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中和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中和基本概念

碳中和基本概念范文1

一、明确目标,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夯实基础

“纲”是指《考试说明》,它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同学们应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了解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要求和试题的类型及试卷的结构,通过比较近年来的《考试说明》和中考试卷,了解2008年考试的新变化,从而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复习中盲目的超标、拔高、拓展。

“本”则是教科书,它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鉴于中考化学复习的短促性,同学们应注意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具导向性的材料上,所以第一轮复习,读透教材是关键。第二轮的主题复习(即将九年级所学化学知识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探究”五个主题),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提高综合能力,也离不开课本。

二、理清概念,吃透原理,分门别类,形成系统

九年级化学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而这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成对出现,在阶段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同学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对比、抓关键字词等方法,弄清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找出相互间的关系和区别,辅之以必要的实例佐证。如:

例1概念图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整理,十分有用。请把①稀硝酸②石蕊试液③碳酸钠溶液④PH试纸的序号分别选填在下列有关溶液概念图中的A、B、C、D处(每个序号只能选填一次)。

三、梳理知识,化零为整,织成网络,反复运用

“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专题的特点是点多、量大、面广。复习时要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如:复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时,可将碳及其化合物的关系梳理成关系图。如:

同学们在复习时,可抓住某一点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联想和默记,力争通过关系图巩固好相关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等;力争通过关系图将相关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系统化、网络化。再将网络化的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达到融会贯通。

例2实验中学同学开展复分解反应研究性学习,设计了如下研究性学习思路:

练习质疑下列各组物质间均能反应,写出③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②碳酸钠溶液和硫酸,

③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④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研究讨论上述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是因为这些反应物中含有特殊的阴、阳离子,如①中有H+和OH-,②中有H+和CO32-,③中有 ④中有

构建网络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离子,就可以形成一种网络形式,在网络中用短线相连的这些阴、阳离子能两两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现有Ca2+、SO42-、NH4+,请将它们填入下面合适的“()”中,使其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复分解反应网络。

拓展运用通过形成的网络,可以判断化合物间能否共存,进行物质的鉴别,用于物质的除杂等,如硫酸钠溶液混有硫酸铵,可以加入(填化学式)除去硫酸铵。

(2007年南通市中考题)

答案2NaOH+CuSO4=Na2SO4+Cu(OH)2

Na2CO3+BaCl2=BaCO3+2NaCl

Cu2+、OH-;Ba2+、CO32-;NH4+、Ca2+、SO42-;NaOH

四、联系实际,关注热点,知识迁移,灵活应对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也是中考的热点,如:环保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能源问题,流行疾病的预防,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上述热点的试题既能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能力,又可考查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还体现了化学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所以同学们应密切关注这些“热点”信息。如:

例3央视正在热播的“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的广告中有如下画面:

情景描述两个玻璃杯中分别盛有两种水样,其中一只盛“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另一只盛其它的水。水中分别浸有pH试纸后,一杯呈现淡黄色(弱酸性),一杯呈现淡绿色(弱碱性),广告提示大家:弱碱性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利。请回答:

⑵小茜同学看了图示中测定水样pH的方法后指出:这种测定方法是错误的,请你说出错在哪里?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应该 。

⑶请你判断:从⑴中选出的结果能用一般的pH试纸测出吗? (填“能”或“不能”)

(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题)

答案C;不能直接将pH试纸放入水样中;将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水样涂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出水样的pH;不能。

五、注重实验,探究为重,观察分析,寻求规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仪器的识别、溶液的配制、物质的检验、气体的制取、简单混合物的分离等实验技能仍是必考内容除此之外,探究型实验已成为近几年中考化学的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探究性题材,可借鉴2007年外省、市中考题中的同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答规律,熟悉此类探究型试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命题特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

例4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能否用碳酸钾溶液验证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实验药品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滴管、10mL量筒等

设计方案并实验

小江同学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稀硫酸,逐滴加入溶液,振荡后,再滴入V1mL 溶液,实验过程中无气泡逸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伟同学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稀硫酸,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滴入碳酸钾溶液,有气泡逸出,继续滴加碳酸钾溶液至恰好无气泡时,共消耗碳酸钾溶液V2mL。

小明同学的判断:小江的实验说明能用碳酸钾溶液来验证;小伟的实验还不能,需再做一个实验才能说明。

实验并判断另取一支试管,加入2mL稀硫酸,(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判断依据)。

结论能用碳酸钾溶液验证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反思在小江的实验中,碳酸钾溶液的作用是 (填字母)。

A、仅是反应物B、相当于指示剂

C、作催化剂

答案NaOH;K2CO3;H2SO4+2NaOH=Na2SO4+2H2O;

碳中和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课 重难点教学 方法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46-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

1、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基础

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

1.2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3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

2、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初三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的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化学课本各个章节里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学习要领、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些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大量记忆。多数学生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对于化学概念内涵,并没有做到理解基础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概念学习感到难以掌握。原因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弱;认知结构脉络不清。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效,通过灵活驾驭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

3、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一一一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

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lO2)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

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1)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矗E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碳中和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绿色;低碳;旅游产业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旅游产业的概念。旅游业,国际上称之为TOURISM INDUSTRY,即旅游产业。它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综合性产业。但其支柱性产业只有三个,即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和酒店餐饮业(住宿饭店)。

(二)绿色经济的概念。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学的定义是:为了整个人类与我们行星的共同利益,而伦理地、理智地和生态地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和公平合理的分配。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环、高碳汇,强调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生态资本总和的不减或持续增加。

(三)低碳经济的概念。《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低碳经济特别强调降低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二、哈尔滨市绿色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调整,哈尔滨市旅游业已从过去单一的旅行社产业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初具产业规模形态。但总体看,由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高速度、低效益仍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未具规模。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1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9.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综合性重要产业。在哈尔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哈尔滨市旅游业整体规模还不大。以“十一五”前四年旅游发展情况为例,虽然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年均增速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但总量排名第12位,仅比2006年提高了一位。这也说明哈尔滨市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旅游业六大要素部门齐全但未能实现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部门――吃、住、行、游、购、娱种类齐全,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但从旅游业内部协调发展方面看,住宿、交通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以住宿业为例,哈尔滨市中级宾馆数量过多,而高低端的宾馆数量偏少。此外,哈尔滨市住宿业多集中于市区,周边旅游景区住宿条件差,星级宾馆匮乏,旺季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产品以形成结构体系但缺乏深度开发。目前,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传统旅游产品发展比较成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亲访友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农业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己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还不够,精品、名牌旅游项目还不多,尤其缺乏高品位、大规模、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产品、娱乐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吸引力大、牵动力强的龙头项目。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效益差。哈尔滨市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从旅游企业规模看,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管理相对粗放,旅游要素还没有充分发挥。2009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30家旅行社共实现营业利润率1.78%;48家饭店实现营业利润率为-6%;14家较大规模旅游景区实现营业利润率-3.1%(不含政府补贴)。从企业资金运营情况看,哈尔滨市住宿业举债情况较为严重,餐饮及旅游景区情况略好。

三、哈尔滨市低碳旅游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哈尔滨市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低碳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哈尔滨市作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并没有将一些宝贵的低碳旅游资源综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强调冰雪旅游!而冰雪旅游也只是一味强调冰灯、冰雕、雪雕等一般观赏游,缺乏高端的消费性冰雪旅游。

(二)缺乏低碳旅游整体规划和政策手段。哈尔滨市总体旅游规划和专业旅游规划还是沿袭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指导思想还是传统的发展思路。只注重短期的效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利用考虑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和引导去引导低碳旅游发展,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规划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使旅游企业向低碳旅游经营模式转变。

(三)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定位。哈尔滨低碳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目前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大同小异,与南方很多人工制造的景点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突出原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特色。尤其是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旅游产业,重复建设,趋同性比较严重。

(四)对公众环保生态低碳意识的宣传不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一些著名的景点垃圾随处可见,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国内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不足。

(五)旅游业粗放式运营缺乏低碳配套设施。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在主要景点缺乏生态停车场、电瓶车、新型能源车和低碳旅游路径。也缺乏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回收方式、生态卫生间、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设施,在自然景点不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信息网

[2]张辉,历新建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 2004.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4~30

碳中和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模式;启示

一、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成果述评

随着全球气候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胡鞍钢(2003)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绿猫”模式,以此取代传统的“黑猫”模式的发展思路。

付允(2008)等对低碳经济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经济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简称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邢继俊(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初期发展模式,中期发展模式和晚期发展模式。初期发展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自上而下调整发展模式、逐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新能源发展几个方面;晚期发展模式包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几个方面。

林伯强(2009)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解决中国的能耗方式问题。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于高碳能源的依赖。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杨志(2009)提出了“绿色+资本+网络”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的报告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努力优化工艺路线,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丁丁(2008),庄贵阳(2008)对于我国低碳模式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需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挥碳汇潜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

裘苏(2009)在借鉴日本和台湾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任力(2009)对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总结,并得到有益的启示。李友华(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搞好低碳示范区,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体系等几个方面。

孟赤兵(2009)认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宋德勇(2009)提出,要改进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政策工具应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杜明军(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耦合特性和存在可控制变量,提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以保证低碳经济的转型成功。

上述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总体上看,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概念,对于具体如何保证模式获得成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内涵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宏观性较强,主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分产业的研究,比如农业、工业如何形成自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各个区域如何形成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在低碳经济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归结如下:

理论方面,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也称为《斯特恩报告》,该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

《斯特恩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气温上升2℃的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报告主要观点是:第一,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可以被控制在每年GDP的1%左右;第二,在2050年以前,要使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550ppm以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今后10-20年达到峰值,然后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第三,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须比现在的水平低大约25%,即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把绝对排放量减少60%-80%,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的排放与1990年相比,增长幅度不应超过25%。

斯特尔(2006)把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辩论转移到气候变化的经济规律层面上来,他认为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要比现在增长3-4倍,但是温室气体排放要比今天降低1/4的水平,同时认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需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即确立碳的定价机制;技术政策的确立;建立一个全世界的碳市场。普雷斯科特(2007)指出,英国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可以同时实现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兰德斯(2007)指出,挪威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目标是到2050年减排2/3,为此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三是投资碳捕捉和储存;四是减少森林砍伐。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政治和体制上的,而不仅是技术和经济方面。多德维尔(2007)强调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政府的责任。

实践方面的成果,英国政府承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CO220%,2050年减排60%。英国政府通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达到预期目的。日本政府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在低碳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50年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量比2008年减少60%;二是加大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投入;三是制定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如《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国政府除了提出本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外,侧重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大了对环保、航天和纳米等尖端技术领域的投入,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法规。韩国政府2008年提出并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以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重新找到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瑞典政府侧重在生活的细节入手,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几点启示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攀升,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也有的国外专家估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这种情况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今后几十年,我国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要面临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艰巨任务,所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必须结合国情进行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资源约束特别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使用效率较低,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我国用占世界11%能源消耗量生产出只占世界GDP的3%。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天然气、水电等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很低。我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国大气污染中的仅仅二氧化硫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改变经济增长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如高科技产业、旅游产业等,减少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在高能耗行业实施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中国政府需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能源。发展太阳能、水电、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加大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三)我国低碳经济模式必须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进行

要减少我国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大对于低碳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尽快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60%左右,发展农村沼气技术是不错的选择。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已发展到2200万户,每年为农村提供了1350万吨标准煤的高品位清洁能源;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形成年节能能力近5000万吨标准煤。如果从惠及的人口和农户数量上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中国还可以利用核工业体系相对完善的优势,加大核能的开发利用。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为中国核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因为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含量十分丰富。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效率只有30%左右,农业节水灌溉系数很低,所以农业生产中的节肥、节药、节水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应该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J].世界环境,2008(2).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4、林伯强.低碳经济模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J].中国中小企业,2009(9).

5、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6、石洋.绿色+资本+网络――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J].国际融资,2009(11).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8、裘苏.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开放导报,2009(12).

9、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0、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1、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J].中国科技投资,2009(6).

12、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3、杜明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2009(6).

14、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15、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会议概要[Z].内部材料,2007(5).

碳中和基本概念范文5

一、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特点有:一是鲜明的时代性。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对大家发展有用的化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突出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对我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上。因此新课程中要求同学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身到化学学习中。多实验、多思考、多探究、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是高中化学学习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坚实的基础性。由于高中教育已经转变为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化学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仅仅塑造化学方面的“专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化学教学全面提高大家的化学学科素养。新教材共8个模块:必修的《化学1》和《化学2》是面向全体的,另外6个选修模块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前两个模块的特点是十分重视运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后四个模块主要是渗透化学思想的教育,同时主动进行实验探究。

二、新旧教材编排体系的区别

旧教材:以物质结构为主线,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知识的“骨架”,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血肉”,注重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要求高,难度大。如先学习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建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铺垫,再系统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形成理论体系。又以该理论指导氮族、碳族、镁铝、铁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新课标:与旧教材相比较,新课标在知识编排、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把握不好,就会“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标在强化双基的同时,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追求知识体系的严密完整,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难度降低了,要求全面了。

新课标强化方法,尤其是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新课标必修1按分类指导的原则分为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两章,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元素如钠、铝、铁、铜为金属元素的代表,以氯、硫、氮、硅作为非金属元素的代表。

三、教师要提高组织探究教学的能力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和学的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发生较大的转变和提高。一是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指导能力。整个探究教学的过程是开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指导能力上,需要教师做出适时、适度、科学有效的指导。第三,教师自己要学会探究。可以设想,一个本身不具备探究能力的教师怎么可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水平和技能。

四、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探究意识比较薄弱,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程序没有掌握。所以要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并教给探究的一般途径和一般方法。

如上述探究氯水成分实验,往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时,发现先变红色后又消失。这是为什么?再通过红布条在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的不同变化,得出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这一结论。结合次氯酸的其他性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成分、性质上的区别。再联系生活中自来水、游泳池用氯气漂白等事实,一步一步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对有关问题就能融会贯通。

搞清楚必修与选修的关系。高一化学必修1和必修2在各方面的知识都作“蜻蜓点水”似的介绍,为高二各选修模块留下许多知识和能力的“接口”,那么,选修模块中安排了哪些知识?难度有多大?也是必须了解的。否则,容易造成随意拓宽、加深,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必修时“一杠子插到底”,加重了学生负担。

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必修1要求较低,对于氧化剂氧化能力,还原剂还原能力的比较,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有关复杂计算等应在选修课程中让学习能力强,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

五、关于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相关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而新高考方案还未出台,怎样考我们心中都无底?这些都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不够的矛盾。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

碳中和基本概念范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化学教学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氯化钠 和碳酸钠 的鉴别方法。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2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九年级1、2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化学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本期的教学内容,它由七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这门新的课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空气着手,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空气中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氧气,并探究了氧气的实验与工业制法。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水的组成,导入到微观世界,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对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抽象地向学生介绍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使学生学会去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为今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让学生懂得物质不生不灭的道理,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并初步引入了化学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元素组成的一些物质着手,对形成物质最多的一种元素进行学习,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从燃烧的现象开始,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得出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化学知识,了解燃料的种类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一学期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具体措施

(1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3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二化学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本学年度这一年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选修5及必修1一轮复习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学生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4听了将小钢老师,林文兴老师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一下几点体会:

1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平时重视学习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

2 结合我校实际,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

新课程下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另外,还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对以上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①怎么做?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④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3)加强规范教学、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高考中赋分最高、得分最少的题目,也是考生最没有把握的题型。因此答好实验题是做好高考化学试卷的关键,也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从平时改卷和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做实验题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文字不简炼,词不达意,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答题,从而造成大量失分。另外,答非所问也是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错误。因此在答题时必须注意:①答名称还是答符号、化学式;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③答现象还是答结论;④答规律还是答具体物质或具体内容。审好题才能做好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概括题意的能力,学会分析仪器装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分析流程图中每一步的作用,学会分析每一步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在答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年年高考题相似,高考年年题不同”,认真研究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从试题中去领略试题的考查意图和试题命题的方向,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大大提高实验备考复习效率。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5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年已经结束,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高一年7班的班主任和7、8班的化学的教学工作,由于刚参加工作,又是新课改年段,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回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现本人就从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教学方面、班级管理和工作考勤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 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刻以做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更好。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把握住重要的课堂时间。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做到全面的备课

新课改使得原来简单的写写教案,列列知识点就算是备课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我们的备课要认真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⑴、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⑵、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⑶、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固然重要,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努力做课堂语言简洁明,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作业少而精,注重层次。

3、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包括辅导学生课业和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本学期在对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准确的找出导致“差”的原因。并在情感上温暖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时,注意阳光语言的使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的赶超其他同学

三、班级管理方面: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所以一个好的班主任要细心耐心,宽严并济。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培养好班干部,辅助班级管理。从生活、思想和学习上多方面关心学生,争取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多和学生沟通,多理解他们,争取做到民主处理各种问题,不能一味的处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给学生解释和改正的机会。在这一学年的班级管理中收获很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继续努力,多读书、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本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尽力将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得更好。但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刚入职的新老师,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

1、工作中大胆实践、对管理工作零碎的思考多,整体的谋划少。

2、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平时注重了学习,但学得不深,学得不透。学习的层次不高。尤其科学思想、管理方法、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很欠缺,与其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