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1

一、充分认识加快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新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更是有效实施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我市风能和光能资源丰富,拥有发展风电、光伏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资源优势,抢抓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大力度推广新能源的政策机遇,加快培植壮大风电和光伏产业,对加快我市能源基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区域竞争的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市风电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光伏产业进入项目落户阶段。但由于我市风电和光伏产业缺乏超前规划、布局和管理,在项目建设、资源管理和前期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清我市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考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加强协调,处理好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与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业培植的关系,加快发展与资源相适应的风电和光伏产业。

二、进一步明确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有序推进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并以风电、光电规模化开发拉动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风电、光伏产业链。发展思路上,处理好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建立资源换产业的联动机制,促进电站建设与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上,处理好市区装备制造与沿海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的关系,形成科学布局、完善配套的风光产业链;项目推进上,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关系,风光资源向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集中,向产业园区集聚,通过龙头企业的招引和带动,加快配套项目的落户和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建设。

(二)目标任务。到2011年,全市风电场开工建设180万千瓦,其中竣工陆上100万千瓦,开工海上80万千瓦。力争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80万千瓦,其中陆上100万千瓦,海上480万千瓦;2020年达到1400万千瓦,其中陆上100万千瓦,海上1300万千瓦。对风电装备产业以兆瓦级以上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支持华锐等整机项目和一批配套关键零部件项目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力争到2011年全市形成13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和250亿元销售规模;到2015年,形成5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和1000亿元销售规模;到2020年,形成10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和2000亿元销售规模。光伏电站重点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力争到2011年全市建成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50兆瓦,其中,屋顶并网发电工程50兆瓦,地面并网电站工程100兆瓦。到2020年全市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000兆瓦以上。以光伏电站建设带动光伏装备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光伏发电和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力争到2011年全市光伏产业销售突破100亿元,到2020年突破500亿元。

(三)产业布局。风电产业布局主要是市区重点发展兆瓦级风电整机、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加快建设市区以江苏华锐为主的风电产业园和国家级海上风电装备研发中心;支持国内外实力较强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与风电场投资商结成战略联盟,来*参与风电产业园投资和发展,支持沿海和内陆有条件的县(市)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风电配套产业。光伏产业布局主要是市区作为全市光伏产业的核心区,以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应用系统布局为主,加快推进市区光伏产业园建设,做好园区规划建设和项目招商工作;县(市)作为光伏产业的辐射区,发展与光伏相关的配套产业和太阳能电站。

三、进一步落实加快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成立新能源暨光伏产业推进协调小组,并对华锐风电产业园、重大光伏项目成立专门项目推进工作班子,建立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情况,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确保风电、光伏产业项目顺利推进。适时筹建全市风电产业发展协会和光伏产业发展协会,架设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加大政策扶持。在切实落实国家、省关于支持风电、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设立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市区风电光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等项目给予补助,对引进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有功人员进行奖励。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以及省专项资金对我市风电装备和光伏设备企业的支持。

(三)建立资源换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进一步理顺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项目建设的准入机制。原则上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开发商优先选择市域内生产的风电装备和光伏设备。风能和光伏资源配置过程中,既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又充分调动沿海各县(市)积极性。市统筹40%的风电、光电资源,主要用于市区和内陆县的风电、光电产业园区建设。对屋顶光伏资源配置由县(市、区)政府负责统筹开发利用。所有拟建设的风电场和风电场区域光伏发电项目,由市发改委根据风电、光伏产业发展情况,对合作协议进行初审,报市政府审定后,统一由市政府与开发商签订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合作协议,并授权开展前期工作。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2

经济开发区光伏产业起步于年5月,系数家电子企业通过内外资合作的方式投资进入,年6月被省发改委命名为“光伏产业基地”。目前,开发区现有光伏企业19家(不含因金融危机流产的多晶硅项目佳品硅业),其中10家投产,7家正在建设,2家已立项筹备,总投资22亿元,完成投资近12亿元。初步形成了单晶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等比较完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条。开发区现拥有单晶炉153台,切片机33台,与拉晶配套的石英坩埚生产线2条,与切片配套的硅棒破方机2台,年生产能力达单晶硅棒1000吨、硅片5000万片,年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1.8亿元。预计到今年底将新增单晶炉80台、多晶硅浇铸炉30台、破方机4台、切片机56台、电池生产线8条、光伏组件生产线8条。届时,经济开发区光伏新能源产业链将进一步增粗,产能将进一步放大。

二、下一步发展措施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和扶持光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围绕建设“著名的光伏产业基地”这一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抓规划引导。我们将紧密联系的产业基础,按照编制的“省光伏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强化保障措施,狠抓内培外引,大力推进光伏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光伏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做大做响光伏产业基地品牌,努力实现光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抓难题破解。在用地指标方面,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并优先支持光伏企业发展;在融资方面,继续加大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力争光伏企业每年新增贷款额度达到1亿元,最大限度地满足光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出资聘请专家对企业老板、中层干部分别培训两次以上,继续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各类“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在人才引进方面,继续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光伏企业招聘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

第三,抓平台建设。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一契机,大力拓展开发区规模,做到在现有的基础上,每年再拓展开发区面积100公顷以上,不断提升提高开发区的产业承载能力;按照地征到哪里,路网等配套设施就建到哪里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开发区路网、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开发区设施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提高广大企业特别是光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抓招商引资。在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省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每年招商引资额在20亿元以上,进一步完善光伏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把光伏产业链条做粗做长。同时,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将支持政策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第五,抓龙头企业培育。近期的重点是,全力扶持百盛半导体科技年产2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化项目建设,使其尽快投产见效,让百盛半导体成为光伏产业基地的领头羊。

三、要求和建议

1、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不能全面开花,处处冒烟,搞孤立运作,而应整合资源,扶持促进光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此,需要省政府制定本省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并以集群政策替代传统产业政策。

2、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其风险也高,为此,建议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要支持设立光伏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使其成为光伏产业企加快发展的催化剂。

3、制定和完善扶持光伏产业的政策,如给予光伏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设立光伏产业专项用地指标,在节能减排中给予光伏企业用电支持等,减免光伏产业各项规费的收费标准。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3

摘 要 新能源产业是保定市重大支柱产业。自2011年以来,新能源产业遭遇发展寒冬,全球光伏市场迅速萎缩,风电产业重新洗牌;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试探讨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继往经验教训,进而对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展望与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中国电谷 新能源产业 保定 风电 光伏

2006年,保定市提出“中国电谷”发展战略,依托保定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优势,建设世界级的新能源及电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基地。但自2011年以来,面对欧债危机、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和全欧美“双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新能源产业增速放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主要是全球光伏市场迅速萎缩。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导致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呈现全行业亏损,光伏组件和基本原料价格不断跳水,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再加上美国和欧洲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令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产业面临严峻贸易保护挑战,给光伏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二是风电产业重新洗牌。受运输成本、风场资源及市场影响,国内风电产业重新洗牌,风电企业经营困难。风电行业增长空间日益萎缩,市场的过度竞争、行业技术门槛的提高必然带来整个行业的整合,风电产业仍处于调整期。在此大背景下,我市新能源产业仍然继续保持了平稳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走访了保定国家高新区,对我市新能源产业进行了调研,并梳理如下: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保定市充分利用以国家、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向好环境,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完整的产业链和领先的创造力,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有效控制产品成本,深入挖掘市场潜力,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光伏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英利集团为龙头,相关企业70余家的聚集态势。拥有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制造、应用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光热发电、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构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领军企业英利集团,建成国内唯一的全产业链晶硅电池生产体系,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出口创汇12.3亿美元,全年组建出货量超过2200兆瓦,同比增长40%。随着六九硅业项目投产、天威薄膜实现量产、巨力集团1G瓦光伏电池项目启动,中国电谷在光伏制造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风电装备产业形成完备体系。已形成以国电联合动力公司、天威风电、惠德风电为龙头,由30多家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系统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等核心设备制造产业链条组成的产业集群,在叶片生产规模化的带动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链。保定・中国电谷近年来建成了多个风电整机及叶片研发检测中心。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以世界著名的超大变压器制造商天威集团为龙头的输变电产业、以风帆锂电为龙头的新型储电产业和以三伊电子、天河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同时加强战略合作,吸引了日本三菱、美国江森、中国国电、中国兵装、中航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入驻,电谷产业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创新能力突出。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高新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取得国家、行业标准200余项,专利超过3000项,多项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新能源领域多项第一。政策平台形成强大支撑。“太阳能之城 ”、“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经成为保定市亮丽的城市名片。中国电谷的辐射带动优势,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的高度评价与支持,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等8个国家级称号。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保定市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启动城市等。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高新区针对新能源产业面临的形势,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把创新作为赢得竞争的核心动力,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

(一)攻坚克难,全力推动主导产业

保定国家高新区全力推动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明确将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支撑来培育。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高新区经济增长,成为保定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针对新能源产业面临的问题,为应对挑战,扭转不利局面,高新区多措并举,开展“百家企业大调研”、“重点企业走访会诊”等活动,加强对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高新区经济发展,保持主导产业实力稳定增长,在全球光伏产业大面积关停的情况下,英利集团保持了正常生产,实现全年全球发货量第一。

(二)项目带动,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

保定高新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连续几年省市重点项目数量、总投资居全市第一,呈现出“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建立健全了重点项目考评奖罚制、目标责任制、党政领导责任制、互看联查制、重大项目承包责任制等八项制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百家院校、百家央企项目惠阳科技工业园和中国乐凯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都进展顺利。重点项目的建设带动了高新区经济发展,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

保定高新区于2011年启动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按照建设方案稳步推进,同时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培训、宣传、引导等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目前取得各类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200多项,专利4000多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跨越升级

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式启动。华电、河大、农大、金融学院和软件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入驻,创立了一园多校、联合创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电谷”又一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目前入驻企业70家,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光伏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风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得国家能源局授牌,并成功试运行;中科院国家光伏检测实验室正式交付使用。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保定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产业,开展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关键技术开发、重大共性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三、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

(一)进一步发挥新能源产业聚集优势。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与奖励,大力培育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二)推动新能源产业向高端环节拓展。针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降低补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一方面通过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措施,着力推进新能源及能源产业,在科技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完善产业链条和构建产业体系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促进产业聚集实现集约发展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加快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构建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智能电网光伏应用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引导高端要素向新能源领域集聚,全力打造保定新能源之城。

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尽管新能源产业目前遭遇发展瓶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根据我国能源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光伏发电和风电仍然是最具市场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产业。因此,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使我省光伏和风电产业在行业洗牌、整合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

(一)优先支持省内新能源产业发展

中国电谷光伏、风电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建议省政府在采购新能源设备过程中,对省内企业、产品给予全力支持。

(二)加强对重点创新平台

建议省政府对重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给予重点支持,将其列入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并给与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4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综述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6

随着光伏产业飞速发展,光伏产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从整体上看,国内关于光伏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其发展需要识别时间,使得学术研究跟不上实际发展;二是新兴产业许多指标没有纳入统计口径,导致研究数据匮乏。

1 光伏产业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学术界总体上依然看好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同时也明确指出了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光伏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具体说来,国内学者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1 发展迈入新阶段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从现实角度看,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能源结构优化效应、产业经济效应以及节能减排效应,这些效应都可以很好地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诉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从战略角度看,抢占新能源高地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我国也应当顺应大势,居安思危,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011年,我国光伏产业受欧美国家反倾销战略的影响,遭遇了最强“寒冬”。2013年年底,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在欧美市场份额的萎缩,这场“双反之争”也基本落下帷幕。关于我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国内学者大多持乐观态度,认为产业发展已经迈入了新阶段。自2014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整体状况开始企稳回升,各大光伏上市公司也逐步扭亏为盈。伴随新兴市场对光伏产品需求量的增大以及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众多利好消息昭示着我国光伏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1.2 国内市场培育滞后

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虽然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年增长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光伏产品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国内需求市场的培育远远落后于世界光伏需求市场的发展。熊勇清等认为,市场培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背离了新兴产业培育的基本规律;市场培育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严重背离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国情。“两个背离”是造成我国光伏产业面临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国内外市场协同培育当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务实之举。

1.3 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据工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出现了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过,国内学者在承认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也指出光伏产业的产业过剩不同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只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的相对的“产能过剩”,而不是绝对的“产能过剩”。王文祥认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由于需求暂时萎缩与产能迅速扩张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光伏产业的产能相对于需求而言出现了显著的阶段性过剩,产业并没有因此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描述的衰退期。

1.4 产业技术创新不足

刘燕认为,国内光伏产业“大而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科技附加值低,在硅料提纯、生产设备设计开发、光伏组件生产及组装、测试技术等方面差距较为明显,偶有创新也多为工序创新和工艺细节改进。我国光伏产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以创新为驱动,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光伏产业发展国际经验借鉴

自太阳能光伏概念兴起之时,发达国家就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光伏强国。对于这些光伏强国的发展经验,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刘益君分析了各国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1 德国经验

1991年,德国首先提出了“1000光伏屋顶”计划,开创了政府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先河。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安装太阳能设备的经验,使住房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需求兼容,并鼓励民众消费太阳能。之后德国主要采用了两种鼓励方法:一是用高价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汇入总电网;二是通过贷款优先鼓励居民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并对贷款贴息。

2.2 美国经验

美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以《能源政策法》为法律依据,通过法律上制定光伏产业相关公共政策、税收政策、融资和研发支持政策,采取减免税收、税收抵扣、财政补助、投资科研等手段,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

2.3 日本经验

日本由于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很早就开始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日本政府在1994―2005年间对住宅建筑用光伏发电系统实行补贴政策,促进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且根据初期设置费用的降低逐步减少补助费用。如今,日本政府又开始大力鼓励光伏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以期用先进技术来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3 光伏产业激励政策机制分析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鼓励性发展政策得以出台并实施。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这些政策在制定或实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的预期效果。

3.1 国家级激励政策存在扭曲现象

肖兴志等在观照他国政策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光伏产业激励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发现我国现有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激励机制存在标准不一的扭曲现象,表现为对光伏产品生产补贴过度而光伏发电补贴不足。激励政策指向不平等,导致了国内光伏发展重生产而轻应用,为此,必须要重构我国光伏发电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光伏上网电价,禁止对光伏生产环节实施不当补贴,完善光伏发电环节补贴和光伏发输电及计量的研发激励。

3.2 地方性激励政策存在缺陷

谭琪等分析了我国地方性的光伏产业激励政策体系,发现现行的地方激励政策体系中,存在着结构性、内容性、配套性以及沟通性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结构性缺陷表现为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内容性缺陷表现为缺乏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配套性缺陷表现为大量综合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沟通性缺陷表现为各级政府政策体系之间存在一定沟通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开科,黄如良,关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43-47.

[2]肖翠仙.中国光伏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3):117-118.

[3]熊勇清,黄健柏.光伏产业困境摆脱与市场的协同培育[J].改革,2013(12):52-57.

[4]王文祥,史言信.我国光伏产业困境的形成:路径、机理与政策反思[J].当代财经,2014(1):87-97.

[5]刘燕,聂思痕.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5(2):58-61.

[6]刘益君.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221-223.

[7]肖兴志,李少林.光伏发电产业的激励方式、他国观照与机制重构[J].改革,2014(7):75-86.

[8]谭琪,及月如.我国地方新能源产业激励政策创新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108-111.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5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产业转型;战略分析

一、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发展现状

在现代产业背景下,高技术和创新成为了高利润回报的来源,也成为了众多企业追捧新兴产业的原因。

2010年,是太阳能光伏产业是颇受关注的一年,以欧美诸国政府为代表,都对太阳能光伏产业予以了大量了财政拨款和资助,中国政府亦不例外。与此同时,2010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暨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于常州武进召。2010年常州光伏产业所受的青睐,散发出的迫人魅力,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常州光伏产业新一轮跨时代的飞跃开始了。

然而,事与愿违,聚焦2011年整个常州光伏市场,不难发现宣布扩大产能的光伏产业为数众多,其中包括了以常州天合,亿晶光能等为代表的光伏企业,都在计划将自身光伏产品和组件的产能提升到更高一个层面。

在产能不断扩张的形式下,欧债危机等一系列的国际市场金融问题,使得光伏市场上风云变幻。在经济震荡之中,国际市场上的光伏产量需求逐日减少,整个光伏市场都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大禾咨询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国内光伏产业链接近1/3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业疲软,发展节点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对光伏产业发展与持续盈利能力产生质疑。太阳能光伏产业转型以及产业发展的问题不断被提起。

二、国际市场变动下,常州光伏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在经济震荡之下,海外市场市场需求逐日减少,整个光伏市场都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使得常州一些中小光伏企业开始面临生存危机,与此同时,常州光伏市场上的一些问题也逐日突显出来。

1.国际市场依赖

目前,常州市已成为江苏省太阳能电池出口的主要基地,今年上半年,常州市累计出口太阳能电池18.1亿美元,同比增长74.8%,占同期常州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8.8%,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常州市出口商品的最主要品种。(数据来源:常州海关)

同理国内光伏企业的通病,常州光伏企业同样面临国际市场依赖的弊端,并且此种热度在不断升温。在面对国际光伏市场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常州光伏企业仍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没有纵观全局的考虑,冷静去思考我们所面临的世界经济形势。在经济虚空大环境下的国外光伏市场,金融危机,银行信贷危机下,常州某些光伏企业依然不断增加投产出口额度,设立海外工厂,热衷与于满足海外市场的拓展,这不失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但过分依赖于此,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隐患,尤其,身处于欧债危机,华尔街消退的时代,海外市场并不稳定,看似机会重重,利润丰厚,实则亦危险层层,风险与收益并存,各光伏企业应当慎行三思。

2.龙头企业绝对优势

常州三大光伏产业园,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依附龙头企业为中心生存,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从而缩减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毛利润率。其中以设施最为完备成熟的天合产业园最为明显,它是以天合光能为中心,集产业上下游、设备、配件和辅料于一体的区域性光伏产业集群。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几年里,天合光能起到了光伏企业的带头人作用,以其巨大的品牌效应,带动着整个园区的运行,同时也扶持了众多中小型的光伏企业,实现了互利共赢。龙头企业对于常州光伏产业规模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常州光伏产业“贫富分化”更甚,中小企业面临洗牌的危机。外国市场在常州多数光伏企业的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如今海外市场萎缩,并且大部分的外国市场都很重视品牌效应,因此本来中小企业很小的市场蛋糕将变得更加微小。而硅原料价格的上涨,海外市场上太阳能电池价格的下跌,都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形势愈加严峻,常州中小光伏企业面临着被洗牌的危机。若不对光伏产业的洗牌进行适当控制,很有可能会使得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变得单一,个别龙头企业的垄断经营,势必会影响到常州光伏产业的健康扩张。

3.产能过分扩张

产能不合理的扩张,是从生产而非需求的另一角度,来解答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在短短几年间,规模从30亿元增长到3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70%。2010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大量项目资助以及产业本身的生产飞跃,使得大多数的太阳能光伏企业采取了扩大产能的举措,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国际市场上的原料价格的上涨,欧债危机,光伏复苏使得欧洲主要光伏应用国家采取“抑制过快发展”的政策,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纷纷在去年年中宣布将下调2011年光伏补贴政策,形成了2011年光伏产品安装需求的的低沉,这些给产能扩大的光伏企业带来严重的负担,甚至出现了大量停产现象。

三、常州光伏产业转型建议

1.加强政策措施,扩展国内市场

过分依赖海外市场,导致了常州市众多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情况下,步履维艰。其实,国内的光伏产业市场仍是一片未经深垦的沃土,大量利润需求蕴藏其中。各光伏企业不若将视线从国际市场上收回,另辟蹊径,将目光投放至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而国内市场的拓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常州市政府应当积极推广普及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建造提供融资,补贴等方面的优待。常州市各光伏企业也应当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协调,加速国内光伏市场的拓展。

2.控制产能扩张,保持理性思维

关于产能扩张的问题,各太阳能光伏企业应当采取冷静态度,深度分析未来太阳能产业发展趋势,理性控制产能扩张行为,既要保证企业需求的供给,同时,又要保证企业的发展跟随产业前进的步调,切不可盲目跟从外界的吹捧。

3.调剂产业市场,合理产业洗牌

国际市场的低靡,加剧了国内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这段发展低潮期应当算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产业节点,经过这一周期性的调整和合理的产业洗牌,那些技术创新能力优越,资金实力雄厚以及品牌效应良好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进入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竞争之中。作为产业发展经验已经较为成熟龙头企业,应当给予那些某些方面不够完善,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小企业,一定经验上的指导,技术上的交流以及发展方向的引导。常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对恶意竞争行为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鼓励龙头企业“以富带贫”。有效调剂产业市场,合理控制产业洗牌,防止一些大企业的恶意倾轧。

4.加强技术更新,产业集聚一体化

海外市场的不景气,产能的过剩,使得光伏产业进入了一场价格鏖战,光伏产品价格减低,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净利润率成为了我国光伏企业生存的一大命题。区域化,集聚化,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模式,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这应当作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潮被推崇施行。另一降低成本的良好途径则是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研发,创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角度来说,光伏能源产业是具有长久的发展空间的,暂时的市场低迷,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作为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常州市太阳能光伏企业,更应当在产业转型阶段,抓住市场机遇,把握市场动向,保持自己的市场分额的同时,赢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控制产能扩张,保持理性思维,扩展国内市场,加强技术更新,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6

新能源的是相对传统能源(也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成熟的能源)来说的,指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实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2009年6月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会上,对新能源进行了明确界定,除上述普遍达成共识的新能源外,还把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形成的新的能源也纳入新能源的范畴,包括煤炭的清洁高效使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新能源产业是指包括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科研、实验、推广、应用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等,是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非传统能源实现产业化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简单说,新能源产业就是指包括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内,一切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在内的一切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与生产经营活动。

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和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关资料表明,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在2020年中国将需要一次能源32亿吨标准煤以上,能源消费比2000年增长2.5倍多。如果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在不久的将来,能源的开采、转换和利用对环境、公众身体健康、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二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

江西省的新能源产业起步相对其他省份来说不算太早,但近年来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江西要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项就是要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而且在2010年7月12号的《江西工业三年强攻规划纲要》中,新能源产业再一次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培养和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江西省新能源产业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具体成果,江西正形成了包括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骨干的新能源产业群。

在江西的整个能源产业中,新能源产业正逐步茁壮成长,目前在风能、光伏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光伏能方面,到2011年11月12日为止,投产光伏产业的企业达73家,其中包括赛维等光伏巨头。江西正在加快打造光伏产业基地。

年产值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年产值不断增加,2006年江西省新能源产业产值为108.34亿元,2007年增加到119.02亿元,之后不断增加,分别为2008年148.77亿元、2009年154.53亿元和2010年的177.05亿元。

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其在行业内所占的比重。尽管江西省整个能源产业正快速发展中,但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在整个能源产业中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比重。在2006年,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占能源产业的比重为16.5%,2007年这个比重为12.8%,之后依此为2008年占13.0%、2009年占12.9%和2010年占13.9%。而且可以期待其比重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壮大还会进一步提高。

另外,随着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尽管GDP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它的年产值在整个GDP当中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