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1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提出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简单生硬地把知识点直接教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们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就机械地背知识要点,囫囵吞枣,一旦考试结束,就把记过的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显然,这样的教学结果并没有达到开展这门课程的目的,完全失去了设置这门课程的意义。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授课内容的针对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他们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过时了,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第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而当代大学生,对哲学缺乏必要的积累,加之普遍采用实用主义学习态度,又缺乏实践知识,学生对其中的原理往往不知其所以然。第三,不少学生,特别是理科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的联系很紧密,或者这门学科就是一门政治课,并无太多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这方面来看,一些学生对这门课程明显存在成见。
如何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
提高《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解决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难题。1.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
政治经济学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应该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与时俱进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如果一门学科不能对变化了时代作出合理的解释,这门学科必然会越来越僵化,并最终走向死胡同。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要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大胆吸收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增强对现实的阐释力。例如,在讲授资本积累理论时,可以联系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积累必然会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危机。追溯这次危机的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自由主义体制下,美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这是危机发生的最深刻根源。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所掌握,必须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革新,赋予传统内容以新的活力,使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鲜活起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经济学理论的无穷魅力。
第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教师要合理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尤其是引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并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解读,以增加课程的有趣性。选用那些既紧扣主题又贴近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然后使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语言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政治经济学远离社会经济生活,就会感受到它的有用性。同时,学生们也会感到: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根据。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及时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结合所讲授内容选用典型的材料。
第二,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于1870年首创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值得倡导的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严重的失业问题为例来说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1980—1990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数量持续攀升,就业增长率平均为4.24%。到了20世纪90年代,工业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步减弱,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工业部门不仅不能吸纳就业,反而开始排斥劳动力就业,1995—2001年就业增长率为负值。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反杜林论》的一些章节,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促使学生主动对基础理论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就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展现他们的表达能力。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四,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是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很有成效的研究方法。石晶莹(2011)提出,考虑到比较分析方法在理论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可以把这一方法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也就是说在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分析中进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经济理论的准确理解,认识到不同理论对事物的阐述具有不同的层次与深度,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辩证的、联系的、整体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例如,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理论,一般安排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章讲解,足见其重要性。当然马克思的观点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论存在根本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两种价值论的差别讲得透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而且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这使得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根据这种学说,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效用价值论是从需要或效用、供给或生产、或二者相结合的角度来解释价值决定问题。它的缺陷在于:(1)效用不能计量。(2)效用不能解决价值的补偿问题。消费者在评价某件商品的效用时,是绝不会考虑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效用与劳动耗费是多少,因此效用根本不可能转移。(3)效用不能在交换中决定。价值理论的任务是要解释商品交换的比例和价格的确定。效用价值论所说的效用只有在消费者实际开始消费商品后才能作出评价。但事实是,在消费者购买商品之前,他已经支付了商品的价值或价格。
3.澄清对政治经济学的负面认识。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与西方经济学强调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相比,政治经济学突出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我们就能揭示经济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2
【关键词】价值悖论 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学派 价值 使用价值
一、水与钻石悖论的提出和相关学派对此问题的看法
(一)水与钻石悖论是古典经济学上的经典案例
水与钻石悖论,又称价值悖论,为古典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虽然此问题并非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最早提出,但正是他提出后,此悖论成为经济学界的一段公案。斯密在书中说到:“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1)
具体到水与钻石悖论上,按照斯密的理论,水对人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人的生命都依靠水来维持,而反观钻石,则属于奢侈品,人离开钻石一样能很好生活,并非必备品,因此说钻石基本没有什么用处。然而现实情况是,水的“价值”很低,有些地方甚至是免费的,而钻石的“价值”非常高,有些甚至价值连城。可见斯密概念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应对某一物品上,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即有很高使用价值的一些物品没有或仅有很低的交换价值,而有很高交换价值的一些物品可能几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这一矛盾,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来看,困扰了边际效用学派兴起前的古典经济学家长达百年之久。
(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对此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解答
在政治经济学之前,斯密和李嘉图都用了劳动价值论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商品交换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生产耗费的劳动量。其中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将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不能大规模增加其数量的商品,另一类是劳动可以无限增加其数量的商品。他认为前类商品“有罕见的雕像和图画,稀有的书籍和古钱,以及只能在数量极为有限的土壤上种植的葡萄所酿制的特殊葡萄酒等,这类商品的价值单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只随希望得到它们的人不断变动的财富和嗜好一同变动。”(2)可见李嘉图也间接为水与钻石悖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钻石由很强的稀少性,追逐的人多了,因此价值也就上升了,并非完全由生产钻石的劳动量来决定。
然而古典经济学家们对此解答仍然不太满意,他们不知道为何会出现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严重分离,认为仅仅用稀少性不能很好解决这一矛盾。他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即“是因为人们潜入水中费力将珍珠取出,所以珍珠才有价值(即交换价值取决于人劳动),还是因为珍珠有价值,人们才潜入水中寻找珍珠?(即交换价值取决于其对人类的效用的满足)”。
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反对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学说,他认为价格也即价值,取决于供求本身,而不是劳动量。水和钻石交换价值的巨大差异也即是其各自供求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当然,萨伊的解答也没有令后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感到满意,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西尼尔和约翰穆勒也同样如此,直到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三)边际效用学派对此问题的解答
在当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边际革命十分推崇,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他们认为边际效用学派很好的解决了水和钻石悖论,使得百年的古典经济学悖论得以化解。
边际学派中,无论是以重视心理分析方法来建立其理论体系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门格尔和庞巴维克,还是以数学方法进行论证的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和瑞士洛桑学派经济学家瓦尔拉斯与帕累托,他们虽然所用的方法不同,然其边际分析的本质是不变的。他们认为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购买最后一单位该产品所产生的效用,即最后单位的效用决定产品的价值和价格。
回到水和钻石悖论的问题本身来说,边际学派认为水的价值取决于人们消费最后单位的水的价值,也即边际价值。水无疑有很大的总效用,人类离开水将无法生存,然而水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拥有量是很大的,而维持人生存的必要需水量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在满足必要用水后,还有很多多余的水量,可以满足人类次一点的需求,如牲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如果还有多余水量,则可以满足人类再次要的需求,如洗菜做饭,冲洗衣物等等,如果还有富余的水,将会满足人类更次要的需求,如游泳池,人工喷泉等等,以此类推,如果该地区的水量足够大,则使得人类的需求得以满足到饱和状态。在此情况下,人们消费最后一单位水的边际效用为零,那么水的价值或价格也将为零。反观钻石,钻石又称金刚石,在地球上十分稀少,南非一钻石矿的开采报告称,每吨原矿中平均只能开采到不到一克拉的钻石,其数量远非水可以比拟,导致了人们消费钻石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非常大,因此钻石的价值或价格十分昂贵。如果改变条件,比如说处于沙漠这样的极端情况下,几乎没有水源,因此身上仅携带的一瓶水的效用将会非常大,因为其仅仅只能满足生存的需要,根本不可能去想什么灌溉农作物,洗菜做饭,冲洗脏物等等其他次要用途,因此,在此极端情况下,人们消费最后一单位水的边际效用将会非常巨大,远远大于钻石的效用,这一类极端的例子也是存在的。
因此,边际学派自认为其给出了古典经济学水和钻石悖论的最终解答。这一边际分析方法随即被广泛运用在经济分析中,被不少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是开创了经济学说史的新局面,是古典经济学的终结,经济学自有了广泛的边际分析法后,从此进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时代。
(四)当代部分经济学者对边际学派解释的批评
对某一经济学派解释力和预测力的批评自古有之,如同劳动价值论一样,以边际分析法来解释水和钻石悖论,并非得到了所有经济学者的赞同。
当今一些学者认为斯密的这一所谓悖论完全是自找的麻烦,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悖论。他们认为,首先,边际学派把计量单位不同之物等量齐观,用所谓的消费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来偷换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概念。水的计量体积单位是毫升,升,立方米,同样也有计量水质量的,如千克,吨等;而钻石的计量单位仅限于毫克,克,克拉等重量单位,一般较少以体积来计量。这里就需要明确,消费最后一单位水,单位是什么,用什么来统一,可以假定都是一克的水和一克的钻石,自然在一般情况下,一克钻石远远昂贵于一克水,但是,如果消费最后一单位水不是克,而是千万吨呢?要知道地球上水的总质量是钻石的总质量所无法比拟的,那也就不见得一千万吨的水会比一克拉的钻石价格便宜了。其次,斯密把使用价值赋予了一个无交换价值的自然物品。虽然说由于环境污染,当下很多自然水已无法直接饮用,但在斯密当时,工业并不发达,水源污染少,可以说水对于人类得需求而言是充分饱和的。而钻石虽然偶尔能在露天拾到,然最主要获取钻石的途径依然是大规模开矿,故而两者的对比是十分困难的。
二、以政治经济学正确理解该悖论的内涵
(一)价格不是价值,生产费用论也并不构成价值本身
在当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价值(VALUE)和价格(PRICE)并无政治经济学下的明确概念区分。实际上,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市场价格是解释价值最好的工具,即因该商品市场价格高,故而价值也高,同理价值高的商品必然有很高的市场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下,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服务市场,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无论是租金市场还是智慧市场(包含企业家才能与创新才能),皆能实现稳定且均衡的价格和数量,因此,这一价格也好,价值也罢,即为完美市场经济下的一般均衡价格。对此一般均衡价格,绝大部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这就是内在完美的价值。
而根据政治经济学,价值和价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价格是对现实运行的经济或抽象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比率,在长期稳定下,市场价格表现为市场均衡价格。而价值是解释市场均衡价格为何会是这一价格的,这不是简单的同义重复,而是对所以然的解释。即为何市场上不同商品的价格会不同,价格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因此,不能以市场本身来解释不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人经济活动为依托的商品价值的本质,只能由人的劳动来解释,是人类辛勤的劳动构成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二)计量不同的商品何以有一样的计价体系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不同的商品之间很难统一单位,也即很难比较出每单位的边际效用的大小,似乎这一点能构成对边际学派攻击的重伤。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自来水也罢,瓶装矿泉水也好,都是人们天天必备的生活必需品,离开了就几乎不可能生存,而钻石属于奢侈品,能用钻石作为装饰品的人十分稀少,拥有哪怕是几克拉钻石,皆被认为是拥有较大财富,属于上流阶层的一个标志。因此,水和钻石不能因为计量方法的不同就武断下此结论。如果单位不同不可比较,那么几乎任何两个商品皆难以比较了,甚至是面包和蛋糕这样非常相近的商品。可见,说“不见得一千万吨的水会比一克拉的钻石便宜了”,这无疑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
在当今社会中,特别是城镇中,水皆有其市场标价,当然钻石无疑有其市场标价了,在中国,一般居民消费一年的自来水用量,不过千元,而这远不及购买一克拉钻石的花费,且每个居民皆对自来水的消费比较随便而对够买钻石却十分谨慎,非高收入者不能买。请问持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家何以忽视这一明显的社会经济现实?如果以各自商品的计量单位不同,所以价值就不可比,那么市场经济下的广泛价格体系还有何意义?
(三)正确理解该悖论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水和钻石的悖论,意义重大。其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人类改造自己的客观世界的重大意义,以及经济交换所具有的重要特点。
水诚然是人类最重要的物品,然而并不一定构成商品的必要条件,只是在当下社会,人们逐渐在大城市居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水质污染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因此才出现自来水厂与水质净化设施等等。这里就涉及到最关键的一点,即价值由什么来衡量,这么多种类的不同商品的本质是什么。商品固然有效用,不是商品的东西,对很多对人也是有效用的。比如最常见的,含有氧气的空气,对于每个人而言,空气和水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水已经成为了商品,但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还不是商品。当然,空气商品的例子也是有的,在日本的超市中,有富士山附近的新鲜空气出售,该商品满足客人需求的出发点在于,当下的城市化与工业化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新鲜空气成为了大城市生活之人所无法就地获得的物品,因此,特殊的富士山空气出售到大城市就有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可能,在这种极其特殊的意义下,空气也成为了一种商品。
在政治经济学中,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客观属性,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劳动是物品能成为商品的最关键因素。同时,价值与商品也依托于市场经济。在原始的物物交换下,交换比例取决于交换者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但在资本出现后的资本社会,各方所有权者皆参与总价值的分配,但价值在各所有者中的分配并不能说明价值的本源就不是唯一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因此该悖论对于政治经济学而言,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反击以主观效用和客观生产费用论来决定价值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正确解释价值规律和其所依托的市场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对该悖论的有效解释
(一)水与钻石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水诚然有对人类生存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水对于人类而言固然是有使用价值的,即能满足人类的需要。钻石对于人类而言,同样是有使用价值的,斯密所谓的对人类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的说法,笔者认为仅仅只是对于人类的生理必备需求而言的,诚然钻石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是可有可无的,然而不能说钻石就没有使用价值,钻石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与奢侈消费品,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由于钻石的坚硬性质,其还能作为非常好的钻探探头,不仅钻探力量大,且耐磨不易损,这也是钻石使用价值的表现。笔者认为以武断的方式判断水和钻石的使用价值谁大谁小,是不妥的,他们都是对于人类而言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正如古语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绝非如斯密所言的“钻石没有什么用处”。
价值是以市场交换为前提的,而价值的本质在于商品中所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故而应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水的价值和钻石的价值。
先看水的价值。水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不是用于交换的商品。那时水质没有污染,水源也是干净的,可以直接饮用。其劳动仅限于取水的劳动,各家各户取水的劳动也没有用于劳务交换,可以说属于个人劳动,并非社会劳动,水这种东西在当时几乎只有使用价值而无市场意义上的交换价值与价值。主要的变化是在社会进入了工业化发展时期和城市化发展时期,由于工业的污水排放,水质和水源皆出现了污染,直接取的水无法满足人类的正常生理需要,因此才产生了自来水厂及其中的净化水措施,乃至于修筑水库与引水渠工程。因此水的这一商品化趋势更明显地发生在中大城镇中,而在偏远且水源丰富的农村,只要水源没有受到工业或其他污染,水都不是商品,皆不存在价值。在城市,水虽然成为了商品,但自来水公司的供水效率比较高,净化自来水与处理污水的能力也非常强大,辅之于当下桶装饮用水的产业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对于民众而言,生产水的效率非常高,注定了即使水成为了商品,几乎人人都可以消费。极端情况下,比如在沙漠上或因严重污染而无干净水源的地方,水的价格非常昂贵,水的昂贵并非是缺水的缘故,一定是生产干净饮用水的效率非常低下的原因。正如我国经济学家谭立东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沙漠地区,实际不是完全没有水的,甚至很多沙漠地区反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水,但在沙漠,取水的效率很低,因此水的价值非常高。如果在沙漠里如果可以发明大规模的取水设备时,可以预见,水的价值会大幅度下降。
那么现在来看钻石的价值,钻石作为一种稀有结晶体,在地球上分布十分稀少,开采难度更是十分巨大。从最初的地质勘探到最后的进入消费者环节,钻石产业有六大环节,即勘探、开采、分选、加工、分级、销售。勘探是寻找可供开采,钻石矿丰富的原矿;开采即为开采原石;分选即对开采出的原石进行分类筛选;加工即对筛选出来的钻石进行打磨加工;分级即对加工好的钻石,根据其品相进行分级定价;最后进入市场的销售环节。根据业内人士推断,一吨钻石原矿也无法提炼出一克拉的钻石,而生产一克拉的钻石需要经过200多万劳动者的辛苦劳动,可见因其所蕴含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十分繁重,且该产业链的难度大,生产效率也低,因此其价值非常昂贵。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钻石的生产效率一直难以提升。今天的钻石主产地南非,即使采用了最先进的挖掘开采与分选机械,其效率依然不高。此外钻石不仅有奢侈品的特征,还是很重要的工业品,随着工业化的大发展,钻探的需求日益增大,钻石作为最佳钻头的材料无法满足人类对钻头的广泛需求,随之产生了各种钻石替代品,部分替代品甚至成为了比钻石价格略微低的奢侈品,比如合成碳硅石与瑞士钻石。
(二)边际效用学派与马歇尔解释解释的严重错误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说史上第二次综合的完成者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关于市场均衡价格的论述如下:“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用货币表示它们的价值,并称这样表示的每样东西的价值为价格”(3)这一论述已经表明马歇尔将价格与价值相混淆。随后,马歇尔将均衡价格理论决定于供给与需求,即他所言的“一把剪刀的两个刀锋”。其需求理论正是建立在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的,而其供给理论,是建立在生产费用理论的。
实际上,边际效用学派对该悖论的解释也是边际效用论与生产费用论的结合,只是边际学派将供给一方尽量简化,仅仅简化为水的供给量大,钻石的供给量小,而突出需求一方,而马歇尔用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费用论解释了供给一方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仅此而已。因此,两者对该问题解释的本质是一致的。
边际学派也好,马歇尔也罢,回避价值的本质,以市场自证市场,又将市场的地位近乎神话,将经济学引入一种主观决定论与市场存在即有效正确之论。边际效用说掩盖了价值决定的本质,虽然说以边际效用说解释价值有其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意识形态的因素,然而这一影响却使得自边际学派兴起后的西方主流基础理论经济学,特别是价值论,长期停留在130年前的老认识上。
边际学派所描述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客观存在于消费者的选择和心理感受上的,人们购买的某种商品不会过度,更不会不惜超过饱和状态;社会上钱相对少的穷人必然将钱用在维持其生存最重要的基本方面,随着工资的增加,工人才能逐步实现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直到较高的工资实现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然而,主观的边际效用论并非是市场上商品价值的源泉,主观有很强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趋从性,主观评价也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干扰。此外,边际学派声称的饱和状态,即一个人有钱到所有商品皆能到其边际效用为零的程度,即为人类的终极美好状态,但是13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社会无论贫富,不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达到总效用的饱和状态,反而是不幸福之感越发强烈。可以说人类存在边际效用理论所描述的现象,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价值就由其来决定。
四、结束语
自1870年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来算,至今过去130多年时间了,这一所谓价值悖论的“边际佳话”也成为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经典案例。然而时至今日,对这一经典案例的解释依然停留在漏洞百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共证价值上,这无疑是一种以市场自证市场的循环论证,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自边际学派后的130多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而言,任何一家学说决不能不拜边际效用学派这个码头。西方主流经济学微观部分也以此为基础,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新旧凯恩斯主义者还是新自由主义者,皆有边际效用和边际分析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掌控这些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模式。由于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界大行其道,使得很多其他十分有潜力又深刻的经济分析法无法施展自己应该有的空间,如分工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笔者对于经济学界视边际效用论为唯一价值依据,分析分析发为最主要分析手段的现实状况表示惋惜。
反观劳动价值论,其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条件与生产的社会条件,很好的解释清楚了水和钻石悖论的内涵与外延,以此强有力反击了边际效用价值说的主管先验与随意性,这一解释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意识形态上对劳动价值论的排斥,使得其不顾边际效用理论的严重问题,执意坚持这样的观点。
水和钻石争议以边际效用说的“解决”后,理论经济学在思想空间上不是更开阔,而是更狭窄,其分析工具不是更多样,而是更单调,近六十年来,经济学的创新也仅仅主要集中在应用经济学的层面上,理论经济学的创新陷于枯竭,让人感到非常的痛惜。笔者真诚希望有志于学习研究经济学的同仁们,能进一步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以更远的角度和更高的深度来理解经济学,开创一条理论经济学分析方法,思维模式的新思路,发扬如劳动价值论、分工理论和再生产理论这些古典经济学的闪光篇章。
注 释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4页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8页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81页
参考文献
[1](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
[2]姚开建主编《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斯坦利L.布鲁著《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3
1 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较为年轻,学派多,分歧大,且理论性、政策性更强,其舶来品的特征也使其缺乏现实存在感,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理程.案例教学法引进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同,宏观经济学也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是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分析去阐释相关经济学原理.然而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中更强调变量的内生性和分析方法的动态性,涉及的模型也更加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内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更多地运用了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这使得宏观经济学变得更为枯燥难懂,既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也影响到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使社会阅历简单、实践经验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现实经济问题,从而增加其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不再是一座空中楼阁.
二是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特征增强了宏观经济学的现实存在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1992 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国内开始逐渐流行并为人们所接受. 作为舶来品,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政策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无论从我国国情还是从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看,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尤其是通过引入本土案例,介绍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经济热点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认同感,使得宏观经济学不再是他山之石.
三是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作为分析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涉及市场和主体更多、研究的领域更为广泛、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较短,学派林立,对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派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学派在丰富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产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他们往往拘泥于某一学派或某一问题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将不同章节、不同学派、不同经济问题中的理论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案例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经济实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由于现实经济问题大多错综复杂,案例的分析、解决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加以运用,因而案例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融汇贯通,解决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
1.2 案例教学有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自学难度大,因此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和课后作业练习等方式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的目的.然而,讲授式教学也有其缺陷:一是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演变为知识漫灌的填鸭式教学,出现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学得快,课后忘得也快和知识听得懂,题目不会做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二是讲授式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而且还要求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有必要对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学生主体性、突出启发性、高度互动性和结果多样性等特点.它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弥补讲授式教学的不足,既有利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只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自身进行发展完善,还要注意其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
2.1 要注意本土案例的开发
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对案例教学本身不断进行完善. 案例教学涉及环节众多,其中精选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情况,加大对本土案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更强调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更强调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寻找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内教材案例缺乏,引进的多恩布什、萨缪尔森和曼昆等人编写的外文版教材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案例内容也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国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困惑:这些经济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实践中能否运用这些模型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发本土案例资源,精选学生熟悉的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济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经济学思维去观察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习惯.第二,微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早,可供选择的经典案例多,如蜜蜂与果园、灯塔的故事和公共地悲剧等.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可供使用的经典案例相对较少,因此也需要广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进行挖掘.
借鉴西方国家开发经典案例的经验,我国开发本土教学案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挖掘.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济思想,加以梳理、挖掘便可成为很好的宏观经济案例素材.例如,我国古代的本末论是关于财富观和经济结构的典型案例,富国之学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典型案例、善者因之(即实行自由放任的方针)和通轻重之权(即实行国家调控的方针)争论则是我国古代关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之争的典型案例.二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中挖掘.如用愚公移山来说明经济的发展方式、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说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用我国过年的消费习俗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来说明消费理论等.三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提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实践,这也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可利用我国上世纪90 年代的软着陆来说明AD-AS 模型,用民工潮、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来说明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用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关系、一路一带战略等来说明相关国际经济问题.
2.2 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和配合使用
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特征,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它们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意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区分,明确其作用、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各种方法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用.当前,就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而言,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注意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由于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紧密,因此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在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其实二者之间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还是教学素材的要求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首先,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举例教学本质上是讲授式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其次,二者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而举例教学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不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再次,二者的教学流程不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吃透理论,精选案例;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例,做出判断;讨论案例,相互交流和点评总结,深化案例等五个步骤[4],其重在启发、讨论和总结而非描述.而举例则只需要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并做适当分析,不需要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也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协调.最后,二者对教学素材的要求不同.案例教学要以案例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因此其对选用的案例的要求较为严格,要求所选案例要全面、完整、权威、典型和更具开放性,而举例教学对素材的要求则相对宽松,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选取例子比较随意,来源比较广.不同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由于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不能按照案例教学的步骤和流程规范进行操作,案例选择随意性大,重案例呈现,而轻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二是要注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各种方法只有取长补短、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如果离开其它方法单独使用,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但它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其在设施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足等缺点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予以弥补.因此,在强调案例教学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实际,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案例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
2.3 要注意做好教学配套改革工作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案例教学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教学工作的改革与之相配套.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4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dividualized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SHEN Q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in teaching,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according to stud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science students, liberal arts students' differences;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ents in lower grades differences; differences in their stud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pointed out how individualiz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individualized
1 文理科学生的差异
高等院校中的学生,有些学生高中的时候学的是理科,另一些学生学的是文科。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特点不尽相同。
通常说来理科学生数理化功底好,而文科学生的文史哲更有优势。因此理科学生通常逻辑思维能力较好,而文科学生看待问题可能更全面和深入。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课程中“比较优势”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学生是理科生,那么就可以更多地从数学公式的角度讲解这个概念,从数学公式角度分析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异同。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假设有两种产品:X产品和Y产品。假设A国生产1单位商品X所需要的劳动力为UXA,A国生产1单位商品Y所需要的劳动力为UYA。假设B国生产1单位商品X所需要的劳动力为UXB,A国生产1单位商品Y所需要的劳动力为UYB。如果UXA>UXB,并且UYAUXB,并且UYA>UYB;那么A国无论在商品X的生产上,还是在商品Y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B国无论在商品X的生产上,还是在商品Y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要分析比较优势,需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进行计算。
如果学生是文科生,那么可以通过更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结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经典著作中的例子进行分析。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能有利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这里指的就是绝对优势的概念。同时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中还包含着专业化生产以及交换导致福利水平上升的内涵。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中,贸易是双赢的。不管是贸易顺差的国家,还是贸易逆差的国家,都会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上获得福利提高。在亚当·斯密之前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顺差的国家能从贸易中获得好处;贸易逆差的国家则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受损失。亚当·斯密的观点为英国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大卫·李嘉图经典著作中,则提出了比较优势的观点:“对葡萄牙来说,输出葡萄酒以换取毛呢是有利的,即使葡萄牙进口的商品在生产时所需要的劳动少于英国,这种交换仍然会发生。”这里指的就是比较优势的含义。在教学中,可以提供更多的经典原著给文科学生,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阐述和讲解比较优势的含义。比如:家庭中的夫妻二人,如果妻子在工作和做家务两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是否应该妻子既工作又做家务,丈夫什么都不做呢?不是这样的。二人应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在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之前,人们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比较优势理论之后,人们认识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同时提高两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2 针对留学生的教学
到中国来留学的外国学生,普遍对中国文化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比如: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中国古代经典的关于谈判的例子。具体说来:“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经典的谈判案例。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有一个儿子叫长安君,赵太后非常疼爱长安君。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答应帮助赵国,但前提是赵国必须派长安君作人质。赵太后不愿意自己心爱的儿子去作人质。因此赵太后放出话来:“如果哪个大臣敢提议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情,那么我就把唾沫吐到那个人的脸上”。大臣们都很害怕,不知道如何才能说服赵太后。
触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他决定要说服赵太后。触龙见赵太后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的来意。而是首先和赵太后聊天,聊一聊双方的身体状况和饮食起居,拉近双方的关系。然后触龙故意请求赵太后为触龙的小儿子安排一个工作。从而将问题引导至父母如何更有效地照顾子女的问题。触龙对赵太后说:如果孩子仅凭父母的庇护,那么孩子的未来不会永远享受荣华富贵。儿女需要自己建功立业,才能享受财富和权利。当今如果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那么将会拯救赵国这个国家,长安君的这个功劳一定会使得长安君能够长久地享受真正的财富和权势。触龙的话打动了赵太后,赵太后于是同意让长安君去作人质。
到中国来留学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普遍比较感兴趣。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又往往比较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筛选教学内容,同时需要深入浅出,用留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因此可以在教学中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在西方“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但是在中国并没有这种禁忌。再如:在某些国家中,左手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因此不能用左手传递东西给别人。而在中国文化中,则倾向用双手传递东西给别人,以表示尊重。但是中国也有一些特有的文化。比如:在就餐中不同身份的人落座的位置在中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律,而西方则没有。
3 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
在高等院校本科生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而低年级学生通常学习时间更充裕一些。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因此还是主要依赖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相对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稍弱。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直接面对就业、考研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学习时间比较充裕。例如:以《国际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理论为例,如果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可以推荐学生们去阅读克鲁格曼的经典理论著作。如果是高年级的同学,则可以让学生们本着探索精神,研究中国某个具体的行业存在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关系问题,用具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应结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们采用一些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最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是多元回归。但多元回归可能存在自相关、异方差等问题需要进行统计处理。广义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等都可以修正多元回归中的问题,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教育研究,2008.1.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5
关键词:问题意识;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李约瑟难题
问题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和生长点,问题意识是促进创造性活动的内在驱动力。[1]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成长,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本科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生不愿意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正在丧失极为重要的思考能力。[2]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可以说是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发展经济学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单纯以教材知识讲授为目的,教学内容从固定教材出发,缺乏将教材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相联系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对我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案例教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李约瑟难题这一案例教学进行探究,并结合发展经济学相关教学内容予以拓展,为实现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有益素材。
一、李约瑟难题及其“问题”价值
在充分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础上,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人类的近现代科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首先产生于拥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中国?为什么与系统的实验和自然假说的数学化相联系的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兴起?这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le或NeedhamProblem)。众多学者试图对李约瑟难题做出解答,比如比较典型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说、官僚体制说和系统结构论等。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典型的启发式问题,它能够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对李约瑟难题不断地分析、论证与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各种思想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过程,这显然是其研究意义所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意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不断演进,而且还受到社会结构、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复杂影响。所以,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将科技的发展置于更复杂的系统环境下,这样才能够加深人们对科技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的认识。
二、李约瑟难题的探究与发展经济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专题教学目标,结合发展中国家某一方面或某几个需要解决的与教学目标相符的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虽然国内《发展经济学》教材版本较多,但一般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二是发展要素分析,三是结构转换与城乡发展,四是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分析。就上述内容来看,李约瑟难题这一案例具有广泛适用性,比如它可以放在第一部分作为开篇导论,让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的主题,以及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对于第二部分的发展要素分析,李约瑟难题可以作为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资源、人口和技术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对于第三部分的结构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和主流经济学的两部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第四部分的制度分析,李约瑟难题的制度决定论回答可以很好地佐证相关原理和结论,比如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一)资源、人口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要素分析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3],又称人地比例假说,是从资源、人口和技术之间内在联系的视角来解读李约瑟难题的。其认为中国古代技术发展没有引领现代技术革命,是因为我国人地比例失调,充裕的劳动力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少。与此同时,人均剩余的减少也导致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不足。高水平均衡陷阱说利用土地、人口、技术之间的内在经济关联解释了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分岔,但是,上述假说是以技术不变或进步极端缓慢为前提的。如果出现持续的技术进步,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的情况则很难出现。事实上,如果用中国的疆域变化来代替中国耕地面积的数据,那么高水平均衡陷阱只能解释明清后半期的经济发展困境,却不能解释两朝中期以前的情形。[4]此外,这种假说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资源和技术决定论,忽视了李约瑟难题的制度重要性以及人口与技术、资源之间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的特征。
(二)结构决定论与结构分析结构决定论强调中国和欧洲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系统在理解李约瑟难题中的重要性。一般是将中国和欧洲分别看做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各自系统的结构、内部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的比较中来解说李约瑟难题。[5]政治组织结构是众多研究的重点。从政治组织结构出发所做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大一统体制说和官僚体制说。大一统体制说认为传统中国古代帝国的意识形态的统一,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成长。官僚体制说认为中国特殊的官僚体制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中的农业生产发展,但却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成长。相对而言,西方世界的贵族式庄园制却有利于商人阶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上述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也属于制度功能视角,这将在下面的制度决定论中再予以进一步阐释。
(三)制度决定论与制度分析制度决定论认为,相对于西方世界,李约瑟难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由于技术产权保护不到位,激励了寻租创租,这显然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广义制度来看,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深刻影响着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结构决定论中提到的官僚体制说认为,传统中国的官僚体制没能产生出适合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具体来看,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从而导致科学革命无法产生,而科学革命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传统中国无缘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6]
(四)各种答案的述评上述分析问题的方法可被称为“因素分析法”。[4]比如,上述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论、结构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等都有一定的单因素分析色彩,而事实上,大多数的观点都应该重新审视问题本身的性质,即李约瑟难题所代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或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历史、社会、政治等相互交织,个人与集体、组织相互作用,社会和社会相互影响,资源环境、人口和技术相互关联的宏大问题。而学者们要理解这类问题,就必须给予其所具有的非线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以充分的认识,否则难免就会陷入各说各话的逻辑陷阱当中。这显然不仅不利于学者们对李约瑟难题的继续研讨,反而会影响甚至误导学者们对问题本质的探讨。鉴于李约瑟难题这一开放式和启发式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延伸相关问题。比如韦伯疑问———较早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为何没有发生工业革命,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大国之谜———如何才能成为大国,等等。这些教学案例可以通过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结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的尝试,为当代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素材,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能力。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之外,一个平等、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和学都需要目标统一,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机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论点进行寻证而整理、研读、分析案例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难问题进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及证据。这些问题可能是先由教师提出的,但学生内生的疑问才是根本。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自学、表达的能力,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霞.高校何以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问题意识的视角[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3.
[2]秦春华,林莉.学生评价与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57-59.
[3]ElvinM.ThepatternoftheChinesepast:Asocialandeco-nomicinterpretation[M].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3.
[4]赵.李约瑟之谜:经济学家应接受旧解还是新解?[J].经济学(季刊),2009(4):1615-1646.
[5]汪川,赵亚奎.重视“李约瑟之谜”:“统一增长理论”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1(12):61-66.
劳动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6
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研究了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案例教学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其中包括: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加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0引言
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以“教会学生学习”以及“干中学”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提出问题与学生合作式讨论、理论与方法、实例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孙文杰(2015)认为计量经济学应从三个方面改革教学模式,即带着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引进教学案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刘晓平(2016)以青海大学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其中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还特别提到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于婷婷、乔鹏亮(2015)以钦州学院为例,分析了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包括: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教学课时、注重学生实践、引进师资力量、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编写适用教材等。石璋铭(2015)分析了新建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笔者所在的武汉轻工大学经管学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较早,于2002年首次在工商管理专业以专业必修课的性质开课。之后,随着教学计划的修改,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该文将根据近些年来笔者承担该课程的教学经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研究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层次上来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层次,分别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目前武汉轻工大学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应该属于初级计量经济学,但是因为教材和课时的原因,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定位偏高,大概定位在初级和中级之间。其结果导致过于强调理论教学,而弱化了实践教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本科计量经济学应对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方法重点讲解的中心地位。其次,从本科专业类别看,共有7个专业,不仅有国际贸易、金融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对定量分析要求较高的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而且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对定量要求较低的专业也开设计量经济学。但目前,武汉轻工大学针对所有的经管类专业所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都相同,教学大纲、课时、教学要求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这样就存在定位不明确、层次界定不明的问题,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1.2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计量软件的使用。因此,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一般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安排36学时,实验教学安排12学时。从整体课时安排来说,理论教学还是稍微偏多,实验教学稍微偏少。我校使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主要是Eviews7.2。尽管这个软件不复杂,已经菜单化了,但是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在仅有的12学时实验中,很难让学生熟练应用各种估计及检验方法,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实验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两者的分离以及时间上的衔接问题,也容易产生问题。在理论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时间和各种相应的条件、设备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只能通过布置习题方式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而实验教学部分,由于时间上的滞后和学生已经按要求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导致此时的教学内容难以安排:讲授统计软件的应用偏离了课程的方向;布置学生完成教师所给或者是书本中的例题与习题,对学生而言只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并不增加知识含量;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则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资源闲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教师评判的难度;教师指定分析任务、给出数据,由学生进行简单的软件操作和分析,则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要求。
1.3案例教学缺乏,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相对缺乏。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人接受,缺少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严重的是,学完后照样不会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恰当的分析。同时,即使有一些案例讨论,但是这些案例大多比较陈旧,相互关联性不强,无法吸引学生,也很难到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另外,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目前,主要使用黑板作为教学手段,也曾经尝试过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黑板教学有利于学生利用板书的时间更好地思考相关问题,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但是信息量太小,节奏过慢。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却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在经济学界的越来越重要。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更是奠定经济管理类学生定量分析的基础。针对不同的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国际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等定量分析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开设为专业必修课,安排较多学时(如64学时),适当增加理论的教学力度,而对于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定量要求较低的专业,可以开设为专业选修课,安排较少的学时(如40学时),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些新的理论不断出现。从本科生教学来看,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主要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含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估计、检验、预测,以及回归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除此之外,有些新的计量经济模型如Probit模型、ARMA模型、VAR模型等可以作为选学内容,作适当补充。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而以往的实验教学还相对比较薄弱,课时量有限,学生也仅仅会使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验证,而无法使用软件独立建立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所以,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步骤外,要应该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使用自主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把学生分为若干个3~5人的研究小组,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课题,检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保证学生的基本训练,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数量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2.3加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应该配合案例进行教学。在不同的部分要选择适当的案例,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的知识点,比如对数据类型的介绍,可以分别举例说明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面板数据、虚拟变量数据等。在每一部分结束的时候,有必要对这一部分的理论做一总结,同时辅以能够贯穿这部分理论的案例,比如讲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案例(如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的案例),能够涉及到从变量选取、设定模型、搜集数据、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应用模型等建模的全过程。所选择案例的难度要适宜,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预期目标。案例来源渠道其实非常多,比如:相关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案例、专业期刊发表的含有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论文、经济新闻等等。同时,在教学手段上,适宜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黑板教学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各有利弊。笔者认为,有关公式的推导、模型的检验等过程还是比较适合黑板教学,而案例分析则比较适合多媒体教学。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增加信息量,又不影响教学教果,则最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适当时候辅助以黑板教学,两种方式有机结合。
2.4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育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对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也包括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
作者:王新华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
2孙文杰.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15(2)
3刘晓平.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
4于婷婷,乔鹏亮.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15(14)
5石璋铭.新建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路径探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6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7徐盈之.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9(2)
8孙赵勇,史耀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J].教学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