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林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功能比较完善的资源库,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决定作用;又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所以,森林资源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林业发展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的利用率的一种方式。森林旅游自身具有真实性、自然性、参与性等特点,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的林业旅游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林业旅游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一、林业生态保护和林业旅游之间的关系
发展林业、保护森林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开展林业旅游,应该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对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应该在不使森林资源有所消耗的基础上,获得远远高于进行木材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林业旅游与林业生态保护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林业旅游对林业生态保护应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此外,林业旅游还应该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林场实现脱贫致富。
二、林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林业生态旅游对林业保护应该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很多地区林业旅游发展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者行为与旅游经营给资源造成破坏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对生态旅游的教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很多经营者忽视法律法规,不进行规划就开工,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就开业,导致废水四溢、垃圾乱堆,给森林生态保护带来极大危害。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些都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林业旅游资源被超负荷开发和利用
很多经营者在林业旅游景区内部建设公路、索道以及宾馆等,这些设施占据了大片的森林资源,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现象。此外,很多林业旅游景区的游客常常会超量,这给当地生物活动造成了不良影响,违反了它们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得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减少、范围不断缩小,导致生态不平衡。
(三)决策不科学,开发不合理
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其开发者并不把环境保护作为其核心,而是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施的展示手段比较落后、展示形式比较落后,知识讲解的标牌比较少,知识内容残缺以及导游的知识品味低等等。
三、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与策略
在发展林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开发者和经营者如果注重强调其教育功能,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作为其起点和目标,那么林业生态旅游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我国的林业生态旅游要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把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本
森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是潜力无穷的。所以我国的旅游开发者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识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树立起林业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新观念,积极利用好我国比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所具备的品牌优势。
(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有效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搞好林业景区间横向联系,补充单一的林区景观的不足,达到优势互补之目的,从而能发挥森林资源整体的优势;第二,实现森林生态旅游和农户之间的结合,从而能够补充旅游景区缺少吃住条件方面的不足;第三,搞好森林景区和其它的景区间纵向的联系,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从而能够补充森林旅游资源不够丰富之不足,比如与美食文化节、杜鹃节以及峡谷探险等进行有效结合,对其旅游内容具有较大的丰富作用,而且还能实现生态旅游的不断延伸和扩展。
(三)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利用
根据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森林的生态破坏比较严重。所以,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时,开发者以及经营者应该认识到过度开发和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生态系统失调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准确理解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真正目的和实际目标,从而能采取措施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利用。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森林景区的承载力进行估测和分析;第二,把握住森林资源的开发速度,强化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三,对已经造成破坏的森林景区进行修复和保护,把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成一种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产业。
(四)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人才是实现林业生态旅游良好发展的关键,所以提高旅游行业人员素质极为重要。在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时,应该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对已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培养出林业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能够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五)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
要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就应该找准其发展的目标,掌握市场的基本特点,克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消极因素,发挥人文和自然的优势。同时,还应该借鉴西方国家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创造出旅游精品,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旅游服务与旅游特色推向世界。另外,我们还应该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把保护作为开发的前提,把开发作为保护的延伸,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应该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为实现林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不懈努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是一种朝阳产业,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实现其良性发展,就必须认清林业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林业旅游中存在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发挥林业旅游的功能与作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2]蔡绍平.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刊,2004(01)
[3]山云.试论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关系[J].甘肃林业,2001(02)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2
对于我国而言,我国拥有数量较多的生态旅游景区,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这一点来说,我国即使在世界上同样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当今时展影响之下,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因此,就目前生态旅游的现状来说,应当对当前的生态旅游管理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一、明确生态旅游资源经营权
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持有生态旅游的拥有权,因此,要想让生态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摆脱当前的现状。对于生态旅游的经营权应当将其交给在这些方面较为具有经验的企业来进行相应的管理,而对于政府来说,仍具有对生态旅游的所有权,这样一来,我国的生态旅游在科学化管理之下能够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在对生态旅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制定一些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同时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管理需要依靠一定的严格制度,只有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才能够在我国顺利进行。
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制度化管理,对于那些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旅游景点颁发相关的许可证书,这样,在制度化的管理之下,能够对更多的生态旅游景点进行更好地管理。除此之外,在颁发相关许可证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严格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生态旅游景点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充分掌握不同景点的特色,这样一来,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特色来进行针对性的开发管理。
二、旅游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进行旅游的次数与人数都明显呈上涨趋势,同时,我国国民在旅游方面的消费日益增加,就目前而言,旅游业对我国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支柱产业,同时,旅游的方式也逐渐增加。由于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的逐渐增加,旅游已经对推动当地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旅游景区周边的相关产业也逐渐兴起,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发展旅游产业的时间上较为缺乏,在对旅游管理的经验上尚且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业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问题。比如说,旅游方面的企业在结构上尚不完善,这样就导致了在企业出现一定问题的时候无法做到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对企业进行一定的发展,就应当加强员工的创新能力,以此来促进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
三、培养生态旅游保护观念
一般来说,企业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会选择对当地环境进行一定的保护,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只有具有一定质量的生态资源环境才能够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而这需要生态保护来完成,而对于生态保护来说,只有需要发展当地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对当地环境进行一定的保护。企业在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进行适当的旅游宣传,以此来对生态旅游进行更好的发展。在对生态旅游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需要对一些细节之处进行仔细考虑,举个例子来说,一般对于生态景点而言,其大多都是远离城市中心,因此,交通工作的选择是需要被考虑进生态保护之中的,对于排放量较高的交通工具而言,应当被排除在生态景点之外,这样才能够对生态景点进行更好地生态保护。
四、实施精细化的旅游企业管理措施
不仅仅是在对生态旅游景点进行生态保护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一些细节部分,同样,在进行旅游产业管理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考虑到一些细节部分。同时,旅游产业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应当被牢牢树立起来,只有进行精细化管理,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说,依靠精细化管理,即使是细小的环节,同样也能够被及时发现,并进行及时解决,这样,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效率大幅度提升,自然其发展前景就能够大大扩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3
摘要:生态旅游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的核心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多角度探讨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 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摘要:生态旅游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的核心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多角度探讨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 发展
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资源及发展前景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二)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不少问题:
1、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2、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3、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之路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二)强化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
(三)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探寻出一条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之路,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我国生态文明进步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J].旅游发展研究.2007.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优化资源开发;人地和谐;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69-03
宝桑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具体形式之一起源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庄为主,逐渐发展至今成为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形式,是具有一定地域性、文化性和参与性的交叉型的农业产业园区。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逐渐加入现代化潮流,人们开始认同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正因如此,农业生产过程往往避免不了通过化肥对土壤进行无情毒化。美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卡奈尔说:“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前,食物虽然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变。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食品的营养价值。”[1]毫无疑问,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损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而且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的内心开始出现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不满,眷恋原始耕种传统、回归大自然的情绪逐步在人们心中积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宝桑园等生态农业观光园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宝桑园需客观分析园区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意义,宏观把握自然、生物和人文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微观利用全方位的开发途径对园区进行改造完善。
一、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提高花都区生态农业建设效益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既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体验传统和回归自然的环境,也可以提高花都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发展宝桑园蚕桑新生态农业,以桑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和农业体验为特色,体现宝桑园生态性和独有的农业文化可以充分利用花都区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提高花都区生态农业资源利用率。宝桑园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州市花都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作示范,而且能通过生产科研推广蚕桑高效生产利用的新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花都区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广东农业园区建设居全国领先水平的大好形势下,宝桑园建立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能依托广州市的重点农业区花都区的农业经济效应来提高花都区的生态农业建设的经济效益,开辟花都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新路子。
(二)以花都区生态旅游产业为试验点激发广州市现代化建设中缺失的生态旅游建设的潜能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众多分类中的一种高层次的主题旅游,是让旅游者可以享受自然赋予的优美景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并且接受环境教育和可持续管理的一种观光活动。生态旅游要有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可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三者之间的平衡。实施持续旅游还面临必须解决和协调的问题,比如成本损益分析、环境承受能力的确定和社会旅游趋势的变化等。
旅游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发展的必然产物,广州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让消费者欣赏自然美景、了解本土民族风情,获得身心的享受,又不破坏城市环境,就应该加强生态旅游建设。广州要想加强生态旅游建设,可以以花都区生态旅游产业为试验点建立监测系统,通过宝桑园游客的问卷调查和专业人士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搜集广州及世界各地游客的意见,随时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方案的必要调整,确保广州市生态旅游水平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三)以宣传生态旅游开发前景为契机,有利于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消费的逐步升级,生态旅游产业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更大的拉动作用。一是生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是一种污染少、环境关联度大以及综合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有利于广东省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使农村发展模式实现由简单经济增长向持续和谐发展的转变。二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广泛地涉及农业、建筑、餐饮、交通、文化、娱乐等产业,具有“一业兴而百业旺”的效益倍增效应,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增强广东省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对外吸引力,提高广东省对外开放水平。人的流动是旅游的本质,人流会为广州市带来物流、信息流和财富流,以花都区生态旅游开发为契机展示广东本土良好的农垦风貌、美丽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投资环境能提高广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广东省的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活力,有利于广东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二、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的多样性分析
(一)自然资源开发
宝桑园位于自然资源丰富的花都区,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平坦,土质属沙壤土,土壤肥沃。花都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800mm,终年气候温暖,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13℃,平均气温22℃。宝桑园南北侧均有河流通过,排灌条件良好。经土地整治后,宝桑园开辟鱼塘水面积达70亩。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基地发展热带、亚热带农作物的种植和蚕桑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另外,花都区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种,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岭土、黏土、花岗岩等,开采前景好。全区有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地,湖泊、水库众多,比较知名的水库有芙蓉嶂水库、集益水库等。环绕水库的是森林覆盖率高、林相整齐的秀丽山峰,山林与水体有机组合,山奇水秀、环境优美,形成颇具吸引力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景观。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7%。
(二)生物资源开发
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时应充分地考虑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严防生物资源流失,严防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宝桑园现种植优良果桑品种500亩,年产桑果800吨,可生产原果汁400吨。桑果原汁加工是基地的主要产业之一,因此需注重桑树优良品种的培育,加大优化园区果桑生长条件的力度。果桑品种除收果外,500亩还可年产桑叶1000吨,应积极进行原蚕饲养和蚕种生产,培育虎斑蚕、油蚕等形态各异的蚕种及种植四边桑、大树桑等极具观赏性的桑树。以桑枝为原料栽培灵芝,可生产桑枝灵芝60吨,因此要将桑枝灵芝进行深加工,品质好的灵芝作为商品灵芝出售,外形独特的灵芝制作灵芝盆景。灵芝次品等下脚料制成饲料喂鸡可产出营养价值丰富的灵芝鸡,而鸡粪又可作为有机肥培桑。
要充分开发宝桑园生物资源,还需完善宝桑园生物链体系,建立宝桑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并注重建立健全宝桑园生物保护区开发的规划机制。
(三)人文资源开发
随着国际产业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因此,在国内外的大环境下,广州市文化旅游业具有大好的发展机遇。人文资源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能使旅游者获得极具文化内涵和真实参与感的旅游体验。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能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促进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深入挖掘旅游地域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才能使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品牌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实现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局面,就必须尽快实现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向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转变。一要坚持展现当地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二要坚持符合时代观念和消费者实际的消费需求;三要坚持拓宽产业链,全方位开发人文资源。宝桑园在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与当地旅游部门密切合作,组织召开旅游研讨会、推介会,开展“宝桑园蚕丝文化旅游体验年”等活动,建立“花都区宝桑园旅游定点接待单位”以培育具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宝桑园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优化
(一)深入挖掘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类型
1.加强宣传“人地和谐”理念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生物资源常常被当作取之不尽的廉价资源任意开发。在这样一种近乎野蛮的开发方式中,即使连最应该与自然亲近的审美活动也变得具有暴力倾向。例如“自然美的崇高”就被我们的现代美学家理解成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历史地征服之后,对观赏(静观)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所以实质上不是自然对象本身,也不是人的主观心灵,而是社会实践的力量和成果展现出崇高。”[2]161生态旅游离不开优美的自然景观,大自然千万年的沧桑变迁才造就了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但很多自然保护区却因旅游的开发利用丧失了原有的景观风貌,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未来发展的不合理开发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宝桑园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大自然,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忘保护环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通过生态保护的意识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诱导一种健康、文明的旅游及生活方式[3]53—56。
2.因地制宜,开发独特自然资源
生态旅游作为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通常将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视为主要对象。旅游资源的定位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定位,对旅游资源的市场吸引力进行定位。宝桑园应结合花都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的特征,利用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位置这个规律以闻名中外的珠江三角洲农业生态方式桑基鱼塘为开发模版,创新开发花都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园区内可利用花都区储量大、品位高的由石灰石、花岗岩等塑造成的奇石配以桑树花木装饰的美景吸引游客观光。
(二)深入利用生物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效益
1.完善宝桑园生物链体系
完善宝桑园完整生物链体系,需以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泥上塘基的物质循环再生方式为思路寻求其他更多生物链体系。如将宝桑园附近餐饮服务业的剩余物经过加工后用于园区内“灵芝鸡”的养殖以增加鸡肉的营养含量;修建沼气处理系统,鸡群养殖业的废弃物通过沼气处理后可用作园区内果业、园艺业及水产养殖业等的肥料和饲料;修建污水处理系统,园区内所有废水集中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及养殖业用水;采用果园养鸡养鸟治虫的办法减少桑树农药施放量,同时鸡粪和鸟粪作为有利于果树生长的有机肥,能使宝桑园的种植业产品成为绿色食品,形成种养结合的完整生物链。
2.建立宝桑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
宝桑园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农业为背景,开辟建设农业大观园,并利用建设经验建立宝桑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如建设“宝桑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之草本植物示范区”,草本植物作为适应性极强,照管成本低的生物,具有覆盖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吸附降解灰尘等生态保护功能。夏枯草、薄荷、野、生地等草本植物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药材,宝桑园可在这些草本植物生长地附近建宣传栏介绍其药用价值,普及游客的科普知识。灰灰菜、白蒿、马齿苋、蒲公英、荠荠菜等是营养丰富且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用野菜,宝桑园可以开展“采摘野菜活动”,带给游客一种回归自然的乐趣。而野、鸢尾、星星花、打碗花、芍药等众多野花同样可以起到美化大地的作用,为宝桑园增添生命气息,宝桑园可以设立“插花艺术馆”,聘请专业插花老师教导游客采摘合适的野花来设计观赏性极强且富有大自然气息的新鲜野花。
3.建立健全宝桑园生物保护区开发的规划机制
确保宝桑园生态可持续发展需正确分析园区环境容量。中国科学院崔凤军博士后将这种容量能力定义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其内涵为:在某一旅游地理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包括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适宜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游客数[4]105-109。而对旅游环境承载量(TECQ)赋予新的含义:旅游地区(景点、景区)在一定条件下实际承受的旅游数(或活动强度)[5]303—308。建立健全宝桑园生物保护区开发的规划机制,应对现有的生物资源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定宝桑园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承载量,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和游客接待计划。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旅游活动的前提,大力推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是维护园区内的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6]8—15。只有完善宝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确保宝桑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保护区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宝桑园要根据园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承载量来确定各个时段的游客容纳量,通过游客休闲区,游客等候区,游客禁止区等多方面游园设施建设来规范游客活动;通过游园指引图等规定游客的旅游线路,控制游客的旅游时间等;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导游对游客进行宣传和教育。告知游客宝桑园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知识和生物保护区的管理方法,教导游客正确的游园技巧,力求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知性之旅。
(三)深入分析人文资源,突出文化交流性质
1.精选特色文化,提高人文资源吸引力
宝桑园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深入开发特色桑蚕文化,普及桑蚕古今历史知识体验,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公众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环境生态意识,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消费者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可以实施深度开发华南桑蚕文化战略,营造浓厚的桑蚕文化旅游环境。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等特色华南文化,突出游客怀旧情结。同时,在全园开展文化环境建设,整治宝桑园环境,在游园主要线路区建筑装修,加强绿化,提供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让游客享受轻松的游园心情;树立宝桑园商业形象,注重商品包装与宣传,在产品说明上介绍华南桑蚕文化,组织企业员工积极到全国各地进行宝桑园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与知名旅游企业建立旅游营销合作关系,提高消费者对宝桑园的文化认可度。
2.弘扬民族文化,凸显人文资源真实性
宝桑园可以通过“宝桑园桑蚕文化节文艺晚会”等活动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节目,通过小品类节目、话剧类节目的形式介绍华南桑蚕文化的浓厚历史底蕴,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把“宝桑园桑蚕文化节文艺晚会”逐步打造成为艺术风格独特、民族文化气息浓郁的生态旅游品牌活动。
3.鼓励游客参与,体现人文资源趣味性
宝桑园人文旅游资源的传播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主体作用,第一,企业应拓宽发展思路,吸引知名企业投资,为宝桑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第二,园区旅游资源的发展应重视人际传播,调动消费者人文旅游资源传播的积极性,在华南人文资源研究特别是历史文化研究中加大资金投入,组织相关的知名教授开办华南桑蚕文化等历史人文知识讲座,一方面,可以加强广州市本地区民众对广州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有利于拓宽人际传播的广度;另一方面,将人文研究成果撰写进宝桑园园区讲解员的导游词中,并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传播广州市人文资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扩展人际传播的深度。文化体验与旅游相结合能最大程度上调动游客,满足消费者感受大自然的精神需求,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当地旅游开发、管理与服务。通过鼓励消费者参与宝桑园新型农业技术的观光和实践,并且对高科技产品进行包装宣传,积极开发桑蚕文化旅游纪念品,通过游客这一宣传主体向外界宣传推广宝桑园,必将让宝桑园区中更多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产品进入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1).
[4]崔风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 广昌县 荷花 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14-01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广昌县组织建设了白莲科学研究所,这是我国历史上首家莲花研究机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直致力于对莲花产品的种植培育以及病害治理等工作的摸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初的研究机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2007年,广昌县在旴江镇小港村开始规划建设广昌县莲花科技博览园。该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子莲科研、资源保存、良种繁育多功能为一体的子莲科技创新平台。
一、莲的成分
针对莲的组成成分问题,以唐佩华为首的研究小组已经在这一领域获取了初步的结论。通过对莲子内蛋白成分的构成、溶解能力以及品质水平等方面的探究,他们证实了莲子中蛋白质的含量接近四分之一,其中大约接近百分之八十的都属于盐溶球蛋白以及水溶清蛋白的范畴,只有十分微少的成为为醇溶蛋白。
以林善财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比“太空莲36号”和“建莲”两者的成分结构,了解到这两种莲子都具备很多类别的单糖成分,同时这两种莲子中单糖量比别的莲子明显要多。曾志将等对白莲花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经过试验验证之后,了解到白莲花粉中存在很多不同类别的成分,且这些都是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能够帮助人体更好地进行新陈代谢,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二、在药、食功能方面
1.荷花的保健功能
荷花本身的多个部分都具备多样类别的生物碱以及氨基酸,以及其他营养与药用成分。,这对于生物而言,是具有制药意义的。能够帮助人体恢复气血、保养脾胃以及提升免疫力水平。白莲花粉是一种天然营养品,被称为“完全营养品”、“天然的浓缩营养库”。其中V B1有治疗神经炎、心肌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荷花制成的美食
荷花不仅在医学保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美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荷花各个部分都能够经过加工后,成为可口的美食菜肴,比如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莲藕,就是荷花的根茎部分,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我国饮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食材。同时在每一季节所收获的莲藕,从口感到功效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说夏天所采摘的莲藕能够消暑生津;秋天人们用藕作藕菜。冬日的藕淀粉量多,人们蒸煮食用,其香甜酥烂。做藕粉、吃藕粉也是广昌莲农历来的传统习俗。广昌人民把莲子做成各式各样的小吃,深受全国各地游客的欢迎与爱好。
3.在景观、生态方面
广昌县莲花科技博览园设立了花莲观赏区。种植的荷花品种繁多,花型各异,颜色丰富多彩,观赏莲花品种特色显著。广昌县荷源生态公园运用了佛、禅、莲的念头,在湖边的一个无形巨幕投影设计理念,展现了“从有界到无疆;从无形到有行”“铺莲花之禅路”的意境,广昌荷花的种植面积非常广,形成了大范围的湿地环境,既保护了湿地生态环境,也在荷花盛开时期,形成美丽的湿地景观。
三、荷花发展前景
1.维持荷花生态湿地的生态平衡
不仅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维持荷花生态湿地平衡都是一个统一的发展理念。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河流,都将是荷花生态湿地保护的重点对象。比如湖北武汉,在过去的几年间,种植培育了大量的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对于水景起到了重要的美化作用,同时对于水底环境体现出关键的改善功能。所以说种植培育水生植物可以在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质等领域加以推广运用。
2.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正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开始更多的注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伫立的高楼大厦让城市逐渐的占据着绿化植被的空间。现在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绿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那些配备了水景设施的社区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宠儿。相较于之前的社区美化理念,当前人们更喜欢通过水中种植荷花、睡莲等来实现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这样一来,可以看出荷花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在在一些社区,一楼的住户往往配备了小院落,顶楼的住户一般配备了露天阳台,那些体积较小的碗莲,就成为深受广大居民欢迎的绿色植物。
3.荷文化在旅游行业的应用
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莲花发展开阔了全新的领域。不同于那些名胜古迹的游玩,赏荷更加能够陶冶情操,帮助舒缓日常工作生活的压力。这种旅游方式,已经在我国快速的蔓延开来,这让倡导“农家乐”文化的旅游理念逐渐深化。其共同特点是构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态农业区,以莲荷产业为依托,开发城里人欣赏的“农家乐”,扶持农民增收。
4.莲荷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中国各地都蕴藏有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荷文化,只要把它发掘出来,无不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打地方荷文化品牌,更有利于助推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前提是有一片湖塘美景。贵州安龙县倾力打造荷文化,促进旅游发展。该县2010年荷花节邀请滇、桂、贵作家参加第4届。荷花笔会”、举办荷花艺术欣赏讲座、安龙秀美荷都绘画展,并举办篝火晚会、荷灯展、民间绝技表演、民间民族歌舞展演等荷文化活动,促进荷文化生态旅游,取得积极效果。
5.全面研发荷产品
中国食文化中莲食文化亦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宝应特产“蜜饯捶藕”既是美食又具保健功能,在清代曾载入宫廷御食谱,像这种几百年不衰的莲食品牌尚不多见。现各地推出的“荷花宴”精品甚少,有待提升档次,以适应中、高档消费者的需要。
总的来说,对于莲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依然存在较为广阔的余地,莲产品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那些加工之后残余的莲物质,怎样采取合理的技术有效的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将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挖掘,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深化。
参考文献
[1] 谢克强. 广昌白莲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莲产业的贡献[J].长江蔬菜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6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新兴的旅游发展方式,相较传统的旅游模式来说,生态旅游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主流观念。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自然环境为主要旅游景点,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物质和精神财富双丰收的时代,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至今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环境问题,当这一问题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时,人们才开始觉醒。曾经的我们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矛盾。
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后,在回首看人类走过的道路,已是满目疮痍!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类的第一次环境会议召开。从此随着全球的共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我们无私的地球母亲,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间,一直在不断的给予我们养料,而我们所回报她的却是一副残缺的身体。为了我们的将来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必须从现在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而在旅游业方面发展生态旅游已是大势所趋。生态旅游所推崇的就是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在自然中陶冶情操寻求灵魂深处的安然。而旅游者和经营者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也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使命。
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人们不断创新和探索,发展了观念更加先进的社区生态旅游,这一旅游模式集合生态旅游的全部优势,并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使其更具人文性。形成了已社区为中心、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全面协调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在这种旅游模式中,推动旅游业前进的真正主体是居民,他所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居民社区的利益,打破传统的旅游模式,真正的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旅游业由来已久,但是社区生态旅游却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向我们展现着它的勃勃生机。当今时代,发展是世界主流,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社区生态旅游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由于现在社区生态旅游仍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的并不完善,随着时间的转移,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其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健全,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只要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双赢,而且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事实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由于社区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于社区生态旅游来说关键之处就在于如何将旅游、环境保护、社区和居民更好的联系在一起,相互配合互相补充,使最终产生的效益大于各部分之和。但是,由于一些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不到位,没有统筹规划,缺少资源调配、经营管理的标准规范,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归根究底,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试问,假若建立一种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协调各方均衡发展,建立标准的经营模式,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又怎会停滞不前,环境问题又怎会得不到保障?因此,对于这一问题应从根本上解决,早日完善社区生态旅游模式。
(2)过分商业化,缺少人文主义色彩。虽然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而忽略了文化问题,那么这种“跛脚”经济的命运也不过是沦为金钱的奴隶,失去国际竞争力,最终消失在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发展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要着重于经济和文化的共同进步,使两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是,现实中一部分旅游地区的经营模式过分商业化,“一切向钱看”,高额的门票费、餐饮费等等,增加了游客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就失去了社区生态旅游该有的意义。旅游不仅是为了金钱利益而存在,他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传播者,通过社区生态旅游,让游人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海纳百川,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光荣传统得以弘扬。但是,一些地区的社区生态旅游却没有让我们感受到文化气息,所拥有的不过是金钱的铜臭气。原本很好的出发点被硬生生的歪曲了,当务之急就是我们要努力使社区生态旅游实现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三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增强文化气息,在旅游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