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范文1

关键字:碳中和理念开发新能源节约能源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猛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引起了全球重视,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不仅涉及工业行业,而且更涉及到建筑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建筑中的能耗主要来自于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设施,这些设施运转的能量在产生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建筑成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因此,尽快建设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模式,使建筑物有效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标准,是中国建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碳中和理论及在建筑中的应用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不同,碳中和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强调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即对包括方案设计、建材选择、建筑施工、建筑使用、建筑维护及维修、建筑解体、废弃物处置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的最小化。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针对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使用阶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研究。减少建筑使用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1]和减少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舒适度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以下案例分别从“开源”和“节流”[2]这两方面进行讨论。

三、案例分析与比较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建成了许多这方面的优秀的建筑项目,下面介绍两个典型的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建筑。

1、丹麦碳中和生态住宅——生命之家

生命之家是丹麦第一个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住宅建筑,见图1。该项目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太阳能的利用,产生的能源不仅可以满足一家四口的使用,还能产生多余的能源提供给公共电网[3]。

图1 “生命之家”节能示范住宅

(一)新能源的运用

生命之家使用的新能源有:1)太阳能集热板,在两个屋顶窗之间,安装了6个同样规格的太阳能集热板,这些集热板能够满足建筑整体65%的能源需求,包括取暖和热水供应,并且同时为建筑热力泵提供动力,此6块集热板每年产生的电能约为2000千瓦时,预计该项目投入使用30年以后所生产的剩余能量累计总额,将与生产所使用的所有建材所耗费的能量相等。2)太阳能电池,屋顶窗配备了太阳能电池驱动的电控室外防护遮阳卷帘,它可以降低90%的太阳照射热量,提高窗体的隔热性能。

(二)节约能源的措施

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体型系数,尽量提高外墙、门窗等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设置活动的木质幕墙,来提高大面积玻璃的保温能力。整座建筑使用了极具保温隔热性能的节能窗、智能电控窗、电控遮阳产品,以及太阳能动力系统,使建筑整体热量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建筑综合了世界先进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成果使得楼宇能耗最小化,基本实现整个大楼能源的自给自足[4]。

(一)新能源的运用

该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及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实现建筑的能源需求不依赖或基本不依赖于电网,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二)节约能源的措施

被动式节能设计通过建筑体型、覆土设计、围护结构设计、热质材料设置、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组织等措施,减少建筑采暖、制冷、通风和照明的电力消耗,达到建筑节能大于65% 的设计目标。

四、启示

综上所述,碳中和理念运用于建筑设计后,建筑的节能途径更加广泛,在开源方面,新能源的类型由之前的太阳能扩展到了风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模式由之前的太阳能集热器扩展到了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沼气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在节流方面,也由之前的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扩展到了节约能源与高效使用能源并重。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当代建筑师,不应该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应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碳中和理念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作品,使建筑设计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基春,新能源在建筑节能领域中应用的思考[J].应用能源技术,2008(3)

[2]刘加平,武六元.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J].能源工程,2001(1)。

[3]吴韬、郭晓晖等.能源自给自足的绿色办公楼——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J].建筑学报,2008(10)

[4]郭成林、赵金彦.丹麦的绿色建筑实践[J].建筑学报,2010年(1)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范文2

你可能知道,欧缔兰(Alcantara)是一种性能优秀的合成材料,应用于众多车型的内饰;但你不知道的是,生产欧缔兰的同名公司是一家实现了碳中和的企业,并且全力促进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曾几何时,当我们在一些高档汽车中开始见到这种手感极佳的内饰材料时,误以为它是翻毛皮革。直到欧缔兰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谜底才终于解开:它完全是一种合成材料,由68%的涤纶和32%的聚氨酯制成。

欧缔兰公司的总部位于意大利米兰,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则坐落在罗马以北90公里的奈拉蒙特洛,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凭借独特的专利技术,多年来欧缔兰已经与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这些品牌将欧缔兰材料用于时尚、家具、汽车、航海、航空、消费电子等领域,以实现自身创意。

作为一家专门生产欧缔兰材料的企业,欧缔兰公司在2014年实现了1.23亿欧元的销售额,而2015年的数字将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尽管如此,与大型企业、尤其是汽车生产企业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中小型企业。然而,欧缔兰并没有被自身力量所限,全力地投入到了关乎子孙后代能否幸福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

通过加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项行动,欧缔兰向发展中国家的植树造林计划进行投资,从而抵消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它获得了由T¨?V S¨?D颁发的碳中和认证。

为了与世界各地的可持续问题专家、企业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欧缔兰从2014年开始举办可持续发展论坛,地点选在了意大利威尼斯,这里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今年的第二届论坛聚焦亚洲: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大圣泰弘教授介绍了日本在环保型汽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他将目光放在了2030年乃至更久远的未来;京都大学的井之上乔教授则从日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讲到了未来的氢能源时代;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吴烨教授通过详尽的数据和事实介绍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在两天的论坛中,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可以看出全世界的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极为重视;人们也从交流互动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思想。

欧缔兰作为论坛的组织方并没有抢戏,但欧缔兰主席兼首席执行官Andrea Boragno在会后接受了采访:

了解欧缔兰材料具有碳中和特性的消费者群体大概占到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呢?愿意花额外的一笔钱为减少碳排放做贡献的消费者又占到什么样的比例?

在意大利,了解欧缔兰材料的碳中和特性的消费者比例还是很大的。关于为减少碳排放而消费的人群,我不太确定,这可能会与我们的决策、市场的消费情况都有一定联系。但总体看来,市场是很欢迎欧缔兰碳中和材料的,对我们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欣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主流议题,我们未来的市场会不断地变大。因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可持续性作为他们选择产品的指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环境保护花这一笔钱。我们不能再持续走破坏环境这条路。中国人现在对这一点应该有极深刻的体会,中国现在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我们必须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所以欧缔兰就是带着这一使命,带着我们研发出的碳中和产品来了,我们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并且,我们也在推进这一进程,向客户展现我们为什么要生产碳中和材料,而他们为什么应该选择欧缔兰材料。此外,我们也保护了动物,减少了被杀害动物的比例。因此,欧缔兰产品集科技、感官、美感、碳中和等于一身,这是所有消费者都看重和珍视的,我们的宗旨在于为世界的整体谋福祉。

欧缔兰在中国针对环保问题,最近是否有推进计划或者说策略?

我们将继续推进环保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是有计划的,我们会继续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也会加强与市场的交流,实现我们对于可持续性的承诺。我们承诺尊重和坚持环保,关注重点社会问题。

您个人对于环保生产的看法?

我们对于气候变化这一课题非常重视,因为我认为我们要做的不光是使衣服变轻或是更保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家都把环保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比如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这些问题都是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在大力地加强这方面的投资,比如对于废品的处理等等,都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

如何让中国的消费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去停止这些非环保的制造。

您是如何实现无碳排放的,这里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和中国企业分享?

无碳排放只能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因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零碳排放,如果把生产厂关了,我们不做生产了,那能做到没有污染环节,所以它是有一个标准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做到相互抵消,最终达到零碳排放的一个结果。但是在每个生产环节中是存在碳排放的。像每一个我们生产的材料,都会通过特定的工艺,最终达到一个标准,实现当前环节的碳排放在下一个环节抵消。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范文3

从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绿色包装所专注的就是从资源源头做好控制,减少环境资源与再生资源的浪费。即便如此,在将环境资源转变成包装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依然会耗费一些能源,对此,可通过碳排量作为评估能耗的指标,以求能够合理地控制能源使用。

碳排量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个简称,因为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就是二氧化碳,因此使用“碳”一词作为代表。在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能源或燃料消耗量,这些都会促使碳排量的增加,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成功地将“低碳”概念根植到很多企业的发展理念中,促使他们自愿在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上做出各种开创性的探索与尝试。

在包装印刷企业中,这种风气显得更为良好,许多包装印刷企业结合自身的经营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包装和低碳包装,并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推出许多绿色环保型生产措施。我公司――国际济丰纸业集团(以下简称“国际济丰”)在这方面就表现得较为突出,在此愿将我公司在碳减排方面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碳减排与碳中和

国际济丰一直秉承环保的发展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济丰在香港的再生纸工厂就凭借着在工业排污、排废上的得力环保措施,获得了香港政府颁发的港督环保贡献奖。2009年,国际济丰成功成为我国首个自愿以碳足迹排查进行碳减排,并实现“碳中和”交易的包装企业,这在推进我国绿色包装以及供应链的发展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碳中和”的概念,碳中和又称碳补偿,可以计算出个人或企业日常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可计算出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耗费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或企业将“碳中和”计算的经济成本以付款形式交给第三方专门负责环保的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来抵消掉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国际济丰率先开始“碳中和”项目后,逐步对旗下在中国的10个工厂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主要从工厂所使用的锅炉、设备用电、污水排放、废料处理等多个方面实施节能减排措施。

目前,国际济丰旗下所有工厂都应用了无纸化系统进行生产操作,对生产的各个工位配备了网络与计算机显示屏,所有的工单或图纸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调取,无需再进行工单或图纸的打印与流转,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工单或图纸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而且还能大量地节约纸张和打印碳粉用量。而且,国际济丰也是国内首家针对原纸实施RFID技术管理的瓦楞纸箱制造企业,该技术能有效提高仓库内原纸的周转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所用纸张的损耗率。

国际济丰为旗下各工厂都制定了生产单位面积产品碳排量的限定值,并且每年都会对各工厂就碳排量进行核查。从以往统计的数字来看,国际济丰2010年的总碳排量比2009年下降了16.9%,2011年的总碳排量比2010年下降了25.7%。其实,碳排量的降低也意味着生产单位面积产品能耗的降低,无形中也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国际济丰旗下各工厂之间针对年总碳排量也会进行相互评比,而且,各工厂还积极响应第三方的核查以及如实缴纳“碳中和”交易中的碳抵消费用。各工厂内部也在大力宣传碳减排理念,使得员工真正意识到节能减排的好处,并开始主动为改进能效做出努力,以此来减少工厂在“碳中和”交易中所支付的碳抵消费用。

绿色包装设计与研发

碳减排不光要从生产环节抓起,还有许多隐形环节需要关注,比如运输包装行业不仅是包装制造行业,同时也是服务行业,必须做好从包装产品的生产制造到产品运输,再到终端服务等各环节的碳减排,即在整个产业链上实施碳减排。国际济丰从2008年就开始尝试从单一的包装制造型企业向集包装设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转型,专门为客户提供低碳、高效的整体运输包装设计服务,并着眼于合理、适度的包装设计与研发,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高效率、绿色低碳化的供应链。

包装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应探索更轻量化、减量化的解决方案,选用绿色包装材料,从源头上做好控制,保证所生产的包装合理化、适度化、环保化,可大大减少包装生产过程中的碳排量;同时,还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包装装配效率和仓储空间利用率,帮助终端用户降低物流供应链中的碳排量。

在包装设计上,国际济丰坚持发展绿色包装,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以产品包装价值链为设计指导理论,为客户提供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并且,国际济丰于2010年在江苏昆山建立了通过国际安全运输协会(ISTA)认证的包装研发测试中心,以此来验证生产用包装材料的可靠性与包装方案的安全性,以期探寻出更加合理、适度的包装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包装绿色化。

广推绿色发展理念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范文4

1模型说明及相关假设

1.1碳标签当前市场上的碳标签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二氧化碳当量标签和分级标签,其特征见表1。相对于具体的碳足迹数据标签,分级标签具有直观,更易于实施的特点。二氧化碳当量标签以英国碳标签为代表;而碳等级标签以美国的ClimateConsciousCarbonLabel、香港地区的LCMP标签为代表。而这两种标签关于低碳标准(碳等级)所对应的碳足迹高低的制定则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只有自身产品的碳排放能够达到标准,那么其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否则减排努力就无法为企业创造收益[13]。而碳标签划分级别的方式可以使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单位碳产出率有直观的了解,可以更清晰地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产品的消费,如家电行业的能效分级。本文将考虑碳标签达标标准如何设定才能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1.2消费者需求碳标签可以直观地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产品,从而达到低碳和节能的目的。碳标签只是标示了单位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环保程度),要真正发挥效果,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消费者具有保护气候和环境的倾向,即拥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对于更加环保的产品拥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于消费者需求提出以下假设:消费者需求与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碳标签将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绿色程度更高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高,绿色程度更低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低。如电饭煲、电风扇等四类生活小家电在贴上新能效标识后,相比未贴新能效标识的产品增加20%~30%。因此,我们假设产品的绿色程度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某一产品的单位碳排放越低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越大(与碳减排正相关)。本文中考虑的减排主要是通过技术投资减排,主要考虑企业技术投资减排,这是因为技术投资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直接减少碳排放来的主要方式。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将有2.366万亿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洁净煤技术、火电行业中的脱碳技术和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等碳减排方式是从源头控制碳排放的主要方式。由于技术条件的约束以及产品本身存在碳排放几乎是难免的,产品的单位碳排放的降低存在一个上限,设定为。假设某一产品的单位减排量为e,则。单位减排量a满足,为单位产品最高减排量。假设某一产品可以被认为是“低碳产品”的要求是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为e0,即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低于e0时才能触发消费者的额外绿色支付意愿,设企业达到e0时所对应的减排为a0,即e0=e-a0。对某一个具体的产品来说,可以认为e0是一个定值,e越大意味着a0越大,产品达到e0需要付出更多的减排努力。根据以上分析,因为为碳标签下消费者的总需求量,考虑需求关于价格敏感的情形。这时候即单位产品碳排放减少,但是产品的消费者需求却与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无关。因为产品不能达到碳标签的最低标准,其碳减排的信息不为消费者所知,此时企业必然选择不减排的策略。所以本文只考虑a≥a0的情形。a0主要取决于政府对某一产品碳排放等级的评定,对某个企业来说,如果a0越高,则意味着对该产品的环保要求越加苛刻,因为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碳减排努力,才能够分享到减排所获取的收益,从而可以刺激企业生产出更加环保的产品。

1.3企业技术减排投资通过投资于新能源、减排设备、能源和材料节省等技术和工艺改进方式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极为普遍,很多企业都极为重视碳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合作来实现减排目标。如乐购在2010年投资了1.5亿美元技术研发专门用于节能减排,安装了世界一流的能源管理系统、新风换气系统及高效电子整流器等国际领先的节能设备。在这种减排投资中,除了一次性投资的成本与单位减排目标有关,往往还会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减少,由于碳减排量的成本可量化性,由此形成的成本增加可以通过对单位减排量进行修正解决。

1.4决策顺序本文的决策顺序为:(1)政府或相关组织制定表示碳标签的等级标准e0,单位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处理这些排放的成本定义为ε;(2)考虑碳投资减排成本之后,制造商确定其销量和价格;(3)消费者购买产品。在问题的具体求解上,则采用逆推法进行求解。

2企业产销与减排策略分析

在碳标签环境下,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的降低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潜力,从而促使企业生产更多的产品,企业的收入也将随着单位产品碳排放的减少而增加。由于低碳商品对于需求的拉动作用,企业就具有了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的动力。结合消费者需求函数,建立以下企业成本—收益模型。当4ρ-φ2<0时,意味着投资成本系数较小,即单位减排代价较小,而绿色程度敏感系数较大。这种情况下,这样随着单位产品碳减排量的增加,利润增加。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提高企业收益的结果,即提高了单位碳排放的使用效率,增强了企业收益。所以对于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作为碳减排目标的我国来说,碳标签的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然而,碳标签能否实现经济收益和整体环境收益的完美和谐却还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下文中进行阐述。

3碳标签政策的有效实施

前文站在企业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碳标签标准下的最优决策。下面将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分析碳标签政策的实施。

3.1模型建立政府在选定碳标签规制政策后,则需要制定碳标签标准来约束和鼓励生产商的行为,以追求社会福利(SW)最大化,平衡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6]。社会福利除了供应链利润、消费者剩余以外还应包括社会碳环保收益。即使是贴上环保碳标签的产品(满足a0)也仍含有一些不利于气候环境的碳排放。在这里我们定义社会碳环保成本为完全中和产品碳排放所耗费的成本,即达到产品零排放所花费的成本。我们假定单位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处理这些排放的成本定义为ε,且假定环保收益成本是可以货币化的。

3.2仿真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具体的管理意义,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对碳标签的实施进行研究,数值仿真参数参考了刘倩晨的研究数据。企业的最优单位产品减排量单位减排量为碳标签的临界标准,即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在达到碳标签的标准后,将不再有动力去降低自身产品的碳排放。若要鼓励企业继续致力于产品单位碳足迹的降低,需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减排能力或者消费者的低碳购买意愿。不管哪种情况,社会福利都随着碳排放社会处理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碳排放的负面效应对于政府极为重要。总之,通过设立碳标签引导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的方式,来提升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致力于提升减排潜力、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以及中和碳排放的是政府及企业关注的重点。

4碳排放标签政策存在的问题

碳标签政策引导企业投资于降低单位产出排放,能否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却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对能源节省设备进行投资,这相应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可能增加向市场销售的产品数量,增加了碳排放。投资于技术减排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但是由于存在市场需求与单位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可能促使企业增加产量,从而使企业总碳排放量增加。如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在经济总量增长100%的基础上,碳排放总量增长不高于60%的碳排放目标。引进碳标签的规制政策对于低碳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可以从根本上为企业改进生产流程、引进新能源,提高管理效率等提供重要的创新动力。然而,由上述可以看到,即使企业选择了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也不一定降低总体的碳排放。如果政府对于低碳产品提供大量补贴,即技术减排成本降低(ρ变小),鼓励了企业单位减排,但是由于顾客的支付意愿增加、需求量增大,导致企业产量增加,社会总体消费量会增加,使总体碳排放增加。所以需要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规制。

5结束语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范文5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把降低碳排放强度纳入到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中。中国粗放方式经济模式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国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因此,低碳转型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暖、解决能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低碳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厘清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的作用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发展对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近几十年来,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首先,金融发展便利了消费者信贷活动,促使家庭能耗品需求增加;对于生产部门,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碳排放增加(Sadorsky,2010)。其次,金融发展吸引大量FDI流入,促进研发投入增加,导致碳排放动态变化。另一方面,金融市场通过降低风险和融资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为环保项目提供融资,减少碳排放(Tamazian和BhaskaraRao,2010)。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是平衡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决定碳排放。陈兆荣(2011)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减少碳排放量。金融市场作为资源配置部门,能够通过提高资金供给水平、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王定祥等(2013)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金融规模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

综上所述,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均对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已有文献主要是集中于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碳排放两两之间的关系研究。本文基于低碳转型背景,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的作用路径,探讨金融发展在直接影响碳排放的同时,是否存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间接影响碳排放的中介效应。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与方法

本文引入产业结构调整中介变量,采用中介传导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C代表各省碳排放水平,用人均碳排放表示;FD表示各省金融发展水平,用金融发展规模(FIR=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GDP)和金融发展水平(FL=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表示;IS为各省产业结构调整,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SI)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TI)表示。根据温忠麟等(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各变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1)检验碳排放与金融发展的关系,c是FD对C的总效应,若显著则进一步检验模型(2)和(3),若不显著,则停止检验;模型(2)检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模型(3)检验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如果a、b都显著,则进行第三步检验,如果a、b至少一个不显著,则进行Sobel检验;第三步:c’是FD对C的直接效应,若不显著,则是完全中介效应,若c’显著,则是部分中介效应。此外,ab是通过中介变量IS的间接效应,即中介效应。

(二)实证结果分析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范文6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根据中国国情设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可分为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

(一)阶段性目标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这一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第二个阶段性目标可以设定为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

(二)最终目标

从发展阶段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社会向更高一级的无碳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摆脱了高碳排放模式,协调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是要增强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衡量指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言,是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权威数据表明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超过80%,因此可以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代替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最重要指标,具体来讲,碳排放量又可分为总量指标和单位指标。

(一)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Kaya恒等式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Q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人口(P)、人均GDP(GDP/P)、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E/GDP)和单位能源供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强度(Q/E),即Q=P•(GDP/P)•(E/GDP)•(Q/E)。

(二)单位指标

单位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一个绩效指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要考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民生需要,以及体现共同的差别责任,是不需要承担实质性减排义务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有一定的增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考虑到经济将按照一定的增长率在增长,那么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是会有一定的增量,所以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衡量指标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参与主体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参与主体既不是单一的政府,也不是仅有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而是由政府、市场微观主体、非政府组织等共同组成的、相互影响的多元市场主体,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在其中承担不同角色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既是因为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外溢性,符合中国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也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符合中国的国情。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等,具体包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运用税收、补贴、信贷、直接投资等财政货币手段刺激低碳经济发展,推行低碳经济区试点工作等。[1]

(二)企业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虽然政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和无所不包的。特别是目前中国已经不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基础和核心。市场是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和相互关系的总和。企业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之一,是低碳产品的供给方,是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其能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进行低碳生产、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生产者,企业是最主要的资源使用者和环境污染者,因此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为此,企业要强化环境责任,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从材料采购、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定期向社会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积极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等。

(三)居民

居民作为消费的主体,是另一重要的微观市场主体。有关调查显示,1999-2002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2]所以,只有居民实行低碳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低碳生产,并最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低碳消费关键是居民要将环境保护和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相结合,要改变高碳消费倾向,摒弃不合理消费,自觉践行低碳消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损害。

(四)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指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其分布广泛且深入社会各阶层,比政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早些时候的调查所表明的,当谈及环境议题时,人民对环境组织要比对国家政府或者公司更信任。”[3]国外的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之友等在宣传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政府和市场所不能及的作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如中国环境保护协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自然之友、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虽然存在数量较少、规模有限、财力困难、法律制度欠缺等制约因素,但要充分利用其来自民间、扎根民众的优势,弥补政府与市场的空缺,做低碳经济发展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重点

低碳经济发展贯穿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低碳化是重点。

(一)生产领域低碳化

如何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许多学者认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盲目地寄希望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4]首先从产业结构来看,其变化有自然规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产业不可能占主导,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空间有限。其次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受 “富煤少油贫气” 的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资金、收入水平等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

综合考虑我国的产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禀赋、资金、收入水平等因素,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低碳生产的最有效途径。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5]而提高能源效率,技术创新是关键,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从而在能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碳排放强度。相关学者的研究证实了技术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在1980-2005年间技术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率在80%以上。[6]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认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究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低碳或无碳技术也称为碳中和技术,包括温室气体捕集技术、温室气体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等。[7]为此国家要加大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通过设立碳基金的方式促进碳中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市场加快其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

(二)消费领域低碳化

保持经济增长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了减少碳排放而放弃经济增长。然而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即转向低碳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自然、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但是低碳消费仅靠消费者的自觉转变将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因为消费者长期形成的消费倾向具有惯性,难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引导。在对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合理、科学的引导,实现消费行为的低碳化方面,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政府要借助于其所特有的公信力和重要的社会职能,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学校等,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的价值理念和消费伦理,营造有利于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将低碳消费转化成消费者的自觉行动。企业要向市场提供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低碳消费品,还要充分利用广告等营销手段,促进低碳消费。非政府组织也要发挥政府与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参考文献:

[1]熊春兰.低碳之路,政府先行――浅议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4):31-35.

[2]殷耀.聚焦城市居民“低碳生活”[N].经济参考报,2009-09-08(7).

[3]克里斯托弗•卢茨.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M]. 徐凯,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31.

[4]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20-27.

[5]冯相昭,王雪臣,陈红枫.1971-2005年CO2中国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1):42-48.

[6]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 统计与决策,2008(8):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