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刍议

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创新概念是上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的。熊彼特使用“创新”一词是用来定义将新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教育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教育创新。人类历史跨入21世纪以来,实际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已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曾经指出:“在当今及今后的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面对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模式当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行业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但当前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日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桎捁和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创新的独立意识欠缺。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附心理和盲从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不敢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甚至不能完全摆脱教条主义。可能也有一些大学生会有一些新的思想意识,但唯恐别人嘲笑而不敢付诸实践,对一些问题不想去深究或不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创新意识的核心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学习和接受,甚至为了混个文凭,找个工作,缺乏对所学知识结构的独立创新思考,缺乏创新意识,不敢去创新,或懒于去创新。

(二)创新的内在驱力不足。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之一,我们应该具有创新的内在驱力,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但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学生,没有必要搞什么创新,况且,创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部分大学生偶尔也有创新的热情,但由于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一遇到挫折就会放弃。

(三)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践出真知,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很少付诸实践或者根本不愿意付诸实践。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索激情,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但是一些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愿冒风险,缺少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遇到相关问题不敢标新立异,不会另辟蹊径,只是按原来的思路来运作。由于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那么就会缺乏创新的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内在的科学智慧,最终只能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刍议

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使创新教育真正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职能的表现形式,创新素质能够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它是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个体智力特征、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的展现。

(一)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要打造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备内在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必须树立创新型教育理念,建设创新型大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大学要有创新意识”。他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钱老的这些论述,也意味着大学应有创新意识的理念教育。没有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的大学教育,犹如缺乏灵性的一潭死水,是空洞的,也是盲从的。要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大学应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创新理念,崇尚学术的创新理念,树立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创新理念。因此,建设创新型大学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型科学意识。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做到:一是注重大学生的人性教育。一方面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激情;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崇尚科学、遵从客观规律,这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基本素养;二是强调创新意识教育的过程化。把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强调过程控制、过程管理,在所学各门学科中贯穿创新意识教育,使得基本知识的教育融化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品质,并把这种内在潜质融化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三是开展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充分发扬其自身优势,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构建创新教育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承为价值取向,是以“教师—教材—课堂—应试”为中心的,这种单纯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向单纯化,忽略了个性。教学内容枯燥和乏味,教学方式简单死板,漠视学生差异,束缚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因此,以建立创新理念为先导,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我们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创新课程的开设,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要以蕴含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灵感与思维、思维与科学、创造学等专业基础课,还应增加诸如创新管理、投资与理财等应用学科。使学生通过创新型课程的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让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得以加强,内在的创新意识不断丰厚,为将来进行的创新实践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四)注重创新型实践活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客观上需要在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应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演讲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我们应推广多媒体课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经典的创新视频案例较为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思维空间,诱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感悟,进而激发其创新灵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在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型实践活动。创新型实践活动也是当代大学生将基本理论内化为创新意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创新品质的必要途径。

创新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内在品质,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造就出大批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为打造我们的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2

[关键词]师范院校 体育专业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左海燕(1977-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及校园体育文化。(陕西 渭南 7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90-02

一、师范学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21世纪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演化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能力的竞争取决于教育质量的竞争,教育质量的优劣主要由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决定。今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是明天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的生产、发明、研制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比较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有关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以实现和提升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实力。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有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促使师范院校在社会发展中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二、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从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和模式来看,在长期传统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指标,以至于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授课,体育教师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授,甚少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绝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把学生作为“电脑硬盘”进行强制性编码储存等。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师范院校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来看,首先,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不善于充分利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很少了解专业前沿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基本上不会运用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规律。其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缺乏创意,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很难得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等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点。最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环境氛围,虽然目前许多高校给大学生创新项目,但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太少,一个创新项目需要相关人员共同钻研、探讨,为了能够有效地表现大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创新环境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三、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指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过程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部分。传统教育理念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书本基本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科技信息、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企业对人才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指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通过阐述可以发现,学校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专业建设及发展的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未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导致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

3.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结构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组合起来,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单独学习每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很少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课程之间没有联系,在学习和掌握各门课程基本知识的同时不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造成知识结构不全面,影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4.创新意识淡漠。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环境和适当的体育学习方法。由于体育教学条件、环境、教师、教材等体育教学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教育情境,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产生排斥、厌学、逃课等不良的体育学习态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作为承担与肩负培养祖国未来发展栋梁之材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要充满新意,有创意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的现状。

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当今社会倡导教师应具备“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学生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将基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开发体育专业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层次、对角度、多方向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有效结合,以实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和知识变更的必要手段。为培养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学生知识结构的创新。为适应新课改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一线教师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知识,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合理整合,为学生创设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和情境化的和谐教学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体育教学技能的创新。新时期要求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技能,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新课程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体育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环境。

4.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创新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同时采用“愉快、成功、趣味”等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教学创设积极有效的创新环境氛围,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双边性的特点强化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培养目标,作为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全面了解、掌握有关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以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别郭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陈小筑,姜澄宇.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对话教育热点200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3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而创新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要顺利时代要求,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现状

1.缺少创新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想要去创新的欲望和观念,就不可能激发出自身的创新潜能,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探索,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当前的大学生存在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缺乏探索、行动的决心和信心,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匮乏。

2.缺少培养创新思维的精神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欠缺,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缺失的一个原因。而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精神,这从高校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可以看出一二。当前的大学生对专业、学术的钻研精神不高,普遍缺少深层次思考的研究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大多雷同,毫无个性、新意,没有突破的思维;而且不会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总结的方法与能力,没有另辟蹊径的思维。

3.创新的兴趣不高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兴趣的发展可以促使创新的产生,也可以激发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据大学生的兴趣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大学生只有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兴趣不多,而且深入的程度不够,在兴趣稳定性的回答中,很多大学生说自己的兴趣并不稳定,会随着时间、心情、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对于兴趣的行动力,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只是口头上说说,真正实施行动的却寥寥无几。可见,大学生对兴趣发展的热情不高,创新能力自然不能得到发展。

4.创新的行动力和毅力不够

行动力和毅力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光有好的想法没有行动,那么这个好的创意就只是空想,而有了好想法、也有了行动力,却没有持久的毅力,就很有可能在遇到困难时中止、放弃,那么好的创意也只能流产。虽然很多大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具体行动的过程中,往往很难保持持续的行动力和坚定的毅力,最后使得创新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5.创新的观察能力不强

创新需要对事物进行大量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创意的点、改进的办法等。可以说,观察力是创新实现的保证。观察能力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包括观察的广度、深度、速度,还包括整体和概况的观察、特定和灵活的观察等方面。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当前的大学生观察的能力并不强,观察的细致性也不够,这使得很多创意无法被发现,创新无法实现。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

1.辅导员的高学历背景可以作为支撑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对大学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对大学辅导员的学历要求已经提高到了硕士及以上学位,高学历成了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在高学历的知识文化背景下,大学辅导员拥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经验,能够独立组织开展研究工作。虽然辅导员的专业与一些学生不同,但是各学科之间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培养具有共通性,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创新意识及思维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2.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更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各个专业的任课老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在课堂教学之外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学课堂上时间有限,加上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涉及到的并不多,成效也不大,基本上是学习精神的保持和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及要求。而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具体的教育和管理,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与大学生的日常工作交流中就可以向他们灌输创新的意识和理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辅导员多样化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培养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为频繁,他们的教育工作内容、方法、形式等也具有多样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强、实践性高的特点。而大学校园内外活动的组织者和落实者也基本是辅导员,在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活动方面,辅导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号召力、感染力,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丰富多样的工作方式,可以使创新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辅导员作用的发挥

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辅导员的作用,使辅导员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引导和开发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意识的养成是行动实施的前提,创新意识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始,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需要辅导员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意识作为指导,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1.增强辅导员队伍创新教育的意识

辅导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先行者和具体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应该从自身开始,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新兴教育理念的意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批判意识的培养。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深入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也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困难,克服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认知水平和能力,不断的突破和超越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平等、自由、积极、信任的环境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所必须的。大学应该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进取的学习、创新环境,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条件。而辅导员应该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主动关心、爱护大学生,帮助他们突破思想意识的保守观念,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安全、自由的发展氛围,从而激发出创新的欲望,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新、创造的过程中。辅导员还要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视、广播等,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邀请成功人士给学生做演讲,与学生进行交流,运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

3.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大学中,专业教育是最主要的,但是专业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但是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实践和拓展。因此,辅导员在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了解所带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和特长,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可以在专业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创新,既能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发展创新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专业特色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己的重要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开展和参与各项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各种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比赛竞赛、实验创造等,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思考、研究、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活跃创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的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复的实践中,大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以及观察能力的细致性也得到提高;在小组的合作中,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增强,不同小组间的交流,还可以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各种比赛竞争中,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从而激励自己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提高竞争能力。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大学生

1 创新的概念和意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描述、新发明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改变。第三,创造新东西。创新能力是指根据目标任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内容组成。

创新意识指人们根据环境的需要想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并在这当中表现出的愿望、意向和设想。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出发点。也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创新思维是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中产生新的有意义的成果。它本质是将创新意识由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探索。创新技能是指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等。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创新精神是一种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的品质。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源动力,也有人把创新看做是民族的灵魂。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是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当今中国竞争力水平的必径之路,对于促进未来中国的国家建设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现状

大学时代人的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外大学生相比仍然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创新意识

虽然现在的大学生能快捷地积累和掌握知识与经验,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越来越感兴趣,而且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开始逐步发展,但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原因,大学生们的好奇心并没有被很好地保护,没有让他们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此外,我国大学生还存在有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不足。往往不敢提出不同观点和方法不愿标新立异。

2.2 缺乏创新技能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生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知识面较窄,所学知识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整合,就没有很好的创新技能,产生的灵感也很难变为现实。长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创新技能的缺乏。

2.3 缺乏创新毅力

通过外界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创新目标不明确,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导致许多人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抱怨,很少会付诸实际行动。有些大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3 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相关领域不断地创新,要创新就需要人才,特别需要既年轻有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根据上述部署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针对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给出下面的建议。

3.1 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源泉,要有创新思维首先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好的基础知识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一定要打牢基础知识,像数学、英语、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的知识都是大学生应该要努力学习好并牢牢掌握的。但是,要注意不要因为一味埋头苦钻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放弃了对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了片面论的泥潭。一项新发明的出现往往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应该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把自己的兴趣传递给他人。科学的态度很重要,在思考问题时需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灵感也会瞬间溜走的。要学习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考虑问题,还应该培养一下自己的直觉,因为很多时候一项新的发现就是靠直觉和灵感激发出来的。试着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及时反馈,取得有用的成果。

3.2 勤于观察和实验,营造创新氛围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表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是训练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建议高校的培养方案可以增加实验课程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对理工科的学生要求做与专业课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实验;文科的就安排各种调查研究;对学艺术类的学生就要求完成设计制作。创新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大学里创新氛围的营造不可能只凭借某个组织或个人的一己之力,需要国家和政府制定出规范的创新鼓励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入,关键是大学生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所以,大学生们应该主动在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中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可以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和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里面的活动,还要主动走向社会。

3.3 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大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践更多的只是一些验证性的活动,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国外的经验证明,让学生能选择课题研究,并参与到相关的科研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在科研中发现问题,然后根据所学,采取相应途径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国家、社会以及学校,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总之,每年都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通过参与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们能够逐步掌握从选题立项、收集查阅资料到构思拟定方案、撰写学术文章、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步骤及基本方法。此外,还可以让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老师的科研助手,参与到老师们的在研课题中去。加入老师的课题项目组,辅助老师做些工作,如果力所能及的话,承担某些子课题研究。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对学过相关基本理论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以便未来向专业的纵深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将为以后大学生们自己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们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青. 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 张晨.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2.6

[3] 刘天军. 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路,创新是民族之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全面切实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不强

在创新方面,大学生受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影响,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主动思考,创新意识薄弱,日常学习也以应付各种考试和考证为主。在创业方面,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都想获得一份安稳且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只身冒险,投身于风险大的创业中,再加上不少大学生自身对创业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创业能力,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不够,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2.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浪潮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高校还仅处于认识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园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很多高校仅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将它纳入必修课的范畴,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深入学习创新创业课程。部分学生有些创新创业的想法,但由于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创新创业的想法没有得到更深地挖掘,往往止步于空想阶段。因此,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行为,阻碍了学生接受相关创新创业知识,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首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传授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逐步构建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理解自主创新创业的深刻意义,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次,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中去。在校内设立有关创新创业的部门和社团,定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开展校友创新创业事迹宣传展、创新创业讲座、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为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萌芽意识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加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形式来开设创业类课程,使课程多样化,人性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也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学长学姐的事例,让他们知道创新创业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本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专业知识来拓展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课时、师资短缺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适当开设网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与创业有关的讲座、课程等制作成为视频或者PPT等形式的文件,使大学生也能利用课余时间来安排学习。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要在摸索中前进,吸取教学经验,在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3.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

实践出真知,高校可以设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组队,每年布置一定的创新创业任务。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结合,可以弥补各个专业学生的不足之处。另外高校还需加大对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力度。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杜绝部分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和形式,充分发挥寒暑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三、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新创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现有机会的拥有者,而且要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探寻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意识,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晓禹.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3):269.

[2]郭云丽,薛芳,周雪莹.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250.

[3]唐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50.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6

【关键词】高校;科技文化竞赛;指导;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在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又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关键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的指导,高等学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而一个系统有效的培养机制无疑会使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氛围不浓,意识较为淡薄

许多学生还没有从中学时代的“接受”型学习上转变过来,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据统计,有近75.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11.5%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德州学院为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以及日后保送研究生、就业的唯一途径。由此,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氛围还不浓厚。

2、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还不够,广泛性不强,普及率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对参加科技活动有足够的兴趣,而且也在实践创新中尝到了甜头。尽管这部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但冷静地看,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多数学生觉得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有的学生想参加,因缺乏正确的引导,无从下手,因而就放弃了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动员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很好的使大学生真正认识科技文化竞赛。

3、学校内缺少一套良性的鼓励及奖励机制

许多学校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缺少规划,把科技文化创新当成一种随性活动,缺少一个系统的培养机制,缺少经常性的培训过程及相应的鼓励制约措施,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使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以至于造成组织者找不到学生参于,参与者缺少组织的局面。再者,许多高校没有出台关于科技文化竞赛的鼓励及奖励制度,无论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许多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致使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难以开展。

三、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竞赛的必要性

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措施

1、合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需要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引导过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2、进一步课外科技创新的指导,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指导。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使得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好的想法和较高的热情,但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同时,由于学科专业的局限,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项目很难开展。比如,今年德州学院第一次参与的首届山东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由于只有机电工程系学生参加,所以,在技术上受到了很大局限。所以,建立相应的教师指导体系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协调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要想作品上层次,没有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是很难完成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指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还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及保障。这需要相关部门早日出台措施,为建立教师指导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保证。目前,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已经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纳入到了学院年终老师的绩效考核当中,并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科技创新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