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伏行业的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伏行业的趋势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 风电 光伏发电 现状 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086-02
近年来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应用,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工作不断深入。但毋庸置疑地,风电和光伏发电行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光伏并网技术存在瓶颈、行业普遍亏损等都制约了风电和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风电、光伏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1.1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让众多发达国家望尘莫及,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尤甚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风电产业进入了较快的成长阶段,风电装机从55万千瓦上升到2012年底7532.4万千瓦(吊装容量),已成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
1.2 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光伏发电迅速发展,2011年新增装机陡增到223万千瓦,累计装机309万千瓦,成为全球重要的光伏市场。
2 目前风电、光伏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危机引起欧洲主要国家光伏补贴下调
受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影响,部分欧洲国家财政情况恶化,光伏发电装机开工建设放缓。全球光伏产能远高于需求,产品积压严重,导致部分企业为了回款低价抛售光伏组件。主要欧洲光伏市场国家因此下调了对光伏发电的支持政策和补贴政策。
2.2 美国、欧洲“双反”使我国光伏设备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美国商务部在2012年当地时间3月20日下午宣布向我国晶硅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征收2.9%~4.73%的反补贴税。5月16日宣布反倾销税率为31.14%~249.96%。最终,美国双反落槌,中国光伏产品税负最高增逾两倍。2012年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的正式立案。这对国内光伏设备90%产品依靠出口的生产厂家来说几乎是命悬一线。
2.3 部分地区风电限电严重,风机企业利润下滑
2.3.1 2011年我国风电限电情况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对10个省(市、自治区)共1869.1万千瓦的风电场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2011年这些风电场由于电网调度原因被限发的电量高达59.8亿千瓦时,具体的调研结果见表1。
2.3.2 我国风机制造企业利润下滑
2011年,国内主要风电类上市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具体如表2所示。
2.4 光伏设备制造产能远高于需求,行业企业普遍亏损
前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市场为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欧美市场销量占总产量的90%以上,而国内市场开发程度较低。2013年3月20日,我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由于无法归还到期债务,被当地法院裁定破产重整。光伏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畸形发展的状况,严重依赖政府补贴、9成以上依靠出口、产能过剩企业难以为继。这些“原罪”导致了今天的产业困局。今后部分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行业企业数量将大幅减少。
2.5 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存在并网瓶颈
正如业内一位专家所言,风电并网,首先的是利益调整,其次是观念,再次才是技术。并网困难表面看受制于技术因素,但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利益驱动,电网企业在风电上网和远距离输送方面需要大量投入,但收益不大,缺乏利益驱动和变革的动力。技术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管理体制尚未捋顺、利益分配不均衡才是造成风电并网困难的首要因素。
2.6 光伏电价面临下调
有消息称,发改委已向各地方政府、发电企业等下发了《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的意见稿。从意见稿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光伏上网电价将从“一刀切”的1元/千瓦时,改为分四大资源区来定价,最低的地区电价为0.75元,降幅达25%。从意见稿内容看,国家的思路是,即便是产能严重过剩,也要按市场化方式操作,不会过度补贴国内市场。这对发电企业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3 目前风电、光伏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风电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2020年达到2亿千瓦。
3.2 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预测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2100万千瓦,2020年5000万千瓦。
3.3 分析判断
(1)新能源发电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向好。根据前面的预测分析进行测算,从目前到2016年底,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增长较快,新能源发电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向好。
(2)我国风电和光伏装备制造有效产能将更为集中。我国风电和光伏设备制造产业已拥有了完整产业链、较低生产成本和一定的规模效应,是我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但随着发展初期暴利的消失,未来行业竞争将对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企业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行业资源将向大型企业集中,新能源发电的成本与传统发电成本差距将逐步缩小,行业竞争力日趋明显。
(3)风电、光伏发电等发展将更加规范有序。国家能源局出台了有关规范风电项目审批制度的管理办法,意图收紧地方审批权。根据办法规定地方政府在核准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之前,须拿到国家能源局的复函,否则不予通过。政府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及完善使各路开发商进入此领域更加谨慎,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风电、光伏发电发展脉络。
4 风电、光伏行业发展建议
4.1 积极推动支持风电、光伏企业发展的政策制订
各相关方应找出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有关部门制订扶持行业发展的布局、规模、电价、并网等具体政策,并适时联合国家能源局启动电网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解决风电并网和弃风问题。
4.2 大力支持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助推光伏企业走出大幅亏损和产能堆积的困局
目前美国的“双反”的裁定,已使光伏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而我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仅为开发初期,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为德国的1/9,发展空间巨大,同时由于光伏组件的大幅下跌,光伏发电企业的成本也相应下降,效益相对较好。大型光伏企业应寻求政府、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同时大力开拓内需,为剩余产能找出路;光伏发电企业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以促进光伏发电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化解光伏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4.3 拓展境外新兴市场
国内企业应瞄准亚非拉等地区资源禀赋好、政策措施到位的新兴市场,加大新能源行业的投资、EPC总包、并购等多种方式,开拓“蓝海”领域。
4.4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风电和光伏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优胜略汰,使有效产能适度集中
鉴于全球光伏市场和我国风电市场放缓的预测,我国光伏和风机设备行业仍将处于激烈竞争、盈利下滑时期。在核心技术、产业链等方面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的优胜劣汰,使有效产能适度集中。
4.5 新能源发电企业内部资源更加倾向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
为促进了风电规模化发展,过去提倡建立大基地融入大电网,随着风电近年的高速发展,此模式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并网送出困难,事故频发。近来,风电开发呈现向国家倡导的分散式开发和由内陆向沿海推进的趋势。从地域看,海上风电开发区域均为沿海地带,而这些区域集中了我国用电负荷大的省份,在电力传输上,只需要考虑将电从海中送上岸,较陆上风电的“千里送电”,一来大大减少了电力的损耗和衰减,二来也省下了大规模建设特高压输电线的投资。各个大型新能源发电企业将从追求装机容量的粗放式发展逐步向效益优先的方向迈进。
4.6 加强新能源产业前瞻性问题研究
各新能源企业应进一步密切与能源局、国家电网和电规院等部门合作,加强对分布式能源、海上风电、聚光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等新技术、新领域的研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重点,拓展国家能源战略和行业发展的能力。
5 结语
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虽然目前行业发展的态势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观念和技术上的约束,但笔者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风电和光伏发电行业必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GWEC. Global Wind Energy: Solid Growth in 2012[EB/OL].http:///wp-content/uploads/2013/02/GWEC-PRstats-2012_english.pdf
光伏行业的趋势范文2
一、近二年光伏行业发展现状以及2015年发展展望
(一)近二年光伏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光伏行业发展现状。从产量来看,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量达40GW,同比增长9%,其中全球主要组件生产国如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组件产量分别为3.5 GW、2.8 GW和1.2GW,我国光伏组件产量约为26GW,同比增长13%,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从安装量来看,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的最新数据,2013年全球太阳能安装量达37GW,其中:中国11.3GW、日本6.9GW、美国4.8GW、德国3.3GW、希腊1.04GW、意大利1.1-1.4GW、英国1-1.2GW、罗马尼亚1.1GW、法国613MW。
2014年,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将达到43GW,其中我国光伏组件产量有望超过28GW。但由于多晶硅等原辅材、第三方电池片涨价,以及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将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部分闲置产能相继启动,行业也将承受供需压力。
2.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现状。从安装量来看,国家能源局了2013年我国光伏发电统计数据。根据其统计,2013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2.92GW(与上述数据比较有所差距,主要是以前年度开工在2013年度完工部分),其中:光伏电站12.12 GW,分布式光伏0.8 GW。这一数字是去年数据的几近3倍(2012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4.5GW)。至此,截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9.42 GW,其中光伏电站16.32 GW,分布式光伏3.10 GW,2013年全年累计发电量90亿度。从区域分布来看,截至2013年底,光伏发电项目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累计装机容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分别达到4.32 GW、3.10 GW和2.57 GW,三省(区)之和超过全国光伏电站总量的60%。分布式光伏项目则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浙江、广东和河北省,并网容量分别达到0.16 GW、0.11 GW和0.07 GW。
国家能源局于年初下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的通知》,自2014年起,光伏发电实行年度指导规模管理。2014年光伏装机全年新增备案总规模14 GW,其中分布式8 GW,光伏电站6 GW。各地的指标分配为,浙江、江苏、山东2014年新增光伏发电建设规模均为1.2 GW,并列全国首位,其中分布式光伏规模均为1 GW。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今年光伏安装存在以下二个问题:一是分布式光伏发电未有实质性发展;二是总体安装量完成年度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2015年光伏行业发展展望
从各主要光伏应用市场来看:欧洲市场热点转移,开始向英国、中东欧等国家转移,总体将保持稳定;北美市场预计将延续近二年良好发展态势;日本市场将在后续二年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市场将总体保持稳定。全球总体安装量将可达到50GW。
二、光伏行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自国务院2013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各主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稳定我国光伏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014年初,人民银行、银监会均明确提出促进银行支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2014年度国家工信部开始对光伏行业客户按《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进行名单制管理。
2.行业。如前所述,光伏行业目前进入弱增长周期阶段,国际市场相对稳定,我国市场近二年快速增长。但前几年闲置产能有快速释放趋势,预计,随着光伏应用市场的逐步增长,新一轮“产能过剩”问题将在2015年后逐步显现,进而步入“行业波动期”(但不会如2012年的行业动荡期那么激烈),光伏行业从而进入“弱者被兼并重组,强者进一步集中产能且稳步发展”阶段。
3.外部市场。在经历了美国二次“双反”和欧盟的“价格承诺”后,国内光伏生产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且光伏应用市场从传统欧美市场开始向其他新兴市场转移,尤其是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南亚国家等市场发展较快。但上述国家(加上日本)均传出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的消息,以及目前美国出台的“二次双反”,为我国光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4、国内市场。如“政策”所述,内外政策均对光伏行业给予积极支持的政策,但在快速发展中,2014年国内市场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从宏观来看,光伏行业进入弱增长周期,但产能过剩(行业又进入又一轮扩产周期)、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由过度依赖欧洲转为过度依赖国内、并网难、分布式光伏发展瓶颈等问题仍需在后续较长时间逐渐消化。从微观来看,光伏生产企业虽然市场、盈利、资金等压力有所缓解,但还远没到实质性好转阶段。
5.技术。国内企业虽已掌握光伏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产业基础逐步牢固,但新工艺、新技术快速演进使原有投资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全球光伏产业技术发展目前进入平台期。但应注意:光伏行业从第一代的晶硅电池技术,到第二代的薄膜电池技术,再到将来的高效聚光、光热电池等第三代技术,目前我国90%以上的光伏企业均投资于第一代技术,但第二、第三代技术如有重大突破,尤其是第三代技术,则我国光伏企业投资和生存状态将面临较大问题;另外,我国多晶硅关键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晶硅电池生产用高档设备仍需进口,薄膜电池工艺及装备水平明显落后。
光伏行业的趋势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现状;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energy, new ener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new energy industry.
Key words: new ener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4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等。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一、中国经济整体概况
1.中国经济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依然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如表1所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主要从出口、房地产、内需三个部分剖析,这三个部分被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同时日益和国外接轨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趋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平滑增长的过程,它和消费能力、需求能力紧密相关。产业弥补式的增长特性使得在对待一个产业时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过分的打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变化将被缓慢启动,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此外,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各种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
表1:2009年~2013年我国GDP的增长情况
2.重点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领域
1)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此外,核电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颇受关注。
2)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传感网、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专项。
4)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对象包括转基因育种、干细胞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类与特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新能源定义为: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具体来说,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说新能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能,大中型水电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据ICTresearch研究分析表明,未来的新能源有:波能、可燃冰、煤层气、微生物、第四代核能源等能源。
三、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ICTresearch认为,IEA的研究过于保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应占世界总电力的10%以上,要翻10~15倍。
1.中国新能源市场特征
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2.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
1)光伏:市场短期的阴霾不掩长期灿烂,光伏辅料的国产化机会备受关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因产能扩张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给过剩,全产业链面临价格下跌、利润水平下降的压力。ICTresearch认为短期内,从组件、电池片、硅片到多晶硅均面临利润被压缩的压力;但长期看终端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更早实现光伏平价上网,ICTresearch维持行业长期高景气的判断。
2)风电:行业整合加剧,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关注风机材料国产化的蓝海市场。短期供给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价格下行压力仍将持续。政策面对于风电制造业门槛的抬高和行业规范化治理的重视,将有利于风电行业走出无序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3)核电:安全风险巨大,等待政策明朗。由于日本核电事故造成的深远影响,各国相继出台政策计划逐步退役核电站;国内政策并未改变目前的核电建设规划,但建设进度可能放缓,未来审批标准将愈见严格。
4)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量产启动可期,关注电池材料商的业绩释放。政策方面目前以示范运营先行,ICTresearch认为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已经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电/换电模式并行,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四、细分产品详细分析
1.世界光伏市场发展历程
在能源紧缺、节能减排的格局下,太阳能的安全、无污染和资源无限等优良属性注定了太阳能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如图1所示。
全球光伏装机容量
2.中国与世界光伏市场规模现状
如图2、图3所示,中国2015年光伏装机量要达到10GW,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日本地震十分重视,重新检讨了能源结构,把新能源(PV)看做了重点。除了ICTresearch传统意义上要求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以便在有限的财政补贴内最大限度的推动光伏发展外,另外一个因素是电网建设。这主要是要解决长距离输送的问题,就是电网的建设(电网的覆盖范围要包含新疆、内蒙等)和输电成本的下降(主要包含超高压输电和直流输电等技术的突破)。随着今后国家输电网络的完善,给西北地区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打下基础。但是,2011年多晶硅、硅片附加值、电池片附加值、组件附加值等各光伏产业链走势低位盘整。
光伏行业的趋势范文4
如何有效的避免财务决策出现误判?笔者认为提升管理者尤其是财务管理者在财务决策背后的预见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提升;财务决策;预见力
财务决策是对财务方案、财务政策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又称为短期财务决策。财务决策主要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经营决策三个方面。常用财务决策的方法主要分为优选对比法和数学模型法两种,其中优先对比法是把各种不同方案排列在一起,按其经济效益的好坏进行优选对比,进而做出决策的方法,它是财务决策的基本方法。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越来越多国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进行全球产业布局或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在这种趋势下,单纯依靠相对静态的财务决策方法显然容易让正在走出国门的企业在财务决策上出现误判甚至埋下巨大隐患。
笔者以国内光伏行业2008年-2011年多晶硅海外长单合同(以下简称:长单)为例进行剖析:
多晶硅长单与铁矿石长期合约相似(多晶硅是生产单晶硅的直接材料,是光伏行业基础原材料)在多晶硅价格高涨时,国内众多光伏企业如尚德电力、赛维LDK、天合光能、英利等为避免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以一个长期锁定的价格,签署数年甚至十年的多晶硅供货合约,这种模式在2006-2008年时颇为盛行。2010年市场转暖后再次掀起长单签约潮。
据悉尚德电力、天合光能、英利在与外企MEMC等公司签订的长单价格仅为当时市场销售价格的50%。在当时市场环境中其签订长单的财务决策,用任何一种静态财务决策的方法都能推导出同样的结论:签订长单,能够规避多晶硅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波动,提前锁定外销订单的利润。
这种在当时看来捡了大便宜的长单合约,并未持续太久。在2011年第二季度多晶硅价格出现雪崩式下跌,从110美元/公斤下跌到20美元/公斤才得以暂时企稳。而此时国内众多光伏企业手上的长单基本锁定在40-50美元/公斤。
而后的几年,部分国内光伏企业由于长单合约缘故,纷纷选择支付巨额违约金,解除长单合约。例如:2011年尚德电力(STP.NYSE)终止了与美国MEMC公司长达十年的长单协议,以2亿美元分手费毁约MEMC的10年合同;2012-2013年,挪威REC 和德国的瓦克公司各获得4000万、6000万欧元解约合同金,据信均来自中国企业。
笔者认为在长单的财务决策过程中,国内光伏企业过多把关注度放在短期利益追逐上,从而忽略了非财务层面的中、长期因素。比如:全球多晶硅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世界主要生产装备业的发展趋势等等。
事实证明:当硅烷硫化床这样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带来不仅是低成本、高品质多晶硅供应,而且还极大改变了现有多晶硅市场的销售格局,从而使得国内光伏企业签订的长单陷入两难的地步。
据业内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光伏企业与海外多晶硅生产企业需要执行的长单可能高达200亿美元-300亿元美元。
如何有效避免财务决策出现误判?笔者认为提升管理者尤其是财务管理者在财务决策背后的预见力(非财务层面的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谓预见力就是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能够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的能力。维维克. 拉纳戴夫以及凯文.梅尼的《预见力》一文提出“练习”是开发预见力的关键,这里说的“练习”必须是“刻意练习”或“刻意实践”,在工作中通过反复“练习”或“刻意实践”来积累自身的隐形知识和直觉决策的能力。
如何通过“练习”或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刻意实践”能够提升管理者在财务决策背后的预见力呢?笔者认为提升管理者财务决策的预见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管理者要“练习”跨界思维的能力
所谓跨界思维,就是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笔者认为管理者提升跨界思维能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智”。管理者如果只看到视线内的一亩三分地,那就很难打开行业的视野和格局,更何谈提升财务决策的预见力。
管理者不光要知道所处行业的动态,更要知道可能影响到本行业以及关联行业的动态和趋势。通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反复训练这种跨界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摆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怪圈,突破自身经验的瓶颈,达到提升财务决策的预见力。
如:风险投资人(VC)都具有非常强的项目预见力,甚至有些BP(商业计划书)只看开头些许部分就能了解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风险投资人的预见力从何而来?“刻意实践”,风险投资人每年数千个BP项目,经常跨行业甚至多行业进行项目调研、分析和总结。可以说他们的预见力就是在高强度的跨界思维中历练而来。
如果在长单的财务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如能“跨界思维”充分了解到多晶硅料前沿生产工艺发展的趋势以及相匹配的生产装备行业的发展情况,国内光伏企业的天量长单或可避免。
二、管理者要“练习”逆向思维的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视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笔者认为管理者提升逆向思维能力主要是为了“借错”。管理者应该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问题或决策的对立面方向发展,从问题或决策的相反面深入进行探索,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
如在长单的财务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如能“逆向思维”,站在“国际多晶硅料厂以低于市场销售价格50%来签订长达10年或数十年的销售合同”已知条件上,分析海外多晶硅企业降价50%签订长单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其达到的商业目的又是什么?不难发现,司马迁先生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应该可以成为其最好的诠释。
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反复训练这种站在已知条件进行逆向思维的能力,才能摆脱财务决策过于关注短期财务因素的弊端,达到提升财务决策预见力的目的。
三、管理者要“练习”数据思维的能力
所谓数据思维就是通过收集数据信息、分析数据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笔者认为管理者提升数据思维能力主要是为了“借据”。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过程中必须提升数据化思维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模糊中提取本质,从无序中理出头绪。
如在长单的财务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如能“数据思维”及时掌握海外各家多晶硅生产企业研发人员招聘信息、对外协助工作招聘信息、大型设备招标信息、主要能源消耗数据、关键高管人员调研、考察路线、企业年会上高管演讲稿、对外签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等等信息数据,必将在这些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寻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
管理者要习惯利用海量数据来进行合理分析,并以此来帮助自身建立财务决策的信息数据库,当然这些海量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网络爬虫”软件快速获得。
在实践工作中,管理者通过反复“练习”或“刻意实践”跨界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数据思维的能力,在练习、积累中不断提升财务决策过程中的预见力,从而为企业赢得布局全球供应链的先机。
参考文献:
光伏行业的趋势范文5
不仅如此,由于光伏电站在资产、现金流以及流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中国的银行、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和稳定收益型基金也在紧跟这些光伏企业的步伐进军电站建设领域。另外一些光伏企业则在分布式光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进入小型并网/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项目中。
中国的主流光伏企业,如天合光能、英利、阿特斯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光伏系统集成相关业务。本刊连续追踪了一年的光伏电站发展动态,试图向读者全景揭示光伏电站发展路途。
组件企业为何进入?
2012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可谓是遭遇到了行业的寒冬。欧债危机、政府补贴削减、产能过剩等因素让整个光伏产业陷入低迷状态。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其中8GW来自中国,到2012年产能过剩上升到22GW。
这一年组件企业的心情可以用一句宋词来表达:“月挂霜林寒欲坠。”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行业的洗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欧洲市场需求大幅消减,相关国家先后下调了补贴力度,而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成了行业真实的写照。
光伏电池板卖不出去,企业的库存压力快速增加。2012年66家已年中报的光伏上市公司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存货共计达450.87亿元,比去年年底的409.89亿元增长41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年中为374.71亿元,光伏主要企业存货在过去一年时间内增长了75.15亿元,同比增幅达20.32%。赛迪智库统计表明2012年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40GW,而2012年全球电池产能仅为80GW,亟待消化的产能有一半是在中国。
于是,大量的一线光伏大厂都开始进入电站建设领域试图来去库存压力。相关企业都认为电池板销售不出去,做电站用上它总比放在库房里强。但行业内部人士则指出,这是从短期库存变成长期库存,由于现金流无法兑现,所以企业的风险实际是被转移到电站一端。
与此同时,中国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也在紧跟政策的风向标伺机而动(集成商的工作包括组件的采购或制造、电站的设计建造、并网发电、运营管理等)。受到国家“救市”的利好政策——敞开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强制光伏发电并网的影响,主流系统集成商,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广核太阳能开发公司、中电电气、中盛光电等快速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份布局。
据本刊记者统计发现,2012年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光伏项目审批速度,截至2012年底已有约60个光伏发电项目获批,涉及装机容量超100万千瓦。而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全年批复的光伏项目只有36个,装机容量为33 .5万千瓦,约为2012年的三分之一。
中国电站建设下游市场窗口被充分打开了,这已经成为现实。但一些专业技术背景较强的集成商则表示了忧虑。一位集成商说,“在目前汹涌的电站开发热潮中,电站开发的质量堪忧,豆腐渣工程隐现。”
由于电站开发需要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一个设计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整体运营成本。一个电站项目只有在真正运营起来之后,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而目前,在光伏制造商的围攻中,原来作为电站开发主角的系统集成商的利益受到严重挤压。原来依靠在电站开发中销售组件的差价而赚取的利润,如今也被制造商的直销而剥夺;而华能、大唐等国企与电力公司的背景关系,在协调电网的能力上显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优势;集成商的盈利空间逐渐被蚕食。
盈利模式在哪里?
光伏电站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单/多晶硅生产企业、组件制造企业、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包括开发商和 EPC/安装商)、运营电站的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等。和其他环节相比,光伏电站开发由于在技术、市场、资金及产业链四大方面的竞争门槛较高,无疑是全产业链中综合竞争能力最强的一环。
目前,针对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市场上有三种比较常见的模式:一种是BOT,一种是BT,另外一种是EPC。光伏电站投资建设这三种模式,如图2所示。
其中BOT模式是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集建设和经营于一身,在合同规定的一定年限后,再转让出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受投资商青睐。
在BOT模式下,当电站项目建成后,并且各方验收合格后,电站开发商通常会选择将电站售出给运营商(一般以电力集团为主),以达到资金快速回笼的目的,而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短期内并不一定能够达成共识。此时,电站开发商会选择自己当运营商,同时再寻找适当的买家,伺机出售电站。BOT项目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风险因素多。
BT模式是指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即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电站建设,电站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运营商赎回。BT模式中影响企业利润率的,主要是电站的售出价格。国内光伏电站的收购方主要为国有电力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
就BT盈利模式自身而言,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解决自身资金问题后,如果企业有一定的渠道,能够优先获得电站开发权,再利用银行贷款杠杆,公司就可以进入BT盈利模式。目前,该种盈利模式下,净利润率高达8%~10%左右,远高于传统光伏制造业务。
EPC模式是指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对一个工程负责进行“设计、采购、施工”,即工程总承包。这种模式下,光伏电站的工程总包方,即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并且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而相应的工程承包商必须具有 EPC 资质。EPC则是集设计、采购和施工于一体,更多的是为其他人打工,对资金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在国内,做系统工程的企业包括:正泰、阿特斯、保利协鑫等,且之间竞争相对比较激烈,毛利率水平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BT的盈利模式适用于技术标准明确、资金实力雄厚、尚没有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或能力的开发商。目前有专家将光伏电站 BT盈利模式归结为“有钱人的游戏”,其主要原因是BT的盈利模式通常需要开发权、资金、销售渠道三个方面的布局。
BT盈利模式中,公司须有电站的开发权,也就是“路条”。其中“小路条”就是省级政府统一将该项目列入本省建设规划的批文。大路条是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此外,BT 模式下,电站开发商需要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一般最低要求为 20%的自有资金+80%的银行贷款。目前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所涉猎的下游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为其盈利模式。比如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等。
而BOT模式和EPC模式则应用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拿到EPC资质非常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而项目开发商在选择工程建设队伍的时候更倾向选择具有一定电站建设经验的企业(集成商),光伏制造企业很难在该领域很快具备竞争优势。其二,绝大部分企业不想充当电站运营商。这一方面是由于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一般长达8~15年,这些光伏制造企业在现金流压力下等不起,更倾向获得较快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电价补贴政策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光伏企业无法确认1元/kw.h的上网电价执行年限,且长期来看,上网电价补贴下降是必然趋势,民营企业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因此,目前传统的中小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一般更多的会选择BT盈利模式。
风险骤升
目前,全球新能源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经济领域中耀眼的明星,从太阳能到氢能,从生物质能到页岩气。这种探索新的能量的供给方式会给目前的经济以何种冲击,我们相信是巨大的。但是新能源的发展也意味着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而且由传统能源过渡到新能源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经济背景和产业环境的支持。
以当前的太阳能的发展趋势来看,光伏组件在海外受到了相当大的销售阻力,只有光伏电站是其中收益率最稳定和可观的固定资产投资,且作为串联光伏产业上游制造和终端应用的核心环节,光伏电站的建设对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升级和应用普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枢纽作用。
但目前各方专家都对过度开发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提出了预警。
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本应是企业家的任务,但其愈来愈成为资本家的。目前大量电站建成却未运营,就像新建却空置的房屋,对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产业危机。以下是记者根据目前光伏产业的趋势总结做出的风险预估:
风险1:BT模式利润率快速下降
由于BT模式的进入门槛较低,以电站建设平均成本15元/瓦计算,建成电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价格转售,其净利润率明显高于严重亏损的传统光伏制造业务。目前的电站转让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个中原因一是电站开发商快速增加,二是部分电力公司开始自己投资建设电站,而基金投资公司也日趋谨慎进行投资。BT模式的利润模型显示其核心在于把电站销售出去,但是如果电站开发过度,越来越多的电站建成后却会成为巨大的负担。一旦电站卖不出去,制造商不仅将面临资金占用压力,其自身运营电站还可能导致亏损。此外,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客户超期拖延货款的情况。据业内人士透露,光伏企业的这类债权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数字”,而一旦有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因此断裂,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很可能导致行业面临新的严重危机。
风险2:补贴政策风险
除了价格战和质量问题,电站开发盈利的最大问题——光伏并网、并网电价、补贴等方面政策,或不明朗,或仍待落地,都使企业面临多方面风险未消。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主都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没有补贴,光伏电站一定会死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光伏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会导致供应商、开发商、投资商之间的三角债,长此以往,企业就没钱去做研发和质量改进,零部件的质量也会下滑,最后必然导致整个行业设备质量下滑。“兵马未动,粮草需先行,补贴资金不解决,企业即便进行投资,补贴资金不到位也会成为产业链上游的噩梦。”
风险3:电站并网难
现在全国光伏电站遇到的问题都是电站好建、网难并。光伏电站多建在偏远地区,电网未覆盖到位,发出的电难以外输。中国西部地区有很好的太阳能资源,有大片的面积适合建大规模电站,大型电站可能是一个优势,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西部是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工业偏少,用电量不多。其次是国家电网调度和接纳新能源电力的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
风险4:电站的质量风险
目前由于光伏企业的竞相加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已出现了价格战的苗头。成熟的太阳能市场,投资者对于组件、逆变器、支架、变压器、电缆等最重要的产品的质量应该非常关注,作为电站这样的工业系统工程,其质保非常关键,所以目前在德国等太阳能建设的过程中,开发商都对EPC开发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组件安装过程中不会对其衰减、隐裂、功率等造成损失。但是如果大量的组件制造商进入电站建设领域,如果发生规模性的价格战,链条中的电站质量可能会出现问题。正常情况下,电站需要8年以上正常运营才可以收回成本。一旦某座电站的质量出现问题,影响的绝对不是一座电站,而是其所代表的光伏能源系统。
光伏行业的趋势范文6
职务: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领域:能源
事件:晋升中国新首富
虽然并非因为光伏而晋升中国新首富,但李河君却在光伏领域开启了疯狂的豪赌模式。
仅仅是最近两个月,李河君就分别完成了投资加纳太阳能项目、入股君阳太阳能、与特斯拉 “联姻”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分别在曹妃甸和山东淄博投资350亿元的太阳能电池项目。
连续的大手笔,使李河君成为当下光伏领域最耀眼的存在,同时也展现出其抢滩布局的愿望是何其迫切。11年前,李河君横空被挖掘出来,首次进入中国富人榜。之后便又进入了潜水状态。如今,他以中国最大民营清洁能源供应商的身份回归,并以870亿元的身家登顶首富。
李河君旗下的汉能不仅控参股14家水电站,全部装机容量相当于2.3个葛洲坝电厂,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产能高达300万千瓦。汉能是全球私营企业中最大的水力发电公司,每年有几十亿元的正现金流。用李河君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原材料成本是零,水电的特点就是前期投入多,等到做起来以后,它就是个印钞机,天天都这样”。
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资产注入,才让李河君在光伏领域的连番轰炸底气十足。要知道,现在并非中国光伏业最好的时候,国内各大光伏巨头要么已经彻底被拖垮,要么陷于下游电站的资金漩涡之中。
李河君进军光伏,并非从现在才开始。早在2009年,汉能就已经开始光伏计划。当年,李河君选择了技术难度更高的薄膜太阳能行业,并抛出了2000兆瓦的“宏伟计划”。当时的行业老大美国FirstSolar的产能为1800兆瓦。
“我们就是要超过它一点点。”李河君直言不讳。2011年,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李河君成为在中国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阳能设备制造商铂阳太阳能(就是现在的汉能太阳能)的实际控制人,借此进军上游装备制造领域。
之后短短3年,李河君勾勒出光伏帝国的蓝图:在国内建造九大光伏制造基地,完成了对德国索力比亚、美国米亚索能以及全球太阳能公司的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