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范文1
【关键词】生物课程 学生科学素养 理念
1.科学素养的内涵。对于科学素养的解释,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他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在这方面,科学素养可以增加人们观察事物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2.生物课程中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2.1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
①好奇心。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小学生在上自然课时,对自然界中的形形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
②诚实。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学生想像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学生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
③合作。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范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研究和开发一个项目,一个重大科学发明往往需要许多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因此,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搞发明创造,而是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2.2科学思维的方式。科学思维的方式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科学的思维习惯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显得重要,有了这种思维品质,他们就能够对生物学问题能作科学性的分析及批评,作出理性的决定。同时,在实践中当自己的意见与绝大多数同学不同时,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范文2
关键词:自主学习;精心设计;教育模式
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基本目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教育教学领域的关注。
基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自主学习”为中心成为网络教育环境下全新的学习模式。因此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自主学习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自主学习模式图
二、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容易使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学生目的明确,更加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授课顺序就是完成任务的顺序,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任务中既包含有基本任务,又包含有任务的延伸和扩展点。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可以量力而行了,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就可从基本任务入手,完成任务中最基本的部分,而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生,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任务的延伸部分和扩展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小组合作学习
1. 针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是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所以,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等因素完成分组工作。譬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兴趣一致的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需求,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多次分组,将固定的小组成员结构打破,促使学生实现多层交流。
2.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明确学习目的。
当分组工作完成之后,教师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应当适用于每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时要重视两方面内容:一是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完成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角度进行活动设计,制定出适宜的合作学习题目、任务,促使学生参与活动之后能够学到预定知识;二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融入一些能促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环节,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制作作品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都需要老师有效及时地指导。启发学生高度有序的思维技巧是教学程序中必需的。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激活思维状态。顺利克服软件学习、网络交流和传递信息等困难。通过学习也使他们克服了个性差异,使组内和组间的同学各取所长,互帮互学,共同取得进步。
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案例《雾霾》
(1)师生互动,分析问题解决步骤。以沙尘暴为题材,展开讨论,分析雾霾的现象、危害、成因以及防治手段,倡导环境保护理念。明确搜索范围,资源类型等。
(2)教师示范。教师提示每个制作功能的特点,示范制作方法及过程。
(3)学生分组收集素材制作。就讨论归纳的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分别搜集汇总资料,学生完成一个POWERPOINT演示作品。
(4)交流经验,展示作品,讲解创作思路,相互评价。让几个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
让学生放映自己的作品,然后讲述自己的做法,重点是看学生对几种制作方法的掌握情况,教师作相应的记录,并统一讲评作品。
(5)个人互评。
要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并完成以下表格填写。
班级:姓名:评价者姓名: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范文3
历史教学人地关系地理环境本学期,我们开始历史必修Ⅰ(人民版)的学习,在讲到“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这节内容时,结合到自己人文教育专业毕业背景,想到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还应强化“人地关系”这一思维模式。
一、所谓“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
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显得非常重要,关系到我们的未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适时给学生植入正确“人地关系”思维很有必要。
二、“人地关系”的认识
(一)“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人类被动适应地理环境,求得生存
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起着决定作用,人类基本上只能被动适应现成环境来求得生存。
2.人类主动改造地理环境,更好生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逐渐可以在不违背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来改造我们的世界,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起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早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
1.为人类提供生存、生产的物质基础;
2.这个区域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都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能量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地理环境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伴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在不断的减弱。但要以地理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为前提,我们不能违背它的基本规律。
(三)相同的地理环境产生的文明可能相似,不一定完全相似
以“希腊”和“日本”为例,他们处在地球上相同的纬度,相同的四面环海多山,相同的资源匮乏,相同的生存条件比较恶劣,所以他们的对外扩张欲望都是比较强烈的。
但随着后来的发展,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了两个国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希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璀璨的“希腊文明”,而没有璀璨的“日本文明”。
三、适时植入正确“人地关系”思维模式的必要性
1.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
古人云:“述往事,思来者”、“以史明鉴”、“欲知来,鉴诸往”等,意思是说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与思索,为的是解答现实中的问题和展望未来趋势。历史学家克罗齐也说过:“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研究过去的事实。”
“历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和过程的探寻与描绘,解释寓于其中的历史规律。”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适时植入正确“人地关系”思维模式,指导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的。
2.是高中生的思维特征的要求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秩序”,“教导的恰切秩序应当从自然去借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符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为前提基础。
高中生的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价值观基本确立。因此,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具有形象、生动性之外,还应该更具理性和深度,教授内容更具可探究性和思辨性以及内省性。
“人地关系理论”作为具有抽象性、思辨性的一种思维模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特征的。
3.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这节内容的课前提示中讲到: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蔚蓝色的希腊”这小节的学习思考:“自然地理环境与世界各地区文明有何关系?前者与后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吗?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要求学生对“人地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正确的“人地关系”思维模式,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解决我们面临的如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现实问题。
四、植入“人地关系”思维
我在课后找了一个时间,以“中国”为例,模仿“蔚蓝色的希腊”的形式,又上了一堂讨论课,片段大致如下:
先展示中国地形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老师抛出问题――“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明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范文5
Abstract: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control of teaching support in academies under informatization,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perating mechanism, equipage, conditions construction, training programs, scientific research etc., the security of operation under informatization has effect of supporting, promotion and traction to improv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we must do all the work wel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objective task, and do all kinds of bedding and foundation work well for the next work,. Management is the vanguard of technology, only this work being done well, can we ensur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final work.
关键词: 信息化;院校教学保障;管理控制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the teaching sup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nagemen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59-02
0 引言
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教学保障是指为完成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训练任务提供物质、技术和信息保障的各种行动,是院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支撑、推动和牵引作用。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学保障控制管理,确保教学保障工作安全运行,对于服务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高院校教育训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工作涉及层面多,必须着眼教学保障运行安全,加强教学保障运行机制管控
一是要理顺教学保障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规范保障内容,逐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战术、新战法的要求,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二是要不断探索新的保障模式。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原有的教学保障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训练的要求。三是建立教学保障标准化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院校要依据训练任务规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出相应的保障供应标准,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院校教学保障标准体系。四是健全保障计划管理与奖惩制度。要依据院校教学训练任务,制订教学保障工作规划,健全教学保障计划制度,加强对教学保障立项、审批、招标、审计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做好教学物资库存管理和教学设施设备维护,实施教学保障奖惩制度,调动教学保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工作基本任务重,必须着眼教学保障实施安全,加强教学装备器材管控
教学保障基本任务是指满足教育训练基本物质需求的保障物质器材,主要包括教材(电子教材)、教学设备、教学装备保障等,完成教学保障基本任务是确保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一是要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料保障控制。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的载体呈现多样化趋势。院校教学保障部门要参与制定院校教材建设规划,审核教材出版发行和年度保障计划,负责教材(电子教材)、教学用图的采购、印刷、制作、保管、发放、回收及日常管理。二是加强教学设备保障安全控制。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保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和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保障和远程教学保障等新型模式。三是教学装备保障控制。教学装备是指院校用于教学的各种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教学装备是由上级部门按着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进行保障,院校教学装备的调拨、换装、管理、维修等,应由院校依据装备管理的规定进行使用与管理,保证装备与操作人员的安全。四是训练器材保障管理控制。信息化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模拟技术开发各种类型的模拟器材,与新技术、新装备配套,与教学内容和训练实际工作相适应,提高教学和实践的综合能力要发展实兵检验训练手段。
3 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工作条件要求高,必须着眼教学保障建设安全,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过程管控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范文6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科学、准确地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信息技术课程,不等同于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与使用训练,也不仅仅是阐述信息技术工作的原理,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STS教育观:从科学、技术、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框架,要求渗透信息技术科学原理、思想和方法,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强调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人文延伸,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生学习的理想效果:“愿学―会学―乐学”
“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快乐,获得自信,找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所以,要让学生达到“愿学―会学―乐学”良性循环的理想效果。
“愿学”是学习的最大内驱力;
“会学”是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保证;
“乐学”是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感受快乐的学习境界,乃教育的基本意义所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基于以上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整合―驱动―评价”的教学模式。
四、“整合―驱动―评价”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整合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愿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能靠大声疾呼“信息技术课程是多么多么的重要,你们一定要重视”来改变学生的态度,而应该基于学生的这种认知现状,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能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引出问题任务,顺利进入“驱动”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最终实现意义建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
教师该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呢?简言之,就是课程内容的整合――从课程内容入手,优化整合,把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入精彩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中,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与个性喜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整合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真实
即强调情境的真实性。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内容时,给学生分小组提供废旧电脑,用于现场拆装。这比由教师告诉学生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或提供一些硬件图片来得更真实,学生有直接的体验,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都会大大提高。
2.需求
即情境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时,可与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中的“算法初步”整合起来学习。第一,因为数学是高考的主学科,学生对它是相当重视的,所以会因发展的需求而有动力认真学好该部分课程;第二,整合的模式比较新颖,学生有兴趣。另外,相比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效果会好一些。
3.爱好
即情境要满足学生的爱好。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可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歌星设计一份演唱会的电子海报;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时,可让学生为自己制作艺术照。
4.社会热点
即情境要关注社会热点。例如,在学习“网络搜索技巧”时,可让学生分别用关键词搜索和分类搜索两种方法搜索社会热点。比如“小悦悦事件”“危机”等,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任务驱动,让学生“会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把教学任务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探究任务中自主去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在新、旧知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结构。它注重培养学生去探究未知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传统的由教师演示,教会学生软件的使用。
另外,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可将任务分成“基本任务、发展任务、开放任务”。例如,在学习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 3.2声音的编辑”时,可分层提出三个任务:任务1:完成“配乐诗朗诵”,这一基本任务要求人人都能完成;任务2:最佳音效处理,这一发展任务是给“学有所思”的同学,让他们掌握音效合成技巧,调出最好的音响效果;任务3:背景音乐与内容的完美融合,这一开放任务给“学有所创”的同学,让他们走进诗歌,发挥创意,选择富有个性的背景音乐,使诗歌内容与背景音乐完美融合,体验美的享受。
(三)评价,让学生“乐学”
1.意义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它不仅能激励学生,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过程
首先,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教师巡视,捕捉学生的问题点进行及时恰当的过程点评,起引导、激励作用。
然后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展示他们的作品,让他们自评――向全体同学解说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创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让观摩的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交流各自的经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的意识、协作交流的能力和相互学习的精神。
最后,教师总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体验成功,让学生“乐学”。
3.注意事项
(1)评价内容的多维性;
(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恰当性;
(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4)评价过程的全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