引导教师把自我发展需要和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监督。最后要对师承教育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确保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教学与临床双肩挑,确保“产、学、研”三个方面的综合提高。

其次,要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从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制订名教师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双碳重要性范文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value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based on AHP and temporal dynamic weighting method on the traditional value engineering methods to be modified,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关键词:碳排放;价值工程方法;动态加权平均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value engineering method;temporal dynamic weight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24-02

0引言

在一段时间内,某一区域的碳排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生产性碳排放、消费性碳排放和转移性碳排放。而在分析和研究碳排放问题中,生产性碳排放一直是主要的关注点。如果企业能够直接得到所购入生产资料准确的间接碳排放数据,那么企业在测算其产品碳排放总量时只需测量本企业本环节下的直接碳排放量。相较而言,制造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很小的[1]。而如火电、钢材、水泥、炼油、化工等基础原材料及动力的生产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据了整个工业生产碳排放总量的大部分。而这一部分环节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是相对容易得到的,加之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这是数据取得的有利方面。但是如何准确测量各企业中生产流程以及如何获得上游及相关企业产品的碳排放量并不是本文主要关注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进行碳排放评价所必须的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完成真实有效评价的基础。

1以价值工程为基础的碳排放评价方法

1.1 对企业碳排放评价引入价值工程方法

1.1.1 为什么要在评价以为企业为单位的碳排放中引入价值工程方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企业的大量内在外在因素往往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所以在考察企业中某一关键指标时,综合考量才能得出合理、全面、准确的结论。作为本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碳排放指标也同样需要与企业其他关键控制指标向结合,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才能够做出客观评价。与政府机关与非盈利组织不同,企业在权衡某一方面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企业的功能与成本,这样就必须以价值工程方法为出发点,全面考察企业如何评价碳排放对与企业整体效用的影响。单纯要求企业降低碳排放而不顾因此而造成的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效率下降而带来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1.1.2 对价值工程方法的改造“要以最低的费用,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功能”,这是麦尔斯创造价值分析的思想基础。价值工程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功能与其所需费用”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从一切有关方面创造性地寻求提高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展开的[2]。传统价值工程方法中成本主要强调为达到某种功能而耗用的成本,即经济成本。而为了有效评价碳排放给社会带来的损失,达到通过正确评价企业使企业平衡社会成本与企业成本,单纯强调经济成本是不够的。通过引入碳排放成本,与企业的经济成本结合考虑,能够得到更加完整、全面的结论。其改造后的公式为:

效用=

其中:A为经济成本系数;B为碳排放成本系数(有关系数分配详见第二章第2节中有关分配权重的内容)

1.1.3 功能、经济成本与碳排放成本的关系根据价值工程方法的观点,功能与经济成本有着边际效用递减的高度正相关关系。并且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对于给定的价值工程对象功能的量与实质,实现每一功能水平的费用都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规律。所以效用、经济成本与碳排放成本的关系表现为:功能随着成本的增加而提高,但速度不断减缓;效用在达到峰值后陡然下降。在引入碳排放成本后,由于关联关系的变化,效用、功能与成本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在企业实际情况中由于碳成本与经济成本并没有一个确定关系,即在达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碳排放成本与经济成本可能为正相关或负相关。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考虑:如果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与经济成本负相关,在计算后可以权衡不同决策的总成本;如果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与经济成本正相关,那么在降低碳排放成本的时候同样可以降低经济成本,通过传统价值工程方法的评估和改善也能够使得经济成本下降至碳排放与经济成本负相关的水平。

1.2 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建立多指标体系

1.2.1 层次分析方法下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了有效科学的分配成本中多个因素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加以分析。所谓层次分析方法是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是对复杂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后,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确定被选方案的优劣。[3]根据这种评价方法的思想,可以把影响效用中的成本因素加以分解,在分层基础上对各因素分配权重并建立相对重要矩阵加以比较。虽然不同企业的评价体系由于生产工艺、流程和上游环节的不同会造成具体评价指标的不同,但是可以根据企业生产过程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层次分析体系(见图1)[4] [5]。以此为基础,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流程特点、能耗组成等情况建立起一个更加详细指标体系。

1.2.2 权重分配根据不同的权重分配对相同的指标值可以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按照企业生产特点、管理当局的意愿和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指标层1的权重分配和指标层2的权重分配存在很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一方面表现企业对于不同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区别,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对企业的碳指标进行科学评定。根据层次分析赋予权重的一般方法,在进行赋权重时首先应该先评定指标层1中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别评定指标层1中各指标下的子指标相对权重,再通过子指标与指标的系数相乘得到子指标的绝对权重。

Ui=Vi×Wj

其中: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Vi为第j项指标中第i项子指标的相对权重,Ui为第j项指标中第i项子指标的绝对权重。在建立起分层权重分配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模糊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指标中各子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对指标权重分配的总体合理性进行进一步判断。

Mi=CC…CCC…C ┆┆┆CC…C=V1 /V1V1 /V2…V1 /VnV2 /V1V2 /V2…V2/Vn ┆ ┆ ┆Vn /V1Vn/V2…Vn/Vn

其中:Mi为第i项指标中所有子指标的相对重要矩阵,Cmn为第i项指标中第m项子指标相对于第n项子指标的相对重要水平,Vj为第i项指标中第j项子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子指标相对重要矩阵后,根据定量值选择模糊判断矩阵对各子指标相对重要性进行定性判断。一般可以采用1-9及其倒数的判断方法。[6]

1.3 通过建立有时间权重的动态指标改善原静态指标相对于时点指标,使用动态平均的方法往往能够在进行较大时间跨度上跟踪并科学分析特定指标上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剔除某一时刻上指标的异常波动并保持目标时点指标的即时性。根据对历史指标和目标时点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时间权重进行调整。碳排放评价体系是通过综合考虑企业功能、经济成本以及碳成本,对企业碳排放进行长时间持续的评价方法。通过引入时间权重,把企业一定期限内的历史数据与目标时点的即时数据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剔除季节因素、燃料品质变化、短期需求波动等非流程生产内部因素的异常变动。权衡保持连续性与保持即时性是赋予时间权重的主要依据,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产品市场、生产流程和燃料动力组成等因素选择科学、准确的时间权重对即时数据与历史数据加以处理。

Y=T×F=t t … taa…abb…b┆┆ ┆ee…e=ab…e

其中Y为动态时间权重向量,T为时间权重,FT为各时点上的子指标值转置矩阵,a1、b1等为各指标在某一时点上的指标值,a、b等为各子指标经过动态时间权重进行时间加权平均后的动态指标值。需要注意的是时间权重需要保持权重随时间距目标时点变长而逐渐减小并且加总为1的原则(例如以泊松分部作为动态时间权重)。

1.4 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引入分层分析方法和历史动态指标的概念,把原碳排放价值工程评价方法改造为更加完整、准确、科学的企业碳排放评价体系。根据前文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的评价模型为:X=其中X为企业总效用,G为功能,A为经济成本权数,E为经济成本,B为碳成本权数,T为碳成本。

如果经济成本指标下面分为n个子指标,其子指标值向量E=EE…E。按照不同重要性,分配的相对权重向量为v=vv … v,则其绝对权重矩阵为V=A•v=A•v A•v … A•V=V V … V。同样,设碳成本指标下分为m个子指标,其子指标值向量C=CC…C。按照不同重要性,分配的相对权重向量为w=ww…w,则其绝对权重矩阵为W=B•w=B•w B•w … B•w=W W … W。通过一段时期对功能指标、经济成本指标和碳成本指标中的各子指标值的跟踪测定和记录,可以根据所取得数据分别得到一段时期内功能指标值矩阵Gt、经济成本子指标值矩阵Et和碳成本子指标值矩阵Tt。

Gt=g g … gt

Et=E1tE2t┆Ent=e11e12…e1te21e22…e2t┆┆ ┆en1en2…entCt=C1tC2t┆Cm t=c11c12…c1tc21c22…c2t┆┆ ┆cm1cm2…cmt

其中Eit为第i种经济成本t期内的指标值向量;eij为第i种经济成本第j期的指标值;Cit为第i种碳成本t期内的指标值向量;Cij为第i种碳成本第j期的指标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经济成本与碳成本的配比关系,所以两个向量的列数一定相同。

设时间权重向量T=T T … T,可计算企业t期内的碳排放动态总效用Xt。X=

2评价系统评价

动态碳排放效用评价体系是在价值工程基础上,经过分层分析法与动态时间加权法调整改造后建立的对企业碳排放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改造能够更合理、科学的对一段时间内的企业碳排放效用进行评价,其主要优点有:

考察的综合性:由于价值工程方法本身并不仅对某一特定属性进行评估,而是在综合考虑功能与成本的基础上对效用进行整体评价,所以这种方法相较于单一指标的评价更加全面。由于引入分层分析法,可以把评价的总体不断细分。不但能够更加有效的分辨出重要因素和相应的影响水平,而且能为发现具体问题,进行因素分析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引入了动态加权的计算方式,也同样考察了企业在一个时间区间内的整体情况。

计算的灵活性:动态碳排放效用评价体系只提供了一种比较框架性的方法,其具体的子指标、指标权重与时间权重都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特点以及材料等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和确定。

指标值的稳定性:通过横向与纵向加权的方法,在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同时更加突出企业碳排放评价的稳定性。由于企业碳排放规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企业自身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从企业评价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因素的计入是不合适的。但是完全剔除这些因素又很难做到。通过引入时间加权的方法,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这些因素对于准确评价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较大的数据即时性。而从另一角度上来说,把前期指标值纳入到当期的考虑范围内,对企业当局做出低碳决策有着更强的激励水平。

缺点及解决方法:

计算的复杂性:由于动态方法从整体、全局的角度考虑整个企业碳排放的评价问题,所以所需求的数据和计算过程较为庞杂,收集难度较大。考虑到企业的评价成本和资源限制,如何平衡评价的准确性和评价成本的经济性也同样是值得关注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同规模、产业、能源结构的特征的企业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对主要指标重点分析、单独确认,次要指标整体分析、分类确认,并对关联性较小的指标按企业需求和能力与其他指标合并或略去。

计算的随意性:由于企业构建评价模型时所确定的指标和权重有较大的自主性,使得在同行业中的比较难度加大,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模型构建和计算的随意性。这要求企业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一方面对指标的选择和各项系数的分配需要有切实的依据,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所评价的流程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和数据储备。

指标值的不敏感性:动态方法虽然提供了连续评价的稳定性,但是即期指标在很多时候有着很大的代表性,他在很大程度上更加能够表现当期所产生的问题,也是进行未来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在不失去稳定性的基础上保证为正确、有效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可以在引入动态加权平均的方法后保留即期算法,这样在有效提高数据即时性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即期与往期指标的对比分析。

3总结

企业碳排放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果不采用全方面的分析方法而不恰当的对企业碳排放做出不切合企业实际的碳排放评价,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的宏观经济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如何评价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在当前日益讲求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日益的重要起来,这也迫切的要求能够有一种能够完整、科学表现企业以产业链条为基础的横、纵向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仅通过引入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层次分析法与时间动态加权等方法尽可能的建立起一套能够行之有效对企业碳排放水平做出合理评价的一般性方法。

参考文献:

[1]白冰,李小春,刘延峰,张勇.中国CO2集中排放源调查及其分布特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院报,2006.2.

[2]王乃静.价值工程概论.

[3]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9:2-4,9-19,111-137,166-179.

[4]刘飚,蔡淑琴,郑双怡.业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4.

双碳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卤代烷;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96-04

有机化学存在内容多、反应类型多样等特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1]。卤代烃一章,包含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等内容,其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2];但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是一对竞争性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中又存在SN1、SN2的竞争,消除反应中存在E1、E2的竞争,内容繁杂,属于有机化学的难点[3]。

一、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

卤代烷中,与卤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易被亲核试剂进攻,结果是卤原子以X-的形式离去,原来与卤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结合了亲核试剂形成新的稳定化合物,表观看来,就是亲核试剂取代了原来卤代烷中的卤素,这就是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烷在强碱性试剂的进攻下,可以生成产物烯烃。这种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两个原子或基团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

1.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与机理。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用一个通式(图1)表达如下:

式中,Nu表示亲核试剂,一般带有负电荷或未共用电子对,对正电中心有亲和力;L表示离去基团,在此类型反应中,通常是指被取代的卤原子,以X-形式离去。

在此反应中,旧键(R―L)的断裂与新键(R―Nu)的生成可能有两种情况:

(1)旧键断裂后新键生成,即反应分两步进行(图2):

研究发现,这类反应的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其反应速率表达式为v=k1[R―L]。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反应式(图2)中,第二步反应是在第一步反应后进行的,第一步反应中,离去基团L的离去速率慢,是总反应的决速步,导致总反应速率只与第一步反应有关。这样的反应机理被称为SN1反应历程,即单分子反应历程。SN1反应历程,第一步产生了碳正离子中间体,其中心碳原子是sp2杂化,具有平面构型,使得第二步反应中亲核试剂从碳正离子平面的两侧进攻,导致取代产物中构型保持与构型转化几率相近;同时,碳正离子中间体受结构稳定性影响,常伴有重排现象。

(2)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同时进行,即反应一步完成(图3):

这类反应的速率表达式是v=k2[R―L][Nu-],即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亲核试剂浓度都有关系,被称为双分子反应历程,即SN2反应历程。SN2反应历程的特点是反应一步完成,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同时进行,过渡态的中心碳上连接有5个原子或基团,能量高,不稳定;反应的最终结果是Nu从另一侧“挤走”(取代)L基团,反应物分子发生Walden转化,即构型翻转。大多数同学反映:SN1、SN2历程容易理解,可一旦牵涉到具体反应,推测反应产物结构时,就乱成“一锅粥”。这主要是因为SN1、SN2反应历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同学们在学习时未能很好把握这对竞争历程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烷基结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以及溶剂极性等条件的影响。

2.卤代烷的消除反应与机理。与取代反应类似,消除反应的机理也有两种:双分子消除反应(E2)和单分子消除反应(E1)。

(1)α-C―X键和β-C―H键同时断裂,反应一步完成,脱去HX形成烯烃。如图4所示,强碱OH-逐渐接近β-H,与之结合;同时,X带着一对键合电子逐渐离开中心碳原子(α-C),在此期间电子云逐渐重新分配,最后旧键完全断裂,新键完全生成,形成烯烃。这个反应是一步完成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和强碱的浓度都成正比,故称为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2)。实验表明,在按E2进行的消除反应中,一般发生反式消除。

(2)α-C―X键首先断裂生成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然后在碱的作用下,β-C―H键断裂生成烯烃,消除反应分两步完成。如图5所示,卤代烷在碱性水溶液中解离为碳正离子,随后OH-进攻:若进攻中心碳原子则生成取代产物,若进攻β-氢原子则发生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第一步反应是慢步骤,第二步是快步骤,消除反应总速率由第一步决定,故称为单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1)。由于存在碳正离子中间体过程,E1反应也常发生重排反应。至于E1、E2消除反应中多个β-氢原子的选择性问题,主要与最终产物烯烃的稳定性有关。但教学实践中发现,因影响E1、E2消除反应机理的因素与亲核取代反应类似,也包括:烷基结构、卤原子、进攻试剂以及溶剂极性等,容易造成混淆;再加上卤代烷的亲核取代(SN)反应与消除反应(E)之间还存在竞争,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把握。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卤代烷取代、消除反应机理的学习态度,有必要采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卤代烷反应规律的影响,使学生明确取代反应(SN)和消除反应(E)的对立统一、取代反应中SN1与SN2的对立统一,消除反应中E1与E2的对立统一,总体把握卤代烷的化学反应规律,加深对具体条件下哪种机制占优的理解,达到掌握和运用化学反应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在亲核反应机理中的体现与应用

1.矛盾普遍性的体现。卤代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而言,其中存在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卤代烷的结构。卤代烷分子与其他有机物一样,是典型的共价键分子,即原子间通过共用一对电子结合成键,成键电子为两个成键原子所共有。在卤代烷中,由于卤原子F、Cl、Br、I的电负性依次为4.0、3.0、2.8、2.6,皆大于碳原子的电负性2.5,使得C―X共价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偏向于卤原子,从而使卤原子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C―X共价键是一种极性共价键。正因为C―X键是极性共价键,断裂方式一般是异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完全成为成键原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基团所占有,异裂后形成负电性的X-离子和正电性的碳中心基团(图6)。

该正电性的碳中心基团恢复电中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条途径是X-离去的同时,与另一个负电性基团Nu-(即亲核试剂)结合,卤代烷分子维持了电中性,结果是卤代烷发生了亲核取代反应(图1)。另一条途径是继续失去一个正电性基团:由于卤原子电负性大,产生的静电诱导效应沿分子链的传递,使卤代烷中的β-氢原子表现出一定的正电性,即使β-氢原子表现出一定的活泼性,在强碱性试剂的进攻下容易离去,即在碳卤键断裂后形成的正电性的碳中心基团的基础上,再失去一个正电性基团(H+),形成电中性的烯烃产物,总的结果是卤代烷发生了消除反应(图7)。

上述反应历程说明,卤代烷分子中,碳卤键成键时电子对共用与断键时电子对独占的矛盾,即碳卤极性键的异裂是发生卤代烷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的根本原因。在碳卤键异裂形成正电性的碳中心基团时,受到亲核试剂(Nu-)和强碱(B-)的进攻,由于亲核试剂和强碱都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基团,都对正电性中心具有亲和作用:亲核试剂Nu-亲和卤代烷反应物分子中的部分正电性的α-碳中心,发生取代反应;或是强碱B-亲和卤代烷反应物分子中带微弱正电性的β-氢原子,发生消除反应,这也就导致了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2.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特殊性的体现。在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及消除反应中,发生化学反应(碰撞)的两分子:反应物与进攻试剂的结构是内因,而反应条件,如温度、溶剂等因素是外因[1]。

(1)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的竞争。如上所述,发生碰撞的两分子:反应物与进攻试剂的结构是内因,决定反应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溶剂和反应温度是外因,通过对内因的作用而影响反应的取向。

①反应物结构。反应物结构依据卤素连接的碳原子不同而分为:伯、仲、叔卤代烷,就是卤代烷的α-碳原子上连有支链多少的不同:α-碳原子上连有支链越多,进攻试剂遇到的阻碍越大,难以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反之,α-碳原子上连有支链,增加了消除时生成类似烯烃的过渡态双键碳原子上的烷基而相对稳定[2],有利于消除反应。简而言之,就是3°卤代烷易发生消除反应,1°卤代烷和卤代甲烷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也是金属炔化物进行烷基化合成高级炔烃、Williamson合成醚反应中采用伯卤代烷的原因。

②进攻试剂。如上节所述,不论是亲核试剂,还是强碱性进攻试剂,一般都是带有未成键电子对的基团。但是,若进攻试剂的碱性强,则有利于消除反应;若进攻试剂的碱性弱,亲核性强,C+的能力,则有利于取代反应。不同基团的亲核能力的比较详见上文。

③溶剂的极性。根据Hughes-Ingold的假定,溶剂对反应的影响可总结为[3-4]:如果中间体/过渡态比起始反应物分子具有更大的电荷密度,则溶剂极性的增加将使这些反应的速率加快,反之,溶剂极性的增加将使这些反应的速率降低。如果从反应物分子到中间体/过渡态的转变过程,电荷密度变化很小或者没有变化,则溶剂极性的改变对这类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对于双分子反应,SN2和E2反应历程的过渡态分别见图3和图4,虽然两种过渡态与反应物分子比较,负电荷比较分散,但SN2过渡态中负电荷分散于三原子中心,E2过渡态中负电荷分散于五原子中心,相对而言,消除反应E2历程过渡态电荷分散程度更大,故强极性溶剂不利于消除反应,弱极性溶剂对消除反应比对取代反应更有利。如2-溴丙烷和碱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进行反应时,极性比乙醇强的水含量增加时,消除反应产物――烯烃的生成量减少。若反应按单分子历程进行,不论取代还是消除反应,第一步都是生成碳正离子(慢步骤),电荷密度更大,极性溶剂有利;再分析考察第二步反应,即由碳正离子生成产物时的过渡态的溶剂稳定化作用:与双分子反应类似,SN1过渡态电荷分散程度比E1过渡态小,故增加溶剂的极性更不利于E1反应。综合来看,溶剂极性这一外因主要是通过对中间体或过渡态结构稳定性这一内因的作用来影响反应历程的,这也解答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卤代烷与强碱(如1-溴丁烷与氢氧化钠)反应,水溶液反应生成醇,而醇溶液反应生成烯烃的困惑。

④反应温度。温度对反应历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旧键断裂环节。反应就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旧键断裂需要能量,因此,升高温度都是有利的。但仔细比较两种反应就会发现:从反应总体来看,消除反应需要断裂C―X键和C―H键,取代反应只要断裂C―X键,消除反应需要的能量更多;或是从反应历程分析,不论是单分子历程,还是双分子历程,消除反应中旧键断裂或拉长所需的能量也必然高于取代反应,故升高温度对消除反应更有利。这也就是在进行取代反应操作时,要注意控制反应温度,避免温度过高产生过多的消除产物烯烃的原因。

(2)亲核取代反应中SN1和SN2历程的竞争。卤代烷亲核取代SN1和SN2历程的影响因素,也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包括:烷基结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外因主要是溶剂的影响。

①烷基结构。烷基结构对亲核取代历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间体或过渡态的稳定性上。对SN1历程而言,反应分两步,第一步是慢步骤,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图2),中间体越稳定则越容易生成。对于碳正离子而言,其电荷分散程度决定其稳定性顺序是3°C+>2°C+>1°C+>CH■■,因此,发生SN1亲核取代的卤代烷的活性次序是: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CH3X。对SN2历程(图3)而言,若α-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被体积较大的基团(如R)取代,反应物和过渡态的拥挤程度都会增加,但连接5个原子/基团的过渡态显然比连接4个原子/基团的反应物的拥挤程度增大更多。也就是说,在CH3X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的变化过程中,α-碳原子上连接的大体积基团(如R)越来越多,由此带来:a.亲核试剂进攻α-碳原子受到的阻碍越来越大;b.过渡态的拥挤程度越来越大,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导致反应的活化能越来越高,即由CH3X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发生SN2历程亲核取代反应越来越困难。同理,β-碳原子上连接的大体积基团(如R)越多,发生SN2历程亲核取代反应也会越来越困难。由此可以看出,3°卤代烷容易发生SN1亲核取代反应,1°卤代烷和CH3X则容易发生SN2亲核取代反应,SN1和SN2的对立统一在仲卤代烷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具体历程还要分析其他条件,这充分体现了“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5-6]

②离去基团。卤代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旧键的断裂就是卤负离子的离去,故容易离去的卤负离子对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是有利的。卤负离子离去的难易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比较C―X键断裂的难易,即比较相应的键能大小,二是分析卤负离子的稳定性,即比较负电荷的分散程度。以卤代甲烷为例,碳卤键的键能依F、Cl、Br、I的顺序不断减小,碳卤键越来越容易断裂,这主要是卤原子半径和碳卤键键长增大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卤原子半径和体积的增大,使得相应的卤负离子电荷分散程度增大,卤负离子稳定性增加。综合地看,卤代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顺序如下:RI>RBr>RCl>RF。进一步仔细分析,对SN2历程而言,其过渡态生成的难易不仅与C―X键拉长(断裂趋势)有关,还受到亲核试剂的影响;而SN1历程的碳正离子中间体形成的难易则只与C―X键断裂的难易程度有关。也就是说,卤负离子离去的难易程度对SN1历程的影响更大。

③亲核试剂。亲核取代反应中新键的生成就是亲核试剂与α-碳原子的结合,也就是说,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强对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是有利的。亲核能力的体现就是亲核试剂的未共用电子对与α-碳正中心的结合成键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未共用电子对“给出去”的难易程度,主要与原子的电负性和可极化性有关,可简单归纳为:①亲核原子相同时,在极性溶剂(如水、醇、酸等)中,试剂的碱性越强,亲核性越强。②亲核原子同族时,在极性质子溶剂中,试剂的可极化度越大,亲核性越强。③亲核原子同周期时,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亲核性越弱。

④溶剂。溶剂是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外因之一,它对SN1和SN2历程的影响,通过对中间体、过渡态、离去基团、亲核试剂等溶剂化稳定作用体现出来。

结合SN1历程(图2)分析,极性溶剂有利于碳正离子和卤负离子的溶剂化,也就是有利于第一步反应中生成的碳正离子和卤负离子的稳定,促进第一步反应(慢反应)的进行,故极性溶剂有利于SN1历程,极性越强越有利。至于极性溶剂对亲核试剂Nu-的溶剂化稳定作用会导致其亲核能力的降低,与SN1历程中的第一步反应(慢反应)无关,故亲核能力降低不会影响SN1历程。溶剂极性变化对SN2历程中亲核试剂及反应过渡态的影响如下:SN2历程中体系的极性通常没有变化,只是发生了电荷的分散(图3),增加溶剂极性对过渡态的稳定化作用不明显,但对亲核试剂的稳定化作用大,也就是降低了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进攻能力),故溶剂极性增加不利于SN2历程。简单来说,极性小的溶剂或非极性溶剂有利于SN2反应,极性大的溶剂有利于SN1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极性溶剂中,质子溶剂与正离子通过离子-偶极作用溶剂化,与负离子通过氢键溶剂化;但在非质子溶剂中,正离子可通过离子-偶极作用溶剂化,负离子因不能形成氢键而被溶剂化的程度很小。也就是说,极性非质子溶剂对亲核试剂Nu-的溶剂化作用小,相对而言,极性非质子溶剂比极性质子溶剂对SN2反应有利。

(3)消除反应中E1和E2历程的竞争。对E1反应历程而言,由于反应的慢步骤是碳卤键断裂,生成碳正离子和卤负离子,因此,碳正离子和卤负离子的稳定性对E1的影响很大,而进攻试剂对E1基本无影响。而溶剂极性增加,有利于碳卤键的异裂和碳正离子、卤负离子的稳定,即极性溶剂对E1有利;对E2历程而言,虽然碳卤键的断裂对E2反应也有促进作用,但这只是影响E2反应历程的一个方面,另一主要影响因素是进攻试剂,其碱性越强或浓度越大就越有利于E2反应。即当使用浓的强碱进行消除反应时,通常按E2机理进行。相对而言,溶剂极性对E2消除影响不如E1。

三、结论

1.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类型多,互相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需要从总体把握,熟悉各种反应机理的具体过程。

2.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反应机理,碳卤极性键的异裂是使卤代烷发生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的根本原因。

3.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亲核取代反应中SN1和SN2反应历程的竞争,消除反应中E1和E2反应历程的竞争,都受到相关反应分子的结构这一内因的影响,而反应温度、溶剂等外因则是通过对内因的作用而影响反应规律。

掌握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指导和分析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相关化学反应规律,帮助他们将反应物结构、进攻试剂、离去基团、反应温度、溶剂等因素对不同反应机理的影响这些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熟悉和应用,也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巩固学生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傅晶.卤代烃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重要性的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7):291-292.

[2][美]韦德.有机化学[M].第5版.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5:175-223.

[3]高鸿宾.有机化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9-80.

[4]霍福广.哲学原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0.

[5]刘同舫.哲学原理简明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4.

[6]刘钧,肖加余,邢素丽.有机化学教学中融入哲学原理的教学实践[J].高教论坛,2014,(6):38-40.

Applying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of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and Elimination Reactions of Alkyl Halides

LIU Jun

(College of Aerosp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73,China)

双碳重要性范文5

(一)公共财政投融资力度不足

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模式是一种双体系,涉及投资与融资两方面问题。纵观发达国家的低碳投融资模式,其融资渠道通畅完善,方式灵活多样,拥有着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低碳经济立法先行者的英国,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普遍开征的气候变化税(CCL)。在2004~2010年间,英国GDP从22208亿美元上涨3.36%至22955亿美元,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7年间的下降幅度高达12.22%。碳税作为一种刺激性经济政策,已在丹麦、荷兰、挪威、德国等全球范围内推广实施,实现了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诸如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大都超2%,而我国直接用于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的资金却远远不足,虽然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在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4937.03亿元到2012年投资总额的8253.46亿元,同比增长16.02%,是2004年的4倍之多,但是其所占GDP的比重低,仅为1.59%,只能够达到控制环境恶化的目的。同时,我国政府的重视程度不足,法律力度不够强化,缺乏碳减排的激励机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投融资体制和强制性的减排约束。据统计,我国每年在节能环保市场上的投资不到1000亿元,低碳经济存在严重的投融资缺口,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2009年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预测,照目前的投资增长速度,到2020年,节能、新能源行业和其他环保行业至少有2万亿资金缺口需要弥补。

(二)商业银行参与度不高

技术与资金是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的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资金投入不仅要在量上得到改善,更要追求质的提高。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绿色信贷,利用金融杠杆,推动了世界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成功转型。在支持绿色信贷投融资方面,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实践了赤道原则。赤道银行提供了环境保护和风险评估框架,第一次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金融行业标准,目前采用赤道银行的机构以扩大至27个国家的67家机构,其业务总量占全球项目融资的85%以上份额,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而中国的第一家本土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虽逐步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其绿色信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仅有3.46%。《中国低碳金融发展2014年度报告》称绝大多数银行这一比例低于2%,资金缺口高达现有融资的20倍之多,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已研制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融资方案。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服务与信贷刚刚起步,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工具创新不足,实施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不足,执行效果并不明显。

(三)资本市场融资支撑不够

资本市场是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低碳经济周期长、技术新、投入大的特点使得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等融资工具应运而生。目前,国际上已设立约50家的碳基金用于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为低碳发展筹措了大量的资金。以英国为代表的碳信托基金,自成立以来已实现了1700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节省了超过10亿英镑的能源支出。我国的碳基金始于2005年,刚起步不久,规模较小。具有低碳环保性质的上市公司数量少,低碳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困难,比例仅为10%左右。技术转化资金不足,缺乏相关扶持政策,资本市场参与低碳经济的融资程度不高。

(四)金融衍生工具缺乏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由此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的碳交易额为108.6亿美元,2008年迅速上升到1263.5亿美元,增长了126.6%,2011年更是创下了1760亿美元的新高。与此同时,碳交易量从2004年的0.94亿吨爆炸式地增长到2012年的105.266亿吨,涨幅高达110.99%,2020年的碳交易量有望达到440亿吨。《全球碳预算》显示,中国是碳排放量总量最大的国家,约占27%;其次是美国,占14%;欧盟占10%以及印度占6%。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资源,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有关碳交易的衍生工具市场,欧盟气候交易所(ECX)的排放贸易制度体系占到全球碳交易市场的68%,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ME)已成为全球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典范。各种金融衍生品如碳期货、碳期权等层出不穷,对资金的扩张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碳交易市场俨然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目前,上海、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污权交易所已启动交易,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碳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碳金融衍生工具缺乏创新力度,买卖碳商品的定价权无法掌控,我国仍处于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尚未形成信息透明、统一标准化的碳交易市场。

二、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作用方式

(一)作用机制

影响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制约因素众多,主要包括能源效益、供应安全、风险预警、运营机制和实施力度这5个方面。通过研究制约因素的作用机制,有利于趋利避害,通过采取合适的方案,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该研究问题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同一层次的因素既受上一层次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对下一层次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其中,最上层为最终目标层,即促进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中间层为制约因素层,包含能源效益、供应安全、风险预警、运营机制和实施力度5个制约因素;最下层为作用对象层,即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态3方面探讨对制约因素的影响。3个层次之间交互制约,形成如图1的促进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递阶层次结构。低碳能源、供应安全、风险规避、运营机制和实施力度是是维持社会健康运转、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生态可持续化发展的“血脉”。能源结构的合理优化以及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探索挖掘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耗用,增加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的选择与预测;近年来能源战争的爆发以及“煤荒、油荒、气荒”的出现使得传统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弊端日益显现,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寻找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此确保有充足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的供给;信用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的合理规避,能够最小化对社会生活、经济增长和生态优化的威胁,权衡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保证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三性”平衡;节能减排政策、税收优惠等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的运用,如政府强制性对高碳产业采取减排措施,对低碳产业实施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保障法律权利和福利权利等进一步地刺激了产业的低碳化和投融资的发展;创新与重视力度的加大,能够活跃我国的低碳经济市场,为我国低碳投融资的发展注入新生的活力与迸发力。可以看出,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一种交互相织的网状关系。人们对社会的要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环境预期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能源效益、供应安全、风险预警、运营机制和实施力度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低碳经济的投融资发展。研究层次结构的作用机制,可以得到制约因素对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影响强弱,更加明确其在社会、经济和生态在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不断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的投融资体系。

(二)促进作用

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亟待解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虽然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而且面临着多种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也双向地对公共财政、绿色信贷、资本市场和碳交易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如图模型所示,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影响是相互的。投资低碳经济能反向地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构建和完善绿色税收体制;实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国际社会的双赢局面;促进多种融资工具的创新,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与竞争力;逐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绿色信贷和赤道银行的规范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拓宽了低碳产业的融资渠道,日益活跃的碳交易和推层出新的碳金融衍生工具也共同推动了和谐共生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机制的发展与创新。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

构建低碳时代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我国低碳投融资模式的转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针对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公共财政、绿色信贷、资本市场和碳交易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一)政府不仅应制定好低碳制度

更应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运用宏观手段激励金融机构的融资和直接的资金供给,微观上配套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积极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低碳领域。宏观与微观层面双管齐下,投融互动,适时选择不同的碳税政策,适地实施差别税率,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方式在量与质上的双向提高,统筹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体系。

(二)商业银行应继续完善绿色信贷体系

主动接纳并演变为赤道银行,有效发挥资金优化配置的功能,为低碳耗能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同国际市场相接轨的步伐,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在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方面提供至少80000亿元的资金准备,力求实现金融机构的自身效益和我国低碳经济持续繁荣的共赢局面。

(三)我国应继续发展和完善顺符合中国机制的碳基金

在资本市场上促进碳金融与碳市场的发育,在制度层面上运营政策工具促进国际协调,增加低碳上市公司在主板市场的数量,鼓励和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低碳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使我国的碳基金项目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的资本市场中去。

(四)中国碳交易平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双碳重要性范文6

2012年是广东省实施理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年,今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科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在题型结构、试卷模式、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了广东卷的风格和特色,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和命题情景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2012年的化学试题考点分布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1. 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6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双项选择题仍然注重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覆盖率约占整个考试内容的85%。第7题结合化学与生活考查了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常见的有机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第8题考离子共存,主要考查了亚铁与次氯酸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氢氧化铜、硫酸镁、硅酸)问题。第9题考查物质和离子鉴别、除杂以及气体的制备等化学实验问题。第10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第11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包括物质中化学键数目,转移电子数、强碱弱酸电离后溶液中的粒子数、混合气体中某原子的原子数目。第12题考查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第22题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等知识。第23题考查的是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水的电离等问题。

4道非选择题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也注意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30题的有机题涉及有机分子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以及碳碳双键、卤代烃、醇的重要性质问题。第31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和电极判断的基础知识。第32题考查溶解平衡、离子除杂的基础知识。第33题考查分离提纯的实验基本操作、甲苯的检验等基础知识。

2. 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联系。

2012年高考广东卷化学试题立意高远,选材考究,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非选择题中选材大量来自实际应用的情景,既为考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又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非选择题为例,第30题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合成的最新研究方向。第31题碘在科研与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为背景,渗透新材料在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第32题以难溶性杂卤石制备硫酸钾的工艺流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问题。第33题以制药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试剂苯甲酸为背景,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真实可信,强化学生重视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问题。

3. 以能力为核心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学科能力仍然是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主旋律。今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对考生来讲陌生度较高,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下采用新颖的设问,强化了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22题采用图的形式来对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变化趋势和化合价,考查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30(4)、(5)题的有机化学题,以新型碳—碳偶联有机反应为情境,考查考生整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31(2)题主要考查探究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的问题,第31(3)考查运用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绘制图像的能力,第32题为工艺流程图题,以考生熟悉的硫酸盐制备为背景,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考查考生基本实验及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第33题仍为具有广东特色的实验题,该题一改往年以无机内容作为素材背景的习惯,采用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作为素材背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4. 突出化学实验和强化定量计算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理科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试题特别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中的第9题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非选择题除第30题的有机题以外均涉及化学实验的问题,试题中化学实验内容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试题考查内容包括常见化学仪器使用、常见气体制备、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检验及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

广东新课程实施的高考试题(包括高中水平测试试题)以来,化学定量计算的试题明显减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曾进入淡化化学计算的误区,导致学生化学定量计算的能力特别薄弱。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只在第30题考查有机反应消耗氧气的计算问题和第31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问题,2011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强化了化学的定量计算问题,第30题考查有机加成反应消耗氢气的计算问题,第31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定量计算上保持了去年的风格,在3道非选择题中涉及到定量计算问题,第31(1)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第32(5)题考查溶度积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4)题考查物质纯度的计算问题。

二、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对高三备考复习的导向

高考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备考复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特点和趋势,对于把握好高三化学备考教学的方向、策略和节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看,建议在高三备考复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