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碳存在的问题

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国际私法;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44-02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母语和一门外语讲授国际私法课程的教学。国际私法外文文献资料主要是英文文本,因此,本文所指的国际私法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交替教学的活动。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是依据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文件要求实施的。文件出台时中国刚刚加入WPO,在此背景下需要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大量能用英语进行外交谈判及能处理国际法律纠纷、既懂英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教育部及时规范性文件,要求在法律人才培养中开展双语教学,旨在缓解人世后人才紧缺的态势,为海外和跨国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为我国有效处理国际争端储备人才。多年来,虽然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目标明确,但是人才培养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后,实施近12年的国际私法双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1.教材不能适应双语教学需要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问题是首要问题。针对双语教材选择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应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地道的英语语言文本无论语言的规范性还是语境的运用均可适应“国际”环境,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人才,有利于在学习国际私法知识的同时提升外语水平,提高涉外交际能力。但是使用原版教材并非没有问题。首先,原版教材涉及版权问题,需要支付相应的较昂贵的费用。其次,外文原版教材体现的思想一般均无法摆脱本国具体国情,且多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与我国目前现实的国情和处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立场的涉外司法实践不相适应。最后,原版英语教材要求师生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否则,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顺利完成教学进度,最后只能蜻蜒点水,草草收兵。

基于此,有的国内教师身体力行,尝试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私法双语教材。虽然国内已经出版了一些国际私法的双语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但仍不理想。这里以笔者教学实践中参考的教材为例作一点评。首先,是徐冬根的国际私法教科书。该书每章节中文之内镶嵌中英文术语以及国际私法原理或案例的英文节选,其优点是先让学生理解国际私法的母语内容,然后再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原始英文资料,使母语国际私法内容比较系统、逻辑性较强,但缺点是学术性偏浓,而且其间夹杂的英文和后面附带英语内容无论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均与母语不同,无法与看过的中文内容很好地衔接,学生阅读起来有“断裂感”;而英语原文语言表达的“松散性”与思维的“跳跃性”均令学生不适应,进而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本是中国政法大学霍政欣老师编写的国际私法英文版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双语课程规划教材。该教材在目录上基本与我国国内国际私法体系一致,且英语表达比较规范,但不足之处是该教材相比中国国际私法教材内容有一些遗漏。在行文过程中,以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中国国际私法比较为视角,更多的内容是比较法视角下的国际私法,内容倾向于“学术性”。有些章节内容,如英美法系部分仍然带有英语原文的“语言松散性”和“思维跳跃性”的特点,即使译成中文,有的地方也与中国国际私法内容阐述有一定差别,给教师讲授或学生学习带来一些不便。

2.优秀师资短缺,无法有效开展双语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没有良好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良好的双语教师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应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能保证书面文献的阅读速度和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确保教学进度。其次,应具有良好的中国国际私法基础和处理涉外民事案件的实务经验,能以中国国情为主,兼具国际涉外民事案件实务与理论的视野。但是,目前高校师资水平难以达到上述标准,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为了提高师资水平,目前有少数院校聘请英语国家的人作为师资。他们英语语言表达十分规范,有利于学生提高外语水平,但弊端是这样的师资缺乏对中国国际私法的深入了解,而英语国家国际私法体系与中国国际私法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内容上中国学生不易接受,语言表达的松散性与思维的跳跃性同样困扰着中国学生。有的院校派没有经过英语教育的法学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或者访问学习,提高其外语水平,然后回国开展国际私法双语教学。该做法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教师英语表达的规范性,缺点是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实质性地提高外语水平,更难深入掌握外国国际私法的内容。有的法学院校派本专业教师到国内水平比较高的院校访问学习,借鉴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经验,然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其结果是大同小异,达不到实质性的提升外语表达的要求。有的法学院校在本校英语教师中挑选英语水平比较好的教师去国内其他院校学习国际私法,然后回本院校开展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其优点是课堂上提高了英语表达的规范性,缺点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和法律思维的训练,讲授的深度与广度相对于法学专业教师还有一定差距。

总之,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师资短缺是制约国际私法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的瓶颈。

3.学生的英语水平限制了双语教学的互动

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一般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少数能通过大学英语六级。但若以英语口语表达(包括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能力为标准,则不乐观。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双语互动,其他学生尤其是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上课非常吃力,教学收效甚微。不良后果是这部分学生对中文的国际私法没有系统掌握,对英语授课部分更是无从深入理解,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学生良好的英语基础的形成主要依赖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如果依靠有限的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基础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二、对策

针对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教材建设,提升双语教材的适应性

为了提高针对中国国情国际私法教学和实践的适应性,笔者建议“自主编写双语教材”。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首先,教材体系必须以中国国际私法为基准。我们国际私法双语教材必须放在“解决中国式问题,实现中国式目标上”,即必须使学生掌握中国国际私法的体系,然后再介绍外国国际私法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能相反,这也正是原版教材和资料直接引进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其次,教材内容必须以中国国际私法为主线,以外国国际私法为辅助,加深对中国国际私法内容的理解。英语内容的嵌入或者改编整理要自然恰当,应具有较强的对比性,要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最后,教材语言表现形式应以英文为主,以中文为辅。在国际私法双语教材编写中,应将中国的国际私法内容适当规范地转化为英文形式,用英语阐述中国国际私法的立场与观点,对比较难理解的或者是外国特有的国际私法概念或者制度用中文进行表述,如英国国际私法的“双重反致”制度。将西方的国际私法理论与案例适当地改编整理成语言表达严谨、逻辑性强的英文工作量相当浩大,需要国际私法双语教师们的通力合作。在教材编写中,对必要的英文术语、概念、已经约定俗成的制度中文翻译要在教材中注明。为了完成上述艰巨任务,可行的办法是以中国国际私法教师编译为主,以外国国际私法专业教师的审校为辅,以实现语言规范的“西方化”,体系内容的“中国化”。

2.重视师资建设,加强师资的培养与引进

首先,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相对理想的师资是具有“英语+法律”的教育背景的人。其次,是引进师资,要求海归人士在中国法学院校接受过正规的中国国际私法等法律的教育,并在国外取得相应国际私法方面LLM学位。最后,必须建立长期的国际私法双语教师交流制度,建立校际双语教学合作联谊制度,切实加大投入,交流经验,成熟后设立“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研究会”,实现信息和经验共享,以提升现任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师资的教学水平。

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排球 正面双手垫球 技术动作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44-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排球运动在高校摆脱了受冷落的境地,成为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普修课和选修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学生的排球基础都比较差,因此,在进行排球基本技术和动作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教学。垫球是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用除手指弹击动作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击球的动作称为垫球。在垫球技术中最常用的是前臂垫球。垫球技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叫下手传球,是用手掌、虎口、手腕等部位等来击球,主要用来接各种大力发球和扣球,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60年代初,由于飘球技术的问世和普及,为了对付接飘球,便出现了前臂垫球技术。采用前臂垫球,不仅适宜于接飘球、扣球和吊球,而且大大提高了垫球的准确性,使排球运动的进攻与防守进入了一个新的平衡阶段。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垫球的方法和技术动作也将会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 垫球的作用

垫球动作简单易学,由于可用身体任何部位来击球,因此控制范围大,对各种困难的来球运用起来更为方便。

垫球在比赛中主要用于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以及防守和处理各种困难球。接发球是组织一攻的基础,对得分夺权、争取少失分具有重要意义。接扣球是组织反攻的基础,是争取得分、由被动转为主动、稳定情绪、鼓舞士气、促进排球攻防平衡的重要手段。此外,在比赛中有时还可用垫球来组织进攻,起着弥补传球不足和辅佐进攻的作用。

垫球的种类很多,本文重点分析正面双手垫球。正面双手垫球是指运动员用双手在腹前将球垫起的动作方法。它是最基本的垫球方法,是各种垫球技术的基础,适合于接各种发球、扣球和拦回球,有时用于垫二传。

二 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方法

正面双手垫球在垫轻球、垫中等力量球和垫重球时,其动作方法是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

1.垫轻球的动作方法

准备姿势:面对来球,成半蹲或稍蹲姿势站立。

垫球手型:两手掌根相靠,两手手指重叠,手掌互握,两拇指平行向前,手腕下压,两前臂外翻成一个平面。

垫球动作:当球飞到腹前约一臂距离时,两臂夹紧前伸,插入球下,同时配合蹬地、跟腰、顶肘、压腕、抬臂等全身协调动作迎向来球,身体重心随着击球动作向上方移动。

击球点:保持在腹前高度。

球触手臂部位和击球部位:用前臂手腕关节以上10厘米左右的两小臂桡骨内侧所构成的平面击球的后下部。

击球后的动作:在击球瞬间,两臂要保持稳定,身体重心继续协调地向抬臂方向伴送球。垫击动作结束后,立即松开双臂做好下一动作的准备。

2.垫中等力量球的动作方法

准备姿势、击球点和手型与垫轻球相同。由于来球有一定力量,手臂迎击球动作的速度要慢,手臂要适当放松,主要靠来球本身的反弹力将球垫起。击球时,要运用蹬地、跟腰、提肩压腕、向前抬臂的动作击球的后下部。

3.垫重球的动作方法

采用半蹲或低蹲的准备姿势,两臂放置于腹前。击球用力时,由于来球速度快,力量大,触球后球体自身的反弹力也大。因此,不但不能主动用力迎击来球,还应采用含胸收腹的动作,帮助手臂随球后撤并适当放松肌肉,以缓冲来球力量。同时,用手臂和手腕动作来控制球的方向和角度。击球的手型和部位应根据来球的情况而作变动。当击球点稍高并靠近身体时仍可用前臂垫球;当击球点低而距身体较远时,就要用翘腕的动作把球垫在手腕部位的虎口处。

三 技术分析

第一,准备姿势的运用要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变化。垫击一般的轻球时,身体重心可稍高。接扣球和吊球时,应采用半蹲或低蹲准备姿势,两膝的弯曲度和重心的高低应根据来球的高度和角度及腿部力量大小而定,要求在不影响快速启动的前提下,重心适当降低,这样有利于快速插入球下垫低球,也便于高点挡球。

第二,正面双手垫球的击球点位置应尽量保持在腹前高度,离身体不宜太远或太近。这样便于控制用力,也便于调整手臂角度和垫出球的方向、落点。如果来球高于腰部以上时,可用高位正垫,垫击球时利用蹬地伸膝提高身体专项,必要时还可跳起在腹前用小臂垫出。

四 技术要领

两臂前伸插球下,两臂夹紧下压;蹬地跟腰前臂垫,击点尽量在腹前;撤臂缓冲接重球,轻球主动抬送臂。

五 垫球技术常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常犯错误

屈肘、两臂不平,击球部位不在前臂上;移动慢、对不正球;体侧两臂横扫,手臂内旋不够,击球面未对准球;两臂用力不当,臂摆动过大,用力过猛,动作不协调。

2.纠正方法

模仿练习,垫固定球,自垫发力练习;移动抢救球,两臂假球移动垫;体侧垫固定球,一抛一垫,将左侧的来球垫向左方;垫固定球,体会用力和协调发力,或近距离抛垫低球和连续自垫低球。

参考文献

[1]排球教材编写组.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3

1基本类别

在自然界中,碳元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多种电子轨道特点,在化学研究中,我们知道碳是单一元素,它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纳米管等等。而碳纳米材料中最多成分就是碳元素。碳纳米材料是由许多直径小于100纳米的碳材料组成,即由许多小型碳原子和其它类型原子形成,碳纳米材料中对应的孔为纳米孔。因为它多种不同的特点,则三种不同种类如下。针对碳纳米管来说,它属于一种管体,它是由石墨片形成的,所以它可以分为单壁,多壁、双壁三种类型。碳纳米管的优势是:它的纯度提取方式十分简略;且纳米管的纯度高;它的价格比较低廉。相反的,它相应的缺陷为:制作过程中对相关设备的应用要求很高;纳米管之间的对接比较复杂;它的功率消耗比较大。针对纤维型纳米来说,碳纳米纤维的质量密度大于钢的质量密度,同时也小于铝的质量密度,其重量是铁的十几倍,所以碳纳米纤维具有许多的优点,分别为:强力非常大;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其耐腐蚀性能好;能抵御较强的辐射;具有除臭的性能等等。同时,它也有少许缺陷,如:初期设计成本十分高;纤维型纳米的研究应用范围不多。纳米碳球依据不同尺寸分为三种类型。当纳米碳球直径大于2纳米且小于20纳米时,它的石墨层属于封闭状态,如C70,C60等等;当纳米碳球直径大于50纳米且小于1微米时,这时纳米碳球均属于未完全石墨化的碳球;当纳米碳球直径大于51微米时,纳米碳球属于碳微球状态。其次,也可以根据结构层次划分,例如多孔型碳球、空心类碳球等等。

2主要应用

由于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融合性,所以新型碳纳米材料可以被用于电化学研究中。在电化学研究领域,研究最广泛的就属于生物传感器,由于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吸附性,所以碳纳米材料适合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其运用介绍如下。相关研究表明,一些生物小分子的生物活性可以由碳纳米材料增强,因为碳纳米材料可以促进小分子中酶的相关活性,也可以增强小分子中DAN的吸附能力。新型纳米管可以作为一个小型载体,其作用是负载一些金属颗粒和相关类型的酶,且金属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由于碳纳米材料的不同特性,所以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如下。

(1)新型碳纳米材料承载酶一些研究者用添加氮的碳纳米材料来承载相关溶液中的一些液体浓度;也有人将纳米材料固定在电极的一端,使用相关的链接酶作用在碳纳米材料的另外一端,从而碳纳米材料作为一个中间部分,形成了电极与酶的电化学反应。

(2)碳纳米材料承载物质与纳米颗粒之间的融合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且它是一个很好的承载体,所以将纳米材料和相关催化剂融合是一个不错的创新,有研究者用新型碳纳米材料结合铂来检测不同类型的激素;也有研究者将纳米材料和聚苯胺结合后,将其结合体作为测量化学中亚硝酸盐的相关浓度问题。

(3)碳纳米可用作相关电极的质料由于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非常好的电催化性,所以用来制作电化学传感器是非常合适的。例如,相关研究人员用碳纳米材料来检测电极溶液水中相关元素的含量问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碳纳米材料来检测相关的细胞色素问题。可以总结出,电化学传感器由碳纳米材料制作成,所以电化学传感器属于新一类的检测类装备,而且电化学传感器属于体积小,操作十分简单的一类设备。但是,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上的应用时间不长,它只是构成传感器的基础部分,为了使电化学传感器的功能更加稳定安全,我们需要做到几点,将纳米材料不断的优化改进,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发掘更多的碳纳米材料,然后和已存在的碳纳米材料进行对比和结合,再次应用到传感器的改进中。

3结语

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 存在的问题 对策

1.引言

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模式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减弱已成为事实,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公众参与到应对环境恶化的行动中。据报道[1],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0.3℃―0.6℃;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全球变暖的后果使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将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实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严峻挑战,并已积极地作出回应,在危机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总理向世界作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这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低碳时代。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率先垂范,领风气之先。当下兴起的低碳之风无疑给正在进行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建设新型高校低碳校园毫无疑问将是未来高校校园建设的方向。

2.低碳校园的概念

低碳技术的研发与高校本身的科研使命,决定了创建高校低碳校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低碳校园就是高校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营是低碳环保的,师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低碳环保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实质,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为核心。

3.目前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相比[3],我国许多大学低碳校园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1能源缺乏多样化和转化效率低

我国高校校园能源主要依赖于电能,而我国电能主要由火力发电产生,在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自然就高,而且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我国校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其次,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低碳校园的发展,我国的能源平均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4]。

3.2技术水平低和观念落后

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受资金限制和其他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相当多的高校校园仍存在高能耗、高浪费、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那些落后的设备和改变落后的观念,必须以提高低碳技术生产水平和加强低碳宣传为前提。虽然近几年,我国从上到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可持续科学的发展观,但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其次,由于缺乏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研究资金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最后,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的低碳观念还有待加强。因此,努力探索出一条促进我国高校校园低碳转型的建设道路非常迫切。

4.对策及解决措施

4.1加强舆论导向

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校内舆论阵地,宣传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与发展趋势,强调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倡议书、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教育师生员工要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种社会责任。引导师生员工逐步形成“人人讲低碳、事事讲低碳、时时讲低碳、处处讲低碳”的良好风尚,并贯穿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4.2降低能源需求和节约能源

低碳和零碳能源供应是昂贵的,有较大的实现难度。因此,使用简单、无成本的措施减少能耗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比如在不需要的时候及时关灯和关电脑;注意节水、节油、节气;少用纸巾,少坐电梯等;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多利用网络资源,等等。另外,学校和建筑设计部门需消除能源损耗,确保校园里任何使用能源的东西都是尽可能低能耗、高能效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5],每节约1度电,就相当于节约0.4Kg煤的能耗和4L净水,同时还可减排1Kg二氧化碳;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Kg;少开1天车,减排8.17Kg;用手洗代替1次洗衣机洗衣,减排0.3Kg;少买1件衣服能减排6.4Kg;少生产1000个塑料袋,减排0.1Kg,点滴节约,积少成多。

4.3能源消耗的脱碳化

对于低碳校园的建设,能源供应脱碳化是一个重要方法。要实现零碳的目标,仅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有限的。研究显示,按照目前的建筑节能规定,最多能实现减碳目标的20%至40%。因此,使用排碳量最低的设备来满足能源需求就很重要。另外,等量的能耗,电的碳排放量要高于燃料,但电能通常是唯一合适的能源,比如照明和信息通讯技术。因此,校园内应尽量利用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利用地热代替煤或天然气锅炉烧水,采用太阳能路灯代替传统路灯等,达到既保护环境又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的一举两得的效果。

4.4碳中和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是指中和碳量的释放,通过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补偿措施来达到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仅仅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是无法完全消除碳排放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实现碳中和。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植被面积以补偿碳排放是一种有效途径,保护校园内的绿色环境,科学合理地引进不同植物种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4.5校园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校园/社会信息交流的平台,将二氧化碳减排的信息和技术共享。这样可以在高校的带动下,提升居民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总体认识,并从行动上对居民给予指导,以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协同进化。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5],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了南北校区总计129栋100多万m2建筑的水、电、冷等能源的楼宇计量工程,建立了节能监管平台,实现了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对课室空调、照明系统实行精细化管理,节能达30%以上,并将该成果在国内外4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构建绿色社会,树立低碳行政理念,提升政府职能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地位。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支持与校园/社会技术合作等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的问题。此外,政府还要建立环境管理的新模式,坚持以“防”为主和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各项制度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1)制定并完善高校/社会节能减排互惠互利体系。(2)健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规范校园和社会方式的转变。(3)建立监控机制和绿色考评体系。

5.结语

虽然我国的低碳校园的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不断探索低碳校园生活方式,我国高校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实情的低碳校园之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好表率作用,为我国的低碳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2]王岩,李武.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3):27-33.

[3]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之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06-110.

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LMDI分解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5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11-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发展中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和原材料。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一次能源的消费占据主要部分,其特点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

浙江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同样也是能源消费大省,温室气体排放量大,2011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17827.27 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12%,比2010 年的16865.29万吨标准煤增长了5.7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从2010 年的12601.8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 2011年的13598.61万吨标准煤,增长了7.9%;原油消费量从2010年的2835.4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2939.77万吨标准煤,增长了3.6%。计算出2010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3682.612 万吨,比1985年增长约9.65倍,年均增长率38.6%,远高于国内同期水平;由此可见,为实现2020年浙江单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指标,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明确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的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能源分解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拉氏因素分解法和迪氏因素分解法,此外,还有连环替代法、交互影响平均分配法、交互影响按比重分配法等分解方法,Huang(1993)利用乘法代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把碳排放分解为结构变动效应和能源强度改进效应。Zhang(2003)利用改进的拉氏指数法将工业能源消费分解为规模效应、实际的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Ang(2004)指出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是多种方法中比较合理的,可以直接得到各种能源对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效率效应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冯相昭、邹骥(2008)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CO2排放,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则是降低CO2排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选择。李善同、许召元(2008)认为,行业能源强度的差别是决定能源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李国璋、王双(2008)认为,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综上可以看出,以前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产业、行业或地区层面的研究,从能源种类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缺乏从省域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子。而且研究的数据也比较陈旧,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陈旧的数据已经不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从而不能得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为此,本文通过测算1985-2011年浙江省各种能源排CO2量,然后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对CO2排放量进行分解,再利用平均对数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CO2排放量进行分解,找出影响CO2排放的驱动因子,据此提出降低CO2排放量及及能源强度的对策和建议。

三、能源分解碳排放模型的理论构建

(一)Kaya恒等式的扩展

Kaya恒等式由Yoichi Kaya于IPCC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他认为碳排放与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关。但近年来的研究不断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还与能源效率及主导产业类型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鉴于此,引入能够表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的变量,对Kaya恒等式进行扩展。扩展后的Kaya恒等式表达为:

(1)

式中,C为各种类型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总量;P为人口总数;Si=Ei/E,代表能源消费结构;Fi=Ci/Ei,代表各种能源消费类型i的CO2排放系数;I=E/Y,代表能源强度;G=Y/P,代表人均GDP。

假设C0和C1分别代表基年和T年的排放量,ΔC指的是T年相对于基年的排放变化量。结合公式(2)我们作以下分解:

ΔC=ΔSi+ΔFi+ΔI+ΔG+ΔP(2)

公式(2)显示CO2排放量的变化是五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能源的碳强度效应ΔF、单位GDP能源强度水平变化ΔG、能源消费结构ΔSi、经济活动的变化ΔI以及人口的变动ΔP。

(二)LMDI分解方法

ANG的研究指出,Laspeyres指数分解中的残差项不能被忽略,因为较大的残差项会影响分析结果;而LMDI方法满足因素可逆,能消除残差项,这就克服了用其他方法分解后存在残差项或对残差项分解不当的缺点,使模型更具有说服力。鉴于此,选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

LMDI方法采用“乘积分解”和“加和分解”两种方法进行分解,两种方法最终分解结果是一致的。采用加和分解,将差分分解为:

CO2排放总量的变化可以分解成五个主要影响变量,分别为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总数。ΔCres和ΔDres是在传统的技术方法中存在的残差。因为分解是完全的,所以这一项的值为零。

四、浙江省能源消耗的数据收集

由于化石能源增加了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本文通过收集1985-2011年煤炭、原油、焦炭、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消耗量数据对浙江省碳排放进行测算。由于2004年浙江省引进西气东输天然气,揭开了浙江省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序幕,因此浙江省天然气的消费量数据为2005-2011年,其余化石能源消费量的时序数据皆为1985-201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鉴》。

五、浙江省能源消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解

(一)能源消耗碳排放的LMDI分解分析

从加和分解来说,1985-2011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增加了41730.752万吨,其中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一直为正,这说明浙江省常住人口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加为碳排放量增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两项累计增加碳排放量71592.52万吨。其中人口累计贡献2970.051万吨,占碳排放增量的7.1%;经济效应累计贡献68622.47万吨,占碳排放增量的164%,是拉动浙江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消耗强度效应的值基本上都为负,表明能源消耗强度效应基本上都是下降的。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效应在1985-2011年期间有正有负,且值都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单位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碳排放基本上固定,仅是由于各种能源消耗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平均碳排放系数有限。计算结果显示LMDI加和分解的余项为零,证明分解是完全的。

从乘法分解的结果看浙江省1985-2011年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1.78倍,其中人口效应虽然每年都是增加的,但是增速较慢,值变动18个百分点,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与此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效应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大约54倍,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化石燃料的结构变动拉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使碳排放增长了22个百分点;与上边的效应相反的是能源强度效应,除了2004年与2005年略有上升外,而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下降了84个百分点,成为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力量,化石燃料的碳排放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浙江省能源消费的排碳量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其中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人口总数及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起拉动的作用,但如果牺牲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来降低碳排放量是不现实的,所以,未来的对策只能通过调整其他驱动因子来分解降低碳排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能源强度对CO2的排放量影响明显,且其值为负。也就是说,通过提高能源强度,可以明显减少CO2的排放量。而提高能源强度,就要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能源节约制度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按照生态产业原理进行区域产业链的延伸设计,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行能源的多级梯次利用,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通过驱动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占改善CO2排放量的重要方面。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要大力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提高其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减少CO2的排放量。要大力促进煤炭消费相关的技术创新,把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看做是浙江省减少CO2排放的重要任务。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来提高产业的效率效应。通过对各能源的CO2排放量的分解,我们可以发现人均GDP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贡献明显,且其值为正。也就是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CO2排放总量也会增长。为此,可以针对不同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单位 GDP 能耗监测体系。建立基于 LMDI 分解方法的 “能源消费监测体系”,对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系统化、定量化和定期的分解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和能源政策提供依据。

4、推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能源。众所周知,降低能源强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清洁能源,实现技术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大力提倡清洁柴油技术,它具有经济、清洁和动力强劲等多重优势,是能够满足节能减排需求的成熟解决方案。大力提倡汽车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将使CO2的排放量降低40%左右,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几乎为零,节能减排的效果相当明显。中国已提出三位一体的降耗减排措施,是在向“高消耗的增长”说不。所以,浙江省作为经济贡献大省,应首当做出表率。

参考文献:

[1] ALCANTARA V, DURO Ja. Inequality of energy intensities across OECD countries: a note [J].Energy Policy, 2004, 32(11):1257-1260.

[2] ALCANTARA V, ROCA J. Energy and CO2emissions in Spain: methodology of analysis and some results for 1980-90 [J]. Energy Economics, 1995, 17(3):221-230.

[3] ANG B W, PANDIYAN G. 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 [J].Energy Economics, 1997, 19(3):363-374.

[4] LIASKAS K, MAVROTAS G, MANDARAKA M, et al.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CO2emission: the case of European Union [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4):383-394.

[5]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M].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 冯相昭、邹骥. 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03):43-47.

[7] 李善同、许召元.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J].中外能源,2008,(09):1-10.

[8] 李国璋、王双.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J].财经研究,2008,(08):52-62.

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沙蚕;生态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963.21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沙蚕(Nereid),又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是一种富营养、速生长、高产值的海洋生物,其主要核心营养成分包含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抗菌肽、微量元素锌Zn的含量远高于其他,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68%营养价值极高的底栖、无脊椎海洋生物。

近年的研究表明:沙蚕有抗癌、防癌、免疫及防辐射的特殊药理作用,沙蚕体内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尤其富含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原激活物、胶原酶等3种酶系,是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和消除疲劳的有效保健食品,沙蚕体内所含的沙蚕激酶具有治疗脑血栓、心肌梗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功能,所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提高记忆力的功效,还具有抗血栓、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此外,含有丰富的羟氨酸,具有美容养颜、抗衰老的作用,成为海洋生物药品的主要原料。

1 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状况

广饶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东营市南部。地理坐标为E118°17′04″~118°57′11″、N36°56′09″~37°21′23″。北连东营区,南靠淄博市临淄区,东与潍坊市寿光市接壤,东南与潍坊市青州市相接,西与滨州市博兴县毗邻,东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2.35km。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0.1km,南北最大距离46.2km,总面积1137.87km2。

2009年,总面积为77.27km2的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成立,依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环境整治区和开发利用区4个功能区。

2 目前广饶沙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生长野生沙蚕,如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的少数地区,日本的沙蚕早在80年代就已经因为过度开采致资源枯竭,转而向韩国进口,近年,韩国的沙蚕资源也濒临枯竭,日本转而向我国每年进口大量沙蚕,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若干年后,中国的沙蚕资源是否也会像日本和韩国一样枯竭?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广饶近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和海岸滩涂的污染等因素,沙蚕资源已出现萎缩现象,虫体范围越来越小,部分区域已无开采价值。为此,保护沙蚕资源,让这一古老的物种能够与人类一起共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从目前沙蚕的种类开发来看,目前东营广饶沙蚕种类繁多,主要为双齿围沙蚕和多齿围沙蚕等大体型品种,其余的优质品种主要有疣吻沙蚕、异须沙蚕、溪沙蚕、腺带刺沙蚕等。广饶居民自古以来就有食用沙蚕的习俗,更把成熟的沙蚕性腺视为珍品,吐浆蒸膏。过度的捕捞以及海洋资源的污染加剧,广饶的海洋生态系统完整的生物链受到严重破坏,潮间带的沙蚕生物量也逐年降低。自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2009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以来,广饶县先后联系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在沙蚕保护区内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同时,该保护区每年都在近海海域高涂内实施“沙蚕关键物种修复活动”,以恢复保护区内的沙蚕种群,促进沙蚕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 尽管如此,无证采捕、掠夺性采捕、繁殖期偷捕、超范围采捕仍然时有发生,违规处罚管理力度不足等仍然存在,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大环境。

3 广饶沙蚕资源保护应该采取的措施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摸底排查工作

广饶沙蚕资源科学开发与保护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习和避免过去的错误。资源评估是研究和预测沙蚕系统对管理决策的反应。沙蚕资源评估生物学家要配合管理者和决策者适时提出适当的问题,思考行业变化的动态反应,不断修改数学模型以得出更加精准的分析。

3.2 缩减开采许可证的发放范围

对采捕、收购沙蚕的经营者,实施有限发放许可证,对无证采捕者,依法予以处罚。

3.3 全面开展繁殖期禁捕工作

针对当前繁殖期禁捕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入研究,部署禁捕期管理工作的目标及任务,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管控措施,签订安全责任状,禁捕期间禁止开采沙蚕。禁开采期是一个管理的重点时期,对恢复广饶沙蚕的自然种群意义重大,应该重点安排。

3.4 加强污染有效控制和治理

积极协调污染治理,加强污染管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汇产业。兴建大中型污水处理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永续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

3.5 发展滩涂型增殖放养,适当投苗

只捕不养,只会使天然资源遭受毁灭性破坏,日本、韩国的前车之鉴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以目前广饶沙蚕资源的现状,笔者认为是非养不可的。

3.6 加大渔政监督与执法力度,尽早制定完善沙蚕保护法规

广义来说,沙蚕资源也是一种渔业资源,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相关部门集中管理下,有计划采捕,使沙蚕资源开采管理规范化,力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星鸿.沙蚕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8(06).

[2] 顾晓英,蒋霞敏,郑忠明,等.双齿围沙蚕的生物学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08(08).

[3] 朱丰锡,王景悦,陶寿森.沙蚕暂养技术研究[J].齐鲁渔业,2009(03).

[4] 郑忠明,顾小英,蒋霞敏,等.若干生态因子对双齿围沙蚕生长发育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