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物流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物流概念

智能物流概念范文1

一份看上去更像是采购包销的合作协议,背后其实隐藏着,阿里的“互联网+”的布局与理念。

我们所熟知的,BAT中,阿里市值超越百度、腾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阿里巴巴旗下产品,对于中国经济影响力更为深远,淘宝、天猫等等直接与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气息相关。

“互联网+”的概念与移动互联网浪潮,本质其实一样,那就是互联网不再仅限于互联网本身,而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

从天猫与美的集团达成的协议中,我们其实可以对阿里集团如何理解与布局“互联网+”的。

我们所知道的,经济简单地分为三块:生产-运输-消费。阿里的强项在于,它通过淘宝、天猫、聚划算等等控制了消费端,抓住了营销主动权,但这是不够的——从支付宝、蚂蚁金服的业务布局,到菜鸟的布局,再到此前阿里通过聚划算推行的C2B,我们都可以看出,阿里正努力试图将自己影响力,从消费端逆流而上,逐渐渗透到运输与生产。

智能家居,智能生活概念越发火热之际,我们也看到了,阿里的智能生活、智能家居的布局——也就在天猫与美的集团达成合作的前一天,4月2日,阿里宣布成立“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业部”,全面进军智能生活领域。阿里巴巴将整合集团旗下天猫电器城、阿里智能云、淘宝众筹三个业务部门,阿里将调动各类优质资源,全面支持智能产品的推进,加速智能硬件孵化速度。

可以说,天猫与美的集团的合作,是阿里的“互联网+”的一个标准范本:天猫电器城、聚划算、淘宝负责引流,销售产品,并提供相应的产品研发数据,给予美的,美的根据用户需求生产定制化产品,再由天猫、淘宝等销售产品;这还没完,生产的智能电器,采用的是阿里云的服务,并且配送用户的仓储、物流也由阿里的菜鸟与美的合作完成。

除此之外,阿里的菜鸟物流也是一个开放平台,除了菜鸟自身的仓储、物流之外,也可以对接美的集团原有的仓储、物流系统,根据菜鸟与美的集团的渠道成熟力来说,阿里与美的集团的合作,也可以实现家电O2O。

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阿里的“互联网+”的核心优势所在:淘宝、天猫积累的消费数据以及流量优势;阿里云以及云OS基础;菜鸟物流的物流优势——三位一体的因势利导。

互联网曾经讲究的是,单点强压,单点突破,以点带面。不过,此刻,这种做法在智能家居,智能生活领域,却显得有些过时——智能生活的的布局,更讲究协同性效应,并且需要一个明显优势的突破口,或是流量,或是软件基础。

智能生活,智能家居中,我们看到了BAT、小米等巨头的布局,也看到了如美的、海信、格力、海尔等传统巨头的跃跃欲试。群众逐鹿,各家的布局也是从自身优势出发。

智能物流概念范文2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 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 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 ( 或者特征)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 1 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 IC 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 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 “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 “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 2 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 ( 应用) 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 4 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 ( 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 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 3 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 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 ( 处理) 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 1 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 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 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 2 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 “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 3 个方面: 1) 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 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 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 “价值”是 “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 “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 3 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 “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 “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 3 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 3 层: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 “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智能物流概念范文3

2013年3月22日,根据“互联网的那些事”微博爆料,王健林,冯仑,郭广昌,李东生,曹国伟,李彦宏,马化腾,江南春,古永锵等重要人物齐聚淘宝创新大厦,有知情人士称,这次商界大佬共聚一堂是为了共同推动智能物流骨干网计划。

根据阿里巴巴对智能物流骨干网(China Smart Logistic Network,简称CSN)的规划,CSN将是一个覆盖全中国,投资周期为5-8年,多层次、多节点的立体网络,电商生态系统的各种角色如制造商、网商、快递物流、第三方服务公司等,都将在网络的渐次展开中成为建设者、使用者、进化者。其作为中国未来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支撑日均300亿元的交易额,促进1000万家新型企业的诞生。

“社会化”物流启动

2013年1月23日,阿里巴巴、银泰、复星、富春、“四通一达”、顺丰,以及相关资本市场的领军机构、及金融机构等齐聚杭州阿里巴巴集团总部进行闭门会议,通过了“1000亿元投资建设物流网”的决议。这标志着相对于京东等电商的自办物流而言,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时代的“社会化”物流正式启动 。

其实,早在2012年12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便与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投资建设“中国・金义电子商务新城”项目,即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关键节点的首个全国样本项目。据悉,阿里巴巴还与上海嘉定、成都高新区等地进行了关键节点建设的会谈。

在电商物流园中,至少有三种角色:阿里巴巴向地方政府要政策,制定标准,保证“智能化”,同时兼有投资人身份;投资或金融机构负责资金来源;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运营。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社主编王继祥对本刊记者说:“电商虽然有很多配送公司,但结点最为关键,因为两点成一线,想编织覆盖全国的物流网,必须先建点。同时,在阿里巴巴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下,势必带动土地增值。马云投资几百亿,是稳赚不赔。”“马云搭平台后,地方政府也会给出优惠政策,有利于集合各方力量,吸引更多人加盟。建一个社会化的系统,这是马云最大的优势。”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规模远超1万亿,年增速超过80%,达到10万亿只是时间问题。王继祥说:“这些年物流快递业的演化进度有目共睹,2012年支撑国人57亿只包裹流转,“四通一达”承担了其中80%的运量。”

但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严重滞后将越来越掣肘快递行业的发展。以物流中心的面积为例,中国人均物流仓储面积仅为美国的1/14;现有物流仓储设施中,超过70%建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不能满足现代化需求;中国目前5.5亿平方米的物流仓储设施的供应量中,达到国际化标准的,不满1000万平方米。

面对这一窘境,马云一直想介入其中。早在14年前,马云就曾提出“电商三流”的说法,即电子商务必须打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个难点环节。眼下,信息流由淘宝、阿里巴巴、天猫、阿里妈妈等网站解决,资金流则由“阿里金融+支付宝”基本解决,物流则成为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2011年前后,阿里巴巴在物流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方法主要是两种:一是直接投资,比如投资百世物流,星晨急便等新型物流企业;二是结盟,2011年初淘宝宣布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结盟,做云物流。2012年初,阿里巴巴还正式与包括邮政在内的九大物流商结盟。

业内专家表示,马云最早是希望由他搭建平台,引入社会上的物流公司,通过物流公司在淘宝上提供物流服务,但一段时间后,他就发现物流公司有的比较散,有的不能满足需求,有的没有全国网络。基于此,他才想做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系统,并试图自己投资进行建设,这就是智能物流骨干网最早的雏形。

所谓“智能”

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提出了“智慧物流”的概念。2012年2月14日,工信部出台《“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强调将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等9个重点行业中的研发与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对智慧物流的解读,它被认为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慧物流的出现,可以实现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电子化,实现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建成后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也将通过系统深度整合,通过数据交互、共享的原则,推动供应链平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更好地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让物流网络迈入智慧商务时代。王继祥认为,所谓智能,可以理解为 “生态系统”的概念。

“智能物流”的关健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关健是大数据。阿里巴巴智能物流的优势就是数据采集平台的优势,即由淘宝、阿里巴巴、天猫、阿里金融+支付宝等提供庞大数据的支持。

有专家表示,现在的物流企业还不能与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只有这些企业都互相开放平台,产生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服务,才算是建立起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

王继祥认为,马云对于智慧物流的理解是希望通过物流的建设联络制造商和服务商,将电子商务的触角延伸到销售、制造、生产与分销等领域。在这种智能的物流系统中,电商能够与各个环节充分融合,并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演化和演进,即所谓进化。促使整个“生态系统”的边界延伸。

站在阿里巴巴合作方的角度,他们认为,“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极可能成为一个超级 IT 系统,首先将各家整合,再实现相关交互。“四通一达”及顺丰提供的就是基础运输能力,连接北上广的大规模包裹交换中心。这样,几乎全部的产业链都可以顺利的生长于由包裹物流组成的网络上,并最终形成整个商业环境。

特别是未来智能骨干网络里将汇聚买家购买物品的庞大信息(如地址、购买商品、消费习惯等)。通过对这些数据深度挖掘,可以细分出各区域、各分类人群的需求,并通过过去的购买信息以及物流信息预测未来的需求,这才是隐藏最深的价值。

智能物流概念范文4

关键词:智慧社区;末端配送;信息

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近年来成了极具热度的城市与社区发展模式,智慧社区即依据信息时展而构建出的具有信息和智能过滤功能,可以处理产业发展、社会关系管理等多项业务的智能化社区。我国也在多个城市进行了相应的试点工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智慧社区的普及将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智慧社区的末端配送问题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如何设计一种能够高效运行并且结合智慧社区特点的末端配送方式,该问题在学术界也引发了相关的讨论。万志涛提出了智慧社区模式下电商物流配送策略,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其分析了现在末端配送模式的种种不足,并提出了依托物联网建立末端配送体系的方案。但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智慧社区的联系,并未做根据智慧社区的特点建立末端配送体系,并且作者并未对其方案提出评价或改进思路。在智慧社区的概念与特点方面,蔡艳提出了智慧社区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并依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对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从智慧社区的特点出发,探究符合其特点的末端配送方式,并使用SWOT分析法对该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智慧社区的概念与特点

智慧社区就是依据互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时代产物,构建出来的社区。它主要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优势,构建出具有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能力,可以具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多种功能的具有智能形态的社区。智能楼宇、路网监控以及智能医院等就是其应用的体现。智慧社区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体现人、物的感知智慧社区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各种感知技术与手段,把人和物的信息进行感知互联,从而建立起智慧社区的信息源,进而实现智慧社区中的每个人与物都可以被分析与感知,最终实现人人互联,人物互联。

(二)主动服务能力智慧社区可以通过对住户的购买货品数量与规格的记录,对住户的购买习惯进行分析,从而合理规划配送时间,并且在社区网站上主动向住户推荐符合其购买习惯的商品。

(三)自动化能力智慧社区旨在降低工作人员操作难度系数,实现操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其楼宇系统、配送系统均可以实现自动化,从而降低社区管理成本,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二、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设计

智慧社区末端配送系统主要由智慧社区物流分拣中心、管道系统、住户仓储柜三个部分构成。将三个部分有机结合,并结合智慧社区的特点就可以得到具体的社区末端配送方案。

(一)物流分拣中心物流分拣中心作为整个社区的物流总调度枢纽,起着鉴别、分类与输送的重要作用,物流分拣中心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自动扫描货物的条码获取货物信息包括尺寸,订货人等。之后经由全自动的分拣环节,将货物分拣至不同的分拣栏中等待运输。物流分拣中心与智慧社区的人物感知的特性相契合,作为末端配送的第一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管道运输系统管道运输系统采用地下与地上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在地下进行以物流分拣系统为起点的管道铺设,管道延伸至各单元楼的地下。管道运输系统根据运筹学规划最佳路线进行铺设,其中管道的货物流动由物流分拣中心进行统一调度。该系统体现了智慧社区的自动化能力。(三)住户仓储柜住户仓储柜安置在每层的电梯附近,当货物通过管道运输到达每栋单元楼的下方时,物流分拣中心会根据该货物的扫描结果为其确定所在的楼层,之后货物会在货物管道中随着电梯的上下运动而被运送到各层的住户仓储柜当中,等待住户实现足不出户的取得快递。所以智慧社区末端配送的具体流程:快递配送车辆定期将整个小区的快递运输至小区物流分拣中心,之后再由分拣中心通过自动条码扫描进行快递包裹分类,之后通过管道运输系统将快递包裹进行运输,最后借助电梯被放置于住户仓储柜中。

三、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评价

通过对该方案进行SWOT分析,得到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的SWOT矩阵如表1所示。经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本智能社区末端配送方案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不小的挑战,要想成为社会主流社区末端配送方案,本方案应在成本方面加以细化,去除不必要的成本,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地下空间使用程度不同的现状,因地制宜地设计管道的布局与路径安排。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物联网技术,顺应智慧社区的发展潮流,不断地进行修正与改进,以最好地适应智慧社区。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设计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提出了未来新型社区的末端配送解决办法,同时,本文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在剖析本方案的优点与缺点,机遇与挑战之后得出了初步的改进建议。之后作者的研究方向将会是方案的各环节细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符逸杰,李鑫伟,甘红日,李朝阳,蒋宗益,张晓明.公共配送点的快递社区末端共同配送模式初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2):152-153.

[2]尹思文,保小玉,陈昊楠,于登臣,李佳,王海文.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发展对策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100-101.

[3]葛明峰.关于“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物流配送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7):50-51.

[4]寇长华,王艳.末端智能投递融入社区生态圈的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9(3):83-86.

智能物流概念范文5

所谓物联网是美国提出的内涵丰富的物物相连的一种互联网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涵:第一,互联网是物联网的主要基础,而物联网又是互联网的延伸。第二,物物之间的联系通信是对用户端进行的延伸和拓展。现代社会,物联网可以充分体现对物的是被、控制、感知,将智能处理和网络化互联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有利于高智能决策的形成。物联网技术是感知技术、定位技术、组网技术智能服务以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融合,经历了二十年的更新和升级产生了物联网的物联传输技术、感知技术、智能技术以及定位技术。

2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制造业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主要从产品的智能化,智能物流,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的管理等四个具体的方面表现出来。

(1)产品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智能化以及产品本身体现的智能化。产品设计的智能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技融入产品设计的过程,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设计,电脑动画设计,数码设计,远程设计以及图文特技等,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指的是在产品中融入电子技术,比如植入芯片,记录产品静态信息,以及通过模数转换,传感器,来对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使产品可以实现功能上的智能化。在智能冰箱中植入芯片,可以让冰箱通过条形码完成视频的识别,可以提示使用者每天需要食用的食品,还可以提示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理,提示商品是否在保质期内,缺少食物的时候还可以提示应该及时补充购买。

(2)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产品的生产线,可以实行实时的坚决空,通过物联网技术来采集生产线上的质量信息,生产信息,产量信息,异常信息,公示信息,监控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对生产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产品质量进行强化管理,借以实现产生流程的可视化,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于设备的监控,是通过现场总线来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对异常现象进行维护、诊断以及调整。

(3)职能物流。现阶段,通过物联网科技,例如条形码、RFID等,可以实现物料以及半成品和产品的数量、位置等信息进行转却的周期监控,从物流拓展到工厂残酷的庆典,产品的配送,车辆的调度,物流的结算,车辆的跟踪,物流的监控等,借以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降低库存,实现特殊要求货品的检测和防伪。

(4)售后服务管理。售后服务管理是通过无线网络来获取产品的运行信息,借以实现在线售后,提高服务水准。

3物联网大环境下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

(1)正确认识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带来的影响。物联网是我国大力支持的新型互联网技术,对于制造业具有十分总要的影响,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物联网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带来的影响,积极的应对变革中的新形势,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2)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自造企业自身来讲,必须要积极的推动信息化建设,借以促进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动力。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柔性和敏捷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可以改善企业产品的费研发实践,成本、环境以及知识含量等。

(3)物联网必须注重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现阶段,制造企业的控制系统一般通过局域网或者专网来运行,网络的本身对外来信号进行了评比,阻挡了外部潜在攻击,为满足实时性会导致工业通信会倾向于将加密放在第二位功能上。在物联网的大环境下,很多设备信号需要通过公共网络来实现,这就造成了制造企业网络的巨大隐患。要想确保信息安全,首先,要确保感知节点安全。其次,要确保客户隐私安全以及数据安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都容易受到非法竞争者的破坏和盗窃,如果不能充分的加以重视,就会带来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

4总结

智能物流概念范文6

关键词 物联网 物流业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物联网概念及主要技术体系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的网络。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这一物联网架构下,物联网主要有三大技术体系,分别是感知技术体系、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智能技术体系。

2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分析

2.1基于RFID 等技术建立的产品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

RFID 是一种通信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这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特定的目标对象并且读写相关数据,无需人工干预,无需识别系统与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具有工作距离长,可识别运动目标,适于各种恶劣环境等优点。基于RFID在识别、跟踪、监控、定位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它可应用于物流管理的身份识别和跟踪定位,建立物流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和主机几个部分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信号传递来完成识别和追溯过程,在产品储存的芯片中有个无源电子标签,电子标签进入磁场后,向阅读器发送射频信号,阅读器把解码后的信息输送至主机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这样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就完成了物体的识别。基于RFID的物流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由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RFID中间件、管理系统服务器、管理系统工作站共同组成,在物流管理中,该系统可以完成物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识别、监控和管理并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RFID读写器记录起来,并对记录起来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将统计后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库里;通过读取数据库内的信息,可以很方便的对流通中的物品信息进行查询,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

2.2智能配送可视化管理网络

在物流产品配送过程中,结合GPS定位技术,可对物流车辆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提高配送效率。主要工作原理是: 将定位标签贴在运输车辆和货物上,然后将定位标签GPS和GPRS连接,把阅读器安装在配送中心,已达到自动接收识别各地运输车辆的电子标签的目的,然后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并将标签内容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给企业提供优化的物流运输路线信息,辅助管理人员决策,最后按照规划的线路一路分发直到客户手中。通过对车辆和货物的定位,能够实时了解运输车辆和货物所处的位置,然后将这些位置信息实时上传到物流服务中心,可实现运输车辆、货物、线路和时间的智能可视化跟踪管理。

2.3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

通过借助射频识别技术,采集货物在入库、出库、盘点库存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实现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和自动化物流配送。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入库。计算机系统采集预接收客户的货物电子标签数据,存入数据库。然后,读取每个货架和托盘上安装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通过数据比对,预先对物品的摆放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摆放位置。当货物运抵仓库时,装有读写器的仓库大门会自动打开仓库大门,电脑系统发送指令给相关的码垛机器人识别相关货物的标签数据,自动进行货物分拣上架。第二,出库。根据客户发货订单,电脑系统对库存货物的电子标签数据比对,并刷新货架数据,确定货物所放置的货架位置。电脑系统发送指令给相关的码垛机器人自动进行货物选取和分拣,然后运送分拣的货物出库。装有读写器的仓库大门会自动读取装有货物的托盘数据,并将所读取的数据传到数据中心与原出库单数据进行对比,确认一致后打开大门放货物出库。第三,库存盘点。在大型仓库中,人工盘点工作费时费力,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后,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电子标签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可以准确获得仓库内存放的商品种类和数目,直接与数据中心对相关数据记录和验证。

2.4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产业的货物信息分布在各自的电子标签上,需要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和整合,如若不能,那么建立物联网体系就没有了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需要建立物流网络化的公共信息平台,对物联网信息进行统一的收集、存储、传递。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对货物植入电子标签,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读取标签

信息并传输到信息平台,保证所建立的信息平台能够整合这些来自不同系统、不同技术标准的异质信息,实现数据的交换与信息的共享; 加快构建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接口标准。通过对于上述技术的突破,可以使物流的效率得到提高,保证物流行业在合法的、高质量的、有效的环境里面安全运转。

3结语

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技术最有发展意义的应用领域,物联网将会进一步提升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促进物流功能进行整合,对物流流程的各个环节运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提升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相信物联网将会给中国物流业带来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