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1

    1 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2

一、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管理概述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初是IUCN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到1993年才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意义确认,生态旅游通常就是指能够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负责的各项旅游活动。具体来说,它就是指能够为城市居民有效的解决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郊外优良的环境中去保健养生、合家休闲,从而更好的走进自然和了解自然的各种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然环境予以有效的保护。它实际上比较重视的是对于自然景观的保护,此外它也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行业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生态旅游管理通常就是指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将生态学作为指导科学,对生态旅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同时,也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对生态旅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予以保证,使其可以体现出较强的生态整体性,在审美上也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受到旅游行业发展影响的所有生态系统。在管理的过程中,其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要以生态建设为起点,充分合理的去执行国家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还要不断的去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当中的冲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应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如果站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层面去看,生态旅游在工业文明发展后期就已经出现,它也是人们在首次面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多重危机时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主要是依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者是一些著名的景区、名胜古迹等来支撑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其加以分析和解决。

(一)生态旅游管理意识薄弱,发展思路混乱

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区的相关部门对生态旅游的特点以及属性等重要的内容都没有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认知,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片面性,所以当前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对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对和生态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也不是十分的熟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很多内容的了解也不够充分,所以对生态旅游经营的认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从而也就无法保证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科学,规划不合理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成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热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部分地区的政府为了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也不是十分合理,对资源没有进行周密科学的规划,所以也就使得旅游景区整体的布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合理性,很多资源的功能同,对资源的市场定位较为模糊,甚至完全没有市场定位,开发的深度不足,提供的产品质量也不是很高,所以也就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这样也就使得生态旅游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专业人才数量欠缺,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生态旅游主要有两大经营主体,一个是国有事业单位,一个是乡村居民,国有事业单位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其在实际的工作中提供的服务质量不是很好,自身也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乡村居民因为自身的素质有限,此外也没有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培训,所以在经营中一直都不能应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此外相关部门在人才储备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系,旅游产品在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一直都得不到改善。

(四)政府监督不力,经营管理规范度较低

我国的旅游市场呈现出了持续走高的状态,一些地区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当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对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政府对这样的现象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督手段。经营主体自身的竞争意识较差,经营中有很多环节规范性不足。

(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由于在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所以在景区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不是十分的完善,此外在某些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产业链,有关产业之间的协调沟通出现了问题,这样也就使得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无法充分的实现。

三、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

政府和相关部分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普及,这样才能让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对生态旅游的实质予以充分的了解,从而也就可以十分有效的改变传统生态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也能够对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予以更加科学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对基本的发展思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

在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才支持,生态旅游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加大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生态旅游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四)采用多种方式强化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五)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游客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景区内和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给游客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游客也可以在旅游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生态旅游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对景区日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六)加强立法建设,提升环保意识

我国的生态旅游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好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是地方性的规定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不具备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国家相关部分和机构应该加快立法进度,尽快促进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立法进入可操作层面,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的发展。

(七)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调动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开展生态旅游要以生态学为准则,综合分析各因素、全面考虑,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较快的条件下,更应该重视当地群众对资源的经营权,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增强其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从长远的观点和战略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增强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调动其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 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发展对策

1 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上世纪50年代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是指以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为主要载体和依托,为人们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生态旅游。本文从分析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入手,对如何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谈几点想法。

2 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Barnwell对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绿色旅游是一种能同时满足旅游地居民和游客共同需求的环境友好的旅游。Sullivan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平衡经济利益和发展的旅游策略,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能使旅游地自然环境和社区同时受益的新途径。“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发展国家战略”中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总之,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自然资源的旅游,它应在有效的管理措施下运行,并以生态环境、经营者、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四方共同受益为目标,达到环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游客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托,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森林旅游的持续发展。

3 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

3.1 旅游资源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和不计成本或少计成本而引发的森林生态旅游利润虚增现象,促使许多地方纷纷把森林生态旅游确定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但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导致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经营,更无法保护资源,造成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某些景区不研究旅游生态容量,在特定的节假日不能合理安排游客数量,破坏了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状态,导致一些资源因游人过量失去原有特质而逐渐丧失观赏价值。

3.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游客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匀,致使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严重的威胁。

3.3 景区环境污染加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加之人们的生态意识薄弱,导致景区内生活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3.4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员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职工,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而且存在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

4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

4.1 有利于林业收入增加

林业是人类利用森林具有特殊的多功能、多效益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森林旅游业正是这种社会协调组织形式的良好生产经营方式之一,森林公园是这种社会协调组织形式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和村民收入来源结构的调整,村民人均收入中,依靠林副产品的收入从过去的71%降到现在的62%,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过去的4%增加到现在13%,这是可喜的变化,表明对木材生产、毛竹采伐加工等资源消耗型产业的依赖性在逐步减少。因此,无论从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还是从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无论是从社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角度,还是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观察森林旅游业,都充分说明了森林旅游业是社会林业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林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4.2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森林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区域招商引资环境,还有力地促进了林区和农区的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掘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像地处陕西省眉县的太白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过去由于林业生产的单一经营模型,森林采伐难以为继,林场经济每况愈下。近几年来,建设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7多万人次,收入570多万元。

4.3 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据国家旅游局调查,旅游企业每增加1名员工,社会就增加5.3名旅游服务人员。全国森林公园年接待国内游客5000多万人次,就可使50万人就业。如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从事旅游服务的职工120多人,是林场职工总数的60%,而当地从事商业、饮食、旅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旅游服务的国家、集体单位职工和个体户的各类服务人员近1000人。

5 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开发资金限制,部分离市区较远的森林公园景观开发时,与之相配套的水、电、路、吃、住、购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各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也有部分未能连通,游客进入不便,降低了旅游收入。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让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同步。只有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经济增长。

5.2 利用森林文化引导

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认识和创造,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之上的反映在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首先,只有生态文化才能使森林旅游成为一种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活动。其次,生态文化能够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森林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现代的森林文化集中到一点即森林的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森林经营的一种独特形式,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森林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森林旅游文化以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它的核心。

5.3 建立开发补偿机制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补偿是生态公益林补偿的一种延伸,它是以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为前提。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补偿机制,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民受益,政府统筹,社会集资投入”的新型机制,解决过去存在“公众受益,由少数负担和部分受益对象不明确,无人投资,建设缓慢”的状况,以保证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积累,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5.4 完善管理监控体系

在管理上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森林旅游的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等地方规范性文件,规范森林旅游市场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维护旅游单位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列办法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监控,其基本方法是:当一个生态旅游区开发时,首先,测定该区域内动植物的分布状况、数量、种类以及保护级别;其后,定期对以上项目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对开发经营者采取处罚措施,并强制性地要求其调整保护措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恢复。

6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积极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生态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生态旅游;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

一、关于国际旅游岛与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是为了使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

(二)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二、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资源是海南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海岸带景、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大河、瀑布、水库风光、火山、溶洞、温泉、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人文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许多著名古迹名胜、民族风情,还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明生态村等。

截至2008年底,海南共有68个自然保护区,其

(三)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建设、发展的关系,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者、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环保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环保意识,推行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

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备生态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对旅游从业人员加强生态理论的培训教育,编写培训教材、修订导游词、制定服务规范、操作手册等,增加旅游生态内容成为必备课程,使从业者成为旅游生态化自觉的引导者和执行者。

对社区原住民在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引导改变不符合生态保护的陋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居民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保证其获得适当的利益,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社区和原住民才会积极自觉参与本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把加强旅游者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工作,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倡导者和实践者。通过规章制度建设,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旅行手册、行前教育、行为规范等方式,引导旅游者树立生态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模式。

(四)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有指导作用。高等院校应成为生态旅游科研的主要基地,政府部门应加大科研的投入,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国际旅游岛研究及生态旅游研究,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提高科研成果的研究和应用。

(五)加强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广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诸多领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只有综合考虑,妥善地处理旅游业发展的局部与总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游客、居民、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通过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建立国际旅游岛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开创了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国际旅游岛的建立就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是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二)有利于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海南生态旅游发展有利居民经济利益,有利于当地居民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海南农村开发新起点。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是海南农村经济的重要起点,也是海南农村发展的新起点。

五、结论

海南省独特的行政与区位优势,使其有条件将旅游服务业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旅游业合作。同时,生态旅游今后将成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海南只有不断解决完善发展道路、创新机制等问题,才能在创新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省份,更应该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走“生态旅游”的道路,努力将海南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海岛。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旅游组织(wto)等.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m].旅游研究与信息,1997.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桂林 旅游 规划 特色 建设

Abstract: guilin is China's first batch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guilin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a certain scale and famou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overall development is insufficient, a lot of resources is not development, tourism mode to be per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enic spot,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 guilin,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 of some of the tourism planning, the hope can the development of guilin's tourism has certain reference meaning.

Keywords: guilin tourism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已逐步发展并呈现一定规模。而“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作为国际国内的旅游明珠,拥有“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项桂冠,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文化气息,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亲睐,在国际国内旅游业内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但相比其他旅游热点城市如杭州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桂林景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有调查显示桂林山水景观对游客构成主要吸引力,溶洞和民族风情次之,历史资源吸引力不够。由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声在外,因此大众对桂林的山水景观表现出较高热度,桂林、漓江、阳朔三地旅游发展势头较好。桂林银子岩、芦笛岩、冠岩等大自然雕琢的溶洞以其奇、美、幽、雄获得游客亲睐,民族风情以壮族和瑶族为首在旅游区开展的各种民族特色活动能吸引游客眼球。历史资源如靖王城、李宗仁故居等游客量较多,但作为同时冠以“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项殊荣的桂林,相比于山水景观,历史文化景点的名气和旅游量大显不足。

旅游方式以参加旅游团为主,团体组织和自助游次之。其中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游客占主导,商务和会议游客数量较低。报旅游团具有方便、省心的特点,客源以中老年人、处于经济上层的人群为主,而年轻人多喜欢自助游这种自由、经济的方式旅行。游客大多冲着秀丽的山水和生态休闲环境,而商务会议游客数偏少,因此在提升商务水平上有较大发展空间。

游客对桂林景区的信息来源主要为课本和亲友及旅行社介绍,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来源仅占较小比例。课本、亲友及旅行社的宣传属小面积宣传,其传播效率远不如电视、网络、报刊等快捷的媒体效应,这也是限制游客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扩大桂林的影响力是有益的手段之一。

旅游消费,包括价格、服务质量、服务设施、特色商品。其中餐饮价格在可接受价格内,而特色产品一方面个性特色不够,种类贫乏,另一方面价格偏高,景点门票也存在部分偏高的情况,在这两方面有待改善。服务态度较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服务设施方面主要有部分道路狭窄、交通混乱,吃住等方面可选余地不足、质量差等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发现桂林旅游较成熟,旅客来源较稳定,大部分旅游景点获得大众好评。但仍有媒体宣传度力度不够、历史资源开发不足、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解决。

二、桂林景区旅游发展对策

1、山水景观与历史内涵并重。一直以来,桂林以山水著名,而忽略其历史价值,而在开发时为迎合旅客喜好,也偏重于山水风景线路的开发,造成历史资源得不到重视,一些历史景点开发不够,当地经济也跟不上来。因此,应加大历史景点的打造,在重山水景区的同时,积极提升桂林的历史文化内涵,将部分历史景点与风景线路绑定,带动其发展。对风景优美的景点,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将风景与文化联合起来,将桂林打造成一个文化与自然环境双优的优质旅游城市。

2、加大民族特色开发。桂林是个多民族聚集地,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十几个民族共同聚集在此,各个民族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可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将民族风打造成桂林的另一特色,将旅游与民族文化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除传统的民族歌舞等活动外,民族饰品、民族特色美食可作为发展重点,可修建民族风的住宿客栈,甚者可将民族特色文化编著出书,扩大其影响,达到发展旅游的目的。

3、桂林好山好水,但如漓江国际国内名声远扬的景点并不多,因此,可以现存的著名景点为中心辐射周围的景区,扩大其它景区的名气,重点打造多个国际旅游景点。另外,桂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岩洞数量多,分布广,丹霞地貌也是桂林一大特色,这些天然景观更能吸引游客眼球,可加大宣传力度。

4、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来国内的旅游热点,桂林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恭城和龙胜的生态旅游模式已具备一定规模。目前生态旅游主要停留在观光的层面上,因此可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参与性项目,诸如野营、垂钓、生态氧吧等,还可开发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虽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发展起来的,但由于资源的浪费、企业的竞争等因素,给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和谐。

5、旅游消费是游客在旅游时考虑的一大因素。完善旅游设施、合理规划旅游价格,提高与同层次旅游城市的性价比,建立品牌,树立口碑,也是提升旅游人次的手段之一。另外,因时制宜、根据不同人群消费特点制定相应的旅游路线,自由旅行与套餐式灵活发展,及实行淡季旅游优惠政策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6、全面提升行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旅游城市的整体印象,从细节处打造优质旅游城市,提升桂林旅游的品牌形象。

三、结束语

桂林是我国最早发展旅游业的城市之一,多年前《我想去桂林》一歌爆红一时,足见桂林在我国旅游业的地位,桂林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向成熟,很容易出现发展瓶颈,只有及时找出漏洞,及时完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另辟蹊径,开发新的发展模式,才能突破瓶颈,延长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使桂林旅游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彬.桂林旅游规划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

[2]秦宏莉.桂林休闲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12

[3]黄万英 朱桂田.浅析桂林旅游发展现状[J].中国集体经济.2009.07

[4]李海防.桂林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5]覃江华 蔡平. 延长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对策[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