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物流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物流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中国;物联网;RFID技术;智能物流
1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
1.1 以传统的经营方式为主、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绝大多数把物流管理看作是物品的运输、仓库、配送、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各自独立的管理活动。从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的物流的观念上,物流供需双方往往都关注价格而忽视“供应链”所能带来的总成本降低的优势,许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极低,仍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设备开展业务,从而使企业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少数一些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其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国产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及提高效率。
1.2 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2 物联网发展促进智能物流的建设
当前,物联网发展正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的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据专家预测分析未来的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几个趋势:
2.1 利用RFID技术促使供应链与生产融合并实现智能化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但是我国物流业现状中较为注重供需双方的价格成本,并没有估量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的优化成本远远低于以前的传统运输成本。如果物联网中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得到普及,使得物与物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提供平台,而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的普及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2.2 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网络开创智慧物流网络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能够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3 智能物流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智能物流的建设离不开网络信息的链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各种消费需求与客户订单,怎样能使物流业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能在最优化的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3.1 实施智能物流的成本开发高
实现智能物流RFID技术开发的成本对于建设智能物流道路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一道墙,尽管RFID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提到RFID应用是很多人会有疑问,那就是谁来为RFID买单?“以RFID标签开发为例,当前可以实现远距离扫描的标签每个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还包括接收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通讯、数据处理平台等综合系统的建设等。这对低利润率的物流产业可谓是难堪重负。业界预计,只有当标签成本将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所以在我国RFID的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实现智能物流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3.2 难以形成统一的业界标准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标准来指引。整体上来看,由于各行业应用特点及用户需求不同,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这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标准的研究要有权威性、应用性、被行业接受,就目前而言,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标准、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韩国产业资源部正在起草的物流发展五年计划提出了推行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问题。所以我们国家可以效仿一些国家的有用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物流业。
3.3 政府政策要有所侧重并付诸实践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更多地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真正落实到实践上的很少,我国很多物流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这就是我国物流业得不到提升的一大障碍,如果政府能在资金技术上对一些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支持并且不断融合一些小型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的整合,物流也不断得到统一化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推快我国实现智能物流的步伐。
4 结语
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的,我国凭借强大的物流产业的市场,以及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最终我国会实现物联网与物流业的整合,从而转型我国的物流产业,使得产业化不断升级,最终为我国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福生.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杨刚.沈沛意.郑春红.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物联网及其对物流供应链影响之展望,2010.
[5]佚名.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问题,2011.
智能物流的目的范文2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 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 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 ( 或者特征)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 1 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 IC 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 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 “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 “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 2 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 ( 应用) 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 4 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 ( 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 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 3 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 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 ( 处理) 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 1 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 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 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 2 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 “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 3 个方面: 1) 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 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 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 “价值”是 “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 “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 3 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 “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 “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 3 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 3 层: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 “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智能物流的目的范文3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智造、互联网+等一个个新名词都在为传统生产与物流产业注入“智能”的基因,智能物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十三五”规划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是其中的核心。智能物流作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本概念综述
1.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能物流的未来发展将会体现出四个特点:智能化,一体化和层次化,柔性化与社会化。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的智能化;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智能物流的发展会更加突出“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化。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的四个智能机理,即信息的智能获取技术,智能传递技术,智能处理技术,智能运用技术。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是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2011年8月教育部拟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内学者多从不同的关注点与视角展开对职业教育协同的研究,其中关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尤为突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出台,智能产业在研究迅猛升温。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国外的研究主要从教育资源的协调、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展开,但更多集中在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及其治理机制构建等方面。德国在双元制教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互补,为工业化提供高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主题。本世纪初,提出职业教育在终身化理念。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三、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的意义
智能物流作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核心环节,是智能工厂必不可少的剂,肩负着产品智能化生产的桥接作用,有望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最好的细分市场之一。对产品周期的缩短和对生产节奏的加快催生了对生产运送过程更精确、更高效的要求,智能物流是连接供应和客户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未来智能工厂的基石。
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与全球化融合、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生活等等新技术的和理念的涌现,都给现代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和教育创新的双向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分享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物流产业之间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进一步提高。
四、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方向探讨
1.构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度融合产教形态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进行分析,通过科学构建其理论与实践相交叉在课程体系,促使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层次融合,形成学校、企业、社会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产教形态。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背景下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拓展为社会培训、企业内训、社区教育,也不局限于正规教育,还有非学历培训;有虚拟课堂,也有企业实践、网上课堂、在线学习;有学校学习,也有终身学习的观点。
2.制定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与物流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职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应的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建设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探讨;探讨与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3.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的创新
通过对物流产业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对智能物流产业在技术与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
智能物流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物品编码、物品标识系统、智能物流
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无法实现物流组织效率和管理方法的提升。要实现物流业的长远发展,就要实现从物流企业到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因此,发展智能物流成为必然。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智能物流带来了蓬勃生机。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智能物流作为物联网九个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具体指: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物流系统(ImelligentLogistics System,ILS)是以物品标识系统(Article Labeling andIdentifying System,LIS)为基础,通过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以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方式运作的现代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
智能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柔性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采用了最新的编码、标示、识别、条码、RFID、传感器、红外、激光、无线、移动通信、数据库、云计算、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同时利用物联网及电子商务技术优化物流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最终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是智慧物流的承载平台。
智能物流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是要保证物品或物流单元的惟一性,并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物品的编码标识技术尤为重要,成为智能物流系统的基础。
物品标识系统(ALIS)
我们从分析“物品标识体系参考模型”入手,发现该模型是从物品标识流程的角度进行构建,详细描述了在物品标识体系中,物品信息的生成、转换、传输,以及处理的完整过程(如图1)。
首先要做的是编码(coding)。编码即给物品赋予代码的过程。代码是表示特定事物(如某一物品)的一个或一组字符。可以将编码理解成将物品信息代码化,是可实现计算机化的基础。通过惟一性编码,保证在智能物流系统中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物流单元的惟一性。
第二步是标示(labeling)。标示是将代码转换成为符号、标记、数据电文的过程,其目的是将代码化的信息转换成为载体可携带的信息(如“条码符号”),当该载体与物品合为一体时,载体所携带的信息即为物品信息,实现了对物品的跟踪追溯管理。标示的另一个作用是为了“识别”。在智能物流系统中人们经常用到的如一维条码、二维条码、RFID标签等。
第三步是识别(identifying)。识别是对标示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事物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通过识别技术对标示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与处理,其处理结果是代码。
最后是解码(decoding)。解码是将代码还原为物品自己属性信息的过程,是编码的逆运算。通过解码,还原了物品的本来面目。编码与解码在物品标识体系中是基础,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不能没有编码技术的应用。
在上述对物品标识流程的描述中,我们将第2步标示和第3步识别统称为标识(labeling andidentifying)。将构成第1-4步的系统称为物品编码标识系统,或物品标识系统(Ariicle Labeling andIdentifving System,ALIS)。
在我们认真讨论标识体系时发现,“标识”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在《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标识是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的产品商标标志。只有将标识重新定义,才能适应物联网和智能物流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标识定义为将代码标示于载体并识别的过程。这时标识读作“标识(zhi)”,其意同“标志”。这样既保留了现有各个版本对标识与标志的定义,又满足了物品标识体系建设的需要,从而完成了对“标识”一词新的诠释。在物品标识体系中,不仅包括标识本身的标示与识别,也包括编码与解码,还要考虑与网络系统、解析系统、应用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
智能物流系统的基础――物品编码
编码技术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特性的信息技术,编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识别物品的特性。在智能物流系统中,不但要能够识别物品,还要能识别物流单元,如:包装箱、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等,编码的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
物品编码是指按一定规则对物品赋予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处理的代码(一组有序字符的组合),是人类认识事物、管理事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物品编码系统,是指由不同数据结构、不同应用领域、不同承载方式的物品编码构成的系统,该系统是国家物品识别网络的基石,为自动识别系统提供数据采集内容。物品编码又分通用物品编码系统和专用物品编码系统。
通用物品编码系统是指跨行业、跨部门、开放流通领域应用的物品编码系统,是开放流通领域物品的惟一身份标识系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编码系统,包括商品条码编码系统和采用射频识别技术的产品电子代码系统等。
专用物品编码系统是指在特定领域、特定行业或企业使用的物品编码系统。专用物品编码一般由各个部门、行业、企业自行编制,在本部门、本系统或本行业采用,是针对特定的应用需求而建立的,例如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集装箱编码、托盘编码等。由于专用物品编码受限于其适用范围,一般采用的都是通用的数据载体,因此,在数据编码层需要增加特殊的标识(zhi)进行区分。
以GSI编码体系为例,当产品下线进人流通领域后,我们采用的是GSI-13编码,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在超市购物时,商品包装上的条码符号所表示的代码信息。当商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独立使用时,例如冰箱、电视等,其商品包装与物流包装是一样的,可以采用相同的物品标识。
更多的情况是一个纸箱内装有10瓶饮料、一条烟内有10盒卷烟,此时,包装箱上条码符号所表示的代码信息就要采用GSI-14编码。
当商品进入仓储运输物流环节时,对仅用于物流过程的一些
物流单元,例如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等,不需要进入零售超市店铺,在物流单元上采用的一般是SSCC-18编码。
在上述3种情况下,当用条码符号作为标识(zhi)时,分别采用EAN/UPC-13条码、ITF-14条码、EAN-128条码。
在供应链管理中,采用的是全球贸易项目标识代码GTIN(Global Trade Item Number)。GTIN是GSI组织对贸易项目(包括产品与服务),在买卖、运输、仓储及零售与贸易运输结算过程中提供的惟一标识。GTIN代码体系的表示采用十进制。虽然GTIN的数据结构是14位,但是数据载体(条码)的表达方式则包括了12位的UPC条码、13位的EAN/UPC条码、8位的EAN/UPC条码,GTIN的14位编码结构涵盖了几乎所有不同结构的条码。
在物联网应用中,采用的则是SGTIN(serialized global tradeidentification number)系列化全球贸易目标标识代码。SGTIN是一种新的标识类型,它基于GSI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是GTIN和惟一序列代码的结合。SGT[N由厂商识别代码、项目代码、序列代码这三个信息元素组成。序列代码由管理实体分配给一个单个对象。SGTIN有两个编码方案:SGTIN-96(96位)和SGTIN-198(198位)。将SGTIN再转化成EPC代码,写进RFID标签的芯片中,通过物联网,从而实现了对单一物品或物流单元的跟踪追溯管理。
物品标识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
标识是将代码标示于载体并识别的过程。如果没有物品标识,智能物流就没有办法对物品信息进行自动采集。智能物流中最常用的标识技术是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
条码可分为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一维条码按照应用可分为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商品条码包括EAN条码和UPC条码,物流条码包括128条码、ITF条码、39条码、库德巴条码等。近年来,物流管理系统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二维条码。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条码识读设备的扫描系统也逐渐由激光光源向CCD、CMOS转换,特别是直接使用数字成像技术,使得许多智能手机可以十分方便地拍照条码符号,并快捷地实现了条码的自动识别。
而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物品标识系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维条码将通过复合条码、应用标识符等技术,不断推广条码的应用领域,实现物品的单品跟踪追溯管理。
二维条码的应用将会出现重大的跨越式发展。二维条码技术是在一维条码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前提下产生的。南于受信息容量的限制,一维条码仅仅是对物品信息代码的标示,而不是对物品的描述。所谓对物品的标示,就是给某物品分配一个代码,代码以条码符号的形式印制在物品上,用来标示该物品以便自动扫描设备的识读,代码或一维条码本身不表示该产品的描述性信息,更详细的信息要通过访问数据库才可以了解。
二维条码和一维条码应用的侧重点不同:一维条码用于对“物品”进行标示,二维条码用于对“物品”进行描述。信息容量大、安全性高、读取率高、错误纠正能力强等特性是二维条码的主要特点。二维条码的编码可以沿用一维条码的原则,也可以附加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互联网链接地址等),从而实现更多的功能。
RFID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资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资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RFID系统通常由电子标签(射频标签)和读写器组成。在基于RFID技术的物品标识体系中,典型的应用是由GSl提出产品电子代码EPC Global标准。EPC标签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电子标签,通过射频识别系统的电子标签识读器可以实现对EPC标签内存信息的读取。识读器获取的EPC标签信息送人互联网EPC体系中的EPCIS后,即实现了对物品信息的采集和追踪。进一步利用EPC体系中的网络中间件等,可实现对所采集的EPC标签信息的利用。
在物品标识体系中,当编码采用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编码体系时,可满足新一代的与GSlGTIN兼容的编码标准;标示是将EPC代码转换成二进制数据电文存储于RFID标签的芯片里面;识别是通过RFID读写装置,将数据电文找到、读取、编译、传送计算机终端、还原成GTIN代码。从而实现了对物品的跟踪追溯管理。
物品编码标识系统是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
结论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智能物流涉及到诸多的新技术应用:一是数据自动采集与自动识别技术,包括条码、RFID、传感器等。二是移动通讯技术,包括3G、4G网等移动无线通讯技术。三是智能终端技术,包括机载终端和手持终端。四是定位技术,包括GPS、RFID以及智能手机提供的位置服务。五是商业智能技术,包括信息加工、信息处理。
有专家称,智能物流将由以下智能技术作为支撑:
智能获取技术:使物流从被动走向主动,实现物流过程中的主动获取信息,主动监控车辆与货物,主动分析信息,使商品从源头开始即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
智能传递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外部的数据传递功能。智能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因此需要实现数据间的交换与传递。
智能处理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决策,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对客户的需求、商品库存、智能仿真等做出决策。
智能物流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智能扫码;自动识别;快速分拣;APP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18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出移动通信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相互融合的特征。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因此,移动互联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介绍《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时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快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且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同时,物流行业正面临着井喷式的发展速度,也迎来了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客户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而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现阶段物流快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效率、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和成本管控等方面都急需一套全面提升的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将传统快递物流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打造出一套移动物流快递信息化平台,即“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由手持终端构建的移动信息处理平台能实现前台业务的快速受理,精确的追踪定位,及时的任务更新,合理的资源调配,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且可以提高物流行业执行效率。整合无线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利用条码自动识别,赋予了移动手持终端新的使命。为有效建设物流快递智能扫码系统和解决快递分拣系统“不灵活”等问题提供实证支撑。
2 现阶段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5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达3.8万亿,2007-2015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增长近70倍,网购需求的迸发式增长给当前快递行业注入了全新的原生动力,由此催生出较高水平的国内快递服务需求。同时,民营快递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在国内快递市场中逐步占据优势地位。
2.1 快递行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中国快递业持续着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快递业务量近十年复合增速达40%。
据国家邮政局统计,在2006-2015年期间,我国快递业务量复合增速高达40%左右,快递业务量从2006年的10亿件增长到2015年的206.7亿件,增长近20倍,并在2014年首度超过美国,规模持续保持全球第一。业务收入规模近2800亿元,近十年复合增速28%。2015年,我国快递收入规模达2769.6亿元,同比增长35.4%,收入规模较2006年的300亿元增长超过8倍,近十年复合增速为28%。据此,我国快递行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2.2 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快递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暴力分拣、信息泄露以及丢件等问题。
2.3 发展对策
在快递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物流企业既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又要面对车辆调度、货物安全、运期延误、空载率高、服务投诉等物流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竞争的加剧也要求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运输周期,使物流系统与市场需求结构相匹配。
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高快递服务质量,提升终端配送速度,唯一方法就是实现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移动化,使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快速地了解和掌控物流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信息化系统自动地帮助管理人员处理物流面对的流程和问题。通过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提高运输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的设计
基于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及发展对策,开发一个主要针对如何有效的寄送快递与如何快速分拣快递的软件系统是有必要的。通过该软件系统能够帮助用户培养无纸化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的生活。同时也帮助物流企业高效快速地分拣和配送快递,进而提升客户体验感的同时,提供更优质的增值服务。
3.1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的开发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的平台开发是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短信平台、数据库为一体的平台。采用SuperMap、AJAX、WAP、IIS服务、PHP、Visual Studio、SQL Server等先进技术开发而成。
3.2 系统架构
3.2.1 系统物理架构
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系统服务器,将客户端信息提交给服务器后台,对数据库的操作也通过服务器后台实现。
3.2.2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是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根据前面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统的整个框架设计,然后拆分为对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
服务器系统整体功能模块图如图6所示。
3.2.3 客户端系统设计
客户端整体功能模块如图7所示。
3.3 软件系统运营分析
软件系统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用户模块,另一个是快递员模块。首先,用户只需下载手机版软件,系统将自动筛选出适合你的快递公司,并且你也可以通过自己以前的认知,自己选择快递公司,之后手机填写快递单子,系统将自动生成二维码,用户仅仅依靠简易的手机操作,就能实现无纸化的订单处理。其次,在收到用户的订单信息后,快递员上门取件,扫描二维码,体现了贴心的物流服务,在快递寄送过程中,用户只需扫描之前生成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您的快递位于什么位置,并且知道配送您快递的快递员的基本信息。经历配送的快递员也都会用快递员版的快递通扫描客户订单的二维码。在快递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快递员不再需要手动录入用户的查找号码发送短信,只需扫描用户的二维码,统一发送取件的消息即可。
同时软件也主要是二维码技术的应用,不管是物流信息的查询还是短信通知都是依靠用户订单形成后自动生成的二维码而提供的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此外,软件不仅提高了物流的配送效率,同时也大大简化了寄取快递的流程,提升了整体的物流服务质量。
3.4 软件系统主体结构及功能
3.4.1 软件系统的主体结构
软件主要结构,平面首页展示图如图8所示。
3.4.2 软件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物流平台是基于智能扫码快递与寄件交流平台开发的主要特色,并提供以下服务:
(1)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短信服务的运用提供较为前沿的信息通信技术,从而建立一个信息化与智能化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应用平台。其中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应用为第一目标,短信服务为第二阶段完成。
(2)通过对实时地图、GPS、GIS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客户所处的城市具体方位信息精准、快速、直观和全方位地展现给用户。从而更加精准的提供客户所处位置的周边的物流公司的详细情况,(包括周边物流公司、地理位置、计费标准,服务质量等)实现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共享、信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3)二维码的生成与解析,每个快递包裹根据不同的收寄件人信息都将生成不同的二维码。该信息都将自动收入数据库,每一个站点都将对其进行扫描并将站点信息收入数据库,以供快递员和用户参考。
(4)全方位智能化选择物流公司,采用先进的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以及定位功能,为用户提供寄件最优自动选择方式。
(5)短信平台与评价系统。平台将基于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导向的方式,将快递收件信息发送至用户,以及秉承“公正、公平,以客户利益为先”的原则建立寄收件使用的可靠的第三方评价系统。
3.5 软件系统的特点
3.5.1 采用App Inventor技术
本文所研究开发的软件将适用于所有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同时,通过调用安卓智能手机的相关权限资源以满足软件的功能设计与开发,在App Inventor里,Social(社交)类目的组件中内置了phonecall和texing叫这两个组件。其中,在texing又内置了method库,开发人员可以通过method库获取短信发件人的手机号码、获取短信内容、自定义内容发送短信等操作,可满足研究所需,并且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设计开发出不同的特色功能。
3.5.2 移动互联网接入功能(WiFi、GPRS)
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都统一标配Wifi接入功能,同时各移动通讯服务运营商也都提供4G平台的互联网数据接入服务。在App Inventor中内置了TinywebDB组件,通过该组件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的WiFi或者GPRS网络连接远程数据库服务,实现数据的远程访问,从而避免了因软件数据初始化而需要将数据库内置于本地应用中的可能性。
3.5.3 完全个性化的操作界面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本文所设计开发的软件系统外部界面简洁大方,内部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同时,系统的整体性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真正满足了用户的操作习惯。
3.5.4 使用地图实时查找
在实时查询方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位置,软件将会通过智能搜索的方式将相关的查询信息呈现给用户,如:物流站点数量,各物流公司等。
3.5.5 安全性高
本文研究开发的软件将严格采用标准的安全控制技术,支持多级授权体系,如:支持SSL协议,支持远程安全身份校验等,同时对关键数据将采用加密存储技术,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3.5.6 系统的容错性好
软件系统配置有校验功能,当用户数据录入发生错误的时候,系统都会给出相应的提示,因此具有较好的容错性能。
3.5.7 平台化程度高
本系统的客户端有三种方式,通过个接口的引流功能方便于不同层次的用户使用。
3.5.8 系统的封闭性强
用户的封闭性较好,用户只需根据系统提示录入数据信息即可。
3.6 软件系统的应用
在快递服务流程中,分拣是否准确高效,对提高快递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物流公司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共享、信息资源的深度发掘与利用、物流公司资源的综合配置与调度、物流人员服务理念的转变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已成为普通百姓和电子商务经营者们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地寄送快递与如何快速分拣快递进行研究。避免重复分拣,减少分拣次数,提高分拣效率,节省分拣成本,减少快件损坏,提高快递服务质量。
4 总结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使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快速地了解和掌控物流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信息化系统自动地帮助管理人员处理物流面对的流程和问题。
现在关于本文有如下的总结:
(1)介绍了关于移动互联网现状的研究以及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的必要性,得出关于本文的需求分析,从用户角度分析得到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构架。
(2)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得出系统概要设计,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物理架构设计,以及客户端系统设计。
(3)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对软件系统进行运营分析和功能的详细设计,最后对于具体的功能模块进行编码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做了必要的测试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Z].
[2]薛显亮.Android SDK智能手机开发范例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肖来元,吴涛.软件项目管理原理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智能物流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领域;智能化;“十二五”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10—0081—03
0 引 言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 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各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纷纷出台战略指导规划。我国工信部于2011年年底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到2015年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在十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十大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分别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
1 智能电网
传统的电网采用的是相对集中的封闭管理模式,效率不高,每年在全球发电和配送过程中的浪费是十分惊人的。在没有智能电网负载平衡或电流监视的情况下,每年全球电网浪费的电能足够印度、德国和加拿大使用一整年。
通过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完全可以覆盖现有的电力基础设施。可以分别在发电、配送和消耗环节测量能源,然后在网络上传输这些测量结果。智能电网可以自动优化相互关联的各个要素,实现整个电网更好的供配电决策。对于电力用户,通过智能电网可以随时获取用电价格(查看用电记录),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改变其用电模式;而对于电力公司,可以实现电能计量的自动化,摆脱大量人工繁杂工作,通过实时监控,实现电能质量监测、降低峰值负荷,整合各种能源,以实现分布式发电等一体化高效管理;对于政府和社会,则可以及时判断浪费能源设备以及决定如何节省能源、保护环境。最终实现更高效、更灵活、更可靠的电网运营管理,进而达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智能交通
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私家车的爆炸式发展,使我国已经进入了汽车化的时代。然而,交通基础设施和管理措施跟不上汽车增长速度,给汽车化社会带来了诸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
要减少堵车,除了修路以外,智能交通系统也可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最大效能。通过物联网可将智能与智慧注入到城市的整个交通系统,包括街道、桥梁、交叉路口、标识、信号和收费等等。通过采集汇总地埋感应线圈、数字视频监控、车载GPS、智能红绿灯、手机信令等交通信息,可以实时获取路况信息并对车辆进行定位,从而为车辆优化行程,避免交通拥塞现象,选择泊车位置。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进行智能调度和管理,对私家车辆进行智能诱导以控制交通流量,侦察、分析和记录违反交通规则行为,并对进出高速公路的车辆进行无缝地检测、标识和自动收取费用,最终提高交通通行能力。目前在上海,由道路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送入控制中心的模型中,预测未来的交通情况已达到90%的准确性。
未来,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实现车辆与网络相连,使城市交通变得更加聪明和智慧。因此,智能交通将减少拥堵、缩减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改善人们的出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 智能物流
物流就是将货物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及时、安全地进行物品配送的过程。传统的物流模式达到了物流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现代物流要求的提高,传统物流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采购、运输、仓储、生产、配送等环节孤立,缺乏协作,无法实时跟踪货物状态,而且成本比较高,效率低下。
如果考虑在货物或集装箱上加贴RFID电子射频标签,同时在仓库门口或其他货物通道安装RFID识别终端,就可以自动跟踪货物的入库和出库,识别货物的状态、位置、性能等参数,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这些位置信息和货物基本信息传送到中心处理平台。通过该终端的货物状态识别,可以实现物流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改变人工识别盘点和识别方式,使物流管理变得非常顺畅和便捷,从而大大提高物流的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
不仅如此,智慧的物流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和强大的分析可以优化从原材料至成品的供应链。帮助企业确定生产设备的位置,优化采购地点,制定库存分配战略,实现真正端到端的无缝供应链。这样就能提高企业控制力,同时还能减少资产消耗、降低成本(交通运输、存储和库存成本),也能改善客户服务(备货时间、按时交付、加速上市)。
4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狭义智能家居是各类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及智能家居等通过物联网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对智能设备的控制。例如,家庭环境系统检测到室内湿度太高,它会配合启动空调采取除湿措施;厨房的油烟浓度过高,它会启动抽油烟机;天气骤然降雨或外面噪声过大,它会自动关闭窗户;太阳辐射较大,它会自动关闭窗帘。
广义家居指智能社区建设,主要是以信息网、监控网和电话、电视网为中心的社区网络系统,通过高效、便捷、安全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高度集成与共享,实现环境和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智能社区可以通过社区综合网络进行暖通空调、给排水监控、公共区照明、停车场管理、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等物业管理以及门禁系统、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等社区的安全防范。
智能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我国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独立的互联网、电话和电视网三个网络逐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综合网络,进一步提高社区的数字化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设备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