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自己则留在农村与父母一方或者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的孩子。留守儿童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获得家庭的收入,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城市一起生活,只能将他们交给祖父辈或者亲戚朋友照看,这些本应该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比较起来,具有早期性、日常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关键的角色。然而,父母在离开家庭,远赴城市打工之后,如果忽略了自己作为家庭主体角色的责任,只顾赚钱养家,让孩子跟随祖父辈或者亲朋好友生活,对于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孩子来说,如果教育不到位,很容易在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是父母同时外出。大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但是这些监护人由于年老力衰或者家教意识较为薄弱,并没有真正承担起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往往只重视孩子的生活,而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另外有些家长因为对长期在外,没有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而感到歉疚,便采用物质补偿的方法,给孩子较多的零花钱,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父母的这些做法,忽视了与孩子进行心灵和亲情沟通,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总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的首先是生活艰难,很多出现了中途辍学的情形,相当一部分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就是缺乏抚慰,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身心健康令人担忧;另外,监护人的素质不高,难以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心封闭、自卑懦弱、行为孤僻、嫉妒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演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课题。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多管齐下,从各个方面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关爱。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父母的思想认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般是将留守儿童委托给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照看,出于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监护人也都很愿意监护好留守儿童。但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在实际监护过程中,监护人只是照顾好了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却不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归纳起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时间严重不足

据统计,在留守儿童家庭中,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和孩子联系一次,21%的家长每个月才会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会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没有和孩子联系过。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与父母直接接触时间极少,让留守儿童的教育严重不足,监护人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问题,而很少考虑对孩子的教育。

(二)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远离孩子,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这是很多农民工父母面临的问题。很多农民工父母都是选择以金钱和物质来作为奖励措施,以体罚作为惩罚措施。他们以成绩好坏来作为判断标准,如果成绩好,则会奖励孩子金钱和物质,成绩坏就会对孩子进行打骂。监护人由于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不高,往往就会听从留守儿童父母的这种嘱咐,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三)教育理念偏差

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好、学习好就行,忽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他们在孩子的成绩上,只是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而不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他们认为自身素质不高和能力水平有限,不能够教育好孩子,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没有尽到自己应该要尽的教育责任。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1.慎重选择。农民工要慎重选择外出打工,要把孩子放在比金钱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在农村的收入确实无法供养这个家庭的话,可以让夫妻一方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方留在家里照看孩子。而且,最好是母亲留在家里,因为女性心思细密,而且有耐心,孩子更加愿意和母亲交流。如果夫妻双方都不得不外出打工,那么,尽量将小孩带到打工所在地接受教育。

2.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离开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父母,一定要及时和全面了解子女的情况。第一,要利用各种渠道,比如书信、电话甚至网络,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交流要频繁一点,要对孩子倾注更多的关爱;第二,要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方面的情况和生活方面的情况,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行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3.完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多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要在孩子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扮演一个家庭教育者的角色。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教育,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学校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中小学校都应该统计学生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这份“留守儿童档案”必须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通过这份档案,学校可以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在中小学中建立一个教职员工帮扶留守学生的制度,形成教师定期家访、与留守学生谈心的一套规章制度。同时,定期开展一些帮扶教职员工、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会议和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不让他们产生孤独感。另外,教师还要多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三者之间的联系。

3.开展心理咨询。现在心理咨询站已经逐步在农村各个学校扎根,而学校也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学生,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且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一些交流,帮助学生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方面

1.明确部门职责。留守儿童在性格、人生观方面还处在未定型的关键时期,受外界影响较大。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室、歌舞厅和网吧等场所,政府要加强监管和整治,严厉打击将、黄色刊物和电影带入校园的行为。同时,政府应该要组织专门人员,在学校周围进行巡视,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2.落实留守学生管理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将留守儿童的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要保证每个留守学生都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爱。政府要和学校以及村组干部一起,统计留守学生情况,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资助贫困的留守儿童,让他们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目前,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还是相当薄弱,师资力量也不够强大,政府应该要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4.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机制。政府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可以聘请一些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来当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董士昙,解永照.农村留守儿童与犯罪―对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23(4):62-69.

[2]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5):35-42.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文2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十分关注的对象。有学者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的22%,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这个比例更高。如此多的儿童远离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教育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引发了广泛的忧思。我们若不及时妥善解决今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二十年后,这批孩子必然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问题

1.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北部,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92%,现辖1个副省级市、1个较大的市、10个地级市、1个地区,以及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六普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总人口为3 831万,截至2014年下半年,黑龙江省约有18万农村留守儿童,超过70%的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中东部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三市。北部的伊春、黑河两市虽然总数不多,但比例较高,占本地儿童的5%以上。

2.留守儿童的情感特性。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长时间没有陪伴,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会感到孤独,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化初期缺乏足够关爱,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引导,亲子关系疏远导致的情感缺位,极易导致其性格发育失常。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少儿期在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至关重要,因为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最为迅速,早期社会化的一些重要认知皆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但由于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农村留守儿童对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容易出现恐惧和怀疑,致使易发对抗情绪,逆反心理较强,出现逆反行为的几率较大。隔代看护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老人的观念认知产生反向心理,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乖张,生活无规散漫,自控力和自觉性变差。

3.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一是辅导缺失。黑龙江省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其中具有高中学历的仅占约18.5%,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及质量低下。二是监管不力。黑龙江省农村儿童留守有三种监护类型:即单亲照顾、监护和隔代照顾。这三种方式中,第三种比例最大,孩子大多留给父辈老人,也就是隔代监护。他们大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没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多认为满足衣食住行和安全需要就是合格的监护,缺少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引导和其他层面的监督。

4.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及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完整,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学校也没有办法得到充分有效的感情照顾,两个重要成长环境的功能缺失容易使其心理发育出现问题,造成心理成长困境,这样既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其早期社会化的进程。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大背景下,农村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有限,致使他们没有有效的办法或先进的观念更多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仅有的术科教学很难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在没有给予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足够心理认知引导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会受到很多障碍限制。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存在空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制造了诸多灰色地带。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在实施模式上存在问题,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几乎为零,老师与家长间的联系沟通较少,没能及时反馈孩子的在校学习状况。

5.留守儿童制度保障现状及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一系列制度壁垒,让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子女想要融入城市生活变得困难重重,劳动力有进城务工生活的自由,但户口限制使其很难享受到真正的市民待遇,要想为孩子提供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受教育的环境更是奢求。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农村儿童进城受教育就需要产生一系列的关联成本,同时学校的正常运转也需要更多的资金,作为发挥辅助功能的社区,其运转同样困难不少。处于农村的学校则由于多方面原因,既不能吸引来优秀的教师,也没条件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而对留守儿童教育起辅助功能的农村社区,资金完全依靠财政才能运转,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亦是令人担忧。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建议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从宏观角度讲,包括社会、文化与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性因素。从微观角度来区分,主要指外部生长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农村社区三个方面,他们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三个最主要环境场域,这些因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建议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配合政策调整,从破解制度樊篱出发,采取长期有效的、系统完备的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优化制度环境。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仍需要政府为主导,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完善,二是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未来。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提高问题意识,做好规划部署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有针对性地增加财政投入。建议政府在进行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将留守儿童教育投入纳入预算之中,将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融入当地社会民生发展的规划之中。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仍无法达到完全公平,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在发展乡镇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省级财政则要对贫困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黑龙江省应根据自身实际,在贯彻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着重培育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对完全公益性的组织要划拨资金,使其能够正常运转,为农村社会民生的建设提供服务。

二是完善相关服务,提供后续保障。结合省情,切实维护城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权益,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提供离户籍地近的就业信息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在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一部分群体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联合相关部门做好其子女的入学工作,同时尽可能简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子女的入学程序,并做好入学后的教育跟踪工作。针对黑龙江省工资待遇偏低的现状,存在一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无力支付其子女在城镇的教育成本,相关部门可制定相关政策,依规应给予补贴和减免,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配套的监管服务系统,对拒接或收取议价的情况坚决予以查处,保障随父母迁往城市的留守儿童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

2.发挥社区功能,提升辅助能力。一是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完善其辅助监护能力,弥补留守儿童课外社会化场所不足的问题。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辅助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服务职能,就当前黑龙江省实际来讲,可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及其监护体系的有力补充。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基本没有儿童社区教育的相关社会组织,对孩子的补充教育仍处于断节状态,但相对紧密的邻里关系,使得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能够使留守儿童无形中对社区内的邻里有亲近感,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环境,避免其产生不良行为。二是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黑龙江省可根据实际,鼓励当地的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采取市县联动、县域互动等形式开展家庭团聚送亲情、免费体检送健康、亲情讲堂送关爱、快乐成长送帮扶、励志教育送文化等活动,试点建立农村家长培训班、留守儿童教育咨询站等。号召社区内有条件的家长加入到志愿者组织,担当“监护人”,以就近原则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动态给予适当关心照顾。东北乡村较为亲近的邻里关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人力基础。社区还可以不定期组织开展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集体活动,如带他们帮社区居民做些农活等,以培养他们的互助观念。

3.提档学校教育,保障人力资本。一是成立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由小组成员建立留守儿童教育追踪档案。小组成员定期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教育状况沟通,使其监护人能够充分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向。不同学校主体间的小组成员可以不定期进行经验交流活动,更新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学校要做好跟踪信息保密工作,在记录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的同时,要注意维护留守儿童的自尊和隐私。当地文化部门和公安部门要联手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绿色校园环境,在儿童自控力弱的时期剔除不利环境因素。二是发挥班主任老师的教学外功能,在学习方面用更多的心思指导这些孩子的同时,可安排班级内同一个村社的学生结成互助小组,平常一起上下学,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的同时,让其从这些日常交往中养成互助互爱的人生品质。在班集体活动中,鼓励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在住校生活中,尽可能地使他们感受到爱和关怀,增加安全感,任课教师还应留心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夸赞,以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班主任还应注意班级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和交往动态,把他们的心理健康跟踪作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演讲、小话剧等多种形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文3

根据对近几年几篇文献的探究,笔者结语了一些关于特殊困境儿童及社会保障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以便发现这三类特殊儿童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变化。

1.1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资料

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特别是湖南、河南、安徽、四川、江西等省份留守儿童比例非常高。后来在2013年5月10日最新公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农村17岁以下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2.55万,加上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并逐年扩大。

1.2孤残儿童的背景资料

根据民政部2008年启用的全国孤残儿童信息系统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失去父母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孤儿约71.2万名。根据民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收养孤残儿童10万人。

1.3自闭症儿童的背景资料

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另外,我国政府2006年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以期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服务体系。

2研究现状及原因

2.1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生活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五个方面。

2.1.1生活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绝大部分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其主要生活来源以“劳动收入”为主,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补给,极少部分祖父母还会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金。总体上来说,这些儿童的祖父母面临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压力,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生活困难的问题。

2.1.2安全问题

由于隔代监护,缺少了父母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这就导致了对留守儿童监护力度的减弱。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范能力弱,再加上尚未成年的留守儿童身心发育都还不成熟,对安全隐患的认识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低,更容易导致被拐卖,溺水,受等人身伤害。

2.1.3心理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还很弱,所以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缺少了父母,家庭,社会的陪伴和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生理和心理的转变和过渡,会更容易产生孤僻,焦虑,自卑,偏激等不良心理倾向,甚至产生越轨行为。3.1.4教育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留守儿童处在一种不稳定,临时的家庭结构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系统不稳定。而且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及时的监督和交流,部分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管教,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加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匮乏,加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1.5医疗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长期良好的生活照顾,这就大大增加了留守儿童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害及患病的可能性,加上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落后,更有些家庭贫困而买不起药。

2.2孤残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孤残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生活环境问题、医疗康复问题和教育就业问题三个方面。

2.2.1生活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被遗弃的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给福利机构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儿童福利机构都存在收容能力不足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床位需要,而且受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成本在不断加大,经济压力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有许多家庭寄养和无人收养的孤残儿童处在及其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下。

2.2.2医疗康复问题

对于孤残儿童来说,主要的问题以心脏病、肢体畸形、脑瘫、先天性精神残疾为主,其中残疾儿童比例非常大,对于他们的手术和康复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和难度,而且在每人每月固定的日常生活所开销的费用基础之上,可用于医疗和康复的费用明显不足,而且福利机构康复设备和康复人员的不足也限制了孤残儿童的康复问题。

2.2.3教育就业问题

针对孤残儿童的发展过程,其中主要面临的教育和就业两大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对孤残儿童在政策和社会福利上有许多层面的补助,比如免收书费和学杂费,给予经济资助等等。但是还会出现继续教育阶段困难,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限等现实因素。

2.3自闭症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孤残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法律问题、医疗康复问题,经济问题和教育问题四个方面。

2.3.1法律问题

目前自闭症并没有被列入《残疾人保护法》的保障范围,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来保障自闭症儿童的各项权利。用法律来明确规定自闭症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对于完善我国自闭症儿童社会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2.3.2医疗康复问题

据调查,全国现在自闭症康复公办机构不到30家,家长创办的机构占70%,能接纳自闭症儿童总容量非常有限,根本得不到任何康复和教育服务。

2.3.3经济问题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基本上存在严重的经济来源不足的问题,除了满足日常的开销之外,大多数费用都花在了儿童的治疗和康复上,从而造成家长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2.3.4教育问题

自闭症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较少,自闭症专业教师薪资福利较低,得不到国家的社会保障,这些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研究结论

3.1困境儿童范围的广泛性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类别的困境儿童,比如重病儿童、重残儿童、孤残儿童等等。这些真实的个案都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活脱脱的写照,还有更多偏远地区或者未能主动联系的困境儿童及家庭需要社会的关注,其家庭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和急需解决。

3.2困境儿童服务的多样性

困境儿童服务主要涉及医疗,教育,康复,生活,就业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对这几个方面的日常开销以及国家政府在这几个方面给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对困境儿童的服务可以在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和介入,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是一个新的议题。

3.3困境儿童立法的滞后性

通过笔者对文献和访谈的结语发现,目前中国并没有制定一部《儿童保护法》。儿童社会保障这个领域与妇女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所以在困境儿童社会保障的立法上,需要明确和说明各部门的管理职能,避免出现法律盲区和不合理的分工,最终导致困境儿童的权利未能受到保护。

3.4建议和措施

目前我国儿童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覆盖范围,资金筹集,保障项目,待遇水平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出发点,明确管理部门,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投入,并尝倡导宣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逐步完善中国特殊儿童在经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的综合体系。国家和政府应该完善特殊儿童立法保障和特殊教育体系,来维护这些特殊儿童在经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权益,制定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并进行适当的评定和监管。大力加强专业人士队伍建设和专业治疗救助人员的培养,能够对特殊儿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提供双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另外还要不断在科研和学术上大力投入,为研究工作提供方向。大力普及宣传困境儿童及家庭的特殊情况,号召社会大众减少甚至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让这些特殊儿童可以尽快地进行社会再融入的过程。

3.5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对于困境儿童心理层面的研究非常少,包括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孤独感,自闭症,社会融入和心理支持等方向,这同时需要社会大众消除自身的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4结语和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51-0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一方或者双方进城打工,儿童则交由祖辈朋友或者邻居进行照看,而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日益突出,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而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则日渐增多,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的表现优秀,会遵守老师与监护人的规则,按照要求完成学业,表现出懂事的状态。然而,另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则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将自己沉浸在武侠小说的虚幻世界中,甚至某些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习性的影响,开始学会抽烟与喝酒,严重者则进行打架、斗殴等活动,且与社会不良群体关系密切,不服从家长与教师的管教与约束,出现较多的逃学与厌学等问题。某些开始出现不良的行径,作出违法的事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1]。

二、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需要忙于工作,没有较多的时间对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塑造,一直以来,留守儿童都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习惯引导。留守儿童只能够在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监护下成长。然而,由于监护人的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与儿童存在较少的共同语言。因此,其虽然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育,却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虽然给予儿童一定的物质保障,却忽视留守儿童的内心感受,一般只要确保留守儿童可以按时回家,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则不会出现较大的差错,不关心对留守儿童的习惯的养成,采用放任式的养育方式。此外,由于爷爷奶奶的岁数较大,他们的身体素质较差,缺乏足够的精力照料好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据调查研究表明,一部分的农村学校会聘请教师代表家长照看学生,学校会为留守儿童安排适当的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扮演者父母的角色,各个班级的教师则要负责本班的留守儿童的问题,给予其生活与学习上更多的关爱。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的数量日渐增多,教师不仅要负责繁重的教学任务,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致使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

3、缺乏来自于社会的关爱。现阶段,社会各界没有提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并没有举办针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活动,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更没有形成全面覆盖的网络体系。相关职能部门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在留守儿童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的苗头时,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恶化。此外,由于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周围开遍各种网吧、游戏厅与歌舞厅等。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缺乏一定的自制力,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大量的留守儿童荒废自己的学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出现大量的退学与辍学等事情。此外,一部分的留守儿童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所利用,在不法分子的威胁、恐吓下,则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等事情。

4、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孤单、焦虑与失落等。一些留守儿童缺乏做事的动力与持久力,经常好吃懒做。此外,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于来自于父母的批评指责等,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心理,且将自己与周围环境隔绝开来,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的心理成长。

三、纠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1、提升监护人的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出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没有较多时间照料与看管留守儿童。因此,爷爷奶奶等作为重要的监护人,则需要承担养育与照看留守儿童的责任。所以,监护人一方面应保障留守的儿童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则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此外,监护人在工作中,应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正确引导儿童的行为。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场所,应为留守儿童开设多种形式的课余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间的沟通与了解,促使教师能够对留守儿童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给与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使其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健康阳关的心态面对日常的生活。

3、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应发展农村龙头企业,为农民工创设更多的工作岗位,进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其中,在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充分地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让家长与孩子创造更多相处的机会与时间,进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3]。

四、结语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人们越来越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探究其原因可以指导,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不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儿童的个人问题,而需要综合地考虑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不良行为问题的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吴 薇,杜壹明.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5-6.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07-03

留守儿童问题在社会上越来越突出,他们的生活、学习没人照顾,与一般孩子相比他们的心理发育较不成熟,生活水平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留守儿童在学习、自控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得都要比一般孩子差呢?蒋忠、柏跃斌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中最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了关于单独外出的流动人口中的打工者,将儿女留在家中,在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对孩子的教育减少。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减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农村儿童。近年来,由于“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热词频繁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在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现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他们身边,他们缺乏关爱和教育,生活上存在不少危机。不少儿童在接受教育、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权益经常受到侵犯。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会导致他们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缺少管束和说教,不少孩子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会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旷课、欺负同学等行为。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还会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此类未成年人违法案件占到所有案件35%以上。

同时,留守儿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缺失状况严重。他们学会了怎么去接受别人的爱,却不懂得该如何去向别人施予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对别人缺少诚信,认为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社会责任感匮乏,同时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法。“留守儿童”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如果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隔代教育就意味着由文盲来培养孩子,如果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毕竟不是自己孩子,不适合过多管教。同时,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和教育也十分有限。结果造成亲戚以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在家教育孩子的情况,所以学生的道德教育就这样放任自流。此外,孩子所处的环境、结交的朋友等都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塑造有一定的影响。调查表明,20%以上家长以为如果孩子认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必然会对他们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诱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还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少数“留守儿童”会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也带来相当的难度。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扶持的力度,努力达到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平的平衡;二是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只有让农村贫困地区发展起来,才能减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进而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应该对留守儿童多加重视,否则可能会对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造成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受关注的综合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留守儿童群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受性别条件影响不大。初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心思细腻,比较敏感,同时缺乏家庭温暖。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时容易表现出心理问题,而且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以小学生为例,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匮乏和自卑等。留守儿童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有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强,然而在交际恐惧、孤独感方面与其他儿童却没有明显的差别。

家庭教育环节的缺乏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很大影响。留守儿童处于需要关怀的年纪却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造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的性格,这种性格又在社会交际过程中造成了障碍,最后以孤僻、拒绝交流的身心语言表现出来。此外,资金的缺乏,对父母在外状况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对于成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心理负担,何况是留守儿童。最后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留守儿童从内向转变为拒绝交流自我封闭心理状况的日益恶化。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父母外出务工,缺乏家庭教育环节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通过对西安周边农村学校的走访调查得出了以下数据:留守儿童中,父母皆外出务工的占总体的百分之三十五,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守的占百分之六十五。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对于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缺乏监管和家庭教育,孩子由于年龄小自觉性较差,学业的完成度较低。对于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守的家庭来说,留守一方往往要承担全部的家庭责任和生活杂事。同时由于自身文化条件限制,一没有精力二没有条件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倾入精力。和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家庭一样,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也存在着缺乏监管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父母外出务工势必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造成影响。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低,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当地学校老师能力、精力限制,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无人关注,逃学,辍学等行为屡屡发生。同时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时被托管人由于文化程度低下,认为不是自己孩子不好管教等种种因素也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熟视无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造成很大影响。

父母当然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但是由于资金、精力等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也不高,随着孩子教育程度的日益增长,所能提供的直接帮助越来越少。另外,资金缺乏和农村条件限制,即使想要给孩子报班辅导也找不到合适的辅导班。另外,由于观念原因,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对接受教育的意义认知不高,觉得念书又花钱又没用,还不如早早辍学学一门手艺,既能帮助家里也能养活自己。这种观念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留守儿童本身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就低于城市同龄儿童,辍学率却还要比城市儿童远远超出。再加之农村学校本身条件限制,办学资金、师资、场地等各方面条件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学校应加大社会力量的募集,加大宣传力度和对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联系,加强信息的及时交流,建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留守儿童教育培养体系。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被托管人问题

通常是就近就亲交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托管。然而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偏大,健康、精力存在着很大问题,本身就需要别人照顾,能投入到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和关怀就更少之又少。而且农村老人普遍教育程度不高,没有文化,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吃好穿暖不生病的基本要求上,对于其心理健康和教育状况,老人们是一没意识二没办法去照顾和看管。同时由于年龄差异的存在,共同语言几乎为零,留守儿童没有耐心和兴趣去听老人讲自身的故事和对他们的教诲。老人也听不懂留守儿童口中的现代名词和思想。仅有的交流就是“饭吃了没”“冷不冷”这种基本对话。老人没有办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实质监管,打打不动,骂骂不听。监护责任根本o法实质履行。

第二种是交由同村亲朋好友监管,这种一般都是叔叔、伯伯等父辈同龄人,年龄差异较小,也更有精力履行监管责任。然而留在村子里的中年人本就不多,这不多中的大多数还有自己的孩子,这就造成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不闻不问和不上心。留守儿童与亲生子女待遇的差异感更刺激了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与逆反心理,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伤。

第三种即留守儿童年龄较大,有一定自理能力,父母将留守儿童独自留在家中,或者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但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儿童,自身就需要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却还要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造成了对于现实的消极情绪。对监护人留守儿童和被照顾的留守儿童都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在迷惘之下往往走入歧途。

五、关于解决农村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城市起,便存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须多方团结合力,围绕留守儿童教育为中心展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教育。

首先,家庭方面,第一要做好家庭内部的沟通与互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要想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肩负起其在成长过程中的责任。不能只是简单甩手将孩子托付与他人不闻不问,要秉持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的原则。如特鲁多铭言所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手机、书信等多渠道加强对子女状况的了解和信息的及时掌握,在假期和有闲暇时间的情况下多回家看看孩子。如带一些小礼物或者递送一些书籍等,要让留守儿童知道和了解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第二要加强与被托管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被托管人即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情况下,孩子的直接监护责任人。被托管人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人。加强与被托管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也有利于增强被托管人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关心。

其次,学校方面,要加强对于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的关心。积极与留守儿童父母和被托管人联系,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多对留守儿童进行鼓励和关怀。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避免留守儿童孤独感和逃避情绪的出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效及时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内部,班主任要积极与留守儿童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鼓励班级内部同学与留守儿童交流玩耍。在学校内部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积极的生长环境。

最后,社会方面,第一要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很多人觉得留守儿童与他无关,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漠视和回避的态度,这是不可取的。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是综合社会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怀与参与。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第二,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现状,通过改变人口流动制度,使留守儿童去父母所在的城市并有接受教育、成长学习的基本条件。或者发展当地经济,制造劳动缺口,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在当地发展,而不必抛家弃子前往陌生遥远的城市。第三,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特殊场所的监管,将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管理条款落实。同时积极在学校或社区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将留守儿童的兴趣引导到一个健康的轨道。第四,发挥共青团和妇联等公共组织的社会职能,团结、发展、培养、关怀留守儿童。与学校、家庭、被托管人,共同建立起一个立体全面的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培养关怀体制。第五,当地政府要建立起留守儿童监护保护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政策和社会资源倾斜。第六,当地高校要发挥起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发动高校资源,如学生、技术和资金等,开展留守儿童关怀和帮助活动。可以举行留守儿童一对一书信周等,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对留守儿童密集学校开展互联网远程教育支持等。将当代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同时通过大学志愿者在与留守儿童密切接触中产生的认知落差感造成的心理冲击,使其学会珍惜现在,认识到肩负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该活动的举办,在大学校园内形成关心社会,了解国情、民意,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的气氛,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

最后,留守儿童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学习生活,配合学校、社会、政府开展活动,多读书,多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与父母沟通交流,与被托管人情感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承受。

只有留守儿童自身、家庭、被托管人、学校、政府团结合作,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而成为只是一个简单、普通有家庭陪伴的儿童。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1):246-249.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文6

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心理疏导长效机制

一、前言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伴随而来的工作机会的快速增多,使得越来越多原本就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农村青年放弃祖祖辈辈赖以生计的农业生产,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辛苦打拼以谋求更好的生活。

在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是爷爷照顾孙子的生活起居和上学,但是由于老人的宠溺,家庭教育的确实及其父母关爱的缺少等,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家庭教育、学习成绩等方面的问题成为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强,使得本身就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的高校更是积极发挥自身各方面的优势,以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主要关注点来开展志愿服务。但是在志愿服务实际进行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怎样能更好的利用高校在人才、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主要着力点,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服务机制,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目前阶段留守儿童大多跟自己父亲或者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

蚌埠作为安徽省第三大城市,据2016年蚌埠市政府、民政局、教育局和公安局对本市区留守儿童联合摸底结果显示,截止2016年7月,蚌埠市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共有53956人,留守儿童问题最严重的五河县达到24757人。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还是在其他家庭教育方面,他们都需要来自父母的细心呵护以及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给予引导,而他们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很容易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于照顾,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据统计,现在农村地区由接近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在孩子成长发育的正常阶段,父母都会成为他们获得心理安慰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孩子会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及时和父母沟通使得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但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加之隔代亲人对他们的过分溺爱或者其他人的过分苛责,使得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性格柔弱内向,心理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问题,甚至产生孤独无靠心理或者对父母的不理解导致的怨恨心理等,长此以往会是得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学习教育问题

孩子的学习教育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学习监督两方面,留守儿童在学校结束学习后,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不在身边,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使得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无人过问的状况,逐渐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将精力放在娱乐、打架等方面,对学习不会产生过多的兴趣,使得他们的学习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

三、高校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保持高素质人才输出的各级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关注突出社会问题。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为了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校团委的有力推动下,各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各级媒体和党政机关的高度评价,但是在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流于形式且内容单一

在现有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学生组织社团在策划活动时,多数注重活动整体的流程和趣味性,且大多活动策划存在延续和抄袭原来活动形式的状况,导致关爱留守儿童的原本初衷被忽视。

2.忽视心理疏导和学习帮扶

留守儿童问题除了本身缺乏关爱之外,最迫切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具有专业的基础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之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相对较小,能更快的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理应在心理安慰和学习帮扶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从目前安徽财经大学14个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开展状况来看,只有经济学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开始关注这一方面。

3.志愿者缺少专业技能培训,队伍素质较低

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对于志愿者本身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在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在语言用词、行为引导等各方面都应该格外注意,这就要求活动组织方在开展活动之前对志愿者进行系列的培训,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但是在短期活动、志愿者本身学业压力和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指导老师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是以快餐式的开展为主。

4.活动整体存在经费不足的状况

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不同,高校学生本身没有收入来源,但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多需要长时间坐车到偏远的农村,并且需要给孩子们带去关爱礼物和开展活动必备用品等,开展活动经费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得到学校充分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部分高校学生活动资金本身就不多,而且各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活动都需要经费支持,使得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方面,资金的不足成了最大的障碍。

四、针对现状的解决对策

1.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只有解决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使得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肯回到家乡发展就业,才能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在师资队伍,技术知识的储备等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不用离开家乡,留守儿童问题自然也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2.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长期化、内容多样化发展

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摒弃之前各自为战,短期凑任务式的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探索项目化运作的可行性,坚持活动的长期进行并且不因社团换届和人员的流动而受到影响。

在活动内容方面,积极拓展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合理利用现代化资源。通过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本着为留守儿童负责,为学校声誉和为自己负责的原则,不断策划和创新出更有利于他们健康l展的活动。

3.注重对志愿者的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志愿者的开展活动的专业性是活动开展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高校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应该就基本注意事项以及他们的法律安全教育和学习兴趣培养等关键问题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培训,将志愿服务精神落到实处,也使得志愿服务真正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4.各部门合作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联动机制

高校虽然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真正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各方打破职能界限,通力合作。学校需要整合自身学生内部资源,积极拓展活动和给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建档等事项,保证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遗漏任何一个人,同时利用政府资源优势,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留守儿童的主流意识。只有高校,政府和社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联动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才会长久。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研究――以山西大学为例[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谢雨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0),70-73.

[3]韦红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68-70.

[4]周湘宁.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完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