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文1

关键字:碳中和理念开发新能源节约能源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猛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引起了全球重视,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不仅涉及工业行业,而且更涉及到建筑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建筑中的能耗主要来自于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设施,这些设施运转的能量在产生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建筑成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因此,尽快建设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模式,使建筑物有效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标准,是中国建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碳中和理论及在建筑中的应用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不同,碳中和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强调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即对包括方案设计、建材选择、建筑施工、建筑使用、建筑维护及维修、建筑解体、废弃物处置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的最小化。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针对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使用阶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研究。减少建筑使用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1]和减少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舒适度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以下案例分别从“开源”和“节流”[2]这两方面进行讨论。

三、案例分析与比较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建成了许多这方面的优秀的建筑项目,下面介绍两个典型的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建筑。

1、丹麦碳中和生态住宅——生命之家

生命之家是丹麦第一个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住宅建筑,见图1。该项目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太阳能的利用,产生的能源不仅可以满足一家四口的使用,还能产生多余的能源提供给公共电网[3]。

图1 “生命之家”节能示范住宅

(一)新能源的运用

生命之家使用的新能源有:1)太阳能集热板,在两个屋顶窗之间,安装了6个同样规格的太阳能集热板,这些集热板能够满足建筑整体65%的能源需求,包括取暖和热水供应,并且同时为建筑热力泵提供动力,此6块集热板每年产生的电能约为2000千瓦时,预计该项目投入使用30年以后所生产的剩余能量累计总额,将与生产所使用的所有建材所耗费的能量相等。2)太阳能电池,屋顶窗配备了太阳能电池驱动的电控室外防护遮阳卷帘,它可以降低90%的太阳照射热量,提高窗体的隔热性能。

(二)节约能源的措施

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体型系数,尽量提高外墙、门窗等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设置活动的木质幕墙,来提高大面积玻璃的保温能力。整座建筑使用了极具保温隔热性能的节能窗、智能电控窗、电控遮阳产品,以及太阳能动力系统,使建筑整体热量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建筑综合了世界先进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成果使得楼宇能耗最小化,基本实现整个大楼能源的自给自足[4]。

(一)新能源的运用

该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及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实现建筑的能源需求不依赖或基本不依赖于电网,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二)节约能源的措施

被动式节能设计通过建筑体型、覆土设计、围护结构设计、热质材料设置、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组织等措施,减少建筑采暖、制冷、通风和照明的电力消耗,达到建筑节能大于65% 的设计目标。

四、启示

综上所述,碳中和理念运用于建筑设计后,建筑的节能途径更加广泛,在开源方面,新能源的类型由之前的太阳能扩展到了风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模式由之前的太阳能集热器扩展到了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沼气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在节流方面,也由之前的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扩展到了节约能源与高效使用能源并重。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当代建筑师,不应该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应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碳中和理念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作品,使建筑设计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基春,新能源在建筑节能领域中应用的思考[J].应用能源技术,2008(3)

[2]刘加平,武六元.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J].能源工程,2001(1)。

[3]吴韬、郭晓晖等.能源自给自足的绿色办公楼——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J].建筑学报,2008(10)

[4]郭成林、赵金彦.丹麦的绿色建筑实践[J].建筑学报,2010年(1)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文2

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森林碳汇仅仅是指固定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林业碳汇则用了森林的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的经营管理来达到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目的,并且按造相关的规则进行交易的过程和机制,简单的说,林业碳汇就是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一定的机构购买自己的减排量,购买机构用所得去植树造林,通过森林碳汇功能达到减排二氧化碳的效果,为减少温室气体作出贡献,森林碳汇体现的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林业碳汇是利用森林的自然属性达到社会属性。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北京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小平提到:“政府正在鼓励更多的企业购买碳汇。林业碳汇的提出将林业的生态效益变成了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产品。尤其是现在北京正在举办奥运会,碳汇在北京的发展不仅会成为北京绿色奥运的宝贵遗产,还会增加大家对北京环境意识的认识。”

丰富“绿色奥运”内涵

据了解,2006年都灵冬奥会期间,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全部购买了自己的碳排放,由此,都灵成为第一个零排放奥运会。据王小平介绍,目前北京也正在和奥组委接洽,利用北京奥运的契机,促进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以及官员自愿购买自己的碳排放。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世界风起云涌的“自愿减排”潮流使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一种通用的减排方式。

王小平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北京市林业局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相关的工作。比如已经设定了生态林的监测站,2006年启动了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如何通过森林的经营来达到碳汇的效果,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今年3月北京启动了大型公交车的行动,今年4月,北京市利用绿色奥运的契机启动了两个项目:房山的林业碳汇项目和八达岭的个人造林项目,其中房山项目是第一个以林业碳汇为目的的造林项目??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丰富了绿色奥运的内涵。

事实上,近年来北京市已经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暖。作为目前国际公认的削减碳排放最经济有效的替代手段――通过造林、再造林等林业碳汇措施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已经引起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北京来说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利用森林固碳来达到减排。

王小平提到,全国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49吨/公顷,北京为22.5吨/公顷,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这个数字说明北京具有巨大的碳汇服务市场潜力。此外,北京可以用来碳汇造林的面积为4.6万公顷,随着碳汇造林的不断增加,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效益将达到800亿元。

在采访中,王小平呼吁广大企业和个人参加到碳汇造林的活动中来,据王小平介绍,北京市正式启动的中国绿色碳基金中石油北京市房山区碳汇造林项目,就是中石油通过中国绿色基金会购买的碳汇项目,项目共造林6000亩。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使项目区的植物种类和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使林地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功能显著增强,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缓解了燕山石化带来的污染问题,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和氧气的排放量。与房山碳汇造林同时启动的还有来全国首批个人出资的碳汇造林项目――八达岭林场碳汇造林。从今年春天开始,八达岭林场在碳补偿资金的持续支持下营造以白皮松、栓皮栎、元宝枫等为主的碳汇示范林。根据专家计算,每出资1000元将获得5.6吨碳汇。

除了开展造林活动,王小平告诉记者,北京市还进一步推进鼓励市民在机动车使用中实现碳中和。据悉,目前,北京市机动车的数量已经突破了300万辆,并且正在以每天1500辆的速度增长,到奥运会之前,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将达到325万辆左右。如按每车每年1.5-2.1万公里行驶里程计算,其排放量约5-7吨二氧化碳。据专家测算,平均出资1000元在京开展碳汇造林并使其生长20年,即可抵消一辆车的碳排放,从而实现车辆使用碳中和。当前,中国绿色碳基金开展的购买碳汇、赠送“绿色车贴”活动已经启动,围绕这些活动,不少车辆拥有者积极购买碳汇,实现碳中和,为绿色奥运贡献一己之力。

“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大力进行碳汇知识的宣传,多渠道发放碳汇宣传资料,在一些公共场所或运动员驻地也设立宣传站和捐款箱,希望奥运期间境内外来京参加奥运的人士多多出资购买碳汇以抵消个人旅行及参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兑现绿色奥运承诺,丰富“绿色奥运”内涵。”王小平告诉记者。

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林业碳汇

一度被媒体热炒的北京环境交易所随着奥运临近将于近期正式推出。北京将以此搭建全国性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并在适当条件下用市场方式推进碳交易。

“成立碳交易所,意味着中国企业也有减排义务。而目前碳交易还停留在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与基金之间。”业内人士指出。王小平进一步指出,北京在这方面的探索已经先行一步,比如北京正在进行筹建的碳基金,这是处于奥运期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绿色奥运需要。“清洁发展机制”(CDM)也在进行相关工作。

“北京产权交易所建立环境交易中心,对森林碳汇和减排有很重要的意义。”王小平提到,北京市正在积极推进碳汇交易,比如,将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林业碳汇管理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对林业碳汇进行管理,进一步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促进北京对于生态涵养区的补偿功能。林业碳汇的发展首先可以在北京各区域之间进行交易:比如怀柔和朝阳。怀柔的区位环境有利于大力发展森林碳汇,而朝阳经济比较发达,林业不发达,可以在朝阳和怀柔之间实现碳中和。朝阳享受了怀柔的碳汇,就应该为这种享受出资,可以由政府来买单。王小平认为,目前在相关机制和体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该由政府主导来推动林业碳汇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王小平进而提到,在对国内外有关森林碳汇管理、监测和评估体系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北京目前森林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企业与园林绿化部门在森林固碳方面的合作摸式,商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降低碳交易成本,增加碳汇产品的有效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全面构建碳交易管理政策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同时,应该研究建立适宜北京地区的、一致有效的、先进的和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碳汇生产、计量、监测和评估的方法学体系,开发制定相应的对森林碳汇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这套体系可作为政府评价碳中和的一个依据,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下双方的一个共赢机制。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文3

绿色潮流蔚然成风,刚刚开幕的南非世界杯也不例外。南非试图继承德国世界杯的绿色传统。即便如此,南非世界杯产生的二氧化碳仍将是德国世界杯的8倍。值得庆幸的是,未来,绿色和足球联姻的范围将逐渐扩大,环境因

素也将成为足球举办国的强制性要求。

“足球城”绿浪翻动

绿色、低碳已成为南非世界杯非洲概念之外的另一标签。7年前,国际足联牵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一次提出了一套名为“绿色进球”的环保方案。

现在,南非接过了世界杯的绿色衣钵。去年年底,2010南非世界杯地方组委会(LOC)公布了与德国世界杯一脉相承的“绿色进球”计划。LOC执行主任丹尼•乔丹表示,南非想通过绿化世界杯的机会,唤醒公众意识,全面提高南非的公共设施水平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2008年开始,南非就致力于改善九个主办城市间的公众交通系统,以便吸引使用私家车的中上阶层旅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提供1100万美元的资助,同时国内相关投资将达到32800万美元。

城里嗡嗡作响,开普敦“绿色进球”项目主任斯蒂夫•格莱杰发现,延迟了许久的工程瞬间完成了,四年的努力就要看到成果。开普敦是建议南非继承德国世界杯绿色遗产的第一个城市,它于2006年10月完成了世界杯绿色计划初稿。

约翰内斯堡、德班、开普敦等九座南非世界杯主办城市正纷纷行动。正如斯蒂夫•格莱杰所说,行动不仅为足球,也为未来“更轻柔地触摸我们的星球”。

约翰内斯堡从旧的奥兰多体育馆回收橡胶,翻建“足球城”体育馆。回收的雨水用来灌溉草地,球场屋顶装上了太阳能。球场多余的电将会被回输城市电网。这座体育场将上演揭幕战、八分之一决赛和冠亚军总决赛三场重头戏。

从2006年开始的5年里,约堡还种植了20万棵树,着手清理被污染的Klipspruit河,甚至联合矿产公司清理堆积已久的尾矿山。

开普敦已经着手的几项工程,预计能减少18万吨碳足迹。“这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正在城市绿色目标网上被热议。”斯蒂夫•格莱杰说,“如果人们留意,他们还会看到这座城市独创的绿色站台。”

南非另一赛事举办城市德班,是9个主办城市中唯一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城市。德班绿色项目主席妮茜•迪德里希斯说,参加绿色进球计划的初衷是为了兑现承诺。

德班已经启动的水电站、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项目,可能会成为世界杯留给德班的最大遗产。妮茜•迪德里希斯很自豪,“尽管财政上要花费1500万兰特。”“重大事件的绿色环保是城市应该坚守的东西。”斯蒂夫表示。

绿色赞助商抢滩

反应最快的是赛场上那些眼熟的商标。世界杯举行的一个月内,众多赞助商为了扩大影响力将大打环保、低碳牌。

其中,闪烁球场的彪马不仅为7支球队的三百多名队员埋单碳排放,还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在世界杯期间倡议并为生物多样性募集资金。彪马赞助的7支球队中有4支是非洲球队,其它还有上届冠军意大利及瑞士和巴拉圭。

彪马团体运动事务部经理菲利普•图尔森表示,彪马不仅要中和球队和三百多名球员国际飞行产生的二氧化碳,还要中和国内旅行和住宿的碳排放。此外,彪马还将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发起“PlayForLife”活动。该项活动的参与者将在世界杯期间,唤醒球迷和普通公众保护物种和栖息地的意识。

没有中国队的南非球场上,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字招牌的最大赢家。作为世界杯历史上首家可再生能源公司赞助商,也是首家中国赞助商,英利将打满全部64场比赛。

6月8日,南非世界杯开赛前三天,英利副总裁刘耀诚来到约堡足球城体育馆,那里有一块英利的展示区。全世界球迷每场比赛中要有累计8分钟看到英利的广告和中国化的LOGO“YINGLI”。

从为德国世界杯比赛场地之一的凯泽斯劳滕球场提供1兆瓦的光伏组件,到赞助西甲球队奥萨苏纳队,到最终赞助世界杯,英利频频抢滩足球赛场。

刘耀诚称,国际足联看重的是英利身兼“中国”和“绿色”两大元素,所以一拍即合。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前去考察的国际足联赞助商管理团队甚至背得出英利的财报数字。2009年,英利的销售规模达到了150亿元人民币,2008年是80亿元。营销加赞助的方式,让英利对世界杯赞助商的资金门槛毫不介意。

英利还将触角伸向了南非、尼日利亚、卢旺达、纳米比亚等国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正在修建的20个足球训练基地被称作“为希望而动”,孩子们可以自由踢球,相关设施还能辐射到当地缺水少电的社区。英利是这些希望之地的太阳能供电系统提供商,和英利一起赞助的还有传统赞助商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是新能源让英利站在了世界杯的舞台上。”刘耀诚在约堡足球城体育馆说。

低碳球赛

南非几乎是每个人的海角天涯。大量的碳产生于交通运输,其中七成的排放来自国际飞行,由于国内道路建设滞后,省际交通也主要依靠航空。这个国家94%的电力供应来自煤。翻新体育馆,新建五个体育馆,南非注定拥有巨大的碳足迹。更不幸的是,世界杯仅仅占到南非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0.7%。

一项由挪威资助、南非政府环境与旅游部负责的《2010年世界杯碳中和可行性研究》显示,即便采取了“绿化”措施,南非世界杯将产生270万吨二氧化碳,这将是德国世界杯的8倍。

这意味着,即使处理了世界杯的碳足迹,也很难为南非的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作出贡献。

有人认为国际足联在环境问题上没有足够的坚持,期待国际足联在绿色领域更有作为的人认为,国际足联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构,因而不能以足球机构的名义摆脱环保责任。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文4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具体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3万亿元,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以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的同时,旅游产业也面临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低碳旅游的重任。因此,探讨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可行途径和政策支持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结构

目前,走低碳之路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共识。从旅游资源开发到旅游产品项目的设计实施,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到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低碳行动已经从多个层面开始进行。今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特别是低碳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不断开发,低碳旅游对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旅游业应充分利用发展低碳旅游的产业优势,在区域和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优化就业结构

目前,我国旅游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9.6%,直接与间接就业总人数已逾7600万人,预计2015年将达到1亿人。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曾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国内每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70万人,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700万人。旅游业容纳的就业人数庞大,增长很快,同时也是低碳的就业方式,因而对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三)改善出口创汇结构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近几年来入境游客和创汇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将达663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达8375万人次。境外游客入境旅游相当于我国出口旅游服务,与出口简单制造业产品相比,出口旅游服务具有低碳和改善出口结构的特性,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对优化我国出口创汇结构也具有突出的作用。

(四)有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理念和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个概念,许多游客也不了解如何在自身旅游过程中真正实现低碳化。因此,通过低碳旅游进行直观的低碳理念教育,寓教于乐,借助旅游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推广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常识,不仅对游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和教育过程,而且能够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理念和低碳意识,有效地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因此,其社会意义是明显的。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可行途径

(一)规制旅游业参与主体

为大力推广低碳旅游的理念和低碳旅游行为,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制定有关低碳旅游的规则,用来约束相关主体,从而达到推行低碳旅游的目的。旅游业的参与主体有旅游业主管部门、各类旅游企业(包括景区景点)、行业协会、当地社区和游客等,这就需要针对多个不同主体制定不同的低碳要求和规则,来约束相关主体在旅游中的行为。如果不制定出相关规则,相关主体大多数是不会主动采取低碳措施的。只有出台了可行的规则,才能逐步引导和规范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及旅游者的自身行为,从而促使旅游业真正发展低碳旅游。

(二)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增加低碳旅游项目和产品

首先,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发低碳项目。结合旅游地域特点,统筹规划,借鉴国外成功的例子,以低碳投入为手段,以获取低碳收益为目标,选择和建设低碳旅游项目和低碳旅游产品。其次,要充分利用低碳旅游吸引物来增加旅游的低碳程度。这些低碳旅游吸引物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的、自然的低碳旅游吸引要素;也可以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或人工的低碳旅游吸引要素,例如人工建造的低碳景观设施、低碳建筑设施和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再次,要有计划地增加低碳旅游设施。既可以新建碳排放量较少的旅游设施,也可以对旧的设施进行低碳改造,使其碳排放量较以前明显降低,如低碳道路交通设施、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和低碳能源供应方式等。

(三)结合具体旅游活动实现碳中和

在旅游活动中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在旅游项目设计开发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碳中和的问题,结合具体旅游活动设计出碳中和的做法,同时加强宣传,鼓励旅游者以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实现碳中和为自豪。通过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低碳项目设计和宣传,广泛地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强环保意识,在旅游活动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规范自身行为。

(四)大力宣传和推广低碳旅游方式

大力宣传和推广低碳旅游项目和旅游方式也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步骤和手段。要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必须促使旅游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旅游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既要重视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旅游开发的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要树立体验型低碳旅游典型模式,向旅游者提供可选择的低碳线路和低碳项目极其具体活动;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以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选择绿色酒店设施和绿色食品等,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低碳消费,从而在游客、旅游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中形成倡导低碳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低碳旅游的政策支持

(一)制定和完善低碳旅游标准和认证制度

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的前提是要制定和完善低碳旅游相关标准,并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措施。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和法规。从发展格局上已为下一步制定和完善低碳旅游标准奠定了基础。现在需要在已有法律和制度框架基础上,由有关政府部门联合制定有关低碳旅游产品、项目,及其服务质量标准,促使低碳旅游从设计开发、规划建设,到经营管理和旅游消费的规范化操作,实现旅游过程全程低碳化。

(二)用税收优惠和补贴等政策鼓励低碳旅游项目开发

从政策方面来看,可以通过税收、经济补偿等经济手段鼓励旅游企业开发和设计低碳旅游项目;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行关停并转;对于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景区景点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政策,鼓励其低碳模式的发展。

(三)严格控制和合理规划环境容量

由于旅游环境容量具有可控性的特点,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时期内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在低碳目标要求下,合理确定和控制旅游地实际可容纳游客量,以及相应的设施建设规模水平。旅游投资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要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模式和经验,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旅游地资源环境的循环利用。

(四)相关政策与国际标准接轨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体系;技术创新;碳交易;低碳城市;全民意识;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034-04

一、低碳经济体系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代替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

伴随着人们对低碳认知的不断深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日益蓬勃,对低碳经济体系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低碳经济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碳交易为手段,低碳城市建设为核心,全民意识的提高为动力,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保障的全新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经济概念,它伴随着低碳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伴随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二、低碳经济体系的构成

(一)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体系的基础

所谓低碳技术创新,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创新模式,在宏观层面是以低碳发展为创新方向,在中观层面以节能减排为创新方式,在微观层面体现在能源、交通、建筑等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

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而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当前很多领域的碳排放量都要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所有驱动因素的总和。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不断促进各个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与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单一目标的传统技术创新不同,低碳技术创新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协调、节能减排、社会生态和谐等为基本目标,以降低大气中CO(h2)含量为最终目的的。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因气候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记录不断刷新,低碳发展已经被各个国家提上议程,谁能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谁将占领未来低碳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未来发展低碳技术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前途,是低碳经济体系的基础。

(二)碳交易是低碳经济体系的手段

所谓碳交易是世界各国为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效应,减少全球C0(h2)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名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C0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CO(h2)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人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碳排放量就是通过碳交易这一经济手段实现其金融价值,使得其能够在不同国家和行业之间进行流通。

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发展低碳经济的正确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是一种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人,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而市场机制的引入,会形成强大的激励和惩罚效应,国家和企业在进行相关决策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其环境影响,CO(h2)的排放量必将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这就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碳交易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三)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经济体系的核心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文6

一般来说,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指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及其他低碳价值的互联网无形资产。该定义以互联网无形资产为属概念,通过研究互联网无形资产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之间的差异来诠释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揭示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可归属互联网无形资产范畴。它与其他互联网无形资产的差别是二氧化碳减排效果的低碳价值,而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支撑着其对企业的直接贡献:在无减排义务且自由碳交易市场尚未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企业申请CDM项目(《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该机制允许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转让给发达国家,以冲抵发达国家减排量)获利;在无减排义务且自由碳交易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企业通过VER(发展中国家企业自愿碳减排量经过认证可出售给本国有碳“中和”需求的其他企业,也可通过国际碳交易市场向发达国家企业转让,以冲抵发达国家强制减排量)交易获利;在碳排放自由交易和给定碳排放额度的环境下实现碳减排,如果企业碳排放总量低于给定额度,多余碳排放量可出售获利,如果企业预计减排后的碳排放总量仍高于给定额度,则企业将减少从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投入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比如它对引导全社会低碳消费行为和意识有积极作用,却可能无法获得直接经济补偿,但正是这些外部性才真正体现着该类型资产的价值。在政府关系方面,可获得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倾斜和优惠;在关联企业方面,可绕开上下游合作伙伴,特别是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相关公司的“碳壁垒”;在低碳客户消费影响方面,将引导或激励外部客户低碳消费行为,带来消费者对企业低碳行为的认可,进而增加其产品的消费欲望。事实上,企业在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投入通过影响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改变而获取竞争优势。这些网络化关系包括:社会机构、合作伙伴、供应商及客户等。

二、相关互联网无形资产及评估研究

(一)互联网无形资产内涵研究互联网无形资产定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相继出现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网络资产等概念。鲁明勇(2006)认为网络虚拟资产是由企业或个人所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具有收益预期的网络经济资源;蒋秀莲(2011)认为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具有较高的获利能力,而且随着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其价值也随之扩大,不具有传统会计意义上实物形态的资产;童华晨(2012)认为网络资产指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投资所形成的积累,包括域名、网站、网络软件、企业网络客户、企业网络知名度、网站及其他业务访问量、网络品牌形象等,还包括企业用于上网的机器设备等,并明确上述网络资产中的绝大部分虽不符合传统意义上无形资产的概念,但应纳入无形资产的范畴。上述文献中的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网络资产可被统一到互联网无形资产的概念中去。汤洵(2011)明确提出互联网无形资产的概念,并指出互联网资产一般就是指互联网无形资产,并系统论证了互联网无形资产本质上是无形资产,进一步指出它的特殊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投资所形成的积累;互联网无形资产可以是多种资产的组合;由于互联网无形资产是信息化的产物,故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对其影响程度高。2009年“互联网资产保护与优化”会上,与会专家倡议将互联网资产正式纳入无形资产体系。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内容,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绝大多数互联网资产,如企业网站、企业博客、微博、微信、企业虚拟社区、即时通讯软件账号、注册用户或活动好友、流量、粘度、自建企业网站域名、网络知名度及企业网络品牌等均符合上述定义中企业拥有、非实物形态、可辨认及非货币四个特点,可被认定为无形资产,即互联网资产一般就是互联网无形资产。以上分析显示互联网无形资产能涵盖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等概念,且其内涵和范畴均较为清晰,争议颇少。

(二)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研究该类型资产评估研究起步较晚,董延安(2004)为计量互联网无形资产域名的价值,把域名的价值分解为补偿价格、平均价格、超额价格三部分,从而建立了域名价值评价的一般模型,并运用实际成本法、现金净流量现值法、预期净收益现值法等财务方法计量域名的价值;鲁明勇(2006)比较了历史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在评价互联网无形资产方面的优缺点,但没有给出哪些方法较为科学的结论;王帧等(2010)在鲁明勇研究的基础上建议针对不同的互联网无形资产分别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价法,并讨论了每种方法对各种互联网无形资产的适用性;汤洵(2011)采用收益现值法首次对互联网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互联网企业整体无形资产进行分割,用成本收益等财务方法评估出各类互联网无形资产价值。分析显示互联网无形资产的评价研究,国外研究极少,国内的研究进度较为超前,同时学界倾向分割互联网无形资产后,单独使用财务方法评估。事实上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彼此关联,且可相互组合,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系统性评价方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相关碳无形资产及评价研究

(一)碳资产研究林辉(2009)认为碳资产指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张鹏(2009)认为碳资产是地球环境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容纳量通过相关制度的分配而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环境资源,随着二氧化碳排放,资产会被消耗,这使得国内企业可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来申请CDM项目实现盈利;仲永安等(2011)认为碳资产是人类通过法律建构,把碳排放这样一个实质的人类活动变成一种抽象的、可分割、可交易的法律权利,由此出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业交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被视为一种有价产权;谭中明(2011)认为碳资产指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现实后,拥有碳减排能力的企业也就因此而获得碳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价值属性,具备了资产的性质,故而形成碳资产;洪芳柏(2012)认为碳资产是以企业(或行业)为对象,用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这种具有价值属性,体现或潜藏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并进一步解释,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上述碳资产定义侧重于宏观碳排放权分配视角,忽略了对微观企业内部碳减排真正原因的考察。对企业来说,碳排放权固然是碳资产,但那些导致二氧化碳减排的企业低碳战略发展策略、碳循环机制、节能减排和生物吸碳发展策略、电子商务发展应用水平等才是企业能够申报CDM项目、出售VER和“多余排放权”交易获利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是企业应重视的资源,应成为碳资产的主要内容。万林葳等(2010)的观点较为全面:碳资产指企业由于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而获得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企业的角度看,碳资产有两类:一类是政府分配或配额交易获得的排放额度。企业在规定的排放周期内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能超过该额度,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如果没有达到该额度,企业可将多余排放量出售获得经济利益。还有一类是投资型的碳资产,比如减排设备、生物吸碳机制、低碳策略、互联网应用水平、碳标签等,相对于第一类碳资产来说,这类型的碳资产贡献企业的减排量,且持续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应注重培育和挖掘投资性碳资产。

(二)碳资产其他领域这些领域包括碳交易、碳金融、碳排放权、CDM项目等。CameronHepburn(2007)通过分析京都协定书下三种灵活的碳交易机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谢怀筑等(2012)总结了碳金融的典型特征;王留之等(2009)提出了八种碳金融的创新模式: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以CERs收益权作为质押的贷款、融资租赁、保理、信托类碳金融产品、私募基金、碳资产证券化和碳交易保险;周飞(2010)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基本理论探索,通过对碳排放权的含义和性质分析,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和特征,同时讨论了我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三)最新碳无形资产研究进展前述文献中提到的碳排放权交易、碳金融等大多具备无形资产的特征,属于碳无形资产的范畴。TakashiKanamura(2007)探索性地对作为商品的碳资产进行分类,提出可把碳无形资产从碳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高喜超(2014)认为碳无形资产指具有低碳价值的无形资产,并把碳无形资产分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八类并运用AHP—ANN模型系统评价这些碳无形资产,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献分析显示,碳无形资产概念的研究刚刚起步,其分类和评估工作还不够成熟,各类碳无形资产的深入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四、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