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心理学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高职新生 入学教育 心理特征

一、引言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涯的起点和开端,也是大学生涯的适应阶段。如何帮助新生顺利地度过适应阶段,历来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主要问题有:教育目标不明确,眉毛胡子一起抓,造成学生连学校最基本的信息如校训、学校成立时间、学校名师等都记不住;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感染力。领导讲话、专场报告、参观活动较多;教育内容枯燥,不符合高职新生的思想现状和认知规律。这些问题的核心所在是:重形式、轻内容,忽略了高职新生在心态转变、心理调适等方面最为迫切的需要。因此,心理疏导工作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特征分析作为切入点,研究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合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新生心理特征分析

1.境与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焦虑

大多数高职新生进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当他们踏入大学,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新的学校、新的规章制度、新的集体、新的宿舍、新的朋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交际环境,甚至连基本的交流语言也是陌生的。另外,从踏入大学那一刻开始,高职新生在个人角色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是家中“文物”、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自己扮演了家庭中的主角,内心优越感较强;现在只是学校“普通的一根草”,在高手云集的校园里默默无闻、没有鲜花和掌声,高考前的光环日益消失。

在生活上,以前基本由父母包办,特别是独生子女或家境优越的高职新生,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形成依赖、被动、胆怯的性格,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一旦离开,生活上点点细节基本要自己解决,就显得六神无主。在学习上,高中阶段非常依赖老师的任务布置和习题指导。并有不同层次的测验作为督促手段,而大学老师更多的是给予方法的指引,学生需要在充分的课余时间里自主学习。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留恋,对新环境、新生活感到难以适应,内心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焦虑、不安甚至是害怕的情绪。

2.认知与选择的错位造成心理自卑

十年寒窗。三天的高考,便决定了人生选择。很多高职新生因未能被本科大学录取,而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怀疑,把读高职当成无奈的选择,抱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来到学校混日子,这些学生表面上傲气自负,内心自卑脆弱,对现实感到力不从心又不愿付出努力:也有些同学因学校或专业的错误选择而耿耿于怀、闷闷不乐。于是,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还是沉溺干过去的辉煌或失败,出现失意、不安的现象,因不自信而产生自卑感,觉得大专生一定比本科生差,甚至很多高职新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只“丑小鸭”。

这种自卑心理一旦在群体中蔓延,就容易使高职新生对自己、老师、学校产生认同危机: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前景、学校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学校的软硬件设置和社会影响力不如本科院校。特别是当高职新生与在本科院校就读的同学交流时,心理上的自卑感和认同危机感更为突出。

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心理失落

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职新生在高中时代就已经对理想中的大学有了自己的认识:所谓大学,肯定有大楼、有大师。然而,当他们踏八校园,发现眼前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的规模连以前的高中都不如的时候,他们有点失落。接着,他们会以教育家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来安慰自己,甚至有些新生认为大学即使大楼、大师,也应该是“校园处处是教授”;可是,开学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大师级人物,大多是助教、讲师,他们心理失落感愈发强烈。另外。在专业选择方面,很多高职新生所读专业往往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而是调剂的专业,他们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转专业的想法因无法得到实现而耿耿于怀,心理落差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紧张的高中时代,不少老师给学生传达了一种“上了大学你们就自由”的错误观念,绝大多数高职新生因辨知、分析、判断能力有限,对“大学自由”这一观念未能给予合理的分析与评价,以为大学是无限自由的,可以随心所欲。然而,当他们刚进入校园,在接受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很快发现大学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处处受到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一时间,他们心理失落,显得无所适从。

4.目标与方向的缺失带来心理迷茫

如果把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比喻成走独木桥的话,那么大学向社会的过渡就是走立交桥。高中阶段,学生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不必辨认方向,只需要脚踏实地往前冲。然而,在大学里走的是立交桥,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出选择,否则无法到达终点。对于大多数高职新生来说,多目标状态下容易出现目标和方向的缺失。

高职新生目标和方向缺失的明显表现是:萎靡、茫然、不知所措,倾向性地随波逐流。于是,他们刚进入大学就陷入忙乱、盲目、茫然的状态:盲目地参与社团活动,却并不清楚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适合加入那个社团、参加活动对自己究竟有何益处:盲目忙着各种考证,但是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想清楚这些证是否真正对自己有用。一时间,他们内心非常迷茫。

5.认知与人格的障碍导致心理障碍

对高职新生而言。高中阶段人际关系简单,只需要处理好与同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关系。上大学后,他们所处的人际关系复杂很多,除了与同学和科任老师打交道外,还必须处理好与舍友、社团成员、辅导员、实验员、教务员、图书管理员等一系列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如此复杂的关系网中,高职新生常常因为对自我和他人认知的偏差以及自卑心理、多疑心理、孤独心理、自负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等人格障碍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出现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易交往、不利交往、不懂交往等现象。

特别是在处理宿舍同学关系上,很多高职新生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爱好、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无法融入宿舍集体环境,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不够全面,往往只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导致宿舍气氛紧张,人际关系恶化,进而激发心理障碍。

三、紧扣高职新生心理特征。在入学教育中开展“五导”工作

1.重视新生接待工作,引导新生快速适应环境

新生对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交际环境等方面的适应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求学态度、生活态度以及以后与社会的亲融性。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说过:新生首先要适应新环境,美国很多大学在新生阶段的淘汰率很高,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注意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过渡。因此,高职新生入学

教育的第一件重要任务就是使新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其切入点是新生接待工作。

为了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各院系应该组织团总支和学生会干部精心策划接待方案。温馨的会场布置、人性化的手续流程、绿色通道的开通、详细的指引、周到的服务、甜美的微笑、师兄师姐悉心的照顾等可以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新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拉近他们与学校的距离,及时消除他们的陌生感,让他们快速适应新环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深化首次班会主题,指导新生纠正自我认知

主题班会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好主题班会,可以为高职新生学习生涯的开端起到关键的指引作用。在开好首次主题班会前,应做充分的准备,选择新生最为迫切需要了解的主题进行策划。就高职新生而言,笔者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纠正自我认知。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他们才能调整好心态,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能更好地总结过去、分析原因、规划未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生活、迎接新挑战。因此,首次主题班会应有一定的深度和针对性,更多地从宏观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纠正高职新生的错误认知:(1)不能改变环境则应适应环境。踏进大学校门,远离了父母、没有了昔日熟悉的社交圈,天天面对的是新环境;面对环境的不如意,抱怨、观望、消极都将无济于事,应该以积极心态融入新环境。(2)高考只代表过去。进入大学一切归零,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不要总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或失败,也无需时时抱怨环境的不理想,既来之则安之。(3)大专生并一定不比本科生差。不要因为大专生身份而自卑,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大专生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而且大专生可以通过专升本、专插本等途径提升学历。(4)专业不等同于就业。不要因为没有被录取到自己理想的专业而耿耿于怀;读大学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学了多少专业知识或成绩的好坏,而在于当大学毕业若干年后、忘记所有书本知识后大脑里所留下来的为人处世的方法。(5)贫穷不是大家的错。不要有攀比心理,更不要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自卑;穷则思变,自己没有富爸爸,可以努力成为别人的富爸爸。(6)大学不一定有大楼,但会有大师。不要因为见不到大楼、大师而失落;大学的名气不在于大楼,国外很多世界名牌大学的校园规模都不如国内普通高校;新生入学往往都是先接触基础课教育,这部分课程基本上不会由大师级人物来担任,可以通过听名师讲座来接触大师。

3.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辅导新生转变学习方法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高职高专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就业素质往往与就业市场不吻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因此,在入学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对高职新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消除他们因目标和方向的缺失带来心理迷茫,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他们的职业危机意识。在大学生涯的开始就带上“职业导航图”。

首先,引导高职新生全面认识自我。一是引导他们学会用SWOT分析法来剖析自己的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危机),从而发现兴趣、发掘潜能,帮助高职新生制定短期规划即大学生涯规划。一是指导他们认真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标、课程安排、实训特色、职业资格证要求以及就业方向等,帮助他们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为科学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奠定基础。二是帮助他们分析大学生涯的阶段性特点,联系实际,提出具体建议,使他们的规划切合实际。

接着,辅导高职新生转变学习方法。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实施。对于高职新生而言,实施大学生涯规划的行动就是学好专业技能;而要学好专业技能,必须转变学习方法。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应重点辅导他们学会学习:一是选择性学习,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二是自主性学习,不过分依赖老师;三是多元化学习。除了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学术报告、知识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文体活动等第二课堂来提高综合素质;四是方法性学习,学会听课、做笔记、自学和课外巩固。

4.激发自我教育意识,教导新生培养良好习惯

高职新生摆脱父母的束缚,到了大学往往抱着“要松一口气”的心态,误以为大学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阻力。然而,“保姆式”的教育把学生摆在从属被动的位置上,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容易造成教育的低效。因此,高职新生入学教育首先要建章立制,加强纪律观念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转化等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最终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的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以“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的循环论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一个人成败的相关因素。高职新生往往容易把以前在家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带入学校,这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特别容易引起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应早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在思维、学习、生活、做人等方面坚持将优秀作为一种习惯。

5.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疏导新生排除人际障碍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范文2

的培养,是信息管理学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征,总结了影响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几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启示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自然科学)项目资助,Nos.700693,70070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42-02

1.引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围绕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加工(组织和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1]。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使得信息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更新较快。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但是,目前信息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过于关注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分析;教学方式单一,常常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满堂灌”,师生无法进行双向交流;教学过程缺少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融入到教学中等。这些问题致使信息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对一些真实、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消极旁观为积极参与,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后延伸材料的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管理学科领域与实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2]。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授课中,后来被逐渐推广,并在全球闻名的管理学院得到普及[3]。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教育及培训机构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案例开发小组编写具有典型性、非偶然性的企业案例,通过相互讨论和独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设计案例时,案例教学法会把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隐藏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观察和挖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信息管理学涉及信息系统、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相关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单独、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加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管理案例问题设计的若隐若现,恰恰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洞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案例中的问题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建立知识总体架构,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信息管理学的教学方法。

2.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实践中,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体现出如下特征:

(1)教学目标的鲜明性。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特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比较重视,前者如信息的获取和组织,后者如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系统操作等。与之对应,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鲜明,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排列,这种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和管理,再通过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验证和解决,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广义上,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相对应。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很多与人合作的小组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组员的互动,相互学习,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教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安排较多,往往是“满堂灌”,使得学习过程过于呆板、枯燥。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控制案例讨论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并适当进行归纳点评[4];学生可以针对典型案例的问题,自由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观点。很明显,双向教学过程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和督促者。另外,双向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要对案例提供的感性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同时还要寻找零散的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技能以找到解决方法,使得学习从简单接受知识的层次升华到整合、消化知识的层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启示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几个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现总结如下: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案例的选择、案例分析问题的设计、案例讨论重点的拟定以及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提前酝酿筹划和巧妙安排。例如选择教学案例时,往往要求删繁就简,突出知识要点,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发言似乎减少了,学生的活动则相对增加了,但是这种转换并不能降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相反,教师这一角色反而更加重要了。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备课,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案例,并筹划案例教学的重要议题以及实施方法,创造热烈而有秩序的讨论气氛,安排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都无形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案例教学的进程,准确扮演导演、主持人、演讲者以及专家等不同角色。

(3)重视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更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重视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其中,面对难以预测的教学环境,掌握并善于运用一定的课堂组织引导技巧,是保障教师进退自如的重要“法宝”。具体而言,首先要善于把握信息管理案例教学的速度和节奏。根据课堂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掌控学生发言时间等手段进行进度微调,而调整节奏的关键是澄清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并及时就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其次,要善于利用沟通技巧和技能,当面对冷场、跑题、争执等突况时,能够准确把握沟通时机、恰当运用沟通方式,避免出现课堂失控的难堪局面。

(4)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信息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是阅读案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案例的阅读是布置在课外进行的,而课外阅读可进一步分为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两种。其中,课前阅读的对象是教师提前布置好的任务,一般在下次案例教学课之前进行,目的是为做好案例分析打基础;课后阅读是则是本节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余涉猎更多信息管理学科知识,通过课后案例阅读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更新知识,以拓宽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的鲜明和教学过程双向交流的特点。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通过案例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的课前准备、案例讨论的正确引导是实施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费成, 宋恩梅. 信息管理学基础[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岩松, 赵明晓, 李健等.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徐有芳.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5): 107-109.

[4]刘春, 程效军, 吴杭彬. “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特征分析与应用[J]. 中国地质教育. 2012(3): 90-93.

[5]马云鹏. 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28―01

为满足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校涌现出来,为社会培养各类艺术人才。艺术类考生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问题,原因是什么,作为艺术学校的老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艺术生的主要心理及行为特点

1.意识上自主,行为上自我。他们这一代都是成长在象牙塔中,在421的家庭结构中成长,他们是家庭的核心,由于长辈们过度地关注和他们生长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缺乏独处时间以及自由的生活空间,和同龄人交流相处的时间甚至都非常少,所以他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主意识。以自我中心是艺术生在行为上的突出表现,虽然他们表现出过早成熟,但是实际上他们很容易依赖他人,缺少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由于缺少隐私,他们使用新的网络语言来保护自己,使他们和父母之间已经有了“网络鸿沟”。他们想张扬个性,但同时又缺乏自理能力,不能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在人与人交往时,他们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缺乏集体归属感,强调自身价值,他们虽然很乐于接触新鲜事物,行为表现出成熟,但是心理脆弱。

2.情感方面趋于感性,行为上易冲动。艺术生情感表现非常强烈,张扬而外显,喜形于色。对自己喜爱的毫不掩饰都表现出来,同时对自己厌烦的,也采取激烈的行为进行反抗。情感上他们自尊心强,虚荣心强。他们用张扬个性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他们崇拜自己信服的人,对获得的好成绩骄傲自满,当他们的缺点被揭发出来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愤慨,甚至会有激烈的行为来表达。

3.认知上是非易混,道德观念弱。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紧跟潮流,每当讨论问题时他们都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们受到社会的熏染,看似复杂圆滑,但是表现得直接坦率。艺术生在判断是非,美丑,善恶时经常有悖常理,虽然他们敢爱敢恨,但是却无法真正知晓是非对错,是非观混淆,致使引导行为能力低下。

4.意志品质不坚定,行动上不能持之以恒。艺术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不足。据调查:约有83.2%的学生表示在遭到挫折后,自己心理会有阴影。甚至有8%的同学表示自己可能会一蹶不振。他们总是常立志却不能够立长志,对于既定的目标缺少行动力。

二、艺术生特征形成的因素

1.家庭环境。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及亲属为人处事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他们不断在模仿成年人说话办事的方式易导致他们表现出早熟。当前的艺术生普遍存在诸如“家庭背景复杂、单亲或父母不和”等家庭氛围,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形成了自闭的性格,有的则由于家长对他们缺少关注就自暴自弃。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学生在出现问题时不会从自身去考虑原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于同龄孩子交往的减少逐渐导致了他们在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失调、冲突、不听劝说、顶撞老师和同学,甚至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来,对批评和教育往往产生逆反心理。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范文4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也有了一定基础,身体正处在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的初始阶段,学习上正准备从小学向中学过渡。这种特殊的处境,使他们的心理具备了儿童和少年的双重特点,处在质变前的孕育时期。

一、认识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从无意注意占优势发展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交替,注意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从7岁~10岁的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到了10岁~12岁的25分钟,注意的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顺利进行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应减少游戏性的运动项目,适当增加活动时间稍长且有点难度的项目,如组织男生进行篮球、乒乓球等球类锻炼和比赛,组织女生进行健美操、舞蹈等训练。跳绳、踢毽子等传统活动项目可以继续开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记忆水平有所提高。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由于学习上的进一步要求,使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得到了发展,记忆的目的性明显增强。记忆方法已不再仅靠机械记忆,而开始进行意义的、理解的识记,但机械记忆和对具体形象的记忆仍占较大比例,记忆的内容和数量较以前已有成倍增长。老师若能使儿童逐步学会自己独立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并自觉检查自己记忆的效果,将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继续提高。因此,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既要让学生能够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同时又要让他们能够掌握体育运动项目一些专业术语,理解参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更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

在思维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日益增多,掌握概念的水平已接近以本质抽象思维特征为主的较高水平。已能够给概念下一个初步的和基本的定义。他们在理解力上也已达到间接理解的水平,即能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体育锻炼对以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体育运动的具体项目中,要给学生讲清技能和技巧,让他们能够掌握简单的运动理论,为他们更好地锻炼身体服务。

二、意志品质不断强化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已逐步增强,他们能够主动地参加自己所爱好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对于克服学生的依赖性是有利的。但同时,随着学生要求独立的愿望愈加强烈,老师要注意防止学生形成独断性,即过于任性、执拗和固执。在给学生一定自由的基础上,要坚持是非原则,使学生在一定限度内作为,而不可让他们为所欲为,否则后果将难以设想。

高年级学生行动中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已有明显发展。已能安静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连续学习较长一段时间,一般能坚持先做好作业然后再玩,有时甚至能中断已进行的游戏而开始静心地做起作业。但也有不少学生的坚持性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遇事容易半途而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老师应防止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应多从积极方面鼓励学生的上进心。还有一些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好冲动,这一般与儿童精力旺盛和缺乏独立性有关。为此,老师应为学生适当安排一些补充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克服外来影响的干扰,主动向学生提出稳定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任务。这样,就可逐渐克服其冲动性,提高自制力。

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体育更多地表现为“玩”,到了小学高年级,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是为锻炼身体服务的。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长跑运动、篮球比赛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除了在校内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以外,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好经常开展校外体育活动。如爬山、越野跑、夏令营等,这些运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三、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发展,民主平等和发展自我的需要已出现萌芽,而要求得到理解和尊重的愿望已比中年级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评价能力。已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教师的评价作出简单的再评价。因此,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严肃、认真,并力求准确。否则,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就会伤及他还很脆弱的自尊心,或者诱发其反抗心理。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但毕竟还是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成熟。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解他们的一些异常行为,并帮助他们解决在体育锻炼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心理特点 引导方法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1.价值观多元化,包容性更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一元化而呈现多元化,学生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有崇尚欧美文化的,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学生们也能表示理解和包容。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集中到具体的事情上,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也要求学校和老师及家长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宽容些。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信仰层面的东西。他们选择朋友的优先标准是志同道合,推崇的是互惠互利;他们眼中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战,而是互相协调,彼此借鉴经验,相互提携,将自己的优势和利益最大化,从而达成共赢的局面。

2.知识面广,好奇心强,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全球一体化时代,“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最易被新的价值观,舶来文化所感染,他们视野更开阔,心智发展超前,对网络、新的传媒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认知度,许多“90后”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电脑上度过的,在网络世界里,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极大的扩张。所不同的是,表面上看“90后”大学生在电脑上所关注的问题并不全部是社会知识、学习方面的问题,也许你会感到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如网上购物、网络游戏、QQ空间、博客等,而这些恰好是他们了解社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与外界沟通、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的重要平台。

3.寻求成功,追求自我价值。很多“90后”认为,成功并不只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有依靠自我的力量,才能够做到事业成功,只有获得了成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他们看来,许多事情是可以独自完成的,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自由的愿望,不愿意受到太多的束缚。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独立生活,更看重事业,在确立目标的时候更注重与现实联系,而不是好高骛远。

4.缺乏理想,但勇于负责。武汉大学对“90后”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有77%的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很少喊什么口号,更为注重实际、实用,有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5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学生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5.注重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功利增多。大部分“90后”学生非常注重社会关系在学校学习和毕业求职方面的作用。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各种变革,懂得综合各种关系,会很好地利用各种时机为自己增光添彩。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因此非常注重就业的结果,而且想方设法为之努力。他们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这一个目的而服务,如争做学生干部,争取入党,争取优秀称号,参加社会活动,等等,凡是对就业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方法及活动,都受到学生的推崇和热衷。

二、正确的引导方法

1.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要想了解“90后”学生,首先要知道他们成长期所处的年代和上一辈发生了几乎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环境、经济和生活水平,接受教育的方法,这些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最重要的影响,他们不认同上一辈的价值观和做事风格,更反对上一辈对他们的说教,所以教师、家长不能按自己的价值观去评论“90后”学生的价值观,要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目的和心理。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使他们不形成或少形成逆反心理。要对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珍爱,要把学生作为真心朋友,而不要看作实现理想的工具,既教给他们新的知识,还要共同探讨他们的未来、他们的前途,不敷衍,不表演,真心实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注意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用现代传媒手段对他们进行引导。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国外,没有受到过国外的教育,不了解国外的文化,只是因网络、电影、电视剧宣传而盲目崇拜国外文化、政治制度,所以我们要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来教育他们,尤其要多开展旨在弘扬爱国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如果融入合理游戏、博客、动画等的现代教育手段,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精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

3.加强学校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自己的组织,他们根据个人的喜好加入各个社团,他们会全身心投入社团活动,而社团活动置于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各级领导和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通过社团组织对大学生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通过社团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可以让他们充分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理解社会,还能够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可以提出问题,再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学生在参与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体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目的,一定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 对象特征 大学生 心理干预 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日趋紧凑,竞争日趋激烈,心理疾病发病率也进入高发期。这种形势下,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肩上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社会竞争、人际关系中的适应困难、家庭经济的压力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多。同时,大学生普遍心理健康知识匮乏、抗挫折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低下,大学生渐渐沦为“心理弱势群体”,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的大学生杀人和自杀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的重视。据统计,大学生群体与国内其他同龄青年群体相比,在强迫、焦虑、偏执、抑郁、人际敏感、精神病等方面成高发趋势。相关的调查研究还显示,自杀已经占据15-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201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达25.6%(1581/6176),自杀未遂报告率达到了惊人的1.9%(120/6176)。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极其严峻。同时,焦虑、抑郁、躁狂、人际敏感等类型的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也呈现出“集中爆发”、“频繁爆发”的趋势。

2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阶段在生理发育的过程中属于危险期、敏感期、断乳期,心理结构各部分的发展情况不平衡,自我意识常常模糊、矛盾。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包含了极其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因素,通过前期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际调研,大概可以归为三个方面。

2.1个体的心理成熟与生理成熟的时间错位

大学生普遍都处于青春期,心理成熟度还远远未达到稳定状态,青春期的个体普遍呈现出情绪波动大、敏感、情感丰富、观念极端、自控力差、渴望与异往又容易陷于鲁莽或羞涩等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儿童营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我国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相较以往却大大提前了。心理成熟期与生理成熟期的错位导致大学生在处理异性关系、角色定位、价值取向、情绪调整等方面问题都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2.2社会转型与市场竞争导致的心理焦虑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计划和市场并存,相互博弈,形成了所谓的“体制内外”的区别。体制内相对安稳的工作环境相比体制外残酷的市场竞争,更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近年来,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压力,国进民退的趋势得到了强化。这就使得大学生在面临未来就业抉择时,普遍渴望进入体制内的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等。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这些单位的进入门槛很高,大部分大学生都只能望而声叹。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体制内外有别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产生了障碍,普遍不愿意从社会的呵护对象积极转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这种深层次的焦虑使得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始终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背景之中,为其它心理问题的出现制造了温床。

2.3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造成的心理调节障碍

由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前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都投入到了学生的考试能力提高当中。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投入不足。一些学校和家长甚至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英语、语文方面的所谓“培优”,而不愿意花费精力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升学的恶性竞争,一些初中和高中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缩减为半学期一次,甚至直接取消心理健康教育课,用来进行语数外理化生的授课。在社会大环境普遍浮躁焦虑的形势下,大学前的心理教育无法承担起化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学认知和调适能力的重担。在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社会的压力开始通过就业、交友、情感等方面直接影响到广大学子。于是,长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产生的恶果开始显现,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普遍偏低,为了恋爱、交际、学业而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情况便开始见诸校园。

3大学生心理干预模型的构建

当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心理危机的干预成为重要的改变因素。各个高校都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措施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事件的出现。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情绪压力,提高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并能使自己的心理状况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模型的构建,大多还处于研讨试验阶段,制度化、模块化的实践操作亟待建立。

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学生心理工作的多年经验和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创新思维,学院心理工作团队通过精心总结归纳,以模型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方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特征模型。该模型由四大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又细分为三个维度,这些模块构成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主线。

这四大模块分别是:特征监测与评估模块、干预主客体关系构建模块、跟踪干预与关系长期维护模块和支持与系统更新模块。

3.1特征监测与评估模块

3.1.1课堂与寝室

建立心理普查排查制度,入课堂、入寝室、入食堂常态化,监测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针对长期逃课、校外住宿、寝室关系紧张(孤僻)或其它特殊情况,高度敏感并详细记录,及时介入,精确评估,尽早诊断。

3.1.2即时聊天工具与社交网站

深入学生的虚拟空间,广泛关注他们的个人主页、微博、QQ空间、好友圈、个人博客等网络平台,对于其在虚拟空间表达出的负面情绪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发现心理危机源。

3.1.3家长

积极回应家长的来电、来信,密切关注学生与家人交谈或相处中流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征兆。辅导员发挥工作主动性,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找出心理危机的根源。

3.2干预主客体关系构建模块

3.2.1了解干预对象与其制造接触

很多心理干预对象都存在较强的自我防御意识,特别是在干预初期。此时,如干预方法不当,就很容易丧失建立信任的良机。所以此时干预的途径选择尤为重要。

3.2.2心理危机转介

诊断出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后,按照预定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将当事人稳妥地转介给心理健康工作专业机构,由专业人士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做进一步的评估、诊断、治疗。这一点在新《精神卫生法》出台后尤为重要。

3.2.3与干预对象有效沟通

在心理危机关系构建阶段,积极与其家长、朋友沟通,从不同侧面了解干预对象在家庭、朋友圈的情况,可以大大缩短干预者与干预对象之间信赖建立的过程,并做到有效沟通。

3.3跟踪干预与关系长期维护模块

3.3.1观察对象特征变量变化

在前两个模块中,干预者已经对干预对象的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评估。在此后的治疗矫正阶段,干预者应根据对象的特征,制定长期的观察计划。干预者对情绪、习惯、兴趣、身体状况、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家庭关系这七个重大特征变量的变化,高度重视,记录在案。因为这些特征变量反映了个体应对的内容。

3.3.2响应对象特征变量变化

干预者在监测到对象特征的变化之后,要及时向干预对象做出适当的反馈。如变化剧烈,则应在第一时间汇报,并通报心理工作机构。干预者应通过定期谈话、询问亲友等方式,深入了解变化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改善其心理状况,强化其自我调节能力。

3.3.3巩固平等关系

通过长期的监测与互动,干预者应谋求建立长期的平等性互助友谊。根据系统论的观点,长期的单方面帮助难以建立稳定的关系。在长期的沟通过程中,干预者应尽可能创造机会,使单向干预转化为双向互动。这样会可以大大减轻干预者的精神压力,也可以有效帮助干预对象宣泄心理压力。

3.4支持与系统更新模块

3.4.1法律及制度

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复杂性,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不但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更需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切实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特征模型构建、应用过程中,干预者要遵循法律准则。如新的《精神卫生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

3.4.2应急预案

一套科学、高效、不断完善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是模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急预案应该对模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制定出详尽的规定,并由专业人员定期对预案内容进行研讨、更新。预案要反应迅速、预防为主、教育优先,切实尊重心理科学和法治精神。同时,还要做好与上级领导部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医院的衔接。

3.4.3培训与提高

模型的专业化、系统化、模块化要求心理干预实施人员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出色的工作能力、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工作启动以来,心理健康工作将越来越专业,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将职业素质技能培训制度化,为心理干预人员安排充分的培训学习的机会是心理危机干预模型能够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心理培训与心理讲座等也是系统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李静.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研究[J].吉林画报・新视界,2012(1).

[2] 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3] 张本钰.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 宋迎秋,姜峰,林媛.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3).

[5] 蒋德勤,姚荣英.大学生自杀行为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6] Egan.G.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 李金攀,史晓红.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研究综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

[8] 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9] 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12).

[10] 张大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