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1
你可能知道,欧缔兰(Alcantara)是一种性能优秀的合成材料,应用于众多车型的内饰;但你不知道的是,生产欧缔兰的同名公司是一家实现了碳中和的企业,并且全力促进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曾几何时,当我们在一些高档汽车中开始见到这种手感极佳的内饰材料时,误以为它是翻毛皮革。直到欧缔兰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谜底才终于解开:它完全是一种合成材料,由68%的涤纶和32%的聚氨酯制成。
欧缔兰公司的总部位于意大利米兰,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则坐落在罗马以北90公里的奈拉蒙特洛,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凭借独特的专利技术,多年来欧缔兰已经与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这些品牌将欧缔兰材料用于时尚、家具、汽车、航海、航空、消费电子等领域,以实现自身创意。
作为一家专门生产欧缔兰材料的企业,欧缔兰公司在2014年实现了1.23亿欧元的销售额,而2015年的数字将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尽管如此,与大型企业、尤其是汽车生产企业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中小型企业。然而,欧缔兰并没有被自身力量所限,全力地投入到了关乎子孙后代能否幸福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
通过加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项行动,欧缔兰向发展中国家的植树造林计划进行投资,从而抵消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它获得了由T¨?V S¨?D颁发的碳中和认证。
为了与世界各地的可持续问题专家、企业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欧缔兰从2014年开始举办可持续发展论坛,地点选在了意大利威尼斯,这里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今年的第二届论坛聚焦亚洲: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大圣泰弘教授介绍了日本在环保型汽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他将目光放在了2030年乃至更久远的未来;京都大学的井之上乔教授则从日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讲到了未来的氢能源时代;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吴烨教授通过详尽的数据和事实介绍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在两天的论坛中,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可以看出全世界的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极为重视;人们也从交流互动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思想。
欧缔兰作为论坛的组织方并没有抢戏,但欧缔兰主席兼首席执行官Andrea Boragno在会后接受了采访:
了解欧缔兰材料具有碳中和特性的消费者群体大概占到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呢?愿意花额外的一笔钱为减少碳排放做贡献的消费者又占到什么样的比例?
在意大利,了解欧缔兰材料的碳中和特性的消费者比例还是很大的。关于为减少碳排放而消费的人群,我不太确定,这可能会与我们的决策、市场的消费情况都有一定联系。但总体看来,市场是很欢迎欧缔兰碳中和材料的,对我们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欣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主流议题,我们未来的市场会不断地变大。因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可持续性作为他们选择产品的指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环境保护花这一笔钱。我们不能再持续走破坏环境这条路。中国人现在对这一点应该有极深刻的体会,中国现在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我们必须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所以欧缔兰就是带着这一使命,带着我们研发出的碳中和产品来了,我们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并且,我们也在推进这一进程,向客户展现我们为什么要生产碳中和材料,而他们为什么应该选择欧缔兰材料。此外,我们也保护了动物,减少了被杀害动物的比例。因此,欧缔兰产品集科技、感官、美感、碳中和等于一身,这是所有消费者都看重和珍视的,我们的宗旨在于为世界的整体谋福祉。
欧缔兰在中国针对环保问题,最近是否有推进计划或者说策略?
我们将继续推进环保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是有计划的,我们会继续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也会加强与市场的交流,实现我们对于可持续性的承诺。我们承诺尊重和坚持环保,关注重点社会问题。
您个人对于环保生产的看法?
我们对于气候变化这一课题非常重视,因为我认为我们要做的不光是使衣服变轻或是更保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家都把环保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比如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这些问题都是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在大力地加强这方面的投资,比如对于废品的处理等等,都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
如何让中国的消费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去停止这些非环保的制造。
您是如何实现无碳排放的,这里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和中国企业分享?
无碳排放只能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因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零碳排放,如果把生产厂关了,我们不做生产了,那能做到没有污染环节,所以它是有一个标准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做到相互抵消,最终达到零碳排放的一个结果。但是在每个生产环节中是存在碳排放的。像每一个我们生产的材料,都会通过特定的工艺,最终达到一个标准,实现当前环节的碳排放在下一个环节抵消。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2
“物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将促成产业变革,其中既涉及商业模式的转变,也包括物流服务公司在先进解决方案和技术领域内的不断推陈出新。”这一结论源自德国邮政敦豪(DHL)最近的《递送未来: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重点聚焦绿色物流、产业走向等问题,并剖析了未来几年内的行业发展关键。
据了解,该报告建立在对全球3600名客户和消费者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由麻省理工学院、波茨坦气候冲击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机构的诸多权威专家联合德国邮政敦豪的众多专业人士共同编撰完成,富士通、汉高、惠普、联合利华、沃尔玛等也对该报告做出了贡献。
德国邮政敦豪(DHL)首席执行官安澎先生表示:“我们希望在降低碳排放上取得更显著的进步,尽己所能帮助实现低碳经济,而这份报告就非常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洞察和建议。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德国邮政敦豪日常商业运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企业战略的关键要素。世界各地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的需求正不断增加,这也恰好说明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德国邮政敦豪曾在行业内率先提出明确的应对全球变暖、提高碳能效的节能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达到碳排放比2007年降低30%。
本次的研究报告称,物流业的特性及其在供应链中的定位决定了该产业对实现多数领域的全面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3%的商业客户认为,物流将成为减少碳排放的战略手段之一。此外,物流在推动整个经济产业的碳减排上也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物流服务公司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环保、社会以及管理方面优秀的公司,其股价表现要比在可持续发展上做得较差的公司好8%。此外,物流将不再被等同于价廉制胜的商品。未来,行业领先的物流公司将是那些擅长于提供可持续服务的公司。报告还指出,即使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物流业仍有空间实现显著的碳减排。
“通过优化分发网、采用合理的运输模式以及更有效地规划承载能力与线路等手段,物流业也能在减少碳排放上取得显著成就。”安澎先生表示,“我们此项研究旨在激发业界更热烈的讨论,而这份报告则展现了商业创新和环保需求将如何引领我们逐步提高能效,实现低碳经济。”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碳定价机制将推动市场促成更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一旦碳排放真正引入价格标签,环境因素的考量将成为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一环。报告指出亚洲客户尤为甘心为环保买单。例如,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84%的受访消费者愿意购买价格略高的绿色环保产品,而在西方国家该比例仅为50%。在亚洲(中国、印度)等国家,人们对气候变化最为关注,70%的受访消费者视其为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过去几年内,德国邮政敦豪明显感觉到以上两个因素对其业务的影响。2008至2009年间,集团旗下的Go Green碳中和运输业务量呈五倍增长――由1.45亿激增至7.04亿。
链接
有关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数据
在环保、社会以及管理方面优秀的公司,其股价表现要比在可持续发展上做得较差的公司好8%。
63%的客户相信物流将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8年到2009年间,我们的GO GREEN碳中和运输业务量从1.45亿激增至7.04亿,几乎是原来的五倍。
消费品行业每年所使用的包装材料达2.53亿吨――纸张、塑料各占一半。生产这些纸张需要砍伐700万颗树。
仓库80%的能源消耗来自于照明。
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内,84%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接受价格更高的绿色环保产品,而西方国家这一比例仅为50%。
2012年1月,航空业将成为第一个进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运输行业。此外,欧洲航空一体化II系列措施预计最多可以使碳排放量减少12%。
在欧洲地区,卡车的碳排放量为16.2亿吨,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由空载卡车造成的(通常与法律规定有关)。
虽然卡车在德国邮政敦豪车队中仅占20%的量,但其碳排放却占集团道路排放总量的80%。
重型卡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空气阻力所造成的燃油消耗是总消耗量的40%。
38%的风险经理认为,燃油的供应情况以及供应价格是公司未来所面临的几大风险之一。
瞬息万变,携手共建未来
9月20日,联邦快递在上海世博会美国馆主办了一场名为“瞬息万变,携手共建未来”的论坛,关注货物和信息的连通性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联邦快递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黄赓博士和博斯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分别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入手,剖析了全球经济当前正经历的变化,以及中国对商业世界所带来的影响。
黄赓博士认为,新兴市场的强势增长与出口导向型经济正在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且影响力日益增强,其总量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在亚太地区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这种领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全球贸易中,在国内增长方面也有所反映。黄赓博士表示:“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坚挺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支持。中国不断发展的消费市场在稳定全球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3
“零碳”的另一层涵义是通过一些活动中和碳排放,比如植树、实施碳封存技术、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或购买碳汇等。
提到煤电、石油等化石能源,我们大家都有感受,那就是亲眼见到化石能源的价格在高歌猛进、一路狂涨。那究竟涨得有多快呢?我们以石油为例。
石油从2000年10.39美元/桶涨到2009年172.37美元/桶。过去十年,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上涨超过十倍。按照现有速度,未来五年石油价格将上涨五倍。到那时,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们有很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很好的高架桥,但到那时可能很多白领没有足够的钱去买燃油来驱动自己的汽车。
我们有非常好的建筑、非常美丽的城市,但到那时可能没有足够的能源去点亮这个美丽的城市。
我们有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高铁,有不断扩张的一流交通设施,但由于能源价格的增长,火车票、飞机票却越来越贵价格越来越高……。
我们人类社会中75%的能源消耗来自于现有的城市模型。现在城市离开化石能源就无法正常运转。这种城市趋势还在不断加剧。而我们中国目前只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化人口还将不断增加。但是全世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这种能源资源消耗方式再有30年时间将耗尽世界上所有的化石能源。
所以,我们的城市需要转型。
我们先来看这个传统的城市模型。
消耗化石能源,通过燃烧,变为电力和二氧化碳输入城市,输出的是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输入清洁的自来水,输出的是大量污水;输入大量食品、资源,输出的是大量垃圾和环境污染。资源能源终将消耗完毕,堆满垃圾,不可持续发展。不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使得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恶劣天气增加……。
零碳中心希望探索一个新的城市模型:城市能够收集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光能、水源热能和生物能等,收集自然界的雨水和自然水体,并且净化成为可以正常使用的水源,收集废弃的垃圾和废物,输出电能、热能和肥料,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且,我们也在探索,为低碳城市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它包括:低碳设计和建造解决方案;低碳财务解决方案;低碳运营方案;低碳计量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这些,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
低碳设计和建造解决方案
那么,这种未来的低碳城市模型离我们的生活远吗?
其实十年前,英国就已经建成了这么一个小区,叫贝丁顿小区。自去年7月2日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对英国贝丁顿小区和取自贝丁顿小区建造的上海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之零碳原理进行了连续报道和详尽的介绍。
零碳馆是中国第一个零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它主要利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集热器提供室内用电及热水。零碳馆的设计原理是为了最大化的减少高效建筑内供冷和供热的需求。零碳技术包含超级保温、蓄热体、太阳能、风和地下水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运用。它将全球节能减排的技术在这里集中做了呈现。
大家看到的这张图,清晰展示了零碳馆集成十几项零碳技术、综合使用、最终达成了零碳的原理。
上海世博零碳馆是一个展示型的建筑。我们普通建筑能实现零碳吗?
能!这是5年前我们与万科合作,做的中国第一个零碳住宅建筑。
原有建筑可以改造成零碳建筑吗?
能!这是我们和万科地产于5年前通过对于原有建筑的改造,形成的一个节能型建筑的典范。
大型建筑可以实现零碳吗?
也能!这是我们与中科院合作的一个项目。一万平米。项目正在进行中。
我们讲零碳建筑,针对的是一个建筑。我们能否在一个区域层面实现低碳呢?这方面我们已经在中国实践了很多区域性的低碳规划了。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海南的博鳌二期,25平方公里乐岛的低碳区域规划。
这是一个鸟瞰图。中间是万泉河。这里没有工业,全是农林业、旅游业等。我们利用风能、太阳能来提供所有能源,通过林牧业循环、旅游业循环等来达到交通、产品、能源、废弃物的一个循环利用,实现区域低碳目标。
这是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某区配套的一个新规划。
我们将城市的功能、要素进行技术上的整合:能源、建筑、废弃物(含污水、垃圾的处理)和农林业、植物及景观等进行一个循环的整合,最终达到一个低碳运行的模式。
低碳财务解决方案
低碳如何为城市带来效益呢?
这是来自上海工商业的电价预测表。大家从表中可以看到从2004年至2011年实际电价与未来上涨的趋势,也可以看到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实际价格与未来下降的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不用多久,持续上涨的化石能源之电价价格必将高过太阳能价格。
所以,低碳系统与技术的运用是构建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
但是,复杂的低碳系统与技术的使用,采用传统的推广方式进行全面的推广运用,使人们感到困难重重。
这是零碳中心的推广模式。
零碳中心将低碳技术分解为:为项目带来增值、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为使用者带来收益三大块,通过专业管理使得低碳带来更好的投资效益和运营表现。
现在看看在替代式太阳能和热能供应方面,零碳中心能为你带来什么。
我们和浙江一家著名的新能源供应商实施的合作,能够为零碳联盟的客户提供1.1元/度的20年太阳能锁定电价。这将确保住户的能源安全,为用户省49%的电价。
我们和广东一家著名太阳能热水和空气源热泵供应商的合作,能够为零碳联盟的客户提供2元/次的洗澡热水供给系统。用户费用省52%。
我们和湖南一家著名地源热泵-毛细管系统供应商的合作,能够为零碳联盟的客户提供0.5元/平米日的冷水供给系统。用户费用省25%。
我们和广东一家著名垃圾分类和生物质降解供应商的合作,能够为零碳联盟的客户提供50元/吨的生物垃圾处理,并且提供热水和沼气。用户费用省65%。
替代式中水和雨水供应方面,我们和江苏一家著名雨水收集及中水系统供应商的合作,能够为零碳联盟的客户提供70%水价的景观用水和冲厕用水。用户费用省30%。
我们零碳联盟的阵容还在不断壮大。皇明太阳能就是我们零碳联盟的成员之一。
2010年5月22日零碳联盟于上海市世博会零碳馆了《零碳联盟宣言》:“我们郑重承诺:以共建绿色家园为目标,积极发掘新型环保能源,努力搭建零碳产品平台,支持零碳技术,积极引导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建绿色家园。”
低碳运营解决方案
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也就是说我们需要1.5个地球来支撑现在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出现衰退,除非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减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报告指出过去30年自然世界已有超过1/3的资源被人类毁坏,地球指数降低了35%。这30年里,人类所消耗的资源足足增加了1倍,并且继续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
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人们如何利用一个地球的资源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为了实现一个地球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日常生活方式中的默认习惯,而趋向于更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各方伙伴共同合作营造有吸引力的、广为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家园。
低碳计量解决方案
那么,“零碳”、“低碳”――有没有标准呢?
“节能就是低碳”、“绿色就是低碳”――对吗?
毫无疑问,节能肯定比不节能低碳;绿色肯定比非绿色低碳!
但是,这个“节能”和那个“绿色”,分别降低了多少温室气体排放呢?谁降低得更多呢?
要降多少,才能称之为“低碳城市”、“低碳建筑”、“低碳产品”呢?
还有,节能80%等于减碳80%吗?……
所以,是否“零碳”,是否“低碳”,一定要进行碳计量。而碳计量,是需要标准的!
这幅图是“零碳和低碳:碳计量执行的标准&使用的方法学”。
基于组织的碳计量执行ISO14064-1:2006;基于产品的碳计量执行ISO/CD14067&参考PAS2050:2008,包括《ISO14040:2006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和《ISO 14044:2006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对于基于组织的碳计量和基于产品的碳计量,我们的客户最终都会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查证确认项目的碳计量结果。
关于低碳城市和零碳/低碳建筑的碳计量,目前没有国际和国家标准。我们依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依据国际认可的方法学,参考ISO14064-2:2006和CDM方法学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学。这个方法学计量的结果是否可信呢?
2010年8月,零碳中心与上海市环科院、同济大学联合承担了上海市科委关于“低碳世博”的研究课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跟踪评估研究。零碳中心承担其中一轴(世博轴)四馆(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文化中心)的碳盘查。这是中国首次基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的碳盘查。此项目已于2011年1月获得科技部万钢部长颁发的世博科技先进集体奖。
住建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多方单位对这种方法学进行了评价,住建部孙克放总工签署的评审结论“本评价方法科学严谨,并具有实用性。填补了中国建筑领域中的空白。”
我国第一个产品碳标签由零碳中心于2010年4月23日在国家商标总局备案注册。实施产品碳标签有如下好处。
对于企业和制造商:识别产品链中的减排机会;执行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度量及进行目标产品区分;供应链的结合及更好的碳披露,以及面对全球化的采购可以提高在供应链中相对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可以用于证明和确认他们在温室气体管理和减排方面做出的努力。
对于消费者:可为消费者提供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可靠信息;可引导他们做出更加有利于环境的产品选择。
目前发达国家非常积极,正在制定温室气体方面新的“游戏规则”,如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以及酝酿中的“碳标签”。这些都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是产品出口大国,又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未雨绸缪。
英国的产品碳标识最早于2007年3月推出。在去年,英国的碳标识已经应用到超过100种产品,包括:食品(果汁、土豆片)、服装 (T恤)、玩具(非电动)、生活用品(洗发水、洗涤剂、灯泡)、服务(网上银行账户)等。
以下是日本的碳标识、碳标签。它明示了产品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
这是韩国的产品碳标签以及应用中的两种具体含义。
中国的碳标签呢?
这是英国、中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产品碳标签对比图。
中国大陆的产品碳标签,即零碳中心于2010年4月在国家工商总局备案注册的零碳商标暨产品碳标签。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4
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现有的文献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无统一规定,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说明。周生贤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付允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将低碳发展作为其发展方向,将节能减排作为其发展方式,将碳中和技术作为其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样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全球性气候灾难让世界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模式所产生的碳排放及其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己经危机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选择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全球的共识。
(二)国外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产生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暖工具,其一诞生便背负着明确的历史使命,其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升华,对其研究也首先立足于各国的具体实践,然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低碳经济”概念产生于英国2003年的《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该白皮书目的是实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确保本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视。2007年3月英国《气候变化法》草案,从法律角度明确低碳经济社会建立,为本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制依据。通过政策与法制措施,低碳经济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其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其理论研究也逐渐得到学者们重视,其影响也扩展到了其他国家。如美国尽管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但在低碳经济理念影响下,其意识到高碳经济的不可持续,人类必将迈向低碳经济,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全球制高点,美国从实践层面加大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此外,日本、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等国都从实践角度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通过了立法动议,要求修订欧盟现行的《燃料质量指令》,为生产和运输燃料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使空气质量能够达到欧盟2005年制定的《空气污染主题战略》标准等,可见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工业部门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工业的发展必须由能源的密集使用作为支持,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需要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的前提下,避免重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物耗高、能耗高、碳排放高的问题,发展低排放高效能的低碳产业。对诸如钢铁、电力、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优先制定碳排放标准和标识制度,增加行业准入门槛,对高排放行业,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制品制造业的能耗和排放水平进行限制。
(三)缩小区域差距,全面发展低碳经济
对于我国不同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政策。对于东部沿海以及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应该改变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的目标,将经济发展、温室气体减排和人类发展三方面共同发展作为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将三者结合的总体表现作为考量发达区域发展的基础。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参与低碳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造成生活能源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随之能源消耗产生的 CO2排放呈上升趋势,因此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创造低碳消费的环境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在社会生活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传力度,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活动,从意识上自觉地建立起低碳消费和生活理念。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举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讲座,使公众学习到在生活中如何进行低碳生活,学会如何进行节能减排。
三、结论
低碳经济是一种时尚,也是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政府的政策和全民的意识来有效提高低碳经济的实施,使我国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以此来提高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保护,2009(1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5
关键词: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 存在的问题 对策
1.引言
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模式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减弱已成为事实,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公众参与到应对环境恶化的行动中。据报道[1],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0.3℃―0.6℃;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全球变暖的后果使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将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实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严峻挑战,并已积极地作出回应,在危机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总理向世界作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这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低碳时代。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率先垂范,领风气之先。当下兴起的低碳之风无疑给正在进行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建设新型高校低碳校园毫无疑问将是未来高校校园建设的方向。
2.低碳校园的概念
低碳技术的研发与高校本身的科研使命,决定了创建高校低碳校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低碳校园就是高校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营是低碳环保的,师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低碳环保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实质,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为核心。
3.目前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相比[3],我国许多大学低碳校园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1能源缺乏多样化和转化效率低
我国高校校园能源主要依赖于电能,而我国电能主要由火力发电产生,在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自然就高,而且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我国校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其次,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低碳校园的发展,我国的能源平均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4]。
3.2技术水平低和观念落后
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受资金限制和其他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相当多的高校校园仍存在高能耗、高浪费、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那些落后的设备和改变落后的观念,必须以提高低碳技术生产水平和加强低碳宣传为前提。虽然近几年,我国从上到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可持续科学的发展观,但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其次,由于缺乏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研究资金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最后,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的低碳观念还有待加强。因此,努力探索出一条促进我国高校校园低碳转型的建设道路非常迫切。
4.对策及解决措施
4.1加强舆论导向
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校内舆论阵地,宣传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与发展趋势,强调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倡议书、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教育师生员工要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种社会责任。引导师生员工逐步形成“人人讲低碳、事事讲低碳、时时讲低碳、处处讲低碳”的良好风尚,并贯穿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4.2降低能源需求和节约能源
低碳和零碳能源供应是昂贵的,有较大的实现难度。因此,使用简单、无成本的措施减少能耗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比如在不需要的时候及时关灯和关电脑;注意节水、节油、节气;少用纸巾,少坐电梯等;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多利用网络资源,等等。另外,学校和建筑设计部门需消除能源损耗,确保校园里任何使用能源的东西都是尽可能低能耗、高能效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5],每节约1度电,就相当于节约0.4Kg煤的能耗和4L净水,同时还可减排1Kg二氧化碳;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Kg;少开1天车,减排8.17Kg;用手洗代替1次洗衣机洗衣,减排0.3Kg;少买1件衣服能减排6.4Kg;少生产1000个塑料袋,减排0.1Kg,点滴节约,积少成多。
4.3能源消耗的脱碳化
对于低碳校园的建设,能源供应脱碳化是一个重要方法。要实现零碳的目标,仅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有限的。研究显示,按照目前的建筑节能规定,最多能实现减碳目标的20%至40%。因此,使用排碳量最低的设备来满足能源需求就很重要。另外,等量的能耗,电的碳排放量要高于燃料,但电能通常是唯一合适的能源,比如照明和信息通讯技术。因此,校园内应尽量利用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利用地热代替煤或天然气锅炉烧水,采用太阳能路灯代替传统路灯等,达到既保护环境又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的一举两得的效果。
4.4碳中和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是指中和碳量的释放,通过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补偿措施来达到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仅仅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是无法完全消除碳排放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实现碳中和。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植被面积以补偿碳排放是一种有效途径,保护校园内的绿色环境,科学合理地引进不同植物种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4.5校园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校园/社会信息交流的平台,将二氧化碳减排的信息和技术共享。这样可以在高校的带动下,提升居民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总体认识,并从行动上对居民给予指导,以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协同进化。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5],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了南北校区总计129栋100多万m2建筑的水、电、冷等能源的楼宇计量工程,建立了节能监管平台,实现了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对课室空调、照明系统实行精细化管理,节能达30%以上,并将该成果在国内外4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构建绿色社会,树立低碳行政理念,提升政府职能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地位。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支持与校园/社会技术合作等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的问题。此外,政府还要建立环境管理的新模式,坚持以“防”为主和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各项制度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1)制定并完善高校/社会节能减排互惠互利体系。(2)健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规范校园和社会方式的转变。(3)建立监控机制和绿色考评体系。
5.结语
虽然我国的低碳校园的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不断探索低碳校园生活方式,我国高校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实情的低碳校园之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好表率作用,为我国的低碳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2]王岩,李武.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3):27-33.
[3]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之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06-110.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6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 A
1.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4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报告所发起了关于气候变化及能源问题的综合性评价模型研究,并在2007年2月使用了“低碳城市”的概念。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提出发展“低碳能源”,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
2.低碳城市的内涵和本质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使居民生活在一个减少化石燃料依赖、空气清新、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有足够的闲暇、基础设施完备、人际关系和谐的城市,即生活质量提高、福利增加的、更公平、更和谐的社区。低碳城市作为一种区域和空间概念,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载体。当前城市模式化存在的弊端――因为拥挤、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备导致的低生活质量与高碳排放是和可持续发展格格不入的,也是今后城市规划、环境政策等应致力于改进的地方。
对于建设“低碳城市”而言,技术改进、能源替代和降低发展速度及变革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三个方案不是非此即彼,不可兼容的关系。对于决策者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或意识形态可能是更关键的,要认识到不仅仅是我们所使用的能源除了问题。当我们无法找到比化石燃料更高效的低碳能源来支撑现有的城市经济方式和规模时,我们只能利用可利用的低碳能源并改变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而且这种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而且这种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的改变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不矛盾。从替代能源到变革城市化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前者是我们正在想办法实现,但后者还很少有人考虑到。打破传统思维框框,可能是一场更关键的“低碳革命”。
总之,“低碳城市”作为一种能源物资消耗增长的生态约束机制,作为一种社会公平的约束机制,对当前的以增长为首要目标的扩张型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提出了挑战。低碳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们对上述“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实质的理解与实践。
3.城市低碳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和环境政策的历史,严格的环境政策同时具有科学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城市政策的内涵和效果。此外,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就城市低碳化而言,碳排放的总量管制将是刺激民间企业进行低碳和无碳能源、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市场孕育的必要条件。
4.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
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如何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是当今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城市的低碳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系统的输入端.从源头上改变输入能源的基底。加快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的转变.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经济结构影响能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公众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对社会的低碳化有重要影响,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提倡消费低碳产品,引导居住公共住宅:推动树立能源节约理念,是实现低碳社会的重要举措;低碳技术是实现城市能源、经济、社会低碳的支撑和保障,城市系统终端碳排放的减少依赖于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利用。
4.1能源发展的低碳化:基底低碳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将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当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储存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另外,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求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15%的目标。
4.2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结构低碳
经济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表现出先降后增的态势。相继第三产业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应影响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除第一产业比例与其能源消费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外,另外两个产业的相关性都比较强,第三产业的最强,相关系数达到0.92,且显著相关。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2006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占全部的78%。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4.3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方式低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物质和舒适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家用电器的普及。2006年平均每百户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分别比2000年增加17%、14.5%和17.7%。(2)城市规划的失误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平均交通距离不断增加.而公共交通相对滞后。使得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不断上升。2006年城镇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2000年的8.6倍。根据2007年4月末统计数据。北京私人汽车达187.8万辆。私人小汽车出行量已逼近公共交通.且小汽车每车单次运送的人数在下降。(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家庭户规模呈下降趋势。2006年比2000年下降8%。
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可以有效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通过调整消费方式,民众应优先选择低碳产品。每个家庭尽量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尽量不用塑料袋。通过调整居住方式,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对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
4.4技术发展的低碳化:支撑低碳
低碳技术是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包括在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旧,英国重点研究、开发和示范供暖与能源分布、大规模更洁净发电、可再生电力、化石燃料发电和碳捕获与存储、核电、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日本将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研究。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发达国家老路和老的技术模式,实现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为获得低碳技术,我国城市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廉,但往往不能获得国外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国内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