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07-03

留守儿童问题在社会上越来越突出,他们的生活、学习没人照顾,与一般孩子相比他们的心理发育较不成熟,生活水平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留守儿童在学习、自控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得都要比一般孩子差呢?蒋忠、柏跃斌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中最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了关于单独外出的流动人口中的打工者,将儿女留在家中,在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对孩子的教育减少。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减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农村儿童。近年来,由于“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热词频繁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在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现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他们身边,他们缺乏关爱和教育,生活上存在不少危机。不少儿童在接受教育、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权益经常受到侵犯。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会导致他们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缺少管束和说教,不少孩子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会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旷课、欺负同学等行为。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还会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此类未成年人违法案件占到所有案件35%以上。

同时,留守儿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缺失状况严重。他们学会了怎么去接受别人的爱,却不懂得该如何去向别人施予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对别人缺少诚信,认为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社会责任感匮乏,同时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法。“留守儿童”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如果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隔代教育就意味着由文盲来培养孩子,如果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毕竟不是自己孩子,不适合过多管教。同时,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和教育也十分有限。结果造成亲戚以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在家教育孩子的情况,所以学生的道德教育就这样放任自流。此外,孩子所处的环境、结交的朋友等都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塑造有一定的影响。调查表明,20%以上家长以为如果孩子认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必然会对他们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诱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还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少数“留守儿童”会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也带来相当的难度。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扶持的力度,努力达到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平的平衡;二是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只有让农村贫困地区发展起来,才能减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进而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应该对留守儿童多加重视,否则可能会对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造成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受关注的综合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留守儿童群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受性别条件影响不大。初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心思细腻,比较敏感,同时缺乏家庭温暖。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时容易表现出心理问题,而且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以小学生为例,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匮乏和自卑等。留守儿童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有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强,然而在交际恐惧、孤独感方面与其他儿童却没有明显的差别。

家庭教育环节的缺乏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很大影响。留守儿童处于需要关怀的年纪却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造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的性格,这种性格又在社会交际过程中造成了障碍,最后以孤僻、拒绝交流的身心语言表现出来。此外,资金的缺乏,对父母在外状况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对于成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心理负担,何况是留守儿童。最后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留守儿童从内向转变为拒绝交流自我封闭心理状况的日益恶化。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父母外出务工,缺乏家庭教育环节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通过对西安周边农村学校的走访调查得出了以下数据:留守儿童中,父母皆外出务工的占总体的百分之三十五,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守的占百分之六十五。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对于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缺乏监管和家庭教育,孩子由于年龄小自觉性较差,学业的完成度较低。对于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守的家庭来说,留守一方往往要承担全部的家庭责任和生活杂事。同时由于自身文化条件限制,一没有精力二没有条件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倾入精力。和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家庭一样,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也存在着缺乏监管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父母外出务工势必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造成影响。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低,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当地学校老师能力、精力限制,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无人关注,逃学,辍学等行为屡屡发生。同时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时被托管人由于文化程度低下,认为不是自己孩子不好管教等种种因素也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熟视无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造成很大影响。

父母当然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但是由于资金、精力等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也不高,随着孩子教育程度的日益增长,所能提供的直接帮助越来越少。另外,资金缺乏和农村条件限制,即使想要给孩子报班辅导也找不到合适的辅导班。另外,由于观念原因,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对接受教育的意义认知不高,觉得念书又花钱又没用,还不如早早辍学学一门手艺,既能帮助家里也能养活自己。这种观念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留守儿童本身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就低于城市同龄儿童,辍学率却还要比城市儿童远远超出。再加之农村学校本身条件限制,办学资金、师资、场地等各方面条件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学校应加大社会力量的募集,加大宣传力度和对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联系,加强信息的及时交流,建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留守儿童教育培养体系。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被托管人问题

通常是就近就亲交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托管。然而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偏大,健康、精力存在着很大问题,本身就需要别人照顾,能投入到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和关怀就更少之又少。而且农村老人普遍教育程度不高,没有文化,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吃好穿暖不生病的基本要求上,对于其心理健康和教育状况,老人们是一没意识二没办法去照顾和看管。同时由于年龄差异的存在,共同语言几乎为零,留守儿童没有耐心和兴趣去听老人讲自身的故事和对他们的教诲。老人也听不懂留守儿童口中的现代名词和思想。仅有的交流就是“饭吃了没”“冷不冷”这种基本对话。老人没有办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实质监管,打打不动,骂骂不听。监护责任根本o法实质履行。

第二种是交由同村亲朋好友监管,这种一般都是叔叔、伯伯等父辈同龄人,年龄差异较小,也更有精力履行监管责任。然而留在村子里的中年人本就不多,这不多中的大多数还有自己的孩子,这就造成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不闻不问和不上心。留守儿童与亲生子女待遇的差异感更刺激了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与逆反心理,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伤。

第三种即留守儿童年龄较大,有一定自理能力,父母将留守儿童独自留在家中,或者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但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儿童,自身就需要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却还要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造成了对于现实的消极情绪。对监护人留守儿童和被照顾的留守儿童都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在迷惘之下往往走入歧途。

五、关于解决农村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城市起,便存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须多方团结合力,围绕留守儿童教育为中心展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教育。

首先,家庭方面,第一要做好家庭内部的沟通与互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要想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肩负起其在成长过程中的责任。不能只是简单甩手将孩子托付与他人不闻不问,要秉持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的原则。如特鲁多铭言所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手机、书信等多渠道加强对子女状况的了解和信息的及时掌握,在假期和有闲暇时间的情况下多回家看看孩子。如带一些小礼物或者递送一些书籍等,要让留守儿童知道和了解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第二要加强与被托管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被托管人即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情况下,孩子的直接监护责任人。被托管人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人。加强与被托管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也有利于增强被托管人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关心。

其次,学校方面,要加强对于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的关心。积极与留守儿童父母和被托管人联系,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多对留守儿童进行鼓励和关怀。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避免留守儿童孤独感和逃避情绪的出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效及时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内部,班主任要积极与留守儿童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鼓励班级内部同学与留守儿童交流玩耍。在学校内部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积极的生长环境。

最后,社会方面,第一要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很多人觉得留守儿童与他无关,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漠视和回避的态度,这是不可取的。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是综合社会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怀与参与。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第二,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现状,通过改变人口流动制度,使留守儿童去父母所在的城市并有接受教育、成长学习的基本条件。或者发展当地经济,制造劳动缺口,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在当地发展,而不必抛家弃子前往陌生遥远的城市。第三,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特殊场所的监管,将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管理条款落实。同时积极在学校或社区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将留守儿童的兴趣引导到一个健康的轨道。第四,发挥共青团和妇联等公共组织的社会职能,团结、发展、培养、关怀留守儿童。与学校、家庭、被托管人,共同建立起一个立体全面的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培养关怀体制。第五,当地政府要建立起留守儿童监护保护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政策和社会资源倾斜。第六,当地高校要发挥起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发动高校资源,如学生、技术和资金等,开展留守儿童关怀和帮助活动。可以举行留守儿童一对一书信周等,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对留守儿童密集学校开展互联网远程教育支持等。将当代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同时通过大学志愿者在与留守儿童密切接触中产生的认知落差感造成的心理冲击,使其学会珍惜现在,认识到肩负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该活动的举办,在大学校园内形成关心社会,了解国情、民意,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的气氛,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

最后,留守儿童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学习生活,配合学校、社会、政府开展活动,多读书,多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与父母沟通交流,与被托管人情感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承受。

只有留守儿童自身、家庭、被托管人、学校、政府团结合作,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而成为只是一个简单、普通有家庭陪伴的儿童。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1):246-249.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隔代和断代教育造成过份溺爱,物质上得到满足,心灵上缺乏父母关爱,产生各类不良心理现象。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来看,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养由于隔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由于隔代人年龄相差甚远,老人的文化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祖辈们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错误行为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溺爱。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隔代教育与断代教育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

(二)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

(三)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家庭方面。

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

(二)学校方面。

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学校可安排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三)社会方面。

要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监护现状堪忧、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社会的不良环境和成人的不良影响。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2)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

(3)建立“代管家长”制度;

(4)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满足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

(5)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二、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合理的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若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的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四、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准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因此,“留守儿童”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既能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又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

所以,学校和教师只有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

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雨露和阳光,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地发展,使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4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情亲的呵护下,儿童从小就在心里播下爱的种子。而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有的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委屈没地方倾诉,存在焦虑、孤独等问题。

2.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想法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正确的判断,造成认知行为上的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老人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发现问题,双方还能及时梳理,商讨出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顾孩子的亲戚朋友经常交换意见,能更了解孩子的为人处事,还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使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2、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到家长就在身边。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有位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次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住在一起。有空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了孩子的见识,拓展了孩子的视野。这样一直持续了六年。六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一直也很活泼开朗,学习也很优秀。

3、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挫折情境,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后才能取得成功,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4、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就是要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比如,他们在感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教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力促进了城镇化建设,这也产生了大量弱势留守人员――留守儿童,尤其是学前留守儿童。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界定及研究这一群体心理行为问题的意义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0-6岁的幼儿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父母或亲友代行使监护权的儿童。他们是一群本应恣意享受父母之爱、尽情撒娇的孩子,却要面临亲子分离之痛。他们本应天真烂漫的笑脸却露出焦虑与无助,本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却表现出懦弱、内向。他们是一群在人生刚开始起步时就缺少父母呵护的孩子。

(二)研究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意义

1.现实的警钟,期待关注。小梦茹,一个1岁8个月大的留守小女孩,从出生不久就由奶奶独自照顾。因为奶奶在家中突然暴毙,无人看管、照顾,独自陪伴奶奶的尸体达七天之久,等到最后被发现时已经昏厥在奶奶的臂弯里,浑身爬满了蛆虫……

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事件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学前留守。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更不用说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了。在一些情况下,学前留守对孩子来说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更不用说心理上的创伤了。小梦茹的生命在最后关头被挽救了,而她心灵创伤的愈合却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一现象也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警惕与关注。

2.庞大的规模,亟待关注。《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全国妇联2006年对1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也显示,0-6岁的儿童占总数的8.9%。而在湖北省135.3万留守儿童中,0-6岁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29.6%。从这些调查中可知,目前我国处于学前阶段的留守儿童大约有520万,这其中还不包括许多因其身处偏远地区而尚未统计在内、没及时上户口的幼儿和许多超生黑户儿童。如此庞大的数据告诉我们,学前留守儿童也是亟需我们更多关注的留守群体。在我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之中,又有多少像小梦茹一样,在自己还没有咿呀学语时就要承受亲子分离、关爱缺失等伤痛?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的一大痛点,而学前留守儿童问题更是痛中之痛,更应受到社会的关注。

3.个体的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起航期、关键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许多早教机构都在宣传:“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场的比赛,那么人生的赛事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起跑线,至于谁先达到终点,这与其在起跑线的前后位置、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有关。而在这三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速度和高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学期留守儿童来说,早期人文关怀和教育的缺失无疑会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方向和发展高度有很大的影响。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经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即他们应该是健康、乐观并拥有许多美好品质的人,国家才有少年强则国强的希望。而这一切美好品质的拥有,都有赖于早期的教育与引导。因而,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不仅关系到幼儿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认为,留守会造成儿童心理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认知上的不足与偏差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80%由祖父母或亲友代替监护。在监护中,许多人只注重养而忽视了教,而学前留守儿童正处于认知的敏感期,忽视对他们教育的教育,就会限制个体认知的发展。同时,农村祖父母自身的教育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下及其精力所限也阻碍了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在亲友监护中,由于与学前留守儿童在亲情联系上相对微弱,加上自身工作也很忙,其也很难做到耐心、系统与有技巧地去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影响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认知又会直接影响其上学以后的智育水平。同时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总体水平低于同龄非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此外,有许多留守儿童存在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累赘等方面的消极认知,这容易使他们有被遗弃感,并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情感上的脆弱、敏感

监护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学前留守儿童认知上的不足和一些片面的偏差认知(我是爸爸妈妈的累赘、我被遗弃了),而周围人的逗乐话语“你爸爸妈妈呢,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等都会使处于学前留守期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使其变得敏感、脆弱。

(三)意志行为上的偏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会影响个体的意志和行为。因而学前留守儿童认知的不足与偏差、情感的脆弱和敏感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自我防御反应,如攻击行为和退缩懦弱。

(四)农村学期留守儿童个性发展缺陷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存在个性发展上的缺陷,如学习焦虑、交往焦虑、处事敏感与容易冲动,即留守容易导致神经质个性的形成。因此,学前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最终有可能造成学前留守儿童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的神经质个性。

1.师幼关系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对师幼关系的建立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能爱幼儿教育事业和每个孩子。只有幼儿教师用爱心去对待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在她们身上寻找到妈妈的爱和感觉,孩子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从爱老师上升到爱幼儿园,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其次,幼儿教师要秉持公平原则对待每个孩子,公平体现在态度和机会的提供上。在态度上,教师不歧视任何孩子,对每个孩子态度要一致,幼儿教师不一致的态度会挫伤受忽视孩子尤其是学前留守儿童的敏感心灵。在机会上,给每个孩子尽量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通过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才能切实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是无差别的,逐渐从内心深处接纳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

2.同伴关系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幼儿园中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心理、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反之则不利于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有研究发现,幼儿都具备很强的模仿性,尤其喜欢模仿和追随他喜欢的同伴的行为。因此,老师和家长应协助孩子在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其要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好朋友,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在幼儿园不是孤独无助的。这种心理上的支持与信念会让孩子建立自信,变得勇敢、坚强。然而,对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已经给他们留下了阴影,想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能存在更大的困难,这就更加需要老师从中协助,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他们逐渐从以前的阴影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亲子分离导致的一系列营养不良、安全没有保障、监管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亲情缺失及幼儿园人际关系等的局限是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因素,这使学前留守儿童儿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引导,造成其心理发展上的诸多创伤与缺陷。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谭琳,王英.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问题与政策分析[J].南方论坛,2009(1).

[2] 凌辉,张建人,易艳,周立健,洪婉妍,文晶.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

[3] 胡月,胡勇. 对留守儿童心理干预切入口的探究――依恋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专题研讨[J].教育与教学论坛,2012(29).

[4] Jones,D.J. ,Forehand,R.,Brody,G.,&Armistead,L.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in single -mother families: A test of three risk model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2(64):105-115.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6

相对于成长于健全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阶段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该阶段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留守儿童后期的成长,也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留守儿童的内心较为孤僻,且容易对父母的离开产生偏见,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会造成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且难以与人相处,同时易怒,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会教育职能的缺失,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问题时,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孤僻心理的产生等等。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敏感。

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沟通。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关爱与心理沟通,因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时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进而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要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而避免他们对于父母以及社会产生怨恨,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应该带上孩子,进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当然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挑选出合适的监护人,促使孩子能够在遇到成长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沟通与指导,避免他们内心受到危害。

2.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因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走入她们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儿童同样会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时,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应该善于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避免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区别对待,或者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重视心理沟通,同时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误区时,要善于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且要尽量营造出“爱”的氛围,促使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情感的抚慰,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待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类费用的增加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更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因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的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机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为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国家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及文件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帮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促使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