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展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的展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的展望

新能源的展望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发展困境 财政补贴 建议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困境

(一)核心技术领域瓶颈凸显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都快速增长,这使我国成为了汽车大国,但由于我国始终沿着传统的汽车生产路线发展,而且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从“组装”起步,在核心技术方面极其匮乏,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与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也使我国始终成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强国。

(二)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中大规模运行需要以大量的公共基础充电设施作前提和保障,因此必须大规模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才能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但当前,由于建设的资金需求度较高,我国充电设备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设备生产规模有限,而且,另一方面,充电站的投资收益率不高,从而使充电站的建设规模始终停留在一个较小的规模。

(三)价格偏高,市场推广存在难度

新能源汽车在使用成本上比传统燃料汽车有较大优势,但其购车成本却普遍比原型车要高,而通常情况下,我国汽车私人用户的行驶里程数不会过高,因此新能源汽车较难在短期内形成综合成本的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享受国家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价格都不低,最低的也在15万元左右,即便享受一半国家补贴,大部分消费者还是觉得价格偏高,这严重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

二、财政补贴现状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也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一)国家和地方双重补贴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我们的视线,国家和地方也进行了补贴政策的双重推动。为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3年9月,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将在2013年-2015年对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继续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及时积极响应,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地方补贴政策。

(二)财政补贴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的补贴政策,从补贴的总量和对单车的补贴上来看,力度较大。但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大部分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发展的财政政策形式较为单一,几乎都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环节以价格补贴的形式进行资金的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财政补贴的效率和效益。

(三)补贴的区域范围和车型范围都具有局限性

虽然当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大,但是这些补贴政策也存在一些“盲区”。首先,消费者并不是在我国任何地方都能购买新能源汽车,只有进入示范名单的城市,才能推广新能源汽车;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能享受国家补贴,目前财政补贴主要还是针对国产新能源汽车,而进口新能源汽车却不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在这样的财政补贴背景下,也使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始终无法产生较大的热情,从而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三、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合理调整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我国正处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萌芽期,企业独立进行技术研发的风险大,仍然需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所以,在初期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不可缺少,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生存,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减少投入,加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最终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正确使用补贴手段刺激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为了鼓励更多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政府在发展初期重点扶持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补贴弱势企业,降低弱势企业采取投机和寻租策略的可能性,实现通过补贴措施优化产业环境的目的。因此,政府需要正确识别企业的研发行为和绩效,最大限度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3)促进新能源汽车财政平等支持。目前,政府对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存在差别,而且补贴也以制造成本来确定,这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分化。因此,为了促进财政补贴的平等性,补贴应该根据实际节能减排效果来确定,只要是纯电动驱动,并且能正常运行,补贴就应该一样,同时,这样也有利于鼓励生产商以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竞争,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二)汽车生产商层面

新能源的展望范文2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发展;教学改革;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贺健伟(197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陈华贵(1970-),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96-02

目前,化石燃料资源枯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均有资源可持续、清洁、分布均衡等特点,新能源的应用和发展必将成为电力可持续能源的支柱。与此同时,一场以智能电网(smart grid)为核心的电力事业正在全球迅猛展开,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尤其对于电力系统而言,能够提高电网资产利用效率,提升电网输送能力,降低输电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减少停电损失。随着二者的发展,这对高职院校从事电力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目前电力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知道电力企业到底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建立与之相应的配套实训基地,并且充实相关知识的教学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根据电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制订与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建立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提出实训室建设方案。

一、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电力高职教育主要为电力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方案应有针对性、直接性、实用性和与时俱进性。因此,要依据电力行业目前发展的趋势以及高职教育的规律办事。

1.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弱势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无论是电力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培养都滞后于电力事业的发展,这种弱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陈旧不能融入行业新技术;第二,学科体系痕迹太重,内容过于空泛;第三,技能项目不能结合现场。而电力企业对电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发生质的改变,这就要求电力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技术人才结构和需求的发展来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的同时,务必从电力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既不能照搬本科“强调理论完整性,淡化技能”的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抄专科“翻版型”,应与时俱进地按照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律对电力高职教育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优化改革。

2.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思路的确立

电力高职院校在主干专业设置上主要分为:电力专业和热动专业。智能电网发展与能源变革、城市发展及现代生活等方面密不可分,智能电网已融合了信息、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使效率进一步提高,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基础。电力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已成为一门交叉学科,传统的培养方案显然已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电力高职院校,在电力人才培养方面应放手大胆尝试,将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新技术合理地、有机地加入新的培养方案。以现有的条件,采用“以实训为促进,深化教学;以企业为依托,升华教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高素质新型电力人才,即向学生灌输电力安全知识,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操守。通过打造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新型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学生专业宽度,解决发电企业、供电局、企业动力部门、电力建设单位对一线员工日益增长的专业要求与落后的培养方案之间的矛盾。

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培养方案的确立是基于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以及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需求;第二,整合优化课程,改革不适用的课程,融入学科前沿的新内容,形成专业体系;第三,建立结合现场的实训基地,使技能实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可开发性,真正体现了实践教学环境与现场接轨,与时代接轨。

3.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根据电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电力高职院校体现时代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两个更新,三个协调,四个引入。

一个原则: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与时俱进,以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合理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的实训,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和完善性,从实践课程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两个更新:一是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二是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结合学科的发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例如,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核能及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技术”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课程;结合目前电力行业生产现场的实际,对电力系统实践环节的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内容进行更新,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个协调:一协调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比例;二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三协调校内理论教师和技能教师的比例。

四引入:一引入第二课堂,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引入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引入电力企业的专家定期做学科前沿讲座,增进学生对目前电力行业发展的初步认识;四引入职业技能认证。

围绕着上述四个特点,建立确保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在理论和技能上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培养方案,同时要兼顾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形成“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专业特长=就业能力+发展能力”的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定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与培训机构进行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1]

1.传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电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电力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否能服务于电力企业,是否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过对电力企业和新能源发电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的深入调研,我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劣势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论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掌握不精、针对性不强;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电网发展脱节;技能培养缺乏先进性,不能与现场结合。原有的课程体系技能项目过于陈旧而且技能实训时间较长,技能项目不能实现与电力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对现场和工作环境非常陌生,还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或再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可见,为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就必须打破旧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新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2]

2.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原则以及特点

对课程设置的一个原则:课程设置应给予学生精炼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以适用于目前电力企业岗位发展。例如:智能电网中的数字化变电站、配网自动化、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新能源发电(风能发电、核能发电等)、智能电表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3]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为学生以后在电力行业的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又要为倾向于有能力跨学科的学生提供进修的学习机会和具备跨学科进修的条件。[4]

新型人才课程设置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新型人才理论课程体系应具有下述特点:理论教学体系要求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应把生产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当中;知识结构具有面宽、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对外延伸性强等特点;体系设置必须保证新型人才具备其岗位再培养的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包含技能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技能鉴定、毕业设计等。以我校为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缩短学生不必要的技能课时,摒弃陈旧过时的项目。通过调研,确定了本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情况进行岗位分析,引入新的实训项目。例如: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等,从而加强技能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

1.实训基地的建设的重要性及原则

实训基地是针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并结合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智能电网发展中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工作环境,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模拟环境。而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技术、资源、教学手段、实训教学展示的先进性决定了在校学生技能能否满足电力企业的岗位要求。

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以为电力企业培养高技能一线员工做为主线,以行业技术革新为发展方向,建设集教学、实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电力企业培养新型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

2.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我校自2008年开始筹划实训基地建设以来,主要围绕“高技术含量、结合现场、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电力企业需求”的思路,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成果如下:

(1)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供电装置、光伏供电系统、风力供电装置、风力供电系统、逆变与负载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进行综合实训,可以进行光伏供电装置实验、光伏发电系统实验、风力供电装置实验、风力发电系统实验、逆变与负载系统实验、力控组态软件实验、PLC开发实验、变频技术开发试验、追日系统开发实验、DSP技术开发实验等。

目前,可完成的实训项目有: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规划;根据功率要求,光伏电池组件的选择、安装和连接;根据功率要求,风力发电机的选择、安装和连接;基于MCU的光伏电池组件最大功率跟踪程序设计;基于MCU的风力发电机最大功率跟踪的程序设计;蓄电池容量匹配计算与选型;蓄电池充放电参数设置、保护参数设置;逆变器参数设置;监控系统组态及操作;光伏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调试;电能质量的监测、调试和分析。同时,风光互补发电实训系统可以作为我校技能竞赛的设备,并为参加省赛和国赛提供实训平台。

(2)继电保护实训室。本继电保护实训系统按电压等级分 500kV、220kV和110kV 变电站三部分,本期建成 220kV和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实训系统,500kV仅上自动化部分,保护部分不上,预留二期扩建 500kV 保护及智能变电站实训系统的位置。

变电站里的一次设备断路器、刀闸、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均采用模拟断路器、小开关、小互感器来代替真实设备,监控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与实际变电站相同,为了模拟正常的各路电流、电压及故障时的各路电流、电压量,考虑采用仿真模拟测试系统,模拟系统正常及故障方式下多路同步的电流、电压量。仿真测试系统、监控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模拟电流互感器、模拟电压互感器 、模拟断路器组成了一个软、硬结合的、具有完整的二次回路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实训系统,本系统主要完成的培训项目有继电保护实训、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

(3)反窃电、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室。本实训室完成的实训项目:单相直通电能表的窃电演示;单相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两户联合窃电演示;改变单、三相电能表内部结构和参数的窃电演示;在电流回路叠加反相工作电流、升高表尾零线电压窃电演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及排查;供电系统的保护形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故障设置与排除;动力回路正反转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动力回路星型启动三角型运行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供电系统中的漏电故障设置与查找;供电系统三相不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功能培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实训;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演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实训。

通过上述“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的建设丰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该实训基地立足学科前沿、立足于岗位、立足于实用性的优势。

四、结束语

本文就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革新给电力高职院校新型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变化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电力企业岗位群的深入调研,打破旧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电力行业的前沿技术、新技能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科技为电力行业带来的技术革新是永无止境的,对电力教育者意味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以及保持实训设备的更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艳萍,李晓波.浅析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2).

[2]汪祥兵,余建华,张家安.职业导向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

新能源的展望范文3

摘 要: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新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从技术研发、财政金融和市场需求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从而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应用,提高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新能源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政策建议

1 引言

新能源汽车因切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并作为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1]。2016年6月全球范围内的电动汽车(含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为67075辆,同比增幅达57%;全球上半年累计销量为30.68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9%。其中,中国以122678辆的销量高居榜首,其次是美国,销量为66057辆。2016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0.2万辆和销售2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100.6%。纯电动汽车产销22.9万辆和21.6万辆,同比增长118.1%和128.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为7.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7%和47.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研发的支撑,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导引。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爆发式增长,呈现出多样化的新特点。

2.1 智能化与互联网+

计算机智能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的推出。上汽荣威和阿里联手打造了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ERX5,配备了阿里的YunOS操作系统,基于支付宝、淘宝等大数据的读取,带给车主互联智能新体验。北汽新能源EU260与乐视共同开发的i-Link车联网系统,可便捷查询充电桩,方便用户出行充电。

2.2 能量来源多元化

东风风神--A60EV和长安纯电动汽车应用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东风E30搭载磷酸铁锂电池;上汽大通--V80采用氢燃料电池+永磁同步电机供电;甲醇车环保节能,但由于甲醇的腐蚀性强,目前只在小范围进行试点应用。

2.3 a品应用范围扩大化

新能源汽车除了在纯电动公交、出租等领域应用外,从公共领域向货运物流和旅游客运方向拓展。物流方面以长安睿行EM80系为主要代表,其纯电动物流车配备安全自动保护及自我诊断功能,支持直流快冲、交流慢充和家用充电三种充电模式。作为FE2015-2016赛季的纯电动赛车DSV-01,最快速度达250km/h,百公里加速在4秒以内,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在动力、速度上的惊人表现。新能源汽车在“最后一公里”微循环公交线路也得到了应用。福田汽车的6.5米纯电动巴士,是国内首创开发的社区“微循环”公交车,主要用于城市街区或社区之间的支线狭窄道路,可实现地铁与社区、干线交通与社区之间的无缝对接,是理想的“最后一公里”工具。

2.4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使得电池能量容量显著提升,大大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长城C30纯电动续航里程200公里,北汽EU260为260公里,DENZA腾势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长达300公里。此外,快充技术安全应用已有案例,如北汽新能源-EU260在30分钟内可补充80%的电量。

3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的技术水平,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展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电动化

政府明确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2]。纯电动汽车除了在商用车上得到应用以外,已在公交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接下来将在公交领域得到规模应用,并在私家车领域继续示范应用,下一步将在城市配送、短途旅游大巴领域进行试点应用。

3.2 轻量化

当前,碳纤维车身与铝镁合金已经在汽车上得到应用。近期重点发展超高强度钢和先进高强度钢技术,实现高强钢在汽车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中期重点发展第三代汽车钢和铝合金技术,实现铝合金覆盖件和铝合金零部件的批量生产和产业化应用;远期重点发展镁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车身及碳纤维零部件的大范围应用。

3.3 快充式

充电快慢影响电动车使用者出行的规律。常规充电采用随车配备的便携式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可使用家用电源或专用的充电桩电源,充电电流较小,充电时间长。采用快充模式,实现安全与快速充电相平衡将是汽车充电方式的发展趋势。

3.4 续驶里程更长

续驶里程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发展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有利于延长续驶里程,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电动车续驶里程将更长,电池安全性、耐久性技术将迎来新的突破。

3.5 氢能源的应用

推广氢能汽车需要解决三个技术问题:大量制取廉价氢气的方法,传统的电解方法价格昂贵,且耗费其他资源,无法推广;氢气的安全储运问题;汽车所需的高性能、廉价的氢供给系统。随着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可以为氢能汽车开辟全新的途径。科学家最新研制的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减小了氢气损失和热量散失。我国已成功开发出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性能样车。

3.6 智能化

以电动汽车为储能终端的互联网、汽车物联网、信息互联网将会相互融合,车辆配套设施智能化技术将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进一步应用。无线充电将对传统充电方式进行革新,其建设成本低,不受场地限制,辐射小,即停即充,无需人工拔插充电枪,汽车停靠期间即可自动充电,满足多种气候条件下的充电需要。

4 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1 技术研发促进政策建议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整车开发,创建自主品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开发集成仿真技术平台,并形成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研究体系;成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建立先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体系;成立驱动电机和整车控制系统联盟,构建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研发体系;出台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建立多方位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

4.2 财政金融政策建议

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阶段,通过强大的金融扶持和优惠政策给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新能源汽车试运营阶段,通过减免税收和补贴政策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市场体系;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阶段,通过税收优惠和汽车信贷等金融政策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实现高速发展和普及。通过建立投资融资体系,扩宽资金来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应用保驾护航。

4.3 市场需求政策建议

不断提高国有品牌产品的竞争力,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加强对有效市场需求的分析,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5 总结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便于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制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有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邢敏. 中国实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及效果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6):52-54.

新能源的展望范文4

整车企业战略密集

2015年以来,国内近乎每一家汽车企业都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规划,内容包括新车型、产能规划、销售目标等。先是年初北汽集团“卫蓝事业计划2.0”,到2020年力争实现整车销售20万辆以上,完成10000个自建公共充电设施。3月,长安汽车宣布规划十年内投资180亿元,推出34款产品,累计销量达到200万辆。4月,比亚迪在上海车展上了新能源车“7+4”全市场战略布局。“7”代表7大常规领域,即城市公交、出租车、道路客运、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环卫车、私家车;“4”代表4大特殊领域,即仓储、矿山、机场、港口。

下半年各车企主要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如下:7月,江淮汽车披露iEV战略,到2025年,江淮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占江淮总产销量的30%以上,形成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三足鼎立的格局。9月,奇瑞宣布计划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车产销20万辆,产品线将覆盖所有系列乘用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11月,吉利其新能源战略“蓝色吉利行动”,称吉利将加快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要在2020年实现新能源产品销售占比达到90%以上。同在11月,广汽集团在与广州车展同期举行的电动车展览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新战略与布局,明确了“153战略”,即构建1个国家级试验室,掌握电池系统、电机系统、整车控制、机电耦合系统和系统集成5大核心技术,形成混动、增程、纯电3大产品系列。

投资偏重研发与扩产

与战略相呼应,各家企业也纷纷披露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计划。201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多家企业的战略对销量设置了较高的目标,因此从投资内容上来看,整车企业投资除研发以外,多为扩大整车生产规模,以及提高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充电配套设施的生产能力。

具体如比亚迪于6月公告称将募资约150亿元,除40亿元补充短期流动资金外,其余110亿元全部投入到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研发两大项目之上。其中,铁动力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总投资为60 .23亿元,计划投入募集资金60亿元。此外,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计划投入募集资金50亿元,主用于双模汽车、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及相关基础平台的研发。

7月,江淮汽车公告,拟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不超过32907万股,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5亿元,用于投资投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及纯电动轻卡、高端商用车变速器等3个项目,其中计划投资23.73亿元用于建设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的完整生产系统。该方案已于9月获安徽省国资委批复同意。

近日,北汽集团就“北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北汽集团常州产业基地”两个项目,与常州市政府签约。其中北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规划动力电池产能达到5GWh。另外,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其中一期将年产15万辆SUV、MPV和轻型客车,二期则将重点生产新能源汽车。

市场需求与政策双管齐下

在政策的支持下,充电桩建设加速,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汽车企业也积极投资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如上汽集团于10月宣布出资3亿元注册成立成立上汽安悦充电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5万个公共充电桩。同时,上汽集团表示未来五年新能源业务将新增投入200亿元,新能源车目标销量60万辆。

如今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涵盖了更多的车型,能够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响应了市场需求。根据EV Sales Blog的报告数据,11月份比亚迪在全球卖出了7728辆电动汽车,前11个月的总销量为50801辆。不仅月销量连续第7个月排名第一,而且全年销量首次超越其他所有品牌。比亚迪的规划是将新能源汽车产品应用到所有车型种类上,其电动大巴已经成功走向世界,实现了海外生产销售。国内的乘用车销售成绩亦不俗,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唐”最早捕捉到了消费者对SUV的偏爱,上市后销量一举超过了“秦”。

新能源的展望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效果;制度完善;必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65

1引言

为了保持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的连续性,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随着2016年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20%的时间点临近,从图1可以看出,2015年12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数量出现非正常暴增。有关学者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2015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与上牌量之间存在近一倍的差距。

经过论证与调查发现,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数量的非正常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大量投机者利用新能源补贴政策存在漏洞采取各种手段骗取财政补贴的产物。截至2015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涉骗车辆占总产量的15.4%,涉骗金额占中央财政补贴总额的277%。

许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已经对补贴政策形成依赖性,甚至以骗补金额作为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使部分企业同期经营状况由盈利变为亏损。巨大的涉骗金额和大规模的违规车辆引发众多学者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实施提出了质疑。本文将基于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实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必要性,并就骗补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2文献综述

2.1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刘小峰(2013)等人认为过分依赖市场机制将导致我国汽车企业很难摆脱追赶者的角色。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这成了政府的干预的前提(梁旭升,2016)。通过“看得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促进,整合资源,才能打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观念远落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因此政府实行价格补贴政策帮助新能源汽车行业业渡过成长期则是客观的要求(刘阳阳,2016)。

2.2在发挥市场主导的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的干预要实现帕累托改善

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干预才有可能能实现帕累托改善,否则将会使一部分群体利益受损。MATHEWS(2013)认为政府刺激可能会产生泡沫,但更可能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可再生资源服务。一些学者认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获取补贴时会利用信息不对称采取适应性的博弈策略,可能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张海斌等(2015)提出制定获取补贴的销售目标要适度,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对具有外部性特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政府实行动态补贴模式效果优于静态补贴模式。但多数学者认为,市场开拓的主动权最终是掌握在企业,企业自身要从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方面提升,不能过度依赖财政。

2.3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对比研究,曾姚明和史宗明(2011)认为我国除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投入不够外,政策制度同样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的完善的基础之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动机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不足、监管不完善,司徒玉琴(2016)提出要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法律及监管制度,消除地方利益主义。张晓宇等人(2011)的理论分析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亟需改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除了受到企业外部因素影响,王秀杰等学者(2012)也分析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多方利益主体合作突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正是由于现有新能源汽车补贴实行普惠制,杨志勇(2016)认为现有补贴政策不能有效激励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因而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所以,要加快提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建立有效力、可持续的市场机制。

3新能源汽车补贴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3.1制度的不完善不等于制度的否定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大,而相关的监管机制缺乏,使得骗补的收益远远大于违法机会成本。骗补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能源补贴制度的不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办法中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根据车辆用途则可以分为针对乘用车和商用车两部分,其中商用车包括客车、货车、专用车辆。而目前出现大量骗补的行为多数属于新能源客车领域,乘用车仍然发展迅速,2016年每月均实现同比增长,这其中不乏政府补贴的效果。

从阻碍因素方面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研发和使用成本高、技术平均水平低,消费者观念落后等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等不利因素;从政府角度分析,在传统能源资源有限、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低碳环保、开发并推广新能源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特定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补贴制度的建立有其合理性。不能因为骗补行为的产生全盘否定补贴制度。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上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比较久的国家仍然通过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科技投入等手段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都表明新能源汽车补贴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干预工具。

3.2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逐步实现经济效益

从2010年开始中央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通过直接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降低其生产成本。2011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供需结构相对平衡,2013年开始呈现销量和产量快速增长。

以月为时间单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到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月产量同比不断增长,最高月产量达到4.9万辆,说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能力快速提高,规模正逐步扩大,如图2所示。

企业利润取决市场需求。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目前国内品牌占据我国96%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国内品牌比亚迪在2015年赶超特斯拉成为全球产量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1.2%。这都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经营状况在逐步转好。

按照Wind统计分类,2015年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达到667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汽车行业平均增速,90%的企业实现盈利。从整个行业来看,即使扣除政府补助金额行业仍然能实现盈利。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新能源业务占比不断上升,净利润也在不断增加。

现阶段我国在以动力电气化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取得了的显著成绩,但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在电池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相关专利数量总和仅占我国专利总量的1.6%。

在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落后的情况,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仍能在国内保持市场份额领先地位,逐步扩大产能规模,政府的政策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汽车总销量的1%左右,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正在向成长期过渡,但尚未到达快速发展期,还需要要政府和企业付出巨大的努力。

通过以上论证,对于新能源补贴政策作为国家经济干预工具的积极性不可否认。

3.3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出将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持续经营

由于骗补事件的影响,补贴款发放延迟影响众多新能源客车企业生产经营。多数客车企业的新能源补贴款,已经远高于同期的净利润,甚至与营业收入相近。截至2016年上半年,作为行业龙头宇通客车其新能源补贴款接近60亿元,远超其净利润,而这些补贴款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多数企业新能源补贴款占应收账款的比例超过40%。如果政府停止继续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补贴,将会导致大量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难以继续生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成本居高不下,短时间难以将成本迅速下降。补贴退坡速度过快将会加大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险。

3.4国外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经验借鉴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商集中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都采取直接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其中,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是政策优惠的主要对象。不同国家政策优惠的依据不同,一般采取分类分指标设置补贴额度。

我国现在采取的是根据续航里程数来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并通过不限号、牌照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但是实际补贴的时间没有以新能源汽车实际续航里程为判断依据,造成政策套利空间,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补贴政策。

4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制度的建议

4.1降低补贴额度,多元化补贴方式

骗补的行为是由高额利益驱动的。我国对6-8米纯电动客车是按照地方补贴与国家补贴1∶1的比例进行补助,在2013-2015年期间可获得的补贴总额是60万元,实际成本在50万元左右。补贴叠加远远超过实际生产成本,进而滋生骗补行为。因此,新能源补贴应以汽车的生产成本为出发点,建立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核定体系,适当降低补贴额度。

我国采取的现有补贴方式是补贴款直接发放到企业,这样容易造成企业虚增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而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意向消费者购车时比较看重政府给予的价格补贴。因此,政府可以用税收减免方式对企业优惠,对消费者采取直接补贴,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企业的骗补行为的发生。

4.2完善申请流程,规范补贴申请

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对象是购车人,采取的补贴方式是企业按照扣除补贴之后的价格将车辆售出,随后政府再将补贴款划拨给企业。

对于纳入《新能源推广目录》的车型,既能享受中央财政补贴,又能享受地方补贴,但是国家补贴与地方补贴申领流程是不同的。由于中央与地方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补贴制度的申请流程不统一,申请要求不一致。这导致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利用该政策漏洞进行骗补和违规谋补。因此,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申请材料和流程,从而实现统一监督。同时,建立完善的申请体系,分类审核,严格规范申请流程。

4.3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地方监管

中央和地方的补贴申请方式不同,各地对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制定地方化标准,无法实现统一的制度化监管标准,导致监管主体的缺失,监管制度被架空。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央财政补贴的监管权力往往被弱化。

因此,中央政府应该放权于地方政府,建立以地方为监管的财政监管责任制度,完善地方监管体系,加强对地方企业申请的检查力度。

现有的监管体制监管的内容与补贴的依据相互背离,产生了监管空白区域。政府应该实行新能源汽车信息档案登记,对新能源汽车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在一定年限内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督。

参考文献

[1]梁旭升.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科技展望,2016,26(10).

[2]刘阳阳.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科技尚品,2016,(6).

[3]司徒玉琴.试论我国财政补贴的法律规制――以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为视角[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6):4447.

[4]杨志勇.新能源汽车补贴还有存在的必要吗?[J].中国经济周刊,2016,(38):7779.

[5]张海斌,盛昭瀚,孟庆峰.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的政府补贴机制研究[J].管理科学,2015,(06):122132.

[6]⑿》澹盛昭瀚,杜建国.产品竞争与顾客选择下的清洁生产技术演化模型[J].管理科学,2013,(06):2534.

[7]王秀杰,陈轶嵩,徐建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2935.

[8]曾耀明,史忠良.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比分析[J].企业经济,2011,(02):107109.

新能源的展望范文6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交通运输行业;推广;问题;解决对策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所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交通运输行业资源消耗较多,尾气排放也比较多,所以是我国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领域之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并减少尾气的排放或者减少尾气中有毒气体的含量,保护自然环境。目前,电能、天然气、油电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已经在许多城市开始试用,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1]。

1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的必要性

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需要大量的石油资源作为支持。而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经过一次性大量消耗,很容易出现石油短缺的问题。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可以有效减轻石油供应的压力,调整我国的资源结构。

(2)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降低空气污染。目前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每年汽车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都是不断增长的,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汽车尾气。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问题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程度还不够,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传统燃油动力汽车为主,所以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深入研究新能源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2]。

2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虽然各种新能源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比较多,但是关键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使得整体应用效果不好,实用性不高,比如新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新能源使用的安全问题等等都需要及时得到解决,提高新能源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效果。

(2)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时间还比较短,属于汽车行业的新兴产业之一,所以相应的配套设施还未建设完全。只有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却缺少相应配套设施比如天然气站、公路充电站等等,严重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范围,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受到阻碍。

(3)由于技术还未成熟,所以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的成本比较高,只能在小部分范围内试点,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运行。而且新能源的使用对汽车零部件的要求也比较高,维护费用也比较高,进一步增加了推广使用成本。

3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比如电能驱动汽车电池使用的持久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天然气动力汽车运行过程中天然气的利用率、所排放尾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等等,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更加安全、有效。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上增设充电站、天然气站等新能源补充设施,扩大新能源补充设施覆盖的范围,使得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所受到的限制更小,保证新能源汽车能在各个区域正常运行[3]。

(3)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将未来的发展计划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的发展目标具体化,逐步将目标实现。此外,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新能源应用技术,有效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捷径。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性的阶段,汽车数量与日俱增,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使得资源出现紧缺现象。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问题,减少汽车尾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利用新能源动力代替传统的动力系统,减轻了传统能源的供应压力,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伍.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应用――“交通7+1论坛”第三十八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