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

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文1

量化试验:4个家庭一个月内积攒的垃圾能量

今年年初,环保专家做了一个试验:请4个英国家庭积攒一个月内废弃的商品包装,并对这些“美丽垃圾”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令人吃惊:4个家庭在一个月内积攒的可见商品包装废物总量为103.97公斤,如果将这些废物转化为能源,可供一个60瓦灯泡持续发光3516天。

商品过度包装、包装材料非循环利用所引发的资源浪费与对环境的压力,成了困扰科学家的难题。

在4个家庭积攒的包装垃圾中,除去人们可见的废物,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能源浪费,叫做“无形垃圾”。就拿一个铝罐包装来说吧,生态分析学家还必须考虑生产铝罐,包括提取铝所需的能量,而这就是“无形垃圾能量”。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4个家庭在一个月内积攒的垃圾吧。

史蒂夫一家的家庭成员包括史蒂夫夫妇和孩子们。一个月内,史蒂夫一家的包装垃圾总量是20公斤(包括无形垃圾则约为45公斤),如果转化为能量相当于197千瓦时,可以供一个60瓦电灯泡连续发亮821天。

“我对钢或铝罐没什么意见,因为它们很容易就能被再回收。但最让我恼火的是,厂家总是要把不同材料混合在一起。”史蒂夫不满地说,比如洋娃娃的包装盒,就把塑料和纸板混合在一起。

安德鲁一家的家庭成员包括安德鲁夫妇,4岁的马娅和8个月大的塞缪尔。一家人在一个月内积攒的包装废品是42公斤(包括无形垃圾则约为76公斤),如果转化为能量可供一个60瓦电灯泡连续发亮1090天。

“我对积攒的这么多塑料垃圾十分惊讶,”妻子希拉里说,“我一直都会把其中一些进行回收处理,但包括酸奶罐和塑料盘在内的大部分包装垃圾,都不属于可以循环利用的范围。另外,购买商品时,商家经常用大塑料袋装小个商品,家里攒下了许多塑料袋。”安德鲁建议说,应把顾客的方便作为厂家优先考虑的内容,“但如果一件商品在出售时能够标出其售卖方式有利于环保,那么我会表示支持。

露西一家的家庭成员包括单身母亲露西和她3岁的儿子阿奇。一个月内,露西一家的包装废品重达27公斤(包括无形垃圾则约为50公斤),其转化的能量可供一个60瓦电灯泡连续发亮968天。

露西是一名设计教师,她对设计充满热情。但一个月内的众多包装废物,却影响了露西对包装设计的看法,她说,“我始终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而不能是不顾环保的促销手段。如果人们把环保问题不当回事,那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我想今后我会购买更多环保包装的物品。”露西还决定尽量不再给儿子购买那些“垃圾食品”。

戴尔一家包括埃娃夫妇和3岁的女儿马娅。一个月内埃娃一家积累的包装垃圾为16公斤(加上无形垃圾则约为29公斤),其转化的能量可供一个60瓦灯泡亮637天。

“把这些包装垃圾集中在一起时,看起来多得让人觉得受不了,”埃娃一边估算堆在客厅里的垃圾一边说。由于女儿马娅患上了湿疹,全家人吃东西都很小心,他们经常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但如果马娅没有湿疹的话,我们可能会食用许多垃圾食品,同时也将会使用更多的塑料包装。”戴尔说。

试验分析:简单包装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4个家庭在一个月内一共收集了103.97公斤包装废物,如果算上无形垃圾则是200.09公斤。这个数字让人们感到震惊。

“不让这个数字继续升高已经成为一项巨大挑战,”防止资源浪费行动计划(Wrap)的理查德・斯旺内尔博士说,“过度包装问题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一点:购买简单包装的物品已经足够,而且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你在使用物品后还能够参与包装垃圾的回收,那将对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而从制造商的角度来看,怎样包装似乎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在商家看来,包装是“商业的皮肤”。这种“皮肤”有时会是商品本身重量的10倍,许多包装垃圾都无法被循环利用。

有些制造商还会说,“如果你考虑简化包装,那么你同样要简化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选择。也许汽车天窗或者对事物的特殊塑造都要被禁止,世界因此只能保持其基本型。”

斯旺内尔博士说,作为产品制造商,考虑环保问题应是更重要的责任,“我们分析了在包装垃圾中分量最重的25种包装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产品都采用较轻包装,我们每年将会减少20万吨包装废物。”

生态设计专家罗布・霍尔德韦如今正忙于研究Dairylea午餐的包装。在英国,数百万儿童都在食用这种午餐。“除去营养价值的考虑,”霍尔德韦说,“这种午餐在包装上有一些问题。包装顶部含有聚乙烯密封剂,包装内还含有热封的塑料材料,这种包装很难被循环利用。此外,包装的空间设计上也有许多浪费。包装中的一个间隔内一半装着火腿,另一半空间是空的,另一个大间隔内有1/3也是空的,其中包括一块真空包装的面包和聚乙烯塑料薄膜裹着的奶酪。”

包装技术专家特里・罗宾如今致力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工作。“我发现许多包装都非常令人厌恶,”他说,“大部分消费者都无法区分‘可降解’与‘生物可降解’之间的区别,所以商家对包装材料的宣传显得格外重要,错误的宣传将会给包装工作增加大量麻烦。”

可降解材料是指可以在化学上降解的材料。但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过分夸张宣传,认为采用这些可降解材料就可以解决“白色污染”显然是不恰当的。

而生物降解塑料则是另一回事。生物降解包装材料是主要靠细菌降解,最终转化为水蒸气和少量其他物质的材料。这种材料在美国主要用于生产分解垃圾袋、购物袋以及一些生物降解农用薄膜等;在西欧,可降解塑料主要用于生物降解洗发液瓶、生物降解垃圾袋以及一些一次性商品购物包装袋等。

关注包装:欧洲一些国家以税收、法律手段加以限制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关注过度包装、资源浪费、垃圾掩埋、污染或能源利用等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人们已经厌倦了在公路上应付迎面飞来的旋转垃圾袋,或者在积攒的面条包装袋上花费15分钟的时间分辨其是否可以再回收。

反对过度包装的抗议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曾有过先例。当时,德国巴伐利亚一些愤怒的家庭主妇拒绝离开超市,直到商家勉强同意使用她们要求的简易且不妨害生态环境的包装。

除公众自发组织的抗议外,一些国家以税收、法律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消费,反对过度包装、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瑞典在1983年制定了《铝质饮料瓶循环利用法》。一些发达国家还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使用可降解一次性用具,如瑞典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试制马铃薯和玉米制的一次性快餐盒,韩国用法律强制性规定使用用糯米做的牙签等。

2002年3月,爱尔兰政府开始征收塑料袋增值税。根据爱尔兰政府的规定,顾客在市场上购物时,每使用一个塑料袋将征收15欧分的税款。爱尔兰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是惊人的,每年免费发放给购物者的塑料袋高达12亿个,加起来重达1.4万吨。每人平均一年大约要消费325个塑料袋。塑料袋增值税生效后一个月内,塑料袋的消费就骤减90%以上。爱尔兰环境部发言人指出,“爱尔兰是世界上唯一实行这种机制的国家,但我们的经验已引起新西兰等国的广泛兴趣”。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的4星、5星级高档宾馆已经基本放弃了房间中的一次性用品,以可以重复灌装的肥皂液、洗浴液容器来替代。相反,一些低档宾馆为招徕顾客反而使用一次性用品。有专家说,“‘高档’和‘低档’在一次性用品这个问题上倒过来了。”

根据欧盟委员会修订过的指导性法律,欧盟成员国应在2008年至2015年间将本国包装垃圾的再利用率提高到55%以上,其中玻璃包装再利用率达到60%,金属包装达到50%,塑料包装达到22.5%,木制包装达到15%。

此前,欧盟曾于1994年颁布了一项要求成员国将包装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在去年以前提高到25%的指导性法律。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包装垃圾再利用率已达到25%至45%,达到了该指导性法律规定的目标。

欧盟委员会指出,2001年,仅包装垃圾再利用一项就使欧盟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减少了0.6%,这表明提高包装垃圾再利用率不但可以减少包装材料对能源的消耗,节约建设焚烧处理场的费用,而且可以降低包装材料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是一个非常切实有效的措施。

再回到4个英国家庭堆放在客厅的包装垃圾,不难发现,过度包装和呆板设计并存。商品生产厂商理应动用一切创新力量,把人们从过度包装和资源浪费中解救出来。环境问题是该“解开包装”的时候了。

(2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链接

应该警惕的包装

1.由3种不同材料制作的包装袋。这种包装袋难以再回收。

2.洗涤用品的复杂喷嘴。这种装置不能被循环利用,因此只能随瓶丢弃,十分浪费资源。

3.胶卷包装。

4.织物柔顺剂瓶子上的复杂的填充装置。它只有在续装简易包装的柔顺剂时才有用,但大部分制造商都已经停止制作那些简易包装。

5.牙刷的超大塑料外包装和额外的塑料内包装──所有都是未做任何标记的,人们无法知道这些包装能否被回收。

6.塑料上蜡包装的奶酪。

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文2

“反者道之动也”,你怎么看这句话?很少有营销人员会这样看问题。他们觉得起作用的战略逻辑是“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毕竟对手们都不是傻子,他们肯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便对手们做错了,我们也是错着并赢着的一方――因为我们错得更完美”。

海尔的成功和失败

海尔在美国市场上有得有失。它的成功战略跟老子提出的思维有不谋而合之处;而它的失败又跟忽略老子的哲学思想有关。

海尔的年销售额为150亿美元,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电器生产商,仅次于年销售额为194亿美元的惠而浦(Whirlpool)。海尔起初在美国市场上做得非常成功,当时它聚焦做大学宿合使用的迷你冰箱,这是一个被惠而浦、通用电器、伊莱克斯、LG等聚焦高端电器的生产商所忽略的市场。事实上,今天的冰箱越来越大,豪华程度也日新月异,LG甚至推出了一款门上装有电视屏幕的高端冰箱。海尔反其道而行之,成为美国廉价迷你冰箱的大赢家,这就是海尔的成功故事。

但很快海尔就遭遇了滑铁卢:它在南加州卡姆登(Camden)兴建了一个大型工厂生产成本约为2000美元的大型高价冰箱。这款冰箱卖得很差,海尔的美国工厂基本上一直在亏钱。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海尔)这款新的高端冰箱着实受到了冷遇。”海尔本不应该跟惠而浦和通用这些著名品牌做正面对抗,它要做的是在最初成功的战略上继续聚焦:迷你冰箱。

“反者道之动也”。如果海尔人对老子抱有信心,那么他们早就应该接受这种观点。换句话来说,迷你冰箱的市场比正常尺寸的厨房冰箱要大多了。为什么海尔对迷你冰箱的理解局限在大学寝室呢?我认为海尔完全可以尝试将这种冰箱往全美青少年的卧室推广,他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卧室里已经有了电视机,为什么不可以有一台可以用来放瓶装水和可乐的个人冰箱呢?

在渠道方面,海尔可以选择在受青少年欢迎的服装店里出售这些冰箱,李维斯牛仔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显然不这么想,他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先难后易是制胜之道。在我看来,这是一条通往失败的道路。一开始人们希望找到一个较为容易的切入点进入市场,比如迷你冰箱,继而希望尽可能利用第一步的成功,但千万不要像海尔这样跟市场上地位稳固的大品牌做正面交锋。财务报表已经表明海尔的策略不起作用,根据中国信息部门的数据,海尔2006年的毛利为2003万美元,只占销售额的0.13%,而惠而浦2007年的税后纯利润占总销售额的3.3%。

很多人都认为营销的本质在于“在市场上比对手做得更好”,事实上这种方式很难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反其道而行之,到竞争对手的对立面去开拓新的市场――老子的思想也能培养营销精英。

“百事新一代”的故事

大部分人都认为可口可乐才是真正的可乐、真正的可乐品牌、一直以来的市场领导者。百事可乐是怎么真正与可口可乐对立的?

可口可乐品牌历史可谓悠久(122年),可以说是父母辈喝的可乐。百事可乐跟它对立:年青一代的可乐――“百事新一代”。“百事新一代”的广告被《广告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最佳广告运动”之一。这么多年来,“百事新一代”是唯一一个让百事销量大增的营销战略。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它是唯一一个百事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战略。

但“百事新一代”成为航班专用可乐早已成为历史,为什么?因为在营销战场上,逻辑是老大。“百事过去广告的缺陷在于过度聚焦年轻一代”,百事广告公司BBD0副总裁菲尔杜・森贝利(Phil Dusenberry)说,“如果广撒网吸引更多人群,而不只是年轻人的话,我们肯定能有更好的收益。”吸引每个人和吸引年轻人之间的选择逻辑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逻辑有一个缺点:忽略消费者的心智。

一个产品若能吸引所有人,亦即说明这个产品毫无特质。换句话说,这只是另一种可乐,不过比其他可乐要好一点。我们可以从百事可乐当前的广告运动看到独特性的缺失,“这是可乐啊(It’s the cola)”是再平常不过的广告手法。“我们有更好的产品,老天爷作证,我们还会用足够的钱说服消费者认同这个事实。”

百事可乐和其他企业的管理者经常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到达心智也许有捷径,但这并不意味通往市场的道路也会很容易。一般喝可乐的都是年轻人,成人偶尔也会喝,把可乐品牌塑造成代表年轻人“新一代”的产品,也会吸引年龄稍大但希望“思想常葆青春”的人。

企业常常做“由内至外”的推论:我们是什么?我们希望做什么?我们需要怎么做?这些都是企业高层经常扪心自问的问题。而成功的营销人使用的是“他者推导法”:谁是这个品类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不是我们,我们怎样站到领导者的对面?

孩子,长大了吃火烤汉堡吧

很多年前,我们建议汉堡王(Burger King)采用跟麦当劳对立的战略,可惜我们的建议被束之高阁。

在美国市场上麦当劳是什么?它是专为小孩而设,尤其是那些被麦当劳叔叔吸引,拽着大人衣角的两到六岁的小朋友。因为这里又有吃又有玩,吃完麦当劳,可以玩滑梯、荡秋千。“长大了去吃汉堡王的火烤汉堡吧!”这是我们给汉堡王提供的营销战略主题,对准过了玩滑梯和荡秋千年龄的大孩子和青少年进行诉求。

正如后来所发生的,汉堡王一心要跟在对手后面并做得更好,而无意走到它的对立面:搭建比麦当劳更大的游戏空间、提供更好的儿童套餐 这就是汉堡王采用的“更好”的战略。毫无疑问,这个“更好”的战略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在汉堡王执意要以“更好”来战胜金色拱门麦当劳的时候,生意毫无起色,首席执行官换了一任又一任。

折腾了十几年之后,汉堡王终于想起了我们的建议,回到了成人汉堡的战略上来,总算是亡羊补牢,今天仍然是美国第二大汉堡连锁店。但毫无疑问的是汉堡王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它与麦当劳的差距被拉大:2006年,美国麦当劳平均每个门店的销售额为197.41万美元,汉堡王为117.52万,落后足有40%。

红牛之战

1987年红牛的推出可算历史上最成功的新品上市案例,今天它的全球销售额为33亿美元。红牛成功的秘密在于那个8.3盎司的罐子,它就好像一截炸药――一个小罐子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能量饮料视觉标志,它暗示

里面装着的东西效用很强烈。

随着红牛的迅速崛起,世界上的饮品企业都想进入能量饮料市场。杂货店和便利店里满架子都是各种这样的饮料,无一例外地都装在8.3盎司的易拉罐里,除了“怪物”(Monster)――第一个以16盎司易拉罐包装的能量饮料。

“怪物”自然很快成为美国销量第二的能量饮料。无论是名字还是包装,“怪物”看不出任何抄袭红牛及其8.3盎司的痕迹,生产商汉森天然企业(Hansen Natural Corporation)采取跟红牛对立的战略并获得巨大成功。2007年,《福布斯》杂志将汉森列为美国200家最佳小企业中的第一名。自从2002年末“怪物”推出至今,汉森股票在5年里增长了84倍。

当能量饮料战争打响时,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忙着复制竞争对手去了。可口可乐第一个尝试是推出KMX,同样是8.3盎司的设计,但很快KMX就在市场上找不着影子了;接着是Full Throttle,16盎司的罐子――照抄“怪物”,人们看到了放在货架上的Full Throttle,但心里明白这不是“怪物”;最后,可口可乐采取了大公司通常的招数:产品延伸,推出Tab能量饮料。现在,除了在一个挤满失败者的品类里顺利成为其中一分子之外,Tab什么都不是。

香槟之战

商标律师经常告诫为品牌起名的企业:名字不可轻易就变成品类名。“不是所有纸巾都是舒洁纸巾(Kleenextissues)”,最近出现在《广告时代》杂志上的一个整版广告标题是这样写的。舒洁在美国非常有名,以致人们说纸巾的时候不用“纸巾”的字眼,而直接说“舒洁”,很少有人们会说“舒洁纸巾”这样的字眼。

“给我一张纸巾。”(Hand me aKleenex。Kleenex,舒洁,纸巾的代称。)

“谁要可乐?”(Anybody wanta Coke?Coke,可口可乐,可乐的代称。)

“来根烟?”(How about a Marlboro?Marlboro,万宝路,香烟的代称。)

营销的目标就在于让品类名变得多余。这方面的营销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跟“香槟”(Champagne)酒媲美的例子,这种会冒泡的红酒来自法国一个叫香槟的地区。“Champagne”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因为大多数消费者会觉得它跟冒泡红酒没有关联。而在西班牙这种酒起名叫“Cava”,Cava让人想起冒泡红酒聚在一起形成的小洞(Cave)。

《国家餐馆新闻》(Nation’s Restaurant News)这样写道,“说到价值,也许没有国家能在提供廉价冒泡红酒这方面跟西班牙一比。”但这恰好是Cava的问题:它是“香槟”的仿牌,只不过更便宜。提高价格吗?销售会跌得很厉害,它是“香槟”的复制版,提价对它来说无异于自杀。我们曾建议cava厂商推进“对立”战略。Cava怎么跟“香槟”对立呢?

先从瓶子开始。每个Cava厂商都试图隐藏“cava”这个品名,在一个领先品牌那里,Cava甚至没有在标签上出现,它被隐藏在软木塞上端的锡纸上。Cava这个名字应该跟酒本身品牌名一样大,字体也要一样粗。

当人们想到“香槟”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什么?――“特别的时刻”。一个明证是千禧年前夕1999年“香槟”的销售增长了28.6%,而后销量急速下滑,到2000年销售额已低于1998年的水平,甚至今天它的全球销量再也没超过千禧年。

那么作为对立面,Cava应该是“可用于每一天”,表达这个概念的方式之一是:“有了cava,每一天都是特别时刻。”一个可以创建世界性领导品牌的概念居然这么简单,这真是让人惊讶的事情:“终极驾驶机器”、“钻石恒久远”,又或是“Cava日日庆”。

但是Cava管理层拒绝了这个概念,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概念没有情感力量。事实上,在被消费者重复无数次之前,一个战略概念往往是没有情感力量的。就像在耐克展开营销计划来推广“Just do it”这个概念之前,它不具备任何情感力量。

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识别一个用文字表达的概念确实是一件难事。你不能依赖直觉来作判断,我们经常在美国企业的董事会上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对它没感觉。”我的看法是,你首先要理解“对立”这样的营销法则,然后你才可能对它们产生感觉。

成功的租车公司

赫兹成立于1918年,曾经以首先进入租车品类而成为全美最大的租车公司,它的第一个店开在哪里?赫兹的店开在乘客络绎不绝的地方,通常是闹市区。(芝加哥是他们第一个进入的城市。)请注意赫兹开始创业的时候,还没有“飞机乘客”这个说法,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航空工业。

安飞士创建于1946年,它选择跟赫兹“对立”。安飞士没有跟赫兹做正面竞争,企业家华伦・安飞士(WarrenAvis)将焦点放在机场候机厅门前,由此迅速成为美国第二大的汽车出租公司。它名字的由来是:安飞士,“飞机场租车”(Avis Airlines Rent-a-Car)。战后航空交通量大幅上升,所有大租车公司都将运营重点转向机场,这为跟赫兹对立创造了条件。

1957年企业家杰克・泰勒(JackTaylor)新成立了一家名为英特普莱斯(Enterprise Rent-A-Car)的租车公司,它在城市郊区开始营业,特长是“汽车保险之外的补偿”,专为遭遇交通事故、机械维修或汽车偷盗之后的消费者提供租车服务。它将营销活动聚焦在保险经纪人和保险理赔顾问这些人上。对此,英特普莱斯的现任首席执行官、创始人之子安迪・泰勒(Andy Taylor)开玩笑说:“我们最主要的销售方法就是抛出甜甜圈。”

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文3

如果一家企业每天都处在巨大的浪费之中,你很难想象它还可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企业赚钱都这么辛苦,谁还舍得浪费?可事实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企业确实都处于巨大的浪费中,或许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

让我们来看看现实中许多企业的现状吧!各工序旁摆放着大量等待加工或已加工的零件、在制品;仓库中存放着可供3、4个月用的原辅料;随时可以买到的普通包装箱却半年前就一次性采购一大批,再慢慢逐月使用,等等,这些无疑都造成了企业巨大的浪费,包括场所浪费、租金损失、流动资金被占用、过期储备的报废、无谓工时的发生、管理成本的增加,等等。

认识到这些,也许你就会明白,在我们的生产管理现场“浪费”其实是无处不在的。这里的“浪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另一种则是,尽管是增加价值的活动,但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这也构成了一种浪费,并且这种浪费在很多企业往往被忽略掉。

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浪费”可以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那么,究竟又应该如何有效识别这些“浪费”?它们产生的根源何在?具体又应如何有效改善或消除呢?

针对以上问题,本期聪明管理栏目,《中国制衣》特推出“如何有效消除生产管理现场的N种浪费?”专题,采访业内著名实战派生产管理专家陆君伟,给企业有效改善或消除生产管理现场的N种浪费出谋划策,希望可以给广大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以借鉴。

浪费一 库存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物品积压,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使“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掩盖了生产设备能力及人员真实的需求量;物品的价值减低,变成呆滞品;物品大量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工场、仓库建设;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

产生根源:原料、在制品、成品等超过了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最适宜量,从而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要有效消除库存浪费, 陆君伟认为,首先就要认识到“库存是万恶之源”,要探求必要库存的原因,合理使用库存规模,降低库存,以实现设备布置流水化,达到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均衡化生产。

除此之外,陆君伟指出,降低库存还是曝露生产现场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更多的浪费。并据此举例,“车间生产线因故障而停产一小时,如果目前车间有两小时的库存量,事情可能不会报告给中高层管理人员。但是,如果车间库存仅为半小时的产量,那么,就会发生无法向客户或后道工序交货的问题,就会造成大的混乱。所以,两小时库存可以掩盖停产的问题,而半小时库存就会使问题表面化,就会促使企业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因此,陆君伟建议企业,应尽力将各种生产管理活动都变得“可视化”,用“一望而知”的颜色、形状、位置和独特的“看板”来区别和显示车间内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规格、每一种状况,以便使所有现场人员能够在一目了然的环境下迅速发现各种异常和浪费。

浪费二 等待的浪费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员工在工作量少时,无所事事;工作量多时,忙忙碌碌;制造通知或设计图纸未按时送达;设备故障维修造成生产停滞;质量不良自动停机造成员工作业停顿;物料供应或前道工序能力不足造成待料,等等。

产生根源: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和生产计划安排不当等,员工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而无事可做,造成等待的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针对等待的浪费,主要是要建立起以顾客为中心的弹性生产系统实施一个流的生产方式,实现设备小型化、专用化,并减化管理层次,把复杂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提高工作效率。”陆君伟表示。

并举例道,自己曾在一个某人数不到500人的工厂,看到生产线因故需要补领10个A料,于是就开了一张补料申请单,最后辗转地经过班长、组长、课长、厂长这几道关卡签署之后,才被送到仓库去领料。

而为什么要经过这么多关卡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司有这样的组织系统。

企业为了运作上的需要,往往会成立一些部门与层级。当有事情要处理时,这些层级与部门之间为了彼此留下记录,难免会出现文来文往的程序。陆君伟对此表示理解,但同时认为,这些层级如果过多,不但会造成企业作业成本的增加,更会影响到作业的时效。“而这也是造成企业等待浪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除去以上改善对策, 针对等待的浪费,陆君伟还给出了以下问题供企业自检:⑴对于等待的发生和改善的过程是否都有记录;⑵在标准作业中,如发生很短的延误,作业人员是否会在互助区域内采取互助,以防止等待的发生;⑶有没有这样的规定和机制(有分寸的互助);⑷前道工序的零件或材料断档时,作业人员是否空手等待;⑸后道工序发生问题,作业无法进展时,作业人员是否空手等待。

浪费三 搬运的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物品摆放不当,增加重复无用的搬运;设备及布置不合理,搬运路线过长;物流组织不合理,中转环节过多;工作设计不合理,反复移动;检验状态标识不清,增加区分和移动工作,等等。

产生根源:不但搬运本身不能产生附加值,而且还造成物品移动所需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和人力工具的占用浪费等不良后果,不仅增加了搬运的费用,还造成物品在搬运过程中的丢失或损坏,由此造成搬运的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要消除搬运的浪费,陆君伟指出,首先就要确定搬运的方法与规则,如路径、时间、内容、量、场所、方法、人员等;其次是选定合适的搬运工具、搬运车,如型号式样、大小、易用性、维护状况等;最后是产品、零件的容器,除特殊情况外,都可统一规格及体系化。例如,将所有的箱子都按标准码放,这样无疑易于搬运。并表示,虽然大部分人都认同过多的搬运是一种无效的动作,但也有人会认为这是必须的动作,因为如果没有搬运,就难以继续下一个动作。但针对一个具体的加工工序,究竟多少次就是过多的搬运,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都默认它的存在,而不去设法减少它。

对此,有人想到用输送带的方式来克服,但陆君伟认为,这种方式仅能称之为花大价钱减少体力的消耗,而对于搬运本身的浪费却并没有消除,反而使之隐藏了起来。“因为搬运的浪费如果分解开,又包含了放置、堆积、移动、整理等动作的浪费。”陆君伟解释。

“此外,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搬运的情况下,重新调整生产布局,也是有效减少搬运距离的一个有效方法。”陆君伟表示。在以前对企业进行走访时,陆君伟曾对某纺织服装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一段时间内的总生产工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在实际作业时间减少的同时,其总工时却在增加。经仔细分析后发现,原来是工序间的运输工时居高不下。于是,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搬运的情况下,陆君伟将该企业的四个车间合并为两个,并将一些半成品的加工由原来在别处加工变为了在生产线旁进行加工,结果大大减少了搬运。

浪费四 品质不良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不良品返工使企业相关成本增加,例如,工时、人力、工具、设备、管理费用等都会随之相应增加;出现废品后,不仅对废品本身的处理是一种浪费,而且当客户退货时,还需支付额外的索赔及相应的费用;质量问题会导致企业信用等级的降低,而失去信誉,无疑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对市场宣传的无形成本也会加大。

产生根源:企业内部出现不良品,在对其进行处置时,在时间、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以及由此造成的相关损失,都是由此造成的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针对品质不良浪费,可以通过制定彻底消除不合格品对策,以‘现场、现物、现实’为内容的‘三现主义’原则,迅速采取措施。” 陆君伟表示,“不仅要及时处置,还要通过‘5why’法,反复问5个为什么找出真正原因,从原因入手,防止此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同时,企业生产线还要设置自动化装置,应用目视管理,只要一出现不合格品就自动停止。”

除此之外,陆君伟指出,精益生产方式的思想之一就是要用一切办法来消除、减少一切非增值活动,例如检验、搬运和等待等造成的浪费,具体方法就是推行“零返修率”。必须做一个零件合格一个,一次就做好,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的源头就杜绝不合格零部件、原材料流入生产后道工序,追求零废品率。

而针对产生品质不良的原因,陆君伟建议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⑴作业管理-标准作业指导书;⑵全面品质管理(TQM);⑶品管统计手法(SQC);⑷看板管理;⑸首件检查;⑹不制造不良的检查――源流检查、自主检查、全数检查;⑺防错防呆法;⑻品管圈(QCC)活动。

浪费五 动作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作业动作突然停止;作业动作过大;左右手交换;步行过多;转身角度太大;移动中变换工作状态;不明确的工作技巧;伸背动作;弯腰动作;重复不必要的动作等。

产生根源:工位、物品、设备等布置不合理,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不合适,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针对动作浪费,陆君伟指出,应该运用现场ABC法,消除作业人员无目的的来回走动,不允许做标准作业规定以外的事。还要消除标准作业设定顺序中来回交叉的路线。而在难以判断或产生异常时,作业人员要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此外,在生产线作业中,还要去除取放不需要物品的动作。

同时强调,管理人员在现场检查时,还要注意运用“动作经济”原则来改善工作人员的动作,以消除动作浪费现象。具体如下:

⑴ 缩短距离。具体来说就是把原料或制品放在手指动一动就可以够到的地方。“这可能有点困难,为此,工作台就要做成弧形,制品要放在垂手可拿的位置。” 陆君伟表示。

⑵ 两手同时使用。陆君伟指出,以一只手辅助另外一只手工作是不能被称作“同时使用”的,这时,首先就需要研发出用一只手就能进行组装的夹具,然后再双管齐下,就可以用两只手同时做两样东西。假设在25厘米的距离内两手可以同时对称并灵活使用,就会是单手工作效率的两倍。这样一来,作业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⑶ 减少多余的动作。除临时放置、倒换左右手等显而易见的动作浪费外,陆君伟认为,过分谨慎的变换方向、目不转睛的查看、担心疏漏而过分操心等也属于动作浪费现象。对此,他强调企业一定要以一种想方设法让作业人员能够更加轻松工作的心情来观察、改善作业环境,以减少多余的动作。

⑷ 轻松工作。针对这点,陆君伟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思考:在作业方面有没有难受的姿势?有没有工作节奏杂乱无章的因素?等等问题,来帮助员工以轻松的状态完成工作。

浪费六 过分加工的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没有严格执行工艺,或者工艺本身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因而造成加工工时过多,损坏加工设备及工具,水、电、汽等能源过度消耗,降低工作质量等的浪费;多余的加班和辅助设备,还要增加生产用电、气压、油等能源的浪费,同时增加管理的费用;对一些无用加工程序未能进行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

产生根源:加工作业中做了与工序进度及加工精度无关的不必要的加工,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要消除过分加工的浪费,陆君伟指出,主要有三点:第一,对于习惯性进行的预备加工、试加工、粗加工、前处理加工、后处理加工、修正加工等,要努力逐渐使之缩小乃至废止;第二,对习惯性的检查、记帐等工作要不断更改、修正,并要考虑在加工工序之外的其他地方进行检查与包装;第三,在手工作业中,要想办法研发应用独自的专用器具,以有效地将人的作业机器人化、自动化、机械化。

此外,陆君伟建议还可通过多问自己一下以下问题,来帮助避免过分加工的浪费:⑴能否去除次部件的全部或部分?⑵是否确实了解客户的需求?⑶能否把公差放宽?⑷能否改善材料的回收率?⑸能否改变生产方法?⑹能否把检验省略掉?⑺供应商是否适当?

与此同时,陆君伟指出,企业还可以通过采用精益生产的工具来解决重复生产问题。比如,科学的生产工位自检。并据此举例,有家企业主要生产出口产品,对品质的要求很高。因此,品质部要求生产部门在制造过程中进行自检。但在观察其生产线时,陆君伟却发现,生产部并没有做到自检,结果很多品质不良的产品被生产出来,需大面积返工。针对这种情况,陆君伟提出生产部门必须要完成自检动作,并且要由QC严格监控把关,并要做好自检纪录。结果情况大为好转。

浪费七 制造过多或过早的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企业超出市场需要生产出来的产品成为库存,造成材料费、工时、水电等的浪费;比客户需要的交货期提前完成生产任务,结果增加了成品库存及由此导致的搬运、堆积的浪费。

产生根源:生产超额完成任务,过多的制造和提前生产,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生产过多、过早同样都是浪费,但企业为什么还会有很多工序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过多与过早生产呢?陆君伟认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企业往往不明白这是一种浪费,反而认为多做就能提高效率,提前做好就能减少产能损失,认为不做白不做,机器还不是一样停着,显然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这很明显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因为供货周期是与整体配套量而不是部分工序的效率与产能相关联的。为了看到更多的效率与产能,部分工序生产过多与过早,但配套量却没有增加,对客户的供货周期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仅仅是增加了库存量。这无疑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

针对这种浪费,陆君伟指出,一定要对生产计划的制定方法实行标准化,在生产过程中要实施看板管理,没有看板绝对不能生产。此外,还要保证生产计划数和产出数相符合,进行均衡化生产。

浪费八 管理的浪费

具体表现及危害:企业职能重叠、人浮于事;员工工作主动性不强,等待上级指示;协调不力,企业丧失凝聚力;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造成管理的无序,等等。

产生根源:员工积极性不高,自主管理能力不强,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造成浪费。

改善或消除对策:要消除管理浪费,陆君伟强调,企业应该具有合理的管理规划以及相当的预见性,并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协调、控制和反馈,从而减少管理浪费现象的发生。并指出,通过导入6S、TPM、JIT等精益生产方式,明确哪些是高价值与低价值的工作,包括应用20/80及目标管理方法,做好时间管理工作,加强中基层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增强企业凝聚力等,都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同时,陆君伟指出,对比前面七种浪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要严重的多,而解决起来也困难的多。“因为前七种浪费大多可以被量化,而管理工作却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弹性,要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比较困难。而且它们中大多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形成反复。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下去的。”

因此,陆君伟提醒,企业如果抱定了决心,要彻底消除管理浪费,就一定要对经营管理革新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而一旦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被消除,就很可能会出现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所以,企业一定要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浪费做起,向着经营管理革新的目标一步步坚定不移地迈进,这样才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现场问题小问答

在当前用工荒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少人化”?

“少人化”是指为了适应市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改变,经过详细的产能分析评估后,绘制人机配合作业组合图,并依此分配适当人数的作业员用来从事所需要数量产品的生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每位作业人员都能发挥出100%的工作效率,从而杜绝“闲人、闲时、闲事、闲设备”等各项浪费的发生。

“少人化”技术作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即按照每月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增减各生产线及作业工序的作业人数,以保持合理的人数,从而通过排除多余人员来实现成本降低。这里主要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少人化”需要通过不断地改善来实现。

要实现“少人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彻底进行作业改善,下一步才是设备改善。如果为了节省人工,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购买自动化设备或进行设备改善的话,其结果将不仅不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反而会由此增加成本或招致生产资金的无效使用。

第二,只有将“人数”而不是“人工”降下来,才可能降低成本。

在人工的计算上,有时会出现0.1,0.2,0.3……这样的小数,但实际上,即使是0.1个人工的工作,也需要1个人,而不可能是0.1个人来完成。因此,即使工作量从1个人工减少到了0.1个人工,其结果也不能带来所需人数的减少,达不到降低人工费用的目的。所以,只有将“人数”,而不是“人工”降下来,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第三,“省人化”≠“少人化”。

“省人化”是指通过调整设备与人员之间的合理配合来减少人员数,但是浪费的动作并没有彻底消除。例如:通过1人看管多台机器来减少人员数。而在“少人化”概念中,除了单纯的人员减少外,更多含有根据需求变动能调整人员数的非定员制概念。因此,精益生产关注的是“少人化”,从而避免由需求的浮动带来的人力上的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工厂为了做好“少人化”的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与做法,尝试由多方面同步着手推进。除了进行生产人员的裁减与缩编,还可以引进机械化和自动化机器设备,以此达到“省人化”与“少人化”的效果,甚至是“无人化”的最高境界。

在客户需求“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均衡化生产?

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遇到这样的难题:消费者的口味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的方向发展,引起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所能接到的订单,品种要求越来越多,生产数量却越来越少,交货期越来越短。

均衡化生产是实施准时化生产方式JIT和看板管理的重要基础。它是指企业采购、制造以及送货的整个过程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采用均衡化生产意味着最终供货与需求相适应,同时从需求开始进行拉动。成衣线在向前道工序领取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部件,生产各种产品。为此,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必须要加以考虑,然后,才能将其体现于产品的生产计划之中。

生产均衡化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例如,可以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赢得抢占市场的先机;还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缩短每个产品的制造周期,等等。

通过均衡化生产,任何生产线都不再是大批量地制造单一种类的产品,相反,各生产线必须每天同时生产多种类型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混流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柔性,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为了实现这种以“多品种、小批量”为特征的均衡化生产,就必须要缩短生产前置期,以利于迅速而适时地生产各类产品。同时,为缩短生产前置期,就又必须要缩短设备的装换调整时间,以将生产批量降低到最小。

何为“一个流”生产?其与大批量生产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一个流”生产是指从投入原料到成品产出的整个制造加工过程产品实现单件流动,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不落后,按照节拍生产,一个一个流动的生产方式。它是精益制造中实现均衡生产的关键技术,是准时化生产JIT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在制品积压的秘方,是消除浪费的最好方法。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半成品在生产线上的积压,实现物流的快速流转。因为客户关注的是成品交期和质量,他们往往不关心在制品的生产状况。过多的在制品积压,不但占用公司大量的资金,还将延长产品的生产周期。

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文4

别墅精装修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编者按:别墅精装修产品作为精装修产品的细化类别,同样遵循着精装修的标准与规范,本篇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别墅精装修的多个层面,包括建筑格局、景观设计、风格分析、技术支撑、地产公司的集成操作方式、定制服务等分门别类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能概括出近年来别墅精装修的模式及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住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商较之以往更为关注自身项目与品牌的价值,精装修在住宅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以往在公寓、小户型领域为主导的精装修产品时至今日也逐渐在别墅类市场涌现。相对于毛坯房,精装修别墅产品反映了购房者对居住的高品质要求,提升了别墅项目的品质。由开发商整体采购,大批进货,集中装修,能够有效降低装修成本,最大程度地减少装修带来的二次污染和浪费。但是鉴于别墅精装修在空间设计、材料选择、细节塑造等方面的高标准,加之别墅产品的业主在各自生活方式、个性、对空间使用方式上的不同,使得别墅类精装修产品很难能像公寓类产品一样,用一种风格或者一种格局装修,需给业主提供更为广泛、灵活的选择面。下面简单介绍近年来别墅类产品精装修的几种发展模式、装修风格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从建筑设计之初,综合考虑别墅的装修与景观格局

在现代别墅装修中,由于对房间空间的灵活性和完整性的需求增加,大多别墅以短肢剪力墙结构为主。同时因为承重墙体在装修中无法调整位置,所以在别墅方案设计之初就应仔细考虑别墅功能的布局以及景观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别墅建筑方案设计中,同时需要考虑别墅室内设计的格局以及别墅的景观设计方案。室内装修只能对建筑格局进行有限的调整,如果别墅的功能结构设计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后期能够进行调整的余地很小,也会相应增大室内装修工程量与难度,更会给别墅在未来的实际使用带来很多不便。

其次,别墅在规划平面中不同的位置决定了别墅最好的景观朝向可能各不相同。好的别墅设计即使是同一户型平面,也会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户型的开窗位置有所调整。同时别墅庭院里的景观设计的格局也需要对应户型平面进行设计,远近景观相互结合,保证户内使用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景观效果。

这两方面的设计在未来装修层面部很难进行大的调整,因此在别墅方案设计之初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景观设计师相互协作配合,这是保证别墅各方面具备高品质的基础。

二、装修风格体现业主的个人特色与喜好,需与别墅功能设置相结合

目前别墅装修风格多种多样,以欧式风格、东南亚风格、新古典风格以及中式风格为主,其中欧式风格中又包括法式风格、美式田园风格、地中海风格等。法式风格整体讲究唯美纤细,线条繁复,以浅色系为主,配以局部金色,彰显华贵。美式田园风格强调悠闲舒畅的田园生活情趣,配饰较多,并且巧妙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氛围。东南亚风格强调开放空间,多采用高饱和度色彩布艺及木雕装饰,整体塑造通透、古朴、悠闲自然的氛围。新古典主义风格有欧式风格的影子,但是其细节并不繁复,整体风格简洁利落。中式风格多使用中式家居,配以字画、中式摆件等体现别墅的文化气息。

选择何种装修风格要依据业主个人喜好,同时也需要考虑整个别墅社区整体建筑风格、景观风格等多方面。通常较为高端的别墅,购买人群对偏欧式的风格认可度比较高,认为其能够体现别墅的品质感,重视细节。另一方面,别墅建筑设计中,采用欧式建筑风格的项目数量也比较多。在别墅的户型设计与功能设置中,大多数别墅产品主要借鉴的是国外别墅的平面格局与生活模式,很多房间功能的设定也都参考了国外的别墅产品,这些也都决定了在目前别墅市场的室内设计方面,欧式风格占了很大的比例。

虽然国外也有不少现代风格的别墅作品,但是受目前国内整体施工质量与建筑材料质量的影响,很多现代风格的别墅容易出现缺乏细节,显得过于简陋的状况,从而影响别墅档次,因此国内现代风格的别墅精品相对较少。同时由于现代风格的室内设计在年轻人中认可度比较高,而对于比较具有经济实力的别墅类产品购买客群,他们对现代风格的室内设计并不青睐。

三、重视别墅技术系统的应用,以舒适、安全、环保节能为目标进行室内装修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的舒适度,作为住宅中的高端产品,别墅业主除了对装修材料要求环保无污染外,别墅最终的舒适度、安全性、便利性以及实际运行的低能耗也逐渐成为别墅业主主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与过去相比,别墅业主对于建筑设备系统的投入明显增加,例如在别墅新风系统和温控系统方面,由过去单一的外挂空调分体机发展到户式中央空调分房间独立控制、VRV变频空调系统等多种空调形式。与以前相比,分房间独立控制的系统更为人性化,变频空调则可以根据房间使用情况的不同灵活调整空调的送风温度,更为节能。在有些高端别墅项目,还会应用空调加湿/除湿系统,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和健康度。

此外,中央吸尘、垃圾处理系统、卫生间同层后排水、门窗防盗系统等等也多见于别墅项目,这些单项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提高了别墅的项目附加值。有些高端别墅还配置了建筑智能控制系统,甚至能够实现对别墅设备系统的远程遥控,为我们生活的便利与舒适提供了保障。

以上提到的这些系统对建筑的水电路有一

定要求,若由业主自行设计安装,可能会出现对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水电路改造的状况,增加工程复杂程度与费用,同时也可能会埋下一些安全隐患。由于别墅业主对建筑技术系统要求的不断提高,精装别墅中,增加多项技术系统也成为近年别墅项目的一个趋势。由开发商对此进行统一设计安装能有效避免单个业主装修中易出现的问题和浪费情况,同时由开发商主导这部分的设计安装,各个系统详细的线路图纸在开发商手中都有备案,更为别墅项目未来物业管理与维修带来便利。

四、开发商提供工业化产品加丁及菜单式选择,更为人性化

在有些精装别墅项目中,房间内部分家具的定制也在装修范畴内。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家具和整个房间装修风格的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根据房间的实际尺寸定制家具,对房间空间的利用率更高,也能使房间空间显得更为完整。目前家具定制的方式多采用工厂统一制作,现场组装的方式,为控制成本及减少售后服务的工作量,开发商往往选择一个比较有保证的家具品牌,委托进行家具的统一制作安装。在文章开始曾提到作为别墅类精装修产品,业主个性化的需求比普通住宅更强,因此别墅类产品必须重视装修的灵活度。目前发展的趋势大多是开发商提供一个菜单式的选择目录,提供几种不同风格和色彩搭配方案,不同搭配对应不同价位,给予客户不同的选择,甚至有些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对装修方案进行微调,增强别墅类精装产品的灵活度。

五、开发商总包集成式操作方式,有效实现质量与成本控制

装修中涉及的家装材料与设施众多,从地板、瓷砖到橱柜洁具等等,开发商如果面对众多厂家,将会陷入复杂的工程组织协调工作中。同时由于开发商与装修材料厂家之间除了工程合同,没有其他形式的制约关系,一旦装修材料或设备出现质量问题,开发商也不一定能具有迅速有效的解决手段。因此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商采取集成式操作方法,即将装修工程打包委托给一家做工程总包,例如委托红星美凯龙做工程总包。项目所需的各类材料及设备由其内部各商家承担,一旦工程出现问题,由于其与各家装建材厂家间还存在承租关系,因此对各商家有一定的制约力,可以比较有效快速地解决问题。这样,开发商只需针对一家单位,与之进行协调,无需直接面对众多商家,无形之中减少开发商的工程复杂程度,保证精装别墅产品的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质量方面可能产生的纠纷及费用,节省时间成本与费用。

六、对最高端的别墅精装产品提供全套定制化服务,为每位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设计

在最为高端的别墅产品中,有不少是会所型别墅。这类产品单体面积大,总价高,通常景观或人文资源得天独厚,而这类产品针对的往往也是最为高端的企业级用户。较大的别墅面积通常意味着别墅兼有对外的社交功能需求。同时由于这类别墅产品的客户群较少,不同客户个性差异较大,因此这类产品往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装修,会针对已知的客户,采用定制化的服务,保证项目品质。就如同服装设计中,普通中端产品满足的是大众化的需求,而定制化的服务必定是针对部分高端客户而设定的。

这类项目的开发和销售模式与常规别墅项目不同,很多时候在项目施工前,就已经能够确定项目的业主。因此参与项目的建筑师、景观师及室内设计师能够在设计之初与业主进行沟通,根据业主实际需求完成设计,而不是根据开发商的任务书完成设计工作。这类项目设计需求非常明确,是所有别墅产品中最为高端的产品,因此项目必然要求提供精装修服务。不仅别墅功能定制,装修风格定制,材料与设备定制,甚至室内的配饰与灯具都是根据装修风格而定制的。

早在2002年建设部就提出在20lO年左右在全国推广住宅装修一体化,全面取消毛坯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继也对精装修住宅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与目标,并不断推广,精装修住宅必然是大势所趋。别墅产品作为住宅中最高端的产品,精装修的项目数量越来越多,也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近年精装修别墅产品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开发商、施工人员也在不断累积经验,针对问题逐渐改进方式和方法,适应市场的需求。总的来讲,精装修别墅类项目目前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阶段,随着室内设计一体化的发展,各个相关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这类项目成熟度必然也会越来越高。

产业链间的博弈&整合――以地产公司角度解构别墅精装修标准

编者按:对一家大型的房产开发企业而言,别墅精装修已然成为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前期调研和后期实施中,地产公司如何选择合乎标准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单位;将开发、设计、施工等一些列动作落地实施;引导别墅精装修行业的规范发展;不断调整、整合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链条,这都将决定着别墅精装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未来方向。

别墅精装修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从往年的10%左右的份额,到现在半数以上的房地产企业涉足其中,呈现出日益上扬的趋势。2012年金地集团的别墅精装修项目将增至6-8个,预计跟去年相比涨幅比例将超过1/3。2011年,以“天境”为主导的别墅精装修项目,除了落地一线城市上海之外,在二线城市绍兴也有了规划,显示出别墅精装修产业化在纵深层面上的发展前景。本文也试图以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师的视角,剖析别墅精装修产业的标准、运作模式、未来趋势及对周边产业链的影响。

一、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核及建材的招标

1、设计单位的选择,重点关注以下项目:

(1)服务对象

A、考察服务对象是国内抑或国外?一般来讲,国内单位本地配合相对好,反应速度快;国外单位服务半径大,反应慢,如果项目留给设计的时间不充足,不建议考虑国外单位;且国外单位的费用相对高,设计师的主观判断力比较强,往往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合作经验的话,比较危险,容易出现不关注客户需求导致项目偏离原始定位的风险。

B、考察主要业务范围,是高端住宅亦或是酒店?服务高端住宅的单位相对酒店设计会更精细,对细节的把握更敏感,空间推敲更完善;长期以酒店为服务对象的单位,则相对更多把握整体效果,细节的实现往往经不住推敲,需要地产设计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2)成功案例

考察该公司在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成功的核心要素包括是否符合项目推广的核心需求;评估过往案例是否符合项目气质和定位要求;考虑设计公司是否有大批量精装的经验;是否有很强的战斗力,并不是所有能承接样板间的设计公司都适合高端精装修。对高端项目的精装修而言,设计的逻辑和标准化很重要,秉承“标准化地设计着,还要面面俱到”的标准,防止风格杂、标准乱。同时,室内设计要充分理解项目、建筑的灵魂,即中国文化所谓的“和谐统一”,实现与项目整体气质的呼应。

(3)团队规模及组织架构

在地产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重点关注项目合作团队的品质及配合。一般来说,室内设计单位30人以下是一个团队,主持设计师(设计总监)能兼顾到所有的项目,对项目投入的精力会比较多,做精品不求数量,产品往往比较有特点,但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合;30-100人的团队,团队分工比较明确,当需要找到与项目基本契合的团队,可通过面试主持设计师,要求其提供项目对接团队的成员名单和简历,进一步考察小团队;100人以上的团队,一般服务半径是全国甚至全球,适应性强,经验丰富,管理规范,一般不易出差错。

(4)管理模式

国外和香港的大型设计公司多数采取“设计师营销脱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控制设计费的环节中对乙方有利,更多地保护乙方的利益,这也要求地产设计师在下达设计任务时,需更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对乙方做出正确的指引,合理利用设计单位的人力资源;与这样的设计单位接触,需要甲方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否则常常会导致设计任务多次修改,设计费用大幅度增加;若设计费无法被保障,还可能面临被迫终止合同,替换设计单位的风险。

(5)外界口碑

多与该单位曾经服务过的对象沟通,取得多方面的了解,更客观地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6)档期

考察设计单位的档期能否与项目相匹配。

(7)合作意愿

精装修设计会涉及到比较多的设计调整, 操作模式类似酒店的客房,关系到大量复制,所以在批量施工前会有详细的研究过程,需要设计师具有耐心、细心的特质;整个设计周期也相对概念样板间更长,需要付出的精力会更多。

个人认为,一般在对2-3家单位进行以上方面的必选后,直接委托比较合理,对合作方也是一种鼓励,当然,在合同条款中可以约定违约责任,规避风险。

2、

施工单位的选择,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有经验

好的施工单位具有高端项目的经验,工艺先进,并有总结;可以优化设计过程中忽视的细节,帮业主控制总体工艺和质量;对批量装修有管理经验,能在工序流程上优化,有效控制成本,而不是牺牲业主和客户的利益去实现自身的盈利。

(2)公司管理规范是被选择的必要条件之一

A、理解设计的能力。当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时最好有建设性意见,而不仅仅只是执行。

B、职业道德。装修是个良心活,装饰企业要长远发展需要合理的利润支撑,在合理低价的范围内平衡,不能逼着装修施工单位替换廉价材料来增加利润,反之,急功近利的施工单位会不择手段争取利润。

C、当地材料替换的能力。实际上,考量的是施工单位对于当地材料市场的了解程度以及供应链是否完整。

D、配合度,也即是执行力。考察施工单位是否能够安排好计划,调配人员,配合甲方的开放计划和交付计划。

3、建材的招标

在选用建材上,地产公司一部分是沿用地产公司常用品牌,另一部分则拓展到酒店供应商市场。建材产品分为设计装饰材料类和设备类,一般采取“三进一”的招标方式,通过将符合设计要求的三个品牌的产品进行选型,由设计部确定选型清单,并把工作成果给到项目部及成本预算部。成本预算部发起,项目部、成本预算部、设计部三方参与评分、结合决策层的多方意见最终确定入围品牌单位。

二、别墅精装修项目的运作模式

别墅精装修项目从设计概念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选择,再到完成验收与售卖,详细的流程模式为: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深化――施工图――成本核算(施工单位报价)――施工图调整――样板间实施――批量施工图完成――招标――样板间开放――定标――预售。

1、在整套运作模式中,比较关键的是以下3个协调环节:

(1)保障地产公司合理利润。施工图阶段由成本部组织成本核算,复核成本,看是否与项目定位匹配,看企业是否还有合理的利润;成本核算后,对施工图进行调整,反复验证后,定下的方案才进行样板间实施。

(2)保障别墅精装产品品质。样板间实施后,公司要组织各部门进行评审,同时邀请意向客户进行调研,综合内外部意见后进行调整,调整完成,才形成批量施工图。

(3)保证客户利益,防范投诉风险。样板间开放前,要将承诺给客户的品牌采购工作完成。

以金地天境项目为例,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对几家设计公司的背景情况进行了解,做了专题汇报,并最终确定了设计单位。当然,业内也有通过方案竞标来选定设计公司的,这取决于甲方意向的入围公司是否愿意参加,一般而言,越高端的设计公司越难这样运作,所以就更倾向于以直接委托的形式选定设计单位。

在进入概念设计阶段,地产的设计管理方需引导设计公司作一个“精装修”的汇报,而非样板房包装汇报。原因在于别墅精装修刚刚起步,有经验的合作方并不多。设计公司必须了解地产公司的诉求,引导地产公司确定项目的定位和风格。这需要地产设计师在会前,与设计公司紧密沟通,使得设计公司能将项目本身的气质、业内的精装趋势、主流竞品等信息结合地产公司对精装修标准的理解逻辑化地展示给地产公司的决策层。而在实际的设计管理中,则需要设计公司具有良好的沟通互动及落实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去概括,就是重在前期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天境项目前期的全盘设计管理和艺境的售楼会所,都符合了这种选择逻辑,相信在业内也值得一看。

三、未来别墅精装修的市场需求、模式转化和售后服务的变化

从长远角度来看,别墅精装修是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何种住宅产品,精装修才算成品,交付给客户半成品,实际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地产行业趁着“冬天”练练内功,让自己愿意负责任的时候能“负得起责任”。

从客户角度来看,普通的别墅客户,或多或少都有过装修经验,并在装修的过程中饱受挫折,知道装修耗时耗力,因此大多数客户是接受别墅精装修的。但开发商要提供给客户定位相匹配的装修,是与园林和建筑不同的:客户在户内的时间远比户外多,对装修的要求自然就高,对细节的思考也更周全,对地产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避免出现地产精装后,客户再拆掉重装。中高端别墅可以采取菜单式装修,提供装修套餐满足大多数客户需求;真正意义的高端别墅对个性化的需求会更高,可以考虑一户一装的完全个性化定制服务。售后服务方面,高端别墅也对物业管理提出更精细的管理需求,针对不同物业类型和客户细分,一个地产管理企业也可以有多个物业管理品牌。

从短期市场来分析,精装或毛坯都是一种销售手段;根据项目类型和公司能力的不同来选择。如果地产公司精装整合能力强(精装能力实际上是产品性能实现能力的一部分),对首次别墅置业的客户来说,是可以推动销售的,因为能体现更高的性价比;对

更高端的别墅来说,精装是更好地体现住宅价值的手段。除了园林、建筑立面,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与客户交接的介质是装饰面,改善空间品质的是设备。要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居住品质,这对精装修的意义是太重大了。

四、地产公司别墅精装修对周边产业链(家装、建材)的影响

传统的家装市场存在各种弊端,设计师、施工队、供应商良莠不齐;业主专业知识有限,无法从参差不齐的市场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合作方,常常导致业主损失。开发商统筹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比业主更强势和有利。

开发商有自己专业的设计管理团队,能为项目挑选适合的合作方,摊薄设计成本,提高设计的性价比;同时对设计的把控能力也比单个业主强,能更好地把握整体效果和细节,且能从设计美学角度对单个业主的居家风格进行软装配饰的引导。装饰材料市场也不透明,一套普通房子装下来可能有上百种材料,客户无从判断材料的好坏;至于施工队,碰到好的,算是幸运,碰到差的,更多时候只有选择忍耐。而选择精装修产品,所有这些问题都将交给开发商的设计、采购、成本、施工团队来把控;面对专业的管理团队,装修市场的设计师、材料供应商和施工队都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来应对开发商专业的管理,对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是大有帮助的。从供应链来讲,批量精装减少了供应环节,70%的材料都是开发商直接从厂家买入(甲供),比客户自己购买的装修产品,性价比将要更高,厂家服务也更直接、专业。

实际上,我们说产业链和精装是相互影响的,精装产业链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利于精装产业的发展:在设计的过程中地产设计师与厂家设计师共同讨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共同探讨产品的细节,为实现更理想的设计效果努力;在供货环节中,排好供货计划,减少库存需求,降低仓储费用和供应商利润;在施工环节中调整工艺工序,降低综合人工成本。可以说,别墅精装让行业朝着更精细化、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设计师解构“别墅精装修”

别墅精装修项目无论在体量上还是在设计理念的实现上远比公寓设计要复杂得多。在承接别墅精装修项目时,设计师小至配饰选择,大至空间布局,都需运筹帷幄,精准把控。在家装行业不断走向规范之时,设计师该如何正视、把握别墅精装修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调整设计单位的相应步调,理顺在别墅精装修产业链条上的位置与关系?在承接地产开发企业委托的别墅精装修项目时,又该如何坚持好自己的价值本位;平衡处理设计价值与商业价值?

七位来自深圳、上海、北京、台湾、香港的设计师,有着一线城市别墅精装修的丰富个案经验。他们对别墅精装修个性化定制提出了不同的思考方向,普遍认为随着“一体化设计”的长远发展,陈设配饰必将逐步纳入别墅精装修标准的范畴。“关注生活品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将成为别墅精装修标准的趋势所在。在此基础上,他们也意识到,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设计并不会成为别墅精装修的设计重点,但不可忽视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智能设计预留弹性空间将是有远见的举措。

相较公寓精装修的同质化,设计师在进行别墅项目的精装修时,在设计把控上有哪些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戴昆:对于精装修而言,我们反对“同质化”这个词。事实上我觉得“个性化”被过度地强调了。住宅是一个居住、生活空间,过多地强调个性化空间而忽视对功能和使用的关注其实是错误的。这些年我们在全国各地完成的精装修别墅大约有一千五百栋以上,我们强调的设计原则是“实用、美观、经济”,并不过多强调个性。如果谈到别墅和公寓精装修的主要不同点,可能是别墅空间更为复杂,涉及其他各专业的问题也比较多。有的设计师拿着别墅用公寓的手法进行装修。而事实上别墅建筑自身的空间条件远优于公寓,并不适合用过多花哨的手法。我们认为,在别墅建筑的室内设计中把握好“人建筑

自然”的关系才是重点。这也是别墅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袁欣:对我们事务所来说,无论是公寓还是别墅项目,都不存在精装修的概念。鉴于两种类型在面积、体量及空间上存在的差异性,若把公寓精装修比喻成“微电影”的话,我们认为别墅精装修就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在对别墅精装修进行设计时,我们一直都是采用“导演”的思路来安排和设计生活的场景,而非仅仅以室内设计师的角度去关注类属于精装修范畴的水电、家具、软装等等。

萧爱华:别墅和公寓本就定位于两种生活方式的购买客群,公寓更多的是讲究功能性的齐全,而别墅讲究的是生活品质,个人是反对在别墅中进行精装修的,虽然现在市场上有许多这种现象,其实这种精装修的别墅只是迎合了一些没有多少文化品味的人群。对于购买别墅精装修的人群,一种是没时间的精英,更多的是对生活方向要求不明的无多少文化底蕴的人群。

黄书桓:别墅设计异于公寓之处,在于空间中常可见复层式设计,不同楼层间的垂直动线是空间焦点,所以恰如其分的挑空安排及精心设计的楼梯,常可画龙点睛地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刘卫军:相较小户型公寓,大宅别墅的设计更加注重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与当地自然资源景观的结合,包括多功能地下层空间的规划,泳池、spa的个性化特色空间的设置以及室内外空间的融合等。同时,批量化的精装修产品对设计也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

邓子豪、叶绍雄:别墅项目的精装修在空间上的限制较少,可以设计得更有气派。而且别墅多附有户外花园,可令设计与室内更为融合。相反,公寓设计的空间较小,所以着重于实用性,相对可发挥设计的机会比较少。

随着时代的进步,别墅精装修房也趋于高质量的追求,其精装修的标准是否会发生一些变化,譬如对智能化设计的重视,可结合实例谈谈您的看法?

戴昆:以目前应用的技术和能够达到的水平,我不认为智能化设计和技术在住宅中的运用是必要的。比如花费不菲的采用液晶面板去控制灯光系统,却会给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带来极大的使用不便。技术是应该让生活更便捷而不是有反之的效果。

袁欣:别墅精装修的标准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轨迹,从重视豪华、品牌,回归至品质。国内业主最初青睐实木,接而受到香港地区设计的影响,普遍认同了经由技术革新的夹板木饰面、烤漆等材质,近年来再次注重实木材质,显现出国人在传统思想和居住哲学上的回归。

别墅的未来趋势将会朝着智能、环保、生态的方向发展。十几年前比尔・盖茨的小屋运用了当时很多的智能设备,现在仅需一部iPhone就可以实现。对台湾设计而言,我们更注重实用性,科技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实用上。

萧爱华:我们在做江南华府这个项目的时候,对于工程造价方面本就有考量的,对于可以接受一亿元左右房价的客户,相信在工程造价上并没有具体的要求,更多的是根据生活品质、生活方式、文化来确定

的。对于智能化设计方面也要预留出未来的空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什么都可能发生,也许某一天我们就已经不看平面电视、电影而直接看四维呈现的视觉效果,因为在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已经有辛普森一家的模拟馆了。

黄书桓:依我司常年与开发商合作的经验,透过数位科技的整合确实能有效提升建案价值,相关经验如下:

1、社区型的系统:智能型无人商店与无人图书馆(RFID)、虚拟围墙(DVR)、电子公交车站牌结合动态信息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等。

2、住宅型系统:数位家庭整合(手机遥控门禁、空调、电视、窗帘、瓦斯等),光纤到府、远距照护、社区网络服务等。然而此方面的设备系统庞杂,日新月异,设计时需预留未来变更的弹性。

刘卫军:不管标准如何变化,然而高品质的服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变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设计的创新,高效、便捷的智能化设计就是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的具体表现。

邓子豪、叶绍雄:现在社会上提倡人性化的设计,除了豪华的设计外,更加关注以人为本,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及多用途的空间,令用家感受到家的感觉,提升准买家的兴趣。此外,还会注重低碳设计,用上环保物料。

根据您的观察,这几年来业主对别墅项目的诉求也在发展不断的变化,譬如投资、度假等需求比例的增多,家具、配饰等是否也有逐步被纳入精装修范畴的可能?

戴昆:针对度假型别墅产品,带家具、陈设销售的“全装全配”的精装修是必然的方向。因为让业主在异地去装修和采购家具、陈设的麻烦(在很多度假地根本没有配套)会把客户推向酒店。

袁欣:一般我们公司在承接项目时,是进行全方位的生活设计,从空间、平面、装潢、陈设等进行一体化设计,而没有那种只做装饰而不做陈设的。设计师根据不同的诉求去呈现不同的空间,除了硬装外,更多需要通过家具、窗帘、花器和艺术品等陈设配饰的设计来融入。纵观目前别墅市场,我们倡导的“一体化设计”和“全方位生活”将成为精装修内容的核心思想。

萧爱华:别墅精装修一定要给客户留下比公寓更多的空间,让客户参与其中,对于现在有许多客户做投资、度假型别墅,家具、配饰适当的完成就可以,如果对于是要直接做第一住所的客户,最好是提出一些软装饰方面的建议,而不是在做精装修设计的时候就将这些软装配饰固有化。

黄书桓:早期的消费者较关注“量”的需求,在意空间的天、地、壁的基本装修,近期消费者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更敏锐察觉到“空间氛围”才是生活中幸福感的来源,进一步地希求“质”的提升。于是软装、家饰乃至于艺术品,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轻”。在房产狂飙的年代,买屋不须任何理由,但当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买屋前懂得货比三家,三思而后行。此时有效地透过空间营造令人过目难忘的氛围,成为营销致胜的关键。

刘卫军:“陈设艺术”会逐步纳入精装修的范畴,别墅精装修的特点就是“轻装修,重装饰”。别墅产品针对的都是高端客户,对高品位、艺术等追求会凸显出来,来满足客户群更高的心里层面需求。

邓子豪、叶绍雄:多年来,家具、配饰等其实一直都有纳入精装修范畴,使用家能够方便地迁入。而且。经专业设计后,空间及家具运用方面会较好,突出间隔及空间上的优点。

既然要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在这种两难的状态下,设计师们似乎对造价控制下的设计状态显得既有点无奈但又无比从容,因为这是常态!设计师通过前期调研、规避差异,试图做到设计价值与商业价值并驾齐驱,但常常兼得之外还是有所“失”。而对于房企产业链下游的施工方,成熟的设计单位通过内部的工程部配合甲方参与施工的监督与验收,也更加有利于产业链的承接。

别墅精装修作为房企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利用“精装修”所打的价格差价也成为房企营销的一种手段。设计师在接手别墅精装修项目时,既要注重性价比,义要兼顺设计美学,这种类似“带着镣铐在跳舞”的设计方式,该如何兼顾商业价值与设计价值?

戴昆:在造价控制下工作是建筑师工作的常态。能够应对不同的造价要求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工艺和材料,最终达成良好的装修效果才是设计师的能力体现。

事实上,我个人一直是过度装修的反对者,室内设计与陈设应该与建筑有机的融合而不是浮华的单独存在。对于社会上宣传的每平方米上万甚至更高的装修标准我无法理解,也认为没有必要。

袁欣:我们认同“别墅精装修已成为房企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但是这种趋势是有其独特的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别墅的买家对生活品质有了更丰富的需求,而公寓又相对难以承载这样的诉求。所以之前都售卖毛坯房的别墅,现在也基本上实现精装修了。

甲方对性价比的关注,是否会对设计产生影响?我们觉得并不矛盾,举个例子,三千每平米的装修费与六千每平米的装修费,它们在造价上是有区别,但设计作品本身并不会产生本质的差异。在我们看来,别墅设计最终强调的是生活的情调,而不是质或是物。

萧爱华:我们也在从事这类的项目,但在其中我们做了一些变化,把每套别墅做得不一样,区别于公寓装修的模式化生产,别墅在做初期的设计时需首先结合这个地区板块的购买力,再结合当地文化和建筑风格来确定大致方向,以这种方向完成每套不一样的设计,这样就可以把地产商的初衷和当地客户人群的文化做完整的诠释,设计的价值和商业的价值就可以并驾齐驱了。

黄书桓: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以开发商立场而言,欲兼得鱼与熊掌,无可厚非。但就设计师而言,则必须有所取舍,在预算前提下先满足生活机能,提供居住者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设法提升美学创意。

刘卫军:我不认为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因为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不同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结合项目的特点,提供相应的设计服务,满足这一类型的终端客户,为客户提供一个高品质,舒适特色的居住环境。

邓子豪、叶绍雄:现在多数别墅的客人都愿意付钱去营造一个豪华的感觉,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价格较贵的材料。如果遇到比较注重经济效益的客人时,我们会主张简约式设计,设计费用会相对低一点。

在别墅精装修的过程中,设计单位如何监督并有效控制施工单位的项目实施?在易发生冲突的隐蔽工程(水、电、地暖等)的处理上,有哪些设计诀窍?

戴昆:国内的装修施工力量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设计考虑周详、图纸和材料样板完善的前提下,只要业主方管理严格,质量通常不是问题。袁欣:我们对此无须太多的经验,因为在设计领域,譬如在图纸上将材料、位置等标注得尽可能的完备、详细来控制施工单位的项目实施即可。至于最后的验收,也是由业主来对装修品质与细节进行把关。

当然,目前国内的装修施工的技术也比前几年要好,因品质而产生纠纷的案例也降低很多。

萧爱华:我们一直是国内二十多家地产开发商的建筑顾问,有许多的项目也是我们自己完成施工,有些不是我们完成施工的项目,对于监督及控制工程造价方面,我们公司工程部已经有一套完整的作业流程,积极参与地产开发商的各阶段验收工作就可以,当然不要忘记都是依据设计图纸的基础来完成这些工作的。这里补充一点:我们所有的设计方案、施工图都有工程部人员的签字,所以对于工程和设计的衔接是没有问题的!

黄书桓:建议业主慎选优质施工单位。

刘卫军:产品的质量及内在的品质一直都是客户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需要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有良好的沟通,像我们公司就有专门的工程技术部,来跟进协调现场的问题,做好现场的服务工作,把问题降到最少。品质应该是甲乙双方共同的追求。

邓子豪、叶绍雄:与施工单位最重要是多沟通,并于施工前确保水电等图纸足以显示实际状况,在设计过程中便可以避免在隐蔽工程上发生冲突。

在国外,别墅精装修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国内,还仅仅是一个趋势。你怎么来看待别墅项目的精装修产业化发展对设计单位的影响?

戴昆:住宅精装修会对室内设计单位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从职业道德来讲,要认真、负责地为业主方考虑,为产品负责。坚决杜绝从一己私利出发的各种暗箱行为。从职业技能来讲,要全面掌控建筑、结构、设备、材料、工艺、造价等相关知识,并对主要功能空间做出深入研究。精装修的大量推广,会极大地压缩家装市场的需求。开发商有能力更为全面地考察设计单位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设计任务会大量地向优势单位集中。只有两手都硬的设计公司,才能应对未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袁欣:国外的别墅都是精装修,家具饰品也都是完备的。而早在十年前,国内的开发房企在进行公寓、别墅项目时已都往精装修的方向去考虑。前几年有开发商让我们去承接别墅会所设计项目,我们就跟他们沟通,会所只承担接待功能,不足以展现别墅的生活面貌,希望他们能去做生活展示空间。在别墅精装修这个趋势来临时,优秀的设计师应当是抓住这个趋势,积累更多的设计经验,学习不同的生活体会。对我们来说,甲方委托的个案多了,我们当然是赞成的。但对消费者而言,可能个性化的东西就会少一点。

萧爱华:很多别墅的装修基本是完成型交付给客户的,这一现象在中国目前是很难完成的,文化修养、生活品质、贫富差距、人群数量都是约束中国人在别墅装修上更加地众口难调,在当今中国这个没有多少文化修养及生活要求的国家,想一步做到国外文化沉淀几百年的程度是很难的。一句话:慢慢来吧!对于别墅精装修产业化发展这种恐怖的急功近利的现象,虽然对于我们商业上来说是得利方,但对于人民素质的提升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方式!

刘卫军:别墅精装修是产业发展细分的结果,这也对设计单位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精细化”的设计对设计单位有了更高的要求。精装修设计正是“轻装修,重装饰”理念的体现,给高端别墅产品融入更多的艺术化和趣味性。

谈谈内地与港台的别墅精装修,在政策、设计方式、施工上的一些差异性。

袁欣:在台湾,无论公寓还是别墅,普遍还都是毛坯房,精装修比较少。所以台湾是一对一的个性化设计,中国是一对十的趋众化设计。二者并没有高低之分。我们公司的所有设计团队都是来自于台湾,至于创意的素材和资源则来自于国内外。国内起到了一个设计驱动的作用,我们将国内的资讯、需求、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等传至台湾。很有利的是,与其他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海外设计单位相比,台湾在设计思维模式上更易与国人沟通交流,对于如何营造符合国人的生活场景上也显得更为游刃有余。

黄书桓:就台湾现况而言,一般高端消费者较具自我意识,无法接受建商所提供的套餐式精装修,通常越是高端的建案反而常以“毛坯房”交屋。由业主自行委任喜爱的设计师,从设计、施工、家具、软装等全由设计师统包(Turn-key)整合,以求完美的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