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病理学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组织病理学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组织病理学特征

组织病理学特征范文1

关键词:免疫组化;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临床作用

【中图分类号】R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68-02

临床上,软组织肿瘤的肿瘤来源较广,且种类较多,但其来源鉴别、恶性肿瘤识别和假肉瘤性良性病等诊断较为困难,进而凸显免疫组化重要性。伴随着各种新型抗体的大量使用,对之前使用的抗体反应类型有全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给临床诊断带来误诊[1]。为进一步了解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在。其中,男19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24―75岁(49.65±5.01)岁;18例为良性肿瘤,14例为恶性肿瘤;分析患者肿瘤出现部位,4例为头颈部位,10例为四肢部位,7例为腹腔部位,6例为躯干部位,5例为胸腔部位;分析患者肿瘤类型:6例为平滑肌肿瘤,10例为肌纤维母细胞肿瘤,6例为脂肪细胞肿瘤,4例为纤维组织细胞样肿瘤,6例为血管肿瘤。

1.2软组织肿瘤患者肿瘤病理学特征和特点

1.2.1平滑肌肿瘤:6例,其中,3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血管平滑肌瘤,1例为平滑肌肉瘤。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短梭和梭形。1例标本中瘤细胞为不规则卵圆形,1例标本中发现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0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87.5%、75.0%和0.0%。

1.2.2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0例,其中,2例为纤维瘤病,2例为纤维肉瘤,4例为纤维瘤,2例为增生性肌炎。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短梭和梭形。1例患者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2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100.0%、20.0%和10.0%。

1.2.3脂肪细胞肿瘤:6例,1例为脂肪肉瘤,2例为黏液样脂肪肉瘤,3例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不规则形、梭形和卵圆形。1例病理中见大量黏液,2例病理标本中见脂肪母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2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72.7%、54.5%和36.3%。

1.2.4纤维组织细胞样肿瘤:4例,其中,2例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为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不规则形。1例标本中见多核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6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100.0%、22.2%和11.1%。

1.2.5血管肿瘤:6例,1例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毛细血管瘤,2例为血管瘤,2例为血管肉瘤。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多为不规则形和卵圆形,血管较为丰富。免疫组化结果,使用14种抗体检测,其中,vimentin、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60.0%、10.0%和0.0%。

2.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肿瘤形态主要为卵圆形、梭形和多形态。使用的抗体主要为vimentin、desmin和S-100,其使用率分别为85.9%、84.3%和78.1%,软组织肿瘤患者诊断率为100.00%。

3.讨论

在软组织种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当光镜下诊断难以确定时,往往采用特染、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等手段来辅助诊断。尽管这些手段有时可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常规诊断手段的HE染色切片,仍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因为不论特染、免疫组化或电镜观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而绝不能代替对HE切片的观察。如果缺乏光镜下HE切片上对肿瘤基本组织形态的观察,而只依赖于特染、免疫组化或电镜观察,也就等于舍本求末,缺乏目的性,因而也就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在实际会诊工作中,也曾碰到过因角蛋白阳性而把平滑肌肉瘤误诊为梭形细胞蜂癌的病例。因此,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各种手段要分清主次,相辅相成。通过本次研究显示,选取的3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中肿瘤组织细胞和组织具有卵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和多形性等多种形态。临床诊断中,相同的肿瘤会表现出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同时,不同的肿瘤也会表现出相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因此,针对组织病理学复杂的肿瘤特征,在实施染色片诊断时较为困难[2]。并且,临床上同时期的软组织肿瘤病变性质主要依赖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判断,肿瘤细胞分化和诊断可靠性呈正比,即肿瘤细胞分化越低,其病理诊断可靠性相应也越低。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免疫组化作为一种软组织肿瘤辅助诊断方式成为鉴别诊断软组织肿瘤病理学的可靠方法,显著提高软组织肿瘤临床诊断率。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抗体为间叶组织标记物波形蛋白、肌性标记物结蛋白、和外周神经标记物S-100,其被广泛应用到诊断软组织肿瘤临床上,提高诊断率[3]。综上所述,常规病理学检测+免疫组化检查能更好的实现鉴别诊断软组织肿瘤,提高临床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艳梅,付红,张颖.免疫组化在胸膜上皮性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肺癌杂志,2007,10(4):320-323.

组织病理学特征范文2

【关键词】胃粘膜 病理学 诊断 萎缩性 胃炎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5-02

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常表现胃粘膜粗糙不平,甚至呈鳞片状、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隆起而明显粗糙不平,而导致慢性胃炎的产生[1]。为了更好地揭示慢性胃炎的胃粘膜粗糙不平的不同表现的病理性质,而且提高其肉眼诊断与病理的符合率,我们将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就诊的患者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胃镜检查专业医师诊断后,患者共127例,其中男74例,女53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47.8岁。患者胃镜下检查均出现胃粘膜红白相间并以红色为主,且表面粗糙不平,伴有颗粒样增生。

1.2 胃镜活检方法

每例患者均取胃粘膜粗糙处的明显标本2块,采用垂直取材。将标本即刻投入5%的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由同一位组织病理医师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

1.3 病理学评价

其病理诊断及分级标准参考2006年上海会议[2],分为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胃粘膜粗糙的不同表现

经胃镜检查,粘膜常会出现粗糙、凸凹不平,常表现为鳞片状、粗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隆起等。胃粘膜粗糙不平分为均匀粗糙和非均匀粗糙,其中还出现孤立或散发的灰色结节和红色结节。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127例患者胃粘膜粗糙的不同表现(例)

2.2 胃粘膜粗糙不同的病理对照

胃粘膜粗糙不平均出现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但是经统计发现非均匀粗糙粘膜处的发生率和均匀粗糙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胃粘膜粗糙不同表现的病理改变(例,%)

注:与均匀粗糙比较,*P

2.3 内镜检查的准确性

127例被内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经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只有83例为萎缩性胃炎,诊断正确率为65.4%,假阳性率为34.6%。

3 讨论

萎缩性胃炎由于萎缩、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粘膜常会出现粗糙、凸凹不平,常表现为鳞片状、粗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隆起。通常胃镜检查是首选方法,内镜下的大体观察对于胃粘膜炎症等病理改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由于肉眼的诊断也存在误判性,因此内镜检查的同时进行活组织取材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提高正确诊断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理论上可能会增加出血、交叉感染的症状的出现,因此手术中要谨慎小心[3]。

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变化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4],而且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胃癌的两种癌前病变[5],对于其病症的正确诊断应注意将胃镜直视观察与粘膜活检紧密结合,对可疑病灶,当胃镜直视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较大时,应寻找原因,追踪观察,以提高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6]。

本研究发现,胃粘膜非均匀粗糙产生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89.71%、50.00%和27.94%,而均匀粗糙为37.29%、11.86%和6.78%,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综上所述,胃粘膜粗糙不平可作为慢性胃炎粗糙粘膜萎缩性和非萎缩性的判断依据,而非均匀粗糙不平可以作为萎缩性胃炎的初步胃镜诊断依据。孤立或散发的灰色结节和红色结节存在较高的萎缩、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应该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薄元恺, 张金宝, 李冬梅, 等. 胃窦黏膜粗糙不同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 15(5): 315-317.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2006, 上海). 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 45-49.

[3] 杨海芸, 戈之铮, 陈胜良, 等. 常规胃镜检查时肉眼观察和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6): 634-637.

[4] 石磊, 李文, 赵卫川, 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2): 83-85.

组织病理学特征范文3

[关键词]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中药凝胶膏剂;关节炎指数;足趾肿胀;关节组织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a)-001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for the arthritis index, toe swelling degree and joint histopathology in rats with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Methods Six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positive group, large, medium, small 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other rats were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with 0.3 mL collagen emulsion at the end of the tail to make model. In addition to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model group was given blank gel paste, the positive group was given Shangshi Zhitong Plaster, and the large, medium, small 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group was given large, medium, small 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respectively. The arthritis index, toe swelling degree and joint histopathology of all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14 day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weights of the other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the weights of positive group and large, medium, small 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for 14 day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arthritis indexes of the other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the arthritis indexes of positive group and large, medium, small 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for 7 day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toe volume of the other groups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the toe volume of positive group and large, medium, small 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Histo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medium 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group could inhibit the histopathology changes of rats with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onclusion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toe swelling and changes of joint histopathology in rats with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and reduce the arthritis index.

[Key words]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hinese medicine gel paste; Arthritic index; Toe swelling; Joint histopathology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发病机制不明,其基本病理改变与关节滑膜炎症、滑膜细胞增生、炎症细胞大量浸润[2]等关系密切。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RA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品[3],这些药物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症状[3],但有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有的药物半衰期短,不能长期给药[4]。中医药在治疗RA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为此,笔者建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大鼠[4],给予中药凝胶膏剂治疗,观察其对CIA大鼠关节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RA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中药凝胶膏剂,由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药学部门提供,每片(8 cm×10 cm)含雷公藤甲素254.3 μg,含青藤碱165.1 mg;空白凝胶膏剂,由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药学部门提供;阳性药伤湿止痛膏(8 cm×10 cm),由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41108。弗氏完全佐剂(FAC)、Ⅱ型胶原由北京博迈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30309;液体石蜡由济南丹龙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41008;甲醛由广州市安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30711。ZH-ZZY型大鼠足趾容积测量仪由安徽正华生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提供;SYD2001型切片机由沈阳誉德医疗设备厂提供;奥林巴斯CKX41倒置显微镜由上海泽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提供。

1.2 实验动物

SD大鼠,雄性,鼠龄45~60 d,体重180~200 g,由山东鲁抗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生产许可证号:SCXK(鲁)20130001。在自由饮食、光/暗周期为12 h/12 h(光照时间为6:00~18:00)、背景噪音为(40±10)db、温度为(20±3)°C的条件下饲养1周。

1.3 方法

取SD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以及中药凝胶膏剂大、中、小剂量组。用脱毛膏除去大鼠背部毛,以供给药备用。将同体积的FAC与2.5 mg/mL的Ⅱ型胶原乳液混合,制成1 mg/mL的胶原乳剂,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其余大鼠均于尾根部皮下注射胶原乳剂造模,胶原乳剂用量0.3 mg/mL。1周后再次强化造模,造模方法同上,正常对照组除外,造模所用胶原乳剂量减半。造模后,若发现60只大鼠左足红肿明显,体积增大,说明造模成功。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大鼠在初次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药,给药方法为将药物贴在大鼠背部、固定,1次/d,连续给药1个月。其中,模型组给予空白凝胶膏剂,阳性组给予伤湿止痛膏,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大、中、小剂量的中药凝胶膏剂(大、中、小剂量分别指3 cm×3 cm、2 cm×3 cm、1 cm×3 cm的膏剂涂布面积)。

1.4 观察指标

1.4.1 大鼠体重的测定 在给药前及给药后7、14、21、28 d分别测量各组大鼠体重。

1.4.2 关节炎指数的测定 采用0~4级评分法对关节炎指数进行评分,满分为16分。0分:关节正常未见红肿;1分:趾关节出现红肿;2分:趾关节及足趾均肿胀;3分:趾关节以下足爪出现肿胀;4分:全部足爪均出现肿胀且关节严重变形。分数越高,关节症状越严重。

1.4.3 大鼠足趾容积的测定 采用大鼠足趾容积测量仪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7、14、21、28 d大鼠右后足趾容积。

1.4.4 病理学检查 处死大鼠,取右踝关节,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病理组织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大鼠体重比较

初次免疫后7 d,各组大鼠体重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精神较佳。治疗14 d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中药凝胶膏剂大、中、小剂量组体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不同组别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

治疗14 d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中药凝胶膏剂大、中、小剂量组关节炎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不同组别大鼠足趾体积比较

治疗7 d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足趾体积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中药凝胶膏剂大、中、小剂量组足趾体积均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不同组别大鼠踝关节病理组织学结果比较

病理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关节软骨结构完整、表面光滑,滑膜组织未见增生,且未有充血、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出现。模型组大鼠关节软骨变薄,表面凹凸不平,滑膜组织明显增生,有充血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阳性组病变程度与中药凝胶膏剂大、中剂量组大鼠相当,关节未见明显软骨破坏、表面光滑,滑膜组织出现轻、中度变性、增生,存在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中药凝胶膏剂小剂量组关节软骨有中、重度损坏,滑膜组织伴有中、重度变性及增生,关节腔内可见少量炎性渗出物。见图1。

3 讨论

RA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5],它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形成侵袭性血管翳[6],破坏软骨、骨与周围组织[7],慢性炎症是RA的显著特征。近年来有研究发现[8],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最终侵蚀软骨[9],导致关节被破坏。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RA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品[9],这些药物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症状[10],但有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有的药物半衰期短,不能进行长期给药[11]。因此,进一步探索RA的发生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RA的药物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

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药凝胶膏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药物剂型[12],主要由中药雷公藤、青藤经提取,与卡波姆混合制成中药凝胶膏剂[13]。方中雷公藤具有祛风湿、止痹痛之功效,其主要成分为雷公藤甲素[14],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15],雷公藤甲素具有抗炎、抗免疫等药理作用;中药青藤具有祛风通络、除湿止痛的作用[16],青藤碱是青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17],具有镇痛、镇静、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18]。上述中药凝胶膏剂与皮肤具有良好的偶合性[19],可促使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病灶,发挥药效[20],同时可以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以CIA大鼠作为研究RA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凝胶膏剂的抗RA作用。治疗14 d后,CIA大鼠足趾关节开始肿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逐渐延及整个足掌甚至踝关节,28 d肿胀达到最高峰,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同时CIA大鼠表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活动减少、精神倦怠。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中药凝胶膏剂可抑制CIA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

综上所述,中药凝胶膏剂能够明显抑制CIA模型大鼠的足趾肿胀及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降低其关节炎指数。然而,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因此,有望今后扩大样本,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有效治疗CIA模型大鼠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丽,李作孝.白芍总苷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6(17):24-25.

[2] Quan L,Zhang Y,Dusad A,et al.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a macromolecular dexamethasone prodrug in the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mouse model [J]. Pharm Res,2016,33(1):186-193.

[3] 王钢,王丽琴,王佳,等.秦芫醇提物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抗-CCP及TNF-α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12):1336-1339.

[4] Choi SP,Choi CY,Park K,et al. Glabretal-type triterpenoid from the root bark of Dictamnus dasycarpus ameliorates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by inhibiting Erk-dependen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J]. J Ethnopharmacol,2016,178:13-16.

[5] 严国鸿,黄燕,李煌,等.双藤痹痛凝胶膏剂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1):119-121.

[6] Felcenloben I,Piasecki T,Miller J,et al. Adoptively transferred Tregs accumulate in a site-specific manner and ameliorate signs of less advanced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progress in rats [J]. Immunotherapy,2015,7(3):215-228.

[7] 李宜川,刘国玲,芦馄,等.白芍总苷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11):871-872.

[8] Xiao J,Li G,Hu J,et al.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PDCD5(rhPDCD5)in a rat collagen-induced model of arthritis [J]. Inflammation,2015,38(1):70-78.

[9] 张俊宇,杜文静,吉鹏,等.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及白喉乌头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8):2794-2795.

[10] Feng ZY,He ZN,Zhang B,et al. Adenovirus-mediated osteoprotegerin ameliorates cartilagedestruction by inhibiting proteoglycan loss and chondrocyte apoptosisin rats with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J]. Cell Tissue Res,2015, 362(1):187-199.

[11] 吕新亮,闫美凤,姜楠,等.痹痛康丸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IL-1β、IL-6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22(31):3247-3249.

[12] Scales HE,Ierna M,Smith KM,et al. Assessment of murine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by longitudinal non-invasive duplexed molecular optical imaging [J]. Rheumatology,2016,55(3):564-572.

[13] 张洪长,刘明昕,张荣,等.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yD88、TRAF-6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4):485-489.

[14] Cheon YH,Kim HO,Suh YS,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resveratrol in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J]. J Rheum Dis,2015, 22(2):93-101.

[15] 顾夙,徐守宇.白花蛇舌草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9):64-67.

[16] Huang W,Liang Q,Chen J,et al.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synovial tissue from rats with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J]. RSC Advances,2015,5(105):86088-86101.

[17] Beckmann J,Dittmann N,Schütz I,et al. Effect of M3 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deficiency on collagen antibody-induced arthritis [J]. Arthritis Res Ther,2016, 18(1):17-18.

[18] 梁秀军,孙同友,董文娟,等.穿山龙总皂苷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 24(3):522-524.

[19] 文军,荣晓凤.复方大黄散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MMP-10及IL-33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5,31(1):41-46.

组织病理学特征范文4

1.流行病学 WHO统计,2006年全世界共有20亿人感染结核病,170万患者死于结核病。欧洲统计分析发现,在40万结核病人中,肠结核占1%。C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具有地区差异,亚太地区低于北美或欧洲。

2.一般情况 有报道称肠结核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患者,CD亦多见于女性且多为白种人[1]。但另有研究称肠结核和CD均多见于青年男性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86:1和1.5:1[2]。肠结核患者多为长期居住在结核病流行区或去流行区旅游者,居住环境简陋、落后、过于拥挤的低收入群体、嗜酒或静脉吸毒者,以及医院附近居民或医疗工作者[3],而CD患者多为居住在大城市、受过良好教育且生活较富裕的青年人[1]。

3.临床症状及体征 肠结核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疼痛部位不定,其他症状还有:慢性腹泻,发热、便秘、便血,周围病变及关节酸痛等肠外症状,常合并不全肠梗阻、肠穿孔等。病变最多见于回肠末端和盲肠,可累及从口腔到直肠整个消化道。CD亦可累计整个消化道,多见于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肠梗阻和瘘管形成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全身表现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肠结核和CD可合并存在,相较正常人群,炎症性肠病患者更容易患肠结核。

4.实验室检查 PPD实验诊断结核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约70%-99.9%和64.2%-84%。Quantiferon TB gold (QFT-G)重组抗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84.29%和96%,可用于诊断肺结核和肺外结核 [4]。应用PCR技术诊断结核的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96.1%,且PCR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的一致率高达0.737[5]。肠结核患者的血清抗结核抗体及红细胞沉降率常有升高。T-spot.TB在ITB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D,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0%和92.3% [6]。血清CRP水平变化可预示病情转归。CD患者常见贫血,活动期血沉加快,粪便隐血实验常阳性。

5.影像学表现 胸腹部X线检查诊断肠结核和CD时价值及其有限。肠结核患者CT扫描时很少表现为肠壁增厚,不对称性肠壁增厚尤其少见,且肠壁没有分层现象,常表现为淋巴结增大,但淋巴结中央常强化减弱。CD患者肠壁常呈同心圆形或者对称性增厚,厚度约0.6-1.5mm,大约50%的CD患者CT上可见到肠壁分层[7]。小肠CT诊断CD的整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分别达75%-90%和76%-89%[8]。在诊断小肠活动性CD及穿孔、窦道及脓肿形成等CD并发症方面,CT和MRI诊断价值相似,敏感性分别高达95.2%-100%和90.5%-100%[9],但因为MRI无放射线,近几年已有学者提出应用MRI代替CT诊断CD。目前MRI在诊断CD时的具体表现尚无统一定论。

6.内镜 内镜诊断CD和肠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0%、25.6%和49.3%和86.7%、46.2%和63.8%[10]。肠结核和CD常发生在回肠末端,因此结肠镜检查应检查至回肠末端。内镜下肠结核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炎症型、溃疡型、增生型和混合型。炎症型为肠结核的早期表现,常见内镜下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伴表面渗出,病变较表浅,无溃疡和增生性病变。溃疡型肠结核常表现为肠壁散在大小不均等的溃疡,表覆黄白苔,溃疡界限多不明显;增生型肠结核表现为增生性结节,呈铺路石样改变。混合型为上述多种病变共同存在[11]。CD是全消化道疾病,大约有10-30%的病人病变部位在小肠,结肠镜下可见非对称性、节段性黏膜炎症、纵行或阿弗他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可伴肠腔狭窄和肠壁僵硬等[12]。Lee YJ及其同事认为CD患者常表现为直肠周围病变,铺路石样改变,纵行或阿弗他溃疡,而肠结核病变常小于四个节段,内镜下见回盲瓣变形,横行溃疡,疤痕或假息肉形成[13]。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及性质。

7.组织病理学表现

原则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干酪样肉芽肿或找到抗酸杆菌可以确诊肠结核,但是临床上阳性率很低。虽然内镜下肠结核和CD均可表现为非连续性粘膜炎症、节段性病变和肉芽肿性炎,但显微镜下肠结核的肉芽肿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常表现为典型肉芽肿特征,而且肠结核的肉芽肿性炎多位于溃疡边缘,常常相互融合且呈干酪样[2]。Kumarasinghe MP等研究发现CD早期内镜组织病理学检查中约96%的病人有阳性发现,其中约80%的病人表现为慢性活动性回肠结肠炎。薄片proprial 慢性炎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上最敏感(敏感性为92.7%),其次依次为:活动性炎症(87.8%),基底部浆细胞增多(82.1%),组织结构改变(80.5%),以及上皮细胞异常(70.7%)。回肠粘膜活检阳性率最高(94%),其次为结肠(76%)[14]。典型CD患者也可表现为肉芽肿性炎,但较少,且肉芽肿数量少,体积小,为非干酪样,不相互融合[2]。

8.预后 虽然肠结核继发肠穿孔时死亡率较高,但一般患者经过6或者9个月的抗结核治疗后可以治愈。克罗恩病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有终生复发倾向。确诊10年后大约50%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且术后10年复发率约44-55%[15]。另外,克罗恩病癌变率较高,据报导,大约79.4%的克罗恩病患者病变累及结肠合并克罗恩性结肠炎(CC),而7.4%左右的CC患者合并结肠直肠癌[16]。

9. 其他:临床上,当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困难时,也可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治疗有效则可确诊肠结核,反之则考虑克罗恩病。

参考文献:

[1] Sonnenberg A.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hospitalized IBD patients. Dig Dis Sci. 2009; 54(11):2449-2455.

[2] Pulimood AB, Ramakrishna BS, Kurian G, Peter S, Patra S, Mathan VI, Mathan MM. Endoscopic mucosal biopsies are useful in distinguishing granulomatous colitis due to Crohn’s disease from tuberculosis. Gut. 1999; 45(4):537-541

[3] Donoghue HD, Holton J.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Curr Opin Infect Dis. 2009; 22(5):490-496.

[4] Kalantri Y, Hemvani N, Chitnis DS. Evaluation of whole blood IFNgamma test using PPD and recombinant antigen challenge for diagnosis of pulmonary and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dian J Exp Biol. 2009; 47(6):463-468.

[5] Chawla K, Gupta S, Mukhopadhyay C, Rao PS, Bhat SS. PCR for M. tuberculosis in tissue samples. J Infect Dev Ctries. 2009; 3(2):83-87.

[6] 史笑梅,褚燕君,张芳宾,贾百灵.T细胞斑点试验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3;(1):47-50。

[7] Makanjuola D. Is it Crohn's disease or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CT analysis. Eur J Radiol. 1998; 28(1):55-61.

[8] 钟捷.克罗恩病的诊断:影像与内镜技术的总体评价与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3;(1):1-2.

[9] Siddiki HA, Fidler JL, Fletcher JG, Burton SS, Huprich JE, Hough DM, Johnson CD, Bruining DH, Loftus EV Jr, Sandborn WJ, Pardi DS, Mandrekar JN.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state-of-the-art MR enterography and CT enterography in small-bowel Crohn's disease. AJR Am J Roentgenol. 2009; 193(1):113-121.

[10] 缪应雷,欧阳钦,等.内镜及病理学检查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1):9-12.

[11] 杨维良,张好刚.论肠结核的诊治现状[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 57-58.

[1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2):796-813。

[13] Lee YJ, Yang SK, Byeon JS, et al. Analysis of colonoscopic finding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TB and CD. Endoscopy, 2006, 38(6): 592-597.

[14] Kumarasinghe MP, Quek TP, Chau CY, Mustapha NR, Luman W, Ooi CJ. Endoscopic biopsy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challenges ofCrohn's disease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Pathology. 2010; 42(2):131-137.

组织病理学特征范文5

临床特征

EoE是一种原发于食管的、对食入过敏物质发生大量嗜酸细胞浸润的慢性免疫性炎性疾病,好发于具有过敏性体质或具有相关家庭史的儿童及青壮年。患者男女比为3~4:1。临床上,儿童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进食困难、呕吐、食物反流、上腹痛、发育迟缓。此外,幼儿常可发生无法控制的、原发性的上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声粗哑、呼吸困难。在成人,90%以上患者存在吞咽困难、进食缓慢、过度咀嚼,有时进食时不得不喝饮料。高达60%的患者可有食物嵌阴感,有时可见腹痛、胸痛、烧心感等。本病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呈同心圆状、纵行线性犁沟样改变及水肿,乳白色斑点状渗出物及坏死灶或小结节、偶见溃疡。本病可累及整个食管,分布不均匀,但以上中段食管为重。

病理学特征

食管黏膜活检组织学上,EoE特征性病理学改变为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在15个/HPF以上,主要分布于黏膜层表面,可形成微小嗜酸细胞性脓肿及嗜酸细胞脱颗粒现象。在儿童,嗜酸细胞数可少于15个/HPF。此外,树突状细胞和肥大细胞亦明显增多。最近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发现,具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成人在食入含有致敏原食物后,食管黏膜中的树突状细胞和Th2淋巴细胞被激活,释放IL-5、IL-3及Eotaxin-3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导致食管黏膜中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诱发炎性反应,导致黏膜水肿、糜烂、质脆等炎症表现。据研究,在食管如仅一处活检,诊断EoE的准确率只有55%,而5个部位以上活检其诊断准确率可达100%。除嗜酸细胞以外,黏膜水肿,基底细胞增生,黏膜延伸等亦在EoE中明显,但特异性差。

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于EoE的诊断标准,需结合临床症状、内镜、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诊断。但金标准仍然是组织学检查。由于正常食管黏膜中并无嗜酸粒细胞浸润,因此,几乎所有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食管黏膜病变均应注意鉴别,主要包括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食物过敏、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慢性、慢性感染性食管炎(如霉菌性、巨细胞病毒性、疱疹病毒性、寄生虫性等)、Crhn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硬皮病、自身免疫性病、药物性或医源性创伤、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等,其中最重要的是GERD。GERD很常见,但和食物关系不大,咽下困难症状不明显,但烧心感常见,内镜下病变较弥散,主要在食管下段,而不是上中段,罕见同心圆、纵行凹陷犁状沟特征等,但发生膈疝的机会高,患者对PPI治疗有效,在组织学上,嗜酸细胞少,数目多小于7个/HPF,无嗜酸细胞性微脓肿形成。黏膜固有层纤维化亦少见。而EoE患者很少发生烧心感、膈疝等,对PPI治疗多无效,因而不同于GERD。

治疗原则

组织病理学特征范文6

关键词 良性滑膜瘤 局限型 弥漫型

良性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滑膜细胞或趋向滑膜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在关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的良性肿瘤[1]。在软组织肿瘤中并不是十分罕见,但经常出现误诊现象,为了提高良性滑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本文搜集了15例良性滑膜瘤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了我院1992~2001年的15例良性滑膜肿瘤,其中局限型12例,弥漫型3例。均以病变局部包块为主述入院。具体情况见表。

病理学资料如下。

局限型滑膜瘤:大体观察,肿瘤界限清楚,分叶状,切片灰白色,可见暗红色斑点,质地中等,直径0.5~2.5cm。显微镜下,肿瘤由圆形的单个核的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其中单个核的细胞呈多边形,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较深,核仁小,细胞质少或中等量,核分裂相偶见。瘤细胞片状排列,个别病例可见裂隙排列(2例)和钙化(1例)。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散布于单个核细胞之间。另外,可见泡沫细胞(3例)、散在的淋巴细胞(5例)和含铁血黄素(2例)。

弥漫型滑膜瘤:大体观察,肿瘤呈多结节状,切片灰白与棕色间杂存在,可见粗大的绒毛状结构。显微镜下,肿瘤组成与局限型相似,但病变中含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沉着以及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相对较少。

讨 论

良性滑膜瘤又称腱鞘巨细胞瘤,按其生长方式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又称结节性滑膜炎,肿瘤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女性,主要发生于手,尤其是食指和中指,足、踝部及膝关节等部位少见。弥漫型又称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好发于青年,女性稍多;病变主要位于负重的大关节,如膝关节和髋关节,偶可位于足、踝等部位。

关于该肿瘤的细胞来源问题,Eisenstein于1968年和Alguacil-Garcia于1978年均对良性滑膜瘤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认为其巨细胞起源于滑膜内衬细胞,该细胞除形成巨细胞和泡沫细胞外,尚可见巨噬细胞(A型细胞)和成纤维细胞(B型细胞),同时也可见到泡沫细胞与滑膜细胞间的过渡型细胞。并且Eisenstein认为巨细胞是A型细胞融合而成。

良性滑膜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局限型肿瘤由圆形的单个核的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弥漫型肿瘤组成与局限型相似,但病变中含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沉着以及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相对较少。

其鉴别诊断上,局限型应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巨细胞肉芽肿、腱黄色瘤、腱鞘纤维瘤等区别。而弥漫型应该注意与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以及软组织巨细胞瘤等相鉴别。上述需要鉴别的肿瘤多较常见,容易区分,不多赘述,仅有软组织巨细胞瘤少见,并且非常容易与发生在关节外的弥漫型良性滑膜瘤相混淆[2],二者鉴别要点如下:①虽然病变皆为多结节状,但前者结节均匀,周界清楚;后者多弥漫片状且界限不清。②前者肿瘤细胞成分单纯,仅由单个核的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后者细胞变异明显,而且细胞成分复杂。③前者多核巨细胞大小、数量及分布较均匀;后者在同一病变的不同区域多核巨细胞大小和数量都有很大差异。④在后者病变中可见细胞内外含铁血黄素沉着。

良性滑膜瘤的治疗上,多采用局部切除即可,但对于增生活跃的局限型和大多数弥漫型病例,因其具有明显的局部侵袭性和明显的复发倾向,常可造成关节破坏,为此应进行比较广泛的切除为妥。

参考文献